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档案事业研究.pdf

上传人:李主任 文档编号:3580260 上传时间:2019-09-13 格式:PDF 页数:49 大小:212.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档案事业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档案事业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档案事业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档案事业研究.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档案事业研究.pdf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档案事业研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档案事业研究.pdf(4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广西民族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档案事业研究 姓名:赵琰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档案学 指导教师:吴荣政 2008040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档案事业研究 摘 要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十分重视档案及其档案有关的 各项工作。建党初始,党即根据革命开展的需要建立起自己的档案工作,并 在随后的战斗岁月中不断地充实和改进,遂形成此期党比较机智、灵活的档 案管理体制并兼重视档案及档案工作的优良传统。此期党的档案事业既继承 了中国古代以来档案管理方面的优良传统,又兼接收了马克思、恩格斯、列 宁等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档案思想的熏陶,虽然在理论上、方法上乃至

2、技术上 等等,已不可能与今日中国国家档案事业相比,然却如磐石般,奠定了今日 国家档案事业的坚实基础。战争年代所形成的积极探索、勇于开拓的精神, 务实的思想作风,老一辈革命领导人高瞻远瞩的档案意识以及重视和关心档 案及档案工作的价值取向,并兼无数早期档案人艰苦奋斗、不怕牺牲、无私 奉献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等也无不给发展中的国家档案事业以激励和启发。 文章以史实结合档案管理理论,从三部分分析和研究了此期党的档案事 业。第一部分,从中国古代档案管理实践及其思想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 等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的档案实践及思想入手,分析了此期党的档案事业产生 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渊源;第二部分主要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

3、期党的档案事业 的机构机制以及此期党的档案工作的五个方面,即收集、整理、保管、利用 及档案工作制度等来深入阐述此期党的档案管理实践并蕴涵其中的管理思 想,揭示出此期党的档案事业的主要内容,这也是文章重点;第三部分则分 析了此期党的档案事业的历史地位及对当代档案事业的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 档案事业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 STUDY ON THE ARCHIVAL UNDERTAKING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THE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 PERIOD ABSTRACT As early as the New

4、 Democratic Revolution Period,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valued archives and related archival works dearly. It set up its own archival works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arty in response to the call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volutionary war, and it continuously improved and enr

5、iched its archival undertaking,and formed a relatively witty and flexible system of the archives management and a good tradition of valuing archives and archival works in the end. During the time of the revolution continuing, the archival undertaking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

6、ty not only inherited the ancient excellence of the archives management of China, but fully absorbed the thoughts of the great proletarian mentors of Marx, Engels and Lenin s, though theoretically, methodologically and also technologically it cannot be matched with the contemporary archival undertak

7、ing of China now, it definitely laid the foundation of today s archival undertaking of China like what strong stones are to great mansions. The active exploration, the brave pioneering, the pragmatic way of dealing with the archival work, and the farsighted archival consciousness of the revolutionar

8、y leaders of the first generation s together with their archival values, plus countless archival workers heroic spirit of daring not the hardness, not the death and a total selfishness while working, all of these give the developing archival undertaking of the nation now an infinite stimulation and

9、inspiration. This thesis which analyzes and studies the archival undertaking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i n the New Democracy Period by using the historical facts combining the theoretics of the archives management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Part one studies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theoretic

10、al origin from the ancient practices and thoughts of archives management of China and the archival practices and thoughts of the great proletarian mentors like Mark, Engels and Lenin respectively; Part two mainly discusses the practices of the archives management of the CPC and its management though

11、ts from its archival institutions and mechanism and five aspects of archival works in the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 Period so as to reveal the main content of this time s archival undertaking, which is also the main part of this thesis; Part three analyzes the historical position of the archival und

12、ertaking in the revolutionary time and studies its usefulness, reference and inspiration to the current archival undertaking of China. KEYWORDS: the archival undertaking; the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 Period;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撰写 完成的。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

