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散文阅读指导.doc

上传人:yyf 文档编号:3447269 上传时间:2019-08-26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58.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指导.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指导.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指导.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指导.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指导.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指导.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散文阅读指导.doc(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考语文散文阅读指导一、关于散文1、概念:散文,是指同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是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认识。2、散文的特点:(1)“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指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表现方法也不拘一格;或者叙述事件的发展,或者描写人物的形象,或者托物抒情,或者发表议论。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度,随意变化。所谓“神不散”,主要指它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方法多么灵活,无不为表现主题服务。(2)意境深邃、情感真挚。作者借助

2、联想和想象,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地依次写来,可以融情入景,寓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示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3)语言优美凝炼,富于文采,所谓优美,指散文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所谓凝炼,指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描绘出生动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素有“美文”之称。3、散文类型:通常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哲理散文(又称议论散文)(1)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以对人和事具体叙述和描写为突出特点,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如朱德的母亲的回忆、鲁迅的藤野先生。(2)抒情散文:

3、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它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强烈抒情为其突出特点,如白杨礼赞。(3)哲理散文: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它的说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文学色彩很浓,它不象一般议论文需要逻辑推理,严密论证。作者常常借助于对古今故事,花鸟草虫等具体事物的描述来说理,显得妙趣横生并富于感情。二、考点分析(一)、对记叙要素、详略、顺序的分析理解:1、散文的记叙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2、散文记叙的详略。所谓详写,是指对能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加以具体的叙述和描写,放开笔墨

4、,写得比较充分;所谓略写是指对虽与表现中心意思有关但不是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材料,少用笔墨,进行概括式的叙述。详略得当,才能做到重点突出,中心明确。如背影一文,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这样写用什么好处?第1段至第4段,对“祖母去世,父母亏空”一带而过,而“父亲怎样关怀儿子”写得详。这样安排是突现主题的需要,因为前者只是意在点染气氛,后者则与烘托背影有密切关联。3、记叙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顺叙就是按照时间顺序反映人物的经历和事件发展过程,这是常见的一种叙述方法。按照时间顺序来反映人物事件的原委,便于确定文章的中心和格局,便于安排材料,写起来也比较顺手,眉目清楚,层次分明,情理

5、协调,文章气势易贯通,也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如背影、永久的悔等,都是采用这种叙述方法的。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倒叙法是把人物事件引人注目的高潮或结局提到文章的开头,以产生惊奇之感。然后再一步一步揭示这个高潮或结局所形成的原因和经过。因此倒叙不是逆叙,不是逆推理。在一定范围来说,倒叙事实上是顺序的一种变通。如背影,用倒叙手法记述八年前和父母在浦口站相别的情景,表现了父亲在浦口站相别的情景,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情挚爱,抒发了作者在生活困顿、精神压抑的境况下对父母倍加思念之情。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

6、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插叙是在人物事件原定的叙述线索适当的地方,插入某些情况的介绍,交代某些关系,或对某些矛盾作侧面说明。插叙的作用,首先是增进读者对人物事件发展情况得了解,此外,这种中断或停止,也适应读者心理,使其感到有张有弛,活泼轻松。如课文心声,插叙了李京京深情回忆乡下爷爷和伙伴妮儿,解答了京京为什么那么想读课文的疑问,插叙巧妙。课文囚绿记第9端插叙了作者住在乡间对绿的喜爱之情。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二)、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题散文选材广泛,行文自由,表达思想感情丰富多彩,所以概括文章内容,准确把握文章的

7、主题也是散文的考点之一。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注意事项:(1)涉及多个人物时辨清主人公对主人公制定的依据是(1)作者重点塑造的人物,运用多种方法刻画的人物。(2)事件围绕他展开。(3)作者借他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2)、力求简法,最好一句话最多两句话加以概括。方法(1)抓主干“谁,做什么”(2)添枝叶,根据需要对目的方法、原因、结果、等加以补充。例1、破车效应第一题因文章所讲述的道理是借作家之口阐述的,因此作家里为主人公,抓主干概括为“作家劝小满”根据需要补充方法,结果“作家用破车效应”劝小满至重返学校。例2、又到春节第一题抓主干“我努力干活”添枝叶补充原因结果:为了过年穿上新衣服,我努力干活

