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毕业设计论文.doc

上传人:西安人 文档编号:3260748 上传时间:2019-08-06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196.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交通运输毕业设计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交通运输毕业设计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交通运输毕业设计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交通运输毕业设计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交通运输毕业设计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交通运输毕业设计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交通运输毕业设计论文.doc(4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黄石理工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摘 要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交通运输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到目前为止,铁路运输紧张状况有所缓解,公路交通明显改善,民航运输基本适应需求,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各种运输方式发展迅速,基本缓解了运输“瓶颈”状况,但发展不够均衡,供需矛盾并未根本解决。这几年公路建设力度加大,呈现超常规发展态势,公路交通得到明显改善。民航发展迅速,旅客周转量和货物周转量每年均以两位数递增,平时上座率和载运率只有60左右。铁路由于各种原因,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基本建设投资不到公路的一半,虽然能力紧张状况有所缓解,但由于发展速度跟不上经济发展要求,铁路运能与运量的矛盾仍然存在,在客

2、流高峰时期,铁路供求矛盾更为突出。关键词:交通运输;经济;发展。36ABSTRACTTwenty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developed rapidly, so far, rail tensions eased,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road transport, air transport meet the basic needs of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provid

3、es an important safeguar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various modes of transport, the basic ease of transportation bottleneck situation, but the development is not enough balance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has not solved. Road construction intensified in recent years, showing extraordinary development

4、trend, road transport are improve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ivil aviation, and cargo turnover volume of passenger transportation are double-digit increases every year, usually attendance and carry rate of only around 60%. Railway due to various reasons, the relatively slow pace of development, cap

5、ital investment less than half the road, although capacity tensions eased, but not keeping pace with economic growth requir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ailway transport capacity and traffic conflicts still exist, In the peak passenger flow period, the railway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more prominent.K

6、eywords: transportation; economy; development. 目 录1 绪 论12 我国的交通运输业22.1我国交通运输现状22.2 我国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42.2.1 铁路运输42.2.2 公路运输52.2.3 水路运输72.2.4 航空运输82.2.5 管道运输82.3 我国交通运输面临的环境92.3.1 交通运输业的新要求92.3.2 运输需求结构的变化92.3.3 高速轨道交通系统的发展92.3.4 交通运输业的新契机92.3.5 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103 湖北的经济现状113.1 湖北的经济概况113.2 工业经济143.3 交通概况174 交通与区

7、域经济发展的关系204.1 关于交通经济区域形成机理研究204.1.1 增长极与增长中心理论研究204.1.2 生长轴理论214.1.3“点轴系统”理论214.1.4 巨型都市带理论224.2 运输经济区域方面224.3 空间运输联系方面244.4 运输通道合理配置方面264.5 小结275 湖北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的关系295.1 湖北经济与交通运输的相关关系295.2 湖北经济与交通运输的关联度305.3 结束语32致 谢33参考文献341 绪 论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和促进国防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继续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8、优化运输结构,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得到了快速发展,在设施总量规模、运输能力供给和服务质量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尤其经过“十五”、“十一五”加大交通基础设施投入,交通基础设施规模迅速扩大,综合运输能力明显增强;区域和城乡交通统筹协调发展成效显著;运输结构不断优化,技术水平显著提高;交通管理和投资体制改革迈出重大步伐。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整体仍然呈现滞后状态。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性特征表现得日益显著,区域交通运输发展问题开始成为区域经济研究的重要课题。然而受我国综合国力和资源、环境承载力以及交通运输自身

9、发展等制约,区域交通运输发展目前仍只能按地区、有重点、分阶段地逐步推进。如何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制定有效的区域交通运输发展策略,则有赖于对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因果关系的准确把握。2 我国的交通运输业2.1我国交通运输现状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消除交通运输对国民经济的“瓶颈”制约,改革开放以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逐年加强,数量不断增加。到2003年底,综合运输线路总里程达378.89万公里;铁路营业里程7.3万公里,其中,复线里程2.5万公里,电气化里程1.9万公里,提速线路1.3万公里;公路通车里程180.98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97万公里;内河通航里程12.4万公里;民航通航里

