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导学案.doc

上传人:爱问知识人 文档编号:3448454 上传时间:2019-08-2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47.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导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导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导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导学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导学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导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导学案.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9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第21课课文题目:陈涉世家 课堂类型:新授课 主编教师:刘小猛 辅导教师:学生姓名: 检查情况:【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内容,说出起义的原因和经过。2、读懂、读熟课文,结合课文了解人物性格和文中的思想内涵 ,背诵精彩语段。3、从作者和陈胜身上学习树立远大理想的重要性。4、了解这场革命运动爆发的偶然性和必然性,认识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重点难点】1、目标1、2。2、目标3、4。积累欣赏卖炭翁唐白居易乐府诗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

2、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翻译】有位卖炭的老翁,在中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烤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很黑。卖炭得到的钱做什么用?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穿的衣服很单薄,但是心里担忧炭的价钱便宜,希望天气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轧着冰冻的车辙赶路。人和牛都疲乏了,也饿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老翁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休息。两位得意洋洋的骑马的人是谁?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手

3、下的爪牙。手里拿着诏书,嘴里说是皇帝的命令,然后拉转车头,大声呵斥着赶牛往北面拉去。一车炭,一千多斤,宫里的使者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舍不得它,却也没有办法。宫里的使者们将半匹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当作炭的价格。【学习路径】 导入课文: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是谁的名言?出自于哪里?基础练习:1、读课文,查字典,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少: 尝: 佣: 耕: 辍:之: 垄: 怅: 之: 苟:无: 相: 发: 闾左: 適:適戍: 屯: 次: 为: 会:度: 失期: 法: 亡:举大计:等: 死:思考练习1、哪句话表现了陈涉年轻时的远大抱负?2、起义的导火线(直接原因)是:3、

4、起义的根本原因:4、哪句话表现了陈涉的博大胸襟?5、起义的舆论准备:作用:6、他的计谋成功了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7、陈胜、吴广谋划起义的主要策略是什么?8、表明陈胜、吴广起义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的句子9、进一步反映起义的影响、号召力之大;,这场农民运动的爆发是历史必然的句子:10、你从哪些地方可以读出陈涉的“鸿鹄之志”? 起义前: 起义后:11、起义的具体步骤:12、陈涉是一什么身份的人,从文中哪个词看出来? 13、陈涉甘于目前所处的社会地位吗?从文中什么地方可看出来?14、陈胜认为起义将得到广大人民支持的理由是哪几种? 这样就显示了陈胜既敢于斗争又有斗争的智谋,有洞察时局的能力,文章结尾“诸

5、郡县以应陈涉”的事实映证了上文陈胜关于“_”分析和“_”的预见,也进一步说明这场战争的必然。 15、选读课文中有关陈胜参与对话的内容,找出最能表现他性格的语言,并加以适当的评论。 最能表现陈胜性格的语言及评论:16、分析本文结构设计。少有大志:燕雀焉知鸿鹄之志哉?谋划起义:起义原因谋划起义威众之策起义建国:发动起义立国称王响应起义陈胜:伟大抱负,远见卓识,非凡谋略,领导才干。创作园地:评析陈胜。教师学生批注栏:【赏析】这是一首讽谕诗。作者以个别表现一般,目的是要揭露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同时也表现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希望得到皇帝的注意。这也是一首叙事诗,作者仅用二十句一百三十五

6、字,便完整地记述了一位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未成、被宫使掠夺的全部经过,层次清楚,脉络分明。在内容上,可分为三段。第一段由开头至“心忧”句,交代卖炭翁生活的艰辛和愿望。第二段,自“夜来”句至“市南”句,描述他进城卖炭。第三段,自“翩翩” 句至结尾,写炭被掠夺。全诗有叙述,有描写,有细节,有对比。笔法简洁,语言精练,在概括、剪裁和渲染等方面,处处显出诗人的匠心。尤其是结尾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正如唐宋诗醇卷二十所说:“直书其事,而其意自见,更不用着一断语。”1、司马迁(约前145前90年),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司马迁10岁“诵古文”,20岁

7、开始游历,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捕入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书,完成史记。2、史记简介:史记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长达三千年的历史。全书包括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本纪记述了历代帝王的事迹;世家主要记述诸侯王国的事迹;列传则是人臣之传。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3、秦末农民起义的情况简介: 秦始皇吞并六国之后,对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苛捐杂税繁重。到秦二世时,赋税更加严重了,人民痛苦不堪,阶级矛盾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陈胜、吴广正是在这种情

