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测量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实习报告-地籍控制方法及应用.doc

上传人:来看看 文档编号:3266852 上传时间:2019-08-07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324.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程测量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实习报告-地籍控制方法及应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工程测量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实习报告-地籍控制方法及应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工程测量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实习报告-地籍控制方法及应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工程测量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实习报告-地籍控制方法及应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工程测量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实习报告-地籍控制方法及应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工程测量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实习报告-地籍控制方法及应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程测量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实习报告-地籍控制方法及应用.doc(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存档号: 学号: 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实实 习习 报报 告告 地籍控制方法及应用 系 部 测绘工程系测绘工程系 专业名称 工程测量工程测量 指导教师 指导教师 学生姓名 二一一 年 六 月 摘摘 要要 为建立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测区土地调查、登记及发证的一体化管 理;建立健全新的土地调查机制,实现城乡土地数据的及时、快速、准确更新;建立土 地利用动态监测制度,实现对各项国土资源严管措施的跟踪监督等打下坚实的基础 土地地籍调查工作的目的是通过查清每一宗土地的位置、权属、界线、数量和利用 状况,获取“权属合法,界址清楚,面积准确”的土地地籍管理信息,实现全市土

2、地调 查、登记及发证的一体化管理,并通过建立健全新的土地调查机制及土地利用动态监测 制度,实现城乡土地数据的及时、快速、准确更新,为实现对国土资源管措施的跟踪监 督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论文主要讨论了地籍控制测量的原则,应用方法,精度要求等内容。介绍了地籍 控制测量的方法,对控制测量前的调查工作做了解释。对图根控制网的加密,基本原则 和精度要求进行了设计,包括选点,观测,数据处理等工作做了详细介绍。 关键词:地籍测量、控制测量、图根加密 1 目 录 摘摘 要要0 第一章第一章 概概 述述2 1.1 地籍测量含义2 1.2 地籍测量特征2 1.3 地籍测量在我国的发展状况.3 1.4 地籍测量的目

3、的和任务4 1.5 地籍测量的重要意义5 第二章第二章 地籍控制的准备工作地籍控制的准备工作6 2.1 坐标系统.6 2.2 图幅规格和编号.6 2.3 调查范围与比例尺.7 2.4 作业技术依据8 第三章第三章地籍控制测量方法地籍控制测量方法.9 3.1 导线测量9 3.2 三角测量.11 3.3 GPS 控制测量.14 3.4 图根控制测量作业要求16 第四章第四章 图根控制网加密图根控制网加密19 4.1 光电测距导线加密19 4.2 交会法加密控制点方法21 4.3 GPS 加密控制网.22 第五章第五章 报告总结报告总结24 致致 谢谢25 参参 考考 文文 献献26 2 第一章 概

4、 述 1.1 地籍测量含义 地籍测量是为获取和表达信息所进行的测绘工作。其基本内容是测定土地及去附着 物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利用状况等。具体内容如下: (1)地籍控制测量,测量地籍基本控制点和地籍图根控制点。 (2)界线测量,测定行政区划界线和土地权属界线的界址点坐标。 (3)地籍图测绘,测绘分幅地籍图、土地利用现状图、房产图、总地图等。 (4)面积测算,测算地块和总地的面积,进行面积的平差和统计。 (4)进行土地信息的动态监测,进行地籍变更测量,包括地籍图的修测、重测和 地籍簿册的修编,以保证地籍成果资料的现势性与正确性。 (5)根据土地整理、开发与规划的要求,进行有关的地籍测量工作。

5、 (6)同其他测量工作一样,地籍测量也遵循一般的测量原则,即先控制后碎部、 由高级到低级、从整体到局部的原则。 1.2 地籍测量特征 地籍测量与基础测绘和专业测量有着明显不同,起本质的不同表现在凡涉及土地其 附着物的权利的测量都可视为地籍测量,具体表现如下: (1)地籍测量是一项基础性的具有政府行为的测绘工作,是政府行使土地行政管 理职能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行政技术行为。 (2)地籍测量为土地管理提供了精确、可靠的地理参考系统。由地籍的历史和地 籍测量的历史可知,测绘技术一直是地籍技术的基础技术之一,地籍测量技术不但为土 地的税收和产权保护提供精确、可靠并能被法律事实接受的数据,而且借助现代先进的

