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工程毕业设计(论文)-低重心式两轮车动力学建模与分析.doc

上传人:小小飞 文档编号:3293247 上传时间:2019-08-08 格式:DOC 页数:58 大小:2.1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车辆工程毕业设计(论文)-低重心式两轮车动力学建模与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车辆工程毕业设计(论文)-低重心式两轮车动力学建模与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车辆工程毕业设计(论文)-低重心式两轮车动力学建模与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车辆工程毕业设计(论文)-低重心式两轮车动力学建模与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车辆工程毕业设计(论文)-低重心式两轮车动力学建模与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车辆工程毕业设计(论文)-低重心式两轮车动力学建模与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车辆工程毕业设计(论文)-低重心式两轮车动力学建模与分析.doc(5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XXXX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低重心式两轮车动力学建模与分析Dynamic Modeling and Analyzing of a Two-wheeled Vehicle with Lower-gravity学 院(系): 专 业: 学 生 姓 名: 学 号: 指 导 教 师: 评 阅 教 师: 完 成 日 期: 低重心式两轮车动力学建模与分析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移动机器人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两轮自平衡机器人作为一种典型的轮式移动机器人,具有适应环境能力强,移动和转向灵活方便、运动效率高、能量损耗小等特点,能够完成多轮机器人无法完成的复杂运动及操作,特别适用于工作环境变化大、任务复

2、杂的场合,因此自平衡两轮机器人在工业、民用、军事以及太空探索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是,由于两轮自平衡机器人属于非完整约束、欠驱动系统,具有多变量、非线性和欠驱动的特点,因此其动力学方程复杂,控制系统设计难度大,限制了该类机器人的发展。本文在总结现有各种两轮自平衡机器人样机构型的基础之上,提出一种新型的两轮自平衡机器人构型方案低重心式两轮车,该两轮车能够进行全方位行走,运动速度快,零转弯半径,具有灵活的运动能力。不同于倒立摆式的设计结构,由于采用下垂摆式的结构,因此该两轮车系统具有本质稳定性。针对一般两轮车车体产生的震荡现象,我们提出采用磁流变效应的原理,对车体震荡现象进行主动抑制。通过对

3、低重心式两轮车的运动规律,转向机理进行分析,建立了低重心式两轮车的动能、势能和磁流变阻力矩的数学模型,进而利用拉格朗日方程建立了低重心式两轮车的动力学模型,为低重心式两轮车控制策略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最后利用MATLAB对得到的动力学模型进行了仿真分析,以获得期望的低重心式两轮车的位移、速度、摆角的实验曲线。通过分析仿真数据验证了建立的动力学模型正确性与有效性。关键词:两轮车;非完整约束;动力学建模;拉格朗日乘子法- I -低重心式两轮车动力学建模与分析Dynamic Modeling and Analyzing of a Twowheeled Vehicle with Low-gravit

4、y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ore attention focus on the mobile robot. As a kind of wheeled mobile robot, two-wheeled self-balanced robots have the capability to adapt the complex situations. It can move and shift flexibility. Therefore, two-wheeled self-balanced rob

5、ot can perform several rounds of the complicated motion which the multi-wheeled robot can not achieve, especially in the changeful environment such as space exploration, topographic reconnaissance and transportation of dangerous goods. So it is suitable for detecting in narrow and dangerous space an

6、d has a wide foreground both in civilian and space explore. But two-wheeled self-balanced robot has multi-variable, non-linear and parameter uncertainty characteristics. Therefore, the dynamic equation is quite complex and it is difficult to design a control system .Both of the negative factors limi

7、ted the development of such robots.Based on summarizations of the present two-wheeled self-balanced robot in view of structure, a new two-wheeled self-balanced robot has been proposed. That is Two-wheeled Vehicle with Low gravity. Two-wheeled Vehicle with Low gravity is characterized by rapid motion

8、, it can both run in omni direction and turn with zero radius. The design of the structure is different from the inverted pendulum. Due to adopt the structure of hanged pendulum, the two wheeled vehicle with low gravity has the nature of stability. In order to address the vibration phenomenon which

