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和谐自能课堂理论学习材料.doc

上传人:李主任 文档编号:3494406 上传时间:2019-09-03 格式:DOC 页数:104 大小:268.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和谐自能课堂理论学习材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4页
小学和谐自能课堂理论学习材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4页
小学和谐自能课堂理论学习材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4页
小学和谐自能课堂理论学习材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4页
小学和谐自能课堂理论学习材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和谐自能课堂理论学习材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和谐自能课堂理论学习材料.doc(10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小学和谐自能课堂理论学习材料对和谐教育的理论思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新时期一项重要战略决策。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的协调。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有赖于构建和谐教育,使得社会通过人的素质提高变得更加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有序。构建和谐教育,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孜孜追求的目标。一、和谐教育是一种民主法治的教育美国教育家爱默生说过:“教育的秘诀是尊重学生。”从这件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尊重学生,首先要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

2、学生的感情,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对学生的批评或处罚,一定要尊重事实,决不能主观武断地制造“冤案”,使学生的自尊受到无辜的伤害。特别是当老师因种种原因造成过失的时候,要敢于面对事实,放下面子,和学生坦诚相见,该认错的坚决认错,这样,老师不但不会丧失威信,反而会使学生更加信赖和尊重你。也只有这样做,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觉性,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育民主,平等待生,是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教育中必须了解学生的内心活动,他有一句名言:不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便没有教育文明。因为只有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我们的教育才能有的放矢,才能切中肯綮,才能卓有成效。和谐教

3、育需要秩序和法治,必须有有条不紊的教育教学秩序和稳定安宁的周边环境。要用法律的力量来强化管理。贯彻“依法治教”,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和普及工作,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管理教育事业。各级各类学校要完善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评议制,建立章程,实行依法自主办学。二、和谐教育是一种公平正义的教育教育公平是和谐教育的基石。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之一,而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教育公平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在享受公共教育资源时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对待,主要包括教育权利平等与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基本方面,其核心是教育机会均等。教育公平与其它社会领域的公平一样,包括教育起点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结

4、果公平。教育起点公平是教育机会公平的本质体现,主要通过相应的制度和政策体现和维护教育公平,尊重和保护每一个公民的受教育权,实现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保证学生不输在起跑线上。教育过程公平主要是指在教育过程和师生关系的互动中平等对待每一位受教育者,从微观层面调控教育公平。教育结果公平是指最终体现在学生的学业成就上的实质性的公平,即教育质量平等,目标层面上的平等。在现实生活中,教育不公主要体现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社会阶层之间的不公平。怎样破解教育不公的难题?关键还是靠政府。首先,政府应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制订教育制度和教育政策的基本出发点之一,从政策、制度和法律层面保证教育公平。其次

5、,加大投入,普遍改善办学条件。再次,实施教育扶贫工程,建立和完善对弱势群体特别是贫困家庭子女就学的资助体系。同时,充分发挥政府在教育资源配置中“无形的手”的作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资源使用效益。此外,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在提高办学水平、缩小办学差距、促进学校均衡发展、平等对待学生等方面促进教育公平。和谐教育也是一种正义的教育。我们的先贤把“孝悌忠信利义廉耻”用以勉励后学,孔子有言:“君于进德修业忠信”。战国时代的管子强调“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任何社会,忠信仁义缺失都意味着人失其要,国失其本。现今的青少年学生,伴随社会转型期的震荡长大,接受西方强势文化的熏陶,崇尚以个人

6、为中心,缺乏深沉的社会责任和历史感悟,传统的人文道德素养在功利主义的应试教育的挤压下显得相当薄弱。青少年学生面对现实的种种困惑又缺乏正确引导就难免躁动迷茫焦虑乃至走向迷途,尤其是道德的柔性隐性在当前明显不敌刚性的显性的分数,未成年人善的成长空间让位于现实的看得见的利益。教育的最根本目的是教会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美丑。蔡元培说:“教育者,养成人性之事业也。”而审视当前的教育,或迫于社会压力或出于内心的浮躁确实淡化了对人的教育的责任,对此业内人士尽管清楚却显得很无奈。三、和谐教育是一种诚信友爱的教育教育和谐的深层基础在于诚信,没有诚信,教育就失去灵魂,就不可能得到全社会普遍认同。教育要以诚信赢得社会的