8、况下,发动领导了大泽乡农民起义,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政权张楚,给予秦朝的暴政以致命的打击,促使了秦速亡,使由秦始皇开始的而想万世统治中国的秦王朝只存在短暂的15年便被刘邦的西汉政权所取代。9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第22课课文题目:唐雎不辱使命 课堂类型:新授课 主编教师: 辅导教师:学生姓名: 检查情况:【学习目标】1、 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2、 培养学生朗读、复述、翻译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3、 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了解民族文化的热情。【重点难点】1、朗读文言课文。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3、学习本文通过对话

9、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4、 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了解民族文化的热情。 导入课文: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在国家外事交往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则就是不辱使命(头可断,血可流,祖国的尊严不可丢),你知道它出自于哪里吗?基础练习:1、找出并解释文中的通假字。秦王不说故不错意也仓鹰击于殿上2、结合书下注释和资料,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唐雎不辱使命( )以大易小( )请广于君( ) 以头抢地耳( )休祲降于天( ) 天小缟素( )秦王色挠( ) 长跪而谢之( ) 寡人谕矣( ) 大王加惠( )故不错意也( ) 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 ) 徒以有

10、先生也( )安陵君其许寡人( )3、结合注释和资料,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2)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3)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4)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4、词语活用现象。轻寡人与 请广于君 5、一词多义使命( ) 虽然,受地于先王( )秦王使人( ) 秦王怫然怒( )仓鹰击于殿上( ) 以头抢地耳( )受地于先王( ) 以五十时之地而存者( )请广于君( ) 以君为长者( )徒以有先生也 ( )7、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是出于好心吗?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安陵君用什么理由拒绝了秦王的要求?8、秦王认为自己对安陵君是什么态度?秦王说的是否

11、是真心话?说说理由。比较安陵君的理由和唐雎的理有何异同?9、秦王说的“天子之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秦王为什么要说“天子之怒”呢?唐雎举专诸、聂政、要离等三个人物的目的是什么?10、“若士必怒今日是也”表现了唐雎的什么精神?你认为唐雎的“怀怒未发,休 于天”正确吗?思考练习1、故事中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哪个?2、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3、文章结构内容: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写第二部分(第2.3段)写与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这场斗争有两个回合,可分两层。第一层(第2段),写第二层(第3段),写第三部分(第4段),写斗争的结局。4、安陵君和唐雎各是怎样的人?在文中找

12、出依据。智力练习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抄,抄已,朗读一过即焚之;又抄,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选自 明史张溥传 )5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1)俄顷立就完成(2)日沃汤数次 热水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这个句子。如是者六七始已。像这样(先抄后烧再重抄)反复六七次才停止。7这则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学习要勤奋刻苦,方能成功。8、唐雎、专诸、聂政、要离都是英勇无畏、大义凛然的英雄,请你再列举两位这样的英雄,并谈谈他们的精神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创作园地:评介唐雎。教师学生批注

13、栏:1、关于战国策:战国策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战国策当初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和本子,西汉末年刘向编订为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内容多记谋臣策士的活动,写了他们雄辩的言辞和机智的运筹。文笔挥洒自如,描写人物活动绘声绘色,栩栩如生,富有文学意味。2、关于正直的名言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谚语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谚语志无虚邪,行必正直。春秋 管仲 丈夫志气直如铁,无曲心中道自真。唐 寒山 宁向直中取,不向曲中求。郭吉安 世上没有比正直更丰富的遗产了。莎士比亚 几何以直线为最近,修身以正直为最好。英国谚语 讲真话

14、的人不需要记住自己说过的话。 马克吐温 你若正直,不要怕人诽谤。波斯萨迪 正直的人是神创造的最高尚的作品英蒲柏 因正直而获得的利益才是真利益。英国谚语 九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第23课课文题目:隆中对 课堂类型:新授课 主编教师:刘小猛 辅导教师:刘小猛学生姓名: 检查情况:【学习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2、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3、理解时年27岁的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重点难点】1、朗读文言课文。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3、学会翻译文言文,了解文章大义。4、了解诸葛亮的卓越才能。积累欣赏蜀相唐杜甫七律诗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

