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课题:《古典音乐促进学生道德审美的研究》实施方案.doc

上传人:哈尼dd 文档编号:3496501 上传时间:2019-09-03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90.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音乐课题:《古典音乐促进学生道德审美的研究》实施方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小学音乐课题:《古典音乐促进学生道德审美的研究》实施方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小学音乐课题:《古典音乐促进学生道德审美的研究》实施方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小学音乐课题:《古典音乐促进学生道德审美的研究》实施方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小学音乐课题:《古典音乐促进学生道德审美的研究》实施方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音乐课题:《古典音乐促进学生道德审美的研究》实施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音乐课题:《古典音乐促进学生道德审美的研究》实施方案.doc(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小学音乐课题:古典音乐促进学生道德审美的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创新教育视野下的新道德教育研究提出了生活化、体验性的回归基础的学校道德教育理念,作为学校层面的道德教育研究与实践,我们更倾向于可操作的、明确的实施途径与实施策略的探索。在这样的认识背景之下,我们提出“古典音乐促进学生道德审美研究”,同时,也基于如下的一些主要原因。(一)学校道德教育发展趋势带来的思考不可否认,学校道德教育的特点与发展明显留有时代的烙印,当前知识经济以及全球化的思潮带来的是德育价值观的重建与德育内容的重组。同样使得学校道德教育呈现了多元化的趋势,生活德育、情境德育、审美德育、体验德育、人本德育以及我们创新教育所倡

2、导的基础性道德教育的确带来了德育发展的新境界,拒绝虚假、空泛,使得德育的有效性成为人们追问的核心问题,中小学学校道德教育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而就上述德育发展的特点与走向来看,同当前教育价值观相一致的是,倡导学生的自主发展、有效发展,反对灌输,走向对话文化成为学校德育的核心观念。正是这样一种主体性的德育生成观决定了当前中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发展正在沿着一条反思的、理性的轨迹运转,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也为此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指引。创新教育课题研究视野之下“新道德教育”主张学校德育必须“回归基础、回归生活、回归实践”,为新时期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开展指明了实践方向。结

3、合当前许多学校成功的道德教育实践,归纳起来可以发现,当前,学校道德教育发展突出体现了这样的一些特点:基础性,这是德育走向现实发展的必由之路,从理念到内容、方法的选择以回归基础为根本;主体性,人是德育之本,学校德育要实现的是人的教化,而不是德育条目的传承;民族性,越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民族的传统美德越显得弥足珍贵,德育的寻根尤其必要;引领性,建立在学生体验方式上的德育策略不是灌输,而是引领;建构性,核心价值观不可忽视,但是学生的独特的生命体验,自身的内省也要被赋予道德的内涵。(二)古典音乐在中小学的现实性缺失诠释中小学音乐课程与教学的音乐课程标准中给出了音乐教学的作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

4、,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但是,诚如有些专家所言,中小学音乐教学绝对不是培养音乐家的,而是给予学生音乐的启蒙教育的,那么,音乐家由谁、何时来培育?学生音乐学习的归宿在哪?我们是满足于学生的唱唱跳跳,调节学习气氛,还是立足于让学生生成艺术的品位,成就艺术的深厚积淀?当学生都会哼大长今披着羊皮的狼,而不知将军令流水为何物时,可以说,音乐教学正在失去它的作用,已经被学生所抛弃。当前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已经开始走向浅薄,走向反音乐的境地。有外国的音乐家说:“音乐是精神的食粮(Music as food)。”我们也可以说:“音乐是精神的家园

5、。”孔子“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主张为范型,几千年来,我们的民族从来就没有离开音乐,没有离开经典的音乐,特别是在旧中国曾经的多灾多难的日子里,中华民族的音乐同样支撑起了一方人民走向光明自由的精神绿洲。音乐是我们另一个家。民族的古典音乐就是带我们找到回家的路的惟一力量。古典音乐,给予学生的是最真实的天真和自由,给予学生的是幸福的人生积淀。当然,音乐是跨越国界和民族的,我们的学生的音乐素养的形成、审美情趣的建立、艺术品位的形成应当走向所有的艺术,成就艺术化的人生。丰子恺说:“有生即有情,有情即有艺术。故艺术非专科,乃人所本能;艺术无专家,人人皆生知也。”这种生而知之的艺术显然是人生的至境,带领学生

