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本科毕业论文1.doc

上传人:小小飞 文档编号:3287557 上传时间:2019-08-0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3.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言本科毕业论文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汉语言本科毕业论文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汉语言本科毕业论文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汉语言本科毕业论文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汉语言本科毕业论文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汉语言本科毕业论文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言本科毕业论文1.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阿Q正传悲喜剧色彩摘 要阿Q正传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喜剧的外套,悲剧的内核。悲剧因素与喜剧因素相互交织、融合,贯穿整个作品的始终。阿Q的一生是悲剧性的,他的下场令人同情,令人感叹,但这一切又是通过阿Q日常生活中富有喜剧性的事件表现出来的。作品中悲剧和喜剧的交织融合,主要表现在小说情节的安排、典型形象的刻画、社会环境的描写和创作思想的确立上。本文从悲剧与喜剧交织的情节、悲喜交加的阿Q人物形象、形喜实悲“含泪的笑”、其他人物的悲喜剧色彩、悲喜剧的统一的艺术效果五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悲剧中溶进喜剧的成分,让悲剧通过喜剧形式表现出来,悲喜剧的融合,悲剧因素与喜剧因素在小说里相互交织、融合,构成这篇小说最

2、大的艺术特色。一言以蔽之,阿Q正传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用喜剧的外套,包装一个悲剧性的故事,使阿Q正传具有了一种奇异的艺术魅力。关键字:阿Q正传,喜剧,悲剧,小说情节社会环境目 录 摘 要1一、绪论1二、前言2三、正文2(一)悲剧与喜剧交织的情节 2(二)悲喜交加的阿Q人物形象 2(三)形喜实悲“含泪的笑” 3.(四)阿Q正传中其他人物的悲喜剧色彩4(五)悲喜剧的统一的艺术效果5四、结语6参考文献6一、 绪论鲁迅的小说代表作阿Q正传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以辛亥革命前后的农村生活为背景,以赤贫农民阿Q的行状为线索,通过落后不觉悟的阿Q一生既可笑又可悲的遭遇,批判了以“精神胜利法”为核心的“

3、国民劣根性”,体现了鲁迅“改造国民性”的社会思想。阿Q正传写的是一个悲剧,但它的语言丝毫不像鲁迅的其他悲剧作品那样凝重、郁闷、迟缓,而是显得非常轻松、机智、幽默。悲剧中溶进喜剧的成分,让悲剧通过喜剧形式表现出来,悲喜剧的融合,使阿Q正传具有了一种奇异的艺术魅力。二、 前言中国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一直用两手来维护自己的反动统治:暴力镇压和精神奴役。精神奴役就是用种种封建说教来毒害被统治者,使被统治者愚昧、麻木,做了奴隶而不知道自己的奴隶地位。这种精神奴役给被统治者造成的“内伤”是惊人的,封建毒素越来越深入地渗透到许多人的灵魂之中,使他们成为畸形的人,任帝国主义宰割,任统治阶级蹂躏。中

4、华民族后来已是集内忧外患于一身,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为了挽救中国危亡的局面,以孙中山为首的少数有志之士披荆斩棘,不屈不挠,浴血奋战,前仆后继。但辛亥革命终是失败了。这一是因为革命者对封建阶级采取了妥协的态度;二是因为革命者没有注意宣传、教育、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广大人民群众处在不觉悟的状态,没有起来支持和参加这场革命。所以,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依然如故,处在半封建半殖民的状态中。鲁迅以思想家的冷静和深邃思考,以文学家的敏感和专注,观察、分析着所经历所思考的一切,感受着时代的脉搏,逐步认识自己所经历的革命、所处的社会和所接触的人们的精神状态。他深切地感到,中国必须来一次彻底的变革,而变革要取得成功

5、,则必须唤醒“昏睡”中的国民,改变他们的精神状态。所以,鲁迅一生以笔作刀,解剖中国社会,解剖国民的灵魂,对他们精神世界的落后面、消极面作彻底的暴露和无情的批判。对于被统治者,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他写作阿Q正传向我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面貌,就是要给被统治者以启蒙,让他们正视自己的问题,看清自己身上恶劣的品性,从而摆脱精神上的枷锁,奋起抗争,去“制造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所以他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阿Q的一生是悲剧性的,他的下场令人同情,令人感叹,但这一切又是通

