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算用结合”专题教研总结.doc

上传人:爱问知识人 文档编号:3493412 上传时间:2019-09-0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0.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算用结合”专题教研总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小学“算用结合”专题教研总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小学“算用结合”专题教研总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小学“算用结合”专题教研总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小学“算用结合”专题教研总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算用结合”专题教研总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算用结合”专题教研总结.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以用引算 以用促算 以用激算 课程改革实验小学“算用结合”专题教研总结新一轮课程改革呼吁:“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计算教学应注意与学生现实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感受到通过计算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诸多先行理念的引领下,把计算教学融入到应用之中,让学生在应用中体会计算,从计算中获得乐趣,已成为当前计算教学发展的重要方向。应运而生,小学数学“算用和谐结合”教学的研究,也成为教学研究热点。回顾我校至下半年开展的“算用结合”专题系列活动的历程,活动形式丰富,效果实在。一 些 做 法一、扎实做好活动的前期工作1、丰富活动方式,促进人人参与课堂教学质量的保证在于教师,转变教师的教育思想、教

2、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主题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因此,我校把校本培训放到重要位置,贯穿于实验过程的始终。校领导身先士卒,做好表率。学校通过文件的形式规定学校领导与年级组进行捆绑,参加年级组的教学调研、集体学习及其他的各类活动。在活动中,实行分层全员培训,促教师观念的更新。做到三个“自觉”:自觉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种学习培训,自觉参加校内每次活动学习,自觉学习教育报刊,广泛吸收主题信息。学校按照市、县教育局的指导思想,采取“请进来派出去”的方式让教师参加省、市、县等各级组织的教学观摩或专题学习研究活动30余次,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视野。同时教师们通过看光盘,听讲座;观课例,析个案等多形式、多途径、多层次

3、的培训学习;与教师交流、与专家对话;促进人人参与。目前,全校27名数学专任教师全部参加各级各类有关 “算用结合” 专题教研究培训活动,参训率达100%。2、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理论是灰色的,实践之树常青”。引导教师把理论应用到课堂教学中、转变学习方式是活动实验工作成败的关键,也是进行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重中之中内容。为了让教师正确理解新课标,树立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教研组开展了加强学习、转变观念、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研讨。我们积极学习二期课改的精神及新课程标准的有关内容,学习了上海教育、小学数学教育、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教学月刊各种教学杂志中关于“算用结合”教改新动向、新经验的文

4、章、案例、教学随笔、教学反思、先行个案;积极参加备课、上课、听课、说课、评课等五环节学习活动。通过自身实践和讨学习,剖析自己的教育行为,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理论素养,使自己的教学更能符合现代化教学的发展趋势。同时请进修学校、教研室等业务单位来学校进行课堂把脉,提高教学研究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县教研室董服根老师多次来校指导课改工作,听教师上课、为教师评课。与实验老师和教研员面对面的谈话,为我校老师们获取了大量信息,解决了教学上的困惑、问题,促进了我们在自己的实践中更好地感悟和体验课改精神。二、扎实抓好课堂教学改革工作1、 建立适合活动展开的教学方式“算用结合”专题教研究活动的确定对我们每一位老师都

5、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我们备课组按照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点,改革传统的、单一的备课形式,推行备课改革。融合集体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科学、合理的设计、操作,建立“集体备课、资源共享、课后反思”的备课制度,同时加强了对数学新课标的理论学习以及教学重点、难点备课指南的研究,使老师们进一步明确了新课标鲜明的理念、全新的框架、明晰的目标,以有效地指导教育教学活动,教师们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得到了显著的提高。2、 建立适应活动展开的学习方式全组人员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集体备课时共同深入研讨教材,精心设计教案,并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坚持贯彻启发式教学的原则,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训练为主

6、线,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教学的规范、制度的指导下,教研组做出了相应的指导与督促。活动展开以来我们数学教研组组织了多次定期与不定期的进行检查,有随堂听课,有备课、作业批改检查、教学反思交流等形式。通过这些活动,进一步规范教研工作,从而接受大家的监督。三、扎实开展实验教学研究至2005年起,全市教研员以及专家们就“算用结合”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其中陈庆宪老师提出了算用结合教学的三点建议;以用引算、以用促算、以算激用。市教研室王瑞达老师指出:“算用结合”是探讨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引领下如何把传统的数和计算与应用题这两块内容的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发挥数

7、学教育的最大育人功能。王瑞达老师又指出“算用结合”的研究要研究“算”和“用”的“和谐”首先是理念(认识)的和谐。基于一些专家的见解,为了本校的广大教师能从更高、更深的层次理解课程标准的理念;并通过算用和谐结合教学见诸于课堂,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明显提高,数学教育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我校于2005年下半年起开展了围绕“算用结合”专题的系列活动。如2005学年的“生活中的数学,数学中的生活”为主题的专题研讨活动;2006学年上半学期的“情境创设中的算用结合” 为主题的专题研讨活动;2006学年下半学期的“同课异构、亮我风采”为主题的专题研讨活动 ;以及2007学年的“算用结合教学模式的探究”

