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优化问题研究.pdf

上传人:李主任 文档编号:3580259 上传时间:2019-09-13 格式:PDF 页数:100 大小:1,002.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优化问题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0页
云南省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优化问题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0页
云南省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优化问题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0页
云南省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优化问题研究.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00页
云南省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优化问题研究.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0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云南省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优化问题研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优化问题研究.pdf(10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Abstract IV 摘要摘要摘要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第三产业所占 国民生产总值比重逐年上升,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水平对于第三产业乃至整体经 济增长将有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作用。在“十一五”期间,由于云南省经济发展 迅速以及政府政策上的扶持,使云南省第三产业生产总值有了较大的提高,但 与发达城市相比,云南省第三产业内部结构较为落后。 本文将发达国家与我国三次产业结构以及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变动路径进行 分析及比较,揭示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的发展规律。同时,通过 对云南省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演变路径及其优化水平进行分析,找出云南省第三 产业内部结构演变发展中存在

2、的问题,提出促进云南省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发展 及优化的政策建议。 在实证分析中,运用统计手段,通过影响云南省第三产业发展的各因素与 第三产业各行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的相关关系,建立回归模型。以云南省“十 二五”规划的相关既定目标为参考值,代入回归方程,对“十二五”期间云南 省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的发展速度进行预测。按照第三产业各行业发展的轻重 缓急,提出在“十二五”期间云南省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优化的目标,保证其他 服务业(信息软件业、旅游业、教育文化卫生服务业等)在第三产业内部最快 的发展速度,然后依次是批发零售和餐饮业、交通运输和邮电仓储业、金融保 险业、房地产业。指出云南省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优化思

3、路,构建科学合理的产 业布局,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满足社会服务总需求,构建现代服务业新体系。 最后,提出政策建议,要重点发展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产业信息现代化;加 快发展科教文卫,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提升批发、零售等商贸服务业整体水平, 提高运作效率;抓住“桥头堡”战略机遇,加快交通运输仓储业的发展;进一 步深化金融改革,扩大保险领域,实现资金有效配置;全面推进旅游业标准化 体系的建立,提高服务质量。 关键词关键词: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合理化;高级化 Abstract V AbstractAbstractAbstract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 wi

4、th China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accelerating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 the share of tertiary industry in gross domestic product has been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and the level of internal structure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 will have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tertiary industry

5、 and even the overall economic growth. During the 11th Five-Year Plan period, due to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Yunnan province and the policy support from government, the gross domestic product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 in Yunnan province has been greatly improved, but the internal structure

6、of the tertiary industry still lags behind developed cities. This paper reveals the law of rationalization and optimization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 by analyzing and comparing the three-industry structure and the change path of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the tert

7、iary industry in China with developed countries. Meanwhile, the change path and optimization level of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 in Yunnan province are also analyzed, with an attempt to figure out the existing issues in the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8、the tertiary industry in Yunnan province, and propos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for promoting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 in Yunnan province. In the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arious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rtiary

9、industry in Yunnan province and the share of various sectors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 in the gross regional product, statistical approaches are used to establish a regression model. The relevant stated objectives during the 12th five-year plan period as reference values are plugged into the regressi

10、on equation, to predict the development rates of various sectors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 in Yunnan province during the 12th five-year plan period. Finally, the optimization goal of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 in Yunnan province during the 12th five-year plan period is put forwar

11、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Abstract VI development priorities of various sectors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 which is to ensure the fastest development of other service sectors (information software sector, tourism sector, education and culture sector, health services sector, etc) within the tertiary in

12、dustry followed successively by wholesale, retail and catering sector, transport, storage and communications sector, finance and insurance sector, and real estate sector. The optimization ideas of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 in Yunnan province is pointed out, which are to constru

13、ct a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industrial layout, vigorously develop new service sectors, meet the total demand of social services, and establish a new system of modern service sector. Th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further expansion and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rtiary

14、 industrys economy in Yunnan province during the 12th five-year plan period are also proposed, which are to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ervice sector, realize the modernization of industry information,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education, culture and health, impr

15、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residents, enhance the overall level of the wholesale, retail and other business service sector, improve operational efficiency, seize the “bridgehead“ strategic opportunities,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ransport, storage and communications sector, further deepen t

