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制造产业集群发展规划.doc

上传人:哈尼dd 文档编号:3289873 上传时间:2019-08-08 格式:DOC 页数:76 大小:1.8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子信息制造产业集群发展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电子信息制造产业集群发展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电子信息制造产业集群发展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电子信息制造产业集群发展规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电子信息制造产业集群发展规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电子信息制造产业集群发展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子信息制造产业集群发展规划.doc(7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珠海市电子信息制造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第一章 国内外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情况1一、国际电子信息产业特点及趋势1(一)产业特点1(二)产业趋势2二、世界主要国家/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情况4(一)美国5(二)日本7(三)西欧8三、全球典型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及其发展经验9(一)美国9(二)韩国11(三)台湾13(四)日本16四、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及主要问题16(一)产业地位与产业格局现状16(二)重点省市比较18第二章 广东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情况26一、广东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情况及主要经验26(一)发展历程26(二)基本现状27(三)经验概况30二、珠三角各市比较31(一)GDP及全部工业统计数据比较3

2、1(二)电子信息制造业工业总产值34第三章 珠海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及分析36一、发展现状36(一)珠海市经济发展整体状况36(二)珠海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情况37(三)斗门新青科技工业园电子信息制造产业集群发展情况41(四)珠海电子信息制造产业集群特点总结44二、产业集群“钻石模型”分析45(一)重要性高/现实情况好的“重点优势”区域45(二)重要性低/现实情况好的“保持优势”区域46(三)重要性低/现实情况差的“有待改善”区域46(四)重要性高/现实情况差的“急待改善”区域47三、集群SWOT分析51(一)优势51(二)劣势54(三)机遇57(四)挑战57第四章 珠海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规划

3、59一、指导思想59二、发展定位与发展原则59(一)发展定位59(二)发展原则59三、发展思路60(一)近期(2008年)主要工作思路60(二)中期(2009-2011年)主要工作思路60四、珠海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目标61(一)社会经济发展目标61(二)珠海市产业集群发展目标61五、战略重点62(一)营造PCB产业链和重点发展的产品目录63(二)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63(三)积极引入FDI带动产业升级64(四)加快人才培养步伐,建设电子信息产业人才基地65(五)推进园区资源整合、延伸产业链65(六)建立、建全市场服务体系65第五章 珠海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建议67一、发展珠海电子信息产

4、业集群的政府行为选择67(一)加强产业发展的统筹规划和宏观引导67(二)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不断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67(三)人才引进与培育68(四)支持和引导本地电子信息制造业民营企业发展68(五)完善产业链条,千方百计做长产业链69(六)推进主体功能区规划,拓展发展空间69(七)坚持软硬件并重,优化发展环境70(八)引进各类中介服务机构70(九)实施产业集群品牌工程70二、调整企业行为,促进珠海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效益发挥71(一)实施相关产品的联合生产71(二)有效整合企业价值链71(三)加强学习与经验交流71(四)促进合作与创新72三、完善市场环境、提供金融支持72(一)鼓励金融企业加大对电子

5、信息产业的资金支持力度72(二)拓宽利用外资和资本市场的融资渠道73第一章 国内外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情况一、国际电子信息产业特点及趋势(一)产业特点1技术更新快,研发成本高且风险大高创新性和高更新率已经成为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特点。电子信息产业是知识密集型和投资密集型产业。电子信息产品的研发往往属于跨学科、跨行业的系统工程,需要较高的投资,一般的信息技术企业研究开发投资占销售额的比重都在5%以上,处于发展前沿的信息技术企业研究开发投资占销售额比重甚至高达20%。一旦投入巨资的新技术新产品不能被市场接受并得到回报,投资失败的风险很大。因此,投资电子信息产品和技术开发虽然能为经济发展增添活力,