6、走向艺术的审美人生是教育的重要职责。而学生艺术素养的积淀也不是几个音乐兴趣小组所能够解决的,立足于课题,立足于经典的熏陶与引领,才是学生发展的综合之路。(三)学生的内涵发展需要音乐、道德、审美的有机结合学校驻地罗庄区是一座在临沂及至山东省都颇具影响力的新兴工业区,罗庄区第二实验小学就位于区政府驻地,濒临鲁南地区最大的陶瓷集散地:罗庄陶瓷批发商城。罗庄区第二实验小学处于城乡结合部,城乡特点均体现得极为鲜明,而其归属农村小学的性质更让我们思考学生素质发展及道德教育的新的切入点。工业城区的性质及学校独特的地理位置使我们面临着两个问题:严重的环境污染和众多的外来人口,且外来人口的集聚及受教育水平的滞后

7、,造成了人口素质的良莠不齐及社区管理的难度,审美教育及道德教育的实施显得极为迫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规定:“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研究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使我们清晰地意识到

8、:良好的社会公德、强烈的环境意识、较高的人文素养、健康的审美研究情趣和生活方式已成为我们塑造人才不可或缺的“标尺”,而这些目标绝对不是靠单纯的说教能够实现的,惟有学生全身心投入的道德体验才能够生成此类体验。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在学校“十五”创新教育“生态教学”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将研究视野回归到学校整体发展的思路上来,借助古典音乐的艺术魅力,在全校营造艺术氛围,并通过课题研究来寻求古典音乐走进学生生活世界的路径,促进学生审美意识的形成,并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因此,我们提出“古典音乐促进学生道德审美研究”这一课题进行研究。二、本课题内涵的界定(一)古典音乐促进学生道德审美研究的相关概念1

9、、古典音乐本课题所涉及的古典音乐概念主要指我国经典的传统音乐,如春江花月夜江河水阳春白雪十面埋伏平沙落雁高山流水二泉映月听松等,也包括部分民间流传的健康向上的优秀歌曲如茉莉花沂蒙山小调等,但主要以经典音乐为主;同时涉及到国外著名作曲家的音乐作品,如莫扎特、约翰施特劳斯、巴赫、李斯特、比才、贝多芬、柴可夫斯基等人的音乐作品。音乐是可以学习的,也是可以理解的,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皎如也,绎如也,以成。”但是,音乐学习显然不是本课题研究的主旨。作为古典音乐在本课题中的作用是提供给学生发展的音乐课程资源,我们不是要让学生简单的听音乐、谈体会,而是走进音乐的世界

10、,让学生鉴赏音乐、研究音乐、再现音乐,将音乐迁移于生活,思考音乐家的人生、规划艺术生命。让学生亲近古典音乐,自觉将音乐作为生命幸福成长的因素。2、道德审美道德审美包含道德教育与审美教育两个概念,在教育领域的划分上来看,教育包含智育、德育与美育,德育与美育是不同的教育领域,然而我们认为道德审美是可以结合在一起的。因为“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价值的理解和道德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环境。” 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6。道德教育的环境影响、生活影响、情感影响可见一斑;而作为审美培养的美育,“其宗旨是保持人的感性自发性,

11、保护生命的活泼和原创力,维护人与自然之间天然的、肉体化的联系;其本义是感性教育,就是在理性教育的同时,对人的感性方面,如感知、想像、情感、直觉乃至无意识等进行教育。” 杜卫:美育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54。审美教育的自然性、生活化、情感性是其突出的特征。这就决定了道德与审美虽然归属不同的领域,但是在实践方式上,特别是在教育培养方式上是有内在的交互性的,而且这种交互性是极为重要的。檀传宝教授在其著作德育美学观中对此作了深刻的理论探讨。我们所研究的道德审美就是学生体验性道德与感性审美的有机结合,通过古典音乐这一载体,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审美品质的实现。3、促进音乐不能自然生成为道德

12、,音乐也不能自然生成为美,音乐只是学生走向道德审美的载体,通过对古典音乐的生活化拓展以及教育活动的重建,构建学生走进古典音乐,与音乐对话、与艺术大师对话的教育环境,促使学生亲近古典音乐,在艺术的境界里自主建构。因此,我们的课题以“促进”来作为古典音乐对学生的教育,这是开放的引领性的,而不是音乐的灌输。(二)古典音乐促进学生道德审美研究的基本主张作为本课题的基本主张,我们认为在审美、道德教育领域内,存在这样三个等式和一个不等式。1、音乐(审美)体验道德音乐是可以承继的、音乐是可以复制的!古典音乐复制下来的就是一个民族的灵魂,那是价值、是道德、是智慧、是创造力!孔子作为教育圣贤对音乐的关注远胜于今

