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农民集中居住的经济学分析.pdf

上传人:李主任 文档编号:3581946 上传时间:2019-09-13 格式:PDF 页数:51 大小:765.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农民集中居住的经济学分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山东省农民集中居住的经济学分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山东省农民集中居住的经济学分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山东省农民集中居住的经济学分析.pdf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山东省农民集中居住的经济学分析.pdf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农民集中居住的经济学分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农民集中居住的经济学分析.pdf(5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i 摘摘 要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城乡差距日益突出。在大力提倡 和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 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 城市建设用地因常住 人口的膨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而日趋紧张,与此同时,农村建设用地和耕地资源浪费 现象严重。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指导下,在农村实行集中居住、建设高水 平的农民社区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供给-需求理论和资源配置 理论等角度出发,对山东省的农民集中居住进行了研究。 在资源配置理论的指导下分 析了土地、劳动力、基础设施等资源的合理配置对山东省农民

2、集中居住的推动作用。 在供求理论的指导上,分析了影响政府和农民对集中居住建设态度的主要因素,其中 农民的参与意愿是影响集中居住的根本因素。 本文在对山东省 26 个乡镇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概括分析了山东省农民集中 居住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通过对问卷的整理,建立多元回归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得 出农民的收入水平、政府的补贴、再就业难易程度、社会保障水平以及农民的年龄、 受教育程度等指标是影响农民参与集中居住意愿的主要因素, 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政 策建议。 通过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在山东省开展农民集中居住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是 非常必要的。 地方政府在实施农民集中居住时必须以农民的意愿和权益为最重要

3、的参 考指标,要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根本目标,因地制宜,适度的开展集中居住。 关键词:关键词:集中居住 资源配置 新型城镇化 ii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Chinas social and economic environment,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Under the impetus of the new type o

4、f urbanization, labor force transfer to big cities which causes to the expansion in population and tension in construction land. At the same time, waste of construction land resources in rural seriously. The concentrated living of farmers is an important way to promote the new urbanization construct

5、ion and to achieve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This paper adopts the method of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empirical analysis. From the basic theory of supply - demand and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we analyzed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rural concentrated living in Shandong Province. Un

6、der the guidance of the theory of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we get that rational allocation of land, labor, infrastructure and other resources need the rural concentrated living in Shandong province. The supply and demand analysis of rural concentrated living shows that the farmers willingness is

7、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to influence the construction. Based on investigation of 26 villages and towns, we get the status of concentrated living in Shandong province. With these questionnaires, the paper mak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in factors which affect farmers willingness. The paper summarizes

8、 the problems in present and reasons, then give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The above analysis shows that prosecuting rural concentrated living in Shandong province is necessary to realize the rational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but the government must treat the willingn

9、ess of farmers a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So government should carry out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centralized living moderately. Keywords:Centralized Living Construction Resource Allocation New-type Urbanization iii 目目 录录 第第 1 1 章章 绪论绪论 1 1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 1.1.1 研究目的 1 1.1.2 研究意义 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

10、.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2 1.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4 1.3 研究方法、内容与框架 9 1.3.1 研究方法 9 1.3.2 内容与框架 . 10 1.4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10 第第 2 2 章章 相关经济理论相关经济理论 1212 2.1 社会产品分类 . 12 2.2 资源配置理论 . 13 2.3 供给-需求理论 . 14 第第 3 3 章章 山东省农民集中居住的动力分析山东省农民集中居住的动力分析 . . 1717 3.1 山东省农民集中居住的政策动力 . 17 3.2 山东省农民集中居住的资源配置动力 . 18 3.2.1 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对山东省农民集中居住的推动

11、 . 18 3.2.2 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对山东省农民集中居住的推动 . 19 3.2.3 基础设施资源合理配置对山东省农民集中居住的推动 . 22 第第 4 4 章章 山东省农民集中居住的概况及实证分析山东省农民集中居住的概况及实证分析 2424 4.1 山东省农民集中居住的概况 . 24 4.2 山东省农民集中居住影响因素分析 . 25 4.2.1 政府的影响因素 . 25 4.2.2 农民的影响因素 . 26 4.3 山东省农民集中居住问卷分析 . 28 4.4 山东省农民集中居住意愿的实证分析 . 30 4.4.1 指标的选取 . 30 4.4.2 模型设定及实证回归 . 31 4.4