9、is generally existed in the two wheeled vehicle, we propose a methed to use the principle of magnetorheological effect on the body to suppress the shock phenomen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law of motion and steering mechanism of the two-wheeled vehicle with low gravity. Through analysis of robot in d

10、etail, we get robots model of kinetic energy and potential energy. Two-wheeled self-balanced robots dynamic model is established by using Lagrange equation, and it will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controller design.Simulation is developed derived dynamic model above using MATLAB to prove the

11、 effectiveness. At last we obtain the desired experimental curve of the displacement, velocity, tilt angle of the two wheeled vehicle with lower-gravity. The analysis of the simulink results are conducted to ensure the validity and efficacy of the proposed dynamic model.Key Words:Two-wheeled Vehicle

12、;Nonholonomic;Dynamic Model; Lagrange multiplier- IV -目 录摘 要IAbstractII1 文献综述11.1 课题背景11.2 两轮自平衡机器人的研究现状21.2.1 两轮自平衡机器人的国外研究现状21.2.2 两轮自平衡机器人国内研究现状51.3典型两轮自平衡机器人系统性能分析与比较71.4两轮自平衡机器人研究发展趋向91.5课题的意义及研究的主要内容102 低重心式两轮车样机介绍112.1 引言112.2 低重心式两轮车构型设计介绍112.3低重心式两轮车磁流变阻尼器减震设计122.3.1 磁流变液122.3.2 剪切式磁流变旋转阻尼器

13、的结构及其工作原理132.4低重心式两轮车运动机理分析142.4.1 低重心式两轮车前向运动机理分析142.4.2 低重心式两轮车转向运动机理分析152.5 本章小结163 基于拉格朗日方程的系统动力学建模173.1 引言173.2典型的动力学建模方法173.3低重心式两轮车动力学建模的理论基础193.3.1 非完整系统概述193.3.2 广义坐标与约束力193.3.3 基本形式的拉格朗日方程203.4 低重心式两轮车动力学建模的假设条件233.5 低重心式两轮车动力学建模的系统坐标系243.6 低重心式两轮车约束力模型243.7 低重心式两轮车动能模型253.7.1低重心式两轮车的车轮动能模

14、型253.7.2低重心式两轮车的配重动能模型283.8低重心式两轮车的势能模型283.9低重心式两轮车的磁流变阻尼力矩模型293.9.1剪切式磁流变液阻尼器磁场诱导阻尼力矩的计算293.9.2剪切式磁流变液阻尼器粘性阻尼力矩的计算293.10低重心式两轮车完整动力学模型303.11低重心式两轮车的完整动力学模型的处理333.12本章小结354 低重心式两轮车MATLAB仿真364.1 引言364.2 低重心式两轮车MATLAB仿真分析364.3 低重心式两轮车MATLAB仿真模型374.4 低重心式两轮车前向运动仿真分析384.5 低重心式两轮车零半径转向运动仿真分析404.6 低重心式两轮车

15、任意半径转向运动仿真分析424.7 磁流变阻尼仿真分析444.8 本章小结47结 论48参 考 文 献49致 谢50低重心式两轮车动力学建模与分析1 文献综述1.1 课题背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机器人特别是移动机器人在太空探索、军事、工业、消防、反恐等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轮式机器人由于具有运动平稳、容易控制,转向灵活的优点,从机器人研究伊始就吸引了众多研究人员的目光。在轮式机器人工作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工作区域狭窄、路面不平等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在这种情况下要求两轮车经常转向,如何在这样复杂多变的环境里灵活快捷的完成任务,使机器人不但能够适应特定的环境及任务需求,而且在动态变

16、化的复杂未知环境中也能够体现出高度的灵活适应性,成为一个值得重点研究的课题。在这种应用背景下两轮自平衡机器人应运而生。在结构上两轮自平衡机器人系统的两个车轮位于同一轴线上,同时两个车轮分别由直流伺服电机独立驱动,通过运动保持动态自平衡。两轮自平衡机器人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方向,结合了轮式与自主移动机器人的特点,为传统的机器人技术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与传统的轮式移动机器人相比,两轮自平衡机器人具有在以下方面展现出极大的优势: 转弯半径为零:机器人能绕机器人本体中心旋转,因此有利于在狭窄场所改变方向,可以在小空间范围灵活运动,移动轨迹更为灵活易变,弥补了传统多轮机器人布局的缺点。 驱动功率比较小,

