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洮总规说明书.doc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35337 上传时间:2025-07-09 格式:DOC 页数:66 大小:3.5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洮总规说明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临洮总规说明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临洮总规说明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临洮总规说明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临洮总规说明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临洮县县城总体规划 (2010-2030) 大纲项 目 名 称:甘肃省临洮县城总体规划委托单位(甲方):临洮县人民政府 临洮县建设局承担单位(乙方):长安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项 目 负 责 人: 李 明 教 授 副院长主 要 参 与 人: 赵乱成 教 授 侯全华 副教授 注册规划师杨毅柳 副教授 姚雪珍 副教授张建新 讲 师 注册规划师 井晓鹏 讲 师 注册规划师刘东旭 硕 士 崔新洁 硕 士李 璐 硕 士 郑 阳 硕 士董 阳 硕 士 闫丽娜 硕 士李 伟 硕 士 孙文龙 硕 士 李建荣 硕 士 唐 聪 硕 士 2长安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临洮县人民政府 2010.2 前 言受甘肃省临

2、洮县人民政府委托,长安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于2009年9月承担了临洮县城总体规划修编的任务。本次总体规划修编是在原临洮县城总体规划(20012015)基础上进行的(由甘肃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于2000年编制完成)。经过现场调研、与相关部门交换意见、多方案论证比较,形成了规划大纲:以说明书和主要图件的形式,涉及了“临洮县城总体规划”主要战略性问题。2010年6月,召开了由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相关部门的领导和专家参加的“临洮县城总体规划”大纲评审会;按照会议意见,我们对原规划方案进行了调整、修改和完善,从而形成了本送审成果。由四部分组成1、临洮县城总体规划文本; 2、临洮县城总体规划图件;3、

3、附件一:临洮县城总体规划说明书(含专题研究);4、附件二:临洮县城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长安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临洮项目组 2010-8第一章 规划基础一、规划修编的必要性一)、对上版总体规划的回顾2000年,由甘肃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了临洮县城总体规划(20012015),其要点为: 上版临洮县城用地布局规划图 上版临洮县城镇体系规划图1、规划期限:近期:2000年2005年;远期:2006年2020年。2、城镇体系规划:等级规模结构:一级为中心城镇,为洮阳镇。二级为重点镇,包括八里铺镇、新添镇、辛店镇、太石镇等;三级为一般镇,为玉井镇、衙下集镇、东二十里铺镇、窑店镇、峡口镇、塔

4、湾镇。四级镇为农村集镇,包括卧龙,潘家集、西坪、刘家沟门、红旗、三甲。空间结构:以县城为中心,以新添、辛店、太石、衙下为次级中心。城镇主要集中在西北和东南部,沿县内主要公路和洮河分布,除县城外,其余城镇基本属于城镇体系发展初级阶段。3、城市性质: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中心、以建筑业、建材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为支柱产业,商贸、旅游业繁荣发展的小城市。4、城市规模:人口规模:人口近期2005年为7.4万人,远期2020年为12.7万人。用地规模:规划区界定:北至苟家滩,南至白塔村,西至西坪山,东至五里铺。中心城区建设用地面积为14.53平方公里,人均114.44平方米。规划范围界定:规划用地范

5、围区东至岳麓山,东北到,西至西坪前沿,北至红旗桥,南至旧烧瓦堡,规划县城总用地17.86平方公里。城市建设用地14.53平方公里。5、功能结构:为“两区一轴”。老城区:瑞新路以南,是城市的行政、商业、服务、文教、文化娱乐中心,以大什字为老城中心;新城区:瑞新路以北,是城市的休憩、文化娱乐、商业服务的发展区;一轴:贯穿南北的北关商贸街及北大街为主轴线,将新、老城区有机结合起来。6、发展方向:确定城市建设用地向北发展。7、道路交通:规划城区由南北向道路和东西向道路组成棋盘式道路网,南北向道路以北关商贸街、北大街、南大街等为城市生活主干道,其规划红线3440米。以北关东路、北关西路为交通性次干道,规

