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主题式校本教研活动《矛与盾的集合》全程.doc

上传人:哈尼dd 文档编号:3448027 上传时间:2019-08-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9.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亲历主题式校本教研活动《矛与盾的集合》全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亲历主题式校本教研活动《矛与盾的集合》全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亲历主题式校本教研活动《矛与盾的集合》全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历主题式校本教研活动《矛与盾的集合》全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亲历主题式校本教研活动《矛与盾的集合》全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亲历主题式校本教研活动《矛与盾的集合》全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亲历主题式校本教研活动《矛与盾的集合》全程.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在思维碰撞中提升 在问题反思中成长 亲历主题式校本教研活动矛与盾的集合全程 学校每学期都会有一次大型的教学展示活动,意在伙伴合作、专业引领的基础上,营造教学研究的团队精神,共同探索,共同发展,促每一位教师的专业成长。这一学期我作为展示者之一,亲历主题式校本教研的全过程,感触颇深、收获颇多。如果说,这次教研活动是一次旅行,我愿意把每一处的风景用我的文字记录下来,和大家一起探讨、分享。读书沙龙与问题提出我们的教研活动既要避免活动计划性、针对性差,听课缺乏明确的研究目标,又要防止理论学习与课堂实际太远主题性教研活动避免了以上这些问题,突出活动的目的性、真实性与针对性,大家围绕主题开展的一系列人人参与

2、互动的活动,更多的是需要每一位教师的深入思考,追求问题的本质。这不仅对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大有帮助,而且更容易形成群体性的合作研究共同体,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助、合作的文化氛围更能逐步形成。首先,活动前的调研必不可少。记得那一次“读书沙龙”,教研组全体老师从学情和自己最困惑的问题入手,“如何处理教材,合理划分课时?”“如何制定每一堂课的课时目标?”“对于文本解读时所发现的语言文字训练点,如何删选?”“如何从学生的角度来寻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从老师们的发言中我发现,作为一线老师现在更关注的是课堂教学的的效率。每堂课只有短短的几十分钟时间,我们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老师教得轻松,让学生学得扎实

3、?所以我们组确定本次校本教研活动的主题是:增加课堂有效的教学行为,从整体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接着由教研组长牵头,组内老师围绕“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各抒己见,有的是汇报读书笔记,有的结合自身的教学实例谈反思,听着老师们的困惑和思考,我在自己的读书笔记上写下了自己的思考: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实施有效教学的策略有哪些?1、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2、精心进行教学设计;3、灵活机动地实施教学;4、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5、创设大问题背景,实施有效对话;6、适度拓展、坚持练笔;大量的信息冲击着我的大脑,迫使我不得不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也更一步明确了自己的备课方向。

4、我好像在迷雾中找到了一盏明灯,我鼓起勇气向前走文本细读与教学设计 如果说,第一次教研活动为我带来了大量的信息,形成了思想上的冲突、思维上的碰撞,那么这一次是我把理念转化为行为的探索过程。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得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我执教的课文是人教版三年级上矛和盾的集合。现在我就是一位普通的读者,我读懂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的故事。如果现在我是编者,我把这篇课文放在以“告诉孩子应该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要学会善于动脑筋,用科学的思想方法思考问题”为主体的第七单元,一是想让学生边读边想,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读懂课文内容,明白“谁善于把别

5、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二是初步了解用事实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课文的插图和课后提示为学生学好、学懂这篇课文作了很好的引导和铺垫。如果现在我是一位三年级学生,我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我发现有几个词语意思不理解,如“难以招架、固然、履带”,还发现了解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想过程挺绕的,最后一小节“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让我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我感觉有点难。站在不同的角度,审视文本,果然有不同的发现,特别是把自己当成学生,来阅读文本更能知道自己在课堂上什么非得讲,什么略讲,什么不用讲。我有了大致的教学设想,开始着手备课,并在这次教研活动中进行首次说课。课后老师们

6、普遍反映教学内容安排过多,教学流程太密可能会造成教师牵引的痕迹太过明显,学生学得比较累。特别是对教材的处理,重点教学第五小节(写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的部分),略学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颇有异议,我们进行了组内主题讨论:第一课时如何划分课文教学内容,制定明确可操作的教学目标?通过讨论,老师们对教材的划分、课时目标的制定达成共识。我在备课稿的一角作了以下几点记录:1、这种详教故事结果部分,略学故事缘由的重点部分,说是第一课时避重就轻,其实是一种教学实效低下的表现。无论从学生的认知角度还是从课文的重难点落实上来看,这样的教材处理是不可取的。2、根据学生的需求,以学定教,必定要对教材进行“取舍”。取什么

7、,取文本的教学重点和学生学习的难点。3、基于以上几点建议,我把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确定为课文前一部分,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初步体会有坦克引发的道理。4、 修改后的教案,预设更适合学情,学习目标更集中。 课堂观察与交流研讨 这一次试教,因为有了前几次教研活动的铺垫,老师们特别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行为。”也正因为有了准确地解读文本、合理的处理文本、精心地设计教学,这一次试教基本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我从老师们的课堂观察记录表中发现,在“理清发明家的想法”的板块中,我设计的学生活动环节有5个左右,用时大约13分钟。我陷入了思考:各环节之间是否有重

8、复,环节的实效性可以检测到吗?用什么方式检测?我把自己的这个疑问求教于大家,老师们也深有同感。有一位老师说得好:“像这样一篇带有一点科普知识的小说明文,如何关注言语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如果光让学生了解这样一个故事内容肯定是不够的,我们更要关注课文为了体现发明家的思路,用了怎样的结构,为什么要用这样的结构?在叙述时用了怎样的语言文字,哪些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如何上出语文课的味儿来,或许抓住课文的语言特色,设计由读到写的环节就是检测教学实效性的一种好方法”老师们的话语令我茅塞顿开,对,在有限的时间里,有效地将内容和形式和谐的统一起来,这篇课文关于发明家发明坦克的多次想法有条理叙述不就是本文的语言特