8、等主题的专题研讨活动。做到从点到线、从线到面,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从教师个人到备课组、从备课组到教研组,层层深入融会贯通,活动形式丰富,效果实在。一 些 认 识 “算用和谐”中的“算”指的是计算教学,计算不单单是一种技能或能力,它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方法和数学意识,同时也是人们应具备的数学素养之一,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头戏。“用”指的是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数学教学最主要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仅此就足见“算”和“用”在小学阶段数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时,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鼓励算法

9、多样化;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应避免繁杂的运算,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避免对应用题进行机械的程式化训练。传统教材把“算”和“用”相对分开,最明显的标志是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以“应用题”的形式出现在教材中,整个应用题教学结构非常严谨,有一个显而易见的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序。传统教材中应用题教学过程非常强调应用题的结构和解题思路的指导,促使教学过程显得十分程式化。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把“算”和“用”有机结合,不再设立“应用题”单独的章节,而是有机地结合计算的教学,安排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内容,而且把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贯穿于数学课程的全部内容之中,

10、试图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了解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广泛联系,初步学习用数学解决问题,逐步获得数学的思想方法,形成初步的应用数学的意识。一 些 收 获一、在情境创设中“以用引算” 英国教育学者休格斯通过大量的实践证明:当数在没有与有意义的情景相联系时,儿童在理解简单数目时会有困难。情景可以赋予数以意义,从而使抽象的数成为具体的物体。传统计算教学的一般模式是: 教师为学生选定一种算法,通过例题讲解示范算法,学生模仿算法,在练习中强化算法。现在的教学是教师适时地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围绕情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他们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解释,并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简单现象的过

11、程,就得动用前面以学过的计算技巧。如柯俊艳老师开设数学课20以内加减法练习中,先创设了一个动物春游的场景图。通过具体情境情境设计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改变了计算课的枯燥、乏味的局面,给计算课一种新鲜的力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的思维提供了具体的背景。又如瞿芬老师开设加减混合中的练习的的第5题主题图,先让学生看图说出几道算式。学生在列式的过程中提高了选择有关信息进行简单归纳、类比的能力。根据画面里的各种动物可以列出不同的连加算式和连减算式,使学生体会生活里数学问题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把解决问题和发展数学思考密切结合。在计算教学中,创设计算情境是非常必要的。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创设的情境一

12、定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不必要为“情境”而“情境”,“情境”只是为解决实际问题服务。这就提出“在创设情境中把握一个度”,不要为了追求“算用结合”在哪里挖空心思地搞情境创设。一味追求生活化情境要跑“调”的,在现在的计算课公开教学中,我们感觉到了计算教学中“算用结合”好像进入了一个“程序”,这是不是好的现象,有待进一步的探索。二、在学生的已有经验中“以用促算”荷兰著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费兰登塔尔曾提出作为“普通常识的数“的概念。他认为数学的根源在于普通常识,对小学生来说,小学数学知识并不是“新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旧知识”,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有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学校数学学

13、习是他们生活中有关数学现象和经验的总结和升华,每个学生都从他们的现实数学世界出发,与教学内容发生交互作用,建构他们自己的数学。因而,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以经验为基础的认知过程,它离不开生活实际。我们认为如果课堂上能够再现学生熟悉并蕴藏着抽象的数学知识的生活事例或生活原型,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且有利于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还原成可见、可触、可感的具体想象,从而为学生克服认识障碍提供帮助。如薛香英老师执教认识乘法 时,呈现了一幅游乐园场景,让学生从具体情境中获取相应的信息,感受生活中存在“几加几”的实际现象;接着从学生熟悉的“摆几个相同图形要用多少根小棒?”的实际场景引入乘法算式,让学生

14、结合实际问题明白,求“几个几一共是多少”可以用乘法,感受计算来自于解决问题的需要、计算可以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数学就在自己的现实生活里;而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中,也有利于学生知道乘法的结果就是几个数连加的和,了解乘法得数所表示的实际意义,这就便于学生推导和理解乘法口诀,也为以后探索乘法计算的方法打下了基础。学习知识的真正意义就是在于运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体现知识应有的价值,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计算是由解决问题产生的,又是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应用计算解决问题应该是计算教学的重要方面。我们必须减少单纯的技能性的训练和机械、重复的强化练习,“避免繁杂的运算”,增加计算的应

