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全册.doc

上传人:小小飞 文档编号:3449493 上传时间:2019-08-26 格式:DOC 页数:152 大小:1.2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全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2页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全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2页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全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2页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全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2页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全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全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全册.doc(15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五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新疆”等词语。2. 有感情地朗读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并熟读成诵。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4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着重理解书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练习用关联词语造句。5让学生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学会收集、整理、加工信息,能从网上查阅关于丝绸之路的其他知识,能用简洁的话介绍,从而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过程与方法1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2初步领悟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并尝试运用。3. 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

2、态和动态的描写情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白杨树的内在品质,能说出这条路被称为“丝绸之路”的原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感受建设者们对修筑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满腔热情,体会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和建设者们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英勇气概。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教学重点1. 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2 具体体会课文中的静态、动态描写。3 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4了解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所遇到的困难,感受勇克难关的英勇气概,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难点1具体体会课文中的静态、动态描写2丝绸之路的价值3体会

3、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教时分配1草原 2课时 2 丝绸之路 1课时3白 杨 2课时 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1课时5口语交际 习作 3课时 6 回顾拓展 1课时1、草 原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着重理解书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练习用关联词语造句。3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教学重点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2具体体会课文中的静态、动态描写。教学难点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

4、的生活情景。2具体体会课文中的静态、动态描写。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2.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3.弄清课文记叙顺序,给课文分段。教学重点1.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2.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如何给课文分段。教学难点1.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2.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如何给课文分段。教学流程教学过程个性化设计揭示课题启发谈话1.在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有辽阔的草原。作家老舍访问内蒙时,身临其境,处在草原这一特定环境之中,油然产生了特殊的感情,目睹了蒙族人民待人接物的风俗习惯,又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深厚

5、情意。作者把这些内容都活灵活现地写下来了。2.我们学习的这组课文读写训练的重点是:事物的静态和动态。我们前面学的鸟的天堂和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草原都是本组课文的示范文。学习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这篇访问记,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要认真学习作者是如何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对事物进行静态和动态的描写的,使我们读后觉得又具体又生动。 了解内容1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2草原人民是怎样待客的?检查生字新词1教师出示下面生字、新词:“渲染、勾勒、迂回、鄂温克、天涯”,先正音、正形、再讲词义。(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湿润物象,使它分出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引申为文学创作中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行

6、为、心理描写来突出形象的一种手法。勾勒:是绘画时用线条勾出的轮廓。迂回:弯弯曲曲,来来回回地环绕。迂,曲曲折折绕弯;回,旋转、环绕。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涯,水边。)2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生字、新词。(有些词让学生互学互帮,教师给予适当的指点;有些词语留到讲读时解决;有些词语课后个别解决。)弄清顺序同时检查字词掌握的情况。(第1段:看到了草原的美丽景色。绿毯、勾勒、骏马、奇丽、柔美、渲染、回味、茫茫、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第2段:初入草原,快到公社时看到的景色。疾驰、迂回、洒脱、襟飘带舞。第3段:蒙古包外的握手欢迎。第4段:蒙古包内的盛情款待

7、。拘束、羞涩、鄂温克。第5段:分段朗读课文1这篇访问记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过程?(这篇访问记按地点转换的顺序写了访问的过程: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里告别草原。)2按访问的过程。课文可以分为几段?为什么?(可以有三种分法:(1)按自然段和前面的分析可分为5段(2)按初见草原景色访问陈巴尔虎旗公社,可分为2段;(3)按初入草原途中见闻蒙古包外、内,可分为3段。学生按其中哪一种方法来分段,都可以。)布置作业1在作业本上练习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2熟读课文第1段。第 二 课 时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第1、2段,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主人欢迎客人时的热烈欢腾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2.体

8、会文中比喻句的内容及作用。3.了解文中关联词语的运用。4.背诵课文第1段。教学重点1.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主人欢迎客人时的热烈欢腾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2.背诵课文第1段教学难点(一)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主人欢迎客人时的热烈欢腾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二)背诵课文第1段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个性化设计讲读第1段1默读,分层次。思考: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分几层?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课文第1段写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景象。课文分两层写。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后写产生的感想。)2再读,思考: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样?作者是抓住哪些景色来写的?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写?(读后讨论。

