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docx

上传人:椰子壳 文档编号:3571088 上传时间:2019-09-12 格式:DOCX 页数:141 大小:224.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1页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1页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1页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1页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docx(14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教学主题: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 第 1 课时 总 课 时: 总第 1 课时课 题:统一长度单位教学内容:课本P1、2,例1教学目标: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教学重点、难点: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教学准备: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

2、见。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小结: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3、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

3、的长度。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3、让学生用同一物品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1、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2、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

4、凳子的高。3、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四、课堂总结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什么?教学主题: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 第 2 课时 授课时间: 2013年 月 日 星期 第 节 授 课 人: 潘月英总 课 时: 总第 2 课时课 题: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教学内容:课本P3,例2,练习一1、2、3。教学目标:1、 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

5、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2、 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3、 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教学重点、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教学准备:尺子、图钉、纸条等教学过程:一、 谈话引入1、 上一节课我们都知道要统一长度单位,也用了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进行了测量。但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是很不方便的。为了准确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2、 介绍认识尺子。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二、操作活动,建立表象(一)、认识厘米1、出示厘米尺,

6、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2、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交流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3、 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看另一端对着几。4、 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学生活动,同桌交流。)5、 巩固1厘米的表象。请小朋友用手势比划1厘米的长度。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等。6、想想在自己的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大约1厘米长的?让学生去找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帮助学

7、生形成1厘米的鲜明表象。(二)、用厘米量1、 我们已经知道了量的方法,也对1厘米有了初步的表象,下面我们就来量一量物体的长度。请小朋友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注意测量的方法要正确。2、 学生测量纸条。教师巡视,加强个别指导。3、 交流反馈。教师再次强调测量的正确方法。三、巩固深化,实践应用。1、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量好后同桌交流检查。2、4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给大家看。教师个别指导。3、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枝新铅笔的长,数学本子的长,橡皮的长等。四、课堂总结教学主题: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8、 长度单位 第 3 课时 授课时间: 2013年 月 日 星期 第 节 授 课 人: 潘月英总 课 时: 总第 3 课时课 题:认识米、用米量教学内容:课本第4页。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3能合作测量出整米长度的物体; 4培养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教学重点: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教学难点: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教学用具:1米的直尺、折尺、卷尺,纸条。学生每人1根较长的绳子,1米的卷尺,刻度尺。教学过程: 一复习用厘米量物体 1提问:昨天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量物体长度用什么工具? 2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

9、厘米有多长?2厘米呢?10厘米呢? 3用刻度尺量文具盒的长度。请你演示,并说出注意事项。二认识米,用米量 情景设置:你量得不错,那么你能量一量黑板有多长呢?瞧!这样用刻度尺量太不方便了,也不容易得出结果。那么该怎么办呢?(用更长的尺子量)用这把尺子试一试看,这是一把米尺。(板书:“米”)在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例如操场东边到西边有多远,教室有多长,通常都是用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米”。(一)感知米的实际长度 1观察这把米尺,它的每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10厘米,也就是说米尺以10厘米为单位) 2观察自己的1米卷尺,看看和教师米尺的刻度是不是一样的? 3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1)用直尺在黑板

10、上画1米长的线段。(2)用直尺比一比从地面到讲台的什么地方的高度是1米。(3)两只手臂展开,用卷尺量一量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 4以小组为单位在讲台上量出2米长、3米长的绳子给大家看一看。(二)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1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米和昨天学习的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2这条是1米长的绳子,请你用以厘米为单位的刻度尺量一量,看看它有多少厘米? 3小结:1米也就是100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三)用卷尺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三巩固反馈 1两个人相互量身高,是多少米多少厘米。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教室长6()黑板长2( ) 小明身高124( ) 课桌长50( )四扩展练习:

