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知识总结.docx

上传人:椰子壳 文档编号:3570935 上传时间:2019-09-1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451.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免疫知识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免疫知识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免疫知识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免疫知识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免疫知识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免疫知识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免疫知识总结.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免疫总结最终版抗原(antigen, Ag)能诱导机体免疫系统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应答产物(Ab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亦称免疫原.半抗原(hapten)仅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抗原表位(epitope)又称抗原决定基,是抗原表面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其结构和性质决定着抗原的特异性线性表位liner epitope:序列上连续、线性排列的氨基酸或多糖组成的表位构象表位conformational epitope:由序列上不相连,但在空间结构上形成特定构象的短肽、多糖残基或氨基酸所构成异嗜性抗原(heterophilic antigen):又称For

2、ssman抗原。一类存在于人与动物及微生物等不同种属之间的共同抗原,如链球菌与心肾组织。超抗原(superantigen, SAg): 只需极低浓度(1-10ng/ml)既可激活大量的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效应,但其激活机制与方式有别于常规抗原与有丝分裂原.佐剂(adjuvant):预先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抗原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物质。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 McAb):由仅识别单一抗原表位特异性B细胞克隆经融合筛选和克隆化获得的单克隆杂交瘤细胞所产生的高度均一、高度专一的抗体.互补决定区complementarity

3、determining region, CDRV区中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高度可变的区域,是Ig与抗原表位特异性结合的部位ADCC效应即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其机制为靶细胞膜抗原与特异性IgG类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后,IgG抗体的Fc段与效应细胞(如NK细胞、巨噬细胞)上的Fc受体结合,使效应细胞活化,产生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调理作用(opsonization):抗体调理作用和补体调理作用。IgG与细菌等颗粒性抗原结合,通过IgFc段与具有胞毒作用的吞噬细胞结合,促进吞噬细胞对颗粒抗原的吞噬。C3b C4b等补体可以起类似作用。补体(complement ) : 一组存在于人和动物体

4、液中及及细胞表面、经活化后具有生物活性、可介导免疫和炎症反应的蛋白质。CD分子 即白细胞分化抗原(LDA)是血细胞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分化的不同阶段及细胞活化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记分子。粘附分子(AM):一类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与结合的分子,大多属于糖蛋白,似受体配体结合的形式发挥作用,在胚胎的发育和分化、正常组织的维持、炎症免疫应答、伤口修复、凝血及肿瘤的进展与转移等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MHC分子: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代表个体特异性的引起移植排斥反应的同种异性抗原称组织相容性抗原,其中引起强烈而迅速排斥反应的抗原系统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编

5、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一组紧密连接的基因群(人位于6号染色体断臂),这些基因彼此连在同一染色体上,具有控制同种移植排斥反应、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等复杂功能。阳性选择CD4CD8双阳性前T细胞(胸腺细胞)与胸腺皮质上皮细胞表面MHC-类或I类分子发生有效结合时,就可被选择而继续发育分化为具有TCR的CD4或CD8”单阳性”细胞。反之,则会发生细胞调亡(apotiB),此即为阳性选择过程。通过这一选择,CD4或CD8T细胞获得识别抗原肽-MHC-类或I类分于复合物的能力,即决定T细胞应答的MHC限制性。阴性选择CD4CD8双阳性前T细胞(胸腺细胞)与该处的巨噬细胞或树突状细胞表面自身抗原肽-MHC-

6、或I类分子复合物结合,导致自身反应性T细胞克隆清除或形成克隆不应答状态。反之,继续分化发育为具有识别非已抗原能力的成熟的单阳性细胞,此即阴性选择过程。阴性选择决定自身耐受性免疫突触(immune synapse):又称T细胞突触,是指T细胞在和抗原提呈细胞识别结合过程中,多种跨膜分子聚集在富含神经鞘磷脂和胆固醇的筏上,相互靠拢成簇,形成细胞间相互结合的部位,在其形成后期,中心区为T细胞抗原受体和抗原肽-MHC复合物,以及T细胞辅助分子(CD4等)。协同刺激分子co-stimulatory moleculesT、B细胞的活化除TCR、BCR、等启动细胞活化外,还需要其他细胞膜上信号传递分子的协同