6、划红线22米。东西向道路以环城北路、纸坊路、瑞新路、环城南路、文峰东路、文峰西路为交通性主干道,规划红线34米。以粮食市、东大街、教场南路为城市生活性主干道。道路红线宽度为34米。五里铺东路、五里铺西路为过境交通主干道,规划红线34米。二)、上版总体规划实施评价文峰新区新行政中心的建设已初具规模,兆烽嘉园、紫竹苑小区、凤台花园、岳麓山庄等新型居住小区的建设,大大提高了居民的生活居住条件;兰临高速公路、滨河东西路、文峰路、五里铺路内环南路、南环路、北环路等主要道路以及洮河三滩大桥的建设,健全了城市基本职能,使得县城交通条件大大改善;人民广场、城中文化广场、文峰路道路两侧绿化工程、滨河东西路绿化工

7、程的建设,丰富了城市景观,提高了城市品位;新兴花卉、美兰花卉、县苗圃等的进一步开发,大力发展苗圃花卉支柱产业,同时也带动了旅游的发展;县城污水处理厂的建成,标志着城市基础设施承载力的不断提高;总之,该规划指导思想明确,依托原有基础、符合当时临洮建设实际。道路网络基本形成,功能布局日趋合理,人居环境逐步改善,城市公共设施、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建设面貌日新月异,为临洮县城的城市建设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但是,因受当时经济条件、外部环境、建设条件和规划理念的制约,原规划出现了与临洮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急需重新修编。 三)、修编的必要性1、规划理念的更新:1)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观:党的十七大要

8、求我们以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在城市建设理念上,体现城乡和谐;区域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水平和谐;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和谐;城市功能体系完善和谐;城市建设与市民需求和谐。这些,对城市规划理念的更新提出了纲领性指导方向。2)以人为本:世界是由自然、人、社会三个部分构成的,以人为本的理念,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营造舒适、健全、宜居、方便、丰富、优美的城市功能和环境。3)生态与环境:生态与环境是人类追求的永恒目标,也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全球趋势。4)可持续发展:产业、公共设施、基础设施、城市功能、城市环境的唯一目的就是走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5)文化特色:城市的文化挖掘光大和个性特色的形成,是构筑

9、城市文化、加强城市凝聚力、增加市民自豪感的有效途径,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6)节约型城市:合理配置、有效利用有限的资源,构建节约型城市。2、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1)兰州都市圈规划、甘肃省城镇体系规划和定西市城市总体规划相继批复实施,给临洮规划发展定位、城市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2)临洮县政府提出了“产业强县、农业稳县、旅游活县、文化兴县”发展战略,对县域产业布局、城市发展也相应提出了要求。3、城市外部发展条件的变化:兰临高速公路的开通,使临洮与省城兰州距离缩短为85公里,临洮对外交通条件发生了根本变化,进入了兰州一小时经济圈的范围。兰州市城际铁路的立项、建设将会大大缩短与兰州市的时空距离,使临洮

10、的区位优势更为突出。4、受当时背景条件的制约,原规划出现了部分与现在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成分:)国民生产总值已突破原有规划的预测;2)城市建设规模日益增大,城市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急需协调解决;3)部分用地性质与原规划有一定差异;4)在确定发展方向时,对城市未来发展预留的空间不足;5)未很好的利用城市现有自然条件,城市山水文化特色没有很好的体现。5、新版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已于2006年开始执行。对应的编制办法有较大的修订和调整,其组织方式、编制思路都有较大的转变,更加强调区域统筹和城乡统筹发展,强调各类资源的保护以及空间管制,强调规划从技术文件向公共政策的转变等。 二、规划编制的重点科

11、学编制的临洮县城总体规划应当符合临洮资源环境条件的发展模式,围绕实现临洮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目标而展开。在充分重视县城人文环境建设的同时,有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作保障。1、立足区域经济,科学确定城市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2、正确处理保护、利用和发展的关系,形成结构清晰、协调统一、布局合理的功能体系。3、妥善处理过境交通与城市建设之间关系。4、形成并彰显小城市环境特色和文化特色。5、以人为本,营造多层次的公共活动空间,健全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创造宜人的生活空间。6、远近结合,以近期为主。远期体现规划的科学合理性,近期体现规划的可操作性。三、规划原则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以兰州