17、相同的能量能够行使更长的里程。 无刹车系统:两轮自平衡机器人由CPU控制左右车轮的输出力矩,从而达到快速稳定的刹车效果,控制极其方便。与此同时两轮自平衡机器人在控制方面也表现出起动方便、前进自如的特点。 应用场合广泛:可应用于步行街、广场等汽车无法通行、步行不便的场合。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相较于传统的移动机器人,两轮自平衡机器人适应环境能力强,两轮自平衡机器人体积小、运动灵活、适应地形变化能力强、能够方便地实现零半径回转、鲁棒性强、适于在狭小和危险的工作空间内活动、能够胜任一些复杂环境里的工作。因此,两轮自平衡机器人在工业、民用、军事以及太空探索等领域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此外,由于微电子技

18、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电源技术、驱动技术、传感器技术的不断进步,为两轮自平衡机器人技术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极大的降低了研制成本,有力地推动了两轮自平衡机器人由理论研究向工程实践发展。与此同时,由于两轮自平衡机器人属于非完整约束、欠驱动系统,因此也存在控制系统复杂的缺点。因此对两轮自平衡机器人建立动力学模型,然后寻找控制方式的优化策略成为当前机器人研究中的一大热点。与其它移动机器人相比,两轮自平衡机器人由于结构形状和实际应用中表现出很多独特的优势,所以从该类机器人出现以来,迅速得到各国机器人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投入到两轮自平衡机器人的研究之中。1.2 两轮自平衡机器

19、人的研究现状最早提出两轮自平衡机器人构想的是日本的Kazuo Yamafuji教授。近几年,随着两轮自平衡机器人的研究不断开展,该项技术开始成为全球机器人控制技术的研究热点之一。美国、日本、瑞士和法国的研究机构及公司相继开始了这方面的应用研究,已经在系统设计与实现、建模、自平衡策略、运动规划等方面取得了进展。目前,国内关于两轮自平衡机器人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现阶段主要针对机器人建模与实验原型机的研制进行研究。下面,首先对现有的两轮自平衡机器人系统进行介绍。1.2.1 两轮自平衡机器人的国外研究现状1996年,日本Tsukuba大学的Naoji Shiroma等人在前人设计的基础上提出了使用倒立

20、摆原理构造两轮车的想法并且设计了多个两轮倒立摆机器人合作运输重物。在试验中通过操作者的干预和操作者手指的协助成功地实现了物体搬运。图1-1是他们设计的搬运物体的两轮倒立摆机器人的样机模型。在这一模型当中通过人和轮式倒立摆机器人合作组成的系统实现了物体搬运的功能。在该系统控制设计中姿态测量采用陀螺仪,机器人由一个电机驱动因此只能实现直线运动。在控制算法上机器人在优化极点配置的基础上,利用状态反馈算法得到搬运物体时所需抵抗外力的数值。 图1-1 两轮倒立摆机器人2002年,来自美国的研究学者Dan Piponi设计了如图1-2所示的两轮自平衡机器人Equibot。他所涉及的两轮自平衡机器人工作原理

21、与Legway类似,所不同的是它采用灵敏红外线测距仪作为传感器。这种机器人的一个比较明显的局限是只适用于比较平坦的路况。一旦路面不平坦或者路面情况特别不好的情况出现,该机器人就会跌倒造成无法正常行走的情况。该机器人的另外一个比较明显的缺陷是其动力分配不够准确,造成对电动机进行驱动所消耗的电流会导致传感器测量不准确。 图1-2 机器人Equibot 2003年,西澳大利亚大学的R.C.Ooi完成了平衡两轮自主移动机器人的论文,该机器人样机模型如图1-3所示。该机器人样机为研究多传感器数据融合和卡尔曼滤波提供了测试完美的测试平台。与此同时它还可以作为测试倒立摆系统的不稳定性和极点配置算法等线性控制

