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4.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550608 上传时间:2019-09-10 格式:PPT 页数:109 大小: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4.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9页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4.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9页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4.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9页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4.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9页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4.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4.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4.ppt(10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总述: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定义:政治制度主要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及其与之相关的政治领域的各项制度(或国体与政体的总和 ). 2.分类:就国体而言,有奴隶主贵族专政与封建地主阶级专政两种类型,就政体而论,有分封制与中央集权制两种主要形式 . 3.分期:两大阶段,即早期阶段(夏商周时期,前2070年前476年)和发展阶段(战国至鸦片战争前的清朝,前4751840年).,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 政治制度,(奴隶社会),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制,(封建社会),夏、商、周 (分封制、宗法制),秦,清 朝,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形成,发展,(汉唐宋元),顶峰,第一单元

2、单元线索特征,第一单元 单元线索特征,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其核心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发展和演变,第一单元 复习指导策略,1、分清时期:先秦和秦汉至明清两个时期, 2、把握重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核心内容的梳理。 3、狠抓基础: (1)对于商周政治制度的学习,可采用表格法,分析比较分封制与宗法制内涵、特点及影响的异同,归纳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复习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时,采用线索归纳法,围绕一条主线: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形成、发展的演变历程;从两个方面:一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二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梳理中国古代皇权加强,中央官僚机构的演变历程

3、,中国古代中央,加强对地方管辖的制度、措施,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进步影响和消极作用。 3本单元制度概念较多,复习时要注意对历史概念内涵、外延的把握,要特别突出对分封制、宗法制、郡县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内阁制、科举制等历史概念的分析理解,应从概念制度的前因后果、发展过程、历史特点等方面准确理解和全面把握。 4本单元与现实生活和热点问题联系密切,复习时应重视将主干知识与现实社会热点联系起来综合理解。如选官制度与公务员制度、监察制度与反腐倡廉现象、中央对地方管辖措施与国家统一等。,第1讲 商周的政治制度,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及影响;西周宗法制的内容、特点及影响;

4、理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的统一;皇帝制度的创立及特点;秦朝中央官僚机构;郡县制的运作及影响;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第1讲 主干考点梳理, 考点 1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商朝的政治制度 (1) 王权的承袭: 沿用夏朝的王位世袭制,王位传承实行父子相传或兄终弟及。通过占卜决定国家大事,具有神秘色彩(神化王权)。 (2)行政制度:实行内外服制度,王对地方控制力有限,2、西周的分封制,(1)概况,分封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即维护周天子的统治,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子弟(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受封土地和人口再分封,享有世袭统治权,诸侯

5、要履行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义务(军赋、力役、朝贡、朝觐),鲁、齐、燕、卫、宋、晋等,备注:西周有两次分封:武王克商、周公东征后,(3)影响: 积极: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巩固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形成了诸侯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传播文化 消极: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分封制遭到破坏;是导致诸侯国分裂割据混战的重要根源;春秋时期,逐步瓦解。 【特别提醒】 (1)西周的分封制史书上又称“封建”,指“封邦建国”, 也就是分封诸侯国的意思,和马克思主义所指的社会发展阶段中的封建制度不同。 (2)西周分封制不仅分封王族,还分封异姓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6、,而异姓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与周王并无血缘关系。,西周社会结构示意图,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3西周的宗法制 (1)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2)目的:为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3)内容: 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严格确立大小宗名分,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大宗与小宗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周王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 (4)特点:按照血缘宗族关系的亲疏来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将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是

7、“家”和“国”的统一。,(4)结果: (5)作用: 保证了各级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防止贵族之间因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巩固了分封制; 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影响深远,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思想之一(家谱、祭祖),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四、西周的嫡长子继承制 周代的王位继承制度基本是承袭商末,但有了比较重要的发展,这就是在“文王世子制”的基础上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所谓的“文王世子制”,就是周文王在位时确立武王为世子,文王不在国内,武王代行国政。这种世子制度当时还是处在初创阶段,武王死后由周公旦摄政6年,返位于成王时才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和预先册立