13、天的所谓音乐人,例如,孔子家语困誓说孔子晚年周游列国,曾遭厄于陈、蔡之间,绝粮七日,弟子馁病。但孔子依然弦歌不停。子路入见和他说话,“孔子弗应”,非等曲终才开口。他的门徒子游担任武城县长,实践了老师弦歌而治的理想,孔子到武城,闻弦歌之声,莞尔而笑,曰“杀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我以前听您说过,对于琴乐,做官的学习了,就会有仁爱之心,百姓学习了,就容易听指挥,听使唤。孔子赶快表示同意子游的话,表示自己“杀鸡焉用牛刀”的话只是玩笑话(论语阳货)。 秦序:古琴的瑰丽文化色彩,载中国教育报,2004228。为什么能够“弦歌而治”,我想,这里的弦歌已不再是音乐本身,而代表的是一种人文的气质和理想的精神境

14、界,失去了这种气质和精神,人就不能够得到生命的依托,我们也就难以回归精神的家园,一个民族就会失去根基。那么我们就可以说,音乐具有道德的禀性,但是音乐不是道德。音乐与道德之间在于音乐转化为学生的审美,而这种审美又是学生所体验到的。孙俊三教授对以体验为特征的审美模式进行阐述:“教学过程的审美 模式则要求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上升为学生的生命体验。因为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培养人不断地领悟世界的意义和人本身存在的意义。” 以体验为出发点的教学明显带有感情色彩,并且特别强调学生的亲历性、感受性,这是对学生生命潜能的关注和调动。因此,可以说体验教学的过程,实质上是学生的生命体验过程。“情感作为人类所特有的生理

15、与心理机制的控制操纵过程,是一种高级的情绪,是一种审美的动力,正是靠着情感这股凝聚力,审美主体(学生)和客体(教材)才会产生契合的共振效应,形成不可估量的能动作用” 谢炜:情感教学与审美心理探索,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2期。正由于情感与审美心理的密切关系,学生的生命体验便具备了审美性的特征,是审美价值的再现。在关注中小学课程与教学价值的时候,不同的学科却不约而同地遇到了相似的语境。如:音乐教学不是培养音乐家的,而是给予学生音乐的熏陶,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美术教学不是培养画家的,而是让学生感受美、理解美,生成艺术的情操和气质到了道德教育这儿,我们还可以说,道德教育不是为了塑造大“圣人”,而

16、是为了学生基本的道德观念的建构。这些观点本没有错,但是这不应当成为我们推卸教育责任的条件。音乐家、画家、圣人的培养是而且一定是中小学教育所追求的,但这需要教育的质量与学生主体的建构的结合。那么,在道德体验中,当我们将学生的道德教育定位于一般的、基础性的、核心的道德目标的教育的时候,我们更应当带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不是只有知识可以创新、可以超越,道德同样可以超越。道德的超越来自于道德情境的启迪和道德语境的诗性存在,而这种超越就是我们的“音乐(审美)体验”。美是自由的,体验是个性的,如果说美的体验可以称之为道德的体验,那么,道德是否会没有约束而背离道德?而道德体验能不能成为美的体验呢?在传统的道

17、德教育中道德行为往往是“苦难”的化身,选择道德往往就是选择放弃、选择牺牲,这对学生的道德体验并不能产生真实的作用,追求幸福与美好是人生活的根本目标之一,道德是为了生活得更加幸福和美好。因此,要让学生生成良好的道德体验,就要让学生的道德理想自由而浪漫。其实,每个孩子都需要这么一块属于他们自己的天空,在这自由的天地里,他们每一个人都是奇迹,都能真正地实现自己的理想和奋斗目标,都能取得令我们感到意想不到的成绩。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面对道德问题总是那么地“过敏”,其实,“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只要有正确的引导,学生的潜能、学生的道德情怀并不会随时触礁,恰恰相反,理想是超现实的,道德也完全可以超

18、越现实而存在。2、道德审美生命价值教学涉及广泛的价值问题,作为教育的核心目的来说是培养完整的人,完整的人的含义在于人的个体全面发展的同时,又要适应整个社会的生存和价值体系。教学过程直接传递着教育的信息,因此,同样有着广泛而明确的价值取向。价值是生命存在的一种方式,价值的生成就是古典音乐致力于学生的道德与审美体验的结合。从对价值观概念的简单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它不同于人们所习惯认识的道德观、但其中也有着内在的联系。比如,作为人的核心价值观的一些主要内容:正直、善良、诚实、责任感、同情心、正义感、尊重、礼貌、宽容等所谓的核心价值观是与人们所倡导的基础性道德一致的,但价值有着更广泛的领域,不仅仅具有