7、支持。要维护教育自身的形象,切实规范办学行为,为社会作出表率。树立教育良好形象是建设和谐教育的标志。要坚定不移地纠正教育行业不正之风,消除教育不和谐现象,树立教育的良好形象。一是坚决治理学校乱收费,规范收费管理制度,全面落实“一费制”,实行“阳光收费”,切实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建立和谐的校群关系、师生关系。二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弘扬“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关爱学生、甘于奉献、廉洁从教、干净干事”的良好师德师风。三是积极推行政务公开和校务公开,增加办事透明度,从根本上杜绝各种腐败行为。主要包括实行招生公开,确保各项招生工作公平、公正、公开;实行人事公开,保证在招考教师、教师调动和干部任免方

8、面向社会公开,加强民主监督,真正做到从德能勤绩几方面择优录用;实行招标公开,学校基建维修工程项目和购买大宗物资和仪器设备、学生生活用品等,均要按规定实行招标和政府采购,防止暗箱操作;实行财务公开,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定期公布财务收支情况,接受群众监督。教师要以诚信赢得社会的尊重。继续抓好师德建设,大力提倡奉献精神,建设好教师的精神家园。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纳入教师教育的全过程,引导教师时刻牢记自己的神圣职责,以培育人才、繁荣知识、发展先进文化和推进社会进步为已任,坚决杜绝有偿家教,体罚学生等不良现象。加强以“求是、求博、求精、求新”为主要内容

9、的业务教育,搞好新课程实施的通识培训,以过硬的水平塑造良好的教育工作者形象。学生要以诚信赢得社会的欢迎。加强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除了在课堂上向学生教授书本上有关诚信的内容外,还应该把社会当作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大课堂,教育学生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社会上出现的诚信缺失现象,让学生从小就树立起做人要诚实、讲信用的观念。四、和谐教育是一种充满活力的教育改革开放二十年,国家的经济实力今非昔比,对教育投入的加大,硬件设施与国际差距缩短,但创新能力与世界拉大距离,国际上世界科技实力总评,美国加拿大分,日本分,德国分,俄罗斯分,中国分。日本至今共获十几个诺贝尔奖,仅新世纪以来连年获奖。在国策上日本人从技术立国

10、,重引进转向科技立国,强调创新。从历史看,日本民族有自觉的危机意识和应变能力。科学强则民族强,再如以色列在贫瘠的沙漠地区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靠什么?靠的是教育,靠的是不断创新。质疑从来是科学的助产士,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本是教育的旨归。但笔者发现许多教师上课的提问好像是一个个思想圈套,在一次次问答中修正,慢慢引入预先中设定或老师心中认定的答案。表面看似气氛活跃,重启发式教育,实质是学生的精神主体慢慢消失,原有的那点自信心全无,课堂成了学生思想的屠宰场。数学的解题也必须按规范的步骤一步步解,少了步骤即便是答案无误也判有错,解题的方法也得按老师讲的,不可逾越。爱因斯坦说:“比宇宙更辽阔的是

11、什么?是想象力。”可是我们周围的群众仍限于招生标准的一元而紧抱着分数不放。客观地说,在招生体制,社会压力及家长观念等许多因素的约束下,有完整科学的办学思想,特立独行,独步教育界,具备自己鲜明的现代教育理念的学校尚不多见。教育的活力来自教育体制的创新,要从“头”开始,既要重新开始审视、把握教育管理的契入点,也要注重对人思想的开发和激发,教学中我们常说“学习是学生自己在学,”总是力图“让每个学生成为自己的老师”,可是管理中我们却常常丢弃了这样的法宝。我们虽然不能让每个教育工作者都把教育当事业去追求,当艺术去奉献,当科学去探索,但教育这个行业拥有更多的,对教育一颗痴心、一片痴情、一分痴迷的人,这样才

