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湿疹组方规律的研究.pdf

上传人:小小飞 文档编号:3580108 上传时间:2019-09-13 格式:PDF 页数:92 大小:1.8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治疗湿疹组方规律的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2页
中医治疗湿疹组方规律的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2页
中医治疗湿疹组方规律的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2页
中医治疗湿疹组方规律的研究.pdf_第4页
第4页 / 共92页
中医治疗湿疹组方规律的研究.pdf_第5页
第5页 / 共9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治疗湿疹组方规律的研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治疗湿疹组方规律的研究.pdf(9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 10 生地 56 2 治疗湿疹药物功效分类探讨 58 2. 1 补血药 58 2. 2 清热药(清热凉血药 清热燥湿药) 59 2. 3 利水消肿药 61 2. 4 补气药 62 2. 5 解表药(发散风寒药 发散风热药) 63 2. 6 杀虫止痒药 64 3 湿疹治法探讨 65 3. 1 清热 65 3.2 利湿 66 3. 3 补血 66 3. 4 补气 67 3. 5 化瘀 67 3.6 祛风 67 4 治疗湿疹用药特点及组方配伍规律探讨 68 4. 1 湿疹 70 4. 2 慢性湿疹 73 4. 3 急性湿疹 74 4. 4 婴儿湿疹 74 4. 5 小腿湿疹 75 4. 6 眼

2、部湿疹 76 4. 7 肛门湿疹 76 4. 8 风湿疮 77 5 结论 77 结语与展望 77 参 考 文 献 79 综 述 82 致 谢 87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8 广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声明 89 个 人 简 历 90 1 中 文 摘 要 目 的:本课题通过对历代具有代表性的古医籍中涉及湿疹治疗方药和 现代临床治疗湿疹有效的内服和外用方的文献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建立 相关数据库,采用现代的数据挖掘技术和分析方法,力求揭示湿疹的中 医证候特点和治疗方剂的组方用药规律,为湿疹的中医临床,科研提供 参考资料。 方 法:对本课题所收集的 465 首来自古代医籍和现代临床报

3、道效验方 包括内服和外用方剂, 所涉及 500 多种中药,40 多个主要药类,进行神 经网络,聚类分析,关联规则的数据挖掘分析,并结合中医理论进行逻 辑推理与类比法梳理、论证。 结 果:(1)神经网络 构成湿疹内服方的主要药类是补血药,清热药, 补气药,解表药, 利水药,活血化瘀药,其累计频率达 82% 。当归,生 地,白芍,茯苓,防风,白术,甘草,泽泻,苍术,丹皮是内服方使用 频次前十位的药物。湿热, 血虚,脾虚,血燥,肝郁,风热,湿盛,阴 虚,血热,风湿是湿疹内服方排名前十位的证候 。构成湿疹外用方的主 要药类是杀虫止痒药,清热药,拔毒生肌药,其累计频率为 87.5%。白 矾,黄柏,蛇床子

4、,石膏,冰片,轻粉是外用方使用频次前六位的药 物。(2)聚类特征:在内服方中以甘温和苦寒为代表的两类方剂最具有特 征性,在外用方中则以苦寒和辛温为代表。在其他聚类图中,以甘寒, 苦寒,辛温为内服方治疗的主要类别,而辛寒和苦温为外用方治疗的主 要类别。药物的性味图分布,四气以寒、温之性的两类药物最多,其累 计频率为 80%,五味则以辛、苦、甘居多,其累计频率为 89%。(3) 关 联规则:臵信度为 100%的药组有:白鲜皮- 地肤子和甘草;生地-龙 胆;当归-生地和白芍;当归-何首乌和生地;防风-当归和荆芥;生地- -甘草和龙胆;当归-川芎和生地和防风。臵信度为 100%的药类有清热 燥湿药-利

5、尿通淋药和清热凉血药和补气药,清热燥湿药-清热凉血药 2 和清热泻火药和清热解毒药。 结 论: (1)湿疹的中医证候特点以湿热, 血虚,脾虚,血燥,肝 郁,风热,湿盛,阴虚,血热,风湿为主。 (2)治疗湿疹方剂的组方用 药规律:用药谱广,药类繁多;内外兼用,各有所长,内服多调补,外 用多毒药 内服药以补血药,补气药为主,而在外用方用药则以杀虫止痒 药居多,且多为有毒药物;寒温并调,辛苦同用,在用药的性味上,以 寒温、辛苦甘药物最多;表里同治,气血兼顾,湿疹病位在表,气血失 和,或脏腑功能失调有关,用药除外治皮肤瘙痒,皮损,同时内调气 血,和合五脏,调理五脏功能。 (3)湿疹治法主要以清热利湿,

