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高中政治 《哲学常识》专题复习系列 第八专题现象与本质的关系.doc

上传人:小小飞 文档编号:3312525 上传时间:2019-08-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高中政治 《哲学常识》专题复习系列 第八专题现象与本质的关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1高中政治 《哲学常识》专题复习系列 第八专题现象与本质的关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1高中政治 《哲学常识》专题复习系列 第八专题现象与本质的关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1高中政治 《哲学常识》专题复习系列 第八专题现象与本质的关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1高中政治 《哲学常识》专题复习系列 第八专题现象与本质的关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高中政治 《哲学常识》专题复习系列 第八专题现象与本质的关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高中政治 《哲学常识》专题复习系列 第八专题现象与本质的关系.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011高中政治:哲学常识专题复习系列:第八专题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知识网络 (二)、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高考考核内容与要求】现象和本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科学思维方法1现象和本质事物都由其现象和本质。现象是个别,本质是一般;现象是易逝的,本质是稳定的;现象是表面的,本质是内在的。现象和本质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和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是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的必备条件。认识事物的本质并不是认识运动的结束。认识应当在实践的基础上继续向深度开掘,向广

2、度扩展,不断向前推移。【基础知识】 、基本概念 1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 2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3感性认识:是人脑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它具有直观性、形象性、 具体生动性的特点4理性认识:是人脑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具有抽象性和 间接性等特点。 5真理:人们对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6概念、判断和推理:概念是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思维的基本单位。 判断是对事物的情况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推出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 7分析和综合:分析是把事物的整体或全过程分解为各个要素,分别加以研究的思维 方法和思维

3、过程。综合是把分解开来的各个要素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 、基本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1主观能动性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的原理 客观规律、客观条件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还受到已形成的观念、能力、方法和身心健康的程度等一系列主观因素的制约。 方法论意义:要着重客观规律,正视客观条件,自觉总结经验,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反对否认或夸大主客观因素在主观能动性发挥中的作用。 2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原理 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 尊重客观为基础;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4、 方法论意义: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3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原理 无论是哪个领域的事物,无论是简单的事物还是复杂的事物,都有自己的现象,也都有自己的本质;现象与本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第一,本质离不开现象,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第二,现象离不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方法论意义:要求我们既不能脱离现象凭空地认识事物的本质,也不能使认识停留在表面现象上,而是要透过现象把握本质。 4认识的根本任务原理 从现象、本质、规律的区别来说,认识了现象不等于就认识了本质和规律;从认识的程度和水平来说

5、,认识需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认识的作用来看,对事物本质的、规律的正确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认识的根本任务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获得真理。 方法论意义: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反对只看现象不看本质,以现象代替本质。 5 认识是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的原理 客观世界是无限广大的,发展是无限的;人的实践手段是不断改进的,实践能力是不断提高的,因而从深度上讲,认识需要逐步深化;从广度上讲,认识需要不断扩展;从进程上讲,认识必须向前推进,认识应是不断发展的。 来源:学&科&网方法论意义:要深化、扩展、推进对事物的认识。反对那些固步

6、自封,满足于现有的认识,不思进取、创新的思想。 、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1台独分裂主义 背景材料 在李登辉的主导下,台湾当局对两岸关系的定位是从一个中国的立场上步步后退:1991 年之前,由于羽翼未丰,李登辉不得不信誉旦旦地表白“中国只有一个,应当统一,也必将统一”;此后,在3月公布“国统纲领”中,他便将两岸定位为“两个对等的政治实体”,散发出了“台独”的气味;尽管如此,那时他还不敢明目张胆,在“国统纲领”中还保留着“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以和平方式解决一切争端”的尾巴作为遮掩布。从那以后,李登辉便明里暗里搞分裂活动,以“中华民国在台湾”为名,搞“参与联合国”行动;抛出“两岸分裂分治”和“以一个中国

7、为指向的阶段性两个中国政策”;并跑到美国公然制造“两个中国”和“一中一台”。1999年7月,李登辉公然将两岸关系定位在“国家与国家,至少是特殊的国与国的关系”。至此,李登辉彻底撕下了最后的伪装,将他分裂中国的“台独”真面目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站到中华民族的对立面上去了。 理论分析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当量变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 必然会引起质变;任何事物都有其现象和本质。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本质总是表现为现象。现象有真相和假象。真相从正面直接表现本质,与本质一致,是本质的表现。假象与本质不一样,但仍然是本质的表现,不过是以否定的方式,或从反面歪曲地来表现本质,并掩盖本质

8、。 典型题例 近年来李登辉时而叫嚷“争取生存空间”、“重返联合国”,时而鼓吹“两岸分治”、两 岸是“两个对等互不隶属的分治实体”。其实都是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就是搞“台湾独立”。最近,李登辉公然鼓吹“两国论”,更赤裸裸地暴露了他分裂祖国的本质。试用现象与本质相互关系的原理分析李登辉的言行。 答案:任何事物都有其现象和本质。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本质总是表现为现象。不以本质为根据的现象和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都是不存在的。李登辉的种种言论都是其分裂祖国本质的表现。 现象有真相和假象。真相从正面直接表现本质,与本质一致,是本质的表现。假象与本质不一样,但仍然是本质的表现,

9、不过是以否定的方式,或从反面歪曲地来表现本质,并掩盖本质。如果说李登辉的“两岸分裂分治”两岸是“两个对等的实体”是通过假象来歪曲地表现其本质的话,那么“两国论”则是其分裂祖国本质的直接表现。 2党和政府有关“法轮功”组织的处理决定 背景材料 材料一:1999年7月22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共产党员不准修炼“法轮功”的通知。 当天,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发出关于取缔法轮功大法研究会的决定,经查,法轮大法研究会未经依法登记,并进行非法活动,宣扬迷信邪说,蒙骗群众,挑动制造事端,破坏社会稳定。根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认定其为非法组织,决定予以取缔。 材料二:1999年10月30日,九届全国人

