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学语文专升本考试复习专题一专升本考试复习专题一一、论语 体例:体例:语录体语录体散文散文 内容主要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内容主要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全书共二十篇全书共二十篇,每篇有若干章。四书即每篇有若干章。四书即大学大学中庸中庸论语论语孟子孟子。五经:五经:诗、书、礼、易、春秋诗、书、礼、易、春秋。孔子简介孔子(前孔子(前551-551-前前479479),名丘,字仲尼,),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思想家和和教育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以以“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和和“有教无类有教无类”的教的教学理念来教育学
2、生。他后来被尊称为学理念来教育学生。他后来被尊称为“圣人圣人”。孔子孔子 ,汉族汉族人,人,春秋时期春秋时期鲁国人。孔鲁国人。孔子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子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编年体史书史书春秋春秋。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世家。与孟子并称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孟”,孔子被尊为,孔子被尊为“至至圣圣”,孟子为,孟子为“亚圣亚圣”。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3、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习态度)(学习态度)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不知,是知也。”。(学习态度,为学习(学习态度,为学习的最高境界)的最高境界)论语十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学习方法,学习与思考的关系)习方法,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子曰: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默而识之
4、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何有于我哉!”(学习态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习态度)(学习态度)论语十则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修(修身做人)身做人)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成仁。(修身做人)(修身做人)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修身(修身做人)做人)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从。(修身做人)(
5、修身做人)论语十则1、本文中心论点孔子这十则语录,贯穿着一个共同的宗旨,那就是人应当“好学”。孔子所说的学习,包括读书、治学,也包括做人,是增长学识与修养道德的统一。2、中心论点的具体分析、中心论点的具体分析(1 1)孔子把)孔子把“好学好学”放在很高的地位。孔子放在很高的地位。孔子认为认为“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最重要,最重要的是好学上进,做一个既有学问又有道德的的是好学上进,做一个既有学问又有道德的人。人。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2)孔子对
6、道德修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孔子对道德修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孔子认为,除了孔子认为,除了“就有道而正焉就有道而正焉”、“择其善者而择其善者而从之从之”即向道德高尚者学习外,更须有即向道德高尚者学习外,更须有“人不知而不人不知而不愠愠”、“不患人之不己知不患人之不己知”的超功利心态,强调只有的超功利心态,强调只有谦虚、谨慎,永不患得患失,永不自我满足,方能不谦虚、谨慎,永不患得患失,永不自我满足,方能不断有所进取。他还主张断有所进取。他还主张“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仁”,要求具有为崇高道义和理想而勇于自我牺牲的,要求具有为崇高道义和理想而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这可以说是精