13、含其他个人或其他机构已 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没有剽窃、抄袭等违反学术道德规范的侵权 行为。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 明。本人愿意承担由本声明而引起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 日期: 年 日 月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广西民族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 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 外,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包括刊登)论文的全部或部分 内容。 研究生签名: 日期: 年 日 月 导 师 签 名: 日期: 年 日

14、月 1 1 绪论 1 . 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中国共产党自其创立伊始,就十分重视档案及其档案有关的各项工作,并根据革命开 展的需要和条件,建立起自己的档案工作,即便其后的斗争艰苦异常,有血雨腥风,有白 色恐怖,有存亡漂泊之险然勇敢执着、有着坚定信念的中国共产党人不仅没有停止档 案有关的各项工作,而且不断地充实、完善其在档案管理方面的方法、技术以及制度等, 并适时地根据革命斗争开展的特点,形成了党在战争年代比较机智、灵活的档案管理体制 以及重视档案及档案工作的优良传统,使党这一时期的档案事业成为了党所领导的新民主 主义革命事业的一部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最后的胜利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这一时期党的

15、档案事业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为今天中国的档案事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时至今日,我 国的档案事业得到全面发展,不仅理论上实践上有了长足发展,而且在整个档案管理的技 术层面以及档案教育等等的发展上,都在不断缩小着与世界的差距。新民主主义时期党的 档案事业及其所闪现出的思想光芒,并没有随岁月风蚀雨化掉,相反,它在中国档案史上 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较好地完成了承前启后的历史使命,既承接了中国古代档案管理 的优良传统,又兼吸收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唯物主义档案观的熏 陶,从而形成了自己特色的档案事业,并奠定了今日中国国家档案事业的基础。虽然新民 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所领导的档案事业,与我们

16、现在正在进行的国家档案事业相比,不论是 在理论上,还是在具体的方法、技术上,都有很大不同,如在档案文件的制作材料、制作 技术、制作方法上,在档案表现的内容和形式上,在一些具体的档案工作制度上,在一些 档案理论的充实和完善上等等,但党在这一时期关于文件制作、使用以及档案管理、开发 利用等等方面所表现出的开拓精神、思想原则、以及一些具体的方法、技术乃至当时为档 案事业而乐于奉献、敢于牺牲的革命精神、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高瞻远瞩的档案意识等 等,都对我国现今的档案事业不无启发而可资借鉴,对于改进今天的文件管理工作和档案 管理工作,教益颇多,我国当代档案事业的发展仍可从中受益,这也必将作为党和国家、

17、人民的宝贵财富而一代一代秉承下去。因此,对党在长期的民主革命斗争中所形成的档案 事业及其管理思想加以细致地梳理并总结,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同时,作为中国档案学 早期发展的萌芽,它还有着不容我们忽视的内容,因而又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 1 . 2 研究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长期的档案理论研究中,对新民主主义时期党领导开展的档案事业及 其所蕴涵的管理思想的研究,应该说着墨不多。从对文献普查的情况看,迄今为止,以费 云东、潘合定合著的中共文书档案工作简史(1 9 2 1 1 9 4 9 ) (档案出版社 1 9 8 7 年 1 2 月 第一版)较为全面地揭示了党在革命战争年代所开展的档案工作的内容、特点

18、等,是参考 2 性极强的的文献,但对于其时党的档案事业的性质、要求以及特殊环境下档案工作的经验 总结不多,更多是从“史”的角度介绍而较少从档案学角度分析、研究此期党的档案事业 及其所蕴涵的档案思想、档案管理思想等;而最新由中国档案出版社 2 0 0 4年 3月初版的 中共档案文献征集 (费云东著) ,则是对建党至今 8 0余年以来,党在档案文献收集方 面所做的工作的一个比较细致的梳理,概述了档案资料收集工作的性质、作用、方法和规 律,方针和政策,介绍了党所采取的尽可能的方式方法来收集文献资料,如收集接受档案、 采购资料、交换文献史料等等,从中可见党对一切见证历史的重要档案资料的重视和爱护 以及

