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论文: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doc

上传人:椰子壳 文档编号:3494906 上传时间:2019-09-0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4.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教学论文: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小学教学论文: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小学教学论文: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小学教学论文: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小学教学论文: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教学论文: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学论文: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拉进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摘要 一天黎明,一个工地突遭洪水侵袭,100多人无路可逃,都疯了似的向一座木桥拥去,情况十分危机。而老汉一位即将退休的党支部书记却站在桥头沉着冷静地指挥人们有秩序地逃生,最后他和自己的儿子被洪水夺去了生命。故事非常感人。关键词 情感教学 教学设计 人生态度 人文性教学背景桥这篇课文讲的是一天黎明,一个工地突遭洪水侵袭,100多人无路可逃,都疯了似的向一座木桥拥去,情况十分危机。而老汉一位即将退休的党支部书记却站在桥头沉着冷静地指挥人们有秩序地逃生,最后他和自己的儿子被洪水夺去了生命。故事非常感人。教学情景课前:学生排队来到多媒体教室,一男生经过我的身边

2、,对我说:“老师,我觉得在现在这种物欲横流的社会,老汉这种人根本就不存在了。”我听罢,心中一惊,竟不知何言以对。课中:生:(质疑地)老师,像老汉这样的人真的有吗?师:有的,肯定有的。(引导学生体会“老汉消瘦的脸上流着雨水,他不说话”这句话时:)生:(笑嘻嘻地)我想,他平时肯定很少吃肉,所以才会消瘦。(众生大笑。)(学完全文)师:(深情地)老汉虽然牺牲了,但他是为人民而牺牲的,他生:(嬉皮笑脸地接上)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呵呵。(众生心不在焉,只盼着快点下课。)情景分析这篇文章的情感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从老汉的语言、动作、神态中,感受到老汉在危险面前沉着冷静、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高尚品质;培养学生乐于

3、助人的品质和宽大的胸襟。而实际上,学生由始至终都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没有被文中的人物打动,也没有被我的激情感染。想想自己的教学设计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应该没什么问题,但为什么偏偏出了这么大的问题呢?冥思苦想,终于找到了答案。原因在于:不管是从年龄、视野还是经历的角度考虑,文章中所描述的真人真事离学生的生活太遥远了,虽然学生通过各种信息渠道了解到许多优秀人物的英雄事迹,但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学生根本没有见过这样的人,他们缺少这样的生活体验,因此,从内心上来讲,他们对这类人与事并不认同。所以,在学习桥这篇文章时,学生对于文本内容充满怀疑,他们的情感是苍白的,以挖掘语言文字来体会人物的高尚品质在他们看来

4、只是弄虚作假的形式,所以他们抱着一种游戏的态度冷眼旁观,嬉皮笑脸、心不在焉自然也在情理之中了。那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状况呢?我是这样想的:首先从学生所处的社会大环境来看,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金钱的地位日益突出,人与人的关系处处和经济利益挂钩,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很难感受到邻里亲情,很少看得到热情互助的情景,更多的是看到人们对于贫困的漠视,对于苦难的默然和对于需要帮助的人们的漠不关心。再者从学生所处的家庭小环境来看,现在的家长迫于各种压力,再生活中扮演着各种角色,有着多幅面孔,孩子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也渐渐失去了童真,学会了伪装。试想,当学生看够了丑恶,受够了冷漠,如何还能苛求他们的眼里仍是一片澄清呢

5、?他们已被环境“催化”,拥有超乎年龄的“理智和成熟”,心态也都过早地“苍老坚硬”起来。这是社会的悲哀,是家庭的悲哀,也是教育的悲哀。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这是时代的呼唤,是社会的发展需要。作为一名语文老师,面对这种现状更感觉到任重而道远。那么我们如何让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呢?带着这样的思考,我又换了班级上课。课前,我先让学生寻找身边的好人好事,如从报纸上看到的,从别人那里听说的,自己亲眼看到的然后说给班上的同学听。这是课前“热身”,使文本渐渐贴近学生的生活。上课的时候,我先给学生讲几个

6、解放军战士抗洪抢险的故事,播放几组真实的镜头,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当中自然而然地释放自己的情感,然后再开始学习课文。这次,效果出乎意料的好,课堂上学生的情绪最大限度地被调动起来了,他们的语言都发自内心,朗读充满了感情,有几个情感丰富的女生眼里闪动着泪花,带着哭腔把感人的句子读给大家听,他们的情绪迅速感染了大家,情感又一次得到升华。两节课如此巨大的反差,让我更深切地感受到只有在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相结合,才能够碰撞出情感的火花,此时教师已无需再说“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老汉的人物形象早已成为一种伟大的精神象征深深根植在学生心中,一切都是那么自然、流畅。真实的感受,真切的情感比任何语言都更有

7、力量。同时这也让我看到了希望:虽然学生的思想已不如期望的那么纯净、天真,但他们的心还是善良的,内心的情感仍然是真诚的,只是暂时蒙上了一点儿灰尘,需要我们稍加拭擦。由此可见,语文课程人文性的渗透不是简单的知识的传授,也不是除教学内容之外的附加任务,它是一种感受,是一种领悟,是情感共鸣的弦乐,是心灵净化的乐土。要把它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其一,要将文本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上文中让学生寻找身边的好人好事,就是要唤起学生的生活记忆,扯进与文本的距离。因为只有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设身处地地体验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图像逐渐鲜明具体,此时的感受

8、才能是最真实的、最深切的。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人文教育只是一种牵强附会的形式,无法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其二,可以借助媒体在课堂上营造一种与文本内容相一致的氛围。如选择一些和文本类似的故事、录像片段等,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会的情感。因为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毕竟是有限的,根据学习的需要恰如其分地补充一些课外内容,也就是在保持学生个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个体经验,将更广泛意义上的经验传授给学生,从而打造一条学习世界和生活世界、课程与生活之间的阳光大道。还是举桥的例子,上课伊始,我先向学生介绍一些解放军战士抗洪抢险的英雄事迹,并播放几组真实的镜头让学生观看。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9、。因为学生身边的好人好事与老汉的舍己为人、英雄现身的事迹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而补充内容与文本内容在思想境界上高度更为接近,正好弥补了这一差距,这时再引入课文学习就显得顺理成章,水道成渠了。其三,要想文本感动学生,教师必须先被文本感动。记得赞可夫说过:课本知识如果没有经过教师心灵世界的加温,传授越多,您的学生将变得越冷漠、越无知。是的,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将自己高尚的情感,独特的人生体验融进文本,努力创设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使这一切共同成为学生解读的资源,这样才能真正进入学生的心灵,使文本、学生、教师三者融为一体。所以,一个能够释放自身情感的教师,也必定能够引领学会的情感,这样的课堂才是最精彩、最丰富、最宜人物的。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