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通病防治措施.doc

上传人:小小飞 文档编号:3293109 上传时间:2019-08-08 格式:DOC 页数:49 大小:33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质量通病防治措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质量通病防治措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质量通病防治措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质量通病防治措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质量通病防治措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质量通病防治措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质量通病防治措施.doc(4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西北电力建设第四工程公司 第一篇 地基与基础工程1 场地积水1.1 现象 在建筑场地平整过程中或平整完成后,场地范围内局部或大面积出现积水。1.2 原因分析1.2.1 场地平整填土面积较大或较深时,未分层回填压(夯)实,土的密实度很差,遇水产生不均匀下沉造成积水。1.2.2 场地周围未作排水沟。或场地未做成一定排水坡度。或存在反向排水坡。1.2.3 测量错误,使场地高洼不平。1.3 预防措施1.3.1 平整前,对整个场地的排水坡、排水沟、截水沟、下水道进行系统设计和研究。本着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做好排水设施,使整个场地流畅通。排水坡的设置应按设计要求进行,设计没有要求时,地形平坦的场地,纵横方

2、向应做成不小于0 2%的坡度,以利泄水。排水沟(截水沟)设置在场地周围或场地内,其断面、流速、坡度等应按有关规定进行。1.3.2 建筑场地内的填土认真分层回填辗压(夯)实,使密实度不低于设计要求。设计无要求时,一般也应分层回填,分层压(夯)实,使相对密实度不低于85%,避免松填。填土压(夯)实方法应根据土的类别和工程条件合理选用。1.3.3 做好测量的复核工作,避免出现标高误差。1.3.4 已积水场地应立即疏通排水和截水设施,将水排除。场地未做排水坡度或坡度过小部位,重新修坡,对局部低洼处填土找平。辗压(夯)实至符合要求,避免再次积水。2 填方边坡塌方2.1 现象填方工程边坡塌陷或滑塌,造成坡

3、脚处土方堆积。2.2 原因分析2.2.1 边坡坡度偏陡2.2.2 边坡基底的草皮、淤泥、松土未清理干净。与原陡坡接合未挖成台阶梯形搭接。填方土料采用淤泥质土等不符合要求的土料。2.2.3 边坡填土未按要求分层回填压(夯)实,密实度差,缺乏护坡措施。2.2.4 坡顶、坡脚未做好排水措施,由于水的渗入,土的内聚力降低,或坡脚被冲刷而造成塌方。2.3 预防措施2.3.1 永永性填方的边坡坡度应根据填方高度、土的种类和工程重要性按设计规定放坡。如设计无规定,填方的边坡坡度值可参见表2-1、表2-2和表2-3。当用不同土料进行回填时,应根据分层回填土料类别,将边坡做成析线形式,同时避免采用腐殖土和未经破

4、碎的大块土作边坡填料。填方边坡坡坡度为1:1.5时的高度限值表2-1项次土的种类填方高度(m)1粘土类土、黄土、类黄土62亚粘土、泥炭岩土6-73亚粘土6-84中砂和粗砂105砾石和碎石土10-126易风化的岩石12注:当填方高度超过本表限值时,其边坡可做成折线形,填方下部边坡坡度应为1:1.75-1.20。黄土或类黄土填筑重要填方的边坡坡度表2-2项次填方高度(m)自动面起高度(m)边坡坡度16-90-33-91:1.751:1.529-120-33-66-121:201:1.751:1.5轻微风化石料填方边坡坡度表2-3项次石料规格填方高度(m)边坡坡度125cm以内的石料6以内6-121

5、:1.331:1.52大于25cm的石料所堆筑的填方,其边坡选用最大石块铺成整齐行列12以内1:1.5-0.753大于40cm的石料所紧密堆筑的填方,其边铺成整齐行列5以内5-10大于101:0.51:0.651:12.3.2 使用时间较长的临时填方边坡坡度,当填方高度在10m以内,可采用1:1.5。高度超过10m,可作成折线形,上部为1:1.5,下部采用1:1.75。2.3.3 填方应选用符合要求的土料,边坡施工应按填土压实标准进行水平分层回填辗压或夯实。当采用机械辗压时,应注意保证边缘部位的压实质量,对不要求边坡修整的填方,边坡宜宽填0.5m,对要求边坡整平拍实的填方,宽填可为0.2m。机