8、,最后愿望落实。2、把握散文主题的方法是:(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考题形式: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答题要点:(1)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一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举例:如(1)落叶是疲倦的蝴蝶中18题问:显然,作者把落叶比喻成“疲倦了的蝴蝶”不仅仅是写落叶,你认为作者想借此表达了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表达?答:作者借落叶

9、像“疲倦了的蝴蝶”来比喻“我”是一只在外飞倦了想要飞回家去的“蝴蝶”。文章试图通过落叶这一环境的烘托和“疲倦了的蝴蝶”这一比喻,形象生动地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眷念和对母亲的深切怀念。(2)又到春节中的第5题(三)、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文章思路1、关于文章结构的划分方法(1)按时间先后划分。(2)按地点转换划分(3)从描述内容的角度划分(4)按思想感情的变化划分(5)按总分总的结构特点划分(6)寻找标志性的语言或段落(7)空行文章结构的把握还要注意记叙的顺序,特别是倒叙的文章,结构往往是按照现在过去现在的形式划分;插叙的起止点,对于划分结构也有一定的帮助。2、一篇文章的题材要按照某种依据组织起来,这种

10、贯穿全文、把人物或事件连缀起来的依据通常称为线索。作为叙述线索,可以有多种,主要有:(1)以时间为线索例:朱德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有许多时间的词:从我能记忆时起、到四五岁时、到八九岁时、1895年、1900年、1908年、1909年、1919年随着时间的推移,把表现母亲优秀品德的事情展现在读者面前。(2)以地点转换为线索。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从“百草园”写到“三味书屋”,回忆了自己童年的生活。(3)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例:一辆纺车以“一辆纺车”为线索,把与纺车有关的事组织起来。白杨礼赞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4)以事件为线索例:母亲情怀以女儿给母亲买面包的事为线索。(5)以人物

11、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例: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6)以见闻为线索例:山中避雨以作者在西湖山中避雨时的所见所闻为线索(7)以感情为线索例:破车效应以小满情绪变化为线索。线索:时间线、地点线、物线、事线、人线、见闻线、感情线(四)、表达方式的作用一篇文章或一个文段,一般会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为了表达主题需要,往往几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就散文而言,最常运用的表达方式是记叙和描写,在此基础上兼有议论和抒情,考查表达方式,除了考查学生对某段文字表达方式的判断,更着重于考查此种表达方式的作用。在这几种表达方式中,散文主要考查描写、抒情和议论这三种表达方式及其作用。1、描写的作用散文中的描写主要包括景物,人

12、物描写等。景物描写,主要考意境描写的作用。答题时,重点是景物描写对表达作者或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在这一点上,要注意区分小说景物描写与散文景物描写的不同:小说中的景物描写侧重的是对人物的烘托,同时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而散文中的景物描写则是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主题的。如白杨礼赞一文中对黄土高原景象的描写,作用就是为了展现白杨树不寻常的生长环境,显示白杨树不寻常的意义。人物描写主要考察外貌、神态、动作、心理、有关细节描写的地方值得注意。人物描写主要是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例如背影中对于父亲买橘背影的细腻刻画,就突出了父亲对“我深沉无私的爱”。2、议论的作用散文中的议论,往往是揭示文章的主题或和

13、抒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此考点,一般不单独出题,但关注议论的语句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在草莓这篇文章的结尾,就有这样的议论句,直接表达了作者对季节更替、生命演变的思考,即本文的中心。3、抒情的作用散文中的抒情直接表现作者思想感情倾向,抒情方式一般为间接抒情和直接抒情,其中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叙事抒情、借物抒情几类。如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一文,作者既借海棠盛开的景象表达追忆之情,又具体回忆了与周总理共同生活的片段,是典型的借景抒情和叙事抒情。借物抒情最典型的当属囚绿记,作者借一株绿藤表达了自己对自由光明的向往。很多散文都可能有直接抒情的语句,这种抒情方式可以将作者的思想感情

14、表达得更酣畅淋漓,抒情的作用一般不单独设题,往往和词语表达考点结合起来考。以上都是在散文阅读中较常见的关于表达方式的考查内容,学生首先应明确各种表达方式的特点,做出准确判断,进而结合语境及中心归纳出这种表达方式的作用。一般来说,答题模式为:这是*表达方式,突出了(展现了,表达了,阐述了)。语段训练、参见转身第3题,母亲情怀第9题(五)、写作手法的作用写作手法又可称表现手法,能准确判断表现手法并分析其作用,是中考记叙类文体中最常见的考点。散文中主要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象征、衬托、对比、侧面描写、卒章显志、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联想、想象等。在这些表现手法中,对比手法可以说是考