19、为保护这些重要档案文献所做出的一贯努力和牺牲。本书参考性也极强,但仅限于对 党的档案文献收集活动方面的揭示,未有从全局把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档案事业。 其他著述论及党此期的档案事业的还有: 中国档案史讲义(校内用书) (中国人民大学 档案系档案史教研室编,1 9 8 3年 4月第 1版) ,邹家炜、董俭、周雪恒合编中国档案事 业简史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 9 8 5 年 3 月第 1 版) ,吴宝康著档案学理论与历史初探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 9 8 6年 9月第 1版) , 党和国家领导人论档案 (国家档案局综 合处编,档案出版社 1 9 8 8年出版) ,刘国能、黄子林主编中国

20、档案事业概述 (档案出 版社,1 9 9 3 年版) ,周雪恒主编中国档案事业史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 9 9 4 年 1 2 月 第 1版) ,曹喜琛、韩宝华中国档案文献编纂史略 (高等教育出版社,1 9 9 9年 1 0月第 1版)等等,但多是粗略、简单地介绍党在这一时期的档案工作情况,在部分章节予以提 及,或是对此期档案工作的某个方面做介绍。总之,全面、系统地剖析这一时期党所领导 的档案事业及其档案管理思想的著作并未见到。 论文方面情况则如此:从最近张东梅党的三代领导核心档案思想初论 ( 兰台世界 2 0 0 7年第 2期) ,到石维行党的三代领导人与中国档案事业及党的三代领导人重视

21、 档案事业的光辉榜样 (分别载于北京档案1 9 9 9 年第 9 期, 档案与建设2 0 0 1 年第 6 期) ,刘迎红、于兰英民主革命时期中共档案工作的历史贡献 ( 世纪桥1 9 9 6年第 4 期) ,刘迎红试论民主革命时期我党历史档案工作的特点 ( 世纪桥2 0 0 2 年第 3 期) , 蔡毅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照片档案工作 ( 档案与史学1 9 9 6年第 4期) ,周彬中 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档案观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档案工作的理论与实践 ( 档案学研究 2 0 0 1 年第 4 期) , 方新德 解放战争时期时局与档案工作重点之演变 (浙 江档案2 0 0 1年第 6期)

22、等,加之一些介绍党的老一辈领导人与档案工作方面的论文,相 关论文 8 0多篇,内容涉及到对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档案思想及档案管理思 想的探讨,对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视和关心文书档案及文书档案 工作情况的介绍,但受其篇幅所限,不可能深入展开对此期档案事业的研究,未能形成此 期比较系统、全面的档案事业专论或研究,让人倍感缺憾。 综上可知,目前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没有深入开展。 而海外,以港澳台以及国外华人来说,对中国档案学的研究,侧重国民政府的档案管 理实践及其思想,也有对中共党史文献方面的研究,但没有涉及档案学领域研究。 3 以上成为促使我着手这个课题研究的诱因,经过

23、对多方收集的资料的分析,同时认为 这个课题是可行的,而且是很有意义的一项研究,遂定此选题。 1 . 3 研究内容及方法 本文在研究上,力求从历史学研究和档案学研究中找寻以往研究中被忽视的领域,通 过集中比较分散的研究成果,结合史实和相关档案管理理论,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所 开展的档案管理实践活动及其思想进行梳理、分析和总结,以揭示其与中国以往历史上的 档案事业的同与不同,从而比较系统地论述党在这一时期的档案事业,揭示其所拥有的思 想光辉,如机智、灵活的管理机制,积极、务实的方法、原则,高瞻远瞩的档案意识以及 开拓性的创新精神,勇于奉献、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等,最后尝试分析其历史地位及对当 代档