22、理论提供了理想的研究平台。该机器人在系统建模时充分考虑了电机模型对系统动力学性能的影响,感知系统采用陀螺仪和倾角计,通过LQR、极点配置法实现了机器人的平衡。R.C.Ooi的一个创新就是从理论上提出了PID参数、滤波器参数的调节规律,并经过实验验证,从而保证了控制系统、数据处理系统可靠、准确的工作。 图1-3 可移动机器人2002年,法国Valenciennes大学的H.Tirmant、M.Baloh等人将两轮机器人的概念应用到城市自主出租汽车B2中,并且提出了两种可供选择的控制方法:一种是标准的线性控制法。在动态平衡点的设计中忽略一些干扰等非线性因素从而通过使电机输出最小的力矩保持机器人的动

23、态平衡;另外一种控制方法是平行分布补偿法,H.Tirmant、M.Baloh在控制中引入了TS模糊模型,建模时考虑了一些非线性因素因而能够给出比较精确的非线性表示的数学模型。经过实验可以发现其平衡效果比较好,但是也牺牲了实时性。如果模糊控制稳定性评价标准增加,控制规则将呈几何级数增加。B2的体积只有普通轿车的十分之一,占用城市空间小。而且从汽车发展的角度看,B2在能量效率方面极具竞争力,减少了污染与交通堵塞,符合现代社会运输的需求,增加了城市的活力。B2的结构如图1-4所示。 图1-4 两轮城市自主出租车 2002年,美国Lego公司的工程师Steve Hassenplug设计了如图1-5所示

24、的两轮自平衡传感式机器人Legway。设计中引入了电机的差动驱动方式,它可以工作在倾斜面甚至不规则表面上,并可遥操作。通过对电动机进行遥控,Legway可以在前行,退行或者转弯时保持平衡。它可以实现零半径转向运动和U型回转运动。图1-5 移动机器人Legway1.2.2 两轮自平衡机器人国内研究现状香港中文大学的徐扬生教授,在20世纪90年代曾经设计过一种名为“Gyrover”的独轮车,如图1-6所示。Gyrover在外形上属于椭球形,在运动方式上以前向滚动为主,驱动力矩来源于偏心力矩,应用陀螺效应实现其转向。图1-6 移动机器人Gyrover2005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叶聪红、徐文龙等研制出

25、如图1-7所示的带有两个随动轮的两轮驱动小车。在控制算法上一个比较鲜明的特点就是在环境信息完全已知的情况下,实现了两轮小车期望的路径规划。并且通过速度反馈和位置反馈,提高了两轮车的抗干扰能力。图1-7 电子科大两轮车2004年,中国科技大学段旭东、魏衡华等模仿机器人Joe设计了如图1-8所示的二轮小车-倒立摆系统,并针对系统建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确定性以及噪声问题进行了研究。根据系统的动态特性,通过经典牛顿力学原理建立了系统在斜坡上的的动态模型。采用鲁棒控制算法,保证了系统的动态和稳态性能。在控制结构上通过采用无限冲激响应(IIR)数字滤波的方法来抑制陀螺仪的噪声,减少了陀螺仪的测量误差。但是

26、在受力分析过程中没有考虑外界的扰动力,在建模过程中忽略了滑动摩擦力、车体与车轮之间的摩擦力矩。通过加速度计对角度进行校正的效果不好,没能从根本上克服陀螺仪噪声引起的零点漂移问题。图1-8 两轮倒立摆小车1.3典型两轮自平衡机器人系统性能分析与比较通过对两轮自平衡机器人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类型的两轮自平衡机器人,其机械结构、工作原理、传感器选择、处理器数量、元器件布局及控制算法都存在着很大差异。同时通过对两轮自平衡机器人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现有的两轮自平衡机器人主要分为倒立摆式(集中式)和质量均布式(堆叠式)。倒立摆式机器人质量主要集中在车轴和摆杆顶端,有一定长度的摆杆,设计时可以

27、充分借鉴倒立摆的研究成果,但是扩展空间相对有限;质量均布式机器人采用分层布置的思想,将元器件按照功能逐层布置,降低了机器人的高度,提高了运动灵活性,结构层次清晰,扩展功能方便。但是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现有的两轮自平衡机器人的质心主要是分布在两轮车的上部,因此现有的两轮自平衡机器人均可以称为高重心两轮自平衡机器人,现阶段两轮自平衡机器人高重心分布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为了设计时可以充分借鉴倒立摆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是由于现阶段两轮自平衡机器人的使用上主要还是需要与操作者的交互。操作者在使用现有两轮自平衡机器人时可以站在两轮自平衡机器人的上面,适应高重心自平衡的要求。但是另一方面在空间探索以及一些不适宜