15、卷中最常出现的考点,对比手法主要通过比较突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使作品主题更加明确,如在白杨礼赞中,贵族化的楠木与白杨形成了对比,作者借此把对白杨树的赞美又推进了一层,更表达了他对白杨树的高度赞美之情。衬托手法作用与此类似。其实无论哪一种表现手法的运用,其最终目的都在于表达或突出主题,只要站在这个角度思考,应该不会有大的偏差。在答题时,考生应首先准确判断表现手法,这是个难点,因为很多考生易将此与修辞方法和表达方式混淆,所以建议教师复习时一定将这些概念的分类反复强调,以免造成答题的方向错误。准确判断后,再结合语境和主题阐述其作用。相关练习:参见又到春节第3题破车效应第5题(六)、品析语言散文的语言特

16、色,因文而异,因人而异,或朴实或生动,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品析语言,是散文的一大考点,包含下列小项:1、 重点字、词的含义2、 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3、 运用修辞的语句的作用(一)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和作用1、重要词语主要有:(1)体现作者思想观点的词语。(2)体现作者感情色彩的词语。(3)有比喻、借代、反语等意义的特殊词语。(4)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特殊词语。(5)在结构上起过渡或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6)具有指代意义的词语。2、重在理解词语的语境义,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理解词语本身的意思。(2)根据语境揣摩语境义、比喻义、借代义或隐含内容。(3)回到原句中甚至根据邻近

17、语句、前后段落的意思,尤其是它们中的关键词、句,来体会该词语的含义。(4)考虑文题或段落主题,结合主题回答含义。(二)理解重点句子的作用和含义1、重要语句,包括(1)体现文章或段落主旨的中心句。(2)脉落层次的关键句,如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等。(3)内涵比较丰富的句子。因为叙事散文全文以记叙表达方式为主,其中运用描写、议论、抒情表达方式的语句对中心的表达就显得很重要,内涵也会更丰富些。因此,在具体分析时要恰当识记这几方面的文体知识。(具体知识内容见前)2、体会其深层含义时,应注意:(1)抓句中关键词,理解、揣摩、体会句义。(2)理解句中使用的修辞方法,根据该修辞的特征、功能和作用,结合具体语

18、境,体会分析句子要表达的含义、感情。(3)联系具体语境,如文章的写作背景、写作意图、作者的思想倾向、上下文内容及文章所交代的时间、地点、对象等。要注意的是:在解析重要语句作用时既要写出本句的深层含义,又要考虑该句在文章结构行文中的作用。句子在结构方面的作用根据句段在全文所处的位置确定归纳如下:开篇:点题、总领全文;中间:过渡,承上启下;结尾:深化中心,点明主旨;文章前半部分:打伏笔、作铺垫;文章后半部分:前后照应;因(一)、(二)两部分重点字词语句的解析过程有相似之处,故将两项内容在下面一起讲析。例题讲析:1、破车效应中第6题:细读全文,谈你对“破车效应”这一概念的理解和认识。思路解析:(1)

19、在原文中找到“破车效应”一词的位置。(2)本词的意思,根据前文可判断出,它指的是“在农村路况不佳和自身廉价的情况下,可以飞速奔跑以致于竟比汽车这种高档车西跑得快,但却进不了城市上的高速”。(3)结合文题和主旨,本词左有一定的深层含义、代表意义。农用三轮车在农村的飞速奔跑借指在经济条件不发达的落后地区,没有文化知识也可以赚大钱超过有文化的大学生。但在社会条件发达后却会因不适应时代发展而被淘汰。2、落叶是疲倦的蝴蝶一文中,第4题画线一句“柴垛越码越高,母亲却越来越矮”的含义。思路解析:(1)找到关键词“越码越高”、“越来越矮”。(2)此中的对比修辞,有力地突出了是母亲的辛勤劳动使家境转向殷实,同时