6、 测绘技术为地籍提供了一个大众都能接受的具体法律意义的地理参考系统。 (3)地籍测量具有勘验取证的法律特征。无论是产权的初始登记,还是变更登记 或他项权利登记,在对土地权利的审查、确认、处分过程中,地籍测量所做的工作就是 利用测量技术手段对权属主提出的权利申请进行现场的勘查、严整,为土地权利的法律 认定提供准确、可靠的物权证明材料。 3 (4)地籍测量的技术标准必须符合土地法律的要求。地籍测量的技术标准既要符 合测量的观点,又要反映了土地法律的要求,它不仅表达人与地物、地貌的关系和地物 与地貌之间的联系,而且同时反映和调节着人与人、人与社会追件的以土地产权为核心 的各种关系。 (5)地籍测量工

7、作有非常强的现势性。由于社会发展和经济活动使土地的利用和 权利经常发生变化,而土地管理要求地籍资料有非常强的现势性,因此必须对地籍测量 成果进行适时更新,所以地籍测量工作比一般基础测绘工作更具有经常性的一面,且不 可能人为地固定更新周期,只能及时、准确地反映实际变化情况。地籍测量始终贯穿于 建立、变更、终止土地利用和权利关系的动态变化之中,并且是维持地籍资料现势性的 主要技术之一。 (6)地籍测量技术和方法是对当今测绘技术和方法的应用集成。地籍测量技术是 普通测量、数字测量、摄影测量与遥感、面积测算、误差理论和平差、大地测量、空间 定位技术等技术的集成式应用。根据土地管理和房地产管理对图形、数

8、据和表册的综合 要求,组合不同的测绘技术和方法。 (7)从事地籍测量的技术人员应有丰富的土地管理知识。从事地籍测量的技术人 员,不但应具备丰富的测绘知识,还应具有不动产法律知识和地籍管理方面的知识。地 籍测量工作从组织到实施都非常严密,它要求测绘技术人员与地籍调查人员密切配合, 细致认真地作业。 1.3 地籍测量在我国的发展状况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地籍、地籍测量和地籍管理工作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商、周时代,建立了“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亩”的井田制的土地管理制度,到了春秋 以后, (约公元前 770前 476 年) ,鲁、楚、郑三国先后进行了田赋和土地调查工作。 唐德宁建中年间,杨炎推行“两

9、税法” ,进行了大规模的土地调查,郑樵通知记载: “至建中初,分遣黜陟使,按此垦田田数,都得百十余万顷” 。宋代推行一些整理地籍 的办法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经界法地籍整理已具有产权保护功能,创立了方田 法、经界法、推排法三种地籍测量方法。宋代虽然创立了许多地籍测量的方法,但是未 完成全国范围内的土地清丈,真正完成全国土地清丈,并建立起完善的地籍测量制度则 是在明代。明代创立了鱼鳞图册制度,同时还进行了人口普查,将其结果编为黄册。 4 民国初期至解放初期,开始进入产权地籍。1914 年,国民政府中内设立经界局,其 下成立经界委员会,并设测量队,制定了经界法草案 。1922 年,国民政府为开

10、展土 地测量,聘请德国土地测量专家单维康为顾问。1927 年,上海开始进行土地测量,这是 我国用现代技术方法进行最早的地籍测量。1928 年,国民政府在南京设立内政部,下设 土地司,主管全国土地测量。1929 年南京政府决定陆军测量总局改为参谋部陆地测量总 局,兼有土地测量任务。同年,内政部公布修正土地测量应用尺度章程 。1931 年, 陆地测量总局会同有关部门召开了全国经纬度测量及全国统一测量会议,制定了十年完 成全国军用图、地籍图的规划,确定用海福特椭圆体,兰勃特投影,改定新图廓。1932 年,陆地测量总局航测队应江西要求,首次在江西施测了地籍图。以后还做过无锡及苏 北几个县的土地测量。1