6、但同时也面临较高风险。2高度依赖技术体制和标准电子信息产品具有明显的网络外部性,如果企业的产品或服务能领先成为事实标准,就能产生锁定效应,获取巨大的垄断利润。在电子信息技术领域,标准竞争的程度远远超过其他行业。一个国家或企业能够有效控制标准,就具备了其他国家或企业难以超越的竞争优势,其产品在市场中容易形成主流化趋势,在极端的情况下甚至可以导致赢家通吃。3产业关联度高,渗透性强电子信息产业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有较强的关联性,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和倍增效应。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电子信息技术和产品的应用。一方面,电子信息产业通过技术、产品和服务广泛渗透到其他产业和部门的产品与服务中;另一

7、方面,电子信息产业直接向其他产业提供有偿信息服务,直接影响到其他产业的发展;同时,在电子信息产业内部,行为之间和产品之间也存在很强的相互渗透。4产业链垂直分工明显电子信息产业具有全球性采购、生产和经销的趋势,其产业分工已经由国内分工演变为国际分工,并形成明显的垂直结构特征。发达国家凭借其资金、技术和品牌优势,主要从事系统集成和高科技产品的开发与销售,把技术含量低的产品生产大量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发达国家主导着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趋势和格局,处于价值链中的高端,而发展中国家以廉价的劳动力为基础,利用成熟技术,发展处于价值链低端的劳动密集型加工、组装和制造业。5固定成本高,可变成本低除了部分信息

8、设备外,很多信息产品存在高固定成本、低边际成本的特点,这个特点使电子信息产品的生产呈现边际效益递增的现象,即在生产过程中不受最佳生产规模的限制,其生产规模的扩大能不断摊薄固定成本,特别是对于软件产品而言,其成本的绝大部分集中在研发阶段,在生产和制造阶段,多生产一份软件拷贝成本接近于零。6要求短期内占领市场并形成经济规模由于技术更新快,新产品新应用层出不穷,电子信息产品具有生命周期短的特征。随着产品快速过渡到成熟期,企业在经历了生命初期的垄断利润空间后,其价格有着急速下降的趋势,利润空间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逐渐缩小,这就要求电子信息产业必须不断进行新产品的开发,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占领市场,并形成

9、经济规模,这样才能实现成本的快速回收和盈利。从这个意义上讲,“速度制胜”比“规模制胜”更能够体现新时期电子信息产业竞争的特征。(二)产业趋势1成本导向与创新导向在产业竞争中愈演愈烈全球一体化和产业水平分工的发展,使得成本导向与创新导向在产业竞争中愈演愈烈。一方面,企业仍然重视通过低成本的劳动力和新技术的应用来降低成本,获取产品价格上的优势地位;另一方面,企业更加注重创新能力的培育和提升,重点是对智力资源的开发能力和对生产经营的系统管理能力。尤其是系统管理能力,即从研究开发、产品设计、产品生产和销售一直到售后服务、信息反馈等全过程的经营能力,已成为产业竞争的关键因素之一。2产业梯次转移形成层次分

10、明的国际分工体系电子信息产业具有广泛的国际性,其全球性采购、全球性生产、全球性经销的趋势日益明显,发达国家凭借其资金、技术和品牌优势,主要从事系统集成和高技术产品的开发与销售,而把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生产大量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发达国家在行业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在电子信息产业国际分工中,无论是新产品开发,还是产品生产、营销,发展中国家均处于中低端。33C融合的数字化产品渐成主流,行为边界日趋模糊电子信息技术与机械、汽车、能源、交通、轻纺、建筑、冶金等技术互相融合,形成了新的技术领域和更广阔的产品门类;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和计算机通信网相互渗透、彼此融合、交叉经营、资源共享;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

11、用和信息产品的共享,个人计算机、传真机、手机等大量进入家庭,使投资类和消费类产品的边界趋于模糊,3C(Computer,Consumer,Communication)技术的融合,使传统家用电器、计算机、通信终端逐步融为一体的信息家电出现。4市场分布向亚太地区(除日本以外)扩散当前,电子信息产业的国际梯次转移趋势方兴未艾。发达国家在加强技术创新的同时,把相对成熟的产品和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作为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最快的地区,亚太地区无疑吸引了最多的投资者。在计算机领域,亚太地区在世界计算机产业格局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2004年亚太地区占世界计算机类产品市场份额达到11.1%,比2001年提高了

