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C控制在汽车底盘装配生产线的应用研究.pdf

上传人:yyf 文档编号:3579882 上传时间:2019-09-13 格式:PDF 页数:95 大小:9.6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PLC控制在汽车底盘装配生产线的应用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5页
PLC控制在汽车底盘装配生产线的应用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5页
PLC控制在汽车底盘装配生产线的应用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5页
PLC控制在汽车底盘装配生产线的应用研究.pdf_第4页
第4页 / 共95页
PLC控制在汽车底盘装配生产线的应用研究.pdf_第5页
第5页 / 共9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PLC控制在汽车底盘装配生产线的应用研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PLC控制在汽车底盘装配生产线的应用研究.pdf(9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分类号 U DC 学校代码: 密级:公开 硕士学位论文 P L C 控制在汽车底盘装配生产线的应用研究 作者姓名 指导教师 申请学位 所在单位 费宁 高风阳教授 工程硕士 入学年份:2 0 0 6 年0 4 月 学科领域:机械工程 交通与机械工程学院 论文提交日期:2 0 1 1 年1 1 月论文答辩日期:2 0 1 1 年1 2 月 学位授予日起:2 0 1 2 年0 3 月答辩委员会主席:吕玉山 答辩委员会组成: 昌玉出型! 至睦龌 韭匝霆睦! ! ! 耋 论又评阔人: 旦垂山型! 至 l l k 一 睡 IJ 沁 h 一 | 王 鼯 盱 鬈 I L 一 一 阻 ? 泔 , 蜡 I 删燃

2、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论文中取 得的研究成果除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 的研究成果,也不包括本人为获得其他学位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共同工作 过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 意。 作者签名:,瓷骨 日期:2 0 2 年f 月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和指导教师完全了解沈阳建筑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 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 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惜阌。本人授权沈阳建筑大学( 或其授权机构) 可 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并通过

3、网络提供检索浏览。 ( 如作者和导师同意论文交流,请在下方签名;否则视为不同意。) 作者和导师同意网上交流的时间为作者获得学位后: 不限口半年日一年口一年半口两年口 作者签名:一鋈亏导师签名:磊陋坷 日 期:摊年f 月 日 期:2 北年f 月 摘要 随着国内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汽车的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 求,以往的以继电器接触器为中心的生产线控制系统已不适应生产的要求,需要加以 改造,以适应市场品牌不断变化的要求可编程控制器为中心的汽车生产线控制系统成为 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在全面了解了金杯1 3 0 汽车生产线运行要求的基础上,利用可编程 控制嚣对金杯1 3 0 汽车组装生

4、产线和检测生产线的控制系统进行设计与研究,该生产线的 控制系统主要由P L C 主控系统和触摸屏人机界面组成。 善控系统采用西门子P L Cs 7 - 3 0 0 ,利用其主机模块与扩展的I 0 模块集中完成了金杯 1 3 0 汽车组装生产线和检测生产线的控制系统限位信号、执行机构的控制信号和报警输出 信号等,并根据P L C 内部设计程序进行集中运算处理,利用串行通信与组态产品触摸屏进 行数据的通信。 人机界面利用触摸屏取代了传统控制系统中的按钮、指示灯和仪表等,选用西门子触 摸屏M P 2 7 7 可编程控制终端,通过与西门子P L CS 7 3 0 0 的通信简化了操作,节约了硬 件上的

5、成本,使自动化程度得到了加强,实现了会杯1 3 0 汽车生产线过程的良好监控性。 本文在完成余杯1 3 0 汽车生产线控制系统硬件系统的设计基础上,采用模块化的编程 方法完成了P L C 控制程序的设计,组装生产线完成了总程序和各运输链的子程序,检测线 完成了总程序和各检测予功能程序。同时利用W i n C Cf l e x i b l e2 0 0 8 完成了组装生产线和检 测线的触摸屏监控画面。 通过对会杯1 3 0 汽车组装生产线和检测生产线的控制系统的设计,方便了对产品物流 的控制提高整个产品的生产效率和自动化水平。通过P L C 和触摸屏的优势互补,提高了 整个控制系统的可操作性及可