11、942 年,各省地政局下设地籍测量队,还设立了测量仪器制造厂。 1944 年地政署公布了地籍测量规则 ,这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国家地籍测量法规,也 标志着我国地籍测量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确切地说,我国的现代地籍始于这个时 期。 由于历史的原因,至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我国才正式开展地籍测量工作。为适应 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形势,国家于 1986 年成立国家土地管理局,并颁布了中 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办法 。至此,地籍测量成为我国土地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相继制定了土地利用现状调整调查规程 、 城镇地籍调查规程 、 地籍测量规范 、 房产测量规范等技术规则,开展了大规模的土

12、地利用调查、城镇地籍调查、房产 调查和行政勘界工作,同时进行了土地利用监测,理顺了土地权属关系,解决了大量的 边界纠纷,达到了和睦邻里关系和稳定社会秩序的确目的。 1.4 地籍测量的目的和任务 集体土地地籍调查的目的是全面、准确地查清测区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土地建设 用地使用权、城镇地籍调查以外的国有土地使用权状况、土地利用状况及国民经济行业 分类情况,形成权属清楚、地类明确、图数一致、数据可靠的集体土地地籍调查数据库。 为建立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测区土地调查、登记及发证的一体化管 理;建立健全新的土地调查机制,实现城乡土地数据的及时、准确更新;建立土地利用 5 动态监测制度,实现

13、各项国土资源严管措施的跟踪监督等打下坚实的基础。 1.5 地籍测量的重要意义 地籍测量一般应有国家根据生产和建设的发展需要,以及科学发展的水平来确定。 目前,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建立的地籍已广泛地用于土地税费征收、土地产权保护 和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同时为政府制定土地制度、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环境保护政策等 宏观决策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6 第二章 地籍控制的准备工作 2.1 坐标系统 凡是用来确定地面点的位置和空间目标的位置所采用的参考系都称为坐标系。由于 使用目的不同,所选用的坐标系也不同。与地籍测量密切相关的坐标系有大地坐标系 (俗称地理坐标系) 、平面直角坐标系和高程系。 2.2 图

14、幅规格和编号 地籍图和土地利用图分幅根据北京市独立坐标系统进行。图廓为矩形分幅,以东西 50cm,南北 40cm 为一幅图,按象限行列顺序编号。 坐标原点 X=300000m,Y=500000m。 图幅号数的编定:由原点划分四个象限,右上为、右下为,左下为,左上为 。每象限内以纵 4 公里、横 5 公里等于 1:10000 比例尺一个图幅。号数依行列编号, 编定方法先行后列,各象限内的行列数字均自原点起向外延伸。编号形式如下图 2-1: -2-2-2-2 原点 -1-1 -2-1 -1-2 图 2-1 1:10000 分幅 1:2000 分幅:在 1:10000 图幅上分为 25 个图幅,每幅

15、图东西 1 公里,南北 0.8 公里。编号形式如下图 2-2: -2-1 7 12345 6789 10 11 1620 2125 图 2-2 1:2000 分幅 1:1000 分幅:在 1:10000 图幅上划分为 100 个图幅,每幅图东西 500 米,南北 400 米。 1:500 分幅:在 1:1000 图幅上划分为 4 个图幅,每幅图东西 250 米,南北 200 米。 编号形式如下图 2-3: 41 32 2345678910 1120 21 41 60 61 80 81 100 图 2-3 1:500 分幅 2.3 调查范围与比例尺 本次集体土地地籍调查根据不同区域和调查内容不同