12、城市经济圈为背景;以临洮县域区位条件、交通条件、资源条件和发展水平为基础;以“产业强县、农业稳县、旅游活县、文化兴县”为指导;围绕集约发展、合理利用、完善功能、优化环境、凸现特色六大重点;将临洮县城建设成为富裕临洮、和谐临洮、魅力临洮和特色临洮。根据以上指导思想,确定规划原则为:1、区域协调原则:发挥临洮在区域经济分工中的棋子作用;发挥县城在县域社会经济中的核心统率职能。2、承上启下原则:延续原规划的基本布局,尤其是路网结构,保持规划的连续性和严肃性。3、可持续性发展原则:节约用地,充分发挥原有建设用地的潜力;正确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完善配套各项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科学合理性(远期)和可操

13、作性(近期)相结合,滚动有序发展,并适当留有发展余地。4、生态化原则:切实保护创保护、培育生态环境,强化水、绿要素在城市中的运用,筑巢引凤,快速发展。5、集约化原则:城市建设集约化、工业生产集约化、公共设施集约化、基础设施集约化,建立高效、优化、高质量的生活、生产功能体系。6、特色化原则:使城市建设和环境形成并体现地方文化和自然特色。7、以人为本原则:创造良好的人与环境、人与设施、人与人交往条件,营造安全、方便、舒适、美观、协调的生产生活环境,体现人文关怀。8、和谐原则:体现城市与自然、城市各功能板块之间、城市功能与区域经济、城市环境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构成协调的整体。四、规划依据1.城市规划

14、的法规、技术标准(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4)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5)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建设部)(6)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建设部)2.甘肃省、定西市关于城市规划的重要文件(1)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定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3)甘肃省城镇体系规划(4)定西市城市总体规划(5)兰州都市圈规划(6)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7)甘肃省实施城市规划法办法3.地方文件(1)临洮县城总体规划(20012015)(2)定西市人民政府关于

15、临洮修编县城总体规划的批复(3)临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4)临洮县旅游规划(5)甘肃省临洮旅游城市发展战略规划(6)2007、2008临洮县政府工作报告(2007、2008)(7)临洮县城电子地形图1:500五、规划期限本次规划期限以城乡规划法为依据,同时与临洮经济发展规划以及与上版本规划相吻合,确定规划期限为:近期: 20092015年;远期: 20162030年;六、工作方法我们认为,该项目不仅仅是一个一般性的城市总体规划,而是在经济全球一体化走向深度发育的历史背景下、关系到临洮县跨越发展和长期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应在更高的理论、理念层次去研究分析;从全局角度出发,对城

16、市未来的功能、空间发展进行定位,从而以科学的手段把握城市的发展脉搏。针对该项目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本规划采用以下方法展开:1、背景调研从国家“关天经济区”的提示到兰新经济带和兰州都市圈的的整体高度出发,以期合理定位、整体把握。2、理念探索坚持科学发展观,引入和谐、人文、生态、特色理念,结合临洮自然特点和建设现状,提出本次规划理念,以期有的放矢、与时俱进。3、优化比较通过对多种可能性方案的比较研究,落实空间形态、功能结构、用地布局、道路交通、绿化景观和市政设施等内容,以期大浪淘沙、去劣存优。4、实例分析分析其他城市,尤其是发达地区城市开发的经验、模式和方法,做到胸中有数,以期扬长避短、他为我用。5

17、专题研究结合规划的相关子系统和关键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如“城市风貌特色”等,保证规划方案重点突破、科学可行。七、相关规划1、甘肃省城镇体系规划研究(20052030) 是定西区域中心城市之一。利用丰富的洮河水利资源,大力发展以洋芋、花卉、蔬菜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同时大力发展以食品、水电、建筑、建材、旅游度假、商贸服务业为主的产业。到2030年,临洮将成为一个1020万人口规模的小城市。2、甘肃省定西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30) 定西、陇西、临洮组成核心三角状片区中心城市。同时以定西市为中心,临洮和陇西为片区中心,向两侧辐射至漳县、岷县、渭源县、通渭县,形成经济发展的辐射轴临洮的城镇