8、太子的制度。根据嫡长子继承制,择立太子的标准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这就是说,在后妃所生的诸子中,必须确定嫡后所生诸子的优先继承地位,而且要以嫡后所生的长子来继承;如果嫡后无子,在众多妃嫔所生的庶子之中,要择立妃嫔家世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庶子作为继承人,而不以其是否年长。这种择立太子的标准一经出现,便在其后约3 000年的时间内被遵守为正统的定规。,宗法制的核心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嫡子,即兄长地位的不可动摇性。“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五世而迁之宗,其继高祖者也。是故祖迁于上,宗易于下”(礼记)。长子立为“嫡子”,为世代相传的大宗。而其余的庶子(即诸弟)即为别子,对长子来

9、说是为小宗。从别子起要自立新宗,他即为这个宗的始祖,即“别子为祖”。别子的嫡长子也世代相传,“继别为宗”,也成了“百世不迁”的宗。而他的诸弟(庶子)不能继别,庶子之子也不能继别,只能继承自己的父亲(即庶子),即“继祢者为小宗”。(别子:即庶子。因为不能继承王位,与嫡长子有区别,故称为别子;继宗:继承别子的位置的嫡长子也是大宗;继称者:指小宗,除了大宗之外,还有庶子,这个庶子就是称; 别子是他的后代的始祖,继承别子的嫡长子就是大宗,继承别子之庶子的是小宗。有五世而迁之宗,就是小宗,因为小宗四世亲尽,不可能继承祭祀高祖的之父。因此,高祖的庙迁动于上,而继你的宗的同时交易与下。因为尊祖,所以才尊敬嫡

10、长子,而尊敬嫡长子才是尊重祖称的具体表现。),历史广角 宗法制的发展 宗法制是我国商周时期所形成的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制度,其原则是“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贤”。宗法制虽然是奴隶制时代的政治制度,但它并没有随着分封制的解体而完全瓦解,后来,各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对宗法制加以改造,逐渐建立了由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组成的封建宗法制。,大小宗示意图,请思考: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1二者是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2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分封制是权力的分配,宗法制是分配的原则,例1、 阅读下列材料: 故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

11、。疑生争,争生乱。 吕氏春秋 请回答: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实行宗法制的目的是什么?为达到这一目的而坚持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解析】:提示语“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需要结合所学知识,答题语“目的”和“原则”,由此组织答案。,答案:目的:防止内部纷争,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最终是为了维护周天子的地位。 原则:嫡长子继承制。,例题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三年,(周)幽王嬖爱褒姒。褒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废太子。太子母申侯女,而为后。后幽王得褒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臼,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周太史伯阳读史记(当时各国记

12、载的历史皆称史记)曰:“周亡矣。” 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 “夏商周断代工程”于1996年正式设定,成为中国“九五”期间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为了使工程规定的目标能顺利实现,国务院成立了由国家科委副主任邓楠为组长、七个部委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李铁映、宋健二人为工程特别顾问。聘任历史学家李学勤、碳-14专家仇士华、考古学家李伯谦、天文学家席泽宗为工程“首席科学家”,主持由21位不同学科的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工作。 陈宁“夏商周断代工程”争议难平,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析,为什么“周太史”发出“周亡矣”的感叹? (2)史料一般分为原始史料与二手史料两大类。从研究西周历史的角

13、度看,材料一所引用的史料属于哪一类?材料三中“夏商周断代工程”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有什么特点?,解析:第(1)问,关键是从材料的事件挖掘事件背后所隐含的危害,此材料为太子的废立问题,其破坏的是西周统治支柱的宗法制;第(2)问,涉及史学研究的资料和研究方法问题。,(1)原因: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两者的结合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周幽王的行为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进而影响到宗法制和分封制,动摇了西周统治。因此,周太史发出“周亡矣”的感叹。,(2)类型:二手史料。特点:多学科综合研究、利用现代科技进行研究、政府主导。,【探究活动