16、he financial reform, expand the field of insurance, realize effective allocation of funds, gradually integrate the tourism sector, and form a well-regulated tourism sector with Yunnans characteristics. KeyKeyKeyKey wordswordswordswords: tertiary industry; internal structure; rationalization; optimiz

17、ation 第一章 绪论 1 目录 摘要 I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研究的背景. 1 一、我国“十二五”规划对第三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1 二、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依赖于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有机融合1 三、云南省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内部结构不合理2 第二节研究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2 一、论文主要解决的问题及研究目的2 二、研究意义. 3 三、技术路线. 5 第三节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相关理论综述. 6 一、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划分方法6 二、第三产业结构变动的相关理论7 三、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变动的国别研究10 四、国内外文献简要述评. 14 第二章 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演变路径的国际比较15 第一节西方

18、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演变路径. 15 第二节我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演变路径. 19 第三节中国第三产业内部产出结构的国际比较. 22 第四节主要结论与启示. 25 第三章云南省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演变路径分析27 第一节第一阶段(1978-1993):经济体制转型阶段. 28 一、产出结构:总体稳定上升,商贸服务业占主导地位29 二、就业结构:比重增长较快,内部结构比例变化不大31 第二节第二阶段(1993-2003):市场经济推动阶段. 34 一、产出结构:比重波动上升,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34 二、就业结构:比重上升缓慢,内部结构逐步调整36 第一章 绪论 2 第三节第三阶段(2003-201

19、1):产业结构改善阶段. 38 一、产出结构:比重上升平稳,商贸服务业比重下降后快速回升39 二、就业结构:总体发展滞后,政府服务业就业人数过高40 第四章 云南省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优化分析44 第一节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优化的内涵. 44 第二节云南省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合理化分析. 44 一、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标准. 44 二、云南省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合理化程度分析45 第三节云南省第三产业内部结构高度化分析. 47 一、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内涵. 47 二、云南省第三产业内部结构高级化水平分析47 第四节云南省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 49 一、结构变动的需求因素. 49 二、结构变动的供给因素.

20、 52 第五节云南省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优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58 一、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能力不强58 二、第三产业就业内部结构不合理58 三、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产出效率不高59 四、工业化、城市化以及市场化水平较低60 第五章 云南省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优化的实证分析62 第一节方法的选择. 62 一、分析思路. 62 二、模型选择的依据. 62 三、模型的构建. 62 第二节变量的筛选问题. 63 一、向前选择. 63 二、向后剔除. 64 三、逐步回归. 64 第三节模型的建立与运行. 64 一、模型运行的思路. 64 二、模型的运行. 66 第一章 绪论 3 三、模型的预测. 68 第六章 云南

21、省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优化思路与对策73 第一节云南省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优化目标. 73 第二节云南省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优化思路. 74 一、构建科学合理的产业布局74 二、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 75 三、满足社会服务总需求. 75 四、构建现代服务业新体系. 76 第三节云南省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优化措施及建议. 76 一、重点发展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产业信息现代化76 二、加快发展科教文卫服务业,提高居民生活质量77 三、提升批发、零售等商贸服务业整体水平,提高运作效率79 四、抓住“桥头堡”战略机遇,加快交通运输仓储业发展80 五、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并扩大保险领域,实现资金有效配置82 六、全面推

22、进旅游业标准化体系的建立,提高服务质量84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86 参考文献89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及获奖情况94 第一章 绪论 4 第一章第一章第一章第一章 绪论绪论绪论绪论 第一节第一节第一节第一节研究的背景研究的背景研究的背景研究的背景 一、我国一、我国一、我国一、我国“十二五十二五十二五十二五”规划对第三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规划对第三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规划对第三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规划对第三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按照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 密衔接、与到 2020 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的要求,提出了 经济发

23、展的主要目标,其中,结构调整要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上升,农 业基础进一步巩固,工业结构继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突破,服务 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四个百分点。在第四篇,特别指出,要营造 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应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 重点,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扩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 培育新热点,推进服务业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不断提高服务业比重 水平 。 二、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依赖于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有机融合二、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依赖于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有机融合二、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依赖于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有机融合二、我国走新型