10、程174.95万公里;输油气管道3.26万公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社会客货运量持续增长。在基础设施逐年加强,装备水平不断提高的条件下,各种运输方式改善运输组织,调整运力结构,完成了各个时期繁重的运输任务。2002年全社会客运量达160.82亿人,旅客周转量14126亿人公里,货运量148.27亿吨,货物周转量50543亿吨公里.各种运输方式在完成客货运输量的同时,不断推出运输新产品,以提高服务质量,适应运输市场需求。铁路客运推出了“夕发朝至”、“直达特快”、城际列车及旅游专列等品牌列车,货运开行了行包专列、“五定“班列等;公路普遍使用高档大中型客车,提高了旅客运输的安全性和

11、舒适性,货运专用汽车也有了较大发展;民航航线增多,航班密度加大。此外,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交通运输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联网售票、旅客向导系统以及货运业务网上办理等大大提高了运输服务水平。交通运输行业的技术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铁路在线路基础、机车车辆、通信信号等方面的技术创新使得全路五次大提速顺利实施,最高运行速度提高到200kmh;在青藏铁路建设中,从勘测、设计到施工,多项技术取得突破,实现国际、国内首创;交通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提高了交通运输调度指挥水平和自动化水平。尽管近年来交通运输的发展速度加快,运输能力紧张的状况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有所缓解,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交通运输线

12、路规模总量不足,运网密度小。2003年我国按国土面积计算的铁路和公路运网密度分别为76.04公里万平方公里和18.85公里百平方公里,按人口数量计算的铁路和公路运网密度分别为0.56公里万人和14公里万人,远低于美国、日本和印度等国家,与我国的人口、国土面积和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尤其是西部地区,铁路网稀疏,公路通达程度低,严重制约着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二是运输能力紧张,运输质量有待提高。主要运输通道能力十分紧张,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情况下,瓶颈制约日趋严重。特别是铁路繁忙干线运输能力与运输需求量的矛盾十分突出,京广、京沪、京哈、京九、陇海、浙赣六大干线平均运输密度达8100万换算吨公里公里,

13、其中部分区段能力利用率达100,客运快速和货运重载难以兼顾,无法满足客货运输的巨大需求,某些情况下是牺牲货运来保客运,造成大量货物积压, 2003年铁路日均请求车数达18万辆,而实际装车满足率仅为51.5。同时,由于运输能力的限制使铁路难以发挥其技术经济优势,不能完全按照各种旅客群体和货物种类设计运输产品,以致影响了运输质量的提高。三是交通运输结构不尽合理。近年来公路超常规发展,自19942003的10年中公路里程平均每年增加7万多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997年以来每年建成2000多公里,2003年已达2.97万公里,居世界第二。民航和沿海水运保持了稳步发展。而铁路的发展则相对滞后,自19942

14、003的10年中,铁路平均每年增加营业里程仅1400多公里,发展速度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从多年来各种运输方式完成的运量比重来看,公路完成的客货运量从1990年的83.9和74.6上升到2002年的91.74和75.3;而铁路由于受运输能力的限制,客货运量从1990年的12.4和15.7下降到2002年的6.57和13.77,沿海水运和民航完成的运量比重都有所上升,内河水运和管道运输比重下降。从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协调发展和交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目前的运输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四是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衔接不够紧密。由于各种运输方式分归不同部门管理,衔接不够紧密,不利于人性化服务,方便

15、旅客和货主,不利于提高运输效率,降低社会总成本。各种运输方式均强调自身在某一方面的作用,都在构建自己的运输枢纽,而未统筹考虑合理分工和协调发展;未考虑各种运输方式有机衔接,没有形成具有综合功能的运输枢纽。2.2 我国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2.2.1 铁路运输铁路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同时又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虽然我国铁路运营里程在总量上尚处于短缺状态,路网结构对国土的覆盖性尚有较大的差距,但在各种运输方式组成的交通运输体系中,铁路运输始终处于骨干地位,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持作用。1997年底,我国铁路营业里程达6.43万公里,其中国家铁路营业里程为5.76万公里,地方

16、铁路营业里程0.67万公里。除西藏之外,各省、市、自治区都为铁路所联通,形成了以“九纵十横”为主体的、较为完整的全国铁路网络系统。1,铁路路网。干线铁路是铁路网络的关键部分,是铁路发挥骨干作用的坚实基础。目前,我国铁路主要干线共有22条,根据其发挥作用和地理位置分布的不同,可大致分为能源运输干线、南北铁路干线、华东地区干线、西北地区干线、西南地区干线和东北地区干线。能源运输干线主要分布于山西、陕西、内蒙古西部等省(区),主要担负着以煤为主的能源运输任务。目前,我国铁路能源运输基本形成了三大运输线:以大秦京秦新线、京包复线和京原电气化铁路为主构成的北线,以石太石德胶济复线电气化铁路为主构成的中线