11、在下课后测量教室的长、宽,后面黑板的长,讲台的长、宽。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教学主题: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 第 4 课时 授课时间: 2013年 月 日 星期 第 节 授 课 人: 潘月英总 课 时: 总第 4 课时课 题:认识线段教学内容:课本5、6页及练习一第7、10题。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教学重难点: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教学用具: 刻度尺,各种弯的、直的实物若干,如

12、:牙膏盒、吸管、绳子等。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英勇的消防员叔叔为了抢救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时都是争分夺秒,刻不容缓的,当每次接到任务时,为什么他们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呢?二、观察体验,探究新知 1、感知线段的直 问:请拿出袋里的东西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的曲的吸管、铅笔、绳子、铁丝等。问:你觉得桌子上哪些东西是直的?(学生迅速找出自己认为是直的东西。)2、感知线段的两个端点 请同学们再看一看,摸一摸那些直的东西除了直以外,你还发现什么?(学生自由发言。)3、从实例理解线段(请同学们在练习纸上按自己的想法把没两点连

13、结起来。)问:同学们画的这些线都有什么特点? 小结:我们就把像课本第5页中间的图叫线段,线段都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比如书本的边、盒子的边、铅笔、直的吸管都可以看作是线段。学生找出身边的“线段”,并说一说、评一评。 4、量线段和估线段 师:线段可以量度吗? 让学生量一量课本第页上面线段的长度,并说说量法。 小结量法:先把尺子上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教师出示横、竖两条同样长的线段,请学生估计这两条线段哪条长、哪条短或者同样长呢?5、画线段 教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 学生尝试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让几个学生演示怎样画线段,大家评价哪种方法好

14、。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下图有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 2、想一想,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四、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五、课外作业 完成第5页的做一做,用卷尺量一量周围环境,量跳远距离。 教学主题: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第 1 课时 授课时间: 2013年 月 日 星期 第 节 授 课 人: 潘月英总 课 时: 总第 5 课时课 题: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教学内容:课本P11-P13例1、例2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下,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

15、时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初步掌握笔算加法的法则,能熟练的计算。教学重点:1、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2、掌握笔算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教学难点: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教学过程:一、景导入,激发兴趣出示P11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同学们准备去参观博物馆。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字信息?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一听。全班汇报发现。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学生小组交流汇报。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组织教学例1。学生说想法及理由。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计算方法。先尝试写竖式,再讨论总结列竖式应注意的问题。2、完成P12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后说

16、说计算方法。3、教学例2。学生尝试计算,交流算法。尝试用多种算法计算。4、完成P13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三、练习,实践应用练习二第1题,交流算法并汇报。练习二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并板演笔算过程,同时教师巡视、指导。四、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教师引导梳理。五、随堂练习教学主题: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第 2 课时 授课时间: 2013年 月 日 星期 第 节 授 课 人: 潘月英总 课 时: 总第 6 课时课 题: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教学内容:课本P14例教学目标:、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以内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

17、法的多样性。、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能运用数学知识尝试解决问题。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教学重点:、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进位的方法。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1、出示第14页主题图。问:二(1)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为什么?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教学例3。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汇报各自的计算方法。3、小结。今天学的内容有什么特点?你能给这种算式取个名字吗?板书课题:进位加法。4、完成练习二第3题学生看图,了解题意,或是摆小棒帮助理

18、解。再列竖式计算。学生汇报,并说明计算方法。5、总结算法。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引导学生总结: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也可以从十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完成P14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想法。学生汇报并说明算法。、完成P15第4题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订正,指两道题说说计算方法。四、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教师引导梳理。五、随堂练习教学主题: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第 3 课时 授课时间: 2013年 月 日 星期 第 节 授 课 人: 潘月英总 课 时: 总第 7 课时课 题:两位数

19、加两位数练习课教学内容:课本P15-P16练习二教学目标:1、巩固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加深加法意义的理解,为退位减法的学习做准备。2、让学生有机会在不断探索和创造的气氛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3、引导学生在辨识的练习中体验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挑战性,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能力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学重点:、通过练习,使学生能比较熟练的进行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提高学生的运算技能。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通过练习,使学生比较熟练而准确的进行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1、学习了关于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你