9、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奇丽景色,他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来写的。因为这些景物显示了草原的特色。)3细读、思考: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 (2)作者是怎样从天空到地面,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让学生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 (3)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让学生自己出声读第1段第1层,要求学生细心体会,认真想象。重点说说下面三个句子:“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

10、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4默读、思考、朗读: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说一说“境界”一词的意思。读时注意理解“既又”的并列关系;可用“美丽”或“壮丽”与“奇丽”作比较,理解“奇丽”一词用得恰到好处。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表达作者感受的两个句子。)5指导学生背诵第1段课文。(让学生按课文描写顺序和景物特点,边读边想象,把这段课文熟读成诵。)小结:祖国的草原这么美。这段课文思路清晰,从看到的到感受到的,按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描写景物。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就能抓住景色的特点来写,把景物和感受联系在一起,即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在

11、描写初见草原的景物时主要运用了静态描写,为我们展示一幅草原静态美的图画,但静中又有动,例如写羊群。讲读第2段1指名读第2段。(教师提示:学习课文第2段,我们要学习作者如何按照地点的转换,抓住事物与环境的联系、变化的特点,运用动态的描写方法,把文章写得又形象又生动。) 2阅读、思考:写作者访问陈巴尔虎旗牧业公社途中,这段课文可分为几层?(可分为两层:初入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快到公社,主人到几十里外迎接客人。) 3讲读第1层课文。 (1)作者乘汽车进入草原,最初有什么感觉?(草原十分辽阔。)从课文哪些语句看出草原十分辽阔?(“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

12、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洒脱”是什么意思?(不受拘束。课文指行动自由,不受限制。) (2)“初入草原,听不到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这些描写说明草原环境有什么特点?(十分静寂。) (3)初入草原,环境的特点是辽阔、静寂。后来呢?草原环境有什么变化?从什么地方开始变化的?(草原的环境有了变化,从见到一条河开始变化。) (4)看到了河,环境有什么变化?隐隐有鞭子的轻响说明了什么?(说明有人了。) (5)为什么有了河,草原的环境就有了变化?(有了河流、水草长得茂盛,蒙族人民就会把牛、羊、马群赶到这儿来放牧。)4讲读第2层。 (1)指名学生读第2层。 (2)“疾

13、驰”、“襟飘带舞”是什么意思? (3)作者为什么用一条彩虹比喻来欢迎远客的蒙族男女老少?(因为他们突然出现在远处的山丘上,而且都穿着颜色鲜艳的衣裳,这样既恰切又形象地表现了蒙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情。) (4)当主人见到客人时,草原的环境有什么变化?从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小结:作者初入草原,看不见什么东西,听不见一点声音,处在这种环境使人产生一种辽阔、静寂的感受,接着作者快到公社时,看到了牛羊成群,主人热情迎客,听到了各种声响,自然引起一种兴旺、热闹的感受。作者的感受由静到动,是因为他所处的环境在变化的结果,这说明,环境变了,事物也

14、在变化。讲读345自然段1让三名学生各朗读一段课文,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1)这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2)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表现蒙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词句。2读后讨论交流。(1)主客是怎样见面的?作者运用哪几个动词来表现激情洋溢的气氛?手是怎么握的?怎么笑的?怎么说的?这些表现什么?你体会到主客见面时大家的心情怎么样?用欢乐、热情的感情朗读这一节课文。( 2)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招待客人的?从这节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蒙汉两族人民情谊很深?为什么“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3)客人告别时的情景怎样?“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诗句中的“何忍别”是什么意思?

