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教学设计) .doc

上传人:韩长文 文档编号:3451470 上传时间:2019-08-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4.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教学设计)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教学设计)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教学设计)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教学设计)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教学设计)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教学设计) .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第2课 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重点: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生产状况。简述以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为代表的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难点:对原始农耕文化特征的概括。概述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属于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这不仅需要学生知道半坡、河姆渡聚落取得成就的史实,而且还要对这些史实进行整理分析才能归纳其本质特征。在本单元中的地位:本课主体介绍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生产生活状况,以说明性语言为主,尽可能利用第一课建立的知识储备,前后联系。明确我国南北共同发展,构筑远古中华农业文明的基础的历史事实。二、学情分析根据初一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教学内容,教师充分运用现

2、代信息手段,制作直观性很强的课件,激发学生学习情趣,设置问题,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激发探究欲望,意在情境中终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点。通过对比比较的学习,掌握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异同之处,使学生学会在比较中探究。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知道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所代表的地区、距今年代、生产生活状况及其特点,从而了解生活在六七千年以前我国古代的氏族聚落居民 的历史文化。 2与北京人的纵向比较学习,学生可以说出半坡人河姆渡人所取得的进步,培养学生比较和表达的能力。 3对半坡人、河姆渡人异同的横向比较学习,找出南北聚落的不风格,并概括出它们所代表的原始农耕文化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

3、、归纳、概括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1.分组代表半坡人和河姆渡人,分工协作收集有关氏族聚落的资料,根据资料自制聚落房屋模型,发挥想像力,描绘聚落概貌图,并以一天的生活场景为内容进行描述,创设历史情境,掌握氏族聚落的基本情况。2.设置问题,推波助澜,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比较的方法,归纳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通过事物模拟图片展示激发探究欲望,在问题情境中寻找知识要点,最终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点。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1通过学习中华大地上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特别是以半坡、河姆渡为代表的氏族聚落所取得的成就,感受我国远古居民高超的智慧,悠久的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 2通过了解古代氏族聚落当时的生活,体会到

4、人类征服自然的艰辛,学会热爱生命,善待 人生,培养坚强的意志。 四、教学理念和方式整节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 原则,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合 作精神和想像力、创造力,始终把学生的动手、表达、想像、思考、讨论、交流等各种活动贯穿始终,发挥学生 的创造力,发扬团队合作精神,使他们学会收集资料、处理资料、动手实践、分析比较、想像创新等能力,并通过学习感受,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五、 教学过程(一)教学准备阶段1、制作多媒体课件2、 查找资料3、准备实物模拟图片来源:学科网(二)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我们已经了解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的生活状况。随着人类的进步,这种落后状况开始发

5、生巨大变化,出现了氏族聚落。什么是聚落、氏族?距今六、七千年的时候,我国已经出现很多氏族聚落。当时的人是怎样生活的?我们共同学习。 2、学习新课运用课件,简要介绍聚落 的概念及其分布。(六七千年时原始人类已有定居地,称之为聚落。一个聚落就是一个按血缘关系组成的比较固定的社会群体即氏族,中华大地上氏 族聚落已是星罗棋布遍及各地)。 中国氏族聚落重要遗址分布图课件显示,思考我国氏族聚落的分布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找出它数量多、分布广、且多集中在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等特点)了解其中两个最具代表性的氏族聚落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课件闪示半坡和河姆渡两处遗址) 开展学习活动:把全班同学分成两组,分别代表

6、半坡人,河姆渡人。进行研讨设计,拿出本组的方案,你们将通过什么样的 方式、形式来介绍本聚落的情况。介绍中必须包括有房屋实物模型、氏族聚落概貌全图以及氏族一天的生活场景等内容。 (按照设计的方案,分别派出代表向全班同学介绍有关知识。或展示模型、图片,或讲解、说明,或表演、讲故事,其余的同学可以补充、纠正,营造出一种交流、探究的氛围。在活动中,使学生对半坡和河姆渡聚落所在区域、距今年代、房屋特点、主要农作物品种、饲养的禽畜品种、生产工具等各方面知识有所了解,依据史实对当时人们的生活进行充分想像和体会。)老师设置问题,组织讨论,进一步探究新知识。和北京人相比,半坡人在哪些地方比北京人进步了?半坡人已

7、经掌握了建筑房屋的技术,过上了定居生活,他们的房屋是半地穴式的,看“房屋复原图”。半坡人有了原始的农业生产,开始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他们还开始饲养一些家畜,使用的工具已经是磨制石器了。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和打制石器有哪些不同呢?(生思考,讨论,自由回答)归纳:1)在制作方法上 2)功能上半坡遗址中的窑场说明什么?在半坡遗址出土了大量陶器。出示图片。陶器不仅是重要的生产、生活工具,彩陶还反映了原始人的艺术追求。 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相比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又有哪些不同的地方?这些不同是怎样造成的呢?以半坡、河姆渡为代表的氏族聚落有哪些基本特征?有哪些值得

8、骄傲的成就?(引导学生对比,启发思考,从而得出结论) “大汶口原始居民”子目随着氏族聚落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在距今四、五千年的时候,氏族聚落内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反映这种变化的代表性遗址是大汶口遗址。大汶口原始居民的生活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的产生预示着漫长的原始社会就要走到尽头(生自读课文,小组讨论,自由回答)。3、课堂小结本课通过对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在生产、生活等方面取得的具体成就的学习,组织学生谈学习本课的体验和感受。在了解我国远古居民的进步及成就之后,有什么想法?从中得到哪些认识?对学生进行民族自豪感、人生观、意志品质等方面的培养。4、课堂练习我国较早种植水稻的是:( )A.

9、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居民 D.河姆渡居民5、板书设计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 半坡聚落 河姆渡聚落 大汶口原始居民六、评价本课开展的学习活动,效果非常好。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原始居民取得的成就,在学生的交流探究中得到了解决。老师设置问题,通过课件展示出来,组织讨论,探讨了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说明原始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提高,生产力有明显进步,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七、教学自我反思本节课老师及时对学生的活动进行点评、总结,鼓励学生敢于探究、勇于参与、有所创新的精神,对学生的表现特别是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更是给予充分肯定。营造交流、探究的氛围,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了自信心,进一步主动探究新知识。

10、通过读书使学生获得知识储备,来解决问题,进一步调动学生进行分析探讨,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是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教学中,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更好地体现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提供充分的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与技能。八、科组总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 、探索者。我们应该为学生创设一个发现、研究、探索的环境,激发学生进一步创造的欲望。

11、在创设探究情境时注意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没有按照常规,以课文顺序逐项讲解,穿新鞋,走老路。而是探索性的进行了尝试,开展分组学习活动,进行研讨设计,拿出方案,介绍聚落的情况。在活动中,学生对半坡和河姆渡聚落所在区域、距今年代、房屋特点、主要农作物品种、饲养的禽畜品种、生产工具等各方面知识都有所了解。对半坡和河姆渡居民的生活进行充分想像和体会,引起求异思维的发展,激励学生在探索中寻求证据,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历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启发、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是本课的亮点。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第2课 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教学设计(课堂抽测)班级 姓名 考号 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 1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距今年代是()A约五六千年B约一万八千年 C约七十至二十万年D约四千多年2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粟的种植始于()A山顶洞人时期 B半坡氏族时期C大汶口文化时期D黄帝和尧、舜、禹传说时期3已有贵贱贫富之分的原始居民是()A北京人B山顶洞人 C河姆渡原始居民D大汶口原始居民二、识图题 观察下图,请回答: 这是什么原始居民居住的房屋? 请说明这一时期的居民在生活方面比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有了哪些进步?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