2022物理新课标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专题PPT课件.ppt

上传人:极速器 文档编号:30126 上传时间:2025-07-08 格式:PPT 页数:170 大小:10.2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物理新课标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专题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70页
2022物理新课标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专题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70页
2022物理新课标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专题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70页
2022物理新课标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专题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70页
2022物理新课标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专题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全文解读PPT时间:2022.06.05演讲:夏天2022年4月新修订前言章节内容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修订背景和意义第一章CONTENT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修订主要思路第二章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修订主要变化第三章第四章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八大亮点解读第五章PA RT 01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修订背景和意义修订背景2011年我国实现了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教育需求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教育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必须深化课程改革,加强义务教育课程建设。02义务教育课程现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分别于200

2、1年、2011年制定颁布在引导和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还存在一些与新形势新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必须进行修订完善。03修订意义20年来再次修订再次修订意义重大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进一步优化了学校育人蓝图,为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更加精准的定位和导航。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修订意义修订意义一、细化学校课程实施方案,建立高质量育人体系。新修订的课程方案,进一步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育人目标,强化课程育人导向。二、做好学段衔接,为完整的人的培养创造更加通畅的成长环境。新修订的课程方案立足学段一体化设计,删除了一些学科间内容简单重复和交叉现象。特别对

3、幼小衔接和小初衔接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学校要做好相应的调整,为教师提供专业引导。修订过程修订过程成立由两院院士、学科专家、学科教育专家、骨干教师、教育管理者等近300人组成的修订组,承担修订任务。义务教育课程修订自2019年启动,历时3年,重点开展了六个方面的工作。修订过程PA RT 02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修订主要思路修订主要思路坚持目标导向修订主要思路全面梳理分析课程改革的困难和问题,明确修订重点和任务,注重对实际问题的有效回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强化一体化设置,促进学段间的衔接,提升课程科学性、系统性。优化课程设置,细化学科育人目标,明确实施要求,增强课程指导性、可操作性。坚持

4、问题导向修订主要思路坚持创新导向PA RT 03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修订主要变化关于课程方案01一是完善了培养目标二是优化了课程设置关于课程方案01三是细化了实施要求增加课程标准编制与教材编写基本要求;明确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课程实施职责、制度规范,以及教学改革方向和评价改革重点,对培训、教科研提出了具体要求;健全实施机制,强化监测与督导要求。关于课程标准02各课程标准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例如,道德与法治课程明确了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等培养要求。一是二

5、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依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形成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三是关于课程标准02增强了指导性。各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学、考的一致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四是五是PA RT 04课程性质01课程性质01课程理念021.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课程理念023.以主题为线索,构建课程结构注重科学

6、探究,突出问题导向,强调真实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不断探索,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本领和科学思维能力,发展核心素养。倡导教学方式多样化,鼓励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及教学资源等的实际情况,灵活选用教学方式,合理运用信息技术。4.注重科学探究,倡导教学方式多样化课程理念025.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课程目标03(一)核心素养内涵课程目标032.科学思维科学思维是从物理学视角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认识方式;是建构物理模型的抽象概括过程;是分析综合、推理论证等方法在科学领域的具体运用;是基于事实证据和科学推理对不同信息、观点和结论进行质疑和批判,

7、予以检验和修正,进而提出创造性见解的品格与能力。科学思维主要包括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等要素。3.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是指基于观察和实验提出物理问题、形成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订方案、获取与处理信息、基于证据得出结论并作出解释,以及对科学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评估、反思的能力。科学探究主要包括问题、证据、解释、交流等要素。(一)核心素养内涵课程目标03(一)核心素养内涵课程目标03(二)目标要求课程目标03(2)会用所学模型分析常见的物理问题;能对相关问题和信息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具有初步的科学推理能力;有利用证据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的意识,能使用简单和直接的证据表达自