20、们有哪些收获呢?指名汇报。2、总结得真不错。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会有更大的收获。二、合作探索,巩固知识。 1、完成第15页练习二第3题。教师巡视、指导。做完以后请小朋友在小组内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2、名汇报、并说明计算方法。 计算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指名回答。 3、 完成第15页练习二5题。这些计算对吗?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把错误的改正过来。指名汇报,并说出错误应该如何改正。4、完成第15页练习二第6题。教师巡视。 指名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5、完成第16页练习二第7题。仔细读题,指名汇报,并说说是怎样计算的。6、完成第16页练习二第8题。有四

21、只小白兔一起上山采蘑菇,现在它们正在为谁采的蘑菇最多而吵闹,你能帮帮它们吗?7、怎样做才能解决它们的问题?指名汇报。 8、完成第16页练习二第10题。请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完成。教师巡视。指名汇报。9、完成第16页练习二第11题。请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完成。教师巡视。指名汇报。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学生从知识、方法上进行总结。四、随堂练习教学主题: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第 4 课时 授课时间: 2013年 月 日 星期 第 节 授 课 人: 潘月英总 课 时: 总第 8 课时课 题: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教学内容:课本P17、1

22、8例1,练习三1-3题。教学目标: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2、鼓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3、结合情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点: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同数位对齐的意义,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掌握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教学准备:主题图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主题图。2、分小组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3、汇报: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北京赢了?、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会解答吗?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1、教学例1. 仔细地观察图。怎么解

23、决聪聪的问题。板书算式:36-23,思考计算方法,在练习本上试算。小组交流算法。指名汇报。2、小结:先自己归纳,再得出: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1、完成第18页做一做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选择一道题与同桌交流算法。汇报结果及算法。2、完成第20页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是怎么想的3、完成练习三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汇报、订正观察两道题的区别与联系,在小组内交流发现。四、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学生先互相说说再回答: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五、随堂练习教学主题: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

24、册 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第 5 课时 授课时间: 2013年 月 日 星期 第 节 授 课 人: 潘月英总 课 时: 总第 9 课时课 题: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教学内容:课本P19例2、例3教学目标: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2、通过情景的创设,增强学生的爱国这情。教学重点:掌握用笔算方法计算两位数退位减法,并明白其算理。教学难点:能运用竖式计算两位数退位减法。 教学准备:主题图、小棒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出示主题图。聪聪还有一个问题想考考大家:巴黎比北京少多少票?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回答。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1、教学例2。A.结

25、合前面所学的知识思考计算方法。B.分小组交流想法:个位上1减6不够减怎么办。C.汇报各自的计算方法。D.如不能口算,可以用竖式计算。E.用摆小棒理解退位的算理。F.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思考并汇报。2、教学例3。出示50-24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你的算法。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3、小结。先学生思考计算方法。分小组交流想法。并汇报: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如果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退1。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1、完成第19页做一做。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并说说是怎样想的。2、完成第20页练习三第5 题。先用小棒摆一摆,再计算。指名汇报3、完成练习三第6题。教师巡视、指导

26、。学生汇报并说明错误的原因,及怎样改正。四、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学会了什么 五、随堂练习教学主题: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第 6 课时 授课时间: 2013年 月 日 星期 第 节 授 课 人: 潘月英总 课 时: 总第 10 课时课 题:两位数减两位数(练习课)教学内容:课本P21-P22练习三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与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较正确、熟练地计算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减法。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教学重点: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熟练度和准确度。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计算和

27、检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教学准备:题卡教学过程:一、总结引入小朋友们,学习了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减法。你们有哪些收获呢?把你的收获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指名汇报。总结得非常好。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 。二、巩固练习 1、完成第20页练习三第3题。请仔细观察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同桌的同学听一听。怎样求还剩多少个?指名回答。板书算式:32-11。这道题该如何计算呢?2、完成第20页练习三第9题。教师巡视。 指名汇报,选一道题说说计算方法。3、完成第21页练习三第10题。教师巡视。指名汇报。4、完成第22页练习三第11题。同桌两个同学相互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三、强化练习1、完成第21页