15、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学习路径】 导入课文:三国演义开篇有一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今天我们要通过隆中对这篇文章来了解他。基础练习:1、读课文,画出生字,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解释: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通“ ”意思是 自董卓已来 已,通“ ”意思是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3、齐读课文,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躬 陇亩 好 每 时 莫之许 友善 信然 屯 器 与俱来 就见 屈致 枉

16、驾 顾 由是 遂 诣 凡 乃见 因 屏 汉室 倾颓 孤 信 用 猖獗 已 计 安 谋 援 殆 资 因 殷 存恤 戎 夷越 身 箪食壶浆 诚如是 日思考练习1、一词多义:谓 谓为信然 谓先主曰 已 然志犹未已 自董卓已来 已历三世 信 谓为信然 信义著于四海 欲信大义于天下 然 谓为信然 然志犹未已 用 遂用猖獗 贤能为之用 此用武之国 2、词性活用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箪: 壶: 3、句式 (翻译出来)(1)判断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2)省略句。君与俱来。(3)倒装句。时人莫之许也4、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5、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内政和外

17、交方面应遵循的方针是:诸葛亮先论述了占据荆州的必要性:再论述占据荆州的可能性:最后论述占据益州的可能性:教师学生批注栏:【翻译】丞相的祠堂要到哪里寻找?在锦官城外柏树繁茂的地方。映着石阶的绿草自成一片春色,隔着树叶的黄鹂徒有好听的声音。三顾茅庐频繁讨论天下大计,两朝的开创与辅佐老臣竭尽忠心。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病死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赏析】诗人游览武侯祠,描写了武侯祠周围的景色,抒发了对诸葛亮崇敬的心情及深切的缅怀。而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更让诗人倍感惋惜。全诗内涵深刻,感人至深。1陈寿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2“对”,对策

18、。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自我评价: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9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第24课课文题目:出师表 课堂类型:新授课 主编教师:刘小猛 辅导教师:学生姓名: 检查情况:【学习目标】1、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2、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3、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新 课

19、 标 第 一 网【重点难点】1、理解课文,掌握重点词句。2、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3、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积累欣赏书愤南宋陆游七律诗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学习路径】 导入课文:对联引入新课:1“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2“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武侯书堂)3“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病起书怀)基础练习:1、录音范读课文。要求学生画记出疑难字词,注意停顿、重音。2、对照课下注释,翻

20、译课文,注意以下字词:崩殂: 疲敝: 秋: 殊遇: 开张圣听:光: 恢弘: 妄自菲薄: 引喻失义:陟罚臧否: 异同: 作奸犯科: 刑赏: 平明之理: 良实: 志虑忠纯: 简拔: 遗: 咨: 裨补阙漏:淑均: 优劣得所: 猥自枉屈:驱驰: 后值倾覆: 尔来: 夙夜忧叹: 不毛: 庶竭驽钝: 攘除: 斟酌损益: 慢: 彰其咎: 谘诹善道: 察纳雅言:3、古今异义词:(1)开张:今义是 ,本文中的古义是 。(2)痛恨:今义是 ,古义是 。(3)卑鄙:今义是 ,古义是 。(4)感激:今义是 ,古义是 。(5)谨慎:今义是 ,古义是 。(6)涕:今义是 ,古义是 。3、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虚词此诚危急存亡

21、之秋也( ) 欲报之于陛下也( )先帝称之曰能( ) 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 可计日而待也( ) 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以光先帝遗德( ) 以塞忠谏之路( ) 是以先帝简拔( )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 欲报之于陛下( ) 叹息痛恨于桓、灵(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受任于败军之际( )还于旧都( ) 愚以为宫中之事( ) 悉以咨之( ) 先帝不以臣卑鄙( ) 以伤先帝之明( )思考练习1、翻译第一自然段,问题探究:(1)当时的不利条件是什么?(2)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3)本段提出什么建议?2、翻译第二自然段,问题探究(1)作者在本段提出的建议是什么?(2)如何具体执行?3、翻译

22、第三、四自然段,问题探究(1)举荐了哪些人?为什么要举荐这些人?(2)提出亲贤的具体作法是什么?(3)亲贤的好处是什么?4、翻译第五自然段,问题探究(1)本段的中心句是哪句?(2)先汉兴隆的原因是什么?(正面):(3)后汉倾颓的原因是什么?(反面):(4)“每与臣论此事”中“此”指什么?(5)“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什么?(6)3-5段提出了什么建议?为什么要把这条重点写?5、请同学翻译第六自然段,问题探究找出表明作者出身的语句。当时作者的志趣是什么?“感激”的原因是什么?文中的“卑鄙”是什么意思?具本指什么?哪句话概括了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6、翻译第七段,问题探究(1)亮夙夜