10、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取缔邪教组织、防范和惩治邪教活动的决定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自主和利用邪教组织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在决定中明确将“法轮功”组织定性为邪教组织。并对邪教组织的性质和危害,对防范和惩治邪教组织的犯罪活动作出了明确规定。 理论分析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人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我们在认识事物时,应自觉地 去认识事物的本质。 典型题例 199年7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指出,李洪志极力宣扬“地球爆炸”、“世界末 日来临”、修炼法轮功可以“就世”、“度人”等歪理邪说蛊惑人心,愚弄群众。而且竭力发展全国性的组织机构,试图发展成为同

11、我们当和政府相抗衡的政治势力,直至操纵法轮功组织,冲击新闻单位,骚扰党政机关,举行大规模非法聚集活动,向党和政府施压力。因此,“法轮功”组织已构成对国家的严重危害,“法轮功”问题已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这段评论 A事对法轮功现象的高度概括 B深刻揭示了法轮功的本质和危害性 C表明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 D说明实践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得理性认识 答案:B。 【重、难点分析】 1分析与综合相结合是重要的科学思维方法为什么要使用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这是由事物的客观性质所决定的。物质决定意识,不仅指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而且 指意识活动的过程、特点、规律也是物质所决定的。如果没有事物的本质,也就无

12、所谓概念;如果没有事物的存在及变化发展的状态,也就无所谓判断;如果没有事物逐渐的关联,也就无所谓推理。可见,思维形式是由客观事物所决定的。思维活动方法的形成,也是如此。事物整体和要素逐渐的关系,决定了必须运用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思维方法去认识去。作为统一体的事物,是由它的各个部分有机组成的;作为过程的事物,是由它的若干变化、发展阶段内在联结而构成的。所以,必须对事物的统一体及其过程的有关要素进行分析,必须对事物从整体上进行综合把握。这是由认识的根本任务所规定的。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完成这一任务需要创造两个条件,关键的条件是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认识进

13、行加工制作。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思维方法,就是常用的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可见,要完成认识的根本任务,就非使用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思维方法不可。怎样进行分析? 分析是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要素,分别加以研究的一种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在分析时,不仅要分析每一个要素(它的状态、属性等),还应分析要素与要素之间的关联,要素与整体的关联。既要“独立“地分析要素,又要在相互关联中分析要素。否则,分析就会导致孤立、片面地看问题,不能真正地理解要素。 怎样进行综合? 综合是把分解开来的各个要素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方法和思考过程。在综合时,要充分运用对要素分析的思考成果,紧紧抓住各要素的内在联系,从中把握事

14、物整体的本质和运动规律,得出一个全新的整体性认识。切忌把对各个要素的认识进行机械的、简单的相加。 分析与综合相结合 分析与综合是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统一地贯穿于思维的全过程。从认识过程来说,可以表述为“综合分析综合”,缺少任何一个阶段,都不是完整的认识。从每一步的认识来说,分析中有综合,综合中有分析。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对整体的各个要素进行分析,是进一步研究整体的基础。只有对各个要素作出周密的分析,才可能从整体上进行正确的综合,从而真正地认识事物。只要分析,不要综合,不是真正的分析;只要综合,不要分析,不是真正的综合。我们既要在综合指导下作深入的分析,又要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整体的综合。 2假象

15、也是事物本质的表现 任何事物都客观地、普遍地存在着现象和本质两个方面,它们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一方面,本质是现象的根据,本质决定现象,并且总是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自己的存在;另一方面,现象又总是从特定的方面表现事物的本质,它的存在和发展变化,归根到底是依赖于本质的。在客观事物中,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或者不表现本质的现象,都是不存在的。 根据事物的不同表现方式,现象可分为真象和假象。真象是指那些从正面直接表现事物的本质,和本质直接一致的现象。假象则是指那些以否定的方式或者从反面歪曲地表现事物本质的现象。假象虽是一种与本质对立最为明显、最为突出的现象,但它也是为本质所决定的,也是事物本质的表现,只

16、不过它是以否定的方式从反面来表现本质,并掩盖本质。所以说,假象与真象一样,也是事物本质的表现。 真象和假象都是事物本质的表现,真象从正面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表现本质。而假象比真象带有更大的迷惑性。因此,我们认识事物的时候,必须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而不能停留在现象上,更不能被假象所迷惑。【历年高考试题分析】 1“眼见不一定为实”,这主要是因为 A 认识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B 现象包括真象和假象 C 经验有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D 本质是眼睛看不见的东西 【解题思路】:这是2000年全国高考试题,其考查的是认识论有关考点现象与本质、 真象与假象、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眼见

17、不一定为实”,即“眼见”的只能是现象,不会是本质,而现象有两种可能:可能是真,也可能是假,因此B选项是“不一定为实”的主要原因,符合题意。 2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就士大夫河渔工水师没有正确认识到“钟声”产生的原因时 指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这句话蕴含的哲学道理包括 A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 认识正确与否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 D 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解题思路】:本题题干终的内容分为两个层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停泊绝壁之下” 说明士大夫由于没有亲身参加实践,因而没有正确认识“钟声”产生的原因,其中蕴含的哲理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说明渔工水师虽然亲身参加了实践,获得了感性认识,但是不能通过抽象思维上升为理性认识,这说明感性认识必须上升为理性认识,因此正确答案是B、D。- 6 -专心 爱心 用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造价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