15、第1句怎么讲?(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如此深厚,怎么舍得分别呢?)第2句中的“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怎么讲?(“话”是互相攀谈,送别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互相攀谈,依依不舍地告别。)用在诗句结尾的作用是什么?(这两句诗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4)哪些地方体现了蒙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表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穿着各色的民族服装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用手抓羊肉和奶酒招待客人,席间姑娘们还要唱民歌;饭后表演套马、摔跤和民族舞蹈。以上这三方面表现了蒙古人民的风俗习惯。)总结全文1从全文看,前面两段主要是写什么?后

16、面三段主要是写什么?(课文前两段主要讲草原景物的美,后三段主要讲草原人民的美,说明蒙汉两族人民感情深厚。)2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但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小结:这篇课文主要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中心是表现蒙汉人民的友好情谊,歌颂各民族的团结。作者以写草原之美衬托蒙族人民的心灵之美,民族团结的精神之美。同时,也写出了草原的独特的风光形成了蒙族人民独特的风俗,独特的民族气质热情豪爽。作者描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接、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静态美和蒙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烈欢腾场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 业1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读一读,想一想把什么比作什

17、么,然后抄写在摘抄本上。2练习课后练习题第4题板书设计 天空明朗 风光美 颜色美丽1、草 原 线条柔美 人情美 2、丝绸之路教学目标1认识“矗 凹”等七个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能说出这条路被称为“丝绸之路”的原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3让学生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学会收集、整理、加工信息,能从网上查阅关于丝绸之路的其他知识,能用简洁的话介绍,从而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教学重点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教学难点了解丝绸之路的价值教具准备挂图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流程教学过程个性化设计激情导入1导语: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这条路,承

18、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走近丝绸之路。2齐读课题。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学生自由提问,板书比较主要的问题。如: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由学生互相解答)4带着同学们的问题,读一读课文,看看能否在文中找到答案。初读课文1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你特别喜欢的地方,或者读得不太通顺的地方多读一读。2和同学交流一下你最喜欢的部分,读给他听一听,如果能说说理由,就更好了。读中悟情 以情促读(一)体会丝

19、绸之路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的价值。1出示句子:“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2读读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3你是怎样理解“联系”这一词语的。文中描写“我们”是怎样“联系”的?4再读文章,用笔勾一勾你认为有价值的地方。5集体交流(预设:学生会找出中国使者和安息国互相交流的地方。找到中国使者为安息国带去了“绫罗绸缎”,而安息国则将自已国家的”驼鸟蛋”,以及特色文化“魔术”、“杂技”等献给了中国。如果个人学生没有找到,可以再讨论)(二)体会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精神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1安息国与中国在进行交流的时候,两国人民都是怎样的心情呢?小组内进行分角色朗读,注

20、意模仿一些动作与表情,体会一下两国人民的心情。2小组汇报表演,再读文章。3通过分角色朗读,你体会到了两国人民怎样的心情?学生充分交流。(预设:学生通过文章对两国人民一些动作表情的描写,例如:安息国臣民等待时的“浩浩荡荡的大军在边境迎候”,刚出现骆驼队时人们的“欢呼”“奏乐”“欢腾”。中国使臣的”大跨步上前”“满面笑容”;安息国将军的“翻身下马”“高兴得连连点头”等地方可以看出两国的友好与融洽。)4引读:这一场景的实现,多亏了一条道路呀!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三)结合资料,深入理解1其实,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一幕,只是通过丝绸之路发生的一个小小的故事。这样的故事

21、还有好多好多。你还知道些什么呢?把你搜集的资料和大家一起交流交流吧。2交流小组内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3老师也有一个小小的资料和大家交流。由于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执政官恺撒,穿着中国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从而,出现了中国的丝绸热效应。从此以后罗马城内的豪华市区,就设有专售中国丝绸的店铺。而当时中国的丝绸,全部都是经过这一条道路进入罗马城内的,而这丝绸之路的开辟者就是著名的张骞。4齐读课文13自然段5你有什么体会?6再读13自然段。7回答课前两个问题(1)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因为在这条道路上,主要的贸易物品是丝绸。(2)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交流的通