6、健脾渗 湿,活血化瘀,滋阴养血,通调经络,杀虫止痒,泻火解毒,护肤润燥 为主。 关键词:湿疹;用药特点;配伍规律 3 RESEARCH ON TCM REMEDY FORMULA DISCIPLINE OF ECZEMA ABSTRACT Objective: Formula involving this topic through the generations of eczema treatment agent from the typical ancient medical books and modern clinical treatment of eczema effective i

7、nternal and external literature data are collected, establishing relevant database, uses the modern technology and data mining analysis, tries to reveal the TCM syndrome characteristics and treatment of eczema formula combine discipline,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eczema TCM clinical researc

8、h. Methods: This projects collections of 465 reports from ancient medical books and modern clinical efficacy, including internal and external use formula, were carried out neural networks, clustering analysis, association rules of data mining analysis, in the meantime combining TCM theory to reasoni

9、ng and analyzed. Results: (1) Neural network Blood tonic medicine, heat-clearing herbs, tonifying qi medicine, relieving exterior syndrome medicine, alleviate edema medicine, medicine for activating blood circulation and dissolving stasis dominate the main category of eczema internal remedy formula,

10、 its cumulative frequency successively consist of angelica, radix rehmanniae, radix paeoniae alba, poria cocos, windproof, atractylodes, radix glycyrrhizae, alisma, rhizoma atractylodis, Dan skin. Top ten syndrome of eczema internal formula consist damp-heat, blood deficiency, spleen function defici

11、ency, blood dryness, liver depression, wind- heat, damp, yin-deficiency, blood- heat, wind-damp. Insecticidal antipruritic medicine, heat-clearing herbs, remove toxic and growing muscle medicine are the main external use 4 category, its cumulative frequency was 87.5%. Top six drugs of external remed

12、y frequently used successively consist of alum, cortex phellodendri, fructus cnidii, gypsum, borneol, light powder. (2) Clustering characteristics: in the internal party represented by sweet-warm and bitter-cold as characteristics two kind of formula; in the external side is represented by bitter-co

13、ld and pungent-ware two kind of formula. In medicinal property distribution figure, the cumulative frequency of cold and temperate medicine was 80% in four qi, the cumulative frequency of pungent, bitter and sweet flavor was 89% in five flavors. (3) Association rules Confidence level of 100% treatme

14、nt group: cortex dictamni, belvedere fruit and licorice; Radix rehmanniae, gentian; Angelica, radix rehmanniae and radix paeoniae alba; Angelica, fleece-flower root and radix rehmanniae; Windproof, angelica sinensis and herba schizonepetae; Radix rehmanniae, radix glycyrrhizae and gentian; Angelica

15、sinensis, rhizoma ligustici wallichii and radix rehmanniae and windproof. Confidence level of 100% of medicine category: clearing- heat drying-damp medicine - diuresis dredging medicine and heat-clearing blood-cooling medicine and tonify-Qi medicine, heat-clearing damp-drying medicine - heat-clearin

16、g blood-cooling medicine and heat-clearing purging gunpowder and heat-clearing detoxified medicine. Conclusion: (1) Eczema TCM syndrome characteristics dominate bydamp-heat, blood deficiency, spleen function deficiency, blood dryness, liver depression, wind-heat, damp, yin-deficiency, blood-heat, wi

17、nd-damp. (2) Formula regularity of treatment for eczema prescription: Eczema treatment prescription medication spectrum is wide, involving the drug category is various, can be both internal and external used, internal used medicine more tonifying blood and Qi, external used medicine contained poison

18、 drugs, it had the characteristic of combining the cold and temperate drugs, combining the 5 pungent flavor and bitter flavor; Treat with the exterior syndrome and the interior problem, adjusted both Qi and blood etc. (3) Eczema treatment mainly been used were remove heat and alleviate edema, robust