8、己的观点,具有初步的科学论证能力;能独立思考,对相关信息、方案和结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具有质疑创新的意识。(3)有科学探究的意识,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形成猜想与假设,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能制订简单的科学探究方案,有控制实验条件的意识,会通过实践操作等方式收集信息,初步具有获取证据的能力;能分析、处理信息,得出结论,初步具有对科学探究过程和结果作出解释的能力;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能自我反思和听取他人意见,具有与他人交流的能力。(二)目标要求课程目标03(二)目标要求课程内容04课程内容表1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内容框架课程内容04一级主题二级主题物质1.1物质的形态和变化1.2

9、物质的属性1.3物质的结构和物质世界的尺度运动和相互作用2.1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2.2机械运动和力2.3声和光2.4电和磁能量3.1能量、能量的转化和转移3.2机械能3.3内能3.4电磁能3.5能量守恒3.6能源与可持续发展实验探究4.1测量类学生必做实验4.2探究类学生必做实验跨学科实践5.1物理学与日常生活5.2物理学与工程实践5.3物理学与社会发展课程内容04(一)物质课程内容04【内容要求】1.1物质的形态和变化1.1.1能描述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并列举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不同物态的物质及其应用。1.1.2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能说出生活环境中

10、常见的温度值,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例1尝试对温室效应、热岛效应等发表自己的见解。1.1.3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和沸点,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能运用物态变化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一)物质课程内容04例2能运用物态变化知识,说明冰熔化、水沸腾等现象。例3了解我国古代的铸造技术,并尝试运用物态变化知识进行解释。1.1.4能运用物态变化知识,说明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现象。了解我国和当地的水资源状况,有节约用水和保护环境的意识。活动建议:(1)调查学校或家庭的用水状况,设计一个用于学校或家庭的节水方案。(2)调查当地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状

11、况,并对当地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提出自己的见解。(3)调查当地农田或城市绿化灌溉的主要方式,了解节水灌溉技术。(一)物质课程内容0412物质的属性1.2.1通过实验,了解物质的一些物理属性,如弹性、磁性、导电性和导热性等,能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物质的物理属性。例1通过实验,了解橡胶的弹性。列举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例2通过实验,了解物质的磁性和磁化现象。调查磁性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例3通过实验,了解物质的导电性,比较导体、半导体、绝缘体导电性能的差异。例4通过实验,了解金属与木材导热性能的差异。(一)物质课程内容04(一)物质课程内容041.3物质的结构和物质世界的尺度1.3.1知道常见的物

12、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1-3.2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大致历程,关注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新进展。例1用图形、文字或语言描述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1.3.3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大致历程,知道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关注人类探索宇宙的一些重大活动。例2了解我国在载人航天及其他航天科技方面的新成就,体会我国航天人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坚定信念和勇于登攀、敢于超越的进取精神。(一)物质课程内容041.3.4了解物质世界的大致尺度。例3设计表格,按空间尺度大小的顺序排列一些从宏观到微观有代表性的物体(如银河系、太阳系、地球、人、原子、原子核、

13、夸克等)。例4了解一些典型天体、粒子寿命的时间尺度。活动建议:(1)查阅资料,了解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从研制到成功发射的历程,体会这一历史性突破对我国航天技术发展的重要意义。(2)查阅资料,了解“中国天眼”在人类探索宇宙中的作用及我国科学家在建造“中国天眼”过程中的卓越贡献。(3)查阅资料,了解“天问一号”在探索火星方面的进展及我国航天事业对人类探索宇宙的贡献。(一)物质课程内容04(一)物质课程内容04(一)物质课程内容04(一)物质课程内容04(一)物质课程内容04(2)情境素材建议“物质”主题与自然现象、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面侧重提出与物态变化、物质密度、古代科技等相关的