6、械压实不到的部位,配以小型机具和人工夯实。填方场地起伏之处,应修筑1:2阶梯形边坡。分段填筑时,每层接缝处应作1:1.5斜坡形,以保证结合质量。2.3.4 在气候、水文和地质条件不良的情况下,对粘土、粉砂、细砂、易风化岩石边坡以及黄土类缓边防坡,应于施工完毕后,随即进行防护。填方铺砌表面应预先整平,充分夯压密实,沉陷处填平捣实。边坡防护方法根据边坡土的种类和使用要求选用浆砌或干砌片(块)石及铺草皮、喷浆、抹面等措施。其中以铺砌草皮较为经济易行,不受边坡高度限制,边坡坡度亦可稍陡。选择草皮时,尽量采用易生长、多根、蔓延、耐旱的草皮,切成草皮砖的形式使用。2.3.5 在边坡上下部作好排水沟,避免在

7、影响边坡稳定的范围内积水。2.4 治理方法: 边坡局部塌陷或滑塌,可将松土清理干净,与原坡接触部位作成阶梯形,用好土或3:7灰土分层回填夯实修复,并做好坡顶、坡脚排水措施。大面积塌方,应考虑将边坡修成缓坡,作好排水和表面罩覆措施。3 回填土密实度不满足要求:3.1 现象: 回填土压实后,取样干密度值离散性较大,或干密度值偏低,将使填土区加荷后变形增大或产生不均匀变形,使地基的强度和稳定性均降低,导致上部结构倾斜或产生裂缝。3.2 原因分析3.2.1 土的含水率过大或过小,超出最优含水率的范围。3.2.2 填方土料不符合要求或土料的土质不均匀,即采用了腐植土,有机质含水量大于8%的土,淤泥质土、

8、杂填土或土源土质分层不均匀,土的块(粒)径过大,含礓结石等。3.2.3 铺土厚度不均匀或铺土厚度过大,压实扁数不够或漏碾,压实机械碾压行驶速度过快。3.2.4 碾压或夯实机具能量不足,达不到影响深度,使干密度值降低。3.2.5 当为灰土回填时,配比(土:灰)不准确,拌合不均匀土料,灰料粒径超标。3.2.6 首层填筑时,基底松软。3.2.7 冬季采用冻土回填。3.3 措施3.3.1 质量标准 素土回填,压实后的干密度应有90%以上符合设计要求,其余10%的最低值与设计值的差不得大于0.08g/cm3,且应分散不得集中大回填,可按压实系数gy鉴定,一般为0.930. 95或测定干密度,按表3-1规

9、定执行。表3-1项次土料种类灰土最小干密度g/cm31轻亚粘土 1.552亚粘土1.53粘土 1.453.3.2 预防措施3.3.2.1 作好土源的的勘察、取样测试,选定合适的土源。3.3.2.2 选择符合填土要求的土料回填。3.3.2.3 施工前,应做好击实试验,并在施工现场作压实试验,以确定各种合适的施工参数。3.3.2.4 填土的密实度应根据工程性质来确定,一般用土的压实系数换算为干密度来控制。3.3.2.5 在回填土时,应严格控制土的含水量,加强施工前检查。3.3.2.6 加强对土料、含水量、施工操作和回填土干密度的现场检验,按规定取样,严格每道工序的质量控制。3.3.2.7 灰土回填

10、土料的粒径在20mm以内,灰的粒径控制在5mm以内,并按配比要求计量准确,反复拌合均匀。粒径超标时应严格过筛。3.3.2.8 必须冬季施工时不得使用冻土回填,适当降低铺土厚度。3.4 治理方法3.4.1 土料不合要求,应挖出换土回填或掺入白灰,碎石等压(夯)实加固。3.4.2 对由于含水量过大,达不到密实度要求的土层,可翻松晾晒,风干或掺入干土,重新压(夯)实。3.4.3 当含水量小或压实机具能量过小时,可采用增加压实遍数或换用大功率压实机械压实等措施。4 橡皮土:4.1 现象: 振动碾压或夯实时,地基土受击发生颤动,土的体积不能压缩,在压击处下陷,而周边鼓起,是一种处于塑性状态的土。 4.2

11、 原因分析 地基土形成“橡皮土”的主要原因是在含水量大的腐殖质土、粘土、亚粘土、泥炭土等原状土上进行回填,或者采用含水量过大混杂状的土进行回填,由于原状土夯击、振压后被扰动土中的毛细孔遭受破坏,导致水分不能渗透和散发,形成软塑状态的“橡皮土”。4.3 预防措施:4.3.1 施工时,应严格控制填土的最大含水率,通过击实试验确定最优含水率。4.3.2 严禁在含水量过大的地基原状土上进行回填。4.4 治理方法4.4.1 对出现“橡皮土”的区域挖除后重新补填,或翻松晾晒,然后重新压实。4.4.2 翻松拌入干石灰粉拌合均匀,重新压实。5 基坑(槽)回填土沉陷5.1 现象 基坑(槽)填土局部或大片出现沉陷