9、色吗?我有了以下的思考和修改:理清发明家的想法*默读课文24小节,读一读,发明家想了几次?第一层次:通过默读初步感知发明家的几次心里想法。*指名读。如果想加入“眼前一亮、灵机一动、转念一想”,放在哪一段的想法前比较合适呢?第二层次:借助老师提示的词既理清思路又感受到段落之间的前后联系,感受行文表达的连贯性。*练读、指名读,理清发明家的三次想法。理解发明的过程*画一画(随机理解:履带)第三层次:通过自说自画,帮助巩固理解。*复述:换人称说一说。第四层次:这样的练说,已经在训练学生自己组织语言复述,这是一种文本语言内化的过程。 结合方法,运用语言描写一种发明过程*第五层次:根据学生发言中提供的素材

10、,写一写。我手握铅笔在工作,一不小心写错了字,赶紧找橡皮擦,可是橡皮又找不到了。 我东寻西找,忽然灵机一动,产生了一个想法:如果( ),就( )。 可是,我转念一想,( )。对了,我眼前一亮,( )。于是,我发明了橡皮头铅笔。课例展示与达成共识学校的教学展示活动如期举行,我所执教的矛与盾的集合因为环节简洁,所以教学自然流畅;因为顺情导学,所以赢得赞声许许;因为有取有舍,所以课堂疏密有度因为这阶段“主题教研”中我和老师们一样有了思维碰撞的火花,有了问题反思后的沉淀,令今天的课堂如此可圈可点。我愿意把我的课例录像作下阶段主题校本教研的“活标本”进行“解剖”,以求在不否定个性化解决策略的前提下,展现

11、最优化教学行为,引导老师们求同存异,达成实践共识。我在课后的评议中又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就要求我们作为一位语文教师不仅能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精心进行教学设计、灵活机动地实施教学、真诚互动地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实施有效对话,更要求我们注重教学细节,关注自身教学行为,让语文课堂“实”出特色、“实”出精彩!行为跟进与生成问题有效的校本教研活动之后,更需要教师具体的教学行动。行为跟进是将研讨中的东西内化升华,把提升的理性认识落实到日常教学行动之中,并创造性地生成新的问题,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和专业发展水平,这正是主题性校本教研活动的最终目的。我的展示课虽然结束了,但围绕着

12、这个主题的探索并没有结束,我们把这种“教”“研”的气息深入到每一堂语文课中,以新的问题为驱动,以课堂实践为载体,让这种新的教研方式既是探索教师继续教育和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学校教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主题性校本教研活动围绕教学中、课堂上的具体问题“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问题真正解决为目的,把每一次教研活动作为一个实实在在的课题来做。套用一段广告词:教研活动就像是一场旅行!是的,沿途的“风景”让我们美不胜收,看“风景”的心情又让我们记忆犹新、受益匪浅。在思维碰撞中提升,在问题反思中成长,让我们怀着一颗热爱语文的心,带着一个个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时时去“旅行”,时时去“收获”!

13、附:展示课教案以题质疑 借问读文 学文悟理人教版三下第七单元矛与盾的集合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课前谈话:送名言与大家共勉,老师相信学会思考会让你们更能干!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爱因斯坦教学过程:一、 读词猜物巧揭题。 1、出示两组有特色的词语:戳(chu) 刺 进攻抵(d ) 挡 自卫*指名读正音*这六个词用在古代一对常用的兵器上再合适不过了。一个善于进攻,右手紧握灵活地戳;一个左手紧握,可以自卫。你猜到了吗?*出示图片、书空“矛”“盾”、观察字形,感受汉字字形表义的作用,完整板书课题。2、读课题,质疑。罗列整理:(学生可能会提)集合是什么意思?谁把矛和盾

14、集合在一起?矛和盾集合在一起成了什么?为什么要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矛和盾是怎样集合在一起的?二、 初读课文自由轻声读课文2遍: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给课文标上节号,边读边想想刚才提出的问题,可以动笔划一划。交流:*难读的词(质疑、存疑:什么是履带?)*难读的句*解决自己读懂的(1)谁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矛和盾集合在一起成了什么?(2)把这两个问题连起来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3)像这样课文中也有一句话告诉我们这两个问题的答案,你找到了吗?出示:坦克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重点理解“合二为一”:三、 带疑促读,研读文本14小节。1、为什么要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出示

15、: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读着这句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随机理解:如雨点般、左抵右挡)*如果你是发明家,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一个词是(联系上下文理解板书:难以招架)2、就在这紧张危机的关头,发明家有了想法。了解这些想法,能帮助我们解决“矛和盾是怎样集合在一起的?”(1) 理清发明家的想法*默读课文24小节,读一读,发明家想了几次?*练读、指名读,理清发明家的三次想法。(2) 理解发明的过程*画一画(随机理解:履带)*复述:换人称读一读、说一说。(3) 师小结四、 略学56小节。1、 读第5小节,你仿佛听到什么,看到什么?(随机理解:大显神威)2、 结合文本的学习,初步理解:( )善于把( ) 的长处,集于一身,( )就是胜利者。读: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存疑结课: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我们还可以去读读其他发明家的故事,也可以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丰富它、理解它、用心来体会它。五、 字词巩固。1、 积累文中好词,划一划,抄一抄。2、 书写指导:集架课外自主作业:找一找能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其他事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