12、.3 回归结果分析 . 32 第第 5 5 章章 山东省农民集中居住存在的问题、原因及政策建议山东省农民集中居住存在的问题、原因及政策建议 3434 5.1 山东省农民集中居住存在的问题 . 34 5.2 山东省农民集中居住存在不足的原因分析 . 36 5.2.1 主观原因分析 . 36 5.2.2 客观原因分析 . 38 5.3 相关政策建议. 38 结结 论论 4242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4343 攻读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4646 致致 谢谢 4747 山东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第第 1 1 章章 绪论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

13、目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城乡居民收入逐年增长。但 是, 在不断推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各项政策方针和社会资源不同程度的向城市倾斜, 与此同时,在市场经济的主导下,农村劳动力和资金资源不断的向城市转移。这使得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日益突出,城市和农村经济实力、生活环境等方面之间的差异 越来越明显。在城市化逐年推进的过程中,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土地资源浪费 现象严重,同时农村生活环境落后于城市等问题逐渐突显,在此背景下,我国急需探 索出一条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平衡城乡发展水平的道路,农民集中居住应运而生。 山东省自 2006 年开展集中居住以来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为集约

14、利用农村土地, 缓解城市用地紧张局面和改善农村社会环境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农民集中居 住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在农村中开展集中居住建设仍然存在很多障碍,因此针对目 前山东省的集中居住状况及出现的问题进行详细的探讨, 从经济学基础理论的角度对 农民集中居住进行系统理论的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 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农民集中居住建设的影响因素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 用, 运用经济学资源配置和供求关系等基本理论,以山东省集中居住建设的实际情况 为例重点分析农民集中居住的现状、出现的问题、农民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以寻找 解决山东省农民集中居住问题的主要途径和对策。 1.1.2 研究意义

15、十八大及两会的召开将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到了新的高度,在当前经济背景下,新 型城镇化建设成为扩大国内投资、消费需求的重要方式,成为促进农民“市民化” 、 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实现统筹发展的必经之路。在新型城镇化得到大力提倡和推广的 条件下,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和完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促进城乡土地、劳动力、基础 设施资源合理流动为农民集中居住的开展创造了条件。 本文以整个山东省为例对农民 集中居住建设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我国的农民集中居住建设处于刚刚起步阶段, 学术界对集中居住的系统性的理论 第 1 章 绪论 2 研究尚不完善。本文将山东省的具体情况与相关经济理论相结合进行分

16、析,通过资源 配置、供给需求等经济学理论,对农民集中居住的主体、行为动力、主要影响因素 等方面做了系统的分析,为山东省的实证分析赋予了理论基础。在对以前研究成果的 借鉴和总结的基础上,对农民集中居住建设这一问题进行更加理论化和系统化的阐 述,推动对农民集中居住问题的研究深度。 对农民集中居住建设进行经济学分析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现实意义:第一,山东省 农民集中居住处于起步阶段,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仍有很多问题呈现,本文对山东省的 实际建设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 能为山东省农民集中居住的发展提出具有一定现实意 义的政策建议;第二,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动下,对农民集中居住的影响因素进行 分析有利于改善农村的

17、居住环境,增强农村的吸引力,减少城镇化进程中带来的城市 人口膨胀压力。本文的分析将农民的意愿放在首位,以引起政府和社会对集中居住的 进程中农民权益的关注和重视。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1)对农村住房需求因素的分析 Brimley and Watkins(2009)认为在农村建设农民住宅必须考虑农民对农村住房的 支付能力,而农村住房的支付能力主要的影响因素是住宅规模。 “内部区域”支付能 力测评了能买得起郊区主要居住区或者是中心村的人所占的比重。 “外延区域”支付 能力则测评了只能支付起偏僻的地区房屋的人所占的比重。 每个区域都有 “内部区域” 和“外延区域”的

18、支付标准。政府的工作就是根据一定的目标划定住房区域,从而使 “外延区域”支付能力的人也能买得起房子 【1】 。Nick and Steve(2011)对英格兰农村住 房的需求能力和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 他认为在农村建设集中的住房必须考虑以下几 个方面的因素:流动性、就业率、农村住房的支付能力、交通情况等,其中支付能力 是决定农村住房需求的主要因素,有支付能力的农民越多,集中区的住房就会有越多 的需求,农村社区就会逐渐扩大 【5】 。 (2)对农村住房供给因素的分析 Satang and Dunmore(2003)认为所谓农民社区就是让农民感到现在和将来都想在 那里工作和生活的地方,他们认为农村