14、】宗法制和分封制关系如何?它们对西周统治起到的共同作用有那些?,关系(1)是支撑周朝政权的两大支柱;宗法制与分封制之间互为表里,相辅相成;,(2)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宗法制在政治制度的体现是分封制。,分封制是按照宗法制的等级秩序严格进行的。,共同作用:有效防止了贵族之间因权利继承产生的纷争,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强化了中央政权的管理,【探究活动】时至今日,宗法制已经消亡,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法思想影响仍然存在。你能结合当今现实分析一下它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吗?,积极: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易于形成民族凝聚力。,消极: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

15、地划分远近尊卑,这与现代的平等和法制意识多少有些违背。,【思维延伸】 宗法制、分封制与礼乐制度是西周的基本政治制度,三者之间相辅相成,共同维护了西周政局的稳定。三者之间关系如下图:,第1讲 主干考点梳理,自主探究读史有得,分封制的特点,材料 西周分封形势图,“周王室通过军事殖民方式建立的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形成了众星拱月的政治格局。王室分封宗亲功臣的既定制度,辅之以明确天子权力和诸侯义务的周礼约束,决定了王室和诸侯之间的内在关系,使中央王国对地方诸侯的纵向联系加强。同时,西周的诸侯国之间多有同宗共祖的宗亲关系或互通婚姻的姻亲关系,横向联系也较以前密切。” 中国历史先秦卷,根据所给材料分析分封的对象

16、包括哪些人?封国的分布有何特点?其目的是什么? 教你读史 根据图片中康叔、召公、姜尚、微子启身份,总结分封的对象;根据图片中封国、主要同姓诸侯的地域分布,可得出诸侯分布特点;根据文字材料中周王与诸侯的内在关系,认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根据分封制中宗亲或者婚姻关系信息,认识诸侯之间的横向联系并以此回答目的。,分封制的特点 (1)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2)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 (3)纵向联系:明确周王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4)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

17、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宗法制的影响,材料一 大宗、小宗示意图,材料二 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看,西周作为短暂的一瞬消失了,但创始于斯的宗法组织和宗法结构并没有随之在政治制度上一起消失。自秦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使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出诸多特征,这些特征又都具有浓厚深刻的宗法色彩。 中国历史纵与横 根据材料概括宗法制的核心及宗法制对中国封建社会的 影响。 教你读史 根据“大宗、小宗示意图”可以看出大宗和小宗划分的依据是血缘关系的亲疏及嫡庶之别,说明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 根据材料二中“中国封建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认识宗法制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宗法制对后

18、世的影响 (1)宗法制促使“忠”“孝”观念深入民心,造就了中华民族“国”与“家”密不可分的观念 。 (2)受宗法观念的长期熏陶,国人养成了谦和忍耐、温良恭敬、勤劳俭朴的社会美德和尊老爱幼、兄弟相亲的社会公德。 (3)宗法制还影响着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例如:重男轻女;修族谱;后代继承父亲的“姓氏”。 (4)宗法制中“道德专制”“男女不平等”“等级观念” “自律盲从”等成为民族进步和发展的瓶颈。尤其是道德专制导致了国人重人治轻法治,严重阻碍了中国近代以来的民主法制进程。,2用漫画理解嫡长子继承制,该漫画是我国古代嫡长子继承制的真实写照:立嫡不立长,立长不立贤。 3巧解宗法制 近年高考对宗法制的考查,

19、设置的史料大致有三类:一是祭祖、牌匾、家谱等现象;二是亲疏远近、家国一体、忠孝观念;三是嫡长子继承制的表现。凡是强调血缘关系的,必选宗法制;凡是考查继承权力的,不管排行,只看嫡庶。,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特点 (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分封制,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王权和神权密切结合,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3)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具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4)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1、“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这说明 A、分封制的崩溃 B、诸侯争霸的激烈 C、阶级矛盾的尖锐

20、 D、王室的衰微 2、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的分封制的作用 A、直接影响 B、间接影响 C、完全继承 D、毫无关系,知识巩固与提高,3公元前 782 年,幽王宫涅继位,宠幸褒姒。“褒姒不好笑 幽王为烽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这段材料不能表明 A幽王荒淫无道 B分封制下,各诸侯王对周王承担军事义务 C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强大 D分封制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各封国必须服从周王室的政令,C,4、西周实行的宗法制在秦汉以后仍有重大影响,其主要表现是 A 嫡长子继承制 B 反复出现的分封制 C 三纲五常的伦理观 D 传统的宗族观念,A,5.明初,朝臣建议建文帝削藩。随