28、人工操作的恶劣环境下,现有两轮自平衡机器人则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因此在机器人研究中针对自适应性高智能性的要求,众多研究者开发出了一系列低重心机器人,其中比较有代表的低重心机器人就是球形机器人。2005年,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的布鲁恩等人研制出了一种用于星球探测的球形机器人SMIPS。该机器人由一根长轴和一个配重块组成。它有两个驱动电机:一个电机驱动长轴转动,另一个电机驱动配重块在与长轴的同一平面上摆动。这两种运动的合成实现了球形机器人的全方位运动。该球形机器人的结构简图如图1-9所示图1-9 球形机器人另外还有一种介于两轮自平衡机器人和球形机器人之间的机器人,它由两个半球组成,并可以分别独立控制,如

29、图1-10所示。电机驱动安装在球形机器人的底部,通过调节电机的转速来改变机器人的运动速度。当机器人转弯时,将一个电机的速度减小即可实现。两个半球体之间的空隙可以用来安装多种传感器,这种结构失去了传统球形机器人的封闭特性,但同时也具有两轮自平衡机器人的一些优点与特性。图1-10 介于球形机器人和两轮自平衡机器人之间的机器人图1-11为美国国防局研究的Subot机器人。Subot机器人吸收了两轮自平衡机器人和球星机器人的双重优点因而在形状上兼具两轮车和球形机器人的特征。Subot机器人的两个半球壳充当轮子分别由电机单独驱动。图1-10 机器人Subot结构图通过对机器人构型研究现状的分析,可以发现

30、当前开发的大多数机器人主要是利用驱动配重沿着与球体固连的轮辐运动或轴改变配重重心来实现行走,配重型驱动型机器人能以零转弯半径向任意方向运动,与传统的轮式驱动机器人相比,其行走方式有了本质的改进。因此本课题通过参考两轮自平衡机器人和球形机器人的各种模型与样机,力主设计一种新型的配重驱动型两轮自平衡机器人低重心式两轮车,以此扩大传统两轮自平衡机器的使用范围并增强其智能性和自适应性。1.4两轮自平衡机器人研究发展趋向我们看到虽然目前已经存在很多两轮自平衡机器人的制造样机,但是能真正应用于实际工程项目和实践应用的并不多,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 由于两轮自平衡机器人的特殊构型以及非完整约

31、束问题,其研究难度较大。目前两轮自平衡机器人在结构设计方面的研究尚不成熟,很多课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和完善。当前还没有一套成熟的两轮自平衡机器人结构设计体系,机器人的许多结构参数尚需完善。两轮自平衡机器人的结构设计与其运动学和动力学的研究独立进行,还较少将动力学的研究成果应用在两轮自平衡机器人的结构设计当中。2. 两轮自平衡机器人研究的另一个难题就是控制难问题。由于现阶段开发的两轮自平衡机器人有应用到空间探测等无人环境以及某些环境恶劣不适宜人工操作的环境中的使用要求,这就要求两轮自平衡机器人有高度的自适应自治能力。然而由于非完整约束等具有较强非线性因素的影响,所以准确描述机器人运动的动力学方程复

32、杂,经典成熟的线性近似及静态反馈理论不能应用于控制系统的设计。在者由于两轮自平衡机器人内部空间狭小,为放置控制器和传感器带来不便,电机供电引线易发生缠绕现象。因此,探索设计适用于两轮自平衡机器人的控制结构将为两轮自平衡机器人的广泛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3. 两轮自平衡机器人现阶段不能广泛应用的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于两轮自平衡机器人现阶段仅仅具有移动能力。现阶段两轮自平衡机器人缺乏操作执行能力是一个严峻的现实。总的来讲,现阶段两轮自平衡机器人主要研究动态平衡过程中的运动控制问题,其关键是解决在机器人前进、后退、旋转等各种运动状态下,如何设计控制策略,保持车体系统的动态自平衡以及受干扰后能立即恢复