19、社区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农民能支付得起的价 格;良好的公共交通;完善的学校、医院、商店等公共服务设施;干净、安全的社会 山东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环境, 只有具备了这些条件才能算得上是合格的农村住宅区,为农民社区的提供提出 了建设标准 【8】 。John and Mark(2009)认为在英国住房的需求和供给之间存在最大差异 的地区是农村,要不断增加农村住房供给以满足农户对住宅的需求。在农村建设集中 居住住宅的过程中,最主要的供给力量是政府,政府的调控可以根据不同的作用分为 不同的类型。政府权力在建设农村集中居住房屋时会出现盲点,在决定农村房屋供给 方面还需考虑生活习惯、土地和资金等因素 【

20、4】 。 部分学者认为阻碍政府在农村建设低价住宅区的主要原因是较高的建筑成本, 经 济不确定性和有效市场的缺失,经济回报的限制,没有较强的社区领导和主心骨,较 差的社会环境等。要有针对性的解决这些问题,需将注意转移到农村房屋建设上,制 定统一的政府规划,对市场住房需求尤其是老年人的需求给予高度重视,继续研发和 改进建筑技能和水平,通过努力提高农村房屋的供给能力,减少供求差距,为希望在 农村生活的人们提供良好的条件。 (3)农民集中居住的经验 在国外, 开展农民集中居住, 统筹规划建设用地的现象并不少见。 早在二战前后, 欧美等国家已经在农村出现了中心村、集中居住农区的规划和建设等现象。随着工业

21、 化、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二战后的英国乡村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英国从 50 年代开 始,开展了大规模的“发展规划”并一直延续到 70 年代,该规划的政策核心就是增 加农村人口的集中度,建设农村集中居住“中心村” 。二战后的美国,由于私人汽车 的发展和普及,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向往安静的农村生活,开始借助汽车这种交通工具 向农村迁徙。于是在城市外延,因汽车作为交通工具而兴起的城市近郊新农村逐渐形 成并壮大起来,政府对这部分村庄进行统一规划,形成了人口相对密集的中心村。 在 20 世纪 50 年代由于大批发达国家移民的涌入, 以色列农村也开始了农民集中 居住,通过对农村的整治,使没干过农活或者不专业的外

22、来移民逐渐向专业型转变。 同时以色列政府考虑到了不同国家移民生活习惯和兼容性的差异, 对集中居住的村庄 进行了整体布局,组建了等同于城市建设水平的新村落和中心服务区,其中 6-10 个 村庄围绕一个中心服务区建立,一个村庄由大约 80 户的农户组建成,移民根据来源 国家而分类,来自不同国家的移民居住在自己的村庄里,各个村庄保留日常必要的服 务设施,每个村庄与服务中心的距离大概为 3-5 公里。以色列通过农村中心村规划, 合理的安置了散乱的外来移民,促进了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新农村建设取得了良好 第 1 章 绪论 4 的成效。 20 世纪 50 年代,德国的“巴伐利亚实验”取得了巨大成功,这种

23、新农村特有的 发展模式使农村被评选为德国最舒适的生活场所。该实验利用了“等值化”的理念来 缩小城乡差距,其主要思路包括以下几点:制定“城镇整体发展规划” ,调整原农村 土地的分配格局;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积极推广机械化,组建农村合作社,发展生 态农业;保护产业文明,如修建传统民居、建立博物馆等;加强教育培训,让农村的 孩子在学习文化课的同时还能学习到实用的技能,村庄内各种娱乐设施齐全,农民生 活水平较高。 “巴伐利亚模式”的成功实践对其他国家的农民集中居住建设提供了的 参考和借鉴。 欧盟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通过农民集中居住实现了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分离。农 村集中居住区内没有家庭养殖户,家庭养殖均

24、分布在核心居住区以外的农田和草场。 欧盟进行农村整合规划时有如下经验:发展农村必须规划先行,并且规划方式是自下 而上的由地方政府主导;农业发展的主旨是提高农业竞争力,通过土地整理和规划, 给农民提供提高收入的环境。通过专业基金、专门模式和专业网络欧盟把整个欧洲的 农村发展控制在“欧盟共同农业政策”框架内。 1.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进城务工的现象越来越多,许多农村地区尤其 是偏远山区常驻人口逐渐减少,部分农村还出现了“空心村”的现象。由于农村年轻 人进城务工,主要劳动力外流,这使得农村的耕地使用率降低,不少地区出现了耕地 荒废的情况。农村土地闲置甚至荒废的状况