17、和以兖石新菏侯月新线及新焦复线电气化铁路为主构成的南线。南北铁路干线由京沪、京广、京九和焦柳四条纵贯我国南北的铁路干线构成,主要担负我国南北地区之间物资交流和长途旅客运输任务。华东是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铁路运输对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支持作用。华东铁路干线主要由新、旧两大干线构成,旧线为沪杭线、浙赣线,新线为阜淮淮南复线、宣杭线、皖赣线、合九线和芜裕轮渡。西北是我国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但同时又是我国矿产资源较丰富的地区,加快铁路建设对开发西部资源、带动西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经过多年的建设,西北地区已基本形成兰新、包兰、宝中、西陇海等四条铁路干线。西南是我国铁路建设条件较差、经

18、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为开发大西南,国家从改善交通条件着手,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铁路建设,先后建成了举世闻名的成昆、南昆等铁路。目前已形成的以宝成、襄渝线为主的北通路和以湘黔、贵昆、南昆为主的南通路两大对外主通道,为加强西南与东南沿海及中部地区的沟通、加快西南地区经济开发创造了有利条件。东北是我国老工业基地和重要的粮食、木材生产基地,铁路运输较为发达。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京沈、京通和集通线为主的三条进出关通道。2,铁路客货运输。1997年,我国铁路完成客运量92578万人,客运周转量35482亿人公里,分别比1996年下降5.68和增长6.7%;完成货运量169734万吨,货运周转量13097.1

19、亿吨公里,分别比1996年增长0.55和0.97。铁路客货运输在运输市场所占份额呈逐年下降趋势。(1)铁路客运。近几年来,在全社会客运量稳步上升的同时,我国铁路客运量和客运周转量逐年下降、旅客平均运距逐渐延长;在铁路客运紧张状况逐步缓解的同时,铁路运输所占的市场份额持续下降。长期以来铁路运价偏低,并且承运了大量短途旅客,既挤占了铁路运输能力,又未能取得应有的经济效益,也妨碍了铁路旅客服务质量的提高。近几年来,随着铁路运输政策及客票价格的调整,相当一部分中,短途客流分流到其他运输方式(主要是公路)上,从而使铁路承运长途旅客比能增大,铁路服务质量不断提高。(2)铁路货运。铁路货运主要以大宗货物为主

20、,煤炭、矿建材料、石油、粮食、木材等占总运量的85%以上,其中仅煤炭一项就占总货运量的46。由于我国资源分布不均,产品产地与消费地之间的距离较远,使得许多货物的运输距离较长。我国铁路货运平均运距一般达800公里左右。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人为的货物不合理流动逐步减少,加上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生产布局逐步趋向合理,铁路货运需求的增长相对趋缓、运输压力有所减轻,一些限制口的运输状况也逐渐好转,从而为铁路充分满足影响国民经济大局的煤炭、粮食等物资的运输创造了条件。铁路在完成大宗货物运输的同时,为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已在部分对铁路货运市场影响较大的区段开行一批定点、定线、定车次、定时

21、、定价的“五定”货物快运班列,以快捷、方便、准时的运输服务,拓展货运市场。2.2.2 公路运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路运输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公路里程、公路运输量和民用汽车保有量均大幅度增长。1997年,全国公路通车里程达122.64万公里,较1978年增长1.38倍。目前公路网已覆盖全国所有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而且全国97的乡镇通了公路。以国道为主干线,以省道、县乡道路为支线的全国公路网已初步形成。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为公路运输发挥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基础作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公路网络。我国公路网络由国道、省道和县乡道路构成。国道为我国公路的主骨架,起着连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重要城市

22、、港口、车站、工农业生产基地等作用。省道和县乡道路是国道的支线,起着省区范围内城乡之间联系和通过国道与省外联系的作用。目前,我国共有国道干线公路69条,总里程达10.62万公里。1988年,我国第一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到1997年底,全国已建成通车的高速公路达4771公里。高速公路的出现,有效地改善了干线公路的交通状况,使干线公路在全国公路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2,公路客货运输。近些年来,公路客货运输发展较快,特别是公路客运,现已在客运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1997年,我国公路完成客运量120.5亿人,客运周转量5541.4亿人公里,分别比1996年增长7.35和12.89%;完成货运量9