20、辛勤和岁月却压弯了母亲的背,满含对母亲的感激之情。3、红叶中第2题,开头“秋天的挂号信是故乡的一枚红叶托来的” 一句,什么作用?思路解析:(1)本句中的关键词是“秋天”、“故乡”、“红叶”,深层含义是:运用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点明了秋天的到来,引发了作者深深地思乡之情。(2)结构上因为处于全文第一句,故有“开篇点题,总起下文”的作用。(三)、品析修辞语句的含义的作用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1、考题形式(1)、划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析加点句子的有什么表达作用(表达效果)(3)、请对文中的句作自由赏析2、答题思路先判断是什么修辞方法,再回答这种修辞方法的作用

21、,然后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要答出该句子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有时也可以考虑关键词语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简言之,分析该句的修辞方法和修辞作用。3、学生误区只从字面上理解词语含义,脱离文章的实际语言环境。4、在此列举各种修辞方法在散文中的作用,在答题时,需要结合具体文章作出明确的判断:(1)比喻的作用: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2)拟人的作用:抒情性感染力。(3)夸张的作用: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4)对偶句的作用:使文章节奏鲜明,增强文章的节奏感和韵律美。(5)排比的作用:内容集中、增强气

22、势叙事透辟、条理清晰节奏鲜明、长于抒情。(6)反问与设问:反问:加强语气,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7)反复:具有强调和突出的表达作用。(8)对比: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进行相对比较的一种修辞方式,对比的作用在于,同时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典例分析怀念一种声音然后,他们回到厅堂里坐下来,爹说:“你听”这两个字在无数次重复后,他的耳朵变得灵敏了:雨点先是小而密,落在薄薄的小青瓦上,叮叮咚咚,如珠玑在玉盘里乱跳;击在玻璃瓦上,声音尖脆,犹如琴声中的高音阶;打在木晒楼的雨点,声音细腻而光洁;但前厅堂雕花檐板上的雨声,恰恰

23、相反,浑厚而古朴;响在麻石台阶上雨声,沉着而充满力度。本段画线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解题思路:参照比喻修辞手法的答题套路:用(事物)比喻(事物),或把(事物)比喻成(事物)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情态),表达了(人物)的情感。参考答案用了比喻辞手法,把落在小青瓦上和玻璃瓦上的雨点发出的声音比作在玉盘里乱跳的珠玑和琴声中的高音阶,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了雨声的特点以及带给人的美妙感受。典例分析二:花边饺里的母爱小时候,包饺子是我家的一桩大事。那时候,家里生活拮据,吃饺子当然只能等到年节。平常的日子,破天荒包上一顿饺子,自然就成了全家的节日。这时候,妈妈威风凛凛,最为

24、得意,一手和面,一手调馅,馅调得又香又绵,面和得软硬适度,最后盆手两净,不沾一星面粉。然后妈妈指挥爸爸、弟弟和我,看火的看火、擀皮的擀皮、送皮的送皮,颇似沙场点兵。解题思路:综合套用排比和比喻手法的答题套路。参考答案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表现了一家人的忙碌情景,渲染了欢乐的气氛,表达了作者幸福、喜悦的心情。典例分析三红叶第2题,这篇散文,开头“秋天的挂号信是故乡的一枝红叶托来的”一句。(1)这句话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文章开头使用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解题思路综合套用比喻、拟人手法的答题套路,以及散文开头的作用,吸引读者,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参考答案(1)比喻、拟人;使语言更生动

25、形象,增强文章的吸引力。(2)既点明了秋天的到来,又是文章的引子,引起深深的怀乡之思。典例分析四让他说完吧2、(2)结合文意,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于是,用喋喋不休的儿子做一顶密不透风的保护伞。解题思路:比喻修辞的作用,并结合具体语句在语境中心含义。参考答案比喻的说法,指父母对儿女各个方面的无私的关爱。典型分析五转身17题,第五段划线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解题思路先找出比喻的修辞,然后答出景物描写的作用,描写了参考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景物描写,生动描写出秦岭深处的美,渲染气氛,衬托出小女孩的美。典型分析六落叶是疲倦的蝴蝶18题,显然,作者把落叶比喻成“疲倦了的蝴蝶”不仅仅是写落叶,你认为作者想借比

26、表达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表达?参考答案比喻“我”是一只在外飞倦了想要飞回家去的“蝴蝶”文章通过落叶这一环境的烘托和“疲倦了的蝴蝶”这一比喻,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眷念和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典例分析七又到春节第3题,文章多处使用对比,你能找到一处并说说其作用吗?解题思路参照对比修辞方法的答题套路。参考答案前面的兴奋与后面的失望痛苦,反映“我”对新衣服无限向往之情。典例分析八破车效应5题,划线句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有什么时候作用?解题思路参照对比修辞方法的答题套路,明确“对比”既是修辞又是写作方法。参考答案对比,这种反常现象为下文解释“破车效应”作了铺垫。七、发展性考题:1、谈感受这是散文阅读的