12、近2百分点。2005年,由于价格、以及笔记本市场的火爆等因素拉动,整个亚太地区(不包括日本)PC销售量达到了4110万台,增长率达到了5年以来的最高点,达到18%。在软件领域,由于软件业的分工越来越细,软件和服务的国际外包也越来越普遍,特别是一些劳动密集型软件生产环节,正在加速向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转移。在半导体领域,到2005年12月份,亚太地区的半导体销售收入占世界销售收入的46.6%。在电信领域,近年来,亚太地区逐渐发展成为世界移动通信的制造中心和世界最大的移动用户市场。未来几年,亚太市场将成为欧美市场之外的第二大区域。5产业集聚和分工趋势进一步深化电子信息产业具有广泛的国际性,其世界

13、性采购、世界性生产、世界性经销的趋势日益明显。在电子信息产业价值链重组过程中,其国际转移出现了产业集聚和分工并存的现象。电子信息产业区域集聚不仅在发达国家出现,也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出现。在美国,在世界市场占有明显竞争优势的集成电路和软件产业,很大程度上依赖的就是美国斯坦福大学附近的硅谷等科学园。在北欧诸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主要依靠几个大的跨国公司,如瑞典主要是爱立信和ABB,芬兰主要是诺基亚。瑞典电子信息产业主要集中在斯德哥尔摩和瑞典东南部地区,芬兰则依靠奥鲁科学园等10个科学园。在印度,软件生产和出口主要集中在全国的20多个软件技术园区,这些软件园中企业的出口额占全国出口额的80%,是印度软件

14、产业的主力军。在日本,集成电路生产主要集中在九州岛熊本高技术城。在中国,已经形成了三大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带,分别是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和以北京、天津为轴线的环渤海湾地区。 这三大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比重约为80%。在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出现的同时,产业分工越来越细,其主要推动力是国际产业梯次转移和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深入应用。从电子信息产业的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化梯次转移来看,当前,发达国家日益重视发展以知识为基础的新经济,注重发展服务业和环保产业,鼓励制造工厂向国外搬迁和投资。这一调整的结果是,美国、日本和欧洲发达国家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

15、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和一般技术密集型产业则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就信息技术在管理中的应用来说,这使管理信息系统得到普及,极大地提高了企业利用信息的能力。通过EDI、ERP、CRM、Internet、电子商务等等,企业间可以实现信息互联、信息共享,有效地解决了企业协作中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了合作效率,降低了合作风险。这使得很多企业愿意把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从外部获得中间产品的供应,从而集中资源和精力专门发展核心业务。这种外部化发展的倾向,让企业之间的分工越来越深入和细致,每个企业主要是专业化地生产某一个零部件甚至某个工序,相应地电子信息产业链也越拉越长。二、世界主要国家

16、/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情况表1-1 2002-2004年电子信息产品产值和产品市场情况统计 单位:百万美元产品产值情况产品市场情况200220032004200220032004韩国623617375290285291643184136517德国468145693864543547646511173739美国260458256338271497339815339795364546新加坡363833939644101167371858920657香港554844694487786376878086日本162400180190197807122935136534150436资料来源:中国信息产业年

17、鉴(2005)由表1-1可知,2002-2004年三年内,美国电子信息产品产值都位居世界第一,由2002年的260458万美元上升到2004年的271497万美元;产品市场规模方面,美国仍占据世界第一位,由2002年的339815万美元上升至2004年的364546万美元。六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规模占世界市场规模的比重历年都维持在50%以上。表1-2 2004年电子信息产品出口情况统计 单位:万美元通信设备广播电视设备计算机家用电子电器电子仪器设备电子元件电子器件中国内地2973110.02433163.179789623.263373775.19777864.141668434.7168065

18、5.01香港494570.5487379.202413768.78588938.46186506.18660011.76606672.88台湾34038.204528.30252962.1125442.9138270.9455997.66119466.83美国703839.19155538.112529778.25924699.58162408.14167459.90120486.87日本177991.6054048.36972098.96331188.07118933.03203374.44138719.42荷兰68034.7524938.09797946.62115348.5225053.