16、,采用 1:500、1:2000、1:1 -2-1 -2-1-15 -2-1-28(3) 8 万 3 种不同比例尺成图。 (1)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土地利用更新调查 1:500 区域:朝阳、丰台、石景山、海淀以及其它区县政府所在地规划区范围。 1:2000 区域:其他平原地区。 1:10000 区域:山区部分。 (2)全市范围内国有土地和集体建设用地权属界址点均需解析测量。 国有城镇土 地、独立工矿和集体建设用地按 1:500 比例尺进行调查和地籍图成图。国有河流、公路、 铁路及面积较大的国有农、林、牧、渔场按地籍图所在比例尺区域成图。 (3)调查范围划分原则,不同比例尺调查区域的分界线以不破街坊

17、为原则。 2.4 作业技术依据 2.4.12.4.1 法律与法规法律与法规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 ;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 2.4.22.4.2 行政规章行政规章 (1) 土地登记规则 (1995,国土法字第 184 号) ; (2) 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 (1995,国土籍字第 26 号) ; (3) 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办法 (2003,国土资源部 17 号令) 。 2.4.32.4.3 技术方案技术方案 (1)国有土地权属更新调查技术方案; (2)控制测量技术方案; (3)全解析数字化地籍更新测量

18、技术方案; (4)数据交换格式(VCT) ; (5)地籍图补充图式。 9 第三章 地籍控制测量方法 地籍控制测量可采用导线测量、三角测量、三边测量、GPS 控制测量等方法。 3.1 导线测量导线测量 一 布网形式 根据测区的地形以及已由高级控制点的情况,导线可布设成以下几种形式。 1 附合导线 导线起始于一个高级控制点,最后附合到另一种高级控制点的,称为附合导线(图 3-1)由于附合导线附合在两个已知点和两个已知方向上,所以具有自行检核条件,图形 强度好,是小区域控制测量的首选方案,如图 3-1。 BA CD 图 3-1 附合导线 2 闭合导线 起、止于同一已知点,中间经过一系列的导线点,形成

19、一闭合多边形,这种导线称 闭合导线(图 3-2) 。闭合导线也有图形自行检核,是小区域控制测量的常用布设形式。 但由于它起、止于同一点,产生图形整体偏转不易发现,因而图形强度不及附合导 线。 10 图 3-2 闭合导线 3 支导线 导线从一已知点控制点开始,既不附合到另一已知点,又不回到原来起始点的,称 支导线(图 3-3) 。支导线没有图形自行检核条件,因此发生错误不易发现,一般只能用 在无法布设附合或闭合导线的少数特殊情况,并且要对导线边长和边数进行限制。 图 3-3 支导线 二 观测方法 1 导线水平角度观测 当测站上只有两个观测方向,即测单角时,用测回法观测;当测站上有三个观测方 向时

20、,用方向测回法观测,可以不归零;当方向超过三个时,方向测回法观测一定要归 零。 11 2 导线边长观测 导线边长一般要求用鉴定过的钢尺进行往、返丈量。对图根导线测量,通常可以在 同一方向丈量两次。 三 测量技术要求 表 3-1 各级地籍控制点导线测量主要技术要求表 测角测回 数 等级 导线 长度 (km ) 平均边 长 (m) 测距中误 差( mm) 测角中误 差( ) 全长相对 闭合差 方位角闭 合差 () J2J6 一级 3.6300155.01/1400010n26 二级 2.4200128.01/1000016n13 图根 1.51001212.01/600024n12 隐蔽或施测困难

21、地区导线相对闭合差可放宽,但不应大于 1/1000。 当采用 1500、11000 比例尺测图时,附合导线长度可按表 4.2.8 规定适当放长; 当附合导线长度小于 1/3M 时,其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图上 0.3mm。 用于测定细部点的图根导线,其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 25cm;当附合导线长度小于 200m 时,其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 13cm。 3.2三角测量三角测量 一 布网形式 根据测区的范围和地形条件,以及已有控制点的情况,三角网可布置成三角锁(图 3-4)、中点多边行(图 3-5) 、大地四边行(图 3-6)和线性锁(图 3-7) 。 三角网中直接测量的边称基线。三角锁一般在两端都布设一