14、常见情境素材建议。与物态变化相关的素材:自然界中的雨、露、霜、雾、冰、雪等现象,都是由于水的物态发生变化而形成的;将装有酒精的密封塑料袋先后放在热水和冷水中,能观察到明显的汽化和液化现象;夏天从冰箱冷藏柜拿出的饮料罐表面会出现水珠,从冷冻柜取出的物品表面会结霜;吐鲁番的坎儿井能有效减少水的蒸发;给汽车水箱加注防冻液,以防冬天水箱结冰。(一)物质课程内容04与物质密度相关的素材:影视剧拍摄中倒塌的楼房、滚落的石块等道具通常是用泡沫塑料制作的,这利用了泡沫塑料密度小的特点,可避免对演员造成伤害;体育竞赛中的铅球,则是用密度大的材料制成的,这能使相同质量的球体积更小;运用密度知识可鉴别身边的一些物质

15、与古代科技相关的素材:冶铁技术的出现,为人类大规模制造工具、机械提供了材料支持,使人类文明向前迈出了一大步;我国古人利用天然材料加工制成了纸张、火药,利用磁性材料的特性制成了指南针。(一)物质课程内容04(二)运动和相互作用课程内容04【内容要求】2.1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2.1.1知道机械运动,举例说明机械运动的相对性。2.1.2知道自然界和生活中简单的热现象。了解分子热运动的主要特点,知道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例观察扩散现象,能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加以说明。2.1.3举例说明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知道物质在不停地运动。活动建议:(1)观察生活中的机械运动现象,说明机械运动的相对性。(

16、2)利用常见物品设计实验方案,说明组成物质的微粒在不停地运动。(3)以神舟九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交会对接为例,讨论机械运动的相对性。(二)运动和相互作用课程内容042.2机械运动和力2.2.1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会根据生活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例1会利用自身的尺度(如步长)估测教室的长度。例2了解我国古代测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体会古人解决问题的智慧。2.2.2能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并能进行简单计算。会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2.2.3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认识力的作用效果。探究并了解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例3通过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是相互

17、的。例4通过实验,认识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和快慢,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二)运动和相互作用课程内容042.2.4能用示意图描述力。会测量力的大小。了解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知道二力平衡条件。例5分析静止在水平桌面上杯子的受力情况。2.2.5通过实验和科学推理,认识牛顿第一定律。能运用物体的惯性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例6了解伽利略在探究与物体惯性有关问题时采用的思想实验,体会科学推理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例7能运用惯性,解释当汽车急刹车、转弯时,车内可能发生的现象,讨论系安全带等保护措施的必要性。2.2.6知道简单机械。探究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二)运动和相互作用课程内容042.2

18、7通过实验,理解压强。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并了解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例8估测自己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2.2.8探究并了解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知道大气压强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例9了解铁路站台上设置安全线的必要性。2.2.9通过实验,认识浮力。探究并了解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知道阿基米德原理,能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说明生产生活中的有关现象。例10了解潜水艇的浮沉原理。(二)运动和相互作用课程内容04活动建议:(1)查阅资料,了解我国高速列车的运行速度,以及铁路交通的发展进程。(2)查阅资料,了解中国空间站在太空中飞行的速度大小。(3)

19、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的深潜信息,讨论影响其所受液体压强和浮力大小的因素。(4)查阅资料,了解我国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中船闸是怎样利用连通器特点让轮船通行的。(二)运动和相互作用课程内容042.3声和光2.3.1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例1在鼓面上放碎纸屑,敲击鼓面,观察纸屑的运动;敲击音叉,观察与其接触的物体的运动。了解实验中将微小变化放大的方法。例2将发声器放入玻璃罩中,逐渐抽出罩内空气,会听到发声器发出的声音逐渐变小,分析导致该现象的原因。2.3.2了解声音的特性。了解现代技术中声学知识的一些应用。知道噪声的危害及控制方法。例3了解超声波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等方

20、面的应用,如超声雷达、金属探伤、医学检查等。例4举例说明如何减弱生活环境中的噪声,具有保护自己、关心他人的意识。(二)运动和相互作用课程内容042.3.3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定律。通过实验,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及其特点。例5探究并了解光束在平面镜上反射时,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例6通过光束从空气射入水(或玻璃)中的实验,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及其特点。2.3.4探究并了解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2.3.5了解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探究并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例7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在放大镜、照相机中的应用。例8了解人眼成像的原理,