12、,造成室外散水空鼓下沉,建筑物基础积水,有的甚至引起建筑结构不均匀下沉出现裂缝。5.2 原因分析5.2.1基坑(槽)中的积水、淤泥杂物未清除就回填或基础两侧用松土回填未经夯实。或坑(槽)边松土流入基坑(槽)夯填之前未认真处理,该回填土受到水的浸泡产生沉陷。5.2.2基槽宽度较窄,采用手夯回填未达到要求的密实度。5.2.3回填土料中干土块较多,受水浸泡产生沉陷,或采用含水量大的粘性土、淤泥质土、碎块草皮作土料,回填质量不合要求。5.2.4回填土采用水泡法沉实,密实度未达到要求。5.2.5冬期施工时在较大的冻土块,融化后造成局部塌陷。5.3 预防措施5.3.1基坑(槽)回填土前,将槽中积水排净,淤

13、泥、松土、杂物清理干净,如有地下水或滞水,应有排水措施。5.3.2回填土应严格分层回填、夯实。每层虚铺厚度不得大于300mm。土料和含水量应符合规定。回填土密实度要按规定抽样检查,使符合要求。5.3.3填土土料中不得含有大于50mm直径的土块,不应有较多的干土块,急需作下道工序时,宜采用2:8或3:7灰土回填夯实。5.3.4 严禁用水沉法回填土方。5.3.5 冬期施工时不使用冻土回填。5.4 治理方法 5.4.1基槽回填土沉陷造成墙脚、散水空鼓,如上层砼面层未破坏话,可填如碎石,在压入泥浆,填灌密实;若面层已裂缝破坏,则应视面积大小或损坏情况,采取局部或全部返工.局部处理可用锤、凿将空鼓部位凿

14、开,填灰土或粘土,碎石混合物夯实,再做面层。5.4.2 因回填土沉陷引起结构下沉时,应会同设计部门,针对情况采取加固措施.6 表面不平整6.1 现象: 表面层松散、不平整,影响下一工序施工。6.2 原因分析6.2.1含水量不足,或土料未拌合均匀。6.2.2虚铺土料,未留富余度或富余度留置不均匀。6.2.3 最后一层未作整平。6.3 措施6.3.1 质量标准:表面标高偏差人工清理 50mm,机械清理 100mm,平整度(2m长靠尺) 20mm。6.3.2 防治措施6.3.2.1 最后一遍夯压必须注意标高水平。6.3.2.2 最后一层土料虚铺时应留一定的富余量,且应整体找平。6.3.2.3 含水量

15、应适合、且应均匀。土粒每项应按规范要求控制。6.3.2.4 收面夯压的速度应控制在2km/h,且应叠压1/3夯(碾)宽度。6.4 治理方法机械或人工整平,并根据需要进行表面碾压或夯实。第二篇 主体结构工程1 麻面1.1 现象: 混凝土表面局部缺浆粗糙,或有许多小凹坑。1.2 原因分析:1.2.1 模板表面粗糙或清理不干净,粘有干硬水泥砂浆等杂物,拆模时混凝土表面被粘损,出现麻面。1.2.2 木模板在浇筑混凝土前没有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浇筑混凝土时,与模板接触的混凝土水分被模板吸去,致使混凝土表面失水过多,出现麻面。1.2.3 钢模板脱模剂涂刷不均匀或局部漏刷,拆模时混凝土表面粘结模板,引起麻面

16、。1.2.4 模板接缝拼装不严密,浇筑混凝土时缝隙漏浆,混凝土表面沿模板位置出现麻面。1.2.5 混凝土振捣不密实,混凝土中的气泡未排出,一部分气泡停留在砼表面,形成麻面。1.3 预防措施:1.3.1 质量标准:按表1-1执行表1-1检验项目单位质 量 标 准合 格优 良基础、墙、板Cm2一处:2000,累计:4000一处:400,累计:800梁、柱一处:1000,累计2000一处:200,累计:4001.3.2 措施:1.3.2.1 模板面清理干净,不得粘有干硬水泥砂浆等杂物。1.3.2.2 木模板在浇筑混凝土前,应用清水充分湿润,清洗干净,不留积水,使模板缝隙拼接严密。如有缝隙,应用脆塑纸