7、神,这可以说是儒家道德节操的最高境界。儒家道德节操的最高境界。当然要当然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必须经受得住长期艰苦磨练和严峻达到这样的境界,必须经受得住长期艰苦磨练和严峻考验:考验:“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改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
8、仁,有杀身以成仁。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此外,孔子还非常看重此外,孔子还非常看重道德修养道德修养的以身作则的力量:的以身作则的力量:“其身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2、中心论点的具体分析、中心论点的具体分析1、关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孔子重视如下、关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孔子重视如下几个方面:几个方面:一是要有实事求是,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一是要有实事求是,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
9、知,是知也。是知也。”。二是要有勤奋努力,持之以恒的决心和毅力,要二是要有勤奋努力,持之以恒的决心和毅力,要“学而时习之学而时习之”,“学而不厌学而不厌”。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哉?三是要懂得三是要懂得“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道理的道理,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取长补短。要择善而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取长补短。要择善而从,从善如流。从,从善如流。四是要主动求教。四是要主动求教。“就有道而正焉就有道而正焉”,乐于,乐于切磋,为有志同道合的人来访而高兴。切磋,为有志同道合的人来访而高兴。“有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0、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五是既要善于读书,又要善于思考五是既要善于读书,又要善于思考,“学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学思结合。要学思结合。3、十则语录的积极意义、十则语录的积极意义 孔子晚年主要从事教育与经典整理工作,这十则语孔子晚年主要从事教育与经典整理工作,这十则语录是其录是其经验和学识的结晶,充满真知灼见,极富哲经验和学识的结晶,充满真知灼见,极富哲理,理,对指导我们今天对指导我们今天学习知识、增进修养学习知识、增进修养,仍然有,仍然有积极意义。积极意义。尤其是他所说的尤其是他所说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虽令不从”
11、这对,这对领导者、管理者领导者、管理者来说,意义十分来说,意义十分重大。重大。4、写作特点、写作特点(1)通俗生动通俗生动。孔子的这十则语录相当口语化,词语通俗。孔子的这十则语录相当口语化,词语通俗而口吻自然,贴近生活,使我们可以感受到孔子在说话时的而口吻自然,贴近生活,使我们可以感受到孔子在说话时的口气,甚至可以窥视到他当时的神态和心情,而其中所包含口气,甚至可以窥视到他当时的神态和心情,而其中所包含的道理也易于被人们所感知,接受。的道理也易于被人们所感知,接受。(2)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如。如“学而时习之学而时习之”一则的排比;一则的排比;“学而不思则罔学而不思则罔”一
12、则的对偶;一则的对偶;“松柏之后凋也松柏之后凋也”句的比喻;句的比喻;“何有于我哉何有于我哉”句的反诘等。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说理句的反诘等。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说理更为生动,也便于人们记诵。更为生动,也便于人们记诵。5、习题集锦一、单选题一、单选题 1、论语论语一书的体例是(一书的体例是()。)。A、对话体、对话体 B、专论体、专论体 C、语录体、语录体 D、评述体、评述体2、下列孔子语录中,说明乐于切磋的是(、下列孔子语录中,说明乐于切磋的是()。)。A、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C、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