21、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方法。具有保护视力的意识。(二)运动和相互作用课程内容042.3.6通过实验,了解白光的组成和不同色光混合的现象。例9观察红、绿、蓝三束光照射在白墙上重叠部分的颜色。活动建议:(1)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古建筑应用声学知识的案例。(2)调查社区或工地噪声污染的情况和已采取的控制措施,提出进一步控制噪声的建议。(3)用凸透镜制作简易望远镜,用其观察远处的景物。(4)调查社区或城市光污染的情况,提出改进建议。(二)运动和相互作用课程内容04(二)运动和相互作用课程内容04(二)运动和相互作用课程内容04活动建议:(1)利用磁体和缝衣针制作指南针,验证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

22、磁极相互吸引。(2)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作用和优势,讨论电磁波在卫星通信技术中的应用。(3)查阅资料,了解我国磁悬浮列车的发展状况,讨论电磁技术在其中的应用。(二)运动和相互作用课程内容04【学业要求】(1)了解机械运动、分子热运动、声和光、电和磁,了解重力、弹力、摩擦力,通过牛顿第一定律和力的作用效果,认识机械运动和力的关系;能用这些知识解释自然界的有关现象,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有关问题,形成初步的运动和相互作用观念。(2)知道匀速直线运动、杠杆、光线等物理模型;能运用运动和力、声和光、电和磁的一些规律分析简单问题,并获得结论;能在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时引用证据,具有使用科

23、学证据的意识;能根据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知识,指出交流中有关说法的不当之处,并能提出自己的见解。(二)运动和相互作用课程内容04(二)运动和相互作用课程内容04(二)运动和相互作用课程内容04(二)运动和相互作用课程内容04(二)运动和相互作用课程内容04(2)情境素材建议“运动和相互作用”主题与生产生活实际密切相关。下面侧重提出与运动、力及其作用效果、声和光、电和磁相关的常见情境素材建议。与运动相关的素材:从星系、天体的运动,到汽车、火车的运动,再到分子的运动等都是运动的例证;介绍伽利略、牛顿等科学家的事迹,让学生感受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和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力及其作用效果相关的素材

24、利用弹簧测力计感受和测量力,利用撬棒、剪刀等分析杠杆的特点,利用气球演示力的作用效果,利用砖块的不同侧面演示压力的作用效果,利用液体压强计测量不同密度的液体内部不同深度处的压强,利用自制潜水艇等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二)运动和相互作用课程内容04(二)运动和相互作用课程内容04(三)能量课程内容04【内容要求】3.1能量、能量的转化和转移3.1.1了解能量及其存在的不同形式。能描述不同形式的能量和生产生活的联系。例1列举几种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能量。3.1.2通过实验,认识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其他物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例2列举生活中能量转移和转化的实例。3.1.3结合实例,认识功

25、的概念。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三)能量课程内容04活动建议:(1)列举太阳能在地球上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的实例。(2)讨论人在滑滑梯过程中能量转化的情况。3.2机械能3.2.1知道动能、势能和机械能。通过实验,了解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举例说明机械能和其他形式能量的相互转化。例1定性说明荡秋千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例2分析天工开物中汲水装置工作时能量的相互转化。(三)能量课程内容04(三)能量课程内容04(三)能量课程内容04活动建议:(1)调查当地近年来炊事、取暖、交通等方面燃料结构的变化,从经济与环保的角度开展讨论。(2)燃料的种类很多,如木柴、煤、汽油、酒精、天然

26、气等,查阅资料并比较相同质量的不同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热量的多少。(三)能量课程内容043.4电磁能3.4.1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例1定性说明电热水壶、电风扇工作时能量转化的情况。3.4.2知道电压、电流和电阻。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理解欧姆定律。3.4.3会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3.4.4会看、会画简单的电路图。会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能说出生产生活中采用简单串联电路或并联电路的实例。探究并了解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特点。(三)能量课程内容043.4.5结合实例,了解电功和电功率。知道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例2调查常见用电器的铭牌,比较它们的电功