17、或水泥砂浆等堵严,防止漏浆。1.3.2.3 钢模板脱模剂要涂刷均匀,不得漏刷。1.3.2.4 混凝土必须按操作规程分层均匀振捣密实,严防漏振,每层混凝土均应振捣至气泡排除为止。2 蜂窝:2.1 现象:混凝土局部酥松,砂浆少,石子多,石子之间出现空隙,形成蜂窝状的孔洞。2.2 原因分析:2.2.1 混凝土配合比不准确,或砂、石、水泥材料计量错误,或加水量不准,造成砂浆少石子多。2.2.2 混凝土搅拌时间短,没有拌合均匀,混凝土和易性差,振捣不密实。2.2.3 未按操作规程浇筑混凝土,下料不当使石子集中,振不出水泥浆,造成混凝土离析。2.2.4 混凝土一次下料过多,没有分段分层浇筑,振捣不实或下料

18、与振捣配合不好,未振捣又下料,因漏振而造成蜂窝。2.2.5 模板孔隙未堵好,造成严重漏浆或墙体烂根,形成蜂窝。2.3 预防措施:2.3.1 质量标准:按表2-1执行。表2-1检验项目单位质 量 标 准合 格优 良基础、墙、板cm3一处:2000,累计:4000一处:400,累计:800梁、柱一处:1000,累计:2000一处:200,累计:4002.3.2 措施:2.3.2.1 混凝土搅拌时严格控制配合比,经常检查,保证材料计量准确。2.3.2.2 混凝土应拌合均匀,颜色一致,其延续搅拌最短时间一般应按表2-3规定采用。表2-3混凝土在搅拌机中延续搅拌的最短时间(S)混凝土坍落度(cm)搅拌机

19、型当搅拌机容积为(L)小于400400-1000大于1000小于及等于3自落式强制式906012090150120大于3自落式强制式90609060120902.3.2.3 混凝土自由倾落高度一般不得超过2m,浇筑楼板混凝土时,自由倾落高度不宜超过1m,如超过上述高度,要采取串筒,溜槽等措施下料。2.3.2.4 在竖向结构中(柱、板墙)浇筑混凝土,应采取下列措施:(1) 支模前应在边模板下口抹80m宽找平层,找平层嵌入柱,板墙体不超过10m,保证下口严密。开始浇筑混凝土时,底部应先填以50100mm与浇筑混凝土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混凝土坍落度应严格控制,底层振捣应认真操作。(2) 柱子应分段浇

20、筑,边长大于0.4m且无交叉箍筋时,每段高度不应大于3.5m。(3) 墙和隔墙应分段浇筑,每段高度不应大于3m。(4) 采用竖向串筒导送混凝土时,竖向结构浇筑段的高度不应大于3.5m。(5) 柱断面在4040cm以内并有交叉箍筋时,应在柱模侧面开设不小于30cm高的孔洞,装上斜溜槽,分段浇筑,每段高度不得超过2m。2.3.2.5 混凝土的振捣应分层捣固,浇筑层的厚度按表2-4执行。 表2-4项次捣实混凝土的方法浇筑层的厚度(mm)1插入式振捣振动器作用部分长度的15倍2表面振动2003人工捣固:(1)在基础,无筋混凝土或配筋稀疏的结构中。250(2)在梁、板墙、柱结构中。200(3)在配筋密集

21、的结构中。1504轻骨料混凝土插入式振捣300表面振动(振动时需加载)2002.3.2.6 捣实混凝土搅合物时,插入式振捣器移动间距不应大于其作用半径的1.5倍。对轻骨料混凝土拌合物,则不应大于其作用半径的1倍。振捣器至模板的距离不应大于振捣器有效作用半径的1/2。为保证上下层混凝土结合良好,振捣棒应插入下层混凝土5cm,平板振捣器在相邻两段之间应搭接振捣35cm。2.3.2.7 混凝土浇捣时,必须掌握好每点的振捣时间,振捣时间与混凝土坍落度和振捣有效作用半径的关系参照表2-5执行。表2-5坍落度(cm)0-34-78-1213-1718-2020以上振捣时间(S)22-2817-2213-1

22、710-137-1057振捣有效作用半径(cm)2525-3030-253540 合适的振捣时间也可由下列现象来判断:混凝土不再显著下沉,不再出现气泡,混凝土表面出浆呈水平状态,并将模板边角填满充实。2.3.2.8 浇筑混凝土时,应经常观察模板、支架、堵缝等情况。如发现有模板走动,应立即停止浇筑,并应在混凝土初凝前修整完好。3 烂根:3.1 现象:柱子或板墙根部混凝土表面呈现小麻点,坑、砂石间有较大空隙,接茬处有穿裙子现象,混凝土表面粗糙。3.2 原因分析:3.2.1 模板缝(隙)未堵好,或模板支撑不牢固,振捣混凝土时模板移位,造成严重漏浆,形成烂根。3.2.2 柱子、墙体根部模板未紧贴,造成