33、平衡的问题。因此两轮自平衡机器人系统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机器人系统设计及建模;机器人自平衡算法研究;机器人导航与运动控制策略研究;机器人异常过程中定位控制策略研究;机器人能量优化控制策略研究等。1.5课题的意义及研究的主要内容两轮自平衡机器人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提出的,是智能机器人领域中一个崭新的研究方向,与传统轮式移动机器人相比,它运动灵活、环境适应性强、能够方便地实现零半径回转,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及早开展该领域的研究,对于拓展机器人的应用范围、提高机器人的控制水平,追踪世界先进技术,提高国内两轮机器人的研究水平,扩展其应用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动力学模型是对

34、低重心式两轮车的准确描述。建立低重心式两轮车的动力学模型有利于对低重心式两轮车的深入了解,通过数学的语言对低重心式两轮车的的运动特性、状态变化加以描述,也有利于研究交流,为建立低重心式两轮车的统一模型做出贡献。动力学模型和结构设计相结合是机器人研究的较新领域,通过这种研究有利于明确机器人的各部分结构的意义,可以提高其结构设计的规范性和目的性。本论文将针对设计的新型低重心式两轮车进行动力学建模,以便为后续控制策略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题设计的这种低重心式两轮车是通过同一根轴线上的两个电机来实现该低重心式两轮车的驱动和转向两种运动方式。该低重心式两轮车在设计上的一大亮点在于试图将磁流变液引入结

35、构设计中,利用磁流变液通电时的物态变化来对配重进行主动控制。因此本文将试图建立以左右驱动电机的转矩和磁流变液的电流为输入,以球形机器人的质心,转角和配重的摆角为输出的动力学模型,并且通过MATLAB仿真来验证所建立动力学模型的正确性与可靠性。2 低重心式两轮车样机介绍2.1 引言由于两轮自平衡机器人发展的历史相对来说比较短暂,其运动机理上也与以往机器人的实现方式有很大不同,所以尽管现在该类机器人的样机已经出现了很多,但是并不十分成熟和完善,很多设计形式正处在不断摸索之中。目前很多性能良好的两轮自平衡机器人样机都是在不断的对以往设计方案进行改进,在总结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之后而提出来的。在总结

36、和借鉴国内外现有各种两轮自平衡机器人和球形机器人构型的基础上,本章提出一种两电机同轴共线放置的构型方案,设计出低重心式两轮车的样机。2.2 低重心式两轮车构型设计介绍文献综述中所列举的两轮子平衡机器人都是利用车体内部的重力偏离车体的形心,从而形成关于地面接触点的重力矩进行前向滚动的。由于配重驱动型机器人相比其它驱动形式的机器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低重心式两轮车在构型上也采用配重驱动方式。 图2-1 低重心式两轮车构型简图本课题在设计低重心式两轮车的时候,考虑将两个电机同轴共线放置。这种布置方案不用将配重被动的分成两部分,为加大配重部分在整机中所占的比例提供了保证。通过分析,初步设计了如上图2

37、-1所示的构型方案。在此方案中,低重心式两轮车在结构上主要可以分成相对独立的三部分:配重机构、车轮机构、车体支撑部分:电动机1和电动机2的转轴分别与左右车轮相连,然后用套筒将电动机1和电动机2的电机壳相连,由电池控制器等组成的配重则通过一摆臂与套筒相连。2.3低重心式两轮车磁流变阻尼器减震设计无论是两轮自平衡机器人还是前面介绍的球形机器人,凡是属于配重驱动型的机器人都会面临这样一个问题:机器人在运动过程中配重的质心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这样势必造成机器人在运动过程中的震荡与不稳定,尤其是配重的极度不稳定。就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本低重心式两轮车在设计过程中尝试考虑在配重的摆臂一端加入磁流变阻尼器