24、案事业的借鉴意义。 本文史论结合,从纵横两方面进行对比研究,力争以尽可能多的事实、材料,反映此 期党的档案管理实践及其所蕴涵的管理思想,以期全面揭示党在这一时期的档案事业。 具体研究方法上,则采用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之方法。包括:实证的方法,即坚持以 史为证、无征不信的准则,大量占有相关资料,力求真实还原历史;整体的方法,即置党 的档案事业于新民主主义这一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具体地分析、研究问题,而不是就研究 而研究;跨学科的方法,即借鉴相关学科的成果和方法进行综合的研究,如历史学、史料 学、党建学、哲学、信息学等学科的成果和方法,如历史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分析 综合、归纳演绎、文献资源调查法

25、以及网络资料检索法等。 4 2 中共档案事业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渊源 2 . 1 历史背景 清末以来,中国就一直处于内战、外战交迭的战乱时期,内患不已、外辱不断,国力 交衰,民生潦倒,积弱越来越深,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在世界面前似乎一下子愕然而不知所 措,随着鸦片战争的炮响,中国开始梦醒,在各种救国图存的方法试过之后,中国共产党 应运而生,走上世界政治舞台,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一场伟大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波澜壮阔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揭开了中国历史上崭新的一幕,这是一场彻底地追求民族 独立、人民解放的革命,它彻底推翻了数千年来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沉重的封建枷锁,推 翻了因封建帝制的腐朽、没落而带给中国人民的

26、灾难资本主义列强的一次次侵犯,领 土、主权、国家尊严的丧失这也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令人心痛,不忍触碰,然而却又是 血写的真实,也推翻了寄生在近代中国特殊环境下的官僚资本主义。这一段艰辛的历史, 并不是自然而然的发生和来到,而是伴随着艰苦的斗争,伴随着无数革命者的流血和牺牲 而争取到的 为我们保存这一历史画卷,并为这一段历史书写传奇的是党及其领导下的档案工作人 员。他们所开展的档案文书工作与历史上中国的封建官僚衙门的档案文书工作不同,与旧 中国的民国政府所开展的档案文书工作不同,它的使命是拟制和传送党的指示、报告,使 革命斗争能够顺利进行;保存党的文件,使党的斗争事迹和经验能够留传下来。 【1 】此

27、一时 期党的文书档案工作构成了党所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一部分,并在其中发挥了重 要作用,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最后的胜利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同党所领导的其他战线一样, 文书档案战线也经历了波澜起伏、经历了惊涛骇岸、经历了劫后余生这其中,有党的 领导人的无私付出,更有无数文书档案工作者的流血牺牲,这些既反映出革命取得成 功的不易和艰辛,同时反映了文书档案工作在当时的机要性和重要性。 反观这一时期党的档案事业,应该说,从党成立初起,就形成了自己的文件和档案。 如党的最早的文件,就是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产生的决议和纲领。 【2 】最初,文件的起 草、经办和保管都由党的负责人承担, 【3 】以后,随着

28、党的活动不断开展,党的文件数量越 来越多,为了处理这些文件,并将其作为档案保存起来,党先后建立了秘书制(1 9 2 3 年 6 月中共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组织法规定中央机关设立 秘书,许多地方机关也仿效中央设置了秘书,以管理本党文件 【4 】 ) ,设立了秘书处(1 9 2 6 年 7 月党的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组织问题议决案中正式决定设立中央秘书处,是专门 管理档案的机构 【5 】 ) 。中央秘书处建立的同时,共青团中央、全国总工会等机关也建立了 秘书处, 【6 】负责本系统的文书处理和档案管理工作。这样,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的档 案工作初步形成,而关于档案的报送、

29、搜集、整理、保管等一系列工作也陆续展开。这一 时期,是党的事业的一个迅速发展时期,党所领导的各种活动活跃展开,工人运动、农民 5 运动蓬勃开展,随之而起,党的文书处理和档案管理工作也迅速发展起来,此一时期党的 档案工作并形成了一定特点,即在管理档案的同时,也不忘各种党报、期刊、书籍等资料 的收集、保管等(这一传统一直坚持了下来,既满足了当时革命工作的需要,也弥补了很 多原始文件遗失的缺憾,并与原始文件一起构成珍贵的革命历史留存文献) 。 随着 1 9 2 7年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叛变革命,革命进入低谷,举步维艰,革命在农村 革命根据地和国统区的秘密环境下分别展开。这一时期,党的文书处理和档案管理