12、能保证教育不变色、不变质。我们决定着学校的明天,学校也决定着我们的明天。管理创新,要从思想入手,要抓住细节,创设情境,打动情感,震撼心灵。只有相互吸引、支撑、依赖,通过科学的管理把散落的火种聚集起来,放大增效,才会有光,才会有热,才能照亮一片天空,创造出教育的奇迹。五、和谐教育是一种安定有序的教育安全稳定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前提和基础。学校是青少年集中学习和活动的地方,为社会各界和千家万户所关注。做好学校安全稳定工作,为广大师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科研和生活环境,保障学校师生、少年儿童的生命安全,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抓好学校安全工作,确保师生安全和学校

13、稳定,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第一要务,也是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天职。要建立健全安全责任制,形成强有力的责任体系,把安全工作落到实处;建立和完善学校日常安全管理制度、安全隐患排查制度、安全预警机制和安全事故应急制度;强化安全教育和安全事故应急预演,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以防为主,综合治理,重点防范危及师生安全的校舍危房倒塌、校园拥挤踩踏、食物中毒、交通、溺水、火灾等事故;配合有关部门大力整治学校周边环境,优化育人环境,推进和谐校园建设。和谐教育是一种规范有序的教育,建设和谐校园是和谐教育的重要载体。学校是教书育人、传承文明的专业场所,是师生活动的主要地方,是建设和谐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建设和谐

14、社会的重要阵地。建设和谐教育,必须以构建和谐校园为载体。首先,要建设一支和谐的团队,要有一个和谐的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学校班子成员要互相尊重、理解、民主、团结、协作,并尊重、信任和善待每一位教师;教师之间也要互相尊重、团结合作、谦虚谨慎、互相帮助、和睦相处,形成一个创业干事的和谐团队。其次,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和宽容学生,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尊重和爱,还要让学生学会尊重和爱,形成“师生平等,民主和谐,情感交融,交流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使教育过程成为师生交往、互动合作、共同发展的过程。三是建设良好的校风、学风、教风和师德师风,丰富和

15、深化和谐校园的内涵,建立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的长效机制,推进和谐校园可持续发展,为建设和谐社会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六、和谐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科学与人文经过了几个世纪的分野与抗衡,人文教育的复兴,人文与科学的融合正成为发展趋势,并成为我国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改革实验的主流。教育实践中,情感教育、愉快教育、希望教育、主体教育、成功教育等正是体现了教育工作者对人文教育理念的探索。受教育的对象是人,施教者也是人,以人为本,是其应有之义。人文精神就是推崇以人为本,发展个性。鲁迪格尔指出:“教育就是要使人成其为人,其根本在于个人而不在于社会。”“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因为社会价值是要由个人来实现的,

16、“小河有水大河满”。人文精神同时也体现了一种超越的人性观,强调人性是完满的,人性也是美好的,人性的本质在于自我实现、自我完善。每个人都存在不断向上的巨大潜能。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对人文精神一直比较忽视。在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的影响下,一些教师人格缺失,并造成了压抑学生个性、抹杀健全人格的不良后果。我们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却忽视了人自身的发展;重视考试科目文化知识的学习,却忽视了如何让学生学会主动获取知识;重视智育,却轻视了教学生如何做人;重视训练记忆、理解等智力因素,却忽视了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等等。教育的单一化模式、统一的内容、统一的标准、呆板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严重抑制了

17、学生个性的发展和人格的自我完善。这各缺乏人文精神的教育已经导致了令遗憾的后果: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全面,情感、意志、兴趣、眼界偏狭,急功近利,唯书唯上,迷信盲从,消极被动,缺少了主体的意识、自主的能力和创新的精神。这恐怕是为什么至今我国还没有一位以中国人的名义获得的诺贝尔奖的一个原因吧。以人为本是建设和谐校园的永恒主题。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主体。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主体,以人为前提,以人为目的。教育是培养人的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是教育的根本要义。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

18、这种发展应是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自由发展。学校要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为重点,做到“三个一切”,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受到民主、平等的对待,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应有的尊重,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健康成长,使他们学会做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和发展。论和谐课堂的构建摘 要:课堂是实现教育理想和教学目标的主要阵地,和谐课堂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一种新的价值取向,本文从和谐课堂的概念入手,在分析当前基础教育课堂不和谐的种种表现及其原因基础上,提出建构和谐课堂的几点具体建议。关键词:课堂;和谐课堂;共同发展;和谐发展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类的物质文化、生