23、7.65亿吨,货运周转量5271.5亿吨公里,分别比1996年下降0.76和增长5.19。(1)公路客运。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八五”以来,随着我国公路状况的不断改善,公路客运以其快速、灵活、方便的优势快速发展。据统计,“八五”期间全国客运量比“七五”增长51.8,年均递增9.8,同期公路客运年均递增率达11.1。自1991年以来,在全国新增旅客运量中,公路客运量占99。公路客运除在运量上大大高于铁路等其他运输方式外,自1995年起,其旅客周转量占全国旅客周转量的比重也已超过50。导致公路客运量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公路对铁路继续保持在中、短途客运上的分流优势;二是公路客运因高速公路和其

24、他高等级公路的发展而在中、长途客运上逐步获得了市场竞争优势;三是场站及车辆等服务设施和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四是公路客运的整体服务质量与水平在逐步改善,使公路客运对旅客的吸引力在提高。(2)公路货运。公路货运主要从事短途货物运输,1997年全国公路货物运输的平均运距仅56公里。与公路客运相比,公路货运的发展相对缓慢一些,1997年,公路货运量出现了0.76的负增长。近7年来,公路货运量的平均年递增速度为4.36,低于公路客运。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产业政策的逐步调整,全社会高新技术产品、高附加值、高时效性产品将逐渐增加;同时,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加上我国产业布局存在地

25、理位置上的差异,地区间各类物资的交流仍将呈增加趋势,公路货运将以其小批量、快速、“门到门”运输的优势,在高价值、高时效的区域内及区域间货物运输中将占有重要地位。2.2.3 水路运输我国水运发展的特点是沿海港口和远洋运输发展较快,内河运输发展较缓慢。1997年,我国主要港口吞吐量为13.09亿吨,比1996年增长2.75%,水运客运量和周转量分别完成2.26亿人和1558亿人公里,分别比1996年下降131和297;水运货运量完成11.34亿吨,货运周转量完成19235.0亿吨公里,比1996年分别下降10.78和增长7.68。1,基础设施建设。我国目前已有沿海和内河重要港口170个,其中主要沿

26、海港口29个,主要内河港口28个。共有泊位6424个,其中沿海主要港口泊位为1282个、深水泊位449个。沿海港口在我国港口设施中发挥着主要作用。1997年,我国沿海主要港口泊位数为1330个(其中深水泊位450个),只占全国的15.2,但完成的货运吞吐量达9.08亿吨,占全国港口吞吐量的69.4。在港口建设方面,集装箱运输港口设施发展最快,我国从改革开放初期开始发展海上集装箱运输,在不足20年的时间里,集装箱专用泊位从无到有发展到57个,年吞吐量达到771.2万标箱。1997年底,我国可通航内河航道总里程为10.98万公里,其中水深1米以上航道6.43万公里。近些年来,由于在流水资源开发利用

27、上存在着诸多矛盾和不合理的地方,加上航道整治资金缺乏和对航道整治的重视不够,使河航道里程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航道通航能力较差、水运技术及装备水平提高缓慢,以及运输组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使内河航运在交通运输发展过程中的竞争能力逐渐减弱。2,客、货运输。(1)客运。水上客运由内河客运、沿海客运和远洋客运组成。1997年,我国水运客运量为2.26亿人,其中长江各港口间完成客运量为2240万人,沿海各主要港口间完成客运量5755万人,远洋客运除津、沪等少数港口外,其他港口尚未开办客运航线。因水上客运速度较慢,在与其他运输方式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近几年水上客运量呈逐年下降趋势,徘徊在不足3亿人的水平上。

28、1997年与1990年相比下降了17.1。尽管水运企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全国水上客运局面未有根本改变。(2)货运。我国水运货运由远洋运输、近洋运输和内河运输组成。水上货运主要承担外贸进出口货物运输和国内能源(主要是煤炭)、矿建材料、粮食等的运输。除近、远洋运输因具有其他运输方式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稳步发展外,沿海及内河水运发展不很乐观,除煤炭等大宗货物运输外,在件杂货及农副产品等对时效要求较高的物资的运输上,与其他运输方式相比已无比势可言。2.2.4 航空运输航空运输可以适应人们在长距离旅行时对时间、舒适性的要求以及快速货物运输需求,是我国正在快速发展的一种运输方式。1997年,民航航线总数达