27、率。3.4.6通过实验,了解焦耳定律。能用焦耳定律说明生产生活中的有关现象。3.4.7了解家庭电路的组成。有安全用电和节约用电的意识。例3了解我国家庭用电的电压和频率,在家庭用电中有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意识。活动建议:(1)学读家用电能表,根据读数计算用电量。(2)调查当地人均用电量的变化,讨论它与当地经济发展的关系。(三)能量课程内容043.5能量守恒3.5.1知道能量守恒定律。列举日常生活中能量守恒的实例。有用能量转化与守恒的观点分析问题的意识。3.5.2从能量转化和转移的角度认识效率。3.5.3列举能量转化和转移具有方向性的常见实例。活动建议:(1)查阅资料或访问农机、汽车维修等专业人员

28、了解内燃机中燃料燃烧所释放热量的去向,讨论提高效率的可能途径。(2)调查当地主要炉灶的能量利用效率,写出调查报告。(三)能量课程内容043.6能源与可持续发展3.6.1列举常见的不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3.6.2知道核能的特点和核能利用可能带来的问题。例1了解处理核废料的常用方法。3.6.3从能源开发与利用的角度体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例2了解太阳能、风能、氢能等能源的开发对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三)能量课程内容04活动建议:(1)查阅资料,举办小型研讨会,讨论能源利用带来的环境影响,如大气污染、酸雨、温室效应等,探讨可采取的应对措施。(2)查阅资料,了解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概况。(3)了解

29、有关提倡低碳生活的信息,调查当地使用的主要能源及其对当地经济和环境的影响,提出开发当地可再生能源的建议。(4)查阅资料,了解受控核聚变(人造太阳)的研究进展,了解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成就。(三)能量课程内容04【学业要求】(1)能列举能量转化和转移的实例,知道能量在转化和转移过程中是守恒的,认识机械功、热量、电功、热值等是与能量转化或转移密切相关的物理量,知道它们的含义;能用能量转化与守恒的观点解释常见的自然现象,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有关问题,形成初步的能量观念。(2)知道能量的利用存在效率问题,100%的能量利用率只是一种理想情况;能用能量转化与守恒的规律对有关具体问题进行科学推理,并形成结论;在

30、对能量问题进行推理时,能从信息中寻找证据并作出说明;具有根据能量守恒的观点对一些不当说法进行质疑的意识。(三)能量课程内容04(三)能量课程内容04(三)能量课程内容04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通过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使学生了解功、功率、电功、电功率及焦耳定律等知识,形成将物理知识与生产生活相联系的意识;在用能量守恒定律等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领悟从守恒的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视探究教学,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例如,通过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等实验,弓I导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运用控制变量等方法制订简单的探究方案,学

31、会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正确表述科学探究的过程和结果,提高科学探究能力。(三)能量课程内容04(三)能量课程内容04与能量转化和转移相关的素材:讨论和分析水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电风扇通电后扇叶转动、加热试管中的水后橡胶塞从管口弹出、金属丝通电后发热等过程中能量的转化和转移情况。与机械能、内能和电磁能相关的素材:用荡秋千的过程定性说明动能和势能的转化情况;展示常见机械的铭牌,比较它们的功率;分析为什么通常沿海地区昼夜温差较小,而沙漠地区昼夜温差较大;展示家用电能表,通过电能表计算用电量。与能量守恒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素材:讨论和分析我国古代的一些机械,列举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利用的主要能源。(三)能量课

32、程内容04(四)实验探究课程内容044.1.2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例2用天平、量筒等测量小石块和盐水的密度。4.1.3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例3用实验室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用体温计测量自己的体温。4.1.4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表测量时间。例4用刻度尺测量物理教科书的长和宽,利用具有秒表功能的设备测量自己脉搏跳动30次所用的时间。4.1.5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例5用秒表和刻度尺,测量小球通过某段距离的速度。4.1.6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四)实验探究课程内容04例6用手拉动弹簧测力计体验1N、2N、4N力的大小,测量一本物理教科书所受的重力。4.1.7用电流表测量电流。例7用实验室指针式电流表