30、工作, 因环境不同而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分别管理。如在国统区,文书处理和档案管理保密措施极 为严格,书写文件用暗语或药水密写等技术手段,文件建立了保存库,强调秘书与文件共 存亡,誓死保护文件的安全;而在各革命根据地及中央苏区,文书处理和档案管理工作则 围绕党的建设、军事斗争、群众运动、扩大根据地和政权建设等中心工作展开,积极发挥 了联系上下级、以及充当机关助手的作用。 【7 】 到抗日战争时期,因为国共二次合作,同时,中共中央在陕北逐步恢复与建立了各个 中央工作部门,随着党政军机关的恢复与建立,中央秘书处和各机关的秘书部门也很快得 到恢复,并逐步形成新的文书档案工作系统。这一时期,还是以秘书处秘书

31、长主管文书档 案工作,但比之前的组织机构更加健全,除了文书科、会计科之外,有了速记室、收发室, 有了材料科、机要科, 【8 】分别记录、收发、整理或是保管党的各类档案文件,电报、速记 稿等作为档案的一种形式而存在。这时期,党的档案材料及档案工作进入集中统一管理新 阶段,以 1 9 3 7年材料科成立为标志,材料科负责集中保管中央及有关部委的档案材料, 并收集此前历史档案,是专门管理党的档案的职能机构。这时期,还形成了专门档案管理, 如对电报档案、照片档案、干部档案的管理。1 9 4 1 年 9 月中央办公厅机要处成立后下设的 电整科即专门整理保存电报档案,另外,还有中央各机关,特别是一些新闻机

32、构对档案照 片的整理,如当时的晋察冀画报社,就做了很多这方面的工作。干部档案也建立起来, 1 9 4 0 年 8月 1 4日中央组织部在关于审查干部经验的初步总结中,要求各级党组织建立干 部档案,要求各地方、各部队将属于中央组织部管理的干部档案陆续送交中央组织部汇存。 【9 】 当历史进入解放战争时期,党所领导的文书档案工作再次经历了战火的洗礼,为解放 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这一时期,党的重要档案得到安全疏散转移,特别是接受了国民 党及其他旧政权残留的档案,吸收了大量知识分子和文书档案工作人员,建立与健全了文 书档案工作制度,为新中国文书档案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1 0 】 新中国成立

33、后,我国的档案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档案机构由上至下普遍建立起来, 形成了全国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档案管理局面。期间,国家档案事业也遭受过重创(如 十年文革期间) ,但之后,经过党和全国人民的努力,在国家各项事业得到恢复和发展的 同时,国家档案事业也得到了恢复与整顿,并且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越迈越快,与世界的 交流日趋增多,档案工作的开展也变得丰富起来,已经成为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科学文化事业、历史研究等等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之一。为了国家社会主义 6 事业的更好发展,档案事业还有待更大的发展,我们不时地回顾一下历史,汲取历史的经 验和教训,对档案事业的发展就能保持一个冷静、客

34、观的头脑。现时代的软、硬件环境已 经不同往昔,各种技术手段的更新使得档案工作的面貌蔚然一新,新的技术手段取代了过 去很多手工作业的方式,也革新了一些基本的档案学理论。但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档案 管理思想,是不是就毫无价值而不需再对此研究了呢?对此,毫无疑问,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事物本质上、规律性的东西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或者说是技术的革新而改变,而只能 是随着对它研究的加深,让我们更深刻地看到事物的本质,因此,对这一特殊历史时期下 档案事业的运行规律,对其中档案文件的形成规律、运转规律、特征、性质、价值、作用 等等的研究,只会让我们更深入地揭示事物的本质,从而丰富档案学理论,最终为国家档 案事业