19、8119925.3940924.57德国289600.057238.01540019.13159054.1744818.2543067.6647504.56韩国141100.0812470.59254651.34144287.7233192.80106328.93141717.25新加坡198778.837277.06204946.0443588.3316637.0258912.35166328.31资料来源:中国信息产业年鉴(2005)由表1-2可知,2004年我国内地电子信息产业各产品出口额最高,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家用电子电器、电子元件、电子器件出口额都超过百亿美元,分别为297.3

20、、979.0、337.4、166.8和168.1亿美元。我国香港计算机出口也突破百亿美元,达到241.4亿美元。由此可见,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各大类出口都遥遥领先。(一)美国美国既是全球最大的电子信息产品生产制造国,又是全球最大的电子信息产品市场。美国电子信息产业几乎涉足所有关键行业,并处于各条产业链的最顶端,Intel、AMD等芯片厂商主宰计算机核心部件CPU;微软垄断操作系统;Oracle、IBM、微软主宰数据库软件,2001年三者占亚洲市场的80.5%;美国高通公司(Qualcomm)研发的CDMA技术已向美国标准组织(TIA)和国际电联(ITU)成功申请为世界移动通信标准,并将与CDMA有

21、关的1400项技术(包括核心基带芯片技术)全部申请了专利;惠普、Dell、IBM共同霸占高端个人电脑市场,等等。美国企业能保持技术的创新者和市场的垄断者,是与其巨额研发投入紧密相联的。美国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大规模的国家性基础研究与实验,完善的风险投资机制,致力于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不断推出新技术和产品,始终保持电子信息产业的世界领先和霸主地位,成为世界电子信息产业第一强国。1产值占世界的1/5。2005年,美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值为2759.84亿美元,同比增长1.7%,占世界的20%。其中,电子元件产业居首位,产值为612.36亿美元,同比增长0.3%,占美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

22、值的22.2%;其次是计算机产品,产值为610.69亿美元,同比增长2%,占美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值的22.1%。2003-2005年美国主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值情况见表1-3。 表1-3 2003-2005年美国主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值情况 单位:亿美元200320042005计算机121.06127.80131.03工作站169.96177.71180.47笔记本电脑84.7391.1595.24控制仪器331.46341.40348.23通信雷达587.32616.69629.02电信产品203.06207.12211.26消费类电子信息产品78.2382.0484.09有源元件3

23、68.06424.70425.39无源元件115.80121.59122.81资料来源:信息产业部,2005-2006年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状况与发展趋势,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2主导全球软件产业发展方向。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是全球最大的软件市场。2005年度其软件产业的年增长率为9.14%,规模达到3400亿美元,占全球软件市场的38.6%;拥有全球1/3的顶尖软件人才,从业人员超过百万。从产业格局看,全球90%以上的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软件及网络浏览器等基础软件和大部分通用套装软件、高端软件产品被美国公司所垄断,绝大部分产品标准的控制权也掌握在美国手中;从区域分布看,在全球软件市

24、场中,美国软件市场是发展最为成熟的地区市场,代表了软件市场与技术发展的方向;从发展趋势看。美国正将重点转移到网络软件的核心技术和产品上,以微软为代表的世界软件巨头正试图在网络时代建立新的垄断联盟;从国际产业分工来看,美国公司掌握着多数软件核心技术,又有非常完善的风险投资机制,资金供给相对充足。因此,美国的软件产业优势主要集中在技术、资金密集的软件领域,如平台类软件、基础类软件和大量的创新软件产品等。3信息内容产业一马当先,引领发展方向。信息内容产业,或者说数字内容产业,在美国一般被称为“电子内容(e-content)产业”。可以说,信息内容产业是在美国诞生和成长起来之后,才逐渐被世界各国所认识