18、职能结构。是定西区域的中心城市之一,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中心,以建筑业、建材工业、农副产品加工工业为支柱产业,商贸、旅游业繁荣发展的城市。3、临洮县城镇体系规划(2001年)临洮县的功能定位:以建筑业、建材业、洋芋、花卉、蔬菜、农副产品和工业为支柱产业,积极发展旅游业,加快生态环境建设;依托兰州,接受兰州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努力成为未来兰州市的卫星城市,成为在西部大开发背景下快速发展的现代化的开放型城市。 4、兰州都市圈规划纲要临洮作为兰州都市圈的节点城市之一,其功能定位是都市圈的“南大门”和“后花园”。以面向甘、川为主的都市圈南部物流中心之一;建设成为都市圈的核心区外迁工业基地和鲜切花生

19、产、种球繁育、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充分发挥“文化县”品牌优势,建设成都市圈特色休闲旅游度假基地。并将充分发挥不可替代的生产、生活功能及吸纳城市产业和人口扩散的作用,打破行政界限,整合区域资源优势,辐射带动带动康乐县、广河县、东乡县(达板)等腹地的发展。八、规划范围和技术路线1. 城镇体系规划范围即临洮县行政区划范围:总面积为2851平方公里。2、城市规划区范围城市规划区是城市规划法规定的行使规划管理权的区域。按法律规定,规划区包括市区、郊区和行政区域内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根据临洮县城行政区划和人口规模增长情况以及地形地貌现状和现状行政界线,确定:本次确定的城市规划区范围为:南

20、跨花卉基地1公里,北越八里铺镇建成区0.5公里,东西分别以岳麓山、西岩山的山脊线为界,面积约65平方公里。3.规划技术路线回顾上版城市总体规划执行情况,研究和总结临洮城市建设经验与教训。通过实地考察,分析临洮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条件、历史基础,了解清楚临洮发展的县域情况。为新一版城市总体规划提供客观依据为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借鉴国内外其它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经验,以临洮城市建设和规划管理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为出发,把握城市定位、城市发展规模、用地空间发展与优化、城市建设时序等问题。应用系统优化、专题研究、对比等方法和GIS、AUTOCAD、SPSS等技术手段,研究具体用地和城市基础设施建

21、设。规划的实施与部署完成初步规划草案、规划大纲初稿征求县四大班子领导意见修改调整规划成果编制,规划成果评审提交总体规划正式成果 临洮县城总体规划技术路线图第二章 临洮县域概况一 地理位置临洮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地处洮河下游,东邻安定区、北接兰州市、南连渭源县,西与宁夏回族自治州的东乡、广河、康乐三县接壤。全县辖12镇6乡、总人口551831人,其中农业人口52925人。临洮县地处陇西黄土丘陵沟壑区西缘,东北部有祁连山的余脉陇上屋脊马衔山,西有洮河自南向北流入黄河。境内有西秦岭的余脉南屏山和祁连山的余脉马衔山,形成了高山、丘陵、沟壑、梁峁、河谷、平川纵横交错的地形。处于东经10330-10419,

22、北纬3503-3557。全境南北长约103公里,东西宽78公里。总面积为2851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约200多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02。丘陵区约200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193。平原区面积约为60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105。二 行政区划临洮辖12镇6乡,即洮阳、八里铺、新添、辛店镇、太石、中铺、峡口、龙门、窑店、玉井、衙下集、南屏12镇;红旗、上营、康家集、站滩、漫洼、连儿湾6乡。共有18个乡镇政府、324个行政村、2367个村民小组。三 历史沿革临洮是我国西北地区文化发展较早的地区之一。它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迹,全县共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九处,县级文物二十三处,经考古工作者调查,新石

23、器时期的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距今五千年左右,此外还有齐家文化遗址多处,相当于夏代,距今约四千年左右。辛店文化、寺洼文化属青铜器时代的商、周文化,距今三千年左右。临洮建置有二千三百多年历史,周安王十八年(公元前384年),便建置狄道,至秦昭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始置陇西郡,治狄道。秦统一六国后,狄道属魏管辖。东晋十六国时期(公元324年)以狄仁道郡设置武始郡,西魏增置临洮郡,狄道属临洮郡,北周废临洮郡,狄道仍属武始郡。隋初(公元581618年),废武始郡以县属兰州。唐初(公元619年907年)狄道仍属兰州所辖。宝应元年(公元762年)陷于吐蕃。唐末至五代宋初一直为吐蕃“武胜军