19、着道德的规训力,而且在经济、政治、文化、审美等领域同样有着明确的价值倾向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价值是无处不在的。那么生命价值所给予学生的就不仅仅是道德的引领,而是具有审美等综合的思想作用。因此,我们可以将价值情境的表征和导向确定为社会的、文化的、道德的、精神的、审美的五大领域,情境体验教学的体验也在这五大领域之内。但这仍是一个含糊的范畴,具体到教学情境的创设要从哪些价值目标的实现上来进行导向呢?在此,我们吸收英国学者莫尼卡泰勒的一些研究成果,来进行对照,他从学校价值观的供述中例举出一些价值观:教学价值观包括增加学生学习的经验,教授学生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积极的态度以认识到自我的潜能和理想,不

20、断探索及自我批评反省的精神,倡导理智以及理性的论争,谈判与调解的能力,终身学习的态度,学习的热情,平易近人,具有个性;精神价值观包括能对一些挑战性经验作出反应,找寻意义感与目的感,了解自我及自我内心状态,发展对自我存在连续性的理解;道德价值观包括关爱,公平,富有道德想象力,富有道德勇气,约束自我、有决心;社会价值观包括:尊重他人,合作,参与,信任,谦恭,富有同情心;文化价值观包括理解尊重其他传统习惯拓展文化视野;个体价值观包括自尊,自信,思想活跃,自律,团结。 莫尼卡泰勒:价值观教育与教育中的价值观,教育研究,2003年第6期。在来自英国学校所供述的价值观中,我们似乎没有觉察到明显的国家界限,

21、事实上,关于价值观的内涵,不同的民族、国家在认识上是有着极大的一致性的,这就是所谓核心价值观之所以存在的原因之一。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认为审美价值观也是极为重要的,美不仅是一种愉悦身心的工具,更重要的是美体现了一个人的价值认同,美是客观存在的,但是美的感受却存在于人的主观体验中,因此是一种重要的价值体现。审美价值观包括:美感,美的辨别,美的向往,美的欣赏,美的传递和创造。同时,作为课堂教学的价值内涵,其本身便是价值的,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活动本身就是一种价值活动,这是任务价值的体现,在引领学生生成社会的、文化的、道德的、精神的、审美的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让学生以价值的视角来关注自己的现实学习、生活

22、活动,也是重要的价值表征。价值具有精神的、道德的、审美的、社会的、人生观的、文化的等在内的综合教育因素,价值发展也就是一个完整的人的形象发展,因此我们说,道德与审美构成的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是学生生命发展的必要路径。3、生活实践道德生成审美、体验构成了学生道德生成的要素,在教育过程中,惟有生活基础上学生广泛的实践活动才是学生道德生成的基本策略。家庭与学校要建立广泛的联系,“古典音乐促进学生道德审美研究”就是通过古典音乐将学生、学校、家庭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学生教育的强势联合。作为学生的道德体验更应当回到生活中去,从生活化情境中发现道德问题,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能力。生活化道德与音乐审美的开放性

23、紧密相关,可以说,传统教育的封闭状态也是导致道德教育资源流失的原因之一,生活中的道德问题可以进入学校教育的层面,而音乐审美教学中涉及到的道德问题应随时引起关注。建立学校古典音乐教育与学生生活世界之间的联系;强调学校古典音乐教育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出发,以学校古典音乐教育的生活化为载体,生成为学生的学习智慧;强调学校古典音乐教育的拓展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从而构建起以学生生活重建为背景的学校古典音乐教育大系统。古典音乐教材、教室、学校并不是孩子学习的惟一源泉,孩子们是一个个充满活力的独立的人,他们有属于自己的人生经历,他们有属于自己的情感体验,适时地引导学生走出教材、走出小课堂,恰当地找准教学内

24、容与学生个体生活体验的契合点,孩子们收获的将不仅仅是一首歌、一篇课文或一道习题所带来的成功经验,留在他们生命里的道德意识或许要比教师所能想象得多得多,而且,是刻骨铭心的。情感体验并不仅仅是对道德文本或道德事件阅读、感受,更需要的是实践的支撑。这是因为道德一方面存在于精神意识层面上,另一方面也存在于实践能力层面上,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我们学校古典音乐教育的道德目标之一。因此,让学生参与道德事件,进行充分地实践是引导学生的主体道德体验的基本操作方式。我们的生活中的假、丑太多,而美的现象却那么难以发现,本课题的研究就是让学生把学校里的道德与美迁移到生活中去,而不是把生活中的道德带到课堂上来。这是我们