25、和重视的。美国的信息内容产业,也一直是世界信息内容产业的领跑者和风向标。(二)日本日本处于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圈内和产业链的高端,拥有大量专利技术、技术标准,劳动生产率高、经营管理先进、全球营销体系完善,在许多特色产品上处于领先地位,对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1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值占世界的15%。2005年,日本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值为2023.07亿美元,同比增长2.3%,占世界的15%。其中,电子元件产业居首位,产值为956.04亿美元,同比增长3.8%,占日本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值的47.3%;其次是计算机产品,产值为336.18亿美元,同比减少5%,占日本电子信息产

26、品制造业产值的16.6%。2003-2005年日本主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值情况见表1-4 。 表1-4 2003-2005年日本主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值情况 单位:亿美元 200320042005计算机100.34123.06136.75计算机系统36.7231.4624.43控制仪器67.2486.1984.46电信产品66.9071.9673.75消费类电子信息产品181.29211.21234.16有源元件543.28651.36687.20无源元件181.81200.09199.54资料来源:信息产业部,2005-2006年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状况与发展趋势,电子工业出版社,200

27、5。2以嵌入式软件构建软件产业核心竞争力。日本是全球第二大软件生产国和消费国,其2005年的软件产值比2004年增长约14.8%,达到955.2亿美元,占全球软件产值规模的10.85%,其中嵌入式软件是核心。2005年,日本软件出口额仅0.82亿美元,而进口则为55.62亿美元,其中进口基础软件、应用软件和特种软件分别为31.35亿美元、18.57亿美元和5.69亿美元。日本的软件进口主要来自美国,其次为欧洲。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日本使用非英语语言,通用软件出口受到极大限制;电子信息产业结构中重视硬件生产,相当数额的软件依赖于进口;日本企业大规模生产领域使用的诸如自控等特种软件,大多数企

28、业都自己开发,而且为了生产技术的保密,不愿对外出售。3以市场应用为突破口发展信息内容产业。日本在全球数字内容产业中位居第二,尤其在电脑漫画制作方面,更是实力雄厚,可以与美国的动漫产业相媲美。事实上,日本在动漫产业的发展中,就是将动画片、电子游戏和漫画视为一个整体AGC(anime,game,comic),齐头并进、共同发展。(三)西欧欧盟的优势产业几乎涵盖了半导体、计算机、消费电子、通信及软件等电子信息产业所有关键领域和重点产品。西欧电子信息产业跨国公司拥有资本规模优势、品牌优势、大量专利技术和技术标准,居产业链的中高端。随着欧盟一体化内容的不断丰富、成员的不断扩充、边界的不断拓展,西欧电子信

29、息产业的水平分工更细,产业的专业化效益和企业的规模效益得到进一步提高,产业、企业与产品竞争力更强。在高性能及智能化计算机产品领域,西欧占据较大优势,在移动通信领域则处于全球第一位。另外,西欧在中间软件、消费类电子等方面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其中爱尔兰在软件外包领域较为成功。1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值占世界的19%。2005年,西欧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值为2506.95亿美元,同比增长1.7%,占世界的19%。其中,电子元件产业居首位,产值为542.25亿美元,同比增长0.5%,占西欧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值的21.6%;其次是计算机产品,产值为532.78亿美元,同比增长1.1%,占西欧电子信息产品制

30、造业产值的21.3%;第三是通信、雷达产业,产值为478.08亿美元,同比增长3.3%,占西欧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值的19.1%。2003-2005年西欧各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值情况见表1-5 。 表1-5 2003-2005年西欧各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值情况 单位:亿美元 200320042005200320042005奥地利34.9438.1738.61意大利159.29178.79180.80比利时48.6553.8754.54荷兰99.69109.14107.89丹麦31.3030.8731.28挪威16.0817.2417.63芬兰96.90111.88116.51葡萄牙30.5

