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预处理技术在饱和软土中的研究与应用(中).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111590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10.4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基预处理技术在饱和软土中的研究与应用(中).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地基预处理技术在饱和软土中的研究与应用(中).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地基预处理技术在饱和软土中的研究与应用(中).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地基预处理技术在饱和软土中的研究与应用(中).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地基预处理技术在饱和软土中的研究与应用(中).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基预处理技术在饱和软土中的研究与应用(中).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基预处理技术在饱和软土中的研究与应用(中).ppt(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6.4 选择合适的堆载施工程序和吹填堆载方法 (1) 经试验确定的堆载施工程序为: 吹砂 竖向排水带施工 铺设无纺土工布和盲沟等 水平排水带施工 堆土施工 在堆载过程中,采用了分层堆载,分层碾压,通过设置 竖向排水带与水平排水带,可以加速饱和软土固结;通过 设置无纺土工布,可以防止砂垫层中水渗透到堆载填土中 ,有效的保证了施工质量。 (2) 因地制宜,吹砂与堆土相结合 6.“动静结合排水固结法”软基预处理技术工总 结 塑料排水带施工实况一 塑料排水带施工实况二 袋装砂井施工实况一 袋装砂井施工实况二 施工现场实况照片 施工现场实况照片 土工布施工实况二 土工布施工实况一 强夯施工实况 砂垫层

2、施工实况 7. 工程试验及检测 7. 工程试验及检测 本项目主要进行了孔隙水压力、测斜、分 层沉降、边桩水平位移以及地表沉降等现场施 工监测项目,为科学指导施工提供了有力依据 。 动静结合排水固结法施工完成后,主要 进行了钻孔取样、室内常规土工试验、标准贯 入试验、静力触探试验、静载荷试验以及瑞雷 波法检测等试验。 7. 工程试验及检测 7.1 夯沉量分析 本次强夯施工过程中对各夯区每一夯点的夯沉量及总 夯沉量进行了监测,由夯沉量监测到的数据来看,每一夯 点的夯沉量均在1300mm1600mm左右,三四遍强夯施 工完成后总夯沉量在500mm1100mm之间,平均总夯沉 量约为680mm。其中动

3、力排水固结1区平均总夯沉量约为 660mm;动力排水固结2区平均总夯沉量约为660mm; 动力排水固结3区平均总夯沉量约为750mm;动力排水固 结4区平均总夯沉量约为640mm。 7.2 工后沉降分析 广东科学中心动静结合排水固结法施工于 2004年8月开始至2004年10月结束。由于动力排 水固结2、3、4区为主体结构区,已经开挖,无 法对场地标高进行测量,为此于2005年5月25日 仅对动力排水固结1区进行场地标高测量。通过对 2005年5月25日所测标高与强夯完成后测量标高 进行对比分析可知:动力排水固结1区的平均工后 沉降为19.5mm,满足设计预估的工后沉降不超过 50mm的要求。

4、 7. 工程试验及检测 7. 工程试验及检测 7.3 通过对强夯区瑞雷波、静力触探、静载荷、以及 标贯和土工参数检测的数据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 (1) 0-4米土层的土工参数大幅提高,地基承载力特 征值约为130kPa以上; (2) 4-8米土层的土工参数有一定幅度的提高,地基 承载力特征值约为100kPa以上; (3) 8-14米土层的土工参数有所加强,大部分钻孔砂 土液化已消失,个别钻孔中显示砂土液化由中等-严重改 变为不液化-轻微。 经动力排水固结法处理后,填土层的自重固结已完成 ,上部软弱土层的附加固结基本完成,桩上部土层摩阻力 可取正值 。 处理后的典型工程地质柱状图 8. 结论 通

5、过对广东科学中心工程场地地基预处理的 科学研究、方案设计及工程实践的全面总结与评 价,课题组提出以下结论和建议: a. 本工程首次提出了“吹砂填淤、动 静结合、分区处理,少击多遍、逐级加能、 双向排水”的饱和软土地基预处理新技术; b. 针对广东科学中心场地使用功能的不 同,采用上述地基预处理技术,成功处理了 近38.7万平方米的软土地基; 8. 结论 c. 在饱和软土地基处理基础理论研究中,联合运用液氮真 空冷冻制样技术、喷金镀膜技术、扫描电子显微技术及计算机图 像处理技术,从微观研究的角度证明上述地基预处理技术对饱和 软土地基处理有显著的效果。对饱和软土的微观结构进行定性和 定量分析的试验

6、研究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d.经过2004年10月至2005年3月基础工程的施工(桩基工程 、基坑开挖工程等),以及之后上部巨型钢结构的吊装施工(采 用的起重机为大型起重机设备重达200吨,可直接行走在经过软 基处理的地面上)可证明:采用上述地基预处理技术,工期短且 效果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节约工程造价约一亿元,为 在同类区域背景下饱和软土地基上进行大面积地基处理提供了新 的技术措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隔震技术在广东科学中心及广 州大学行政办公楼中的应用 中国建筑学会地基基础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 广东科学中心是广东省科教文化事业的标志 性建筑,其展项费用约6亿元。 广东科学中心

7、振动台试验及隔 震技术的应用 中国建筑学会地基基础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 一、广东科学中心振动台试验 传统的抗震方法只考虑建筑结构本身的抗震,容 许建筑结构在地震中出现一定程度的损坏,而未考虑 非结构构件和建筑物内部的贵重装修、仪器设备不受 损坏。当建筑物内部有较重要的设备、仪器、计算机 网络、急救指挥中心、通信系统、医疗设备和重要展 品展项时,仍然采用延性结构体系的“小震不坏,中振 可修,大震不倒”抗震设防目标进行设防时,有可能会 导致严重的损失或产生较大的次生灾害。 模型制作与试验方案 广东科学中心结构模型采用考虑人工质量的混合相似 模型,采用小钢管制作,结构模型图如下。 图3 结构模型图

8、 图4 隔震支座平面布置图 隔震支座平面布置如图4所示。 试验选用了一条人工地震波和两条与工程场地条件相 近的真实强震记录波(El Centro和Taft波)。试验时按照 7度小震、7度中震和7度大震的顺序分三个阶段由台面依 次输入人工波、El Centro和Taft波,输入方向分为单向和 双向水平输入,最后进行7度大震El Centro波X+Y+Z三向 输入。在不同水准地震波输入前后,均对模型进行白噪声 扫频,以测量结构的自振频率、振型和阻尼比等动力特性 参数。 模型振动台试验是在广州大学工程抗震研究中心振动 台上进行的。振动台台面平面尺寸33,具有3向6自 由度。 模型动力特性分析 1.模型结构的自振频率 通过试验采集到各种结构型式的模型在不同强度作用 后的自振频率如表1所示。 表1 模型结构自振频率 2.模型结构的振型 各种强度地震波作用下隔震模型与抗震模型的典型第一 振型时程曲线分别如图5图7所示。 图5 震前及7度小震后 图6 7度中震后 图7 7度大 震后 模型结构典型振型 模型结构典型振型 模型结构典型 振型 3.模型结构加速度反应 各种水准地震作用下模型各层加速度峰值反应如表2 和图8所示。 表2 各种强度地震双向输入时各层X向典型加速度反应峰值(g)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