33、测量直流电路中的电流。4.1.8用电压表测量电压。例8用实验室指针式电压表,测量直流电路中的电压。4.1.9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电阻。例9用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等,测量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活动建议:(1)蜡块会漂浮在水面上,尝试用天平和量筒测量蜡块的密度。(2)用电子天平测量一些家用物品的质量,感受电子天平在操作上的优点,体会科技进步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四)实验探究课程内容044.2探究类学生必做实验4.2.1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例1用酒精灯、烧杯、温度计等,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4.2.2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例2用弹簧测力计、平板、细绳、长

34、方体物块、棉布、毛巾等,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4.2.3探究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例3用水、盐水、压强计等,探究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四)实验探究课程内容044.2.4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例4用水、盐水、金属块、弹簧测力计等,探究金属块所受浮力与哪些因素有关。4.2.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例5用杠杆、铁架台、钩码和弹簧测力计,探究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与阻力、阻力臂之间的定量关系。4.2.6探究光的反射定律。例6用激光笔、平面镜、光屏及量角器等探究光的反射定律。4.2.7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例7用蜡烛(或其他物品)、平板玻璃、刻度尺、白纸等,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的大

35、小、位置、虚实等有什么特点。(四)实验探究课程内容044.2.8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例8用蜡烛(或F形光源)、凸透镜、光具座、光屏等,探究凸透镜成像时,像的正倒、大小、位置、虚实等与物距的关系。4.2.9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例9用小磁针、通电螺线管等,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4.2.10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例10用矩形线圈或单根导线、磁体、灵敏电流计等探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4.2.11探究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特点。例11用电流表和电压表,分别探究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特点。(四)实验探究课程内容044.2.12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

36、的关系。例12用定值电阻、滑动变阻器、电流表、电压表等,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活动建议:(1)用可变焦距的眼睛模型,演示并说明近视眼、远视眼看不清物体的原因。(2)尝试用力传感器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或杠杆的平衡条件。(四)实验探究课程内容04【学业要求】(1)能通过物理实验建构物理概念,深化对物理规律的认识,领悟其内涵及相互联系;有将实验探究方法及安全操作规范等运用于解决日常问题的意识,能根据所学知识和说明书等解决现实中的简单问题。(2)知道科学探究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实验中能关注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能根据实验数据通过归纳推理获得探究结论;有判断实验数据是否合理、有效的意识;能

37、对实验进行反思,提出改进建议。(四)实验探究课程内容04(四)实验探究课程内容04【教学提示】(1)教学策略建议“实验探究”主题中所列三级主题,均为学生必做实验。教师应提前做好实验教学设计,准备好实验器材和场地等,规划好教学时间。教学中,要求每个学生动手动脑完成实验。有条件的学校应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造动手实验的机会,以发挥实验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启发学生作出猜想与假设。尽量利用身边的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用平面镜将室外的阳光反射进教室,调整小镜子的摆放角度,可发现阳光进入教室的角度、位置随之发生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太阳光的亮斑为什么不

38、是固定在某个位置,进而思考光的反射现象,提出反射是否会遵循一定的规律。(四)实验探究课程内容04关注对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收集证据能力的培养。注重发挥每个学生的创新潜力,鼓励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自制实验器材、改进实验装置及操作方法,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增加实验室开放时间,为有兴趣的学生提供场地、器材、指导等方面的支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在校内外利用简单的器材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论证得出结论并作出解释,培养学生分析论证的能力。例如: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通过表格记录杠杆平衡时不同的动力、动力臂与阻力、阻力臂数值,通过分析数据