19、 spleen function and drain de wet, activate blood and dissolving stasis, nourishing Yin and moistening dryness, nourishing blood and skin, dispelling wind and relieving itching, adjust blood and dredge meridians. Key words: Eczema;Remedy characteristic;Compatibility discipline 6 引 言 湿疹是一种皮肤科常见病,常发生于

20、外露部位。它是由多种内外因 素引起的、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过敏性炎症反应。其特点是多形性、对 称性、自觉剧烈瘙痒、易于复发、病情迁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 量。近年来其发病率有增高趋势,而中医药在其治疗方面有着自己独特 的优势。 湿疹好发于先天禀赋不足者,无明显的年龄区间、性别倾向和季节 性。根据病程湿疹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类。急性湿疹表现为密 集的粟粒大小的丘疹、斑丘疹、小水疱等水肿性红斑,常伴有糜烂、渗 出和结痂,瘙痒剧烈;亚急性湿疹多由急性湿疹炎症转轻或未及时处理 迁延转化而来;慢性湿疹损为暗红或棕红色斑或斑丘疹,常浸润、增厚 呈苔藓样变,表面粗糙,有鳞屑、抓痕和血痂,皮损在一定诱因

21、下可急 性发作。根据皮损发生的部位不同可分为耳湿疹、手足湿疹、乳房湿 疹、肛门外生殖器湿疹、小腿湿疹等。 虽然湿疹治疗方剂在历代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成果与经验,但由于 中医药资料繁杂浩复,众多湿疹治验方散在于各类古籍中,缺乏专门系 统的整理研究;此外,近年来国内虽发表了大量的与湿疹中医疗法相关 的文献,但文献和资料都是零碎的未经梳理的,因此难以揭示中医治疗 湿疹的方药证治规律。由此可见,对具有代表性的中医古代典籍和现代 临床报导关于湿疹内服及外用治验方进行系统的整理分析并加以研究, 尤其是对其组方配伍规律的研究就显得极为重要。本课题将采用文献和 数据挖掘研究的方法,以古今文献为依据,对湿疹的病名

22、、病因病机、 证治进行文献研究,系统收集整理古今湿疹治疗的方剂及方药,建立规 范化的数据库,利用数据挖掘软件分析其用药特色及组方规律,总结其 用药特点和组方规律,以期为辨治防治湿疹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从而 更好的为患者的健康服务。 7 正 文 第一部分 中医治疗湿疹方的用药特点及组方规律研究 1 研究目的、研究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目的 湿疹是临床常见难治病种,中医药治疗对其有一定的优势,临床经 验散见于各篇中,本课题将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通过运用数据挖掘技 术,揭示湿疹的中医证候特点和治疗方剂的组方用药规律,以指导临床 辨证、遣药组方,减少临床用方选药的随意性;为现代从事中医临床工 作的医

23、生提供有效的临证处方用药思路;提高临床诊疗能力,保证临床 疗效。 1.2 研究资料 1.2.1 资料的来源 1.2.1.1 古代医籍 具有代表性古医籍,如金匾要略、圣济总录、千金 方、诸病源候论、医宗金鉴、外科启玄、外科大 成、中医方剂大辞典等湿疹治验方,包括内服方和外用方。 1.2.1. 2 现代临床报道 通过计算机电子检索,收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CNKI(清华同方) 中收录的 1990 2012 年间的关于湿疹中医证候和或中医方药治疗的文献报道;同 时在维普数据库中检索补充前者没有收录的期刊,二者互为补充,使得 收录的文献在数量及质量上满足要求。检索词包括湿疹,侵淫疮,粟 疮,乳头风,湿

24、气疮,奶癣,中医证候,辨证论治,中医治疗,中医药 治疗,方药治疗,中药治疗,外用方药治疗,外用洗剂治疗,等。其 次,为尽量保证文献的查准率及查全率,完成数据库全文电子检索后还 手工检索湿疹中医专著及手工补充检索 20022012 年间 CNKI 中没有收 8 录的文献,从中摘录有关湿疹中医证候和或方药治疗的文献。 1.2.2 文献的纳入标准 (1)由于湿疹病名病位多样,对文献方剂主治证中含有浸淫 疮、 血风疮、 胎毒疮、 恋眉疮、 旋耳疮、 月食 疮、耳链疮、 肾囊风、 绣球风、 阴湿疮湿疮 寒湿疮干湿疮风湿疮肺风疮风疮、 病疮等病 证名者均加以收入。 (2)古医籍必须有明确诊断及药物描述;现