22、基线,中点多边行和大 地四边形只需布设一条基线,线形锁则是两端附合在高级点上的三角锁,故不需设置基 线。起始边附合在高级点上的三角网也不需设置基线。 12 图 3-4 三角锁 图 3-5 中点多边行 13 图 3-6 大地四边行 图 3-7 线性锁 二 观测方法 1 测角网 2 测边网 3 边角网 三 测量技术要求 表 3-2 各级三角网主要技术要求规定 14 水平角观测测回 数 等级 平均边 长 (km) 测角中误 差() 起算边边长相对中 误差 最弱 边边 长相 对中 误差 DJ2DJ6 三角形 最大闭 合差 () 一级 0.55.0 1/60000(首级 ) 1/45000(加密 ) 1

23、/200 00 2615.0 二级 0.210.01/200001/100 00 1330.0 表 3-3 各级三边网主要技术要求规定 测距测回数 等级 平均边长 (km) 测距相对 中误差 测距中误 差(mm) 使用测距 仪等级往返 I11 一级 0.51/3300015.0 II22 I11 二级 0.21/1700012.0 II22 观测作业要求 水平角的观测、距离的观测和地籍控制测量成果的检核与整理按照 CH5002 94地籍测量规范 、TD1001-93城镇地籍调查规程和北京市地籍测绘规则 (1998)规定执行。 3.3 GPSGPS 控制测量控制测量 一 布网原则 (1) 为保证

24、对卫星的连续跟踪观测和卫星信号的质量,要求测站上空应尽可能的开 阔,在 1015高度角以上不能有成片的障碍物。 (2) 为减少各种电磁波对 GPS 卫星信号的干扰,在测站周围约 200m 的范围内不能 有强电磁波干扰源,如大功率无线电发射设施、高压输电线等。 (3) 为避免或减少多路径效应的发生,测站应远离对电磁波信号反射强烈的地形、 地物,如高层建筑、成片水域等。 15 (4) 为便于观测作业和今后的应用,测站应选在交通便利,上点方便的地方。 (5) 测站应选择在易于保存的地方。 二 观测方法 1 仪器分类:单频、双频 2 静态定位 3 快速静态 各级静态 GPS 定位测量技术要求 表 3-

25、4 各级 GPS 静态相对定位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规定 平均边 长 (km) 接收机 性能 接收级精度 优于 同步 观测 接收 机数 观测 量 卫星 高度 角() 有效 观测 卫星 数 观测时 段长度 (min) 数据采集 间隔时间 (s) 一 级 0.5 双/单 10mm+3ppm3 载波 相位 15430 1560 二 级 0.2 双/单 10mm+3ppm3 载波 相位 15430 1560 快速静态定位 3 优越性 (1) 测量精度高 GPS 观测的精度明显高于一般的常规测量手段,GPS 基线向量的相对精度一般在 10-510-9之间,这是普通测量方法很难达到的。 (2) 选点灵活、不需

26、要造标、费用低 GPS 测量,不要求测站间互相通视,作业成本低,大大降低了布网费用。 (3) 全天侯作业 在任何时间、任何气候条件下,均可以进行 GPS 测量,大大方便了测量作业,有 利于按时、高效地完成控制网的布设。 (4) 观测时间短 采用 GPS 布设一般等级的控制网时,在每个测站上的观测时间一般在 12 个小时 16 左右,采用快速静态定位的方法,观测时间短。观测、处理自动化采用 GPS 布设控制网, 观测工程和数据处理过程均是高度自动化的。 3.43.4 图根控制测量作业要求图根控制测量作业要求 3.4.13.4.1 图根控制网的布设图根控制网的布设 城镇地籍测绘中控制网的布设,重点