21、后,建文帝的叔叔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最后占领南京,夺取帝位。此事说明当时 A.实行了内阁制 B.设立了军机处 C.实行了分封制 D.郡县制受到挑战,C,6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 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 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 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 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C,7、“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传,主要因为它是 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 B.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 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 D.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D,8.“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国的。右图

22、所示柳宗元的文章的主题可能是 A.分封制度 B.王位继承制度 C.郡县制度 D.三公九卿制度,A,中国早期 政治制度,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制,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清 朝,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形成,发展,(汉唐宋元),顶峰,以秦为界,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学习要求: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了解秦朝的“三公”制度。知道郡县制建立的史实。结合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的统一;皇帝制度的创立及特点;秦朝中央官僚机构;郡县制的运作及影响;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战 国 七 雄,秦 统一六 国,战 国 七 雄,前221

23、年,方式:远交近攻 先弱后强,条件: 人民渴望统一 秦具备统一的条件 秦王嬴政的个人才能,一、秦的统一,A、统一六国:顺序;时间 B、北击匈奴:直道、长城与蒙恬所率的边防军相配,形成了有效的国防体系 C、统一岭南:灵渠、设四郡 D、管辖西南夷:五尺道;任命官吏,1、过程:,东到大海,北至长城,南到南海,西到陇西,临洮,辽东,一、秦的统一,A、统一六国:顺序;时间 B、北击匈奴:直道、长城与蒙恬所率的边防军相配,形成了有效的国防体系 C、统一岭南:灵渠、设四郡 D、管辖西南夷:五尺道;任命官吏,2、历史意义: (1)扩大了中国的版图 (2)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3)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

24、的形成,1、过程:,选官:制定_ 法律:颁布_ 经济:统一_、货币和_ 文化:书_,以_思想为统治思想。 工程:修驰道、开_、修_,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形成背景,(2)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皇帝制度: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来源、内容、影响、与分封制的比较),秦律,度量衡,车轨,同文,法家,长城,选拔和考察官吏制度,灵渠,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结束了春秋战国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秦朝金字塔型统治机构,(2)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主义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

25、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影响深远。,(1)对秦朝的影响: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初步奠定了祖国疆域和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促进封建经济(小农经济)的发展。 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暴政),3、影响,自主探究读史有得,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材料 三公九卿的中央官制为秦王政接受李斯建议所制,以皇帝为尊,下有三公,分别为太尉,管理军事;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理国家监察事务。九卿对丞相负责,按其职能、行使权利。分别为:奉常,掌管宗庙祭祀和国家之礼;郎中令,负责皇帝禁卫;卫尉,负责皇

26、宫守卫;太仆,负责皇帝车马;少府,负责皇帝财政;廷尉,负责司法宗正,负责皇室事务。 摘自百度百科三公九卿,材料反映出秦朝时中枢权力体系的特点是什么?国与家的关系如何,简要分析秦中央官制的特点。 教你读史 抓住材料中三公职权的信息,概括中枢权力体系的运行特点;根据九卿中有为皇室专设的信息,领会“国”与“家”的关系;综合三公九卿整体信息,把握总体特征。,(1)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中央主要官职分工严密,各司其职,但都要围绕着皇权这一中心来设置和运转。 (2)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诸卿中奉常、宗正、郎中令、太仆、少府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国”与“家”同治,6(2

27、011浙江高考)(节选)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 而艰难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 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浓厚的贵族色 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 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 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二 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有司之官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弱?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

28、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其专在下”“其专在上”各指什么。材料中顾炎武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请予以简要评价。,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发展历程。第(1)问,西周的政治制度主要是分封制和宗法制,秦朝则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差异即可。第(2)问,考查分封制与中央集权制各自的弊端,为此顾炎武提出了结合分封制和郡县制优点的分权思想,这是对专制主义的批判,但与现代民权意识有本质区别。 答案:(1)政治制度: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差别: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