6、监控性。 关键词:汽车生产线:P L C 控制系统:触摸屏 堡| ,堡l 耋! ;茎堡鎏圣垒! :鐾: 堡 A b s t r a c t W i t ht h eb o o mo fd o m e s t i ca u t om a r k e ta n dp e o p l e sl i v i n gs t a n d a r d ,a u t op r o d u c t i o n t e c h n i q u e sa r e x p e c t e dt om e e th i , C a e l “ s t a n d a r d sT h eo l do p e r a t

7、 i n gs y s t e mb a s e do i lr e l a ya n d c o n t a c t o r c a nn o l o n g e r m e e t t h en e wd e m a n dT h e r e f o r e ,i m p r o v e m e n t ss h o u l db e m a d e i no r d e r t o m e e t t h ec h a n g i n g m a r k e td e m a n d s P L C 0 r o g r a m m a b l e l o g i cc o n t r o

8、 l l e r ) i sb o t m d t ob e t h e f u t u r et r e n do fa u t op r o d u c t i o 几B a s e do nap r o f o u n d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J I N B E I1 3 0s e r i e s p r o d u c t i o nl i n e t i n sa r t i c l ea i m st om a k ef u l t h e Td e s i g na n dr e s e a r c hO l lt h i ss u b j e

9、c tT h e o p e r a t i n gs y s t e mc o r t s i s t so fP L C ( p r o g r a m m a b l el o g i cc o n t r o l l e r ) a n dh u m a n c o m p u t e rt o u c h p a n e l M a 目t e r c o n t r o ls y s t e ma d o p ts i e m e n s P L CS 7 - 3 0 0 u s eo f i t sh o s t m o d u l e a n d t h e e x t e n

10、d e d I Om o d u l e s ,c o n c e n t r a t e dc o m p l e t et h ec o n t r o ls y s t e ml i m i ts i g n a l ,a c t u a t o rc o n t r o ls i g n a la n d a l a r mo u t p u ts i g n a lo fJ i n b e i1 3 0v e h i c l ea s s e m b l yl i n e sa n dt e s t i n gp r o d u c t i o nl i n e s ,a n d c

11、 e n t r a l i z e dc o m p u t i n gb a s e do NP L Ci n t e r n a ld e s i g np r o c e d u r e s ,u s i n gs e r i a l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a n d c o n f i g u r a t i o np r o d u c t i o n t o u c hs c r e e n t od a t e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o p e r a t i o ns

12、y s t e m ,i n c l u d i n gb u R o n s ,i n d i c a t o r i g h t a n dt h ei n s t r u m e n t s ,i s r e p l a c e db yh u m a n c o m p u t e ri n t e r f a c ec o n t r o l l i n gb ym e a n so f at o u c hp a n e lS i e m e n s s p r o g r a m m a b l ec o n t r o lt e r m i n a l 一- M P 2 7 7

13、h u m a n - c o m p u t e ri n t e r f a c es y s t e m ,c o n n e c t i n gw i t h S i e m e n sP L CS 7 - 3 0 0i sa p p l i e di nt h ep r o d u c t i o no fJ I N B E I1 3 0s e r i e sT h i st e c h n o k ) g Y s i m p l i f i e st h eo p e r a t i n gp r o c e s s ,s a v e st h ec o s to nh a r d

14、 w a r e ,r a i s e st h ea u t o m a t i o nd e g r e e , a n d b e t t e r m o n i t o r s t h ev e h i c l ep r o d u c t i o np r o c e s s O nt h eb 口s i so fJ I N B E I1 3 0s e r i e sp r o d u c t i o nc o n t r o l l i n gh a r d w a r e ,t h ea r t i c l ef o c u s e so n d e s i g n i n g