7、。如果没有这些协同刺激分子,免疫细胞进入无反应或失能状态,导致免疫无反应性失能( anergy) :在T细胞应答过程中,若仅有第一信号而缺失第二信号,可导致T细胞失能,其是机体维持免疫耐受的重要机制之一。体细胞高频突变(somatic hypermutation):在FDC所滞留的抗原再次刺激下,BCR的IgV区发生高频突变,从而形成抗体多样性亲和力成熟(affinity maturation):由于IgV区高频突变,子代BCR特异性或亲和力发生改变。极少数高亲和力的B细胞继续增殖,其余B细胞克隆发生凋亡被清除。反复选择,高亲和力特异性B细胞克隆存活并分化。抗体类别转换( classs swi

8、tch):抗体可变区不变,重链类别变化,从IgM向其他类别转化.PAMP:病原相关分子模式,固有免疫可识别仅仅存在病原微生物病原体或其产物的某些特征性组分,是特定类别微生物共有、高度保守的结构。PRR:模式识别受体,固有免疫细胞识别分子模式称为模式识别,介导模式识别的受体称为模式识别受体,不同的PRR分别识别来源于某一类病原体共有的分子模式。克隆清除( clonal deletion):胚胎期和新生儿个体淋巴细胞尚未成熟,此时接触抗原,相应的特异性淋巴细胞克隆非但不发生克隆扩增,反而被抑制为禁忌细胞或通过阴性选择而发生凋亡,从而使免疫系统早期分化发育阶段即对该抗原产生耐受。可形成对自身抗原耐受

9、。克隆流产(clonal abortion):骨髓B细胞发育早期,若前B细胞发育为B细胞之前接触抗原,则B细胞发育终止,导致B细胞中枢免疫耐受。抗独特型抗体(anti idiotope body):体内存在特异性识别独特型表位的细胞克隆,他们受独特型表位的刺激而激活所产生的抗体。GVHD:移植物抗宿主病:同种骨髓移植或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供、受体之间存在着免疫遗传学差异,植入的免疫活性细胞(主要是T细胞)被受体抗原致敏而增殖分化、直接或间接地攻击受体细胞,使受体产生一种全身性疾病TSA:肿瘤特异性抗原 TSA仅表达于肿瘤细胞而不表达于正常细胞的抗原TAA:肿瘤相关抗原 非肿瘤细胞特有、正常

10、组织或细胞也可以表达的抗原物质,但在细胞癌变时,其含量明显增高。大题1补体激活三种途径(见书P45) 也可能是相互比较 见表格2.APC处理和提呈外源性抗原的大致过程MHC类分子途径:APC通过吞噬作用或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以及胞饮作用摄入外源性抗原(吞噬的细菌、细胞)形成内体与溶酶体融合抗原被降解为抗原肽转运至MC;MHC类分子在ER中合成与Ii链结合为复合物经高尔基体转运入MCIi链被降解CLIP残留于类分子抗原肽结合槽中HLA-DM介导抗原置换沟槽中的CLIP形成抗原肽-类分子复合物转运至APC表面供CD4+T细胞识别T细胞表面分子与APC表面相应配基非特异性结合TCR特异性识别抗原肽-M

11、HC分子复合物(CD4作为共受体分别结合MHC 类分子)APC与T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相互作用,为T细胞活化提供共刺激信号3.内源性抗原加工处理和递呈MHC类分子途径:内源性抗原(病毒蛋白、肿瘤细胞合成的肿瘤抗原)被蛋白酶体降解TAP选择性将抗原肽转运至内质网与已组装的MHC类分子结合为复合物经高尔基体转运至APC细胞表面供CD8+T细胞识别T细胞表面分子与APC表面相应配基非特异性结合TCR特异性识别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CD8作为共受体分别结合MHC类分子)APC与T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相互作用,为T细胞活化提供共刺激信号4.CTL细胞杀伤机制CTL对靶细胞杀伤具有抗原特异性,并受MHC类