13、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D、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3、下列孔子语录中,含有、下列孔子语录中,含有“烈火见真金烈火见真金”“路遥知马力路遥知马力”之意的是(之意的是()。)。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C、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D、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4、在下列语录中,提出了被视为儒家道德节、在下列语录中,提出了被视为儒家道德节操最高境界的是(操最高境界的是()。)。A、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
14、不学则殆 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C、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D、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答案:答案:CCCD二、简析题:二、简析题: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子曰子曰”的的“子子”这里是对谁的尊称?这里是对谁的尊称?2、从、从“
15、好学好学”的角度,概括这段话的三层意思。的角度,概括这段话的三层意思。3、这段话主要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段话主要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1:孔子:孔子2:一是以读书好学为乐,一是以读书好学为乐,二是以交友切磋为乐,二是以交友切磋为乐,三是要有谦虚谨慎、永不自满、不患得患失三是要有谦虚谨慎、永不自满、不患得患失的品德修养。的品德修养。3:反问、排比。:反问、排比。谏逐客书谏逐客书1、作者简介李斯(?前208年),楚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是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他年轻时,起初在乡村做管理文书的小官,后来,随荀卿学习,当任廷尉。在秦始皇统治期间,李斯以杰出的政治远见和卓越才能,被任命
16、为丞相。作家作品:作家作品:1李斯,秦代著名的政治家,又是秦代散李斯,秦代著名的政治家,又是秦代散文的代表作家。文的代表作家。法家代表人物。法家代表人物。2.李斯的散文李斯的散文长于说理长于说理,所作奏书和碑文,所作奏书和碑文,对后世很有影响。对后世很有影响。3.李斯的文章散见于李斯的文章散见于史记史记及及古文苑古文苑中。中。本文载于本文载于史记史记李斯列传李斯列传。文体知识:文体知识:1.“书书”指指上书、奏章,上书、奏章,是古代是古代臣子臣子向向君君主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2.本文是一篇议论文。本文是一篇议论文。谏逐客书文章内容谏逐客书文章内容第一部分:开篇单刀直入,第
17、一部分:开篇单刀直入,点明论点点明论点。第二部分:第二部分:以历史事实说明客卿对秦国作出了重大以历史事实说明客卿对秦国作出了重大贡献,为逐客的错误提供证据贡献,为逐客的错误提供证据。正面用事实客卿的。正面用事实客卿的贡献,进一步引申和反诘,在反面假设和推论。语贡献,进一步引申和反诘,在反面假设和推论。语言上,采用一连串的排比句,对偶句,有气势,从言上,采用一连串的排比句,对偶句,有气势,从情感上说服秦王。情感上说服秦王。第三部分:第三部分:写秦王重物轻人,笔法多样写秦王重物轻人,笔法多样。先用珠宝。先用珠宝作喻,秦王喜欢,次用玩好美女推论,这层从反面作喻,秦王喜欢,次用玩好美女推论,这层从反面
18、说。第三层以音乐为喻进行对比。第四层以人和物说。第三层以音乐为喻进行对比。第四层以人和物比较,得出此非一统天下的方法。比较,得出此非一统天下的方法。谏逐客书第四部分:第四部分:论述有利于敌国,不利于秦国论述有利于敌国,不利于秦国。先正面说理,采用连类设喻,排比,有力先正面说理,采用连类设喻,排比,有力量;在古今对比,敌我对比,说明逐客对量;在古今对比,敌我对比,说明逐客对秦国不利。秦国不利。第五部分:第五部分:进一步说明逐客关系到秦国的进一步说明逐客关系到秦国的安危,收束全文安危,收束全文。谈物的照应第二段,谈。谈物的照应第二段,谈人的照应第一段,最后一句照应点第三段,人的照应第一段,最后一句
19、照应点第三段,且呼应开头。且呼应开头。谏逐客书艺术特色谏逐客书艺术特色第一、摆事实,设比喻,重铺叙。第一、摆事实,设比喻,重铺叙。第二、结构上,即曲折多变又严谨第二、结构上,即曲折多变又严谨有序。有序。第三、多用排比对偶句,造成文章第三、多用排比对偶句,造成文章雄浑雄浑 奔放的气势。奔放的气势。本文要点:本文要点:1、本文的中心论点:本文的中心论点:本文一开始就直截了当提出全文的中本文一开始就直截了当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心论点:“臣闻臣闻 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指出驱逐客卿是指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错误的。2.以事实为依据以事实为依据,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纳客则强国的观点。,