24、地。金初,仍沿宋制,金世宗大定二十七年(公元1187年)改名为临洮路,治狄道。元初仍设沿金制,后改置巩昌等路都总帅府,领临洮、巩昌等八府,临洮府治狄道。明初设临洮府,治狄道。狄道县划分为二十五个县。清初,仍沿明制,清高宗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将临洮府由狄道县升为狄道州。民国二年废除府厅州,设狄道州为县,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改狄道县直隶于省府。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一月,改狄道县为临洮县,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五月设甘肃省第一区行政公署,驻临洮,辖七县。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将专署由临洮迁岷县,临洮仍隶属于省府。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十二月十日,设甘肃省第九区专

25、员公署,驻临洮,辖七县。1949年8月16日临洮解放,设人民政府,临洮归临夏专区管辖。1950年临洮归定西专区所辖。1961年设立临洮专区,辖临洮、渭源、岷县、漳县四县,专署驻临洮。1963年10月撤销临洮专区建制。临洮仍归定西专区管辖至今。四 自然条件1. 地形地貌临洮县地处陇西黄土丘陵沟壑区西缘,东北部有祁连山的余脉陇上屋脊马衔山;西有洮河自南向北流入黄河。境内有西秦岭的余脉南屏山和祁连山的余脉马衔山,形成了高山、丘陵、沟壑、梁峁、河谷、平川纵横交错的地形。海拔在1730-3670米之间,相对高差1940米,县城海拔1886.6米,整个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沟道多伸向洮河。地貌因受第三世纪

26、地壳上升影响,形成三个类型:1).基岩裸露的侵蚀构造中山;分布于南部、东部和北部,组成临洮盆地四周的山地,面积约200多平方公里。占县域用地的702%2).强烈侵蚀的坡状黄土丘陵;本区面积最大,约2000平方公里,沟壑纵横,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占县域用地的7193%3).侵蚀堆积的河谷阶状平原;位于洮河谷地,面积约为600平方公里。占县域用地的2105%临洮县城附近为洮河一、二级阶地。一级阶地为堆积阶地,堆积厚度6-20米,上部为亚砂土,下部为沙硕卵石层;二级阶地在县城附近最为发育,阶面保存完好,平坦开阔,宽1-3公里。阶地高出河水面3.9-9米,高于一级阶地5-6米,阶地上部为亚砂土,下

27、部为卵砾石层,据分析,卵石占29%,砾石占53%,砂占18%。地下水位深埋在4-32米之间,含水层厚0.5-10米,水质较复杂,矿化度为0.98克/升。2. 气候条件临洮县深居内陆,全县属大陆性季风气候,海拔在17323670米之间,相对高差1940米,县城海拔1886.6米,整个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临洮县的大陆度为63.9,气温日较差在11以上,年较差达28,春温高于秋温,年平均气温7.2,年极端最高气温36.1,出现在2000年7月24日,年极端最低气温-29.6,出现在1955年1月6日,最大年平均气温为16.2,出现在1998年;最小年平均气温为0.6,出现在1983年;多年平均10

28、的活动积温2418.04。日照较好,年平均日照时数2427.4小时,日照百分率55。多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139.76千卡/cm, 年最大日照时数为2711.9小时,出现在2000年;年最小日照时数为2146.6小时,出现在1989年;无霜期80-190天,平均无霜期150.4天,干旱指数为1.49.城区海拔1885米,最大冻土层深82cm,多年平均降水量565.1mm,年降水量在317-760毫米之间,降水量分配不均,多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占年降水量的57%,年蒸发量2278.4mm,为降水量的24倍。年最大降水量为801.5毫米,出现在1979年,年最小降水量为326.6毫米,出现在19

29、97年,年内的一日最大降水量为143.8毫米,出现在1979年8月11日。降水量年际变化大,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干旱对农业生产威胁很大。县城全年主导风向东风,频率为9,次主导风向东北,频率为7;次北风,频率6,静风率为44。最大风速15米/秒,平均风速1.3米/秒,污染系数0.6。一)、气温临洮2008年平均气温7.2,最热月平均气温分别为7月(18.7),8月(18.1);最冷月平均气温为1月(-7.0),2月(-2.7);极端最高气温为36.1(2000年7月24日),极端最低气温为-27.9(1991年12月28日)。二)、湿度最热月平均相对湿度为73(7月),73(8月);最冷月平均相对