6、过阿Q日常生活中富有喜剧性的事件表现出来的。所以读阿Q正传时,人们往往被阿Q可笑的言行逗得忍俊不禁,可是掩卷沉思,又不免悲从中来,为阿Q的不幸遭遇而唏嘘叹息,也对残暴的统治者切齿痛骂。悲剧因素与喜剧因素在小说里相互交织、融合,构成这篇小说最大的艺术特色。一言以蔽之,阿Q正传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用喜剧的外套,包装一个悲剧性的故事。三、正文(一)、悲剧与喜剧交织的情节。作品的悲喜剧特色,首先体现在典型形象阿Q的刻划上。从显现阿Q性格的小说情节看,既有悲剧内容,也有喜剧色彩,喜剧情节和悲剧情节交织互迭,最后以大悲剧的结局收尾。作品开头就交代了阿Q是个能干的劳动者,却处于无片瓦垅地,连姓名籍贯也无人知

7、晓的非人的悲惨境况。然而,阿Q自尊心极强,当现实的他在吃人的社会上无可“尊”处时,他就把自尊建立在幻想境界里:他自称是未庄大户赵太爷的本家,还是长辈。他穷,瞪着眼同人口角时却说:“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他自尊心强到对自己头上长个癞疮疤都要采取讳避哲学,有人犯讳即予打击,但往往是反被打败。失败后又把失去的尊严在幻想中得到恢复:“我总算被儿子打了。”阿Q使用荒诞的精神胜利法,具有强烈的喜剧性,人们忍俊不禁,但立刻又看到阿Q进一步陷入悲剧境地:赵太爷一听说阿Q自称赵家的本家,给了他一个嘴巴。闲人们听说他自称老子,则反而强迫他自认畜牲。紧接着又出现了喜剧性场面:阿Q不能容忍进一步的失败,他还得去寻找

8、“胜利”的归宿。于是,他或者“觉得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状元不也是第一个吗?”把相反的两极建立在荒唐的统一上;或者打自己的耳光,即把自己幻化成两个人:一个现实中弱者的我和一个幻想中强者的我,然后以强者的我打弱者的我一个耳光来出气;或者干脆欺侮比自己更弱的人(如小尼姑)来弥补失败。阿Q用种种取胜法获得可笑的胜利后,我们又看到了他更大悲剧:他追求吴妈,遭到毒打和敲诈勒索,被迫离开了未庄。接下去的情节是:阿Q进城回来,未庄人“刮目相看”,闹闹攘攘的一番“中兴”。喜剧场面阿Q式的革命,赵太爷们丧胆。喜剧场面假洋鬼子不准阿Q革命,阿Q怅然。悲剧场面阿Q被捕、被审、被杀。悲剧场面悲剧和喜剧联缀,

9、甚至在一个生活的断面中相继表现出来。悲和喜本是对立的矛盾,但它们却和谐地统一连接在一起,其原因是二者有紧密的内在联系。悲剧情节和喜剧情节之间存在因果关系。阿Q困苦的生活和极端低下的社会地位的悲剧使他有得不到自尊的些微可能性。又由于中国人民“象压在大石头下的草一样,已经有四千年”1,身为被压迫者而反受压迫者思想毒害、腐蚀,有着“国民性弱点”的精神悲剧,所以阿Q又极端愚蠢,采用了自譬自解、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演出了种种可笑的喜剧场面。这种喜剧是悲剧使然,是被压迫、奴役的生活悲剧和精神悲剧产生的结果,这点在阿Q身上可以看得很清楚。反之,阿Q的种种喜剧性的思想行为又导致他进一步陷入悲剧,这时喜剧情节

10、又成了后一悲剧情节的原因,日益沦入悲剧深渊的阿Q被逼得出走,被“逼”向革命。但是,愚蠢可笑的阿Q式革命的喜剧情景终于成了阿Q走向最后毁灭的悲剧的直接原因之一。这就是作品情节发展亦即是阿Q性格逻辑发展的脉络,它循着悲喜交织、互为因果的线索延伸到最后。(二)、悲喜交加的阿Q人物形象。再看阿Q性格的全部内涵。主要的忍气吞声也可分成喜剧的和悲剧的两重内容。可以这样说,阿Q性格中有变态的部分,也有常态的部分,常态的部分是悲剧性的内容。“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2,鲁迅提示了阿Q身上有价值的东西,提示了他性格中美的部分。阿Q是个被压迫者,是个劳动者。他“有农民式的质朴”,有不甘受辱的最低的人