27、热门考题,可分为对(1)描写对象(2)人物情感(3)富有表现力的语言(4)文章某些内容或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等。此考点属主观发挥题,灵活多变,把握关键是:(1)要准确读懂原文的含意和作者的思想感情;(2)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或态度,不能模棱两句,努务做到有理有据,用充分的事实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3)答题时、语言要流畅,富有层次性,如能引用一些诗文或名言作答则更精采。2、仿写此考点一般是从文中摘录一两句话,让学生仿写一个或几个。答题要点(1)要读懂题旨要求,出题人让考生做什么,怎么做。(2)细读例句抓关键词把握其中心意思,使所写句子与其句意连贯。(3)认真分析例句句式结构,使所写句子与其一

28、致。(4)全面分析例句修辞方法,使所写句子与其相同。(5)学会就近联想,如给的是花,你就可想到“树”或“草”。(6)要努力做到语言格调高雅。3、续写:指依据命题者所提供情境,把一个话题补充完全。可补写故事情节或续写结尾。(1)续写要注意:保持人物性格和语言风格一致。(2)情节发展要符合原有故事发展脉络。(3)要有创造性,所续写的故事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大小题号排列不统一(一)母亲情怀叶倾城那天是周末,说好了要同朋友们去逛夜市,母亲却在下班的时候打来电话,声音是小女孩般的欢欣雀跃:“明天我们单位组织春游,你下班的时候到威风糕饼店帮我买一袋椰蓉面包,我带着中午吃。” “春游?”我大吃一惊,

29、“你们还春游?”想都没想,我一口回绝,“妈,我跟朋友约好了要出去,我没时间。”跟母亲讨价还价了半天,她一直说:“只买一袋面包,快得很,不会耽误你”最后她有点生气了,我才老大不情愿地答应了。一心想速战速决,刚下班我就飞身前往,但是远远看到那家糕饼店,我的心便一沉:店里竟挤满了人,排队的长龙一直蜿蜒到店外。我忍不住暗自叫苦。随着长龙缓缓地向前移动,我频频看表,又不时踮起脚向前张望,足足站了近二十分钟,才进到店里。我已是头重脚轻,饿得两眼冒金星。想到朋友们肯定都去了,更是急得直跺脚。春天独有的温柔的风绕满我周身,而在出炉的面包的熏人欲醉的芳香里,狭裹的却是我一触即发的火气。真不知母亲是怎么想的,休息

30、日在家休息休息不好吗?怎么会忽然心血来潮去春游,还说是单位组织的,一群半老太太们在一起,又有什么可玩的?而且春游,根本就是小孩子的事,妈都什么年纪了?前面的人为了位次爆发出激烈的争吵,有人热心地出来给大家排顺序。计算下来我是第三炉最后一个。多少有点盼头,我松口气把重心换到另一只脚上接着站。就在这时,背后有人轻轻叫了声:“小姐,”我转过头去,是个不认识的妇女。我没好气:“干什么?”她的笑容几近谦卑:“小姐,我们打个商量好吗?你看,我只在你后面一个人就得再等一炉。我这是给儿子买的,他明天春游,我待会儿还得回家做饭,晚上还得送他去奥校听课,如果你不急的话,我想,嗯”她的神情里有说不出的请求,“请问你

31、是给谁买?”我很自然地回答:“给我妈买,她明天也春游。”没想到,当我做出回答时,整个店突然在刹那间有了一种奇异的寂静,所有的眼光一起投向了我,我被看得怔住了。有人大声问我:“你说给谁买?”我还来不及回答,售货小姐已经笑了:“嗬,今天卖了好几百袋,你可是第一个买给当妈的。”我一惊,环顾四周才发现排在队伍里的,几乎都是女人。从白发苍苍的老妇到妙龄少妇,每个人手里的大包小包,都在注解着他们的母亲身份和主妇的身份。“那你们呢?”“当然是买给我们的小皇帝的。”不知谁接了口,大家都笑了。我身后的那位妇女连声说:“对不起,我没想到,我没想到这家店里这么多人,你都肯等,真不简单。我本来都不想来了,是儿子一定要