22、道。同时板书。小结古代的丝绸贸易,骆驼与商旅的情形,我们没有机会再看到。而现在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的巨型石雕,在默默地给我们讲述着丝绸之路上那古老而美丽的故事。(出示挂图)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一幕古老的风景,重温那动人的一幕幕。齐读第一自然段与最后一自然段。板书设计东西方友谊交流之路2.丝绸之路 东西方经济交流之路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3、白 杨教学目标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新疆”等词语。2. 有感情地朗读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并熟读成诵。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4初步领悟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并尝试运用。感悟白杨树的内在品质.教学重点通过白杨

23、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教学难点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课前准备挂图,有关资料教学课时2课时第 一 课 时教学目 标1. 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新疆”等词语。初步领悟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教学重 点正确书写生字词,初知课文内容。教学难 点初步领悟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教学流 程 教学过程个性化设计揭示课题激起疑问1.白杨树随处可见,在我们的眼睛里它没有柳树的婀娜多姿,没有榕树一树成林的壮观,可是有的作家却对它情有独钟。这是为什么呢? 出示矛盾的白杨礼赞中的一段话: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

24、象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呢,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象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横斜逸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来粗细罢,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二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自由读,分句读,读后说说白杨的外形有什么特点?(高,直,挺)3矛盾用细细描摹的方法介绍了白杨的外形,作家袁鹰又采用了什么方法呢?检查预习理清文脉1听写词语:戈壁滩 新疆 介绍 抚摸 陷入 2校对字形,理解词语。疆:注意字形,给“疆”组

25、词:(边疆、 疆域等 )从而理解“疆”的本义。戈壁滩:读注释,大家想一想,在粗沙,砾石覆盖的硬土层上普通的草木能生长吗?因此戈壁滩自古以来就被称为“不毛之地”这个毛就是指读第一自然段。你觉得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戈壁?3选用以上的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4课文哪几个自然段介绍白杨树的外形特点?(112) 用什么方法写出了白杨的特点?(对话的形式)课文的后面部分又写了什么?初感形象激发情感1默读112段,摘录课文中体现白杨特点的词语。(高 直 高大挺秀 很快地生根发芽 粗壮的枝干 坚强 不软弱 不动摇)2师引导学生进行分类:白杨的外形 (高 直 粗壮 高大挺秀)白杨的品格 (坚强 不软弱 不动摇)

26、3自由读13段,讨论:“高大挺秀”中的“秀”带给你怎样的感受?交流中点拨:戈壁是“茫茫”,“浑黄一体”的,绿色的白杨给戈壁带来了生机;给过往的旅客带来愉悦。有感情地朗读13段。凸现形象升华情感1指名读爸爸的话。2想象引读,丰富“哪儿”具像。3创设情境引读,读出白杨屹然挺立的形象。4与白杨对话,抒发情感。5感情诵读爸爸的话。6、背诵爸爸的话。7小结:车窗外白杨挺拔的身影给寂寞的旅客带来了一份惊喜,爸爸的介绍让孩子们明白了白杨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强不屈的品格。此时,在孩子们的眼里,白杨树只是戈壁滩上的树吗?(戈壁卫士)作业1摘抄爸爸的话。2做语文课堂作业本第1、2、3题。第 二 课 时教学目标1 有感

27、情地朗读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并熟读成诵。2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3初步领悟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并尝试运用。教学重点1 有感情地朗读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并熟读成诵。2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难点初步领悟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并尝试运用。教学流程 教学活动个性化设计过渡导语1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白杨的特点,令我们对这平凡的树,油然而生一股敬意,来,齐读爸爸的话。2.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愿。)爸爸的心,孩子们此时明白吗?阅读链接解答疑问1师生合读第14、15段。理清孩子们知道些什么,不知道什么。2孩子们不知道

28、这些问题,你们知道吗?这篇文章于1963年发表,离现在整整45年了。让我们读读同一时代艾青的诗,说不定你就明白这些问题了。(1)自由朗读帐篷,读后思考问题。(2)围绕“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到新疆工作?”“新疆是个怎样的地方”进行汇报,随机学习诗歌。交流一:到新疆工作是为了建设边疆。随机朗读第四节。补充时代背景:50年代,毛主席号召广大的知识青年服从祖国的需要,参加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交流二:新疆是个荒凉的地方。扣住“帐篷是流动的家”“荒原”“野地”等词。朗读1、2两节。交流三:环境的恶劣,工作的艰苦有没有吓退建设者们? 抓住“爱”体会建设者们无私的奉献精神。感情朗读4、5两节。(3)小组合