39、寻找定量关系动力与阻力不同时,动力臂与阻力臂也不同,但动力与动力臂的乘积等于阻力与阻力臂的乘积;组织学生根据数据归纳出杠杆的平衡条件,讨论分析个别数据存在问题的原因,分享更多数据,找到普遍规律。(四)实验探究课程内容04注重对学生交流合作、评估反思能力的培养。组织学生对实验方案、实验探究过程和结果等进行评估与交流,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见解,调动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会发现物块被拉动时难以保持匀速运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实现物块相对于不同接触面做缓慢匀速运动,以保证弹簧测力计示数等于物块所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组织学生交流并改进;在探究电流与电压、

40、电阻的关系时,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动手操作,发现问题后组织学生对器材或电路进行评估,找到改进实验的方法。(四)实验探究课程内容04(2)实验器材建议“实验探究”主题中所列的实验,涉及的器材多与实验室或生活中的器材有关。下面分别提出与测量类和探究类学生必做实验相关的实验器材建议。与测量类学生必做实验相关的器材:在测量物体质量时,可用托盘天平;在测量物体密度时,可用电子天平测量质量,以使实验更加便捷;可用量筒和天平测量形状不规则的石块和蜡块的密度;在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时,可测量人步行的速度;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时,可用实验室温度计测量棉手套内的温度和室内空气温度,并进行对比。(四)实验探究课程内容

41、04与探究类学生必做实验相关的器材:在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可用相同大小的玻璃珠等进行实验;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时,可在杠杆两侧悬吊学生常见的物体使杠杆平衡,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所受的重力,用刻度尺测量力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可用发光二极管等光源做成F形作为发光物屏,以判断像的正倒和测量像的长度,可用刻度尺测量物距和像距;在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时,可用磁性较强的磁体进行实验;在探究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特点时,可用电阻、小灯泡等不同的用电器连接串、并联电路,使用指针式仪表或数字式仪表测量电流和电压,探究出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特点。(四

42、实验探究课程内容04(五)跨学科实践课程内容04【内容要求】5.1物理学与日常生活5.1.1能发现日常生活中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例1调查日常生活用品(如厨房用品)使用中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论证自己所提建议的合理性。5.1.2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安全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践行安全与健康生活。例2调查生活中(如用电、乘车、住高楼等)存在的安全隐患,提出安全与健康生活的建议。5.1.3能运用所学知识指导和规范个人行为,践行低碳生活,具有节能环保意识。例3了解当地空气质量状况,并调查相关原因。例4拟订个人低碳生活行为指南,对个人节能环保行为提出具体要求。(五

43、)跨学科实践课程内容04活动建议:(1)通过资料查阅、商店咨询和实物考察,分析自行车中涉及的不同学科知识,选择感兴趣的主题撰写一篇小论文。(2)通过资料查阅和实物考察,探索家庭用电的安全问题,从跨学科视角撰写简单的调查报告。(3)通过资料查阅和实物考察,了解机动车的尾气排放情况,撰写关于城市空气污染和汽车尾气排放的调查报告。5.2物理学与工程实践5.2.1了解我国古代的技术应用案例,体会我国古代科技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促进作用。例1了解我国古代“龙骨水车”的工作原理,尝试设计相关装置。(五)跨学科实践课程内容045.2.2调查物理学应用于工程技术的案例,体会物理学对工程技术发展的促进作用。例2调查

44、物理学在桥梁建筑技术方面的应用案例,体会物理学对桥梁发展的促进作用。5.2.3了解物理学在信息技术中的应用。例3了解物理学在信息记录或传播中的应用。活动建议:(1)制作一台小型风力发电机,从跨学科视角与同学交流制作过程与作品。(2)查阅资料,了解物理学对信息技术发展的贡献。(3)查阅资料,了解量子计算机相关信息,与同学交流对计算机未来发展的畅想。(五)跨学科实践课程内容04(五)跨学科实践课程内容04(五)跨学科实践课程内容04(五)跨学科实践课程内容04(五)跨学科实践课程内容04(五)跨学科实践课程内容04(五)跨学科实践课程内容04(五)跨学科实践学业质量05(一)学业质量内涵学业质量0