15、P L Cc o n t r o l l i n gp r o g r a mb y m o d u l a r i z e dp r o g r a m m i n g m e t h o dG e n e r a lp r o g r a ma n d s u b p r o g r a m s & r ec o m p l e t e di nt h ea s s e m b l yl i n ea n di n s p e c t i o nl i n es e c t i o nW i t ht h ea p p l i c a t i o n o f W i n C Cf l e

16、x i b l e2 0 0 8 ,m o n i t o r i n gm e n ui sa v a i l a b l ei nt o u c hp a n e l ,c o n t r o l l i n gt h ea s s e m b l y l i n ea n di n s p e c t i o nl i n e T h r o u g ht h ed e s i g no f t h ea s s e m b l yl i n ea n di n s p e c t i o Bl i n ef o rJ I N B E I1 3 0s e r i e s ,i tw i

17、l l b r i n gg r e a tc o n v e n i e n c et ot h el o g i s t i c sm a n a g e m e n t ,a n di n c r e a s e st h ep r o d u c t i o ne l f i c i e n c ya n d a u t o m a t i o nA st h eP L Ca n dt o u c hp a n e lc o m p l e m e n t se a c ho t h e r sa d v a n t a g e ,w ec a nb e t t e r m o i n

18、 t o ra n dh a n d l et h eo p e r a t i n gs y s t e m K e y w o r d s :A u t oP r o d u c t i o nL i n e ,P L CC o n t r o lS y s t e m ,T o u c hS c r e e n A l 蛐a c t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i l i ;! I l :I | :! i l i ! ,:i :,。,。,。, 目次 摘要 A b s t r a e tI I I 第一章绪论 国内外汽车装配线生产线现状 2 采用可编程序控制技术的理由 12 l 可编程序控制器的概

19、述 22 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基本组成及工作原理 2 3 可编程序控制器发展趋势 3 人机界面国内外发展现状和趋势 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i :,。,。,。,。! j 。,。,。l : ! i i :坠 43 本章小结 3 4 第五章金杯1 3 0 汽车生产线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3 6 5 I 金杯1 3 0 汽车生产线的控制要求 3 7 5 1I 金杯1 3 0 汽车底盘组装生产线控制要求3 7 5 12 金杯1 3 0 汽车性能捡测控制要求3 8 5 2 金杯1 3 0 汽车组装生产线控制系统流程圈4 0 5 3 金杯1 3 0 汽车检测线控制系统流程图4 5 5 4 金杯汽车1 3

20、0 生产线F O 表分配4 9 5 5 金杯1 3 0 汽车生产线控制系统触摸屏设计5 2 5 6 本章小结 5 4 第六章结论 5 5 6 1 结论 5 5 6 2 展望 参考文献一 附录一 作者简介 致谢 5 5 5 7 5 9 7 9 一8 l 堡,:垩:i 尘生i :呈翟! 坠 A b s t r a c t C o n t e n s , 1 A b s t r a c t l l l C h a p t e r II n o d u e t i o n l 1lV e h i c l e A s s e m b l yP r o d u c tL i n e A c t u M i

21、 t y i n D o m e s t ia n d O v e r s e a sc l l2T h eR e a s o no f A d o p t i n gP r o g r a mC o n t r o lT e c h n o l o g y I I2lS u r r m a a r y o f P r o g r a m C o n t r o l l 盯 一 l l22 T h e B a s i c C o m p o s i n ga n d O p e r a t i o np r i n c i p l e o fP r o g r a m C o n t r o

22、n e r 5 l23D e v e l o p m e n t T e n d e n c y o f P r o g r a m C o n t r o l l e r 一 7 l3D e v e l o p m e n tA e t u M i t ya n dT e n d e n c yo fH u m a n M a c h i n eI n t e r f a c ei nD o m e s t i ca n d O v e m e 嚣 一9 l4 T h e M a i n C o n t e n ta n d M e a n i n g o f T k 5 D i s s e