11、格要求,是个不甘当奴隶的奴隶,这是他的基本价值所在。更可贵的是他有自发的对革命的要求。在阿Q正传的成因一文中,鲁迅目光如炬地指出:“据我的意思,中国倘不革命,阿Q便不做,既然革命,就会做的。(做革命党-注)”3阿Q会成为社会发展中符合“历史必然要求”的历史推动力量。虽然他愚昧,但也有临死时绝望的刹那和看清了凶险环境的清醒的瞬间。然而,这一切有价值的东西都相继被毁灭了,这就有了强烈的悲剧性。“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2阿Q性格中变态的部分是无价值的东西,充满了喜剧性,主要表现有三:一、极端的麻木愚钝,到了离奇的地步,呈现出极度的“心不在焉”和“无自我意识”的滑稽状态。第四章“恋爱的悲剧”中

12、,赵太爷家地覆天翻,吴妈寻死觅活,分明因他“求爱”所致,他却被打逃走后又寻上去看热闹,还“不知闹着什么玩意儿了?”事后,未庄妇女们规避阿Q,阿Q亦不知其所以然,竟“很以为奇”。后来阿Q被诬为强盗,被审杀头,他毫不辩诬,稀里胡涂地被判受戮。这些已不是一个精神正常人的情状了。但这种高度的夸张却深刻提示出中国国民精神极端麻木的本质。二、失却现实感。阿Q分不清现实和幻想的界限。他幻想是革命党却把自己真的当成了革命党:“难道他们还没有知道我已经投靠革命党么?”“白盔白甲的人明明到了,并不来打招呼。”三、自大狂。“许多患心理病的人在过想象生活时发出一种自己觉得伟大的迷妄症。”4阿Q自称祖先、儿子都阔。他傲

13、睨众人,“所有未庄的居民,全不在他眼睛里”,也看不起城里人。阿Q过高估计自己力量,以为王胡是自己凌虐的对象,他寻衅打架,王胡站起来,“阿Q以为他要逃了,抢进去就是一拳。”但阿Q的自大立即被粉碎了,他被打得大败。情景违反制造情景人的意志,欺人反被别人欺,十分可笑。阿Q性格中的变态内容体现了中国国民性的弱点,它是无价值的,是中国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历史必然要求的阻力,它具有喜剧性质。阿Q性格中的悲剧因素和喜剧因素之间是什么关系呢?作为人的正常的要求得不到起码的满足,作为一个被压迫者自发的对革命的“神往”得不到实现,于是出现变态的心理和行为,出现可笑种种。常态中的痛苦只有在变态时的“快乐”中得到消释。

14、可笑起于可悲,是为了从可悲中逃遁而产生。他们也是原因和结果的关系。这种悲剧内容和喜剧内容交织相接,并呈现出原因和结果的内在联系,是悲喜剧艺术在典型形象阿Q的塑造上表现的一大特色。(三)、形喜实悲“含泪的笑”阿Q表现的每一个喜剧场面后面都隐藏着一出悲剧,也就是说阿Q的喜剧性有着深刻的悲剧意义,我们在哭的时候能感觉到作者隐含的深切悲哀。隐匿在后的悲剧的巨大阴影使我们不能开怀,只能微笑。而当我们深究细嚼,体察喜剧中的悲剧意义时,我们的笑就成了含泪的笑,“喜剧在眼泪中发光了。”5另一方面,作品在描写悲剧场面时,也不是渲染腥风血雨,用凄楚悲切的调子,而是掺合进喜剧的因素,用讽刺和谐谑的笔调,造成一定的喜