45、5(二)学业质量描述学业质量05(二)学业质量描述学业质量05(二)学业质量描述课程实施06教师应根据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等,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物理教学,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贯穿物理教学活动的全过程。1.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设计教学目标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物理教学的根本目标,教师应在领会核心素养、理解课程内容、掌握学生情况的基础上设计教学目标。教师应整体理解核心素养内涵。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这四个方面是各有侧重、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整体,是物理课程育人功能和价值的集中体现。(一)教学建议课程实施06(一)教学建议课程实施06(一)教学建议课程实施0

46、6(一)教学建议课程实施06(一)教学建议课程实施06(一)教学建议课程实施06实验教学要关注实验原理的科学性、方案的可行性、实验器材的合理性、操作的安全性和规范性;指导学生真实、全面记录实验数据,关注与预设结果相矛盾的信息;引导学生针对实验活动中的困难或错误自主分析原因,积极思考并努力解决;引导学生对实验活动进行总结和评价,促进学生交流、评估、反思能力的提升。(2)准确把握跨学科实践教学定位跨学科实践教学相对于单一学科教学,更具综合性、开放性,教师要处理好以下关系。处理好立足本学科与跨学科的关系。选取跨学科实践的课题,既要立足于物理课程内容,又要跨出物理学科。活动设计应以物理教师为主,可邀请

47、相关学科教师共同研究、确定方案。(一)教学建议课程实施06处理好知识建构与知识应用的关系。跨学科实践既有所学知识的应用,也有新知识的建构;既要关注学生解释、预测、操作等能力的表现,也要关注学生对物理概念的建立或深化,以及对其他概念的综合了解。跨学科实践应与其他主题教学一体化设计,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穿插在其他主题中进行,使跨学科实践成为物理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处理好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的关系。既要有教师的合理指导,确保活动循序渐进开展,又要让学生自主实践、独立思考、大胆设计、敢于创新,在自主活动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实施跨学科实践教学要注意控制学生学业负担。(一)教学建议课程

48、实施06(二)评价建议课程实施06(二)评价建议课程实施06采取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的评价。应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和学生等不同角色在评价中的作用,从不同视角进行评价。充分认识不同评价方式的优势和不足,将学生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单项评价与整体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有机结合,发挥不同评价方式的作用,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改进策略的有效性。增强反馈的有效性。针对评价发现的学生优势和不足,釆取恰当的方式进行反馈;倡导学生参与评价结果的判断和解释,让学生了解自己取得的进步、已有的优势和潜能,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促进反思与改进,提升反馈的效果。(二)评价建议课程实施06发挥评价的激

49、励与发展功能。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在不同阶段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更要关注如何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收集证据时,既要重视学生在特定任务情境下生成的结果,又要重视在结果形成过程中学生的思考、认识、反思和调整。可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重复性、持续性的测量和证据收集,记录学生成长轨迹,反映学生不断发展的状况。以评导学,以评促学,激励学生进步。(二)评价建议课程实施06(二)评价建议课程实施06(二)评价建议课程实施06(二)评价建议课程实施06跨学科实践评价应注重创设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跨学科问题情境,收集学生在运用多学科知识和跨学科思维分析、解决问题中的行为表现和活动成果,评价学生提出问题能力、收

50、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综合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2.学业水平考试(1)考试性质和目的初中物理学业水平考试的主要目的是检测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结束时的学业成就,为初中毕业和升学提供重要依据,为评价区域和学校的教学质量提供参考,为改进教学提供指导,体现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评价理念。(二)评价建议课程实施06(二)评价建议课程实施06注重规范性。强化命题流程规范,严格试题质量评估,建立质量监测机制,确保命题框架合理、试题命制规范、内容准确无误、情境问题恰当、语言表达清晰、考试结果真实有效。(3)测试规划既要实施纸笔测试,也倡导实验操作类考核。内容结构。全面考查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课件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