23、 r t a t i o n R e s e a r c h 1 0 C h a p t e r 2S u m m a yo f S I E M E N S 7 3 0 0 P L CS y s t e m 1 l 2lS r M A T I CS 7 3 0 0S y s t e m P L C 1 l 22P L CS 7 _ 3 0 0S y s t e m p L C H a r d w a r eS y s t e m 1 2 2 23S 7 3 0 0P L CS i g n a lM o d u l e 。 2 3S 7 3 0 0S y s t e mP L CS o f t

24、w a r eS y s t e m 2 3IS 7 3 0 0 4 0 0P r o g r a mL a n g u a g eS u m m a r y 1 9 232S 7 - 3 0 0 4 0 0S o f t w a r eE x p l o i t a t i o nC i r e t t r n s t a n c e 2 0 2 4 人H u m a n - C o m p u t e rI n t e r f a c eS y s t e m 2 4IS I E M E N SF e e lS c r e e nH a r d w a r eS y s t e m 2 1

25、 2 42S o f t w a r eE x p l o i t a t i o nC i r c u m s t a n c eS I E M E N SF e e lS c r e e nS y s t e m 2 4 25S 7 3 0 0S e r i e sS o f t w a r eS i m u l a t i o nS y s t e m 一 2 5 2 6S u m m a r y C h a p t e r3S u m m a r yo f J i n b e i1 3 0V e h i c l eP r o d u c t i o nL i n e 2 7 31S u

26、 m m a r y o f J i n b e i1 3 0 V e h i c l e A s s e m b l yL i n e 2 7 3 2S u m m a r y o f J i n b e i1 3 0 V e h i c l eI n s p e c t i o nL i n e 2 8 3 3S u m m a r y C h a p t e r 4H a r d w a r e D e s i g no f J i n b e i l 3 0 V e h i c l e P r o d u c t i o nL i n e C o n t r o lS y s t e

27、m 3 1 4IM a i nC o n t r o lS y s t e mB a s e do nS I E M E N SP L CS 7 3 0 0 一 3 1 4 IlC P U M o d u l e 3 l 4 I2S i g n a l M o d u l e 3 413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M o d u l e 4 , 2H u m a n - M a c h i n eh i t e r f a c eS y s t e mB a s e do nF e e lS c r e e n 3 4 4 3S u m m a r y 3 4 C h a

28、 p t e r5S o f t w a r eD e s i g no f J i n b e i1 3 0V e h i c l eP r o d u c t i o nL i n eC o n t r o lS y s t e m 3 6 5IC o a t r o lR e q u i r e m e n to f J i n h e i13 0V e h i c l eP r o d u c t i o nL i n e 3 7 51 1C o n t r o l R e q u i r e m e n to f J i n b e i1 3 0 V e h i c l e C h

29、a s s i s A s s e m b l yL i n e 3 7 512C o n t r o lR e q u i r e m e n to f J i n b e i1 3 0V e h i c l eP e r f o r m a n c eI n s p e c t i o n3 8 5 2F l o wC h a r to f J i n b e i1 3 0V e h i c l ea s s e m b l yL i n eC o n t r o lS y s t e m 4 0 5 3F l o w C h a r to f J i n b e i l 3 0 V e

30、h i c l e I n s p e c t i o n L i n e C o n t r o lS y s t e m 4 5 5 4 I O L a y o u to f J i n b e i1 3 0 V e h i d e P r o d u c t i o nL i n e 4 9 5 5F e e lS c r e e n D e s i g ao f J i n b e i1 3 0 V e h i c l e P r o d u c t i o nL i n e C o n t l o lS y s t 5 2 5 6S u m m a r y ,5 4 C h a p

31、t e r 6C o n c l m i o n 5 5 6 1C o n c l u s i o n 5 5 6 2p r o s p e c t5 5 R e f e r e n c e s 5 7 A p p e n d i x 5 9 B i n g i a p h i e s 7 9 A c k n o w l e d g e 口n e n t 81 堡:墼彗;i ! 耋坌耋至:耋堑鎏! 第一章绪论 1 1 国内外汽车装配线生产线现状 世界上第一条汽车生产线是在1 9 1 3 年由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推出的汽车流水装配生产 线。整个生产线采用大量作业方式,使汽车成本大大降低汽车价格低廉,