19、活水平和文明程度不断得以提高,以人为本和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新的价值取向。我国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中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问题,这里不只是一个新概念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表明了我国今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努力方向和重要目标。胡锦涛在今年联合国首脑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会上他进一步提出了建设“和谐世界”的问题,并对如何建设“和谐世界”提出了四点具体意见。这些都表明:和谐发展是当今世界和社会发展的新主题,它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一种内在要求,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一种必然要求。笔者认为,和谐发展同样也应该成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一种新的价值取向,众所周知,教育

20、的主要阵地在于课堂,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理想和教学目标的主要途径。虽然课堂教学作为一种基本的教学方式在我国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随着新学校的诞生而逐步形成,并在此过程中课堂教学的形态、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都得到不断的完善,但是纵观今天基础教育的课堂,不难发现许多课堂依然是一种“霸权课堂”、“盲从课堂”或“一言堂”,它们都是一些“假和谐”或“不和谐”的课堂。因此,如何顺应社会发展的时代潮流,遵循教育发展的内部规律,创设“和谐环境”,构建“和谐课堂”,促进“和谐发展”,就应该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应解决的新的问题。本文就针对构建和谐课堂的问题谈自己的一些粗浅认识。一、“和谐课堂”的

21、相关概念界说(一)什么是“课堂”?什么是“课堂(classroom)”?这样的问题,在许多人的头脑中也许都是一个不言而喻的问题,尤其是对于我们教育中的教师和学生来说,一提起课堂,大家都心领神会非常熟悉,但是,很少人去问究竟什么是“课堂”?有的人会认为,这样的问题不需要问,也不值得问。也许正是由于这种原因,才导致我们在许多教育类的工具书以及教科书上都没有关于“课堂”的明确界定和相应解释,课堂在英文中叫“classroom”是指“a room in a school, in which a class meets for a lesson ”1笔者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找到它的解释“教室在用来进行教学活

22、动时叫课堂,泛指进行各种教学活动的场所。”2。也就是说,“课堂”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课堂是指进行各种教学活动的场所,它可以是室内的,也可以是室外的,可以是校内的,也可以是校外的,可以是固定的,还可以是流动的等等,只要是用来进行教学活动的场所,都可以称作“课堂”;狭义上的课堂专指学校用来进行教学活动的固定场所。本文所研究的课堂是指狭义上的课堂。(二)什么是“和谐课堂”?“和谐课堂(harmonious classroom)”的关键和基点在于“和谐(harmony)”二字。自古以来,“和谐”常常被用作对人和事的相互关系的描述,有协调一致、和衷共济、政通人和之意,也常常被用于对社会生态和政治生

23、态的描述。现代汉语词词典对“和谐”的解释是“配合得适当和匀称”3,教育大辞典对“和谐” 的解释是“事物或现象各个方面的协调、配合与多样性的统一”4,在教育大辞典中对和谐的解释更多是指美学层面上的意思。那么,何谓“和谐课堂”,这个问题,在众多教育类的工具书和相关的文献资料中都没有记载、解释和界定,笔者认为要深刻理解和领会“和谐课堂”的含义,必须从“和谐课堂”的本质入手。(三)“和谐课堂” 的本质是什么?由于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一个丰富的、复杂的、双向互动的过程,它是参与者(教师和学生)在一系列智力活动、情感活动和人际交往过程中实现了自己的多种需要,并使自己不断得以发展的过程。因此,在这里,教学活动的

24、参与者教师和学生,就应该是和谐课堂所关注的焦点,也就是说,从宏观上看,和谐课堂应该充分体现一种“以人为本”的理念,从微观上说,和谐课堂的本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和谐课堂是一种“以人的发展为本”的课堂。在这里和谐课堂体现出一种“共同发展(common development)”的理念,也就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得共同发展应该是和谐课堂的主要特点,和谐课堂中的教师并不是像以前比喻的那样“教师像根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教师同样可以像学生一样在教学互动中吸取营养,获得发展;和谐课堂中的学生也并不是像以前想象的那样“一味地吸取”,他们在教学互动中可以有所创造有所生成。2.和谐课堂