31、535.8537.49法国303.59344.70350.07西班牙70.2578.4779.34德国569.38645.43656.72瑞典84.1696.3199.39希腊6.407.307.59瑞士95.62106.83109.70爱尔兰165.98191.27200.35英国369.51419.70419.04资料来源:信息产业部,2005-2006年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状况与发展趋势,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2多极应用推动软件产业发展。作为一个区域经济联合体,欧盟启动宏大的EEurope计划作为重大应用来带动整个软件产业的发展,并鼓励采取开放源代码软件来构筑基础架构,以期在未来软件

32、产业竞争格局中占有先机。欧盟的软件产业涵盖了信息化应用、服务外包、网络软件、嵌入式应用等关键领域和重点产品,其跨国公司拥有资本规模优势,研发投入量大且比例高,拥有大量专利技术和技术标准。随着用户信息应用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西欧软件企业显示出敏捷的反应能力,纷纷推出各种成套和工业化的解决方案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同时,欧盟软件市场中,软件服务项目日趋丰富、企业资源外包业务增长迅速、网络娱乐软件换代频繁,形成了多极应用推动软件产业发展的态势。3制定了明确的信息内容服务业发展战略。欧洲意识到在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领域仍然落后于美国,从而将信息内容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提高公众生活质量、走向信息社会

33、的必由之路。2005年,欧盟信息内容产业增长率超过20%,新增就业岗位100万。三、全球典型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及其发展经验(一)美国美国的硅谷被称为世界上最具创新能力的高技术产业集群。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成立的100家最大的技术公司,有1/3在硅谷,仅1990年,硅谷的企业就出口了超过110亿美元的电子产品,相当于美国电子产品出口额的1/3。硅谷地区的众多高科技企业对美国经济做出了前所未有的贡献,其发展速度和效率更成为各国企业、政府等效仿的榜样。然而进入21世纪后硅谷经历了历史上最长最严重的衰退。据金山纪事报报道,2001年硅谷湾区200家大科技企业的经营损失高达913亿美元,中心区的失

34、业率更是从2000年的2.2%攀升到2001年的7.4%。不过,在美国经济开始恢复的2002年,硅谷也开始走出低谷。值得一提的是,在下一轮经济发展高潮中,硅谷在信息网络技术的大规模普及方面也有着不俗的表现。虽然到目前为止,硅谷已经经历了四次大起大落,但总是能够引领世界的潮流保持上升态势。硅谷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成功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经验:1集群内技术人才与大学和研究机构高度密集早在20世纪80年代,在硅谷就业的人数中近40%至少有大学文凭,有7000名以上博士。并且硅谷所在地加州还是美国受过高等教育人士密度最大的州。人才库的形成,对于硅谷形成持续不断的创新是至关重要的。此外,硅谷还从国外引进

35、大量的人才,20世纪80-90年代,有专业技能的移民(主要来自中国与印度)在硅谷的数量不断上升,占大多数技术公司工程师总数的1/3。这些人才国际化的背景,一方面,使他们在进入硅谷的公司后,通过自行回国创业或派到国外等方式迅速地将新技术、新产品扩散到新的国家和地区,另一方面,硅谷的新移民企业家建立了越来越多的专业和社交网络,他们跨越了国界,使技术、知识的流动更为顺畅,在给硅谷经济发展增添了压力的同时,也为技术创新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此外,在硅谷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中,许多互相竞争的企业为支持共同的研究目标而携手合作。这种非正式的合作与交流有利于该地区形成集体学习的过程与持续创新的氛围。此外,硅谷有