32、,一年只有一次的事,我也愿意让他吃好玩好。我们小时侯春游,还不是就挂着个吃?”她脸上浮出的神往的表情使她整个人都温柔起来。我问:“现在还记得?”她笑了起来:“怎么不记得,现在也想去啊,每年都想,哪怕就是只在草坪上坐坐,晒晒太阳也好啊-到底是春天。可总没时间。”她轻轻地叹了口气,“大概,我也只有等到孩子长到你这种年纪时,才有机会吧。”原来是这样,并不是母亲心血来潮,而只是母亲心中一个埋藏了几十年的心愿,而我怎么会一直不知道呢?我是母亲的女儿啊。仿佛是醍醐灌顶,我看到我自己竟是如此自私的人。她手里的塑料袋里,全是饮料、雪饼、果冻小孩子爱吃的东西。沉甸甸地,坠得身体微微倾斜,她也不肯放下来歇一歇。她

33、向我解释:“都是不能碰不能压的。”她就这样,背负着她不能碰不能压的责任,吃力而又安详地等待着。我说:“你太辛苦了。”她的笑容平静里有喟叹:“谁叫我是当妈的?熬吧,等孩子懂得给我买东西的时候就好了。”她的眼睛深深地看着我,声音里充满了肯定,“反正,那一天也不远了。”只因为我的存在,她便有了那么大的信心吗?我在瞬间想起了我对母亲的推三阻四,整张脸像着火一样热了起来,而我的心,开始狠狠地发痛。这时,新一炉的面包热腾腾地端了出来,芳香像原子弹一样的炸开。我前面的那位妇女转过身来:“我们换一下位置,你先买吧!”我一愣,连忙谦让:“不用了,你等了那么久。”她已经走到我身后,略显苍老的脸上明显有生活折磨的痕

34、迹,声调却是天生只有母亲才有的的温柔和决断:“但是你母亲已经等了二十几年了。”她前面的一位老太太微笑着让开了,更前面的只回身看一眼,也默默地退开去。我看见,他们就这样,安静地、从容地,一个接一个地,在我前面铺开了一条小径,一直通向柜台。“快点啊,”有人催我,“你妈还在家里等你呢。”我怔怔地对着她们每一个人看了过去,而她们微笑着回看我,目光里有岁月的力量,也有对未来的信心,更多地,只是无限的温柔。刹那间,我分明知道,在这一瞬间,她们看到的不是我,而是她们长大成人的儿女。是不是一切母亲已经习惯了不提辛苦,也不提要求,惟一的小小的梦想,只是盼望有一天,儿女们会在下班的路上为自己提回一袋面包呢?泪水模

35、糊了我的双眼,通往柜台的路一下子变得很长很长。我慎重地走在每个母亲的情怀里,就好像走过了长长的一生,从未谙人世的女孩走到了人生的尽头。终于读懂了母亲的心。1、“母亲打来了电话,声音是小女孩般的欢欣雀跃”,这声音蕴含着母亲怎样的情感?“我”对母亲的请求持什么态度?2、“真不知母亲怎样想的妈,都什么年纪了!”这是 描写,体现我怎样的心情?3、“我”背后的人,为什么以几近谦卑的表情和语言提出要求,你认为这一对话从行文看有什么作用?4、一句自然的回答,却刹那间引起整个店的一种奇异的寂静,你如何理解“刹那间”“奇异”?“我”“怔住”的原因何在?5、售货小姐的插话在行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我”惊什么?你如何

36、理解那位请求换位的妇女脸上忽然浮现了神往的表情?6、如何理解“原来是这样,并不是母亲心血来潮,只是内心深处一个已经埋藏了几十年的心愿”这句话?7、你明白“醍醐灌顶”的含义吗?怎样理解“我”怎么忽然认为自己竟是这样自私?8、母亲安静地、从容地、一个接一个地铺开了一条小径通向柜台。假如买面包的人是你,你会说:9、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使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我慎重地走”这一句揭示怎样的人生哲理?如何理解“慎重”?(二)又到春节(中考原文) 翟慎晔春节快要到了,大街小巷流动着节日的色彩,甚至连空气中也弥漫着喜庆的气息。走在这热闹的人流中,我问十岁的女儿,想买件什么样的新衣服过年呢?她淡淡地说,你要是给我