32、不再仅仅是贵 族和有钱人的豪华奢侈品了它开始逐渐成为大众化的商品。所以可以说,汽车发明于 欧洲,但获得大发展那是在本世纪初3 0 年代的美国。福特采用流水作业生产汽车,在汽 车发展史上树起了第三块里程碑。 这个时期的汽车生产线的控制系统为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系统。即生产线的启动、 停止、故障报警多数使用以继电器一接触器为中心的开关量控制系统,这种系统继电器 一接触器控制系统,其原理简单、使用方便、操作直观、价格便宜等诸多优点,在一个较长 的时l 训一直得到各种生产线的普遍应用。 在2 0 世纪6 0 年代后期,汽车型号更新速度加快。原先的汽车制造业生产线使用的继 电器一接触器控制系统,尽管具有诸多

33、优点,但由于不利之处其控制逻辑由元器件 的靠线方式柬决定,因此缺乏变更控制过程的灵活性,不能满足用户快速改变控制方式的 要求,无法适应汽车换代周期迅速缩短的要求。 2 0 世纪4 0 年代生产的电子计算机,在2 0 世纪6 0 年代已得到迅猛发展,虽然小型计 算机已开始应用于工业生产的自动控制,但因为原理复杂,又需专门的程序设计语言,致 使一般电气工作人员难以掌握和使用。 1 9 6 8 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设想将两者的长处结合起来,提出了新型电气控制装置的 十点招标要求,其中有:工作特性比继电器控制系统可靠占位空间要比继电器控制系统 小,价格E 能与继电器控制系统竞争;必须易于编程,易于在现

34、场变更程序:必须便于维 护、修理、使用;能直接推动电磁阀,电动机启动器及与此相当的执行机构,能向中央 数据处理系统直接传递数据等。 1 9 6 9 年,美国数字设备公司( D E C ) 结合计算机和继电器两者控制的优点,按招标要 求完成了研制工作,并在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自动生产线上使用成功。从而诞生了世界上 的第一台可编程控制器,同时也使得生产线的控制系统由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系统为中 心变为以可编程控制器为中心的生产线控制系统。汽车生产线进入了数字化的时代。 1 2 采用可编程序控制技术的理由 1 2 1 可编程序控制器的概述 工业生产过程中,除了以连续量为主的反馈控制外,特别在制造工业中存在

35、了大量的 开关量为主的开环的顺序控制,它按照逻辑条件进行顺序动作号号按照时序动作,另外还 有与顺序、时序无关的按照逻辑关系进行连锁保护动作的控制;以及大量的开关量、脉冲 :薹= 茎堑耋 些圭些至兰茎堡耋蚤 量、计时、计数器、模拟量的越限报警等状态量为主的离散量的数据采集监视。由于这些 控制和监视的要求,所以P L C 发展成了取代继电器线路和进行顺序控制为主的产品。 目前,在工业生产的自动化控制领域无论是从国外引进的自动化控制系统,还是自 行设计的:无论是新的工程项目,还是旧设备的技术改造,大多都普遍利用了可编程序控 制器。可编程序控制器以其具有通用性强、使用方便、适应面广、可靠性高、抗干扰能

36、力 强、编程简单等一系列独特的优点,是其控制技术在自动化领域的应用已形成了一种工业 控制趋势。 在可编程序控制器( P r o g r a m m b l c L o g i c C o n t r o l l e r ,简称P L C ) 是一种数字运算操作的 电子系统,专为工业环境下应用而设计。它采用可编程的存储器,用来在其内部存储执行 逻辑运算、顺序控制、定时、计数和算术运算等操作的指令,井通过数字式、模拟式的输 入和输出,控制各种机械或生产过程。可编程序控制器及其有关外部设备都按易于- q :Z 业 控制系统连成一个整体、易于扩充其功能的原则而设计的。但它并不是针对某一具体工业 应用,