29、作朗读诗歌理解心愿领会思想1再读爸爸的话。2讨论:现在你们知道爸爸借白杨表白着自己怎样的心思了吗?(不畏艰辛,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奉献自己)3爸爸的心不止这些,还有什么呢?读16自然段。重点理解:“在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白杨正迎正风沙成长起来。”引导:“小白杨”在文中指谁?体会“迎着风沙成长”的含义。你读懂爸爸的心愿了吗?(希望孩子们长大后像他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4感情朗读第16自然段5老师小结:现在我们真正理解了爸爸的心,爸爸的心是一份沉甸甸的心思,当他向孩子们深情介绍白杨的时候,实际上他是在勉励自己要像白杨树一样不畏艰难,扎根边疆;爸爸的心还是一个殷切的心愿,那就是(希望孩子们长

30、大后也能像他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奉献自己)领悟表达方法尝试运用1男女生分读表现爸爸心愿的两处语句。2说说有什么发现?(爸爸的心愿并没有直接写出来,而是通过描写白杨树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思想情感)3明确方法:像这样假借某一物品的特点来表现人的某些品质、思想、或情感的写法叫借物喻人或托物言志4我们以前就接触过这类写法的,比如落花生一课,作者借花生成熟了也藏在地底下的特点,告诉我们(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对别人没有用处的人。)5练习:把物品与它所对应的人,连一连。梅花 出淤泥而不染的人荷花 无私奉献的人青松 品质高洁的人蜡烛 意志坚定的人6运用表达方法,写一段话。在雪灾地震中赶赴第一线,为

31、人民浴血奋战的解放军令你联想到了什么?你能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写一段话,表达你的赞美敬佩之情吗?可以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词语。作作布置1摘抄含义深刻的句子。2完成课堂作业本其他习题。板书设计3.白杨白杨的外形 (高 直 粗壮 高大挺秀)白杨的品格 (坚强 不软弱 不动摇)戈壁滩的卫士 扎根边疆 建设边疆4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目标1认识并读准“妖、娆”等14个生字,能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废寝忘食”、“杯水车薪”等词语的意思。2能根据课文前的学习提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3感受建设者们对修筑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满腔热情,体会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和

32、建设者们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英勇气概。教学重点了解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所遇到的困难,感受勇克难关的英勇气概,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难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课前准备搜集、了解青藏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相关资料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教学设计个性化设计 谈歌赏图揭示课题。1听过天路这一首歌吗?歌中所唱的天路指的是什么?(青藏铁路)2揭题,读题。通过课前预习,你对青藏铁路有哪些了解?3读句:“一条长长的“铁龙” 到达雪域圣城拉萨。”(配地图了解)初读感知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们可以借助学习提示的帮助进行学习。自由读读课文,思考:课文介绍了哪几方面内容?2交流(遇到困难、战胜困难)精读课文品味语言(一

33、)面对困难部分:1默读课文,想想筑路大军们遇到了哪些困难?2交流:读出课文中句子,再用自己的话简单介绍,看谁有能概括成一个词。(难以控制施工温度、天气恶劣、极度缺氧)3风火山隧道只是整条铁路的一部分,作者为什么要选择它来写呢?(带读第四自然段,理解“冻土”)由此可见,修筑铁路面临的困难是非常大。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困难,有感情地读一读。(练读,随机交流)“风火山一带经常大大小小的冰雹劈头盖脸地砸下来。”你在什么时候见过这样的情景?结合理解:撕扯 七零八落 不翼而飞 劈头盖脸“尽管对缺氧已有准备筑路大军的生命面临严重威胁。”理解“杯水车薪”(从字面了解到在文章中的意思,想象缺氧所带来的严重威胁)