25、是一种“人人都得到发展”的课堂。在这里,每个人一样受到尊重和关爱,每个人一样有学习、探索、创新的条件和机会,每个人一样拥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和平台。3.和谐课堂是一种“以人的和谐发展为本”的课堂。在这里“和谐发展(harmonious development)” 是指“人的各种素质得到协调发展。”5 师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得到发展。因此,在和谐课堂中,教师和学生获得全面协调的发展,就应该是和谐课堂所追求的终极目标。4.和谐课堂是一种“环境宽松、气氛活跃”的课堂。在这里,每个人情意的投入度和智力活动的紧张度适宜。二、课堂不和谐的主要表现及其原因分析自从步入21世纪以来,我国

26、开始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进行稳步推进,并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然而,我们现在的中小学课堂仍然存在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下面结合具体实例,进行归纳总结分析。(一)课堂中教师的教学行为依然存在“霸权”的现象案例一:小学三年级班,上午第一节课间,教室的后面靠墙站着两个同学。问:“下课了,他们怎么不去玩,站在后面做什么?”,学生回答说“他们上课不认真听,老插嘴,老师叫他们靠墙站着,不许去玩”。虽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有明文规定教师不允许在教学中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但是这种现象在今天的中小学课堂中依然随处可见,根据笔者分析,今天的课堂,教师的教学行为依然存在“霸权”倾向的原因主要

27、有两方面,一是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意识问题,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没有彻底改变,霸权意识比较突出,总想捍卫自己绝对权威的地位,以此强制“控制”课堂;二是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问题,他们在今天倡导个性张扬的开放课堂面前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和无能为力,既然已经“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法”,那么就只好“给他们一点颜色看看”,这样“至少可以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二)课堂中学生的学习行为依然存在“盲从”的现象案例二:小学二年级班数学课,在整堂课中师生频繁互动非常热闹,上课一开始教师就问“,你们想不想知道?”“,你们想不想学?”,然后就是一连串的问题“,你们说是不是?”,“,你们同意不同意?”,“,你们想对不对?”等等,

28、学生的回答几乎都是异口同声:“想”“是”“同意”“对”等等,震耳欲聋的声音回荡在教室内外,有时坐在这间教室里都可以清晰地听见隔壁班学生震耳欲聋的回答。在听课过程中,笔者随机询问了周围的学生,“你为什么想知道” “你为什么想学”,学生答“不知道”,再问“那你刚才怎么跟人家一起说想呢?”,学生答“不想还来学校干么?”;接着问“你知道王老师为什么讲,你理解这里面的道理吗?”学生答:“不知道。”问“那你为什么还跟着说对呢?”学生答“大家都这么说,再说老师也没想让我们说不对啊”。在今天的课堂中,学生学习行为的“从众”现象也不难看见,在这种表面上看来非常热闹的课堂中,已经找不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哪里,学生

29、个性的培养、思维的训练等更是无从谈起。从以上案例分析,学生这种从众行为,究其原因,首先是教师的误导,主要表现在课堂中问题的设置和提问的方式上,这是主要原因,在这里,“想不想”“对不对”“同意不同意”“是不是”等是一种低水平低层次的问题,提问的方式也不科学,学生完全可以不经思考就能对答,其次是由于来自社会或者群体的压力,致使个人产生符合社会要求或者群体要求的行为与信念,从而改变自己原来的观点,放弃不同的意见。从众的学生,其思维的主要特征通常表现为独立性和批判性比较差,喜欢随波逐流和随声附和。(三)课堂中师生的交往行为依然存在“单向、静化”的现象这里的“单向”是指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与沟通上存