30、湿度62(1月),58(2月);年平均湿度为67%三)、气压最高绝对气压为829.5(1975年),最低绝对气压为788.3(1996年),年平均气压为811.2.四)、降雨量历年小时最大降雨量为47.3(1988年5月5日下午16时);历年24小时最大降雨量为143.8(1979年8月11日);年平均降雨量为519.2。五)、风向和风速全年主导风向为C(27),SE(15);夏季主导风向和平均风速为SSE,2.1M/S;冬季主导风向和平均风速为SE,1.7M/S.2008年气象情况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全年平均温度()-7.6-6.95.510.215.016.718.617.113.

31、88.51.6-4.47.3最高气温()9.512.420.827.729.230.630.929.826.724.116.39.830.9最低气温()-23.1-21.9-6.9-1.52.33.75.24.74.3-27-9.4-14.2-23.1降水量()8.03.18.736.847.7106.070.099.073.071.62.70.0526.6日照时数119.4172.2239.3228.9257.8235.8245.7208.2139.6194.6168.0228.62438.1平均低温()(深度10CM)-2.3-2.16.413.218.720.522.720.916.81

32、1.44.2-1.310.8平均风速(米/秒)1.71.51.92.32.11.71.71.51.3131.31.51.7风向(逐月最多)NNENNESSEESESESSSECSENNECSESSESSESSE最大风速(米/秒)7.26.410.811.310.113.29.98.48.29.78.08.013.2说明:1、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最大风速全年为极值、降水量,降水量、日照时数全年为合计、温度、低温、平均风速为全年平均值2、地理位置:东经103度51分、北纬35度32分、海拔1886.6米。3. 水文(1)降水:境内年降水量在地区分布上差异较大,从南到北递减。降水的分带现象十分明显,

33、其分布特征是山区大于丘陵。(2)地表水:临洮县自产地表水资源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所产生的径流:一部分通过河谷,直接流入河流,一部分渗入地下以基岩裂隙水的形式复出地面,仍转化为地表水。径流在地区分布与降水大体一致,具有南多北少的特点,主要产流地带为南部地区和马衔山区。临洮全境河流,皆属黄河水系。洮河从县城中间流过,东峪沟河及三岔河为洮河支流,沟渠有水轮泵渠、城关电厂渠、县电厂渠、红星渠、洮惠渠等。临洮县多年平均径流量9843.88万立方米。(3)地下水:地下水资源主要为洮河河谷潜水以及各大沟道的沟谷潜水。洮河河谷除一级阶地为堆积阶地外,其他均为基座阶地或嵌入式阶地,地下水主要赋存于一、二级阶地及河

34、漫滩砂砾卵石中,各阶地含水层为独立含水单元,基本无水力联系;洮河境内河谷多系洮河一级支流密度较大,富水性各异。地下水天然资源量2213.81万立方米/年,地下水开采资源量4920.97万立方米/年。五 资源条件 1. 土地资源 全县地处陇西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西缘,洮河由南向北穿越全境,总的地势为东南高,西北低。洮河河谷地势开阔、平坦,其余均为沟壑山地,波状起伏,可谓“九山一川”,境内地形地貌复杂,差异很大,既有地势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人口集中,生产条件优越的洮河谷地,又有气候温和,降水量较多,山体比较完整,发展农、林生产较好的南部山地,既有沟壑纵横,雨量稀少,水土流失严重,植被差的中部丘

35、陵山地,又有海拔在2500-3600之间,植被较好的东北部高宽地。全县有耕地面积为107.67万亩,人均1.95亩。其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95.54万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22.2万亩。 2. 水资源 除自然降水外,境内有洮河南北而过,流经全县115公里,多年平均流量为144.52m/秒。还有漫坝河、东峪沟河、大碧河、改河沟、五户沟、中铺沟等多条洮河的主要支流,年平均径流量为46.167亿立方米,人均9500多立方米,属丰水区。地下水资源主要是洮河河谷潜水和各大沟潜水,由于地形形貌复杂,尽管人均含有量较多,但在利用上川坪区以自沐灌溉为主,沟谷潜水利用困难多,广大山区还是难以摆脱干旱的威胁。3.花