34、资料介绍:风火山地区自然条件严酷,这里平均海拔4900米左右,年均气温-7,寒季最低气温达-41,空气中氧气含量只有内地的50%左右,被喻之为“生命禁区”。4根据题目,作者为什么不重点描写修路的过程,却要花这么多的笔墨来写遇到的困难呢?(学习写法:侧面描写)(二)战胜困难部分:1面对困难,筑路大军们又是怎么做的?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同桌交流。2集体交流:用自己的话简单说。(找到喷射的最佳温度、奋勇作战、建成高原制氧站)3选择自己最想读的一部分读给大家听。(练读,随机交流)“科技人员昼夜在隧洞里制服了逞凶一时的冻土。”你体会到了什么?(抓住“昼夜”“反复”), 你能读出自己的感受吗?战风雪,

35、斗严寒,在生命禁区的高原,这是一种无法想象的施工。“指挥部的灯火彻夜通明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理解“废寝忘食”,想象科技人员是怎样废寝忘食地工作的?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4写法指导:如果说刚才遇到的困难是侧面描写,那么现在的克服困难就是(正面描写)。(三)补充资料:生命禁区的早晨理清文路升华情感1正是建设者们挑战极限,勇创第一的精神,才有了一次次实验,一次次攻关,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成功。突击队员和科技人员一次次呼喊出同一个心愿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有感情地朗读)2“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个句子在课文中反复出现,请你找出一共有几次,读一读,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3交流

36、:(贯穿全文,起了连接作用,体现了筑路大军的强大决心,更是对我们所拥有的智慧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的自豪。)4如果你就是筑路大军中的一员,看着青藏铁路全线贯通,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5青藏铁路已于2006年7月1日正式通车,给西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然而为了建设这条铁路,40多万各族同胞远离亲人朋友,奋战在这荒凉恶劣的高原,多少年轻的生命永远地长眠在皑皑的雪山下,还有多少人奉献了自己的热血和青春。我们不能忘记曾在这片冻土上挥洒血泪的建设者们。如果要在铁路经过的海拔最高处为他们立一块丰碑,你会在上面写下什么呢?(生动笔写,交流)课后作业交流关于青藏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相关资料。板书设计4* 把铁

37、路修到拉萨去 难以控制温度 遇到困难 天气恶劣 极度缺氧 战胜困难口语交际.习作一教学目标1.策划一次和远方小学生的“手拉手”活动,商量、讨论活动的方案。2.能有条理、较为具体地说出自己的活动方案。3.能通过书信的方式与他人沟通,并把“手拉手”活动开展下去。4.能在信中把自己对活动的打算做具体清楚的描述,同时能合理地提出可行性建议。教学重点1.策划一次和远方小学生的“手拉手”活动,商量、讨论活动的方案。2.能有条理、较为具体地说出自己的活动方案。教学难点1.能通过书信的方式与他人沟通,并把“手拉手”活动开展下去。2.能在信中把自己对活动的打算做具体清楚的描述,同时能合理地提出可行性建议课前准备

38、各地风土人情方面的图片。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口语交际教学目标1.策划一次和远方小学生的“手拉手”活动,商量、讨论活动的方案。2.能有条理、较为具体地说出自己的活动方案。教学重点1.策划一次和远方小学生的“手拉手”活动,商量、讨论活动的方案。2.能有条理、较为具体地说出自己的活动方案。课前准备各地风土人情方面的图片。教学流程教学设计个性化设计激发兴趣组织讨论1.出示各地风土人情方面的图片,了解祖国各地的特色。说说自己的向往:最想去哪里?了解哪里?2.如果自己有一个在远方的同龄朋友,你觉得会有什么好处?你想要这样的一个朋友吗?3.组织学生讨论:用哪些方式才能与素不相识的远方小学生建立联系