15、用。在教学计算时,可以创设、提供一些常见的实际生活情境,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获取信息、提出问题,用所学的计算解决问题。这样的计算教学,才能“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使学生感受现实生活里蕴涵着丰富的数学信息,体会计算的价值和数学的应用,发展应用意识。三、在生活实践中“以用激算”学习数学知识,不仅仅是为了解决书上已经处理了的数学问题,更重要的是学生能自觉地把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从数学的角度加以分析、研究、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美国数学家波利亚曾说:“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可见,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其实在生活中处处有计算问题,如:生活中

16、的乘车、乘船、买东西等等都要用到计算,让生活问题数学化,使学生广泛地有意识地接触到现实生活,更细致地观察现实生活,培养他们运用数学的意识,增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中的联系,即数学来自生活实际,数学又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计算教学已经不再是单纯为了计算而计算,而要把它和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避免计算的单一性、枯燥性,从而逐步形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学应用的意识,增强实践应用的能力。一 些 成 绩几年以来开展了围绕“算用结合”专题的系列活动,效果实在。2005学年的“市算用结合研讨活动”在我校举行。徐吟、南小娟

17、两位老师执教了口算除法、笔算除法两节课供专家和与会领导、教师研讨。专家们对我校中青年教师老师开设课堂教学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我校实验教师能够灵活运用新课程理念、自觉转变教学方式和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课堂教学气氛活跃、课改工作扎实有效。实验老师和专家进行面对面的谈话,接受课改专家的思想传播和业务指导,获取了大量信息,解决了教学上的困惑、问题,促使我校教师在新课程实践中更好地逐步体会、体现、完善新的理念。同时,他们对我校课程改革也提出了一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在研究活动中,我校教师开设了30余节实验研究课,其中我校青年教师南小娟开设数学课统计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联系,体现了数学来源于实际,又用于实际;瞿芬老

18、师开设1000以内的数的认识一课突破了以往老师只重数数与数位的教学,把数数与数感相结合;柯俊艳老师开设数学课小数的认识把情境和计算教学有机的结合,给教师们提供了一个学习借鉴的机会;薛香英、王珍两位老师分别执教万以内数的加法通过对同一课题的不同教学设计的比较分析,有利于上课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扬长避短,拓宽了教学教师设计思路。每次活动之后每一个教师。畅谈自己的所得,细说心中的疑虑,交流自己的想法。通过交流获取他人长处,实现“以他山之石,攻己之玉”的功效;通过交流,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实现“亡羊补牢,为时不晚”的效果。让教师们在“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教学反思”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化的发展。在我校的主题

19、活动展开以来,市课改专家、县教育局领导、县教研员悉心指导,学校领导、课改和非课改教师深入听课评课,镇小学教研片活动中老师共同研讨,交流与对话,释疑与解惑,一切教学行为在实践中得到发展。经过几年的实践研究和探索,有好几位教师在备、上、评上已脱颖而出。在这四年的实践改革中学校被评为了市第二批校本教研先进集体,教务处被评为了市群体师德创优先进集体,我校教研组共有4名教师被评为县先进教师,5名教师被评为镇先进教师,市课题两项立项,有县课题6项立项;市论文获二等奖8篇、三等奖12篇,县论文、案例有30余篇获奖。组内成员在成功执教市级镇数学教学研究课4节,县级教学研究课8节,镇级公开课多30余节。校级教研

20、活动课、各集体备课小组组织的教学研究课等共记112节。 一 些 反 思经过组内成员的共同努力,成绩也不少,在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我们的“算用结合”的研究工作才刚刚起步,在工作中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在市级中获奖情况还远远不及,课题研究工作还不是很实,保证教研活动功效的措施还有待完善有的教师对新课改认识得比较肤浅,理解尚不透彻,因而出现了一些形式化的东西,对课改工作的进一步发认识、实践、总结、提高有待于解决。同时,我们在实验工作中遇到了一些困惑,如“在新课程理念下,课程教学方式究竟应该是怎样的?”、“观念的转变与实际教学行为如何能结合得更密切?”、“如何更合理的使用新教材,利用教

21、材给予我们的空间?”、“新课程环境下如何建立一套科学的师生评价体系?”等等。课改的本身就是实践的、动态的。所以,我们要发挥自身的优势,积极进行研究和探讨,使问题得到逐步的解决。同时,我们还要再次强调科教研结合的问题,促进学校的教科研的发展。一 些 展 望新课程呼唤着“算用结合”的计算教学,那么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尽可能做到:把准“算用结合”的切入点,让课堂凸现实效的目标;开发“算用结合”的课程资源,让课堂凸现实效的内涵;关注 “算用结合”的参与面,让课堂凸现实效的原动力;提升“算用结合”的思维品质,让课堂凸现出实效的保障。我们认为:只有以用引算、以用促算、以算激用,才能达到算用的和谐统一。新课程下的计算教学改革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过程,让计算教学在我们的脚下继续延伸,让我们在计算教学的舞台上尽情的“舞蹈”!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