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论文:语文课堂教学现存问题分析.doc

上传人:椰子壳 文档编号:3494928 上传时间:2019-09-0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5.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教学论文:语文课堂教学现存问题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小学教学论文:语文课堂教学现存问题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小学教学论文:语文课堂教学现存问题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小学教学论文:语文课堂教学现存问题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小学教学论文:语文课堂教学现存问题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教学论文:语文课堂教学现存问题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学论文:语文课堂教学现存问题分析.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小学教学论文:语文课堂教学现存问题分析新课程实施以来,小学教育教学中体现出来的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等都有了崭新的变化,致力于学习方式转变的种种努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回报,小学语文教学一改往日机械灌输和条分缕析式的传统模式,把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和创新精神放在教育教学设计的首位,于是小语课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但必须承认,众多的尝试和努力可圈可点,其中除了给我们带来喜悦,也给我们提供了新的进一步思考的实例,这是任何新事物产生、发展的必然规律。教育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只有在整个实验进程中不断发现,不断思考,不断研究解决,才可能使得我们的课改工作脚踏实地、稳扎稳打、卓有成效地开展下去。在看课评

2、课过程中,我们经常会有这样一种感觉,一些课乍看上去让人感到耳目一新,但仔细琢磨起来似乎在有利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实效性方面还有点欠。为什么呢?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我感觉到,有些工作我们做了,但在到底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做到什么程度上还欠考虑。所以,我们一方面应该相信我们的努力是对的,另一方面还要积极发现问题的症结,剔除不利因素,寻求科学有效的方法,使我们的工作做得更好。一、资料汇报不分主次随着学习方式的不断转变和现代学习环境的优化,学生学习行为有越来越超前的趋势。现在走进语文课堂,教师不再把学生看作“一张白纸,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零起点”式的导语少了,新课的切人往往兼顾着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

3、和新知接受水平,体现了“因学定教”的新教学理念,这是十分可喜的。其中鼓励学生课前搜集查阅大量的学习资料,有助于帮助学生学习理解新课文,掌握课堂四十分钟难以提供和掌握的知识,这无疑是大语文观的具体体现。那么,是不是每每开课伊始,便让学生将所查资料不分轻重主次一股脑地全盘托出呢?我看未必。一位老师执教将相和,开课让孩子汇报资料就用去将近十五分钟,其中有近十分钟时间是全班共同倾听一个男孩儿照本宣科地念司马迁写史记的有关记载。由于孩子对材料不知取舍,又没有相关的史学知识,念起来十分费力,全班孩子听得也是云里雾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总目标明确指出,学生要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4、,而在二、三学段阶段目标中又分别提出“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的要求。这“有目的”和“根据需要”解释了搜集资料不是盲目的、毫无选择截取的。这就需要教师予以引导和帮助,加强对学生搜集资料能力的指导和培养。孩子最初可能在搜集资料时贪多、贪杂,但如果课前布置任务时就给出范围,提出要求,相信久而久之,为什么搜集、怎样搜集、搜集什么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就是新课标提倡的培养“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我还观摩了另外一节将相和,汇报资料时,老师要求学生主要谈一谈有关战国时期秦赵两国的地位以及蔺相如和廉颇对赵国的贡献(课后知道老师在布置预习时也是这样要求的)。于是

5、学生们的汇报很集中也很到位,为课上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外,这位老师要求的“谈一谈”很重要,学生在汇报资料时不是不管明白与否照念就是,而是把查找来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理解再说出来。这样哪怕说的少一些,孩子也有切实的收获,反之,只能有过眼云烟的效果。当然,一些史实的时间、地点等是不需要背诵的,照说出来也无妨。总之,资料汇报要注意教会学生既能搜集,又会根据需要整理和提取,否则费时费力劳民伤财。二、“人文”代替“语文” 1997年语文教学大讨论之前,语文课单纯地注重传授语文知识技能,舍人文而讲语文,结果导致语文教学患上严重的丧魂失魄症而走进死胡同。但近年来却又出现另一种离开语文来讲人文的