23、忧叹的原因?(2)“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原因?(3)表明伐魏时机成熟的句子?7、翻译第八段,问题探究第一句照应上段哪一句?第二句前半句照应上段哪一句?第二句后半句照应第一段哪一句?哪一句话表现了亮以身许国的意志和决心。智力练习汉,郭伋字细侯。茂陵人,为并州守。素结恩德。后行部至西河。童儿数百。各骑竹马,迎拜于道。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计日告之。既还。先一日,伋恐违信,遂止野亭,候期乃入。以太守之尊,与竹马童儿道旁偶语,乃以不肯失信于儿童。先归一日。宁止野亭以候期,可谓信之至矣。注释:行部:巡视州郡。 竹马:儿童放在胯下当马骑的竹竿。使君:汉代称刺史为使君,汉代以后尊称州郡长官为使君。5.解释下列

24、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素结恩德 平素或“一向”、“平时” 后行部至西河 到6.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郭伋“遂止野亭,候期乃入”的原因是什么?郭伋比约定的日期早到了一天,担心自己失信于孩子们,就在路边的野亭里信了一夜,准备第二天和孩子们相见。(担心自己失信于孩子们)7.郭伋在汉代以贤良著称,数百儿童道旁迎之的雅事更被传为美谈。阅读本文,说一说郭伋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郭伋是一个对儿童守信、亲切和蔼的人。(“讲信用,喜爱儿童”)8、识记、运用与诸葛亮有关的成语、歇后语成语(1)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注解: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为革命,为人民奋斗终身。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力,死而后

25、已。”(2)运筹帷幄注解:指拟定作战策略。引申为筹划、指挥。出处:汉书高帝纪:“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3)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注解: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请经过大家商量,就能商量出一个好办法来。歇后语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比喻人不同,性格也不相同。)刘备三请诸葛亮诚心诚意 门角里藏着诸葛亮暗中盘算诸葛亮草船借箭有借无还 诸葛亮唱空城计急办法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诸葛亮当军师足智多谋;名副其实诸葛亮的丑妻家中宝 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诸葛亮的锦囊用不完的计 诸葛亮吊孝假仁假义诸葛亮放孟获欲擒故纵 诸葛亮焚香操琴故弄玄虚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诸葛亮借东风将计就计;金蝉脱

26、壳诸葛亮三气周瑜略使小技 诸葛亮玩狗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己 诸葛亮斩马谡执法如山;不念旧情9、分析本文结构设计。分析形势,提出建议: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追述先帝,知恩图报:报先帝,忠陛下,北定中原,兴复汉室提出请求,明确责任:临表涕零,情真意切。教师学生批注栏:【翻译】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艰难,北望被金人侵占的中原气概有如高山。抗金名将刘锜等曾乘着高大的战舰在雪夜里大破金兵于瓜州渡口,吴璘等也曾骑着披甲的战马在秋风中大败金兵于大散关。我白白地自认为是边防上的长城,对镜照看衰老的头发早已花白。出师表这篇文章真是举世闻名,千载以来谁又能与诸葛亮相比呢。【赏析】该诗是陆游1186年

27、春居山阴时所作。诗中追述壮年心情,自伤迟暮,致慨世事多艰,小人误国,恢复中原的时机,一去不可复得。结尾提到诸葛亮的出师表(出师表中有“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之语),正道出了陆游生平的心事,故引以言志。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作者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是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年轻时躬耕陇亩,隐居隆中,刻苦攻读史书,常以管仲、乐毅自比。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为其真情所动,出山辅助刘备,联吴抗曹,败曹操于赤壁,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刘备死后,他受遗诏辅助后主刘禅。2关于“表”:表是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王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

28、诸葛亮这篇表文写于蜀汉建兴(后主刘禅年号)五年p27年)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当时蜀汉已从猇亭(现在湖北宜都)战役的惨败中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平定了南方的叛乱,所以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写这篇表文的目的是,希望刘禅任用贤臣,采纳忠言,赏罚分明,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以实现先帝的叫匕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宏大理想。9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第25课课文题目:词五首 课堂类型:新授课 主编教师:刘小猛 辅导教师:学生姓名: 检查情况:【学习目标】1、积累文学常识,了解婉约派和豪放派的风格特征及代表作家、作品;2、培养学生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词的内容及情感的能力;通过反