29、967条,不重复线路里程达142.5万公里,比1990年分别增加457条和91.82万公里,年均递增率为9.57和12.97。全国开通民航航线的城市达150个,省会城市、沿海开放城市、重点旅游城市、重要经济城市及边远地区不易通行其他运输方式城市均开通了民航班线。1997年,民航拥有各种类型飞机502架,完成客货运量分别为5630万人和125万吨,飞机数量、客货运量分别比1990年增长118%、239%和238。我国的民航运输仍处于高速发展时期,除了客货运量每年增长速度保持在18以上外,民航机场、民用飞机等均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2.2.5 管道运输管道运输是一种较为特殊的运输方式,目前我国采用管

30、道运输的主要是石油和天然气。1997年,我国管道总里程达2.04万公里,主要分布于新疆、陕西、内蒙古、北京、河北等省(自治区、直辖市)。1997年的管道输送量为16002万吨。管道输送所涉及货物品类较少且较单一,因此,其在综合运输系统中的影响力小一些。但由于其安全性、稳定性较高,输送成本较低,而且占用土地较少,对环境基本不造成污染,因此,是今后许多输送量较大的气体、液体物的较佳输送方式,煤等亦可转换成液体煤浆进行输送。2.3 我国交通运输面临的环境2.3.1 交通运输业的新要求经济全球化加强了国际间的经济交流和贸易往来以及相互间的依赖程度,加入 WTO,使我国的经济逐步融入世界经济之中,国际间

31、经济合作的加强必然带来客货交流量的大幅增长,同时,对全面提升运输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交通运输开始向国际化、标准化方向发展。2.3.2 运输需求结构的变化交通运输是工业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必然带来货运量增长幅度大大提高。同时,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能源结构的改善,运输需求结构将随之变化,大宗货物比重将逐步下降,特别是煤炭运输需求增长幅度保持平稳,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时效性强的货物运量增长幅度将加大加快,这对安全、及时、快速的运输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必须加快集装化、专业化运输系统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使生产的专业化程度加深,对交通运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个性化、专

32、业化的运输需求,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专业化物流企业的服务为交通运输产品增加了新的内容。2.3.3 高速轨道交通系统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使城市规模日益扩大,城市人口数量增加,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安全、舒适、快捷的运输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发展高速客运系统,满足人们出行的交通需求,已成为旅客运输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镇数量的增加,形成了一些区域城市群和城市化地带,使得区域城际间、城乡间和城市内的旅客运输问题日益突出,构建大容量轨道交通,加强城市内交通组织和城际间交通运输以及两者的衔接 已开始成为综合运输体系发展的重要内容。2.3.4 交通运输业的新契机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

33、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形成,为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创造了良好环境,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国市场的流动,这为交通运输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建立结构合理、服务质量良好的运输系统提供了新的机遇。在交通运输产业中,除部分领域外,目前已基本实现了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手段。2.3.5 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需要占用能源、土地、资金等大量资源,同时,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并存在着安全隐患。因此,必须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对各种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特征进行比较,优先发展资源利用效率高、对环境污染小的运输方式,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运输系统。总之,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工业化、市

34、场化、城币化进程的加快必将带来全社会人员、物资流动的增加,使全社会客、货运输需求总量持续增长。从客运需求看,我国人口基数大,客运需求增长潜力巨大;城镇人口增加,带来客运需求快速增长;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人口、资源、生产力布局的不均衡,导致人员流动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假日经济”的盛行,使旅游和探亲访友等客流大幅上升。从货运需求看,要支撑国民经济以7左右的速度增长,必须有充足的能源作保证,同时,其他各种物资的需求也会大幅增加,因此,对货物运输的需求将持续增长。3 湖北的经济现状3.1 湖北的经济概况湖北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部,因处长江中游的洞庭湖之北,故称湖北,简称鄂。地跨东经108

35、2142”-1160750”、北纬290153”-331647”,东西长约740公里,南北宽约470公里,总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94%。湖北东邻安徽,南界江西、湖南,西连重庆,西北与陕西接壤,北与河南毗邻。2008年,全省完成生产总值11330.38亿元,增长13.4%。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780.00亿元,增长6.0%;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4963.61亿元,增长16.6%;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4586.77亿元,增长12.4%。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年粮食总产2227.23万吨,增产41.76万吨,连续5年实现增产;油料产量283.5