35、服务。 新民主主义革命完全有别于之前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一次为改朝换代所进行的权力斗 争它不是“一批君臣”取代另“一批君臣” ,而是发生了“质”的改变社会性质 的改变。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党所领导的档案事业在性质上也完全有别于以往各个朝代 的档案事业:即表现出一种完全有别于中国古代档案维权忠君,有别于古代档案直接维护 封建统治秩序的档案思想及档案管理思想,这种新的本质上的东西是我们坚持党的马克思 主义档案观的核心,它总是能带给人惊喜,给当代中国档案事业发展以启迪。新民主主义 革命时期的党的档案事业不仅传承了传统,也有别于传统,既融合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唯 物的档案观,又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档案及

36、档案管理的精髓,从而形成了自己新的 优良传统,即重视档案和档案工作的一贯做法,务实的精神以及具体管理方法上的渐次革 新,同时,它还培养了一种不怕吃苦、不畏艰难,勇于奉献、敢于牺牲的在任何时代都应 该大力提倡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2 . 2 理论渊源 2 . 2 . 1 中国古代丰富的档案管理实践及思想 中国古代丰富的档案管理实践及其思想内涵给了初创时期的党的档案事业以直接理 论来源。中国有档案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夏商周时期,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无不重视档案对封 建王朝的辅政作用,他们设职任官、修库建阁,并利用档案治国治民、编史修典,更兼一 批又一批知名与不知名的前赴后继的优秀“档案人”自觉传承着古代优

37、良的档案传统,他 们不遗余力地收集档案,运用比较系统、比较成熟的管理方法管理档案,进行大规模的视 编史修志为己任的档案文献编纂活动丰富的档案管理实践孕育出丰富的档案管理思 想,这些无疑成为谙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共领导人潜意识里档案管理思想的直接源泉。 中国古代一直处于世界文明的前列,档案管理实践同样源远流长,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如见于殷商甲骨档案的“干支记日法” ,几千年前就保证了档案计时的准确性;西周时期 就建立了的“多套归档”制度正本“登于天府” (天府是周王室保存重要档案正本的 处所) ,副本用作日常事考, 【1 1 】开启了后世档案文献保管的范式;还有春秋战国时期就广 7 泛开展的档案文

38、献的编纂利用活动,以孔子编订六经以存 诗 、 书 ,定礼 、 乐 , 赞易而作春秋起,后世的编纂活动源源不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便有了“二司 马”的史学巨擘史记 、 资治通鉴 ,有了二十四史、有了实录,有了法典,有了“九 通” 、 “十通”等等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瑰宝直接推动了我国史学的繁荣和发展, 使我 国的史学文化傲然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对中国影响较大的还有历代形成的科技档案管 理,至今还可一见的舆图档案、天文档案、地理档案、水利档案、农业档案、医药档案、 工程技术及其管理档案 【1 2 】等等,这些科技档案直接影响到中国人的思维和做事的方式, 反映出中国古代就已达到的科技成就;其他还有诸如

39、唐代就已经出现的专门人事档案 甲历档案(其最直接目的虽然是为封建社会选拔人才之用, 【1 3 】然就此却形成专门档案的特 殊管理方法) ,为档案种类的划分和科学化管理开创了先例 【1 4 】 ;以及历史悠久的档案馆库 殷时甲骨窖穴,周时天府,两汉时石渠阁、兰台、东观,唐时甲库,宋时架阁库,明 清后湖黄册库、内阁大库 【1 5 】等等这些无不映射出中国古代档案管理丰富的实践内容, 骄人的成就取得。虽然同时期的古代档案理论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一直没有如古代档案实 践所取得的成就那么大(笔者以为这与中国古代轻理论而重实用的文化传统有关) ,鲜有 档案方面的专著问世,与同时期的欧洲相比,欧洲的档案理论著