27、是保证界址点坐标的精度,界址点坐标的精度 有了保证,地籍图的精度自然也就得到了保证。目前一、二级导线的平均边长都在 100m 以上,这样的控制点密度用于测定复杂隐蔽的居民地的界址点势必要做大量的过渡点 (多为支导线形式) ,不但工作量大,作业率低,在精度方面也不能保证。因此,经济 而又可靠的方法是布网时增加控制点的密度。可在二级导线下,根据实际需要布设适合 的图根导线进行加密。图根导线的测量方法有闭合导线、无定向附合导线、支导线等。 在首级控制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采用附合导线和闭合导线,但如果控制点遭到破坏, 不能满足要求,可考虑无定向附合导线、支导线。表 3-1 提供了两个等级的图根导线的

28、技术指标,作业是可选用其中的一个。 3.4.23.4.2 图根点的密度及精度要求图根点的密度及精度要求 测区内解析图根点的个数,一般地区不宜小于表 3-5 的规定。 表 3-5 一般地区解析图根点的个数 测图比例尺图幅尺寸( cm)解析控制点(个数) 1:500 50508 1:1000 505012 1:2000 505015 1:5000 404030 注:(1) 表中所列点数指施测该幅图时,可利用的全部解析控制点; (2) 当采用电子速测仪测图时,控制点数量可适当减少。 (3) 当图根 点作为首级控制或等级点稀少时,应埋设适当数量的标石。 17 表 3-6 平坦开阔地区图根点的密度(点/

29、Km2) 测图比例尺 1:5001:10001:2000 图根点密度 1505015 表 3-7 数字化测图平坦开阔地区图根点的密度(点/Km2) 测图比例尺 1:5001:10001:2000 图根点密度 64164 图根点的精度,相对于邻近等级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应大于图上 0.1mm;高程 的中误差,不应大于测图基本等高距的 1/10。 3.4.33.4.3 图根平面控制作业指标图根平面控制作业指标 图根平面控制点的布设,可采用图根三角、图根导线、电磁波测距仪用极坐标或交 会点等方法。当在等级点下加密时,图根控制不宜超过 2 次附合。当测区较小时,图根 三角、图根导线可作为首级控制。在

30、难以布设闭合导线的狭长地区,可布设成支导线。 图根三角测量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 3-8 的规定。 表 3-8 图根三角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边长(m)测角中误差 () 三角形个数DJ6 测回数三角形最大 闭合差() 方位角闭合 差() 1.7 测图 最大视距 20131 n60n40 注:n 为测站数。 图根三角作为首级控制时,起始边边长相对中误差不应大于 1/100000。 线形锁应适当布置检查边,其较差的相对误差不应大于 1/1500;当按重合点检查时,其 点位较差不应大于图上 0.2mm。 图根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 3-12 的规定。 18 表表 3-93-9 图根导线技术参

31、数表图根导线技术参数表 水平角观测测 回数 等级平均 边长 /m 附合导 线长度 /km 测距 中误 差/mm 测角中 误差 /() 导线全长 相对闭合 差 DJ2DJ6 方位角闭 合差 () 距离 测回 数 一级 1001. 512121/60001224n2 二级 750.7512201/40001140n1 图根导线的边长已充分考虑复杂居民点的实际情况,目的是在控制点上能够直接测 到界址点。对于特别隐蔽的地方,界址点离开控制点的距离也会约束在教短的范围内。 19 第四章 图根控制网加密 在首级控制的基础上布设的较低等级的控制网称为加密控制网。直接为满足地形测 图需用而加密的最低级控制网,

32、称为图根网。图根控制网是在测区首级图根网的基础上 采用适当的加密方法得到的。 一般而言,图根控制网分为两级,直接由高点级控制点发展的图根点称为一级图根 点,利用一级图根点再发展的图根点称二级图根。两级图根的布设形式随测区地形条件 及高级控制点的情况有同,一般可采用图根三角锁(网) 、图根导线、交会定点以及 GPS-RTK 技术等方法进行加密。图根点的密度应根据测图比例尺和地形条件而定,传统 测图方法平坦开阔地区图根点的密度不宜小于表 1 之规定;数字化测图图根点的密度不 宜小于表 2 之规定。地形复杂、隐蔽以及城市建筑区,应以满足测图需要并结合具体情 况加大密度。 图根控制点应选在土质坚实、便