15、剧气氛,让“呜咽从笑声里产生”5。雨果:莎士比亚的天才。这是悲和喜的揉合和交融。阿Q身上喜剧引起的笑,让我们每一次笑时都感到悲哀,都会被同情的泪哽塞,而阿Q的可笑又是由自身的性格所致,有其内在的必然性。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一种颠倒和错乱的思想方式“用另外一个本质的假象来把自己的本质掩盖起来”6。失败当胜利,不是的当是,逻辑十分荒谬。“极端的滑稽就是荒谬的逻辑”7。人们不能不为精神胜利法的种种表现而发出笑声。然而它不正是中国国民精神弱点之一的失败主义的具体写照吗?人民的精神在封建主义的盘石下被压成了畸形,外来侵略的烈焰凶势炙得中国人民喘不过气来,失败主义在血和泪中滋长,成为人民争取解放的拦路石。这

16、是何等的巨创深痛!我们在笑阿Q的精神胜利法时,能不为中国国民的失败主义感到悲痛吗?我们在阿Q可笑地励行“男女大防”和“排斥异端”中看到封建“古训高墙”对人民思想的扭曲,在滑稽的求爱场面里感到了作者对三十岁的孤苦伶仃的阿Q的同情,在阿Q同王胡比虱子多少而大逞武功中看到了阿Q极度困窘的物质生活悲剧和精神悲剧。我们更在“得得,锵锵!”的阿Q唱声和要“元宝、洋钱、洋纱衫”,要物色女人的阿Q梦想中看到了辛亥革命不发动农民群众,不被农民群众理解的悲剧。阿Q的喜剧情景无不凝聚着深广的悲剧意义!文学作品中的悲剧场面多是悲风凄雨,催人泪下,但阿Q正传中却不是这样。当读到“革命”的结果是官僚依旧、换汤不换药,而阿

17、Q倒被诬并要被杀头时,我们已充满沉痛和悲愤之情。然而阿Q“他以为人生天地之间,大约本来有时要抓进抓出”的,“也并不十分懊恼”。他倒对画那个杀自己头的“圆”十分起劲,“立志要画得圆”。悲剧场面穿插进了喜剧性的细节。所用的笔调也是十分轻快的。我们看悲剧的场面却有了辛酸的笑意,这时,事物本质的悲剧色彩也在我们眼中益见鲜明了。阿Q形象塑造上的悲剧气氛是逐渐加浓,最后大大压倒喜剧色彩的。作品“似乎渐渐认真起来了;伏园也觉得不很开心,所以从第二章起,便移在新文艺栏里。8”作者对阿Q的深厚同情越来越渗透进对阿Q的滑稽描写中,终于使悲剧感超过了喜剧感,泪水吞没了笑声。这种由含泪的笑到笑敛泪流的艺术,其转变原因

18、首先和阿Q是一个能劳动、会革命的贫苦的农民,是一个被欺凌、受愚弄的“小人物”,他身上值得同情的东西超过应被嘲笑的东西。备受鲁迅推崇的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也使人们发出过“含泪的笑”,但他终于成了一个不值得人们洒泪的人,因为他由一个深受封建思想荼毒的穷知识分子走进金榜题名、饫甘餍肥的贵族行列中去了。鲁迅从阿Q的性格的悲喜剧写到阿Q要求革命、被不准革命以至毁灭的社会悲剧上去,作者笔下对革命失败的哀痛和对阿Q遭遇的不平成分终于超过了对阿Q性格的讥嘲的成分。当我们读到第九章标题“大团圆”这个对中国传统用于喜剧结尾的词的反语时,我们感到好笑,却再也笑不出声来了。(四)、阿Q正传中其他人物的悲喜剧色彩。除了典型

19、人物阿Q形象的塑造以外,阿Q正传的悲喜剧特色还表现在压迫阿Q、孳生阿Q精神的典型环境未庄社会的描绘中。环境虽小,五脏俱全。未庄有恣睢霸道的封建势力代表人物赵太爷,有受过买办教育,兼有地主和资产阶级双重身分的假洋鬼子,有封建势力卵翼下苟活的赵白眼们,有侮辱阿Q而又赏鉴阿Q侮辱小尼姑的地痞流氓,有只知道“赵太爷是不会错”的浑浑噩噩的群众们。这里有过革命雷声下的战栗,有时代风云的掠影再扩大,小说中还有知县大老爷的改换官称,举人老爷和带兵把总的争端。鲁迅在尺辐之内,勾勒了一幅缩小了的旧中国黑暗社会典型画面。鲁迅把对反面人物投机、虚弱本质的尖锐讽刺和对革命失败及其根源的深刻揭示结合在一起,艺术效果是悲剧