40、作一直陆续出版,1 6 世纪 时,已有了较高水平的论著出现,如 1 5 7 1年德国人亚克伯冯拉明根著怎样才算一 个完美的登记室和论登记室及其机构和管理等等。但透过中国古代档案工作的法规、 制度、律令、史籍等等所表现出的档案管理思想内容仍然很丰富。 2 . 2 . 1 . 1 古代档案收集及其思想 中国古代形成的历史档案丰富多彩,迄今还能见到殷商甲骨、西周金石、汉晋简牍、 缣帛、唐纸质等档案的留存,这与历朝历代统治者无不重视档案的收集有关。 尚书多 士说: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这里所说的册与典,就是指保存下来的王朝档案。 【1 6 】可 见,至少商代开始,中国就有了档案工作,而商之后的周

41、、春秋战国、秦、汉乃至魏晋南 北朝、唐、宋、元、明、清等,统治者对档案的收集无不给予莫大的重视,从他们档案机 构及人员的设置就可以看出:如殷商地位显赫的神职官员(后世称史官)掌管档案工作, 西周则设立了以大史为首的官署太史寮,负责王朝的档案工作,周代史官则有分职, 如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等分别掌管不同的档案, 【1 7 】其职权同样显赫。其后封建 社会,史官地位虽然下降,但各朝各代均设有专门档案机构、专门档案官员负责档案采集 等工作。这种档案收集活动直接服务于封建帝王,服务于高度专制集权的封建政治,用于 建立健全封建的统治制度,因而不可避免地带有维护君权统治的色彩。 自秦建立第一个中央

42、集权的封建国家,至汉,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巩固。汉 统治者对于前代留下的档案不是毁灭,而是采取了收集、保留、利用的政策,客观上也使 汉代档案无论从数量、种类、规模上都超过前朝。 史记中记载了刘邦攻入咸阳时,其 将萧何抢救和收藏秦朝档案这一史实: “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 8 独先人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 ” 【1 8 】新兴的汉王朝就这样把秦朝收藏的档案图籍几 乎无有遗漏地收入自己手中。而此后“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阸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 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 【1 9 】据此可以看出,汉统治者深知档案文书对施政的重要性, 对档案文献的收集极为重视,

43、但又是以巩固其统治为直接目的的。这一点,也可以从秦王 朝焚烧六国档案典籍的史实予以反证。秦的统治者始皇为推行秦政,巩固统一,使全国法 制定于一尊,悍然下令“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 、 书 、 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 【2 0 】这种极端专制的做法,不但是破坏了档案和档案工作, 加速了其自取灭亡的进程,使前朝长期积累的档案文献遭受严重摧残,造成不可弥补的文 化损失,更从反面说明,封建的统治者对档案收集的重视是建立在自己王权统治需要的基 础上,不可能真正做到对档案及档案工作的重视。其后朝代更迭,各朝统治者对档案的收 集也能给予很高的重视,如唐朝制定了史馆征集档案史料

44、的法律性文件诸司应送史馆事 例 , 【2 1 】宋太祖赵匡胤取得政权后,立即收集前朝档案文件和建立自己的档案工作“乾德 元年后平诸国(按指南方的南平、湖南、后蜀、南汉、南唐、吴越等小国) ,尽收其图书, 以实三馆(三馆为当时兼掌古今经籍图书、国史实录的机构 ) ” 【2 2 】等等。但本质上说, 他们都难于摆脱其阶级和历史的槽臼:即当档案收集顺应自己的统治时,他们也能予以重 视,给予支持,但当这种工作潜在地威胁到自己的统治时,统治者也会毫不怜惜地予以毁 灭,鲜明地表现出以维护其封建君权统治为直接目的的收集思想。 2 . 2 . 1 . 2 古代档案整理及其思想 古代档案整理方面取得的成绩很突出