20、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纳客则强国的观点。3.反复采用反复采用正反对比论证正反对比论证,阐明中心论点。,阐明中心论点。4.善于铺陈,气势磅礴。善于铺陈,气势磅礴。5.排比、对偶排比、对偶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一、词语解释:一、词语解释:本文应掌握的重点词语:本文应掌握的重点词语:窃、过、遂、易、殷盛、举、膏腴、从、施、治、杜、以、负、向、窃、过、遂、易、殷盛、举、膏腴、从、施、治、杜、以、负、向、却、内、致、建、树、说、充、实、庶、业、资、籍、益却、内、致、建、树、说、充、实、庶、业、资、籍、益.二、翻译题:二、翻译题:1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2民以殷盛,国
21、以富强,百姓乐用。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3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Yi至今。至今。4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5客何负于秦哉?客何负于秦哉?1.窃:私下,副词,用在动词窃:私下,副词,用在动词“以为以为”前,表示谦恭。过:前,表示谦恭。过:过错。过错。听说官吏们商议要驱逐客卿,我个人私下认为这是错误的。听说官吏们商议要驱逐客卿,我个人私下认为这是错误的。2.百姓因而富足兴旺,国家因而富庶强大,百姓乐于为国家百姓因而富足兴旺,国家因而富庶强大,百姓乐于为国家出力。出力。3.于是瓦解了六国的合纵联盟,迫使他们面向西方侍奉秦国,于是瓦
22、解了六国的合纵联盟,迫使他们面向西方侍奉秦国,功绩一直延续到今天。功绩一直延续到今天。4.象蚕吃桑叶一样吞并掉其他诸侯,使秦国奠定了帝王基业。象蚕吃桑叶一样吞并掉其他诸侯,使秦国奠定了帝王基业。5.客卿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呢?客卿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呢?6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7娱心意,说耳目者。娱心意,说耳目者。8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9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故能就其深。10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6.如果当初这四
23、位君主拒绝客卿而不肯容纳他们,如果当初这四位君主拒绝客卿而不肯容纳他们,疏远有才能的人而不重用疏远有才能的人而不重用。7.使心意欢娱的事物,使耳目愉悦的声色。使心意欢娱的事物,使耳目愉悦的声色。8.这不是统治天下、制服诸侯的方略呀!这不是统治天下、制服诸侯的方略呀!9.因为泰山不嫌弃一块块土壤,所以才能成就它的因为泰山不嫌弃一块块土壤,所以才能成就它的高大;河海不舍弃一条条细流,所以才能成就它的高大;河海不舍弃一条条细流,所以才能成就它的深广。深广。10.做国君的人不拒绝众多的老百姓,所以才能使他做国君的人不拒绝众多的老百姓,所以才能使他的功德昭著。的功德昭著。真题集锦单选题:单选题:1谏逐客
24、书谏逐客书中的中的“客客”指的是(指的是()A客商客商 B.看客看客 C.游客游客 D.客卿客卿2在在谏逐客书谏逐客书一文中,作者先列举缪公广招贤才,孝公用商鞅,惠王用张一文中,作者先列举缪公广招贤才,孝公用商鞅,惠王用张仪,昭王用范睢的历史事实,然后得出仪,昭王用范睢的历史事实,然后得出“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的结论,这里所的结论,这里所采用的方法是(采用的方法是()A.归纳法归纳法 B.演绎法演绎法 C.类比法类比法 D.对比法对比法3谏逐客书谏逐客书列举秦王所喜好的珍宝、美色、音乐,是为了(列举秦王所喜好的珍宝、美色、音乐,是为了()A.批评秦王声色误国批评秦王声色误国
25、B.宣扬秦国强大富足宣扬秦国强大富足 C.美化秦王以增强其接受劝谏的可能性美化秦王以增强其接受劝谏的可能性 D.阐发重物轻人不能统一天下的道理阐发重物轻人不能统一天下的道理4在在谏逐客书谏逐客书中,李斯用秦王所喜好的珍宝美色都出产于外国,来证明中,李斯用秦王所喜好的珍宝美色都出产于外国,来证明驱逐客卿是错误的,这种论证方法是(驱逐客卿是错误的,这种论证方法是()A、归纳法归纳法 B、演绎法、演绎法 C、对比法、对比法 D、类比法、类比法5在在谏逐客书谏逐客书一文中,李斯用五帝三王一文中,李斯用五帝三王“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地无四方,民无异国”的做法的做法来论证秦王的错误,这里采用的论证方法是(来
26、论证秦王的错误,这里采用的论证方法是()A、归纳法归纳法 B、对比法、对比法 C、演绎法演绎法 D、类比法、类比法6谏逐客书谏逐客书能够说服秦王取消驱逐客卿成命的主要原因是(能够说服秦王取消驱逐客卿成命的主要原因是()A.论点紧扣秦王急于统一天下的心理,切中要害论点紧扣秦王急于统一天下的心理,切中要害 B.反复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是非昭彰反复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是非昭彰 C.论据十分充足,事实胜于雄辩论据十分充足,事实胜于雄辩 D.排比对偶联翩,气势充沛排比对偶联翩,气势充沛答案:答案:DADCBA 常用的常用的论证方法1、归纳法归纳法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它是通过列举若干是一种由