20、和喜剧的融合,同表现主要人物的基调浑成一体。赵太爷在未庄本是何等的威风,可是一当革命雷声响起,阿Q叫嚷“造反”的时候,他纡贵降尊,“怯怯地迎着”阿Q低声叫:“老Q”,被置之不理,还要一再叫“老Q”,栗栗危惧相跃然纸上,前倨后恭的丑态俨然又是一个“阿Q相”。其实,“阿Q相”本来就属于统治阶级,“他们是羊,同时也是凶兽;但遇见比他更凶的凶兽时便现羊样,遇见比他更弱的羊时便现凶兽样”10。但我们在对赵太爷的丑态发出轻蔑的笑声时立刻又会想到,他惧怕的“革命的”阿Q其实是一个怎样的“革命者”啊!“不过是想跟别人一样拿点东西而已”10。且不知道革命党在哪里呢!真正应该是革命力量的贫苦农民竟是如此的不觉悟、

21、无组织,这样的“革命”能彻底打倒赵太爷们吗?我们又感到了深深的悲哀!紧接着,作品又从特定的角度,用一幅幅可笑的“漫画”昭示了革命走向失败和之所以走向失败的实际图景。封建余孽赵秀才和假洋鬼子拉起手来“咸与维新”了。他们扬起哭丧棒把真正要求革命的阿Q赶走,他们把老尼姑“当作满政府,在头上很给了不少的棍子和栗凿”。他们的伟绩是“打碎了尼姑庵的龙牌,偷走了观音娘娘的庙前的宣德炉”。一个个喜剧场面深刻地提示出革命被封建主义势力投机和绞杀的悲剧实质。革命的结果也被作品清楚地展现出来:“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带兵的还是先前的老把总”,而专政的矛头却对准了阿Q这样的贫苦农民。“一队兵,一队团

22、丁,一队警察,五个侦探”在黑夜里“悄悄地来到了未庄”,把阿Q抓了去,由革命后的把总老爷和举人老爷判决枪毙了。机关枪和大队人马来对付一个阿Q,是何等的可笑!然而,“机关枪不装在土谷祠外,还装到哪里去呢?”9。讽刺的笑声引导我们去深深地思索历史上革命失败的惨痛的一页。塑造典型环境另有重要的一笔是刻划了一些愚昧的群众形象。鲁迅认为愚昧落后是中国封建社会养成的国民性的弱点,他使中国变成一个积弱的国家,不能奋发图强。文学如果把这些东西揭露出来,是会使大家警醒的。在小说中,对群众身上愚昧的揭露和解剖,鲁迅也采用了讽刺的笔法。比如,假洋鬼子和秀才买了自由党的银桃子挂在大襟上“未庄人都惊服说这是柿油党的顶子,

23、抵得一个翰林”,“堂堂自由党在乡下人口中成了“柿油党”,一个小小的细节蕴蓄了对革命党的辛辣讽刺和对群众愚昧的叹息。再看具有很强讽刺意味的几个妇女形象的描绘。吴妈身为寡妇,阿Q向她求爱,并不越轨,她不愿意的话拒绝就是,而吴妈似乎遭到了什么奇耻大辱,已经到了要寻短见的地步,真是滑稽得令人啼笑皆非。这还不够,接着未庄的妇女们还来一番大恐慌,“伊们一见阿Q走来,便个个躲进门里去,甚而至于将近五十岁的邹七嫂,也跟着别人乱钻,而且将十一岁的女儿都叫进去。”一个“五十岁”一个“十一岁”,足见鲁迅幽默的匠心。鲁迅就是这样喜剧性地表现着中国农村妇女受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毒害的悲剧的。我们嘲笑她们的愚昧,也痛惜这种