45、,如一些科学的分类、立卷、编目方法的应用, 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档案资料可能的混乱不堪、难以为用的问题,使古代浩如烟海的卷册繁 轶一下子有了条理分明的脉络,这些科学的分类、编目等思想直到今天还应用在档案、图 书、情报等知识领域,影响不可不谓之深远。 现代考古发掘,商代甲骨窖穴多集中贮存一个朝代或积累几个朝代的甲骨档案,还可 见甲和骨分别贮藏的情况,说明商朝就已有意识地按朝代、按载体进行分类。周朝时建立 了以职官为标准的分类制度 (见前述周朝史官分职掌管不同档案) 。秦朝对计书( 赋税档案) 要求以实际收支年份登簿,不得跨年度 【2 3 】 。宋朝档案一般都按文种分类,普遍采用按年月 时序排列、登记

46、、编号、保管的方法,后来创立“千文架阁法” 进行分类上架排列,即 按档案形成时间先后顺序,以千字文为号先行登录,然后编排数字顺序号架阁,使每份档 案在架阁库都有了唯一位置,易编、易存、易查 【2 4 】 。宋代还有“文书库分三部各房架阁, 文字逐案异架,一一交点。 ” 【2 5 】明确规定了金耀门文书库按机构和职能分类整理保管档案 的原则。清朝前期的档案按照文种、时序或问题分类整理,到清朝末年,发展为按地区、 作者、问题和重要程度分类。 【2 6 】可见,古代不但有科学的分类思想,实践中也有具体的标 准和方法。在立卷和编目方面,古代已经出现“一案一卷”以及结案文卷必须接受审核的 “刷卷”制度(

47、元代规定文书立卷后,经监察机关照刷通过, “已绝”文卷才能送架阁库 9 贮存 【2 7 】 ) ,已经很接近现代的立卷方法,编目上也有成型的方法和固定的制度,如宋时规 定“诸路州县司条制,各置册编写,仍别录连粘,元本架阁” ,可知各级机 关文书原件要求架阁保管外,还置册抄录等,置册汇抄编录档案成为我国古代重要的档案 管理制度。 古代档案在整理方面摸索出的科学的方法和技术,不仅是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反 映,更是他们留给后人的珍贵馈赠。 2 . 2 . 1 . 3 古代档案保管及其思想 古代档案保管方面,也有一系列的制度和相当的规模。高度的中央集权政治构成了严 密的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网络,档

48、案管理机构作为封建统治的一部分,采用了集中统 一保管档案的体制,对档案的控制非常严密。 历代都有专司档案管理的机构,唐宋之后更形成专门性质的档案保藏机构(唐甲库, 宋架阁库) ,档案的保管装具有了重大变革(由之前古代典籍“书之玉版,藏之金匮,置 之宗庙” 【2 8 】到分门别类,排架摆放,大大方便了档案的查找、利用,增加了存放数量) 。 档案保管制度在统治阶级实行集中统一管理的体式之下,为封建统治者所高度垄断、严密 封锁,并且通过封建的王权、宗法、法律等强权势力加以巩固,使档案的“真容”仅限于 帝王本人和统治集团中的少数分子所能见。 最为明显的, 档案最初的保藏机构都选择在 “天 府” 、 “

49、宗庙”等供奉祖先,祭祀膜拜的地方,外界人等难入其内。古代档案保管在其建筑 库房上面的思想,体现了其封建宗法礼制,象征着封建帝王的至高无上,如明皇史宬的建 筑就是其代表,皇史宬仿古代石室金匮建筑而成,是宗庙收藏档案遗风的反映。其建筑在 技术上则要求坚固的砖石结构,要求防盗、防火,要有严格的水文地质调查,能够通风防 潮,也有了有害生物防治的思想在当时的科技水平下,显然,这种“以防为主,防治 结合”的思想依然值得我们今天学习。此外,档案在保护方面,已经有了修裱、装订。保 护制度上,有了严格的用纸制度、安全制度、保密制度以及副本制度等。 【2 9 】 这些档案保管方面的措施、制度,或者说方法、技术的应用,对档案的安全保护、保 管起到了一定的重要作用,但同时也造成古代档案“秘不示人” ,形成一种封闭式的管理, 不可能有档案的开放利用,这也是古代档案保管局限性所在。 2 . 2 . 1 . 4 古代档案利用及其思想 古代统治者重视对档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