30、在单一方向的现象,常常表现为“一言堂”,这种现象在高年级的课堂中尤为突出,在这里,教师完全占有、主宰和控制了整个课堂,课堂成了教师表演的舞台,学生在这里失去了他们应有的主体地位,继续处于被动受控制的地位。这里的“静化”是指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缺乏双向交往和互动探究的现象,通常只满足于固定化了的知识的学习,极少涉及探究知识过程与方法的学习,缺少关注知识的创造和生成,呈现出“静态化”的倾向。案例二中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其实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互动,也达不到互动的效果,是一种“假互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有些课堂师生交往依然存在的“单向、静化”现象,根据一些中小学教师的反映,主要原因有:一是

31、互动以后课堂不容易控制,二是互动以后稍有不慎教学任务无法完成,三是班级规模太大人数太多不容易互动,四是教师认为互动创生的东西又不考试,没有这个必要。(四)课堂中学生竞争存在“失当”的现象案例三:中学高二年班,一名女生伤心哭泣,询问原因,周围同学讥笑说“她活该!老想争第一,臭美!”“不就是一本参考书吗?还当什么宝贝似的!”“这下好了,小偷有眼,活该!”。在课堂中存在竞争是正常的,这种竞争往往是学生之间在学习上相互攀比的过程中不断形成的,一般表现为,学习上你追我赶、友谊竞争,努力学习,争取超过别人,这是一种正当的积极竞争,我们应该提倡,然而,案例三所反映的却是一种失当的消极的竞争,一方面,该女生生

32、怕别人会超过自己,不愿将参考书借给其他同学,另一方面,该当女生由于参考书被偷而伤心哭泣时,周围同学却幸灾乐祸,没有惋惜和怜悯之心,这就是课堂竞争严重失当的一种表现。在这里不仅有社会和家庭的原因,而且更主要的是学校和教师的原因,我们可以常常看到许多学校和教师都津津乐道于公布学生考试的成绩,包括小测验,将全班同学的考试(测验)成绩进行排队,并在学生家长会上散发考试(测验)排名顺序表,对所谓名列前茅的大加赞赏和宣扬,对名落孙山的则冷嘲热讽、横眉冷对甚至责令其家长,学校和教师的这种做法,直接激化了学生之间失当的竞争,这不仅会影响同学之间的友谊,影响教学的质量和学习的效果,而且会影响良好学风、班风和校风

33、的形成,更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五)课堂中空间环境存在“失衡”的现象案例四:城市小学,教室里学生第一排课桌贴讲台,讲台与黑板之间只有一人之距,仅供教师转身,教室的最后一排,学生紧贴墙而坐,学生进座位时,必须抬腿跨进座位,无法直接走进座位。班级人数60左右,座位分成3行10或11排,由前向后整齐排列。农村小学和小学,教室里只有20多人和30多人,教室显得非常宽敞,有关部门认为教育成本太高,强令要求校校合并,重新建新校区,重新取新校名,重新编新班级,新班级也开始达到50-60人的拥挤状态。一般的,学校的教室都是按照45人左右的标准进行设计的,然而许多学校实际容纳的却为60人左右,有的甚至是70多

34、人,这种臃肿的课堂必然造成增加班级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压力,使学生感到烦躁和郁闷,影响教学的效果。这种臃肿的课堂在城市的“名牌”小学中非常普遍,随处可见,然而农村小学难得宽敞的教室随着“校校合并工程”的推进也开始显得臃肿。造成目前这种课堂空间环境严重失衡并呈现臃肿的现象,应该分成两种类型分析总结原因,其中城市名牌小学班级的失衡和臃肿现象,主要在于人们对有限优质教育资源的迫切需求,同时也反映出优质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匀,无法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需要政府采取有力的措施,促进基础教育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合并以后的农村小学也开始呈现失衡和臃肿,其主要原因是政府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不够,强调降低教育成本,

35、同时,随着地方经济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大量外来民工涌向经济发达的城镇,外来民工子女的就学问题,就给当地学校增加了许多压力,这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三、构建和谐课堂的几点建议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6教学过程是课程内容得以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得以不断建构与提升,师生平等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活动过程。7因此,构建和谐课堂,就必须从“教师”“学生”和“