23、漏浆,形成穿裙子现象。3.2.3 混凝土一次下料过多,没有分段分层浇筑,振捣不实或下料与振捣配合不好,未及时振捣又下料,因漏振而形成柱、墙体烂根。3.3 防治质量通病的措施:3.3.1 模板根部必须清扫干净,模板缝隙要堵严不漏浆。3.3.2 先期浇筑的砼应浇水充分湿润。3.3.3 浇灌前先用同标号或高标号砂浆辅30-50mm厚。3.3.4 混凝土要掌握好水灰比,和易性要好,并要控制混凝土自由下落高度以防混凝土离析。3.3.5 每层浇筑不得大于30cm,否则振捣不易密实。3.3.6 剪力墙浇筑时必须要同时对称作业,否则可能将模板挤偏,造成结构变形。3.3.7 在混凝土振捣过程中作到不漏振,不过振

24、,按规定布置振点。4 露筋:4.1 现象:钢筋混凝土结构内的主筋、副筋或箍筋等,没有被混凝土包裹而外露。4.2 原因分析:4.2.1 混凝土浇筑振捣时,钢筋垫块移位或垫块太少甚至漏放,钢筋位置偏移,致使拆模后露筋。4.2.2 钢筋混凝土结构断面较小,钢筋过密,如遇大石子卡在钢筋上,混凝土不能充满钢筋周围,使钢筋密集处产生露筋。4.2.3 因配合比不当混凝土产生离析,浇捣部位缺浆或模板严重漏浆,造成露筋。4.2.4 混凝土振捣时,振捣棒撞击钢筋,使钢筋移位,造成露筋。4.3 预防措施:4.3.1 质量标准:按表4-1执行。表4-1检 验 项 目单位合 格优良主筋露筋长度基础、墙、板cm一处:20

25、,累计:40不应有梁、柱一处:10,累计:20不应有4.3.2 措施:4.3.2.1 浇筑混凝土前,应检查钢筋位置和保护层厚度是否准确,发现问题应及时修整,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如设计图中没有注明时,可按表4-2要求执行。 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表4-2项次项 目保护层厚度(mm)1墙和板厚度等于和小于100mm10厚度大于100mm152梁和柱受力钢筋25箍筋和构造钢筋153基础有垫层35无垫层704.3.2.2 为保证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要注意固定好垫块,一般每隔1m左右在主筋上安装一个垫块,主筋保护层厚度偏差见表4-3: 表4-3项 次偏差名称允许偏差(mm)1基 础102柱、梁

26、53板、墙34.3.2.3 钢筋较密集时,应选配适当的石子。石子最大颗粒尺寸不得超过结构截面最小尺寸的1/4,同时不得大于钢筋间距的3/4。结构截面较小,钢筋较密时,可用细石混凝土浇筑。4.3.2.4 为防止钢筋移位,严禁振捣棒撞击钢筋。在钢筋密集处,可采用带刀片的振捣棒进行振捣。保护层混凝土要振捣密实,振捣的其它要求详见“蜂窝”的防治措施的2.3.2.6、2.3.2.7。4.3.2.5 浇筑混凝土前应用清水将木模板充分湿润,并认真堵好缝隙。4.3.2.6 混凝土自由倾落高度超过2m时,要用串筒或溜槽等进行下料。4.3.2.7 拆模时间要根据试块试验结果正确掌握,防止过早拆模。4.3.2.8

27、操作时不得踩踏钢筋,如钢筋有踩弯或脱扣者,应及时调直、补扣绑好。5 孔洞:5.1 现象:混凝土结构内有空腔,局部没有混凝土或蜂窝特别大。5.2 原因分析:5.2.1 在钢筋密集处或预留孔洞下部和埋件处,混凝土浇筑不到位,,不能充分填充模板而形成孔洞。5.2.2 未按顺序振捣混凝土,产生漏振。5.2.3 混凝土离析,砂浆分离,石子成堆或严重跑浆,形成特大蜂窝。5.2.4 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未按施工顺序和施工工艺认真操作产生漏振而造成孔洞。5.2.5 混凝土中有泥块和杂物掺入,或将木块等大件料具打入混凝土中。5.2.6 一次下料过多,下部因振捣器振动作用半径达不到,形成松散状态,以致出现特大蜂窝和

28、孔洞。5.3 预防措施:5.3.1 质量标准:按表5-1执行。表5-1检 验 项 目单位合 格优良孔 洞面 积基础、墙、板cm2一处:100,累计:200不应有梁、柱一处:40,累计:80不应有5.3.2 措施:5.3.2.1 在钢筋密集处,如柱梁及主次梁交叉处浇筑混凝土时,可采用细石混凝土浇筑,使混凝土充满模板,并认真振捣密实,机械振捣有困难时,可采用人工捣固配合。5.3.2.2 预留孔洞处应在两侧同时下料。下部往往浇筑不满,振捣不实,应采取在侧面开口浇筑的措施,振捣密实后再封好模板,然后往上浇筑,防止出现孔洞。平面埋设的较大面积铁件,应采取在铁板面打孔,以利埋件底面空气排出和振捣。5.3.