25、的生活德育、实践德育的基本主张。4、德育艺术化艺术德育化音乐是一门艺术,借助古典音乐的生活化、教育性加工对学生进行道德审美教育是本课题研究的方向。我们所主张的是德育的艺术化,也就是说,在道德教育中引入艺术的、审美的手段;而不是艺术德育化,不是将艺术教育套上德育的帽子,将艺术教育狭义地纳入德育的范畴。德育艺术化是指,在进行德育的时候可以采用艺术的形式和艺术的内容,借助艺术所典型的审美取向唤醒学生的情感、唤起学生的体验,让学生以欣赏的姿态来接纳美、接纳善、接纳真,使德育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入学生的心灵深处,并久久地积淀下来。可以说,艺术是以审美的姿态来促进道德的生成的,显然,这是符合教育规律与

26、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的。在古典音乐中,我们能够找到美的踪迹。夕阳西下,渔人载歌晚归,落日、欢舟、收获,霞映水波,湖畔晚景古筝曲渔舟唱晚给我们祥和欢乐;悲怆凄凉,哀怨愁肠滔滔江河水催人泪下,二胡的旋律打动的是世世代代的人;阳春三月,春回大地,生命在悄然萌动阳春白雪让琵琶弹奏出轻松活泼与希望;“力拔山兮气盖世”,悲歌壮别,意气风发,感天动地十面埋伏告诉我们什么是英雄,什么是不可磨灭的气节;琴萧牵引思绪到了平沙落雁心儿也悠扬,思绪也翩跹,我们跳出烦琐到空际盘旋,到生命的灵动处顾盼走进这样的音乐的空际,纯净的是心灵、坚定的是意志、打动的是情感、放飞的是思绪、牵挂的是同情、收获的是智慧、教化的是德性但是,

27、艺术德育化却“忽视了艺术教育的特殊性,违背了艺术的审美规律,把情感、想像、创造性等艺术审美的核心因素,变成了仅仅是促进学生思想转变的手段,引导学生对艺术作品中艺术形象的感受和审美价值的领悟因此变得次要了,而通过艺术作品来向学生证明或加强某种思想观点则成为了艺术教育的根本任务。” 郭生建:艺术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30。孔子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对音乐艺术道德教化作用的阐述,但是音乐的道德教化不是其根本,这就是我们将“古典音乐”作为促进学生道德与审美,最终实现学生综合发展,而不仅仅是德育的根本原因。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一)新道德教育思想的指导“新道德教育”强调“中小

28、学道德教育要回归基础,把基础性道德素养的培养作为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基本任务。” 张志勇:回到基础: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必由之路山东省“新道德教育实验与研究”指导纲要,载创新教育,2005年第1辑。在这一定位之下,关于道德教育的具体目标,我们仍然沿着张志勇研究员回到基础: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必由之路山东省“新道德教育实验与研究”指导纲要一文中的分析来加以呈现:(1)回归学生道德生成的基本规律。重点在于遵循“三个序列”,即: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相统一,要求道德教育必须把学生的道德认知的教育与学生的道德实践范畴相适应,必须把道德认知及时转化为道德实践;“上位道德”教育必须建立在“下位道德”教育的基础上,要求中小

29、学道德教育必须把道德教育的重点放在基础性道德品质的培养上,在打牢基础性道德品质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进行高层次道德素养的教育;“圣人道德”必须建立在公民道德养成的基础上。(2)回归学生的生命本质。道德教育要为维护人的生命尊严服务,为人的个性自由服务,为弘扬人的创造性服务,为人的终身幸福服务。(3)回归为学生学会做人而奠基。要培养基础性道德,做一个高尚人,把诚实、爱心、良心、责任、自信、习惯作为新的德育目标的核心内容;培育精神世界,做一个文明人,让学生有追求、有信仰,有基本的文明礼仪,有和谐的心态,有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培养普适价值,做一个现代人,让学生尊重人的基本权利,树立人

30、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道德观,树立合理消费的资源道德观,树立多元文化价值观。道德教育的目标在这三个层次上达到了真实而完整的再现,那么,作为学科教学中的道德情境是否应当体现这些核心目标呢?我们认为是必须的,也就是说,学科教学的道德情境要为学生基础性道德素养的培养服务,要有明确而真实的道德定位和目标导向性。落实新道德教育的培养目标就要从学生最基本的生活入手,同时要挖掘学生生活中能影响其道德发展的内容,从现实情况来看,生活中学生所接触到的更多的是不道德的事件,所谓“527”就是这个道理,那么,生活与道德教育并不是直接联系的,而是经过加工、提炼的有道德意义的生活才构成生活德育。音乐是艺术,音乐是学生生活