27、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它是通过列举若干“个别个别”,归纳它,归纳它们所共有的质性,从而得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包含有例证法们所共有的质性,从而得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包含有例证法和概括法)和概括法)2、演绎法演绎法是一种由一般到个别的论证方法,它是从一般原理出发,经过一定的逻是一种由一般到个别的论证方法,它是从一般原理出发,经过一定的逻辑论证,从而得出一个关于个别情况的结论。其常见方式是三段论。辑论证,从而得出一个关于个别情况的结论。其常见方式是三段论。3、比较法比较法是一种由个别到个别的论证方法,一般分为对比法和类比法。是一种由个别到个别的论证方法,一般分为对比法和类比法。(1)
28、对比法对比法 将同一类别中具有不同乃至相反性质和特点的事物进行比将同一类别中具有不同乃至相反性质和特点的事物进行比较,从而彰显是非、得出结论的论证方法。较,从而彰显是非、得出结论的论证方法。(2)类比法类比法 将性质特点相近的非同类事物进行比较,从而通过相似性将性质特点相近的非同类事物进行比较,从而通过相似性连类来认识事理,得出结论的论证方法,简单说就是通过连类来认识事理,得出结论的论证方法,简单说就是通过打比方打比方来说明来说明事理的论证方法。事理的论证方法。常用修辞手法及表达作用1、比喻 把抽象深奥的道理说得形象生动而且通俗易懂,为类比论证提供小前提。2、比拟(拟人与拟物)生动形象地说理。
29、3、排比 大大助长文章的雄辩气势,为归纳论证提供小前提。4、设问 使问题明确,观点突出,增强了说理的力量。5、反诘 增强了说理的力量。6、层递 增强了说理的逻辑力量。7、对偶 反复强调论点。8、引用 为论证提供前提(论据)。历年考试真题练习多选题:多选题:1李斯在李斯在谏逐客书谏逐客书中说中说:此四君者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皆以客之功”,这这”四君四君”指的是指的是()A.秦缪公秦缪公 B.秦孝公秦孝公 C.秦始皇秦始皇 D.秦惠王秦惠王 E.秦昭王秦昭王2李斯在李斯在谏逐客书谏逐客书中说:中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
30、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这里所采用的修辞手法有(这里所采用的修辞手法有()A排比排比 B.对偶对偶 C.比喻比喻 D.夸张夸张 E、拟人、拟人1、ABDE 2、ABC问答题:问答题:1.李斯为什么要写这篇奏章李斯为什么要写这篇奏章?奏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奏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本文贯穿始终的一个论证方法是什么?本文贯穿始终的一个论证方法是什么?1.由于秦王听信谗言由于秦王听信谗言,下令驱逐一切不在秦国出生的下令驱逐一切不在秦国出生的宾客和士大夫宾客和士大夫,所以李斯写这篇奏章加以劝阻。所以李斯写这篇奏章加以劝阻。文章的中心论点是:文章的中心论点是:“臣闻吏议逐
31、客,窃以为过矣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即驱逐客卿是错误的。,即驱逐客卿是错误的。2.本文贯穿始终的一种论证方法是:正反对比。正本文贯穿始终的一种论证方法是:正反对比。正面论证,以彰明任用客卿之利,反面推理,以揭示面论证,以彰明任用客卿之利,反面推理,以揭示驱逐客卿之害,两相对比,是非十分鲜明突出。驱逐客卿之害,两相对比,是非十分鲜明突出。简析题:简析题:1“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客何负于秦哉?客何负于秦哉?”(1)能体现这段文字中心论点的是哪几句?)能体现这段文字中心论点的是哪几句?能体现文章中心论点的是最后几句:能体现文章中心论点的是最后几句:“此四君者,皆
32、以客之功。由此观之,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客何负于秦哉?”(2)概述文中所列举的论据。)概述文中所列举的论据。这段文字中共列举了秦国发展史上四位君王通过任用客卿而取得成功的这段文字中共列举了秦国发展史上四位君王通过任用客卿而取得成功的历史事实:缪公用客卿,历史事实:缪公用客卿,“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变法图强,;孝公用商鞅,变法图强,“举地千里举地千里”;惠王用张仪,;惠王用张仪,“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昭王用范;昭王用范雎,雎,“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3)这段论证的说服力来自哪里?