24、愚昧,当最后读者到阿Q被绑赴刑场,吴妈“却只是出神的看着兵们背上的洋炮”时,我们只能想起这样的话:“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11只能感到深切的悲哀了。(五)、悲喜剧的统一的艺术效果。阿Q正传是悲剧,但不是单纯的悲剧,是将泪与笑、热与冷、严肃与幽默交织在一起的悲喜剧。对阿Q 的“精神胜利法”,作者无疑是出于喜剧的讽刺与含泪的幽默,是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但“精神胜利法”使阿Q 成为苟活于一个吃人世界的做活的工具与供人玩笑的玩物,这无疑是使人灵魂颤抖的悲剧,因而那喜剧的笑比之于悲剧的泪更使人感到沉痛。当阿Q 以荒唐方式向吴妈求爱而上演了

25、一场“恋爱的悲剧”以及后来糊里糊涂地在自己的死亡判决书上画圆圈,因发抖没有画圆而惋惜时,这种喜剧式的描写的背后所隐含的悲剧是难以言说的!这种泪与笑互为表里的悲喜剧比之于单纯的悲剧更具有震撼人的艺术效果。主张“为人生”而艺术的鲁迅曾经给悲剧和喜剧下过定义。他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阿Q的被压迫者的地位和他身上具有的勤劳吃苦的劳动人民的优点,以及他要求改变现状的愿望,无疑是“有价值的东西”,他一生备受剥削,人格屡遭污辱,最后又惨死于冤案,这样的命运遭际更加令人同情,他的死令人痛心。但同时他身上确实又存在许多“无价值的”东西,尤其是他的精神胜利法,他的欺

26、软怕硬,他的狡猾无赖等等,在小说里显然遭到作者的否定和批判。小说正是在悲剧性和喜剧性相互映衬下展开了艺术描写,使作品读起来更加令人感到心酸,使那悲剧性的东西更加令人深思。阿Q的命运不仅是悲剧的,同时又凝结着喜剧氛围。它把悲怆与诙谐融为一体,造成一种含泪的笑,从而构成悲喜剧的统一。就悲剧来说,这是一个奴隶状态的小人物卑微的希望被粗暴地践踏的悲剧;这是辛亥革命时代社会所酿成的悲剧。但与此同时又是喜剧的。喜剧有多种形态,有的流于浅薄、无聊与琐屑;有的则探触到事物的深层中去,在笑声中深隐着辛酸与苦痛,这种喜剧是智慧的,它严正地揭示了现实与意念间的矛盾,使幻想与生活处于不协调的对立状态。阿Q正传所描写事

27、物属于后者,它是可笑的,但作家一刻也没有放松严肃的态度。它把可笑、严肃、忧愤和美的信念糅合在一起造成一个丰腴的艺术世界。四、结语 鲁迅先生把观念中的悲剧和喜剧交织揉合在一起,汇总成悲喜剧,产生了独特卓绝的艺术效果。喜剧中溶进悲剧因素,就有了更深邃的社会内容,在发笑时心头感到隐痛和忧郁。悲剧中溶进喜剧因素,让悲剧矛盾作为喜剧矛盾表现出来,更加突出了悲剧性。喜剧性可以对比出悲剧的沉重,悲剧性加强了喜剧的讽刺力量,二者相辅相成,拓广和加深了作品的思想内容。悲剧和喜剧本来是两个对立的美学范畴,鲁迅想先生把它们组织在一起,统一在一个艺术整体中。他正确处理了悲和喜的对立统一关系,造成了和谐的艺术美感,产生

28、了另一种美学范畴悲喜剧。这种美学范畴的审美特征是:悲不至大恸,喜不至捧腹,一笑后余思无穷,长久地咀嚼深沉的悲哀。阿Q正传创造的就是鲁迅式的悲喜剧,它是艺术领域里作一次新的美学探索,为小说艺术了增添了一层瑰丽的色彩。参考文献1鲁迅.集外集俄文译本序及著者自叙传略M2鲁迅.坟再论雷峰塔的倒掉M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3鲁迅.华盖集续编阿Q正传的成因M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4康德林:变态心理学M .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05年版5雨果:莎士比亚的天才J.6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J.7柏格森:笑J.8鲁迅.华盖集续编阿Q正传的成因M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9鲁迅.华盖集忽然想到M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10鲁迅.毛泽东:论十大关系M .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11鲁迅.呐喊自序M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信息产业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