25、代临床报导须有明确诊 断、证型、疗效及药名。 (3)收集项目:病名、证型划分、方名、药名、用法等。 (4)收集治法:确定以内服及外治方两种治疗方法为研究对象。 1.2.3 文献的排除标准 (1)第一诊断不是湿疹的; (2)诊断为湿疹合并其他疾病的; (3)主要干预措施不是中医疗法的; (4)主要干预措施中合并西医或其他疗法的; (5)与中医相关但纯粹是综述的; (6)临床个案报道。 1.3 研究方法 1.3.1 保存原始资料 把检索到的文献输入保存到计算机资料库中。 1.3.2 整理原始资料 逐项记录文献中的中医病名、证型、中药名、中药类别,性味。 1.3.3 数据的预处理 由于中医药经过上千

26、年的发展,加之我国富源辽阔,不同地域形成 了不同的中医药文化,这些问题形成了原始数据库与挖掘数据库之间的 一道鸿沟。因此,对中医药数据的预处理成为数据挖掘中非常重要的一 9 部分,是建立知识发现系统的前提,也是发现高信息含量规则的关键。 本研究的数据预处理主要是对中医症状、中医证型、药物名和方剂名进 行规范化处理,该过程对确保数据质量起着重要作用。 1.3.3.1 病名的预处理 中医对病名的描述常常存在不规范性,同一症状可能具有多个不同 的名字,即同症异名的情况,多表现为病名不规范以及症状表述的模糊 性。为方便研究,对这些不规范的病名参照 2004 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 版的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进

27、行规范,选定最恰当者作为正名,其余 均作为异名处理。月食疮旋耳疮都归为耳部湿疹,肾囊风 绣球风皆归于阴囊湿疹,阴湿疮归为外阴湿疹,风疮归为 肛门湿疹,病疮鹅掌风为手足湿疹,血风疮、肾脏风 归为小腿湿疹,四弯风归为关节湿疹,奶癣归为婴儿湿疹,头 面风疮皆归为肺风疮,以痒或风为主证的归为风湿疮,有风湿疮,寒湿 疮,干湿疮皆分别命名。 1.3.3.2 证型的预处理 证型的部分是参照 2007 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 诊疗术语予以规范,证型一般是根据病机来命名,处理原则以原始记 录为依据,八钢、脏腑、卫气营血辨证为标准,进行统一处理,归纳为 一个证型。 1.3.3.3 中药名的预处理 参照

28、2010 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全国统编六版教材中 药学内容予以规范,统一药名。具体包括下面几个方面: (1)中药别名和俗称:如党参有潞党参、野台参、野党参之别 名,白芍有杭芍、毫芍、川芍之别名,山茱萸又称山萸肉、枣皮,薏苡 仁又称为薏米、薏仁,山药又名薯蓣、怀山,三七别名广三七、田三 七、田七等。 (2)中药加工或炮制以后的名称:如甘草、炙甘草和粉甘草统一 10 为甘草,镜面朱砂和朱砂细末(即朱宝砂)统一为朱砂,煅牡蛎和生牡 蛎统一为牡蛎,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统一为半夏,山楂片统一为山 楂。 (3) 药用部位出现的名称:如薄荷叶统一为薄荷,桂枝尖统一为 桂枝,当归身统一为当归。 (4)

29、药名书写不规范:如黑芝麻写成黑脂麻,蝉蜕写成蝉退。 1.3.3.4 方剂名的预处理 参照中医方剂大辞典精选本(彭怀仁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 年 7 月出版)。 1.3.4 建立数据库 整理原始文献资料,确定统计变量,为每个统计变量采用规范化的 名称,按照规范好症候、证型、方剂、中药名称来描述;将所有数据依 据上述方法输入到 Excel 表格中,生成一个文本文件,该文件将作为计 算机处理的核心数据文件。 1.3.5 录入信息的质量控制 文本文件是计算机处理的核心文件,在录入中药把握好质量,这直 接关系到数据挖掘的知识发现。我将采用专人录入,反复检查,核对, 从而保证录入的质量。 1.4