28、练习三第8题。有3只母鸡带着自己的孩子出来找吃的东西。可三家的小鸡混到了一起。你能帮助鸡妈妈找到自己的孩子吗?教师巡视。指名汇报、订正、评比。 2、完成第22页练习三第12题。看了表以后,你想到了哪些数学问题?和小组的同学交流。指名汇报。选择两个你喜欢的问题列式算一算。同桌的同学互相交换检查,并说说计算的方法。 3、完成第22页练习三第13题。 教师巡视。指名汇报,并说明填法。四、总结: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五、随堂练习教学主题: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第 7 课时 授课时间: 2013年 月 日 星期 第 节 授 课 人: 潘月英总 课 时: 总第 1

29、1 课时课 题: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教学内容:课本P23 例4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学习用减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问题。2、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3.培养学生的数学生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学生学会用减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问题。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主题图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主题图。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指名汇报。二、合作探究(一)、教学例4 1、出示题目,仔细观察、思考。分组讨论。2、学生探讨解答的方法。学生回忆、迁

30、移思考,或是摆学具帮助理解。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3、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解答的思路。学生汇报。(二)、完成第24页做一做。观察图,在小组内交流了解到的信息。指名说明解题思路。思考、提问,在小组内交流问题。选择一个提问进行解答。全班交流并说出解答思路。(三)、小结:比较一下,今天学习的知识和以前学习的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指名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所学知识。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四第3题,选择二题说说计算方法。2、完成练习四第1、2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四、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学生自己总结。五、随堂练习教学主题: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

31、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第 8 课时 授课时间: 2013年 月 日 星期 第 节 授 课 人: 潘月英总 课 时: 总第 12 课时课 题: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练习课)教学内容:课本P25-P26,练习四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简单问题。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提高学生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的计算技能。教学难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出示:二(1)班原有38位同学,这学期又转来5位同学,二(1)班现在有多少位同学?这道题该怎样

32、解答?把你的解答思路在小组内说一说。学生汇报解题思路。学生自由说。二、合作探索1、完成第24页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并回答。2、完成练习四第5题。观察统计表学生分小组交流从统计表中了解的信息。学生汇报发现。思考、提问,和同桌交流问题。选择两个问题列式算一算。学生汇报提出的问题及解答思路。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1、完成练习四第6题。观察图,把你了解到的信息说给同桌听一听。并汇报:怎样做可以知道第二只啄木鸟吃了多少只虫?在练习本上解答出来。学生汇报解题思路。2、完成练习四第7题。从图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指名回答。怎样做可以知道小玉攒了多少钱?把你的方法在小组内说一说。指名汇报解答方法。做了这道题,你

33、想到了什么?3、完成练习四第8题。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选题说计算方法。计算两位数与两位的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指名汇报、归纳。四、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学生自己回答。五、随堂练习教学主题: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第 9 课时 授课时间: 2013年 月 日 星期 第 节 授 课 人: 潘月英总 课 时: 总第 13 课时课 题:连加、连减教学内容:课本P27例1、例2教学目标:1、通过同学间的交流,掌握用竖式连写的方法,会正确计算三个数的加、减法。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3、巩固10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重点:1、使学生

34、掌握用竖式连写的方法,会正确计算三个数的加、减法。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教学难点: 灵活使用口算或加减法竖式等方法计算连加连减的问题。教学准备:主题图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口答。7+6+5 8+9-13 24-10-7 20+30+10 17-3+4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将继续研究三个的加减法。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理1、教学例1。(1)、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图并了解信息。(2)、出示表格。学生根据表格了解信息并提出问题。在小组内交流你想到的问题,并解答出来。(3)、怎样求一共摘了多少个西瓜?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算式28+34+23这道题怎样计算呢?学生试算并在小组