6、倾向,有意无意地把语文与人文等同起来。目前许多中小学教材都一窝蜂似的采用“以内容分类的”话题结构,进行着“高密度、综合性、人文内涵集中”的主题教学。 如上嘱咐一课,大量地引入了歌颂母爱的文章:孟效的游子吟、毕淑敏孩子,我为什么打你、网络文章母爱无痕、阎维文唱的歌曲母亲。上成了一堂“爱的主打课”。学生情有所悟,意有所会了,可这是语文课吗? 语文教育专家王尚文先生在2004年7月的中国教育报指出:话题结构凸显人文内容,或有长处,但作为语文教材,教学时应“紧紧抓住语文的缰绳”。何谓“语文的缰绳”?先生一言以蔽之:语文意识。什么是语文意识?它是我们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对如何运用语言正确表达、如何

7、遣词造句、如何布局谋篇的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关注。一句话,就是对如何运用语文的一种自觉。 舍人文而讲语文与舍语文而讲人文,看似两个极端,实际上都是由于对语文与人文的关系认识不足所致。前者无视它们之间深刻的相关性,只见“文”而不见“人”,并且常常把语文缩减为单纯的语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后者因其相关而以“人”取代“文”,从而取消了“文”。但“相关”并非“相同”。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是一种语文式的精神关怀”,必须寓于玩索“怎么说”的过程之中,因为言为心声,“怎么说”绝不是一个单纯的使用语言的技术、技能、技巧问题,它涉及在表达中用什么样的语言精确程度、情感色彩和审美趣味。其中必然渗透着言说者的思想感

8、情。因而在关注“怎么说”的同时,学生也必然接受作者心灵和课文内容的陶冶。语文教学不能忽视这种陶冶功能。再者,制约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成发展的重要因素,正是阅读的知识结构和由此而日臻强化的阅读认识能力。没有坚实的认知结构,就不会出现“呼朋引伴”式的阅读“同化”效应,就不可能完成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理解”,“人文关怀”更是水中之花。所以,语文课只有坚守语文本位,按语文教学自身的规律指导和规范语文教学实践,其人文功能才能落到实处。 三、“诗化”曲解“诗意” 诗人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诗意地生活,是对人间,对世界怀着美好的愿望和情感的生活,是在生活里到处都能感触到意趣和美的存在

9、的生活,它能使活动主体拥有文化的、精神的、心理的、内在的、主体的体验、氛围和人际互动,使人生活在精神的自由和心灵的和谐之中,生活在艺术的和诗意的氤氲之中。诗意课堂,是师生心灵和谐共振、互相感染、互相影响、互相欣赏的精神创造过程。 2004年12月13日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与实验第四版刊登了江苏朱志军老师的一则文章:你的语言美吗?文章以吉春亚老师的某一堂课的课堂评价为例,提出课堂呼唤诗意。他是这样写的: “笔者尤为钦佩的是她的课堂即时评价,她那独具语文韵味的诗化的评价语言,为课堂增添了迷人的色彩。现摘录其中一部分,与大家共享。 你个性的发言是水,清澈迷人。 你个性的发言是木,挺拔参天。 你个性的发

10、言是土,博大幽远。 你个性的发言是金,灿烂夺目。 横看成岭侧成峰,你说了你独到的见解。 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是你的答案。 领异标新二月花,你的发言富有新意。 吉老师丰富多彩充满灵性富有创造性艺术性的课堂评价语言,深深地感染了学生,课堂上,学生一个个兴味盎然。” 语文是一种“对话”实践,对话在本质上是对话双方从各自的“前结构”出发达成的一种视界的融合,是理解,视界融合的结果是主体双方认知结构的不断改组与重建。对话主体必须有一种“对话意识”,即一种民主、平等、合作的意识,致力于共同创造新的精神境界和倾听他人的渴望,如果没有这种对话意识,没有这种渴望,即使有再华丽的辞藻,再优美的句子,都不是对话,而可

11、能是别的什么;而有了这种对话意识,即使言辞再平淡,再朴实,也是对话,而且还可能是更高级的对话;甚至,只要有了这种对话意识,人们相互之间默默无言的相对、静穆,抑或一个点头、一个微笑,也是对话(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不正是说的这种无言的对话吗?)。“诗意语文的本质是什么?是人!”(王崧舟)如果教师没有听者意识,一味地追求所谓的语言的诗化,只会标示着他与生活的真实的隔绝状态。就不能达到对话主体间精神的相遇、视界的融合、心灵的敞亮! 四、“整合”整失“本真”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有相互交*,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