36、环境”三个维度以及这三个维度之间的相互联系当中寻找突破口和答案,笔者认为要判断一个课堂是否和谐或者评判一个课堂和谐的程度如何,应该以“达到共同和谐发展的程度”为主要价值判断取向,下面给出构建和谐课堂的几点具体建议,以供参考。(一)积极建构一种“民主平等”的和谐师生关系在和谐课堂中,反对教师“霸权”的倾向,而致力于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关系的核心要求,是和谐课堂的基本特征,是师生达到和谐发展的基础。它不仅是新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而且也是新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基本任务。因此,建构和谐课堂,就要建构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里关键在于要树立起教育民主的思

37、想,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价值,然后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让学生在“和谐课堂”中,自由充分地发现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一种尊严和幸福感。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一种积极情感关系,它是在教学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心灵沟通和互相关爱的结果,它是师生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剂,它是师生性情和灵魂得以提升的沃土,它是师生共同发展的前提。因此,为了建构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该从以下几方面作出努力,首先是应该将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当作一项事业进行看待,把它作为自己追求人生价值得以提升的载体,这是和谐师生关系得以建立的重要前提;其次是

38、教师应该真情付出,理解、接纳、关心、爱护每一位富有个性差异的学生,尤其是学业成绩有待提高的学生,这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最后是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修养,完善自己的个性,施展个人特有的魅力,不断体验教学成功的喜悦,用自己优秀的品质感化学生,用自己特有的魅力熏陶学生,让学生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健康成长。(二)努力营造一种“自由开放”的和谐学习氛围在和谐课堂中,反对学生“盲从”的倾向,倡导教师努力营造一种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承认学生发展的差异,重视学生个性的张扬,以此来引导和改变学生盲目从众的学习行为。只有营造一种“自由”的学习氛围,学生的个性和智慧才能得到充分的表现与释

39、放,只有营造一种“开放”的学习氛围,学生的潜能和才气才能得到最好的提升与发展。为了营造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首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过分强调预设的教学,应该转为关注生成的教学,为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创造良好的环境,往往过多的预设就会使生动的教学陷入了僵化,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就不自觉的抑制着学生个性的发挥和发展;其次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富有个性的创造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化表现和创造,并及时给予积极的评价和肯定。(三)积极搭建一种“多维互动”的和谐交往形式在和谐课堂中,反对师生交往“单向静化”的倾向,倡导教师积极搭建一种多维互动的交往形式,关注学生独有的文化

40、和教师的文化以及师生文化的交融与整合,不仅关注固化知识的学习,更关注已有知识的创造与生成,尽量缩小教师与学生两种文化之间的差距,使学生独有的文化得以提升,产生变化和获得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和谐的交往形式,类型是多方面的,不仅包括教师个人与全体学生的互动形式,教师个人与学生个人的互动形式,教师个人与学生小组的互动形式,而且还包括学生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互动形式,学生个人与小组之间的互动形式,学生个人与全班之间的互动形式,同时还包括学生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互动形式,学生小组与全班学生之间的互动形式等。这种多种维度不同类型的互动形式,实质上就是不同文化在不同群体和层面上的交往,不但可以缩小文化之间的距离,促

41、成文化之间的交融与整合,而且可以达成文化的共同提升与和谐发展。(四)努力倡导一种“健康理智”的和谐竞争方式在和谐课堂中,反对“失当”的竞争,反对“非理智”的竞争,反对“消极”的竞争,重视在课堂中倡导一种健康理智的竞争方式,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态,促使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适当的竞争是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强有力的动力源泉,是学生产生自信和自尊的主要原因,它能够促使学生自力更生、不屈不饶和勤奋刻苦等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能够很好激发学生发奋学习,在学习上获得更快更好的发展,因此,在这里教师必须作出一些实质性的努力,真正改变自己的一些不当的做法,尽量减小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促使课堂中健康理智竞争方式的形成。

42、(五)努力创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和谐学习环境在和谐课堂中,反对“失衡”的课堂,反对“臃肿”的课堂,倡导在政府增加教育投入的情况下,努力创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和谐学习环境,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有助于课堂中师生的互动,有助于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更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在和谐学习环境的创造中,首先必须努力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空间,因为“宽松” 的学习空间容易使人的精神得以释放,使人的思维得以活跃,“压抑”的学习空间容易使人产生烦躁和郁闷的心理,不仅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其次,由于不同教学组织形式需要不同的学习环境,不同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学习将发生不