36、卉资源临洮县花卉栽培历史悠久,品种繁多,传统名优花卉栽培经验丰富,名优花卉主要有大丽花、观赏百合、兰花、唐菖蒲、紫斑牡丹、郁金香等。近几年来,在“科教兴农”的方针指导下,临洮县的花卉产业积极调整发展战略,根据市场需求、消费需求,向优质化、多样化发展,已建成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花卉企业,形成以骨干企业为龙头的发展框架,形成了以洮阳、玉井、八里铺、新添、辛店、太石等为重心的花卉生产基地。4、主要农作物资源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洋芋、蚕豆、胡麻、瓜籽、油菜等;药材有党参、当归、黄氏等;树木有杨、柳、榆树、针叶树种等;动物有家畜、野兔、野鸡等。5.矿产资源县域内已查明的矿产资源有煤、金、铀、铁、石

37、灰石、萤石、方解石、大理石等等20多种。根据普查资料,全县共发现各种矿产资源产地34处,分属2大类12个矿种。其中金属矿4种,即铜铁钨及砂金矿,产地12处;非金属矿8种,主要是白云岩、玉石、方解石、花岗岩、石灰石、萤石、滑石及石英砂,产地22处。金属矿分布情况:铜矿产地4处,主要位于红旗乡和中铺镇何家山;矿石品位含铜在0.8%-2.13%,储量在100吨以上,矿点尚未开采铁矿产地3处,主要位于中铺镇何家山中沟壑太石镇桦林坪;矿石品位含铁在21.93%-60%钨矿产地4处,主要位于何家山华林坪,二岭沟和账房沟;砂金矿产地4处,主要位于中铺镇巴下寺和喀拉沟,玉井镇漫坝口和南屏镇海甸峡,矿石品位和储

38、量不清。非金属矿分布情况:石灰岩产地3处,主要集中在中铺镇杨家沟、张家沟和峡口镇,其中中铺镇张家沟石灰岩矿由省地勘局第三地质勘察院提交B+C级储量2.28亿吨,峡口镇石灰岩矿A+B级储量300万吨,矿石品位氧化钙52.43%-54.40%,二氧化钙2.52%1.53%,三氧化二铝0.25%-1.44%,氧化镁0.18%。白云岩位于临洮与榆中县分界线的小湖滩,矿石化学成分平均值为氧化钙32.48%,氧化镁18.36%,二氧化硅4.04%,三氧化二铁0.21%,储量1741万吨,远景储量在1亿吨以上。方解石产地有两处,主要位于中铺镇蒋家山,化学成分氧化钙54.5%-56.05%,二氧化硅0.36%

39、三氧化二铝0.39%,三氧化二铁0.094%,氧化镁0.81%,矿石品位优良,储量在100万吨以上。萤石矿产地有6处,分布在峡口镇改河、五户上梁河中铺镇,矿石品位氟化钙含量10%-25%,地质储量在50W吨以上;滑石产地有三处,主要位于中铺镇喀拉沟和何家山龚家掌村,矿石品位二氧化硅91.76%,三氧化二铁0.4%,三氧化二铝4.3%,氧化锑0.12%,氧化镁0.2%,尚未开采花岗岩产地有5处,主要位于峡口镇上梁银洞沟,上营乡马场,中铺镇阳洼沟和杨家后山处,矿石呈灰白色,致密块状细粒变晶结构,曾经开采,但是储量不清;玉石位于峡口镇的玉石山,玉石块径下鉴定为蛇纹石质玉石、浅黄至浅绿色,隐晶质,透

40、明至半透明,储量不清。6、药材资源:临洮地形复杂,气候各异,适于种植多重药材,主要有当归、地黄、党参、川乌、大黄、人参、黄连、枸杞等。其中在生产及收入上比重最大的是归、地黄、党参。7、生物资源:全县有天然林主要分布于马衔山和南屏山一带,属于遗存资源,主要树种有:华山松、油松、华北落叶松、山杨等,洮河柳在临洮分布较广,是分布于洮河流域的世界特有品种,应珍惜保护。县域境内野生动物种类丰富,兽类有:豹、熊、豺、狼、鹿、獐等;禽类主要有:鸠、雁、野鸭、马鸡、雀鹰、沙鸡、野鸽等。8、文物古迹:临洮历史悠久,是西北地区文化发展较早的地区之一,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迹。又处汉唐“丝绸之路”要道,有丰富多彩的文化