35、内交流计算方法。学生汇报,展示算法。比较各种竖式的区别与联系及优劣。2、教学例2。出示主题图仔细观察主题图,了解信息。分小组交流从图中发现的信息。思考解题方法。在练习本上写出连写的竖式。学生,汇报,板演解答过程。3、完成练习28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学生汇报、板演,并说明计算方法。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1、完成29页练习五第1、2题。2、引导完成29页练习五第3题。算好后学生说说计算方法。四、课堂总结:学生在知识、方法上做一个回顾。学生自由说说。五、随堂练习教学主题: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第 10 课时 授课时间: 2013年 月 日 星期 第 节 授 课 人

36、: 潘月英总 课 时: 总第 14 课时课 题:加、减混合教学内容:课本P28例3例4教学目标:1、使学生探索并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方法。2、发展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顺序以及方法。教学难点:能正确的使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式题。 教学准备:主题图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在乘坐公共汽车过程中发现了哪些与数学有关的问题,说给同学听一听。设计意图:激发学习的兴趣。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1、教学例3。(1)出示主题图。了解信息,小组交流。(2)出示应用题:车上原有67人,下去了25人,又上来人28人,现在有多少人

37、?理解题意、独立解答、小组交流、汇报板演。在练习本上写连写竖式。2、练习。完成P28做一做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指名说说计算过程。3、小结。加减混合运算应该怎样进行计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总结。4、教学例3。出示:72-(47+16)讨论算法,小组交流小结:先算括号里面的。三、巩固练习1、完成练习五第4题,第5题分小组比赛完成。指名说说计算方法。2、完成练习五第7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3、完成练习五第6题。观察了解信息,和同桌交流发现。独立思考并说计算方法。四、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学生了什么知识?你又学会了什么?计算加减混合运算时需要注意什么

38、问题教师引导梳理。五、随堂练习教学主题: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第 11 课时 授课时间: 2013年 月 日 星期 第 节 授 课 人: 潘月英总 课 时: 总第 15 课时课 题:加、减混合(练习课)教学内容:课本P30-P31,练习五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方法。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提高学生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的计算技能。教学难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口算55+30+8 56-3+9 42-(6+34) 81-7-70 37+10-5 74-

39、(80-6)二、合作探索1、完成第30页第10、11题。学生独立完成并回答。2、完成练习五第9题。观察插图分小组交流了解的信息。学生汇报发现。思考、提问,和同桌交流问题。学生汇报提出的问题及解答思路。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1、完成练习五第12题。观察图,把你的发现说给同桌听一听。2、完成练习五第13题。从图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指名回答。3、完成练习五第14题。教师巡视、指导。四、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学生自己回答。五、随堂练习教学主题: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第 12 课时 授课时间: 2013年 月 日 星期 第 节 授 课 人: 潘月英

40、总 课 时: 总第 16 课时课 题: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教学内容:课本P32 例5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学习用综合算式解两步计算的应用题。2、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3.培养学生的数学生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学生学会用综合算式解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主题图。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指名汇报。二、合作探究(一)、教学例5 1、出示题目,仔细观察、思考。分组讨论。2、学生探讨解答的方法。学生回忆、迁移思考,或是摆学

41、具帮助理解。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3、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解答的思路。学生汇报。(二)、完成第32页做一做。在小组内交流了解到的信息。指名说明解题思路。(三)、小结:比较一下,今天学习的知识和以前学习的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指名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所学知识。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六第1题,说说计算方法。2、完成练习六第2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四、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学生自己总结。五、随堂练习教学主题: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第 13 课时 授课时间: 2013年 月 日 星期 第 节 授 课 人: 潘月英总 课 时: 总第 17 课时课 题: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练习课)教学内容:课本P33-P34,练习六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两步计算的简单应用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