33、于长期保存、便于仪器安置、通视良好、视野开阔、 便于测角和测距、便于施测碎部点的地方。要避免将图根点选在道路中间。图根点选定 后,应立即打桩并在桩顶钉一小钉或画“”作为标志;或用油漆在地面上画“”作 为临时标志并编号。当测区内高级控制点稀少时,应适当埋设标石,埋石点应选在第一 次附合的图根点上,并应做到至少能与另一个埋石点互相通视。 4.1 光电测距导线加密 加密一、二级光电测距导线原则上沿主要道路布设,其密度要满足图根控制点的加 密的需要。光电测距导线可根据高级控制点的密度、道路的曲折、地物的疏密等具体条 件选用加密点级别。 表 4-1 一、二级导线应符合下表中的有关技术规定 20 4.1.

34、2 无定向导线的应用 由于在日常地籍工作中,一些地籍要素需要经常测绘,而且当城镇原有的地籍控制 点被严重破坏时,则很难找到两个能互相通视的点。如果在加密控制点时仍然采用附 (闭)合导线或附(闭)合导线(网)或支导线,势必会增加费用,延长时间,难以及 时满足变更地籍测绘的要求。虽然无定向导线(如图 3-2 所示)也是一种控制加密手段, 但与其他种类的导线相比,却存在精度难以估算,检核条件少等问题,故在一些测绘规 范中并未作为一种加密方法被提及。随着测角、测距技术和仪器的发展,在满足一定的 条件下,也可布设无定向导线。 图 4-1 无定向导线的一般形式 无定向导线检核条件少,在具体应用是要求注意如

35、下: (1) 首先对高级点作仔细检测,确认点号正确,点位为动时方可使用。 (2) 应采用高精度一起作业。 测回数等 级 路线 长度 (km) 平均边 长 (m) 测距中 误差 (mm) 测角中误差 () 全长相对 闭合差 方位角闭合 差 ()J2J6 一 3.6300105.01/1400010n26 二 2.4200108.01/1000016n13 21 (3) 无定向导线中无角度测绘时应特别小心。一般说来,转折角应盘左和盘右观测, 测距应往返测,并保证误差在相应的限差范围内。 (4) 无定向单导线有一个多余观测,即有一个相似比 M,规定 I1-MI10-4的无定向 导线才是合格的。 (5

36、) 对无定向导线采用严密平差软件进行平差计算,软件中最好有先进的可靠性分 析功能。 4.2 交会法加密控制点方法 加密图根平面控制点可用解析交会测量法。所谓解析交会测量,就是用经纬仪或全 站仪测距离,然后利用角度和距离交会,经计算而求得待定点坐标的测算工作。一般有 前方交会,测方交会,距离交会。由于篇幅有限,这里仅介绍角度前方交会方法。 4.2.1 角度前方交会法应用 1.测定方法与解算公式 角度交会法等同于方向交会法。如图 4-2 所示,A、B 为已知点,分别在 A、B 点上 设站观测 、 的角值,借助 、 角值和已知点 A、B 的坐标就可以计算待定点 P 的坐标: 图 4-2 角度前方交会

37、法计算示意图 22 若已知点 A、B 不通视,也可分别在 A、B 点上设站测量交会方向 AP、BP 与任一已知边 的夹角求解 P 点的坐标,如图 4-3。 图 4-3 已知点不通视的计算方法示意图 2.特点及适应范围 前方交会法施测简单,不受长距离限制,但外业设站多,工作量大。该法适应于对 难以到达或难以量距但又通视的明显界址点的测定。 4.3 GPS 加密控制网 GPS-RTK 加密一、二级控制点点位的设置和做法要求同一、二光电测距级控制点一 致。GPS-RTK 加密一、二级控制点的点之记也同一、二光电测距级控制点一致。 4.3.1 GPS-RTK 加密图根控制点方法应用 采用 GPS-RT