39、呢?可以通过远方的一个朋友介绍认识;可以通过爸爸妈妈来联系;可能通过媒体来认识;可能通过学校与学校之间建立联系合作讨论汇集精华 1.联系上以后,我们可以开展哪些活动呢?同学合作讨论,策划活动方案。2.教师到各组听到方案,参与讨论、合作。3.全班交流活动方案:(1)首先写信,建立联系。(2)比较熟悉后,发出邀请,一同参与活动。(3)若对方生活困难,我们就对他给予生活上的资助。(4)选择方案付之行动1.讨论刚才提出的方案,你觉得最可行,最好的是哪一个方案?并说明理由。2.如果你们真的联系上了,成了一对好朋友,你们会怎么做?第二课时教学内容习作指导教学目标1.能通过书信的方式与他人沟通,并把“手拉手

40、”活动开展下去。2.能在信中把自己对活动的打算做具体清楚的描述,同时能合理地提出可行性建议教学重难点1.能通过书信的方式与他人沟通,并把“手拉手”活动开展下去。2.能在信中把自己对活动的打算做具体清楚的描述,同时能合理地提出可行性建议教学流程教学设计个性化设计谈话导入激发兴趣上节课我们已经讨论过活动的方案了,今天就开始行动,第一步写信,建立联系。讨论内容激发写作灵感1.小组讨论:信的内容包括哪几方面?让对方了解自己的情况(学习、生活,生活的小环境、大环境)把自己班级策划的方案详细地进行介绍。提出自己认为比较可行的建议。希望以后能如何进一步地相互了解。想了解对方的哪些情况。2.注意书信和信封的格

41、式(1)书信的格式:书信由称谓、正文、敬语、落款及时间四部分组成。称谓应在第一行顶格写,后加冒号,以示尊敬;正文是信函的主体。可以根据对象和所述内容的不同,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文笔和风格;敬语在书信结束时向对方表达祝愿、勉慰之情的短语。落款及时间在信文的最后,写上写信人的姓名和写信日期,写在敬语后另起一行靠右位置。(2)信封的格式:左上方写收信人所在的邮政编码,上方写收信人的地址,中间写收信人的姓名,姓名写得大一些。信封的右下方写寄信人的地址、姓名和寄信人所在的邮政编码。动笔写作开启心扉1.写信方式:可以小组合作写信,分工合作,一人写一个部分。比如有的写自己的情况介绍,有的写活动设想,有的对对方的

42、请求等,最后一起修改合成一份完整的信;也可以自己独立完成。2.开始写信。典型评价(1)回顾交流:写好这封信要注意哪些?学生讨论。出示这封信。(2)出示一篇中等程度的习作。全体学生自由读这篇习作,对照评议标准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先评议这篇习作的成功之处,有什么不足,说说理由,并且加以修改。(3)出示一篇较优秀的习作。让小作者本人朗读全文。学生再次根据评议标准思考,评议。学生听完后各抒己见。第三课时教学内容习作讲评教学目标修改完善习作教学重点修改完善习作教学流程 教学设计个性化设计典型评价1.回顾交流:写好这封信要注意哪些?(1)学生讨论。(2)出示这封信:2.出示一篇中等程度的习作。全体学生自由读

43、这篇习作,对照评议标准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先评议这篇习作的成功之处,有什么不足,说说理由,并且加以修改。3.出示一篇较优秀的习作。(1)让小作者本人朗读全文。(2)学生再次根据评议标准思考,评议。(3)学生听完后各抒己见。继续写作在交流中充实内容1.交流第一部分内容:自我介绍。在交流中知道自己还需要如何修改,如何补充材料,才能让对方更了解自己,了解我们的大家庭。2.交流第二块内容:活动的方案学生各抒己见,过讨论边修改,把自己的内容改得更加丰满。3.注意检查信的书写格式。合作交流在修改中完善1.小组合作。写信的同学把自己所写的一个部分与其他几位同学合起来,再读一读,一同修改:是否有错别字,语句是否通顺,文章内容是否饱满。2.课堂交流。把自己认为最满意的一部分文章与大家一同分享。小组合作写的文章就把自己组认为比较有新意的语句读给大家听。板书设计口语交际.习作一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一教学目标1结合本单元“走进祖国西部”的专题学习,交流课内外的学习与活动,在交流中积累学习方法并理性的分析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不断进行改进。2引导学生交流在课内外学习中的真实感受,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对西部建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