37、买过年的衣服,不要跟别人一样的,我最讨厌和其他同学穿一样的衣服啦不知怎的,我的心里忽然有一种纤细而酸酸的断裂感,虽然我眼前的色彩越来越绚丽,可在我的心里,那个遥远的小山村,那个初一早晨的鞭炮和黑暗却渐渐地清晰起来。 那时候,一进腊月,每当家门口的石磨忙碌地转个不停时,我总有一种激动的感觉,在我的眼里,冒着热气的锅永远充满了诱惑。那只有在过年才能见到的年糕,嵌着红红的枣,散发着诱人的香味,让我不知流了多少的口水。我也曾不止一次的向往着初一早上那顿热乎乎的猪肉馅水饺,和那套在破旧绵袄外边的新褂子。那时,我对过年的盼望实在是现在的孩子们无法想像的。 我记忆最深的是一九七二年的春节。那年我十岁,刚好是

38、女儿现在的年龄,不同的是我已有了弟弟和妹妹。家里的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的,辛劳一年的父母总也无法满足我们对新衣服的向往,但以往过年能穿上新衣服的大多是我,而妹妹总是穿我的旧衣服。 临近春节的时候,一向过日子节俭的父亲从供销社买回来一块不使用布票的花布,这么漂亮的花布我还从来没有见过。父亲说今年看谁干活多,就用它给谁做春节穿的新衣裳。我听了满心欢喜,因为我肯定比妹妹干的多。 第二天天不亮,我就偷偷地起来碾玉米,天明的时候满满一篮子玉米已让我碾完了一大半。那几天,就连晚上做梦,我都梦见自己穿着漂亮的花褂子,出现在小伙伴们的面前。为了这个梦,只有十岁的我瞒着家里的大人,到村边的水库里去刷盖垫。砸开厚厚的

39、冰层,冰凉冰凉的水寒彻透骨,不多会儿,我的手就冻得像红萝卜一样,手指也变得麻木了,可一想到那块漂亮的花布,我就兴奋得忘记了寒冷。我继续在冰凉的水里不停地刷着,直到把所有的盖垫都刷洗得干干净净,才高高兴兴地回家去。 遗憾的是我的梦真的成了梦,那块花布为妹妹做了新褂子,因为妹妹的衣服太旧了,连补也没法补了,那也是妹妹的第一件新衣服。我失望极了,忍不住哭了好几场。看着我委屈的样子,父亲拿出家里仅剩下的几元钱,想再给我买一块那样的花布,可惜那块花布早就卖完了。 初一的早晨,我躲在被窝里不想起床,可当噼噼啪啪的鞭炮响起来的时候,在母亲的呼唤声中,我还是起来了,不声不响地穿上自己的旧衣服。望着忙碌的母亲,

40、我突然想起奶奶讲过的一件事,她说小孩子要是有啥向往,就在初一的早晨,天不亮的时候,到村头那棵老槐树下许个愿,来年初一准能实现。在呼啸的寒风中,我来到村头的老槐树下,摸着那干裂的树干,我在心里呼喊着:明年初一,也让我有一件新衣服吧! 让我有一件新衣服吧! 童年远去了,儿时的梦想永远地挂在了故乡那棵高大的槐树梢上。1、 作者由女儿的话引起对童年春节的回忆,回忆了 的故事。 2、 第一自然段加点的“流动”改成“充满“可以吗?为什么?3、 文章多处使用对比,你能找出一处并说说起作用吗?4、 文中两个加点的“梦”字含义一样吗?说说你的理解?5、 划线句子与前文内容是否重复?其中包含作者怎样的情感?6、

41、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相信你记忆中也有与之相关的故事,请简要地叙述出来。7、本文叙事的线索是什么?(三)让他说完吧刘红旗男孩穿一身校服,胸前抱着一只硕大的书包,车下一位老人隔着车窗絮絮叨叨地交待着一些诸如“一个人在外边,要吃饱,要睡好,冷了要加衣,热了要洗澡”之类的“出门须知”。 有的乘客开始催促司机了,那男孩也露出不耐烦的神色:“回去吧,爸,知道了,总说这些没用的做啥?”又抱歉地对乘客说:“不好意思,每次我爸总是没完没了地说这些没用的话,耽误大家的时间了。” 但是,汽车仍稳稳地趴在那里,司机仍极其耐心地扶着方向盘,扭过头对大家说:“让他说完吧,不让他说完,他会不放心的。”他笑了笑,