38、来实现对配重摆角的主动控制,从而有效的抑制低重心式两轮车在运动过程中的震荡与不稳。下面有必要对磁流变液的减震原理加以介绍:2.3.1 磁流变液磁流变液是一种在非导磁性母液中添加软磁性微粒(微米级)和表面活性分散剂等的悬浊液,在外加磁场作用下,其动力粘度变化过程是连续、无级的,与外加励磁电流存在某种函数关系,利用磁流变液做成的阻尼器易于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实现实时控制和半主动、主动控制的车辆用智能阻尼器磁流变液是微米尺寸的磁极化颗粒分散于非磁性液体(矿物油、硅油等)中形成的悬浮液. 磁流变液在外加磁场作用下表现出一种非线性流变效应,即粘度、塑性和粘弹性具有急剧变化性、可控性和可逆性。 利用磁流变效

39、应响应迅速和易于控制的特点,可设计出适用于主动和半主动控制的阻尼器、制动器、离合器、液压阀、密封装置等新一代机电产品。目前,国外已研制出的属于磁流变旋转阻尼器范畴的器件有:美国TRW 公司的旋转式减震器;通用汽车公司研制的磁流变离合器;美国Lord 公司开发的用在健身器械上各种磁流变旋转阻尼器件,波兹南理工大学的磁流变旋转阻尼器等。上述的磁流变旋转阻尼器基本属于单片内置式的结构。而国内的磁流变液应用产品相对于磁流变液研制以及性能研究,还处于较为落后的状况。磁流变旋转阻尼器主要依据阻尼承载面的个数(单盘片和多盘片) 和励磁线圈与阻尼片的相对位置(内置和外置)而划分。由于多盘片的承载面积大于单盘片

40、的承载面积,因而穿过磁流变液的磁场强度相同,作多盘片上的阻尼力矩总是比单盘片的大. 但其轴向尺寸的增大,必然导致励磁线圈物理尺寸和励磁电流的增大,这些对于减小阻尼器的外部尺寸、降低励磁线圈的发热都是不利的。2.3.2剪切式磁流变旋转阻尼器的结构及其工作原理磁流变应用器件一般有管道流模式、剪切模式、挤压流模式三种基本的设计形式。由于低重心式两轮车设计使用的是剪切式磁流变旋转阻尼器因此在这里只对剪切模式磁流变阻尼器的工作原理加以介绍。剪切模式是将磁流变液置于可以相对移动的两极板间,由于不同的磁场可以使磁流变液产生不同的剪切屈服应力,因而极板之间相对运动所受到的阻尼力就受到了磁场的控制。在众多的旋转

41、阻尼器中,线圈与阻尼片的相对位置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阻尼片被包裹在线圈内即阻尼片内置于线圈内腔中,我们称这种阻尼器为内置式旋转阻尼器;而称其它形式的阻尼器为外置式旋转阻尼器。下面以外置盘片式磁流变旋转阻尼器(图2-2所示) 为例说明其结构和工作原理:阻尼片、壳体用导磁材料制成,旋转轴用不导磁材料制成,阻尼片和旋转轴刚性连接,有两个径向环绕的线圈和导磁垫圈位于阻尼片的两侧,构成了外置式的阻尼器。为了形成壳体- 线圈- 导磁垫圈- 磁流变液- 阻尼片-磁流变液-导磁垫圈- 线圈-壳体这样的磁回路,壳体的内壁压入非导磁隔圈。 当线圈通电时,由磁流变效应而产生的剪切力将阻碍阻尼片的转动,从而构成阻尼装置

42、。 因为穿过磁流变液的磁场强度随通电电流大小的不同而不同,磁流变液对阻尼片的阻尼作用也就随电流的改变而改变,因此磁流变阻尼器旋转时受到的阻尼作用具有可控性。图2-2:外置盘片式磁流变阻尼器2.4低重心式两轮车运动机理分析2.4.1 低重心式两轮车前向运动机理分析前向运动是低重心式两轮车的主要运动形式,低重心式两轮车前向运动性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低重心式两轮车执行性能的好坏。本课题设计的低重心式两轮车前向运动时的控制策略是:通过CPU直接控制左右两个电机的输出转矩,使得前向运动时左右电机的输出转矩相等,此时低重心式两轮车便会前向运动。具体的力学分析如图2-3所示:图2-3低重心式两轮车右轮受力图其