29、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朝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2)地方权势过大;君主专制。思想主张:提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分权思想。评价:批判君主专制,揭露官僚腐败,具有进步性;但还不具有近代的“民权”意识。,1 “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三省六部,C,2秦朝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管理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统治机构的最高统治权掌握在皇帝个人手中,最终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这套金字塔般统治机构的建立,

30、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关于郡县制度的评价,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郡县制是分封制的继承和发展; 废分封、立郡县是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 废分封、立郡县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A. B. C. D.,B,3.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他为解决上述问题,采取的措施是 A、攻打匈奴 B、修筑长城 C、推行郡县制 D、建立三公九卿制 4.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南海郡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任嚣任郡尉(因南海郡属下县少,

31、是小郡,故称尉不称守),是为广州建置之始。有关任嚣的说法错误的是 A、他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 B、他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C、他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四个县令 D、他像以前的诸侯一样拥有封地,C,D,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地方:,(汉初)实行_ (汉武帝)设 ; 实行 和_。,刺史,推恩令,酌金夺爵,削弱地方权力, 加强中央集权,设 (决策机构),中央:,中朝,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削弱相权, 加强皇权,实行 制(始于隋, 完善于唐),三省六部,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郡国并行制,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实行 制,分割_,(3)北宋:,加强,中央:,二府三司,相权,收

32、精兵:杯酒释兵权,设_和_,削实权:派 _任知州,设_监督,制钱谷:设_管理地方财政,三衙,枢密院,通判,转运使,文臣,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何利弊?,宋代以后,中央在与地方的分权的斗争中,已处于_,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长期_的局面,巩固了封建统治。,绝对上风,藩镇割据,造成“冗 ”、“冗 ”、“冗 ”的财政危机和积贫积弱的局面。,官,兵,费,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 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事权,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4)元朝:,新发展,中央:,变三省为一省 省,地方:,制度,中书,行省,(5)明清:,强化,明朝:,明太祖废 ,设_ 明成祖设_,清朝:,

33、雍正设立_,丞相,内阁,军机处,殿阁大学士,明清政治制度的特点?,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和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1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2 .下图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地方权力强弱变化 图,较为正确的是,D,A,3. 明朝的内阁距离皇帝寝宫1000米,清朝的军机处距离皇帝寝宫只有50米。政务中心逐步靠近皇帝寝宫的这一过程,从本质上体现了 A.皇宫建筑布局愈益合理 B.政府行政效能不断提高 C.中央集权的不

34、断加强 D.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D,c,4. 嫦娥本名姮娥,西汉时,汉文帝名刘恒,为避帝讳改名为嫦娥。这件事情反映出 A.避讳现象开始出现 B.皇帝权力受到了侵犯 C.皇帝地位至高无上 D.百姓对汉文帝的尊敬,5. 史载:景帝的弟弟梁孝王入宫晋见,景帝相当亲热,得知梁孝王有五位儿子,便赐给五人侯爵之位,并赏赐许多物品。梁孝王死后,景帝把梁孝王所遗之国分为五份,每位侯爵一份,又把他们提升为王。对这段故事理解正确的是( ) A.兄弟情谊 B.爱屋及乌 C.分割实力 D.分封爵位,C,6.康熙帝统治时期,清朝中央机构出现三足鼎立状态,下列表示正确的是,B,8.张三及第后,在中央负责政令草拟和颁布皇帝

35、诏令的工作,当时他应是任职于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行中书省 9. 有网友发表帖子讨论科举制时说:“自秦以来,科举兴于世,始以八股为试,学子彻夜秉读。然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真学识耶?”对该帖最恰当的评价是 A.对科举制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 B.仅从追求功禄评价科举制是片面的 C.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 D.关于科举制和八股取士产生的时间都有错误,A,C,四、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况,1.君主专制: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汉唐宋明清),3.监察制度(秦、汉、以后历代的演变),4.选官制度(世袭制、察举制、科举制),2.中央集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秦汉唐宋元