24、工业化道路依赖于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有机融合 中国过去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实际和国际 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我国现在经济增长要转变为依靠第一、二、三产业协同带 动,特别是要增加第三产业的比重。新型工业化道路在一定意义上是指在工业 领域应用信息技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它的实质是将广泛的运用信 息技术,并且将其渗透到工业生产的各个领域当中。工业化不想停留在“大而 全,小而全”的阶段,则需要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生产性服务业能深化分工, 提高其效率和竞争能力。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中的研发、物流、 人力资源、审计、软件等专业化服务部门所占生产的比重越来越高,纯粹的制

25、造环节所占比重逐渐降低。生产性服务业成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率与竞争能力的 重要因素。因此,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加快走新型工业化 道路、推进产业升级时,必须将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进行有机融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中国经济网 http:/ 第一章 绪论 5 三、云南省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内部结构不合理三、云南省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内部结构不合理三、云南省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内部结构不合理三、云南省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内部结构不合理 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省的第三产业有较快的发展,占 GDP 的比重由 1978 年的 17.4%到 2011 年的 41.6%。

26、(全国第三产业占 GDP 比重由 1978 年的 23.9% 上升到 2010 年的 43.1%) 。即便如此,云南省的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较 低,内部结构不合理,产出效率不高,其发展滞后。云南省第三产业的发展与 全省经济增长、竞争力增强、城乡就业人口吸纳及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等问题都 有着密切的关系。其次,云南省的优势产业在市场秩序与基础设施建设上,存 在不足,物流成本较高,旅游业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等等。根据云南省资 源禀赋和地理位置的特点,决定了云南省的民族文化产业、旅游业和物流业(特 别是“桥头堡”通道的全面建设下的物流业的发展) ,在云南省的经济发展中起 到了不同程度的推动作用。

27、不同地区资源禀赋各异,三次产业之间存在着产业 关联和产业波及,第三产业的发展,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往往能推动 其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鉴于此,有必要在高度重视云南省第三产业中存在 的问题,深入分析,研究云南省第三产业如何健康有效发展。 第二节第二节第二节第二节研究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研究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研究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研究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一、论文主要解决的问题及研究目的一、论文主要解决的问题及研究目的一、论文主要解决的问题及研究目的一、论文主要解决的问题及研究目的 本文通过对云南省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演进路径及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 试图解答下述问题: (1)云南省第三产业

28、内部结构的发展是否遵循第三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云南省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演进模式是否具有特殊性; (2)云南省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处于怎样一个水平,以及云 南省第三产业走向高级化所面临的问题; (3)云南省要完成“十二五”规划指导纲要中的发展指标,其第三产业内 部各行业应以多少的速度发展; (4)云南省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优化的目标是什么,各行业应该怎样发展;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认识来解读云南省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发展模式,并提出 优化建议,是本文的研究目的所在。本文试图运用产业经济学和第三产业经济 第一章 绪论 6 学的一些相关理论,通过对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化的全面剖析,来阐述云南省第 三产业

29、的发展模式。通过对云南省第三产业结构的演变和及其背后潜在影响因 素的剖析,寻找云南省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优化的方式。 二、研究意义二、研究意义二、研究意义二、研究意义 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 2008 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 施意见 (国办发200811 号)下发下来,云南省第三产业稳定发展,结构不断 改善,就业岗位有所增加。但从总体上看,云南省第三产业结构落后、吸纳劳 动力能力不强、产出效率较低、产业竞争力较差等问题仍然突出,已经成为制 约云南省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重要因素。云南省必须充分认识新阶段、新 形势、新体制,加快发展第三产业,进行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对云南省第 三产业

30、内部结构优化问题的研究,对促进我省经济快速增长、推动我省产业结 构升级、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均有着重要意义。 (一)促进云南省经济快速增长(一)促进云南省经济快速增长 我国在“十二五”期间的主要目标是又快又好的实现经济增长,关键是要 靠三次产业的增长来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能有效促进云南经济的快速增长。 首先,第三产业的发展,能促进人力资本的增长。当今,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 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云南省劳动力较为丰富,但由于教育系统不发达,受教 育的年限较短,与东部中部的省份相比,人才培养机制匮乏,需要加快人才积 累。其次,第三产业的发展,能加大资本积累的速度,提高资本配置的效率。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31、,金融中介是资金有效配置的重要媒介,健全的金融体系, 特别是信贷与证券服务能使资本快速的积累。至 2011 年底,云南省各项存款余 额达到 15356.86 亿元, 而全省各项贷款余额为 12114.59 亿元, 存差高达 3242.27 亿元。健全的金融体系,使得储蓄能有效的转化成投资,能促进资金得到有效 配置。再次,第三产业的发展,能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是一国或 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我省的教育资源有限,没有一套完善的人 才引进机制,金融服务欠发达,给企业技术创新增加了风险,云南省基础设施 的不完善,给企业技术创新增加了成本。最后,第三产业的发展,能降低物流 成本,扩宽