31、中的组成部分,因此,把音乐纳入道德教育的视野,提供给学生审美的情趣,这是道德教育走向学生真实实践的方式之一。(二)学生艺术感受整合的启迪北京某中学一位实习教师所上的一节音乐课:教师先在钢琴上弹出法国著名作曲家德彪西的月光曲,请学生在纸上写出或画出自己对音乐的印象。教师里静静的,只有教师的琴声在回荡。学生的画令教师吃惊:弯弯的月亮、柳树的枝条月色下的一叶扁舟。每一幅都不一样,但大都有一种月色朦胧之感。学生所写的诗句有的引自唐诗,有的则是学生自己创作的新诗。接着教师请学生为所听的曲子命名,其中有一部分学生竟准确地说出了“月光”二字。然后,教师介绍了法国印象派诗人魏尔伦(18441896)和他的月光

32、诗,又让学生朗诵了自己的诗句,教师弹奏月光曲,让学生进行诗配乐表演。这堂充满着诗情画意的课使学生获得了美的享受。它美就美在教者巧妙地把音乐、画面、诗词三者融合在一起。应该说,这堂课的意外收获是,学生懂得了音符所表达的意境同样是可以用线条、色彩、诗句来描绘的。英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舒曼(18101856)对此证实说:“有教养的音乐家能够从拉斐尔的圣母像得到不少启发,同样,美术家也可以从莫扎特的交响乐中受益非浅。不仅如此,对于雕塑家来说,每个演员都是静止不动的塑像,而对演员来说,雕塑家的作品也何尝不是活跃的人物。在一个美术家心目中,诗歌都变成了图画,而音乐家则善于把图画用声音体现出来。” 郭生建:

33、艺术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9697。实际上,在我们学校的音乐教学中,此类的例子也非常多,我们将其定位为“诗情画意的音乐课”。这也是我们进行“古典音乐促进学生道德审美研究”的实践基础。(三)德育美学观理论的启迪道德教育的美学化特征在檀传宝教授的著作德育美学观中有清晰的论述。这也给了我们将音乐这一单学科教育赋予更大内涵以信心。道德体验突出体现“美”的特征,是教学环境自然物质美与精神情感美的结合体,道德体验就是美的体验,道德体验在于以美唤醒学生的美的感受与体验。美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但是美必须经由人的“发现”而现实地存在,没有人的感受和体验,“美”是没有意义的。檀传宝教授认为“美是对自由的肯

34、定,美的精神即主体的自由精神!”由此揭示出了“美的本质是主体追求自由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审美的本质是对于主体自由的观照,美的精神或美学精神的实质也就只能是主体的自由或超越。”在美与道德教育的关系上,“让道德教育成为一种天成的、涵养的过程,而不是一种外在牵强的内化。这就是审美过程给予德育过程的精神启示。” 檀传宝德育美学观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115122美是情感的、精神的,美以自由为至境,那么,以美为存在形式的道德情境就体现着对学生自由精神的关注。道德体验的特点是美的体现与涵养,物质环境的美更容易理解,而精神环境的美也随时的体现在学校刻意营造的美的环境中。苏霍姆林斯基的道德教育故事

35、可以带来经典的例证,他执教的少先队集体(中队)在自己的葡萄园遭受特大干旱,顽强抗旱时的情形时这样描述:“我们搭起了一个草棚,每天派两名少先队员在那里值班。每天傍晚和夜里都要给树木和葡萄浇水,有时候一清早就要浇。我给少年们讲了那些具有高尚道德美的人的故事,通过这些故事使他们灵感的火花永不熄灭,我不太敢采取直截了当的做法。因为我感到,在少年们所进行的那种精神斗争中,直截了当的做法是行不通的。假如我在每次紧张劳动之前,都要先讲个故事来鼓舞斗志,这就贬低了他们的崇高思想,也是对他们心灵的不信任。因此,我所讲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与劳动无关。我愈是能巧妙地找到这种与劳动无关的讲故事的形式,就愈能使少年们的精

36、神生活与劳动之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这种有机联系存在于他们的心灵深处: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对道德美无限神往并因此而激动不已。” 转引自檀传宝德育美学观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132苏霍姆林斯基给予了学生最美好的心灵启迪,而且这种启迪建立在学生对美的感受中。音乐能够带给学生美的感受,音乐可以描述美的意境、美的情感,具有同样的教育作用,可以说,选择古典音乐,让学生在美的感受中自然地进入道德的情境是我们的根本追求,这也是我们课题研究的重要理论支撑。(四)国外艺术、道德教育发展的启示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一般都比较重视艺术教育,其中有许多国家还以法律形式确立了艺术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如,