29、2.3 采用正确的振捣方法,严防漏振:5.3.2.3.1 插入式振捣器应采用垂直振捣方法,即振捣棒与混凝土表面垂直或斜向振捣,即振捣棒与混凝土表面成一定角度,约40-45。5.3.2.3.2 振捣器插点应均匀排列,可采用行列式或交错式顺序移动,不应混用,以免漏振。每次移动距离不应大于振捣棒作用半径(R)的1.5倍。一般振捣棒的作用半径为3040厘m,振捣器操作时应快插慢拔。 50CM 58CM行 列 式 交 错 式插点排列5.3.2.4 控制好下料。要保护混凝土浇筑时不产生离析,混凝土自由倾落高度应不超过2m(浇筑板时为1m),大于2m时要用溜槽、串筒等下料。5.3.2.5 防止砂、石中混有粘

30、土块或冰块等杂物,基础承台梁等采用土模施工时,要注意防止土块掉入混凝土中,发现混凝土中有杂物,应及时清除干净。5.3.2.6 加强施工技术管理和质量检查工作。6 缝隙夹渣层:6.1 现象:施工缝处混凝土结合不好,有缝隙或有杂物,造成结构整体性不良。6.2 原因分析:6.2.1 在浇筑混凝土前没有认真处理施工缝表面。浇筑时捣实不够。6.2.2 浇筑大面积钢筋混凝土结构时,往往分层分段施工。在施工停歇期间常有木块,锯末等杂物(在冬季还有积雪,冰块)积存在混凝土表面,未认真检查清理,再次浇筑混凝土时混入混凝土内,在施工缝处造成杂物夹层。6.2.3 浇筑混凝土柱头时,因柱子施工缝停留时间较长,易掉进杂

31、物,浇筑上层柱时,又未进行认真处理,以致施工缝处夹有杂物。6.3 预防措施:6.3.1 质量标准:表6-1检 验 项 目单位合 格优良缝 隙夹渣层基础、墙、板cm长度20,深度5,且不超过2处不应有梁、柱长度及深度5,且不超过2处不应有6.3.2 措施:6.3.2.1 在施工缝处继续浇筑混凝土时,应注意以下几点:6.3.2.1.1 浇筑柱、梁、楼板,墙、斗仓及类似结构时,如间歇时间超过表6-2规定,则按施工缝处理,应在混凝土抗压强度不小于12Mpa时,才允许继续浇筑。混凝土的凝结时间(分钟) 表6-3混凝土强度等级气温()低于25高于25C30及C30以下210180C30以上180150(注

32、:本表数值包括砼的运输及浇筑时间)6.3.2.1.2 对混凝土进行二次振捣,这样可以提高接缝的强度和密实度。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混凝土的初凝时间往往超过上表规定的时间,可以采取待先浇筑的混凝土初凝前(46h)再振捣一次,然后浇筑下一步混凝土的方法。二次振捣处理施工缝的方法,应先进行试验,找出规律后方可实际应用。6.3.2.1.3 在已硬化的混凝土表面上继续浇筑混凝土前,应除掉表面水泥浆薄膜和松动石子,并充分湿润和冲洗干净,残留在混凝土表面的水应予清除。6.3.2.1.4 在浇筑前,施工缝宜先铺抹水泥浆或与混凝土相同的减石子砂浆一层,混凝土施工缝处理方法与抗拉强度关系如表6-3所示: 施工缝处

33、理方法与抗拉强度的关系参考表 (无接缝的混凝土抗拉强度为100) 表6-2名 称处 理 方 法抗拉强度百分率(%)水平缝不铲去旧混凝土上的水泥薄膜(浮浆)45铲去约1mm浮浆,直接浇筑新混凝土77铲去约1mm浮浆,施工缝上铺水泥浆93铲去约1mm浮浆,施工缝上铺水泥砂浆96铲去约1mm浮浆,施工缝上铺水泥浆,约3h后再振一次。100垂直缝用水冲洗接槎60接槎面浇水泥砂浆或素水泥浆80铲去约1mm浮浆,浇素水泥浆或砂浆85铲去接槎凹凸处,浇素水泥浆或砂浆90接槎面浇水泥砂浆或素水泥浆,在砂塑性状态最晚期(约36h)再振捣1006.3.2.2 在模板上沿施工缝位置留置活板,以便清理杂物和冲洗。(冬