33、这段论证的说服力来自哪里?这段论说的说服力来自:论据充分,而且都是用的秦王自己发展史上的历史这段论说的说服力来自:论据充分,而且都是用的秦王自己发展史上的历史事实,都与秦国走向富强、奠定秦国统一天下的基础有关,这就切中了秦王事实,都与秦国走向富强、奠定秦国统一天下的基础有关,这就切中了秦王急于统一天下的最大心理愿望。急于统一天下的最大心理愿望。2“臣闻地广者粟多,臣闻地广者粟多,此所谓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者也。”(1)概括这段文字的旨意。)概括这段文字的旨意。这段文字的旨意:阐明纳客之利与逐客之害,从理论上论证驱逐这段文字的旨意:阐明纳客之利与逐客之害,从理论上论证驱
34、逐客卿是错误的。客卿是错误的。(2)这段话可以划分为两部分,请概括各部分的大意。)这段话可以划分为两部分,请概括各部分的大意。前半部分论证不却众庶、广纳人才方能取得事业成功的道理,后前半部分论证不却众庶、广纳人才方能取得事业成功的道理,后半部分论证驱逐客卿就是损害自己、帮助敌国的道理。半部分论证驱逐客卿就是损害自己、帮助敌国的道理。(3)划分前半部分的层次,概括层次大意。)划分前半部分的层次,概括层次大意。前半部分又分三个层次:一是用地要广、国要大、兵要强之理来暗示前半部分又分三个层次:一是用地要广、国要大、兵要强之理来暗示人才要多多益善之意;二是用泰山、河海为喻,说明君王要功业昭彰人才要多多
35、益善之意;二是用泰山、河海为喻,说明君王要功业昭彰就必须广纳人才;三是以古代圣贤为例,说明只有广纳人才方能事业就必须广纳人才;三是以古代圣贤为例,说明只有广纳人才方能事业有成、天下无敌。有成、天下无敌。三、五代史伶官传序三、五代史伶官传序作家作品:作家作品:欧阳修欧阳修,字永叔,号,字永叔,号醉翁。醉翁。晚年自称晚年自称六一居士六一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欧。欧阳修是北宋时期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主张阳修是北宋时期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主张文章应文章应“明道明道”、“致用致用”、“事信事信”、“言文言文”。他的散文具有。他的散文具有说理畅达、抒情委婉说理畅达、抒情委婉的风格。的风格
36、他的作品有他的作品有欧阳文忠公集欧阳文忠公集、新五代史新五代史和和新唐书新唐书(与宋祁合撰)(与宋祁合撰)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曾巩、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曾巩、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五代史伶官传序文体知识:文体知识:1.本文选自本文选自新五代史新五代史伶官传伶官传2.这是一篇这是一篇史论史论本文要点:本文要点:1本文中心论点本文中心论点文章一开始就提出文章一开始就提出盛衰在于人事盛衰在于人事的论点,的论点,“盛衰之理,虽曰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天命,岂非人事哉!”2.以以唐庄宗得失天下唐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为依据,论证主旨。的史实为
37、依据,论证主旨。3.欲抑先扬,对比鲜明。欲抑先扬,对比鲜明。4.文章笔力雄健,气势夺人。文章笔力雄健,气势夺人。一、词语解释一、词语解释 重点掌握的词:之、原、终、赐、遗、尔、重点掌握的词:之、原、终、赐、遗、尔、乃、遣、盛、负、纳、方、系、及、顾、泣、乃、遣、盛、负、纳、方、系、及、顾、泣、本、忧劳、逸豫、积、忽微、困、溺、从事本、忧劳、逸豫、积、忽微、困、溺、从事一、单选题:一、单选题:1.五代史伶官传序五代史伶官传序中阐述中阐述“盛衰之理盛衰之理“所用的历史论据是(所用的历史论据是()A唐玄宗前盛后衰的历史唐玄宗前盛后衰的历史 B.李煜亡国的史实李煜亡国的史实C.后唐庄宗盛衰的史实后唐庄
38、宗盛衰的史实 D.陈叔宝荒淫误国的历史陈叔宝荒淫误国的历史2欧阳修的文学主张是(欧阳修的文学主张是()A“辞必己出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惟陈言之务去”B.“明道明道”、“致用致用”、“事信事信”、“言言文文”C.文章应文章应“有补于世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以适用为本”D.“胸有成竹胸有成竹”、“心手相应心手相应”3集中体现集中体现五代史伶官传序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心旨意中心旨意的一组反义词是(的一组反义词是()A盛与衰盛与衰 B.天命与人事天命与人事 C.满与谦满与谦 D.忧劳与逸豫忧劳与逸豫4从整体看,从整体看,五代史伶官传序五代史伶官传序所运用所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的主要论证方法是()