36、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公司为了留住高水平员工,通常通过“股票期权”进行激励,大大提高了员工的积极性。2有利于创新的区域文化简单地讲,硅谷文化的主要特征可归结为:鼓励冒险、善待失败、乐于合作等。首先,在硅谷地区,每天都有大量的企业关闭,也有新的企业不断创立,也正是在失败中积累的源源不断的经验,不断的实践和善于从失败中学习,形成了硅谷地区人们对创业者失败的宽容和冷静的积极态度以及勇于冒险、不断进取的独特思维方式。另外,冒险的创业精神还体现在区域内劳动力在区内公司间频繁的流动。区域内的这种独特思维方式和创业文化,提供了无休止衍生公司的土壤,从而也提高了硅谷创新的持久力。再有,市场竞争要求持续创新,硅谷

37、区域内各行为主体之间的合作文化和精神也是创新的一个重要推动因素。3特有的区域创新网络系统硅谷的成功尽管离不开其拥有的智力、技术、人才、资金等大量生产要素的集聚,但研究表明,创新是一种社会技术过程,一种行为主体通过相互协同作用而创造技术的过程,是学习知识的过程。所以,硅谷的发展不是区内生产要素的简单叠加,而是区内各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以及在区域内形成紧密的社会网络与开放的劳动市场。可以说,硅谷是一个以网络为组织基础的生产系统。硅谷中的区域创新网络主要包括区域的产业网络和社会网络、人际关系网络(或称作人脉网络)等。硅谷创新网络的形成,提高了企业之间的信任度,从而降低了交易费用和信息搜寻费用,为创新

38、打下基础的同时,也形成了具有创新特质的硅谷文化。4成熟的风险投资体系硅谷成功的风险投资为区域内创造了一个崭新的金融环境。硅谷从一开始,就是按照风险投资的模式运作,现在己经相当成熟。据统计,美国现有的600家风险资本公司大约一半在硅谷,就连与硅谷成功有莫大关系的斯坦福大学,也积极参与风险投资,定期将一部分外界的捐款投入到风险投资活动中去。风险投资是高技术产业和新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也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创业的催化剂。美国的风险投资己占世界风险投资的一半以上,而硅谷的风险投资又占到了美国的1/3强。目前硅谷的风险投资公司有200多家,这是其不断成长壮大的重要条件。由于风险投资的促进作用,硅谷地区的科技

39、型小企业迅速成长。因此,风险投资和硅谷地区的发展形成了一种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二)韩国韩国是全球信息产业第二梯队的代表,通过实施外向型经济战略实现经济起飞。其市场经济相对发达、法规体系相对完善、生产要素全球化程度较高、与发达国家在技术、市场方面联系紧密。根据比较优势原则,韩国产业结构升级在两个方面同时展开,一方面主动参与全球信息产业的水平分工体系,大力发展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和关键元器件研发、生产等中、高附加值业务;另一方面,把劳动密集型、附加值较低的产品加工组装和主机的附件生产转移到生产成本更低的中国、东南亚国家和地区。韩国电子信息工业始于1959年,从组装电子收音机起步,1969年实施

40、电子工业振兴法,翌年电子工业值突破1亿美元。70年代后期吸引外资,加快了发展步伐,80年代进军集成电路,发展速度最快,又经过90年代的发展,韩国电子工业取得了非凡的业绩,2004年电子产值达到698亿美元,仅次于美、中、日而居世界第4位。回顾韩国电子工业的道路,基本上走的是日本发展模式:政府主导、大公司经营、出口导向、积极投资、加强科研、培养人才等等。尽管所走道路相似,但韩国善于对引进的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再改进。例如,在集成电路方面,日本瞄准DRAM,走的是赶超美国的道路,经过日本朝野举国一致的努力,实施“VLSI组合”研发计划,1979年在世界上首先推出64K DRAM。日本集成电路比美国

41、晚5年动手,用了15年时间超过美国,并曾于80年代称霸世界。韩国1977年开始生产集成电路,比日本又晚11年,但它同样锁定DRAM事业,采取跨越式发展模式,跳过LSI时代,1984年径直启动64K DRAM生产,跨入VLSI时代,80年代末赶上日本,一共用了12年时间,便与日、美为伍,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以三星公司为代表,三星公司不仅已取代日本。成为世界DRAM的首位供应商,而且还引领着世界DRAM的科技开发进程。另外,韩国在消费电子领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几乎所有大企业都已迅速跃迁到产业链的上游。如在平板显示产业中,韩国三星、现代、LG等大公司均己成为全球技术的新领导者之一。忠清南道是韩国的著名历