37、在实际应用时其硬件须根据实际需要选用配置,其软件则须根据控制要求进行设 计编程。近年来,可编程序控制器把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融为了一体,使 其控制功能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l 可编程序控制器的特点 ( 1 ) 可靠性高、抗干扰能力强 由于采用了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微处理罂使系统器件数大大减少,并且在硬件设计和 制作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的屏蔽、滤波、隔离等抗干扰措施,使P L C 能适应恶劣的工作环 境,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 2 ) 编程简单、使用方便 由于采用了面向控制过程的编程语言,使用户易于掌握。P L C 的开发商为了便于工程 技术人员学习和掌握P L C ,采取了与继电器、接触器

38、控制原理相似的梯形图语言,从而使 之易学、易懂,易于编程、易于修改。 ( 3 ) 采用模块化结构 为了适应各种工业控制的需要,除y d , 型的单元式P L C 外,绝大多数P L C 均采用模 块化结构。P L C 模块、电源模块、I O 模块等均采用模块化设计,有机架及电缆将各模块 连接起来系统的规模和功能可根据用户的需求自行组合。 ( 4 ) 系统设计、制作周期短,容易维护 P L C 产品正朝着系列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通常只需要根据控制系统的要求,选用 相应的模块进行组合设计即可:同时用软件编程代替了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系统的硬连线, 大大减轻了接线工作:P L C 还具有故障检测和显

39、示功能使处理故障的时间大大缩短。 ( 5 ) 丰富的I O 接口 P L C 除具有计算机的基本部分( 如C P U 、存储器) 外,还有丰富的u 0 接口模块。对 不同的现场信号都有相应的I 0 接口模块与T 业现场的器件或设备直接连接。此外,为了 提高P L C 的操作性能,它还有多种人一机对话的接口模块;为了组成工业控制网络,还配 各了多种通信联络的接口模块。 ( 6 ) 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 由于采用半导体集成电路,与传统的继电器控制系统相比,其体积小、重量轻、功耗 低。 2 编程序控制器的分类 P L C 产品种类繁多,其规格和性能也各不相同。通常是根据其结构形式的不同、功能 的差

40、异和I O 点数的多少等对P L C 进行大致分类。 ( 1 ) 按结构膨式分类 整体式P L C 。整体式P L C 是将电源、C P U 、F O 接口等部件集中装在一个机箱内具 有结构紧凑、体积小、价格低等特点。小型P L C 一般采用这种整体式结构。整体式P L C 由不同I O 点数的基本单元( 又称主机) 和扩展单元组成。基本单元内有C P U 、I O 接口、 与I O 扩展单元相连的扩展口,以及与编程器或E P R O M 写入器相连的接口等。扩展单元 内只有I O 和电源等没有C P U 。基本单元和扩展单元之间一般用扁平电缆连接。整体式 P L C 一般还可配备特殊功能单元

41、如模拟量单元、位置控制单元等,使其功能得以扩展。 模块式P L C 。模块式P L C 是将P L C 各组成部分分别作为若干个单独的模块,如 C P U 模块、I O 模块、电源模块以及各种功能模块。模块式P L C 由框架或基板和各种模块 组成模块安装在框架或基板的插座上。这种模块式P L C 的特点是配置灵活,可根据需要 选配不同规模的系统,而且装配方便便于扩展和维修。大、中型P L C 一般采用模块式结 构。 叠装式P L C 。这时一种新的结构形式,将整体式和模块式的特点结合起来,构成 所谓叠装式P L C 。叠装式P L C 的C P U 、电源、I O 接口等也是各自独立的模块,

42、但他们之 间是靠电缆进行连接的,并且各模块可以一层层地叠装。这样,不但系统可以灵活配置, 还可使其体积小巧。 ( 2 ) 按功能分类 低挡P L C 。具有逻辑运算、定时、计数、移位及自诊断、监控等基本功能,还可 有少量模拟量输J k 输出、算术运算、数据传送和比较,通信等功能。主要用于逻辑控制、 顺序控制或少量模拟量控制的单机控制系统。 中档P L C 。除具有低挡P L C 的功能外还具有较强的模拟量输入, 翕出、算术运 数据传送和比较、数值转换、远程I O 、子程序、通信连网等功能。有些还可增设中断控 制、P I D 控制等功能,适用于复杂控制系统。 高档P L C 。除具有中档机的功能