36、6万吨,增产28.81万吨,增长11.%;茶叶、水果、蔬菜产量分别增长24.1%、13.3%和8.9%;畜牧、水产业稳步增长,生猪出栏3498.3万头,增长11.7%;水产品总产360.90万吨,增长21.1%。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农副食品加工业实现增加值297亿元,增长28.5%,新增销售收入过10亿元龙头企业5家。工业生产增长较快,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842.33亿元,比上年增长21.6%。工业结构继续改善,继钢铁、汽车、石化三大产业之后,电子信息、食品成为过千亿元产业,五大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占全省工业的63%。市场主体和产业集群加快发展,全省各类市场主体发展到153.2万个,比上

37、年增长7.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0660家,新增1632家;已形成206个制造业产业集群,其中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发展到90个。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实现增加值1104.91亿元,增长24.2%,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8.8%,占GDP的10.68%。物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1.17亿人次,增长14.7%,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36亿元,增长14.9%。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均保持较快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798.56亿元,比上年增长27.9%,其中城镇以上项目完成投资5332.67亿元,增长29.1%;房地产开发投资892.67亿元,增长26.7%。全

38、省三次产业投资均呈现较快增长,分别完成投资231.25亿元、2344.36亿元和3222.95亿元,分别增长54.8%、37.0%和20.5%。民间投资快速增长,累计完成投资2402.36亿元,增长52.8%,比上年提高7.9个百分点。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89个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851.87亿元,占城镇以上项目投资的16.0%。新增发电机组容量650万千瓦;新建高速公路348公里,电气化铁路主线正线交付运营里程186公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增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65.82亿元,比上年增长23.3%。其中城市实现零售额3486.46亿元,比上年增长23.3%;县及县以下实

39、现零售额1479.37亿元,比上年增长23.2%。投资与消费增幅差距由上年的8.8个百分点缩小到4.6个百分点。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205.6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8.4%。其中出口115.92亿美元,增长41.8%;进口89.75亿美元,增长34.3%。尤其是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大幅增长,分别达到50亿美元和22.2亿美元,分别增长45.9%和46.5%。工业经济效益总体上继续改善。111月,全省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08.08,比上年提高18.79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实现利润632.69亿元,增长8.8%。财政收入较快增长。财政总收入1338.04亿元,比上年增长

40、20.0%,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10.24亿元,增长20.3%。税收收入537.14亿元,增长23.8%,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达到75.6%,比上年同期提高2.1个百分点。节能减排目标全面完成,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8%,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2.5%和3%。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获国务院正式批复,进入全面实施阶段,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启动建设,搭建了两圈投融资平台,开始形成两圈互动、双轮驱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取得良好开局。深化省属国有企业改革,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建设有序推进。农村公益性服务以钱

41、养事新机制不断完善,农业小三场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成功举办第三届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鄂港粤经贸合作洽谈会、湖北武汉台湾周、鄂沪经贸洽谈会、华创会、华中旅游博览会、金融文化节暨理财博览会等重大招商引资活动,全年共引进省外资金950亿元。新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343个,实际使用外资41.1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5%,其中外商直接投资32.45亿美元,增长17.3%。襄樊、宜昌、荆州深圳工业园开工建设,荆门李宁工业园奠基,累计有80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湖北。对外经济合作快速增长,全年对外承包劳务完成营业额13.2亿元,增长1.1倍。金融对外开放取得新进展,有2家外资银

42、行、1家外地银行在我省设立村镇银行。3.2 工业经济2008年,湖北工业经受了历史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等困难和挑战,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和各种突发事件,全省工业战线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精心组织工业经济运行,难中有进,亮点纷呈,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继钢铁、汽车、石化三大产业之后,新增食品、电子信息两个过千亿产业,经济效益水平继续提高,利润、主营业务收入等指标好于全国,但主要效益指标增幅同比下滑。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 842.3亿元,同比增长21.6%,总量比上年多1 019.3亿元,其中12月份实现增加值305.6亿元,增长10%。从各种经济类型企业看,国有控股、股份制、外商