36、),从中央和地方制度两个层面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2)兴衰过程:,(1)含义、原因: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3)制度演变:,(4)特点:,(5)评价:,5.归纳古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方式,概念理解: 君主专制制度(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君主专制独裁,两 对,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化,专制主义(决策方式) 中央集权(组织方式),经济:自然经济 思想:法家思想,内:组织生产,镇压人民,调整矛盾; 外:抵御袭扰,秦朝:确立 西汉:巩固 隋唐:完善 宋元:加强 明清:顶峰,皇权加强,相权削弱 中央加强,地方削弱,发展 过程,基 本 矛 盾,核 心

37、,手 段,概 念,基 础,功能,分封制 君主专制,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 强皇权。下列表述准确的是 A.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 B.北魏实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 C.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 D.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 2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 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 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 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 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C,B,3某思想家说:“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为万民,非为一姓也。”他所反对的是 A.民主共和制 B.中央集权制 C.专制主义制度 D.君主立宪制 4.洪武十二年,明王朝颁布了大明律,它规定谋反、谋大逆、谋叛

38、、恶逆、内乱等为“十恶”重罪,属于“常赦所不原”;“大臣专擅选官”、 “交结朋党紊乱朝政”、“交结近侍官员”、 “擅为更改变乱成法”等列罪条款又为明律所特有。这些规定 A表明皇权专制的继续强化 B规范内阁机构的运作程序 C协调了君权与相权的关系 D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C,A,5从秦朝到清朝,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牢固的血缘关系 B君权和相权的矛盾终于得到解决 C浓厚的专制色彩 D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6明初,朝臣建议建文帝削藩。随后,建文帝的叔叔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最后占领南京,夺取帝位。此事说明当时 A.实行了内阁制 B.设立了军机处 C.实行了分封制 D.郡县制受到挑战,

39、D,C,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图一 图二,将上述两幅图所示政治文明成果填入下表中适当的位置。,西周,分封制,秦朝,中央集权制度,(2)山东是中国沿海经济大省之一。结合材料一说明山东省为什么又称“齐鲁大地”?元朝是怎样加强对该地区管辖的? (提示:该问题考查的是西周的分封制和元代的行省制度。),在古代山东省曾分封过齐、鲁两个诸侯国。 元朝山东归中书省直接管辖。,材料二:新英格兰出现的骚乱,我们商业上的不景气以 及笼罩全国各地的那种普遍的低迷消沉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如果不是完全的话)归咎于最高权力机构的无权。 华盛顿1787年给友人的信 材料三:中央对地方实行严格管理,国家官员在君主面前,永远

40、只能处于被管理被驱策的地位,决不能按自己的意图或根据客观条件运用独立的治理权。 摘自中国政治制度史,(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古代中国和美国有何不同?古代中国的这种处理方式对中华民族发展有何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你得到什么启示?,(提示:从地方有无独立的权力及对中华民族发展的积极影响方面分析。),(提示:从政治文明的演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等角度思考分析。),中国:权力高度集中,地方无独立的权力。 美国: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国家主权属于联邦,中央政府与州政府实行分权)。 作用: (政)奠定了中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基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经)集中

41、人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有利于农耕经济的持续发展; (民)有利于各地区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延续。,农业文明时代中央集权制度适合中国国情,工业文明时代实行中央集权与地方适度分权相结合已成为先进国家普遍的选择; 中央集权制度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与近代中央集权制度有着本质区别。,西周社会结构 示意图,天子,诸侯,卿 大夫,庶人,奴隶,士,姜尚(功臣),纣王之兄微子启(古帝王之后),洛阳市区去老城区的路中央立有一座九龙石柱,名曰:九龙鼎。鼎是王者权力的象征。,楚王问鼎,楚强盛后,庄王曾率军至周 都洛邑郊外示威,向周王的 代表询问鼎之大小轻重,史 称“楚王问鼎