32、市场范围。无论是开拓国内市场还是国外市场,都需要降低物流成 第一章 绪论 7 本,由于我省处于西部边境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是机遇同时也是挑战。随着 桥头堡建设的不断深化,我省边境贸易物流不断发展,然而我省离国内沿海中 部地区较远,对于内销与采购物流成本较高,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因此, 在第一、第二产业有序发展的基础上,合理优化我省第三产业的发展,对我省 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推动云南省产业结构升级(二)推动云南省产业结构升级 产业结构的升级,是云南省“十二五”时期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由于第 三产业的协同带动作用,其发展能够进一步促进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内部结构 的调整。发展第三

33、产业,提高第三产业整体水平,是产业升级的必然要求。如 云南省的花卉产业,要想提高国际竞争力,既需要政府的资金投入与政策的支 持,也需要完善其物流、保鲜冷链技术等等。云南省的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十 分突出,云南省第一产业在 2011 年所占 GDP 比重 15.9%,但其就业人员在三次 产业中的比重占到 59.4%,有大量的劳动力没有从第一产业中转移出来。在云南 省第三产业内部行业中,传统服务业比重较高,新兴服务业发展较为缓慢,特 别是科技、金融、审计等与第一、第二产业关联度较高的生产性服务业。对云 南省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演变路径进行研究,从高级化和合理化两个方面探讨 云南省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如何

34、优化发展,这对云南省第三产业整体的健康发 展,以及其与第一、第二产业的协调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促使云南省第三产业整体健康发展(三)促使云南省第三产业整体健康发展 目前,云南省第三产业以稍高于地区 GDP 的增长速度增长,根据 2012 年 的云南省统计年鉴数据显示,在 2011 年云南省第三产业占 GDP 比重已经达 到 41.6%,我们对云南省第三产业的发展要求应该逐步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增 进。云南省“十二五”规划报告指出云南省在“十二五”期间要大力发展服务 业,全面提高服务业发展速度、质量和水平 。这实际上对云南省第三产业的健 康快速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云南省的第三产业已经到

35、了转型升级的关键发展 阶段,为了能够充分发挥其对云南省经济发展的辐射与带动功能,要求云南省 的第三产业不仅在量上要扩张,更要在质量水平、内部结构达到一个新层次。 云南省十二五规划纲要,http:/ 第一章 绪论 8 研究云南省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优化问题,对在新的分工体系和产业转移背景下 的云南省第三产业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技术路线三、技术路线三、技术路线三、技术路线 本文共有六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选题的背景,提出了要研究的问 题,以及研究目的和意义,并对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相关理论做了评述; 第二章分别对发达国家及我国过去几十年间的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变动进行 分析,寻找差异,归纳

36、得出值得我国第三产业发展借鉴的地方; 第三章研究云南省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演进过程。本文通过对云南省 1978 年以来到现在 30 多年的数据的整理分析,从产出结构以及就业结构两个方面, 对云南省自改革开放以来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发展路径进行综合分析; 第四章对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优化的判断标准进行了界定,利用标准结构法 和相似系数法,分别从合理化和高度化分析了云南省第三产业内部结构高级化 程度;然后分别从需求和供给两大方面,对影响云南省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变动 的因素进行分析,最后,总结云南省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通过 spss19 软件,对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优化进行实证分析。本章首 先

37、在第三产业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指标体系;其次介绍了所选模型以及所 采用变量筛选方式;最后将云南省“十二五”规划中的指标代入方程,通过模 型对第三产业内部结构进行了预测,求出其在“十二五”期间的增长速度。 第六章是本论文的最后一部分,以前五章的分析作为基础,对云南省第三 产业内部结构提出优化目标,总结优化思路,最后对其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理论分析理论分析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理论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理论 第一章 绪论 9 图 1-1 技术路线图 第三节第三节第三节第三节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相关理论综述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相关理论综述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相关理论综述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相关理论综述 一、第三产业内