29、复吟咏,培养学生感悟诗歌意蕴的能力;通过探讨研究,培养学生合作、质疑的反思精神,归纳、综合的能力。3、感悟作品内涵,领会词作情感,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和爱国情。【重点难点】1、准确背诵词作,理解词的思想内容。2、归纳比较不同词作的区别,感悟婉约和豪放派的词风。3、准确默写,理解运用。积累欣赏夏日绝句宋李清照五绝诗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翻译】活着的当作人中的豪杰,死了也应是鬼中的英雄。人们到现在还思念项羽,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东。【学习路径】 导入课文:你知道词还有哪些名称吗?试举例说明。基础练习:1、给加点字注音千嶂里( ) 燕然未勒( ) 羌管( ) 擎苍( )貂

30、裘( ) 鬓微霜( ) 千骑( ) 酒酣( )何妨( ) 谴冯唐( 麾下( ) 炙( ) 了却( ) 的卢( )2、江城子 密州出猎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我们在初二学过他的一文一词,分别是 , 。3、破阵子选自稼轩词编年笺注,作者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爱国词人。我们初一时学过他的一首词是 。思考练习(一)望江南1、本词虽短短27个字,却讲述了一个凄婉动人的故事。试给这个故事理清记叙的要素。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2、词中前八个字写了女子什么心态?3、可以推断白蘋洲是个什么地方?w w w .x k b 1.c o m4、反复吟诵本诗,体会词中女子的情感的变化。5、由上

31、题推断,全词的主旨句是哪句?6、由上题推断,本词写了女子什么样的情感?(二)武陵春1、上片中“ , ”句,表达了作者对丈夫无限思念的情感。2、评论认为“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是一个“创意出奇”的句子,请说说他奇在何处?(或问:如何理解鉴赏“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三)渔家傲1、词中“ ”字直接点明了季节,“ ”四字间接点明了季节,紧扣题目 。2、上阕写景,突出了“异“字。在词中,风景异的具体表现有: ; ; ;(4) 写出了边塞萧瑟、荒凉、戒备森严的景色。3、由“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句,你容易想起王维使至塞上的 诗句;从“浊酒一杯家万里”你想起了苏幕遮中“明月楼高休独倚

32、, , 句。所以,从环境描写和内容上看,整首词意境开阔,苍凉悲壮。4、上阕描绘边塞苍凉又壮阔的景象,隐隐透出边城严峻的军事形势,下阕抒情,抒发了怎样的情?5、由上题推断,全词的主旨句是: , 。“ , ”抒发了守边将士壮志难酬、思念家乡的情感。6、请找出使用典故的句子,并说说典故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四)江城子1、上阕叙事,记叙了 的壮观场面。2、“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在整首词中有何作用?体现在哪些地方?3、下阕抒情,抒发 的爱国之情。4、“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运用了什么典故?具体分析其作用。5、“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勾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33、?6、这首词用了哪三个典故?请写出来。理解赏析破阵子1、上片写 生活,战前准备。首句是 写,后几句是 写。2、第一句连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的动作 、 、 ,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 ”和“ ”表现出战斗的场景是回忆出来的。“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写军队生活。“沙场秋点兵” 暗示战斗即将开始。其中“秋”字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 的气氛,暗示战斗即将开始。3、赏析: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壮观场面。下片写战斗场面,抒发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4、“ , 。” 用 修辞手法,从 觉和 觉两个方面,概括而又生动地再现了紧张激烈的战斗场

34、面。“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与上阕“ , ”遥相呼应,又回到现实,与中间的梦境形成对比,表达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愿望和 的悲愤。5、诗人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念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这种眷念的情结从词中哪两个细节可以读出?6、“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写出了作者怎样的理想?结尾一句“可怜白发生”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7、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8、这首词,从题材上看是,写 生活情景;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 ;从语言风格上看,意境开阔,豪迈激越。所以,作者说自己写破阵子是“赋壮词”。在这五首词中, 和 也属于“壮词”。 请根据提示,写出你学过的爱国诗词。

35、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教师学生批注栏:【赏析】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齐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词的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