34、期施工时,如有冰雪等,在用热气喷化后清理干净,锯沫等杂物,可采用高压空气吹扫)。待杂物全部清理干净后,再将留置活板封死后方可,浇筑混凝土。6.3.2.3 承受动力作用的设备基础,施工缝要进行下列处理:6.3.2.3.1 垂直施工缝处应补插钢筋,钢筋直径为1216mm,长度为500600mm,间距为50mm,在台阶或施工缝垂直面上亦应有插钢筋。6.3.2.3.2 施工缝混凝土表面应凿毛,用水冲洗干净,充分湿润,抹一层1015mm厚的水泥砂浆,其强度等级水泥品种与基础混凝土相同。然后再继续浇筑混凝土。6.3.2.3.3 两个标号不同的水平施工缝,其高低接合处应留成台阶形,台阶的高宽比不得大于1。7

35、 梁柱接头不平整:7.1 现象:梁与柱结合处有凹凸现象,梁端面不垂直,上口有外张现象,跨柱中梁与柱两边距离不均匀,梁底以上柱边不垂直,接头局部表面漏浆,周边棱角不方正或飞边、翘边。7.2 原因分析:7.2.1 模板未进行配板设计,梁模板与柱底模、边模结合不紧密。7.2.2 梁、柱模板接合处用小型模板或木模板配制支撑不牢固,混凝土浇筑后有跑模现象。7.2.3 操作人员工艺操作水平低下,责任心不强。7.3 预防措施:7.3.1 质量标准:梁柱接头处横平竖直,混凝土表现无凹凸及漏浆现象,周边棱角方正、垂直。无飞边、翘边现象。7.3.2 防治措施7.3.2.1模板必须进行配板设计,梁底模配制长度为梁长

36、设计长度梁侧板配制长度为梁长柱模板厚度2,柱模板留置梁位置洞口、宽度为梁设计宽度,梁高度为设计高度+梁地板厚度。7.3.2.2 梁柱模板配制时应尽量多用标准组合钢模板,不足部分再另配特殊模板。7.3.2.3 梁柱接头需采用木模板拼配代替的,木模板拼镶位置有阴角模板连接时,宜在模板面积的中间,无阴角模板连接时宜在模板面积的两端。7.3.2.4 提高操作工的操作技能8 大面积连续墙不平整:8.1 现象:大面积连续墙混凝土外形竖向偏差,表面平整超过允许偏差值。8.2 原因分析:8.2.1 模板支架支承在松软地基上,不牢固或刚度不够,变形超过允许偏差值。8.2.2 放线误差过大,模板就位调整时没有认真

37、吊线找直,对拉螺杆或对拉扁铁没有锁紧,致使结构超过厚度或发生歪斜。8.2.3 混凝土浇筑不按操作规程分层进行,一次下料过多,或用塔吊料斗直接往模板内倾倒混凝土,造成跑模或较大变形。8.3 预防措施:8.3.1 质量标准:按表8-1执行表8-1检 验 项 目单位质 量 标 准垂直偏差层 高5mmm85m10全 高H/1000,且30表面平整度偏差mm88.3.2 防治措施:8.3.2.1 支架的支承部分和大型竖向模板必须安装在坚实的地基上,并应有足够的支承面积,以保证结构不发生下沉。如在湿陷性黄土地基上安装支架时,必须有防水措施,防止积水而造成模板沉陷变形。如为冻胀性土,还必须保证结构在土质冻结

38、及融化时能保持设计标高。8.3.2.2 混凝土浇筑前应仔细检查模板尺寸和位置是否正确,支撑是否牢固,对拉螺杆或内拉扁铁是否锁紧,发现问题,及时处理。8.3.2.3 浇灌前要设卸料平台或铁板。吊斗内的混凝土不能直接倾倒入模,直接入模会造成物料离析并易碰撞钢筋造成弯曲变形。漏振、模板变形、跑浆等弊病。一定要分层浇筑,第一层混凝土浇筑厚度为50cm,然后均匀振捣,上部墙体混凝土分层浇筑,每层厚度不得大于1m,避免混凝土一次下料过多。8.3.2.4 浇筑时必须要同时对称作业,否则可能将模板挤偏,造成结构变形。8.3.2.5 要控制混凝土自由下落高度以防混凝土离析,顶部一定要振捣密实、拍平,不允许把多余