12、分子限制。CTL与靶细胞接触部位形成免疫突触,TCR及共受体向效-靶细胞接触部位聚集,导致CTL极化。通过脱颗粒释放穿孔素导致细胞崩解;颗粒酶通过穿孔素所形成的孔道进入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调亡;CTL表面FasL与靶细胞表面Fas结合,致靶细胞凋亡。5.TD抗原活化B细胞为浆细胞的基本的过程已摄取抗原的APC迁移至外周淋巴组织T细胞区,向特异性Th细胞提呈抗原,使之活化。BCR直接识别天然抗原表位,Ig/Ig把第一活化信号传入B细胞,此过程由BCR共受体CD19/CD21/CD81复合物参与增强。B细胞摄取、加工抗原,将其内化降解形成p-MHC复合物。活化的特异性Th细胞与B细胞相互作用,识别B细

13、胞提呈的p-MHC复合物,从而提供T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虽然抗原特异性B细胞与Th细胞所识别的表位不同,但二者须识别同一抗原分子的B细胞表位和T细胞,才能相互作用B细胞表面B7与T细胞表面相应受体CD28结合,向提供T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即共刺激信号。活化的Th细胞表达CD40L与B细胞表面CD40结合,向B细胞提供第二信号即共刺激信号。促进B细胞进入细胞周期,上调B细胞表达的B7,增强B细胞对Th的共刺激效应,促进生发中心发育。Th细胞分泌的多种细胞因子通过接触部位的极化、免疫突触的形成仅选择性地作用于与Th细胞接触的特异性B细胞。IL-1、IL-4促进B细胞活化,IL-4、IL-5促进B细胞

14、增殖,IL-4、IL-5促进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有赖于DC、Th细胞、B细胞三者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增殖的B细胞形成生发中心,经历克隆增殖、体细胞高频突变、Ig亲和力成熟、抗原受体编辑、抗体类别转换及阳性选择等过程,最终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或记忆性B细胞。6.Th细胞识别抗原、活化、增殖和分化的基本过程进入淋巴结皮质区深部的初始T细胞与APC接触,通过表面黏附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使T细胞与APC非特异性结合,利于TCR筛选特异性抗原肽。TCR识别特异性抗原肽经CD3传递,导致LFA-1变构并增强其与ICAM亲和力,从而稳定T细胞与APC的特异性结合。TCR识别APC提呈的抗原肽,同时还要识别与抗原肽结

15、合的MHC分子,即有MHC限制性TCR特异性识别p-MHC,在共受体CD4/CD8参与下提供T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由CD3分子传递至细胞内。CD4/CD8分别结合MHC /类分子APC表面B7与T细胞表面CD28结合向T细胞提供第二活化信号即共刺激信号。仅有第一信号而缺失第二信号,可导致T细胞失能在双信号作用下,通过PLC-PKC、IP3、PI-3K-Ras-MAPK等信号转导途径,促进T细胞表达各相关因子。除双信号外APC还分泌细胞因子参与T细胞充分活化与增殖。APC对T细胞活化还存在正向和负向调控作用;T细胞亦通过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AICD进行自身调控。活化的T细胞进入细胞周期,在IL-2等细胞因子的参与下大量增殖和分化。初始CD4+T细胞被增殖分化为Th0,继而分化为Th1或Th2。IL-12可促进Th1细胞分化;IL-4可促进Th2细胞分化。CD8+T细胞通过病毒感染的DC高表面B7提供的双信号直接激活或依赖于CD4+Th细胞辅助间接激活增殖分化。部分活化的T细胞还可分化为记忆性T细胞,在再次免疫应答中起重要作用7.一型二型超敏反应过程(见书P15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