38、K 技术进行一、二级图根控制测量,点的观测、布设技术应满足下列要 求: 23 (1) 基准站应架设在一、二级控制点上,并应采用能够覆盖测区的至少 3 个控制点 进行校准,最大作业半径为 5km; (2) 点位选在视野开阔处,视场内障碍物的高度角不宜超过 15 度; (3) 点位应远离大功率的无线电发射源、高压输电线及大面积水域,离高压线不少 于 50m,离发射源距离不少于 200m; (4) RTK 接收机技术指标应为;双频接收机,标称精度(10mm+2ppmD) ,观测量 为载波相位; (5) 用于 RTK 基准点求解 WGS-84 坐标系到北京市地方坐标系坐标系的转换参数, 所选参考点覆盖

39、待测点的整个测区,转换后各点的残差分量小于5cm,经约束平差之 后最弱点点位中误差(相对于起算点)不得5cm; (6) RTK 观测采用双基站的方式,观测时流动点的架设应稳固,流动站与基准站之 间不得存在大功率的信号干扰区。 (7) RTK 观测的采样率为 1s,每次测量的历元数不小于 10 个。每点观测时间不低 于 3 分钟,观测的平面精度2cm。必须联测周边已有同等级以上的控制点。检测高等 级控制点时,其点位互差5cm,检测同等级控制点时,其点位互差7cm,并将检核、 校正情况填写在“GPS RTK 点位检核校正表”中。 24 第五章 报告总结 本论文主要阐述了地籍控制测量的作业方法和作业

40、要求,对地籍平面控制的内外业 工作步骤作做了叙述,包括其实际应用当中的具体方法的实施,精度分析。1:2000 地 形图外业测绘的准备工作,仪器操作,数据采集等方面做了详细介绍。其中在成图的内 业控制数据处理上做了应用的分析,对具体的操作过程进行了更加清楚了说明。 通过本论文的设计,更加熟悉了地籍测量的作业过程。对地籍控制测量的具体要求 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地籍测量和测绘地籍图的方法、依据。同其它 测量一样,地籍测量也遵循一般原则,即先控制后碎部,有高级到低级,从整体到局部 的原则,同时此次控制测量,也为大比例尺测图,地籍调查和变更测量做了准备工作。 毕业设计不仅是对前面所学知识

41、的一种检验,而且也是对自己能力的一种提高。通 过这次毕业设计使我明白了自己原来知识还比较欠缺。自己要学习的东西还太多,以前 老是觉得自己什么东西都会,什么东西都懂,有点眼高手低。通过这次毕业设计,我才 明白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都应该不断的学习,努力提高 自己知识和综合素质。在这次毕业设计中也使我们的同学关系更进一步了,同学之间互 相帮助,有什么不懂的大家在一起商量,听听不同的看法对我们更好的理解知识。 25 致 谢 感谢我的导师尹辉增老师,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尹辉增老师给了我许许多多的 帮助和关怀。尹辉增老师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待人平易近人,在尹辉增老师的悉心 指导中

42、,我不仅学到了扎实的专业知识,也在怎样处人处事等方面收益很多;同时他 对工作的积极热情、认真负责、有条不紊、实事求是的态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使我受益匪浅。在此我谨向尹辉增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和深深的敬意。 同时,感谢李孟山老师、尹辉增老师、周淑波老师等对我的教育培养。他们细心 指导我的学习与研究,在此,我要向诸位老师深深地鞠上一躬。 26 参参 考考 文文 献献 1. 詹长根,唐祥云,刘丽编著:地籍测量学 ,第二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年 2. 测绘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测量学编写组,编著:测量学 陆国胜(修订) ,测绘出版社 出版,2000 年 3. 李孟山,张文彦主编:工程测量概论 ,西安地图出版社,2004 年 4周忠谟、易杰军、周琪,GPS 卫星测量原理与应用M,北京测绘出版社,199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信息产业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