38、部结构的划分方法一、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划分方法一、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划分方法一、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划分方法 第三产业,也称为第三次产业、服务或劳务产业。早在 20 世纪初期,农业、 林业、渔业、畜牧业和矿业就被澳大利业与新西兰两国统称为第一产业,而制 造业被称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有着较强的异质性,基于行业特点对服务业内 部部门进行近一步划分非常重要。目前对第三产业内部部门划分一般采用的衡 量工具主要包括人力资本密集程度、市场化程度、职业、经济功能等,其中使 用最广泛的是通过经济功能来划分第三产业。 辛格曼(Singlemann,1978)以服务的主要使用对象、经济功能、提供方式 等因素为基准,

39、将服务业划分为四个主要部门,它们分别是生产服务业、流通 服务业、私人服务业、社会服务业。具体见表 1.1。 表 1.1 辛格曼对服务业四部门划分 部门生产服务业流通服务业私人服务业社会服务业 定义为进一步生产提供 中间投入的部门, 一 般具有较高的科技 含量。 主要服务对象 是企业。 移动商品、信息、人的 服务部门。有的本身属 于最终消费(如旅游), 而大多都是为最终消费 与生产服务的。 为家庭提供服 务的部门, 依赖 于消费者与生 产者直接的接 触。 为家庭提供服务 的部门。区别于 私人服务业,具 有公众集资、集 体消费的特点。 续表 1.1 辛格曼对服务业四部门划分 动态分析动态分析 定量

40、分析定量分析 归纳分析归纳分析 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发展现状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发展现状 第三产业内部行业回归预测第三产业内部行业回归预测 提出优化目标、政策及建议提出优化目标、政策及建议 第一章 绪论 10 主 要 行业 金融、保险、房地产 业以及商务服务业 批发、零售和贸易、交 通、通讯 住宿餐饮、 休闲 娱乐以及其他 私人服务行业 公共管理、医疗 保健、教育以及 其他社会服务行 业 资料来源:OECD, 2000.”Employment in the Service Economy:A Reassment.”http:/ www.oecd.org. 在国际上,三次产业的划分产生后,由美、英、法、

41、日等 24 国组成的“经 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统一提出第三产业新的统一划分标准。我国结合联合国为 统一各国的产业分类而颁布的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的划分索引以 及参照上述发达国家的划分方法,根据我国具体国情制定了我国第三产业划分 标准。我国划分范围在 1985 年首次进行了标准化规定,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将 第三产业划分为四个层次,并在 2003 年做了一次修改,下图为具体国际与我国 第三产业划分见表 1.2。 1.2 国际与我国第三产业划分表 国家行业的划分 英、法、美、日等 24 国对第三产业的划分 运输业、通讯业、批发零售业、贸易、仓储业、金融业、房地产业、 科学、教育、广播电视、公共行

42、政和国防、以及社会事务、娱乐、 个人服务业 我国第三产业的具体分 类(2003) 1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2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3 批发和零售业,4 住宿和餐饮业 5 金融业,6 房地产业,7 租赁 和商务服务业,8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9 水利、环 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10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11 教育,12 卫 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13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14 公共管 理和社会组织,15 国际组织。 二、第三产业结构变动的相关理论二、第三产业结构变动的相关理论二、第三产业结构变动的相关理论二、第三产业结构变动的相关理论 (一(一) “成本病成本病”

43、模型模型 鲍莫尔(Baumol,1967)将经济活动区分为了两个部门,分别是进步部门和 国家统计局在 1985 年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中,将第三产业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 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促业;第二层次是生产和生活服务 部门,包括金融业、保险业、公共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咨询信息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第三 层次是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科研研究、卫生、 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等;第四层次是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军队和警 察等。2003 年国家统计局取消了对第三产业