39、的混凝土及石子散堆在上面。9 缺棱掉角:9.1 现象:梁、柱、板墙和洞口棱角处,混凝土局部掉落,不规整,棱角有缺陷。9.2 发生的原因分析:9.2.1 木模板浇筑混凝土前未湿润或湿润不多,浇筑后混凝土养护不好,棱角处混凝土的水份被模板大量吸收,致使混凝土水化不好,强度降低,拆模时棱角被粘掉。9.2.2 常温施工时,过早拆除侧面非承重模板。9.2.3 拆模时受外力作用或重物撞击,或保护不好,棱角被碰掉,造成缺棱掉角。9.2.4 冬期施工时,混凝土局部受冻,造成拆模时掉角。9.3 预防措施:9.3.1 质量标准:表9-1检验项目质量标准缺棱、掉角累计面积不大于50200mm9.3.2 措施:9.3

40、.2.1 木模板在浇筑混凝土前应充分湿润,混凝土浇筑后应认真浇水养护。9.3.2.2 拆除钢筋混凝土结构侧面非承重模板时,混凝土应具有足够的强度,表面及棱角才不会受到损坏。9.3.2.3 拆模时不能用力过猛过急,注意保护棱角,吊运时严禁撞击棱角。捆绑式吊运时,吊点处应采取保护措施。9.3.2.4 加强成品保护,对于处在人多、运料等通道处的混凝土阳角,拆模后要用角钢等将阳角保护好,以免碰损。9.3.2.5 冬期混凝土浇筑完毕,应做好覆盖保温工作,加强测温,及时采取措施,防止受冻。10 位移(轴线、预埋件):10.1 现象:基础中心线对定位轴线的位移,墙、梁、柱轴线的位置,以及预埋件等的位移超过允

41、许偏差值。10.2 发生的原因分析:10.2.1 模板支撑不牢固,混凝土振捣时产生位移。如杯形基础杯口采用悬挂吊模法,产生了较大的水平位移。10.2.2 放线误差大,没有认真校正和核对,或没有及时调整,积累误差过大。10.2.3 门洞口模板及预埋件固定不牢靠,混凝土浇筑、振捣方法不当,造成门洞口和预埋件产生较大位移。10.3 预防措施:10.3.1 质量标准:表10-1检 验 项 目单位质 量 标 准轴线位移独立基础mm10其他基础15墙、柱、梁8剪力墙5预埋件位移中心位移mm5水平偏差310.3.2 措施:10.3.2.1 模板固定要牢靠,如杯形基础杯口部分采用吊模法,施工时要特别重视将吊模

42、固定好,不得松动,以控制模板在混凝土浇筑时不致产生较大水平位移。10.3.2.2 位置线要弹准确,认真将吊线找直,要及时调整误差,以消除差累积,并及时检查、核对,保证施工误差不超过允许偏差值。10.3.2.3 模板应稳定牢固,拼接严密,无松动。螺栓紧固可靠、标高、尺寸应符合要求。并应检查、核对,以防止施工过程中发生位移。10.3.2.4 门洞口模板及各种预埋件位置和标高应符合设计要求,做到位置准确,固定牢靠,检查合格后,方能浇筑混凝土。10.3.2.5 防止混凝土浇筑时冲击门洞口模板和预埋件,门洞口两侧混凝土必须均匀进行浇筑和振捣。10.3.2.6 振捣混凝土时,不得振动钢筋,模板及预埋件,以

43、免模板变形或预埋件位移和脱落。10.3.2.7立拼支承架应有足够的刚度。11二次灌浆接茬不平整:11.1现象:二次灌浆接茬处几何尺寸的偏差超过允许偏差值,混凝土结合不好,表面不平。11.2原因分析:11.2.1模板零部件磨损或变形,组装不紧固。模具上的灰浆杂物清除不干净,组装后结合不严。模板支得不牢,浇筑振捣混凝土时发生变形等。11.2.2灌浆进料口斜坡处砼浇筑不密实,脱模后新、旧混凝土上口接搓处形成缝隙。11.2.3浇筑振捣混凝土时操作不当,致使模板变形,影响成型后的几何尺寸。11.2.4接茬处表面水泥薄膜和松动石子或软弱混凝土层未完全除掉,未充分湿润和冲洗干净。11.3预防措施:13.1.1 质量标准及措施:表13-1检验项目单位质量标准截面尺寸偏差mm513.1.1.1 灌浆无论工作量大小,砼应经试配,有合格的配合比,宜用细石混凝土,其标号应符合设计要求,并不低于原混凝土设计标号。13.1.1.2 对原砼接头部分,应除去松散部分,清理干净,不得有油污,泥土等物。13.1.1.3 对二次灌浆的水平面,应事先测量标高,按标记控制标高。13.1.1.4 二次灌浆前对所灌浆的原部位应有24小时的湿润过程,保证新老砼的粘结。灌浆完成后,应在潮湿环境下妥善养护。13.1.1.5 二次灌浆模板斜板上口的高度高于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信息产业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