42、史古城,现在已经成为全球平板显示行业研发制造中心。2002年10月,三星电子已在这里建造耗资120亿美元的工厂,生产电视机和计算机用的液晶显示器,到2010年,预计该厂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平板显示器生产厂。韩国政府最初对信息产业的重视及其有力政策对于启动韩国信息产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为信息产业的发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使得韩国信息产业能够抓住难得的机遇迅速成长起来。为实现信息技术迅速扩散,在政策上倾斜,加大资金投入、提供关税和非关税保护、优惠信贷和税收激励,还着手培育跨国集团,这就是如今看到的韩国三星、LG、现代等跨国公司。同时,政府对信息产业的投入不仅仅体现在直接的投资和资助上,而

43、且还在支持技术研发和创新上给予大量资助。韩国政府通过三个途径来支持信息产业技术研发,第一种是由韩国政府直接拨款的学术机构组织,如大学、公立研究所。第二种是资助企业的自主技术研发,韩国政府给予大量企业特别是一些大型企业技术研发上的资助。三是通过财政政策来鼓励私营企业技术创新,给新技术创业企业以无息贷款、提供办公室及资金等。私营企业进行技术开发,可以享受3年的税收减免。(三)台湾中国台湾是一个典型的岛屿经济,通过实施外部型经济战略实现了经济起飞。中国台湾的信息产业从1980年开始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用不到20年的时间,使其硬件工业发展成为在全球仅次于美、日的第三大提供者,计算机硬件产品中有多项在全球

44、排名第一。中国台湾的许多中小企业具备强有力的产业创新能力,大量“缝隙型企业”高度专注于信息产业的某些细分市场(如电脑的某些配件、键盘等),在竞争激烈的信息产业中获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并己经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在信息产业的国际分工体系中,由早期的主要参与垂直分工体系,处于产业链的低端,过渡到现在的主要参与水平分工体系,处于产业链中端;由劳动密集型过渡到现在的知识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由过去的简单加工过渡到现在的设计、生产、制造,在半导体、计算机等领域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和配套能力,代工生产管理经验丰富。1台湾PC产业集群的外部关联与集群升级台湾地区PC产业集群从OEM到OBM的升级历程

45、是对本地关联和全球关联的成功结合,成为地方产业集群升级的一个典范。台湾地区PC产业集群的外部关联升级历程详见表1-6。表1-6 台湾地区PC产业集群的升级历程时期产业发展阶段集群升级特征和表现80年代前期创业初期l FDI和OEM是主要的出口动力;l 部分本地企业源自60年代台湾地区的电子生产企业,具有基本生产和设计能力。80年代后期以OEM为主l 形成低成本和弹性专精的生产基地和分包网络;l 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式帮助本地企业打开国际市场;l 本地企业开始在境外销售自有品牌。90年代前期从OEM到ODMl 跨国公司FDI大幅撤离;l 形成全球化运作的本垒;l 本地企业与国外客户的OEM伙伴关系提升了台湾地区PC集群的产品设计和开发能力,重视质量控制;l 新台币的升值和劳动力成本的升高,削减了台湾地区作为低成本生产地点的比较优势;l 全球IT业低迷影响了台湾地区OBM的进程。90年代后期ODM/全球化物流l 降低成本,快速响应市场;l 本地企业的设计、物流和生产能力在长期积累中不断升级;l 部分本地旗舰企业与外国跨国公司签订全球物流协议,率先实现功能性产业升级。90年代以后至今以OBM为主的阶段l 作为世界PC生产中心的地位逐渐下降,担当PC产业集群总部角色;l 主力转向设计、策划、营销和品牌,形成一批自有品牌,如Acer、华硕、伦飞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信息产业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