44、四个层次的划分。 第一章 绪论 11 停滞部门 。进步部门属技术型的部门,创新、积累与规模经济,使得单个资产 的产出不断增长。停滞部门劳动生产率固定不变,导致了单个资本的产出增长 率来自生产本身。他认为服务部门是典型的停滞部门,工作过程中资本和技术 没有发挥其作用,生产本身就是最终产品。在进步部门当中,资本和技术能使 得生产率大幅度提高。他认为,随着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上升,生产增 长率和经济增长会逐渐变慢。如果停滞部门的产品需求随着整个生活水平的提 高而增长,会使从业人员从进步部门逐渐向停滞部门转移。在 20 世纪 80 年代, 鲍莫尔与布莱克蒙(Blackman)和沃尔夫(Wolff)

45、对“成本病”模型做了修改, 在两个部门之间增加了“渐进停滞部门” 。渐进部门的生产率开始增长较快但随 后会变缓甚至趋于停滞。如果这三类部门在实际产出方面都能够保持均衡的增 长,劳动力将不断转移到停滞部门和渐进停止部门的停滞成分当中,所在部门 的产品成本也将会不断的上升。 这个模型被修正后,中性的评价了劳动力在产业间的转移对经济增长的影 响。但鲍莫尔把服务部门笼统的定义为消费者与生产者直接接触的服务部门, 如教育、医疗、娱乐业等,将其列为停滞部门或渐进停滞部门。而把交通运输、 商业、金融等划出了服务业,列为了进步部门。 (二)服务经济理论(二)服务经济理论 富克斯(Fuchs,1968)对美国服

46、务业就业发展的状况及其变动原因进行了研 究。 他发现美国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在 1929 年占总体就业总人数仅为 40%左右, 到 1967 年,这一比重有所上升,超过了 55%;在 1947 年到 1965 年的 18 年间, 美国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减少了 300 万人,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增加了 400 万人, 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增长迅速,增加了 1300 万人。1927 年到 1965 年间的美国 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中,政府部门就业人数增长最快,其占三次产业就业比重从 1927 年的 6%上升为 1965 年的 15.5%, 大幅度增长了 9.5 个百分点; 其次是个人 服务、专业服务、修理服务和

47、企业性服务,其占三次产业就业比重从 1927 年的 7.3%上升到 1965 年的 9.4%,增长了 2.1 个百分点;其他服务业在该段期间就业 Baumol, W.J. 1967.”Macroeconomics of Unbalanced Growth:theAnatomy of Urban Crisi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P415-426. 第一章 绪论 12 比重略有上升,升幅较为平缓 。 富克斯提出了三个主要原因推动了美国第三产业的就业增长,分别为对服 务业中间需求、最终需求的增长以及服务部门人均产出增长缓慢。富克斯经过 进一步研究后发现,主要导致美国

48、服务业就业增长的原因是服务部门人均产出 增长缓慢,前两个原因对于美国的就业增长影响较小。某种程度上来讲,富克 斯对第三产业的界定狭隘进一步加强了第三产业生产率增长速度较低的特征。 他界定的第三产业仅包括金融、保险和不动产、批发和零售商业、政府部门与 服务业本身等,富克斯认为第三产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因而把在当时 生产率增长较快的资本密集型的交通通讯业划出了第三产业的范围。 (三)后工业社会理论(三)后工业社会理论 丹尼尔贝尔 (Daniel Bell ,1973)明确提出了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分别为 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他认为,在前工业阶段,属于农业社会, 人均收入较低,生

49、产率低下,劳动力多但素质不高,在该阶段,服务业主要由 家庭和个人服务业为主导;进入工业社会,人均收入增加,服务员特以和商品 生产相关的服务业为主;在后工业社会,以知识型和公共服务为主 。他认为, 服务业和经济发展的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所以很有必要将“后工业社 会”的服务业和此之前的服务业进行区分,突出其每个阶段的特性。 除此之外,贝尔还认为经济社会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过度的过程中, 服务业的发展经历了三次转变:首先,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以及寿命的增长, 个人服务业的需求开始增长,例如自助服务、旅游、酒店、休闲、娱乐等;其 次,由于商品以及个人空间移动的需求,交通运输得到发展;再其次,随着人 口增加,商品消费的规模大幅度增长,在金融、保险、商业等领域,白领的就 业人数上升 。贝尔认为,服务业发展的历程大致为:个人和家庭服务交通通 信与公共设施服务金融、保险、房地产、商业休闲性服务业。 贝尔的研究表明:第三产业的快速增长并非只在经济发展到比较高水平的 富克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