43、中 为低重心式两轮车右轮电机的输出转矩;为低重心式两轮车右轮电机壳对右轮的反作用力;为地面对低重心式两轮车右轮的支持力;为地面对低重心式两轮车右轮的摩擦力;为低重心式两轮车右轮的重力;为低重心式两轮车右轮的角速度。根据达朗贝尔原理我们可以得到以下方程: 同理我们可以得到低重心式两轮车左轮的方程:通过方程我们可以发现只要那么必然会有即此时低重心式两轮车左右轮的角速度相等,显然低重心两轮车此时会做前向运动。低重心式两轮车前向运动时配重的受力情况如图2-4所示:图2-4 低重心式两轮车配重受力图根据达朗贝尔原理我们可以得到如下方程:其中为低重心两轮车左右电机转矩反作用力和磁流变阻力矩的合力;为低重心

44、式两轮车左右车轮的平均角加速度。2.4.2 低重心式两轮车转向运动机理分析转向运动是低重心式两轮车另外一种必不可少的运动形式,转向运动极大的丰富了低重心式两轮车的活动范围。本课题设计的低重心式两轮车转向运动时的控制策略是:通过CPU直接控制左右两个电机的输出转矩,使得转向运动时左右电机的输出转矩不相等,此时低重心式两轮车便会发生转向运动,当左面电机的输出转矩大于右面电机的输出转矩时,低重心式两轮车左轮的驱动力矩就会大于右轮的驱动力矩进而导致低重心式两轮车左轮的角速度大于右轮的角速度,这时低重心式两轮车就会向右转;当左面电机的输出转矩小于右面电机的输出转矩时,低重心式两轮车右轮的驱动力矩就会大于

45、左轮的驱动力矩,进而导致低重心式两轮车右轮的角速度大于低重心式两轮车左轮的角速度,这时低重心式两轮车便会向左转。尤其是当左右两个电机的输出转矩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时,低重心式两轮车会实现零半径转向,此时低重心式两轮车的配重位于竖直位置,低重心式两轮车的转向运动此时完全依靠左右轮输入力矩的差值。2.5 本章小结本章在对国内外两轮自平衡机器人构型进行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一种将两个电机共轴放置的低重心式两轮车设计方案。在整个设计方案中,促使低重心式两轮车前向滚动的力矩来源于驱动电机的输出力矩,其具体实现形式主要是使机器人的质心偏离车体形心,从而形成关于地面接触点的偏心重力矩。使低重心式两轮车内部

46、构件发生转向运动的力矩也来源于转向电机,在机械结构实现上,主要是利用左右两个电机转子提供不同的转矩从而实现低重心式两轮车的转向。另外,本章还对低重心式两轮车中如何解决配重摆角震荡问题进行了有力的探索,引入了磁流变阻尼器来对配重的摆动情况进行主动或半主动控制,实现了对低重心式两轮车配重质心位置的人工干预,有效地减轻了低重心式两轮车运动过程中的震动效果。仿真实验证明所设计的低重心式两轮车,结构紧凑、运动灵活,达到了本课题设计之初所提出的各项指标运动指标的要求,这些有力的说明了低重心式两轮车设计的合理性与有效性。3 基于拉格朗日方程的系统动力学建模3.1 引言要定量、准确地分析设计一个控制系统,提高

47、对研究对象的认识水平和控制能力,一定要建立控制对象的数学模型。精确地确立研究对象的数学模型,是控制理论能否成功地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之一。现阶段两轮自平衡机器人在力学分析和控制系统设计等方面具有很大的难度。一般来讲,两轮自平衡机器人所构成的是一个受非完整约束、强耦合、欠驱动、非线性的系统,这些领域都是当今力学和控制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所以它能为从事机器人理论的人员提供一个非常有效的研究平台。现阶段两轮自平衡机器人控制系统开发的主要途径在于通过建立两轮自平衡机器人的动力学模型探索优化控制策略。动力学建模的方法有牛顿法、拉格朗日法等。拉格朗日法简单,有规律;应用时只需计算系统的能量和广义力。牛顿法容易分析每个力对系统构成的影响,但它需要分析每一时刻力的相互作用,使得建模过程复杂。牛顿法动力学建模需要通过对机器人的受力分析得出机器人各部分的受力情况。由于两轮自平衡机器人工作环境以及运动姿态的时变性,使得机器人的受力情况变得非常复杂。拉格朗日法是建立在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信息产业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