43、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分别完成增加值1 721.5亿元、1 969.5亿元、812.2亿元,同比增长14%、24.6%、16.7%。2008年湖北工业经济运行的基本特点是:一、工业生产增速保持高位运行,全年呈“前高后低”态势。前8个月工业增加值保持在高增长平台上,其中5-8月累计增速均在23%以上,进入9月份以后,在国际金融危机、国内经济周期性调整、同期增速“翘尾”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9月当月增速出现拐点,全省工业连续4个月下行,全年累计增速下降至21.6%,较上年同期、8月分别回落2个、1.4个百分点。由于前8个月增长基数较高,全省工业累计增速仍保持在高位运行,增速居全国前列。二、2008年底

44、生产在低位企稳,经济总量出现回升,增速回落幅度继续放缓。下半年当月完成工业增加值不断萎缩,从6月份最高的380亿元,下滑至11月份的不足300亿元,但12月当月完成增加值出现回升,达到305.6亿元,较11月增加11.6亿元。同时,11月份、12月份工业增速环比分别仅回落0.2个、0.1个百分点,相对9、10月份环比回落5.7个、8.4个百分点,当月增速出现企稳。三、轻工业运行态势较为平稳,重工业减速导致全省工业增速回落。2008年,轻工业完成增加值1 112.9亿元,同比增长23%,8月以来轻工业增速波动区间仅0.6个百分点,总体保持平稳运行态势;重工业完成增加值2 729.4亿元,同比增长

45、20.5%,增速较8月回落2.2个百分点,由于重工业在经济总量中比重高达70.9%,从而影响全省工业增速较8月回落1.4个百分点。四、增加值超百亿元地市增多,总量较小市州增速保持全省前列,武汉、十堰、黄石增速同比放缓。2008年,全省工业增加值超百亿元的市州达到12个,继2007年的荆门、荆州、孝感超百亿元之后,2008年黄冈、鄂州、咸宁、潜江4市增加值超过百亿元,武汉增加值超过千亿元,宜昌、襄樊、黄石、十堰超过200亿元。全省13个市州增速快于全省平均水平,恩施(33%)、黄冈(30.6%)、咸宁(30.5%)、天门(30.2%)等总量较小的市州增速继续居全省前列,成为拉动全省工业增长的新动

46、力。五、产销衔接保持在较高水平。2008年,全省工业产销衔接基本良好,工业品产销率为97.9%,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其中重工业98.2%,轻工业为96.8%。全省工业经济效益水平继续提高。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08.08%,上年为204.46%;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 081.9亿元,比上年增加4 673.5亿元。电子信息行业主营业收入达到1 047亿元,加上汽车、石化、钢铁、食品行业,全省已有5个行业实现千亿元目标。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利税总额1 761.49亿元,比上年增加671.19亿元。其中利润909.03亿元,比上年增331.44亿元。分行业看,造纸

47、、纺织、食品、化工、交通运输行业利润增长较快,有色金属、电力、通用设备制造、钢铁行业利润下降较多。2008年,全省企业亏损面为15.72%,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110.53亿元,增长2.44倍。原油加工行业和电力行业亏损增加较多,是拉动全省亏损企业亏损额增长的主要因素。企业技术改造投资总量保持稳步增长。2008年,全省技术改造完成投资911.4亿元,同比增长15.2%,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重点项目建设顺利。主要呈现如下特点:投资总量呈现前低后高的趋势,中小企业对技改投资增长贡献大。2008年上半年,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全省技术改造投资增长缓慢;下半年,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

48、和国家金融政策的逐步宽松、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实施,全省技改投入逐月加快,实现同比增长15.2%,其中制造业完成技改投资413.3亿元,同比增长9.5%。全省中小企业技术改造投资贡献较大,完成772.7亿元,增长27.8%,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2.6个百分点。中小制造企业技改完成投资316.2亿元,同比增长51.7%,高出全省平均水平36.5个百分点。各行业技改投入同步增长,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2008年全省第一产业完成技改投资23.8亿元,同比增长64.8%,第二产业完成技改投资529.4亿元,同比增长14.8%,第三产业完成技改投资381.9亿元,同比增长15.7%。技改投入增长较快的行业有:机械行业完成技改投资136.9亿元,同比增长19.2%;轻工行业完成30.3亿元,同比增长32.9%;建材行业完成39.5亿元,增长180.3%;石化医药行业完成72.7亿元,增长57%;纺织服装行业完成42.7亿元,增长68.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信息产业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