41、遗迹。“马家窑”、“辛店”、“寺洼山”遗址:系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文物多系彩陶罐、绳纹陶片、素陶片,少量细泥陶片及鬲、鼎等。马家窑文化距今六千年左右,辛店、寺洼山文化属青铜器时代的商周文化,距今约三千年左右。 战国秦长城遗址。公元前4世纪建筑,起始于城北三十里墩杀王坡,东止辽东碣石,长1万华里,史称万里长城,穿越县境45公里,现存遗址大多坍塌,部分地段可看出当年雄姿。岳麓山。屹立城东,以宋时建东岳庙于山麓之上,故名。其上有超然台、椒山祠、道统祠、先农坛、文昌阁、太平阁、三星阁、龙泉寺、奎星阁、东岩寺、凤台等楼阁,寺观、画廊亭台、碑匾刻石、园林花木,迤迤连绵,蔚为大观。超然书院、椒山祠等尤为

42、著称,明代忠烈杨继盛(椒山)在书院讲学时,手书“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之名联,至今犹脍炙人口。 “洮阳八景”。即“北岭横云”、“南山积雪”、 “洮水流珠”、“宝鼎停云”、“龙泉涌月”、“西湖映照”、“东岩伏冰”、“西献卧龙”。 玉井峰山。在县城南约二十华里的店子街东侧山峰上,清水潺潺,苍松葱郁,道观古刹,隐现其中,每年农历四月八日、九月九日逢会,游人甚多。 卧龙寺。在县城西北约二十华里的洮河西岸,山峦巍峨蜿蜒如龙,横卧洮西,名日卧龙。山上有“灵湫”及寺宇多处,每年农历四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逢会,游人络绎不绝。 南屏山。又名翠屏山,在县城南约六十华里处,石峰耸立,苍松郁郁,俨若翠屏。洮水清清流

43、于脚下,山色峦影,倒映其中,引入入胜。 哥舒翰纪功碑。在城区南大街,坐北向南。建于唐天宝八年(公元749年),距今1250年。青砖砌碑楼,全碑由巨石制成。额高092米,身高425米,宽184米,高24米,碑正面刻隶书十二行,现存六十多字。碑额仅“丙戌哥舒”四字可辩,清知州田自福建亭复之,名“唐碑亭”。清代诗人吴镇集刻字为唐雅六章。容城王耐谷证以所藏贴,以为乃唐明皇李隆基御笔。张维陇右金石录以为: “此碑既录于金石略,又有哥舒二字,系自边人为哥舒翰纪功所作。观西鄙人歌,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之诗,盖边人之称翰深矣。六 经济社会概况一)、经济发展概况1、第一产业 临洮县是一

44、个农业大县,全县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玉米为主,近年来通过调整种植业结构和大力发展农业支柱产业,形成了以洋芋、畜牧、蔬菜、花卉四大农业支柱产业,在全县形成了以山坪区为主的60万亩马铃薯种植基地、以水川区为主的12万亩蔬菜种植基地、以县城为中心的花卉种植基地和畜牧养殖业在全县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全县现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现有农产品区域骨干市场12家,原产地市场35个,各类农民产销合作经济组织100多个。马铃薯、畜牧、蔬菜、花卉四大农业支柱产业2008年实现产值11.2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85%,农民人均从中收益1800元,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8%。马铃薯产业上,重点扶持壮大了兴达、新兴、腾胜、通海等一大批马铃薯淀粉加工龙头企业,目前,全县年可加工马铃薯淀粉万吨以上的企业有3家,千吨以上的有13家,设计加工能力达10万吨。“腾胜”牌马铃薯被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A级食品。2008年,马铃薯种植面积60.10万亩,占全县农作物总播面积51%,平均单产达1500公斤,总产量达90万吨,实现产值4.68亿元,农民人均从中获得收益548元,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3.7%。畜牧产业上,在巩固猪、鸡等传统养殖的同时,县委、县政府把奶牛产业作为全县畜牧产业发展突破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人力资源 > 质量管理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