42、”。鼎是王位的 象征,说明楚庄王有替代周 王号令天下的野心。,西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周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庶民 奴隶,西周宗法制度示意图,西周分封和等级制度示意图,皇帝制度的确立,皇权至上:权力高度集中的标志。,皇帝独尊: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皇位世袭:“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是君主权力集中的另一体现。,材料一:确立“皇帝”称号;皇帝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印称“玺”。,材料二:“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材料三:“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皇帝,全国政务,监察百官 (位低权重),军务 (虚有其位),秦朝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43、的建立,位高权重 内外兼管 不得世袭 军权皇控,三公九卿都由 任免,皇帝,皇帝,郡尉,郡守,监御史,县尉,县令,县丞,有秩,三老,啬夫,游徼,亭长,里正,郡,县,乡,亭,里,道,郡县制,秦朝的地方组织系统表,就郡县制建立的范围而言,秦朝和战国有何不同?,想想商鞅变法的内容,郡县制始建于秦朝吗?,战国,在全国确立,郡县制的作用有哪些?,加强了中央集权;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宗法制,血缘,世袭,封地,地方独立性,割据势力,大一统,地域,皇帝,不世袭,封地,地方行政,中央集权,西周实行,秦朝推广,贵族政权,官僚政治,汉武帝强化皇权的措施,皇 帝,尚书令,侍 中

44、,常 侍,丞 相,御史大夫,太 尉,由皇帝亲信担任,削弱了_,强化了_,相权,皇权,设立中朝,执行,皇帝,中书省,门下省,吏部,官吏的任免和考核,礼仪、科举,军政,刑狱,国家的工程建设等,唐朝政府机构示意图,政事堂,草拟,审议,尚书省,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户籍、土地、赋税,三分相权,各部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提高行政效率;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皇权;在一定程度上节制了君权,减少了决策的失误;使封建官僚制度形成了严密的体系,为历代所沿用。,组织结构,比较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三权分立 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的三权分立形式上相似,都是通过权利的分散达到中央政府部门互相制约与平

45、衡防止部门集权。 但是反映的本质却不同。 (1)目的不同:三省六部制的目的在于强化皇权,;西方的三权分立目的是防止专制独裁,维护民主。 (2)内容不同: (3)性质不同:是君主专制的产物;是近现代资产阶级民主的产物。,皇帝,枢密院,(宰相办公机构),度支,盐铁,户部,(计相),宋代中央政治制度,中书门下,最高行政机构,最高军政机构,(副相),分 行政权,分 财权,(枢密使),分军权,二府三司制,影响: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造成行政效率_,官僚机构膨胀,是宋_的原因之一。,低下,积贫积弱,中书省,皇帝,元朝的中央集权体制,枢密院,御史台,宣政院,元朝:,行省制度(元代开始),行省数目:,十个行省

46、、腹里和宣政院,行省职权:,意义:,它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对郡县制的一大发展。 便利了中央对地方尤其是对边疆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集权 对于巩固和扩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统治有极大意义。,行使权力受到中央节制,行省官员还要定期觐见皇帝。 中央还采取省官互迁的形式加以控制,行省、路、州、府、县,元代的行省,蒙古:,东北:,云贵:,台湾:,岭北行省,辽阳行省,云南行省,澎湖巡检司,皇帝,中书省,一 省,三相,左丞相,右丞相,平章正事,废丞相,设内阁,专制皇权发展到高峰,明代君主专制的强化,明朝内阁制度的形成,(1)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明太祖):,废除丞相后,皇帝政务

47、繁多。,(2)内阁制度的形成(明成祖):,原因:,1、原因:,结果:,2、内阁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相权过重、威胁皇权,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最终解决,君主专制走向极端,3、内阁的性质:,无决策权,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明朝内阁制度的形成,(1)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明太祖):,(2)内阁制度的形成(明成祖):,4、内阁的影响:,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对皇权起制约作用。,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明代政治日益黑暗(反映了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内阁制与宰相制的比较:,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参与决策,无决策权,制约皇权,不能制约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法定,制度赋权,非法定皇帝个人信任,咨询机构,“内阁首辅” “宰相”?,明朝的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的内阁制度是否一样?,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无决策权;对皇权无制约作用。 西方近代的内阁是权力民主的象征,总揽国家的行政权力;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明朝内阁制度的形成,皇帝,“议政王大臣会议” 设内阁,置六部,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君权与相权的斗争,其趋势是: 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听命于皇帝, 负责跪奏笔录,康熙,设立南书房,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