30、 确定挖掘目标 对湿疹中医证候表现和治疗方药进行网络分析,探讨其常见中医证 候和临证组方用药的核心药物(主药),运用关联规则分析其常用药对 或药组。对证型、方剂、药物、药类、性味进行网络分析之后,运用聚 类和关联规则分析病与证,方与药,药类与性味等之间的对应关系。 1.5 分析方法 照数据挖掘算法与实践(熊平著,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2011 年版) 本课题主要是运用神经网络、聚类分析、关联规则的方法进行数据 11 挖掘。 1.5.1 神经网络 神经网络是依据人类大脑信息处理的特点,进行分布式并行信息处 理的数学模型。这种网络依靠系统的复杂程度,通过调整内部大量节点 之间相互连接的关系,从而达到

31、处理信息的目的。神经网络具有学习功 能,联想存储功能和高速寻找优化解的能力。有导师的学习需要给出期 望输出(导师信号)。期望输出代表了神经网络执行情况的最佳结果, 根据给定的网络输入来调整网络参数,使得网络输出逼近期望输出。 1.5.2 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又称群分析,是根据物以类聚的道理,对样品或指标 进行分类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通过聚类分析,可以在没有任何模 式可供参考或依循,即在没有先验知识的情况下,将大量数据样本按各 自的特性来进行合理的分类。聚类分析是根据事物本身的特性研究个体 的一种方法,目的在于将相似的事物归类。它的原则是同一类中的个体 有较大的相似性,不同类的个体差异性很大。

32、 1.5.3 关联规则 数据关联是数据库中存在的一类重要的可被发现的知识。若两个或 多个变量的取值之间存在某种规律性,就称为关联。关联规则是表示数 据库中一组对象之间某种关联关系的规则,如同时发生或从一个 对象可以推出另一个对象。关联规则挖掘就是通过关联分析找出数据 库中隐藏的关联,并以规则的形式表达出来。 利用这些关联规则可以根 据已知情况对未知问题进行推测。关联规则的蕴涵式为 A=B,从本质 上讲是条件概率,即当 A 发生时候 B同时出现的概率有多大。有时并不 知道数据库中的关联函数,即使知道也是不确定的,因此关联分析生成 的规则带有臵信度,也就是可信度。关联规则挖掘发现大量数据中项集 之

33、间有趣的关联或相关联系。 12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神经网络 湿疹内服方和外用方在药类的选择上有显著的差别,见图(1), 内服方选药主要集中在 补血药(链接 428),清热凉血药(链接 336),补气药(链接 255),发散风寒药(链接 243),利水消肿药 (链接 243),清热燥湿药(链接 234),活血化瘀药(链接 231),发 散风热药(链接 180),清热解毒药(链接 149)。 外用方选药主要集 中在 杀虫止痒药(链接 329)清热燥湿药(链接 236),拔毒生肌药 (链接 138), 清热解毒药(链接 134),清热泻火药(链接 110)图 (1)。 图 1 V1 V2

34、V3 V4 V5 V6 V7 1 0.5 内服 用法 内服 用法 0.9698 0.671 外用 用法 外用 用法 0.4132 0.0076 利水消肿药 药类 利水消肿药 药类 0.0302 0.329 利水渗湿药 药类 利水渗湿药 药类 0.5868 0.0076 化湿药 药类 化湿药 药类 13 0.117 0.1786 发散风寒药 药类 发散风寒药 药类 0.883 0.1786 发散风热药 药类 发散风热药 药类 0.883 0.8214 开窍药 药类 开窍药 药类 0.75 0.933 拔毒生肌药 药类 拔毒生肌药 药类 0.5868 0.9924 杀虫止痒药 药类 杀虫止痒药 药类 0.75 0.067 活血化瘀药 药类 活血化瘀药 药类 0 0.5 清热凉血药 药类 清热凉血药 药类 0.4132 0.9924 清热泻火药 药类 清热泻火药 药类 0.117 0.8214 清热燥湿药 药类 清热燥湿药 药类 0.25 0.933 清热解毒药 药类 清热解毒药 药类 0.25 0.067 理气药 药类 理气药 药类 0.96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