42、“我每天都在制造着别离,把车上的人和车下的人分开,就是大人也都说不完的嘱咐,别说他对一个孩子啊。你不让他说完,他会不放心的!” 你不让他说完,他会不放心的!我不禁一惊,这句话竟是一个和说者听者都没关系的人说出来的! 我们总是相信自己的判断,在生活中过滤并选择着有用和无用,甚至对亲人的几句嘱咐也要用这样的原则加以区分,从而因为没有实际用处而失去让他说完的耐心,却完全没有想到老人的内心。我们试图屏蔽那些没用的语句,却不小心把那一腔的爱意忽略了,挡在了我们的心灵之外。对老人的关心漠不关心,像这个孩子。 如果,那位老人有可能的话,肯定会毫不犹豫地陪着孩子,那样,他就可以用自己的双手而不是几句嘱咐来表示

43、他的惦念,他实在是想让自己的那几句话来替代他伴着儿子啊,于是,用喋喋不休为儿子做一顶密不透风的保护伞。 遗憾的是,很少有人懂得这其中的谜底,因为这种爱意是一些让人厌烦的“废话”,从而令人拒绝。 连朱自清不也是在父亲送别时,从心里嘲笑过父亲的迂腐吗? 对于老人无数次重复的唠叨,我们何曾耐心着让他们放心地说完呢?如此沉甸甸的爱,我们却因为包装简陋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刚才出门时,母亲颠着小脚追出来,说:“过马路要小心啊!”这让女儿好一阵大笑,她对我说:“你四十多岁了,姥姥还当你是小孩呢。”那时我所表示的孝顺也只是轻描淡写的“谁让你又出来了啊”,丝毫没有让她说完的意思。 在车上车下的分别之际,我实在

44、想不出来还有什么东西能代替这样的废话。“吃饱,睡好,冷了加衣,热了洗澡”,这些人人皆知的生活常识的确不须多言,但谁又能否认这不是老人内心的最深沉的表达呢? 正在胡思乱想,从后视镜里看到老人慌慌张张地跑过来,一边招手一边喊着,司机“吱”地刹了车,探出头去:“你还忘了什么事?”“咋了?”男孩也问。“没事。慢点啊,师傅,注意安全!”老人气喘吁吁着。 “哗”车上的人全笑了,我却分明感到眼里有一丝丝温暖的湿润,对着他大声喊了一句:“谢谢了!” (摘自青年文摘) 1请概括文中写到的几件“没让他说完”的事。 2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3文中写道:“这些人人皆知的生活常识的确不须多言,但谁又

45、能否认这不是老人内心的最深沉的表达呢?”结合全文,说说老人内心深处要表达的是什么? 4文中最后一段写到了“我”和“车上其他的人”对老人的态度,这态度是否是一样的,为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读了这篇散文后,想一想,你对父母唠叨的态度如何?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6为什么以“让他说完吧”为题,有什么作用?7文中说“让他说完吧!”又说这些是“废话”,矛盾吗?为什么?(四)破车效应 傅志伟往庄人看准蛋鸡养殖,家家建鸡舍,户户闻鸡啼,短短几年时间,村民们就相继推倒了土坯房,住上了二层楼。人们兜里有了钞票,便嫌弃乡里的学校教学条件差,不惜花大钱,也要将孩子送进城里读书。村中首富王老闷的儿子王小满忽然辍学

46、了。小满是老闷的独子,更是老闷的未来。以前过穷日子的时候,老闷想方设法,也要让孩子上学。如今富了,小满却辍了学,这使王老闷很是想不通,越想越头疼的时候,便想起了城里的“土作家”朋友,这人虽然没有写出什么惊世之作,却是满肚子民间智慧。 作家身着皱巴巴的西装,头发散乱,鼻梁上架着一副代表知识分子的眼镜,几个好奇的村民尾随着,想看看破葫芦里能倒出什么怪药。 作家像拉家常似的问小满:“能告诉我退学的真实想法吗?” “现在学习压力大,将来就业压力更大,”小满说,“不知你听说没有,现在大学生找工作,都流行零工资了。” 作家又问:“如果不再上学,你对自己的未来做何打算呢?” “养鸡,倒蛋!”小满显然经过一番考虑。 “经过禽流感,养鸡也在走向规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