37、1987年法国国民议会通过了艺术教育法,决定在今后10年里为艺术教育投资19亿法郎;决定设立法国艺术教育高级委员会,该委员会由国民教育部和文化交流部主管,由国家有关官员和艺术界知名人士组成,负责发展艺术教育的行政、财政方面的工作;该法还决定把每年5月18日至23日法国中小学艺术周。而美国,则用另一种形式确立了艺术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1994年美国政府以法律形式通过了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这项法令把艺术课程(包括音乐、视觉艺术、舞蹈、剧院艺术)增列为美国基础教育中的核心课程,并在最近出台了国家艺术教育标准。 郭生建:艺术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819。在美国,政府和教育界人

38、士正积极制订政策,加强年轻一代的道德教育。美国前总统布什在他的教育战略设想中就呼吁“把道德价值观的培养和家庭参与重新纳入教育”,只有“智力品德才是教育的目的”。美国“课程发展与管理协会”提出了加强道德教育的六项措施:道德教育应作为学校课程结构的组成部分;创造一个道德的“社会文化环境”;使道德教育超越认知领域;道德教育要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决策能力的培养;为教师和管理者确立明确的道德教育目标;把道德教育纳入师范教育计划。 鲁洁:德育现代化实践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89。日本21世纪学校德育课程的改革的核心,就是以“丰富人性”为目标施行“心灵教育”的发展策略。“心灵教育”主要采用体验式学

39、习,强调要扩大社区儿童的生活体验机会,扩充社区儿童的游戏场所,建立社区体验活动的支援机制,纠正过度的课后补习行为,培养青少年的生存能力。为此,日本所采取的途径有:创设儿童社区体验活动场所,丰富其生活体验;设立“自然教室”,丰富青少年的自然体验;开展社会志愿者活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日本学校的德育实践中,既重视了德育课的正统作用,又重视渗透到各学科和学校生活中,也强调学校与社会、家庭的一体化。 王智新、潘立:日本基础教育,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155158。当前,德育受全球化的影响极为明显:“主题的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学校德育关心的主题有趋同的趋势,也指学校德育日益关心诸如生态环境、人口

40、与发展、个人权利、多元文化、世界和平等共同的主题。一些全球性的问题由于其具有全球性的整体性、普遍性、复杂性和严重性,道德教育的全球化是时代的必然。20世纪是生态伦理教育、性道德教育、和平教育等等在全球范围得到空前重视并获得许多共识的一个世纪。全球化与民族化是一对矛盾。离开前者,各民族的德育必将蒙受损失;而离开民族文化的根基,任何国家的德育都不可能取得理想的效果,而且文化上的单一化又必将使整个世界全球化了的学校德育丧失应有的活力。对于中国的德育而言,在理论和实践上解决民族传统的继承和外国经验的学习之间的矛盾始终是我们必须面对、解决的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2

41、000,1415。基于上述理论与实践现状,我们以古典音乐为载体,将民族文化、外国文化,音乐艺术、审美体验、道德建构进行整合,构建“古典音乐促进学生道德审美研究”的学校教育新空间。四、本课题研究的需要分析与突破关于音乐教育与艺术教育的现状,我们在课题研究之初作了学生古典音乐了解情况的调查,结果趋向于零,在对我国古典名曲的了解上、在对国外音乐家及其作品的了解上,呈现出来的是茫然,调查结果显示:我们的音乐教学脱离经典、脱离大师已经太远,更不用说其鉴赏能力。关于学生对于音乐的观点我们借助北京市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调查报告中的部分资料来分析学生的需要。(1)有43%的学生认为,“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中最为

42、重要的内容,更有51%的学生表示最喜欢上音乐欣赏课,但到目前为止音乐欣赏还没有引起音乐教师的足够重视。教师的兴奋点往往更多地集中在“识谱知识和试唱听音”上,而这一内容却不受学生的欢迎,有35%的学生把它列为“最不喜欢的内容”29%的学生甚至认为,当前学校音乐教育最不成功的方面便是课外活动。而另据我们的调查,学生在音乐方面的进步,45%的学生主要得益于课堂教学,28%的学生主要得益于课外活动,37的学生则主要得益于社会音乐环境的熏陶近55%的学校领导和音乐教师认为,中小学音乐教育是一种“基本素质教育”,它主要属于“美育”的范畴,也认为其属于“德育”的范畴教师、领导、学生对于音乐教育的价值理解基本

43、是一致的,结果表明,47%的教师、33%的领导、35%的学生认为是:开发智力,提高想像力和创造力;62%的教师、59%的领导、38%的学生认为是:塑造人格、陶冶道德情操;30%的教师、33%的领导、51%的学生认为是:美的享受令人身心愉快,进而提高生活质量;3%的教师、4%的领导、8%的学生认为是:开辟一条谋生之道在被问及“民族民间音乐与外国音乐,您更喜欢哪一种”时,20%的学生表示更喜欢民族民间音乐,26%的学生表示更喜欢外国音乐,54%的学生表示两者都喜欢。从这些数字不难看出,音乐教学无论是功能上,还是方式上,都面临着再认的过程,而音乐教学目标的综合化、音乐进入学生心灵的途径等都需要强化和