39、A归纳法归纳法 B.演绎法演绎法 C.对比法对比法 D.类比法类比法5书书曰:曰:“满招损,谦得益。满招损,谦得益。”这个这个“书书”指的是(指的是()A尚书尚书 B.四书四书 C.六书六书 D.孔子家书孔子家书答案:答案:CBBCA二、翻译题:二、翻译题:1原庄宗之所以的天下,与其所以失原庄宗之所以的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之者,可以知之矣。推究庄宗得到天下和他失去天下的原因,推究庄宗得到天下和他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这个道理了。就可以知道这个道理了。2及凯旋而纳之。及凯旋而纳之。一等到胜利归来就把箭收藏在祖庙里。一等到胜利归来就把箭收藏在祖庙里。3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
40、首。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当他用绳索捆绑燕王父子,将梁国君臣当他用绳索捆绑燕王父子,将梁国君臣的首级装入木匣时的首级装入木匣时4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也!以至于剪断头发,对天发誓,眼泪沾以至于剪断头发,对天发誓,眼泪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败啊!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败啊!5书书曰:曰:“满招损,谦得益满招损,谦得益”。尚书尚书说:说:“骄傲自满,便会受到骄傲自满,便会受到损害,谦虚谨慎就能得到好处。损害,谦虚谨慎就能得到好处。”6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忧患勤劳可以使国家兴旺,安逸享乐忧患勤劳可以使国家兴旺,安逸
41、享乐就会把自身毁灭。就会把自身毁灭。7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溺。灾难祸患往往是从细微小事逐渐积累灾难祸患往往是从细微小事逐渐积累起来的,而那些有智谋、有勇气的人大起来的,而那些有智谋、有勇气的人大多被他所沉溺迷爱的人和事物迷惑困扰。多被他所沉溺迷爱的人和事物迷惑困扰。三、简答题:三、简答题:1识别本文中运用的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识别本文中运用的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第二自然段概述庄宗李存勖兴衰成败的历史事实是事实论据。第三自然段引用的第二自然段概述庄宗李存勖兴衰成败的历史事实是事实论据。第三自然段引用的书书中中“满招损,谦得益满招损,谦得益”、以及作者推
42、出的警戒性的断语、以及作者推出的警戒性的断语“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可以亡身”、“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都是理论论据。都是理论论据。2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文章的抒情意味体现在那些地方,有何作用?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文章的抒情意味体现在那些地方,有何作用?本文的写作意在劝谏北宋统治者以史为鉴,居安思危,防微杜渐,莫蹈覆辙。本文本文的写作意在劝谏北宋统治者以史为鉴,居安思危,防微杜渐,莫蹈覆辙。本文虽以议论为主,但融入了浓厚的抒情意味。行文中开篇即以唱叹起笔,使人警醒;时虽以议论为主,但融入了浓厚的抒情意味。行文中开篇即以唱
43、叹起笔,使人警醒;时而推出与主旨相关的警戒性断语,而且两两比并,正反相形,如而推出与主旨相关的警戒性断语,而且两两比并,正反相形,如“满招损,谦得益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时而又出以感慨淋漓之句,多置于文章的筋络关键之处,如时而又出以感慨淋漓之句,多置于文章的筋络关键之处,如“岂非人事哉!岂非人事哉!”、“可可谓庄哉!谓庄哉!”、“何其衰也!何其衰也!”“岂独伶人也哉!岂独伶人也哉!”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3文章是如何用对比手法进行
44、论证的?文章是如何用对比手法进行论证的?在论证时,以在论证时,以“成败由人成败由人”为中心,先极赞庄宗创业时意气之为中心,先极赞庄宗创业时意气之“壮壮”,再感叹他失败,再感叹他失败时形势之时形势之“衰衰”,用过盛与衰、兴与亡、得与失、成与败的鲜明对比映衬,突现庄宗,用过盛与衰、兴与亡、得与失、成与败的鲜明对比映衬,突现庄宗先盛后衰这一历史悲剧的根由所在,不仅令人信服,而且使文章意脉前后贯通,抑扬先盛后衰这一历史悲剧的根由所在,不仅令人信服,而且使文章意脉前后贯通,抑扬有致。有致。五、简析题:五、简析题: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方其系燕父子以组,而皆自于人欤?而皆自于人欤?”(1)这段文字的中心论