43、外,还增加了带符号算术运算、矩阵运算、位逻 辑运算、平方根运算及其他特殊功能函数的运算、制表及表格传送功能等。高档P L C 具有 更强的通信连网功能,可用于大规模过程控制或构成分布网络控制系统,实现工厂自动化。 ( 3 ) 按I O 点数分类 小型P L C 。I O 点数为2 5 6 点以下的为小型P L C 。其c 1 1 ,I O 点数小于6 4 点的为 超小魁或微型P L C 。 :垂= 茎堑耋墼耋:i 耋茎堡垦蚤 中型P L C 。F O 点数为2 5 6 点以上、2 0 4 8 点以下的为中型P L C 。 大型P L c 。I O 点数为2 0 4 8 以上的为大型P L C

44、。其中,F O 点数超过8 1 9 2 点的为 超大型P L C 。 在实际应用中,一般P L C 功能的强弱与其I O 点数的多少是互相关联的,即P L C 的 功能越强,其可配置的F O 点数越多。因此,通常所说的小型、中型、大型P L C ,除指其 I O 点数不同外,同时也表示其对应功能为低档、中档、高档。 3 可编程序控制器的性能指标 ( 1 ) 用户存储器容量 P L C 的存储器由系统程序存储器、用户程序存储器和数据存储器三部分组成。P L C 的 存储容量一般指用户程序存储器和数据存储器容量之和表征系统提供给用户的可用资 源,是系统性能的一项重要技术指标。通常用K 字( K w

45、 ) 、K 字节( K B ) 或K 位来表示。 其中1 K = 1 0 2 4 ,也有的P L C 直接用所能存放的程序量表示。小型P L C 用户存储器容量多 为几K B ,而大型P L C 可达到几M B 。 ( 2 ) I O 点数 l J O 的点数是指外部I O 端子的数量总和决定了P L C 可控制的输入开关信号和输出 开关信号的总体数量。I O 点数是描述P L C 大小的一个重要参数。I O 点数越多,外接的 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就越多控制规模就越大。 ( 3 ) 扫描速度 扫描速度是指P L C 执行用户程序的快慢,它是一个重要的性能指标,决定了系统的实 时性和稳定性。扫描速

46、度与扫描周期成反比。通常是指P L C 扫描I K B 用户程序所需的时 间,一般以m s K B 为单位。其中C P U 的类型、机器字长等因素直接影响P L C 的运算精度 和运行速度。 ( 4 ) 指令的种类和数量 某种程序上用户程序所完成的控制功能受限于P L C 指令的种类和功能。P L C 指令的种 类和功能越多,P L C 的处理能力和控制能力越强,用户编程就越方便简单,越容易完成复 杂的控制任务。 ( 5 ) 内部寄存器的种类和数量 堡圭堑耋圭茎堡耋耋篓:;至堑耋i 这是P L C 最广泛应用的领域,它取代了传统的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电路,实现逻辑 控制、顺序控制,既可用于单机控制

47、也可用于多机群控制及生产自动流水线控制,如注 塑机、印刷机械、组台机床、装配生产线、包装生产线、电镀流水线及电梯控制等。 ( 2 ) 模拟量控制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常要对一些大小事连续变化的模拟量( 如电流、电压、温度、压 力、流量、液位和速度等) 进行控制。为了使P L C 能处理模拟量P L C 厂家都生产配套的 A D 和D A 转换模块。A I D 模块把外电路的模拟量转换成数字量。D A 模块是把数字量转 换成模拟量,再送给外电路。 ( 3 ) 运动控制 P L C 使用专用的指令或运动控制模块,对直线运动或圆周运动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 进行控制可以实现单周、双轴、3 轴或多轴联动的位置控制,使运动控制和顺序控制有 机的结合在起。P L 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