44、拓展,音乐,特别是古典音乐在促进学生道德、审美方面具有应然之义,本课题的突破就从这一认识入手。实现学生的综合化发展。1、本课题的研究将古典音乐引入学校,让学生获得真实走进中外优秀古典音乐的机会和条件。2、本课题的研究以教育资源综合化为呈现方式,将美育、德育以优秀的古典音乐、古诗词为载体联系起来,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发展。3、本课题的研究确立了学校、家庭共同对学生实施道德与审美教育的模式,符合当前国内外道德教育、艺术教育发展的趋势。4、本课题的研究实现了课堂内外的结合,实现了学科的结合,调动了班主任、语文、音乐、美术等教师协同作用,实现了教师学科之间的优势互补。5、本课题确立了“诗情画意的音乐课”的

45、课堂教学研究思路,将音乐课堂教学赋予多元文化的语境,探索并构建新的音乐教学模式。6、带领学生设立自己的音乐生活珍藏。五、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假说、研究变量与目标(一)本课题研究的假说我们认为,综合创设学生走进古典音乐的学校教育氛围,在优秀的国内外古典音乐的氛围中,调动学校与家庭、课堂与课外等多种因素促使学生养成热爱古典音乐、亲近古典音乐的良好习惯,让学生体验古典音乐的艺术美、情感美、内容美、形式美,理解古典音乐的价值、意义,通过诗词、绘画、描述、研究、创生等将音乐迁移于生活实践,编辑古典音乐系列教材,让学生在美的境界里进行道德体验与道德实践,以生成求真、向善、唯美的良好精神境界,进而提升学生的道德

46、意识与道德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为造就具有完美人格的高素质人才奠基。(二)实验变量的控制与实施本研究的自变量是古典音乐促进学生道德审美的实践策略。本研究的因变量是学生的道德意识、道德实践能力与审美素养。虽然本课题以行动研究为主,只是辅以实验研究的方式,但是,我们仍然希望控制各种变量,进行纵向比较,以期在课题总结阶段获得良好的信度。实验的控制变量为实验因子之外的其他刺激变量,实验过程中除保证对实验班施加单一的实验因子之外,还采取其他控制措施。1、自变量的操作古典音乐促进学生道德审美的实践策略这一自变量属于质变量的范畴。(1)学校营造学生走进古典音乐的良好氛围。(2)改革音乐课堂教学,实施

47、“诗情画意的音乐课”。(3)组织学生与家长一起听音乐活动。(4)在音乐、美术、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以各种方式体验、理解、再现古典音乐。(5)结合少先队活动,将古典音乐与学生德育活动有机结合。(6)学生音乐生活的重建。可以看到,我们的自变量并不是单因素,很难单独控制,所以,不必判断每一自变量因素对实验效果的影响,而是综合关注古典音乐对学生道德与审美素养的作用。2 、因变量分析与操作实验学生从对古典音乐的“零接触”状态到了解、研究国内外的优秀古典音乐与音乐家,形成鉴赏古典音乐的习惯;学生能够体验古典音乐的美,理解古典音乐的价值、意义并迁移于生活实践;学生在美的境界里进行道德体验与道德实践,生成求真、向

48、善、唯美的良好精神境界;学生的道德意识与道德实践能力、审美素养明显提高;同时学生的思想水平、非智力因素、个性、精神风貌等有鲜明的特点,实验学生人格素养高,其中有大量优秀学生及特长学生涌现。3、无关变量的控制(1)加强对实验教师和实验对象的控制。对实验教师进行专题培训学习,并公正地进行基本功、业务能力、理论水平的测试和师德素养的考查,同时,以行政手段采取措施强化过程控制。(2)因为没有横向的对比班级,所以实施模糊控制,对实验学生进行前测和后测。为了提高前测和后测的质量,将前测和后测分两次进行(一次由课题小组测试,一次邀请专家测试,两次测试分别统计后再进行综合分析)。测试时要注意给学生提供宽松的环境,减轻心理压力,尽量避免引起学生的情绪波动,减少测试误差。这样,可保证前测和后测的统一性。(3)对所有参与实验学生进行家庭情况的调查分析,以控制特殊家庭环境对学生道德和审美素养的影响。(三)本课题实验与研究的目标1、引领学生的生活方式:让学生从商场走向艺术厅、从知识学习走向精神教化。2、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审美素养和人文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