43、同的影响,因此,应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的实际要求,将教室布置成一个和谐的学习中心,尽量为学生的交往、学习和探索活动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秧田型课堂座位编排方式是班级授课制的产物,适合于大班教学,它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课堂教学的要求,表现出许多不足,我们应该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灵活选用其他的编排方式,积极为和谐课堂的形成提供有效的物质环境,比如:马蹄形、新月型、方形、圆形、模块型等等。什么样的课堂才是“和谐课堂”?指数一: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对某一活动有浓厚的兴趣,那么活动效率就比较高,而且不易产生疲劳的,反之,如果一个人对某项活动不感兴趣时,就算通过意志

44、的努力去做,活动的效率也是很低的,也不一定能够做好。所以能够让学生的学习热情贯穿始终,是和谐课堂重要指数。首先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应该是灵活多样,富有启发性,注重创造富有趣味的情境,引发学生求知欲,唤醒学生好奇心;其次,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多样手段,化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运用多样化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课堂教学的形象性、生动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再有,和谐课堂,决不是教师“一言堂”,老师调动了所有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他们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人人都成为了学习的真正主人。指数二:情感和谐的数学课堂,学生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

45、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性作用,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产生自己的学习经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首先,教师在课堂中是否给学生营造了坦诚交流的空间。和谐的课堂,教师注重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注重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真实想法,关注学生真实的思维世界,师生之间是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一些真实想法,真正做到了畅所欲言,坦诚交流。其次,和谐课堂,是“以人为本”的课堂,学生个性得到了充分发展。学生是数学活动的主体。由于学生思维水平的个性差异,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也参差不齐,面对个性差异,教师要在教学设计、提问、评价等方面要

46、考虑不同学生不同的思维世界,要充分体现对个体差异的关注,尤其是对学困生的关注,要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并能充分地在实践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再有,和谐的课堂,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富有激情的。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流,不仅仅只是知识的探讨,同时也是情感上的交流与碰撞。而情感更多的是由语言来传递的,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富有激情的,应该是催化剂,应该是充满了对孩子的关爱、信任、鼓励与肯定。应该是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唤醒学生的心灵和智慧。还有,和谐课堂,是建立在和谐师生关系基础上的。平等、民主和友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够创造一种自由交流的氛围,学生能把自己真实感受、

47、疑问和大家一起交流。有利于教师走进和剖析他们的思维世界。当然,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很大程度上,功在课外。老师应该通过多种形式,创造与学生平等、民主、友好的交流机会,走进学生内心深处,与他们交朋友,让他们爱上你,从而爱上数学。指数三:注意学生注意力的强弱也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学习活动中,如果学生精力集中,不仅有助于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记忆,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首先,和谐的课堂,教师具有凝聚学生注意力的能力。 教师通过形体或富有激情的语言使学生的注意力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也就是注意力能够始终指向在教师所预设的教学活动中,而不会转移到与此不相干的其他活动或事物。不会出现教

48、师学生各自为政,谁也不听谁的现象.其次,和谐的课堂,教师能够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已有知识经验去预设教学活动程序、去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的注意力尽可能的持久。指数四:理解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理解透彻了,才能够很好的掌握和运用。和谐的课堂,教师预设的教学过程、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和理解。教师语言简洁、富有启发性,活动的安排组织富有科学性,对教学的重点、难点的处理具有艺术性,学生学得轻松,心情愉悦,对所学的知识理解透彻,理解的能力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高。指数五:知识和谐的课堂,教师能正确处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我们知道,人的发展其实就是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其中知识是促进人发展的基础,如果离开知识这个基础,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既不能只重视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训练,而忽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也不能在数学活动中忽视知识和技能的做法。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重视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有足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又要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指数六:效率和谐的课堂,教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脑、手并用,要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收益。好的课堂不仅有质而且要有量。如果教师一节课讲了很多,而学生一点都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