45、点是什么?)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国家的兴衰,事业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人事。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国家的兴衰,事业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人事。(2)概括这段的论据。)概括这段的论据。这里用的是历史事实论据:前半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历史事实;后半是国家衰亡,事业失这里用的是历史事实论据:前半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历史事实;后半是国家衰亡,事业失败的历史事实。败的历史事实。(3)作者用什么方法突现中心论点?请略加说明。)作者用什么方法突现中心论点?请略加说明。作者主要是通过对比的方法来体现并突出中心论点。主要是历史事实的兴与衰、成与败的对比,作者主要是通过对比的方法来体现并突出中
46、心论点。主要是历史事实的兴与衰、成与败的对比,结论就在事实的鲜明对比之中,孰是孰非,结论就在事实的鲜明对比之中,孰是孰非,“成败之迹成败之迹”已和盘托出。已和盘托出。2“书书曰:曰:满招损,谦得益。满招损,谦得益。岂独伶人也哉!岂独伶人也哉!”(1)最能体现这段文字主要观点的是哪两句?)最能体现这段文字主要观点的是哪两句?最能体现这段文字中心论点的是:最能体现这段文字中心论点的是:“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就是说,国家的兴衰,这就是说,国家的兴衰,事业的成败,皆取决于事业的成败,皆取决于“人事人事”是是“忧劳忧劳”还是还是“逸豫逸豫”。这是将本文的主旨具体化
47、这是将本文的主旨具体化。(2)这里运用了哪两种论据?)这里运用了哪两种论据?这里所运用的两种论据是:理论论据和历史事实论据。这里所运用的两种论据是:理论论据和历史事实论据。(3)作者用什么方法突现中心论点?请略加说明。)作者用什么方法突现中心论点?请略加说明。作者主要是用对比的方法来突出这一中心论点。这作者主要是用对比的方法来突出这一中心论点。这“对比对比”具体体现在具体体现在“满满”与与“谦谦”、“忧忧劳劳”与与“逸豫逸豫”的对比;的对比;“方其盛方其盛”、“天下豪杰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莫能与之争”和和“及其衰及其衰”、“数十伶人数十伶人”、“身死国灭身死国灭”的对比;的对比;“祸患祸
48、患”与与“忽微忽微”、“智勇智勇”与与“所溺所溺”之间也包孕着大与小、得与之间也包孕着大与小、得与失的对比。可以说,对比手法贯穿在全文的行文之中,是文章说理、达意的主要方法。失的对比。可以说,对比手法贯穿在全文的行文之中,是文章说理、达意的主要方法。完答司马谏议书答司马谏议书(北宋)王安石(北宋)王安石作家作品:作家作品:1、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列宁称他为:列宁称他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2、王安石的文学主张、王安石的文学主张“有补于世有补于世”、“以以适用为本适用为本”。他是。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有
49、有王荆公诗文集王荆公诗文集文体知识:文体知识:本文属于书信体驳论文,反驳论点。本文属于书信体驳论文,反驳论点。本文要点:本文要点:1、主旨、主旨2、作者复信的缘由、作者复信的缘由3、王安石确立的反驳原则、王安石确立的反驳原则抓住对方论点,树立反驳的标靶抓住对方论点,树立反驳的标靶以事实为依据,逐条批驳对方的论点,反驳简洁以事实为依据,逐条批驳对方的论点,反驳简洁有力有力措辞委婉,柔中寓刚的论辩风格。措辞委婉,柔中寓刚的论辩风格。一、选择题一、选择题1、下列议论文中属于驳论的是(、下列议论文中属于驳论的是()。)。A、答司马谏议书答司马谏议书 B、寓言二则寓言二则 C、五代史伶官传序五代史伶官传
50、序 D、谏逐客书谏逐客书2、被列宁称为、被列宁称为“中国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世纪的改革家”的是(的是()。)。A、王安石、王安石 B、欧阳修、欧阳修 C、苏轼、苏轼 D、范仲淹、范仲淹3、答司马谏议书答司马谏议书中的中的“谏议谏议”是指(是指()。)。A、名、名 B、字、字 C、官职、官职 D、劝谏、劝谏4、答司马谏议书答司马谏议书“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宜卤莽”。“君实君实”指(指()。)。A、司马光、司马光 B、君王、君王 C、蒙君实、蒙君实 D、诚实、诚实5、王安石以、王安石以“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