12、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一些教师没有真正读懂“整合”的内涵,片面追求跨学科的学习,导致非语文、泛语文活动过多的现象。 一位青年教师在上春天的手一文时是这样组织的: 第一步:讲解四季知识。 第二步:多媒体播放春天自然风光的录像。 第三步:进行自主学习。喜欢诵读的同学练习诵读课文,老师提供配乐曲子;喜欢画画的同学画一幅春天的图画;喜欢音乐的同学可编舞蹈表现春天,还可选择歌唱春天的歌等。第四步:组织交流展示。 第五步:读古诗春晓。 第六步:合唱春天在哪里。 语文课要拓展,要与其它学科交融,问题是拓展什么?在什么时候拓展?必须有机地结合各学科知识及特点,使语文教学与之产生互

13、动,形成立体的融合,构筑语文域网。语文课姓“语”,不姓“杂”和“繁”,其整合的出发点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着眼点必须放在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体味、积累和运用上,采取的多种教学方法必须有助于学生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为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服务。那些淡化文本、游离文本的“拓展”“迁移”,只能成为空中楼阁。像春天的手一课,整堂课虚化了语言文字的咀嚼与咏涵,放弃了语言文字的感悟和积累,只在形式上追求花样多,把语文课变成了联欢会,语文的味道荡然无存。真是应了那句话:“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 五、“表演”破坏“审美” 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正在改变过去那种封闭、死板的状况,日益走

14、向开放,日益充满活力。但也应当看到,由于一些教师没有真正领会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的“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一理念,片面追求活跃的教学气氛。 一堂刘胡兰的公开课上,老师让学生在最后的五分钟进行课堂表演,结果,当一个满脸稚气的男孩拿着一把尺子架在一个扎羊角辫的女孩子脖子上,扯着嗓子叫:“说一说,不说也铡死你!”底下那个小女孩应道:“铡就铡呗,本小姐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你,你你,老师,她不按台词说话!”那男孩把尺子一甩,告起状来。 教学的审美是一种特殊的审美,其审美的主体是儿童,天真活泼的儿童;审美的客体是课文中的人物;审美的环境当下的课堂。而像刘胡兰这样比较严肃、凝重的课文,必须置

15、身于庄严、肃静的氛围中,女英雄的人格之美才能得以诠释,得以演绎。否则就变成一个漫画版的“刘胡兰”,热闹是热闹了,笑声、怒斥声、叫好声充斥了课堂,但学习英雄的什么呢?却被淡化了。 表演“走进”语文课堂,可以使语文课堂更轻松、活泼。但究竟什么时机“结合”,以什么方式呈现,仍要以实现语文学习目标为依据,要根据儿童的认知心理,要考虑到文本的特点,一般来说,轻松、活泼的童话、儿童故事可以表演。 六、“感悟”悟掉“实践” 中国古训中有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前者强调的是活动、实践、躬行对于知识的领会与掌握的意义;后者强调的是“悟”,即个体的经验的激活在理

16、解、吸收、建构和掌握知识过程中的意义。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所感悟,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提“训练”。于是,部分教师谈“训练”色变,把引导学生“有所感,有所悟”作为教学的唯一目的,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重视通过文本阅读来丰富学生的积累,积淀语感,而忽视通过练习来运用语感,以为语感积淀好了就自然能运用。于是,强调了感悟,就成了阿 Q革命,“喜欢谁就是谁”,想怎么着就怎么着;强调感悟,就只是读课文,花样翻新地读了一遍又一遍; 强调了感悟,就不再有字词句,就害怕和语言分析沾边;强调了感悟,教师就“*边站”,课堂全成了学生的“天下”。 其实,积淀和运用是两回事,积淀是运用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从积淀转化为运用必须有条件,这就是语文实践。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以大量的语言材料的积累和反复多次的语言实践活动为前提的。知识要在实践中获得,情感要在实践中体验,理念要在实践中感悟,方法要在实践中掌握。为了加强语感的积淀和运用,教师要注意三点:第一,每篇课文学完后,最好腾出一定时间让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第二,对学生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反复诵读和品读形成的语感,要让他们通过情境性填词、情境性造句等模仿性练习积淀下来。第三,一定要为学生精心设计运用语感的书面练习,这种练习要具有多样性、创造性、选择性、开放性和综合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