25、与城市建设用地紧张成为一大矛盾,为了 解决这一矛盾,农村集中居住建设应运而生并逐渐推广开来。农民集中居住最早始于 2001 年前后,出现在苏州、无锡等富饶的乡镇。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之后,新农村 建设使得集中居住提上日程。2006 年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提出,使得集中 居住建设项目逐渐推广开来。山东省作为第一批试点之一,在多地引导农民开展集中 居住建设。 (1)关于农村宅基地政策制度 农村土地为集体所有,集体所有的土地分为农业用地和农村建设用地两种,农民 的宅基地是集体土地的一部分。宪法规定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 或者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 农民的宅基地归集体所有, 在原则上

26、是不允许转让的。中 山东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规定,农民可以在宅基地上建设住房及其附属设施,农民对宅 基地具有使用权,但宅基地的所有权归集体所有。农民对宅基地的使用权可长期维持 不变。农民的私人财产包括农民的合法收入、房屋、储蓄等,建设在宅基地上的住房 是农民的私有财产,可以自由进行抵押和买卖。在现实生活中,农民基本上已将宅基 地看作是“祖产”和“家业”进行抵押、继承和买卖,宅基地实际上已经成为农民私 有财产。研究农民对集中居住建设的认可和参与程度,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要了解农民 对宅基地及其附属用地所享有的权益。 很多学者对我国的农村土地政策的变迁进行了归纳总结,如:陶林(

27、2008)对 21 世纪以来的中国土地制度的创新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实际上就 是政府、市场、农民围绕土地问题的博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也为政府创造了良好的农村环境,我国政府要从实际出发,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 基础上不断的创新 【28】 。王慧娟(2009)对农村土地制度的主要问题和对策进行了研 究,他认为我国土地政策的改革要注重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在促进农村土 地合理利用的同时,切实维护农民的应有权益 【31】 。 (2)关于中国农民集中居住可行性的分析 部分学者利用实际的测评方法分析了集中居住的可行性。林爱文等(2006)借鉴 模糊评级法对武汉市黄

28、陂区的集中居住的可行性进行了测评, 并提出了递阶模糊评级 方法,从整理潜力、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 3 个方面来构建了指标体系 【20】 。 还有学者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来分析集中居住的可行性,如:杨庆媛(2003)从整 体的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考虑,认为通过集中居住农民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获得新住 宅、更多的就业机会、完善的基础设施等,政府通过增加社会就业量和建设新农村获 得政绩,开发商则可以通过商品房的开发、销售获得经济收益,集中居住对于各个主 体都会带来正的效应。同时集中居住会带来生态环境的改善,通过整理和合并,原有 分散、脏乱的格局得以改善,部分受到破坏的生态区可以得到恢复和保护,整体生态 格局会得

29、到改良,所以在农村开展集中居住是可行的 【38】 。彭建(2004)将农村居民 总体效益分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个方面。经济效益主要是耕地上的农 作物收入,由于农产品收益较低使得这部分经济效益较小,而农民集中居住后腾出的 集体建设用地用于商品房开发是农民获得收益的最佳选择, 因而从农民的综合效益角 度来说,选择集中居住是有利可图的 【24】 。 第 1 章 绪论 6 赵海林(2009)从政府的角度对江苏省王村集中居住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根据 当地实际情况,他认为在农村实行集中居住是有必要的,当地政府应该抓住亮点,建 立当地先进农民的示范效应,将农民集中居住从强制方式转变为吸引农民主动

30、参与, 通过制度创新降低交易成本。 他还从心理学和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对农民集中居住的现 象进行分析,集中居住既可以满足人们追求时尚生活的心理又能集约社会资源和成 本,并以中心城的成功案例证明农民集中居住是必要的和可行的 【43】 。 (3)关于农民集中居住的模式 由于各个地区有其自身的特色和优势, 在推行集中居住的过程中各地因地制宜采 取不同的模式。有的学者通过对国内外集中居住的横向对比,按集中居住的代表性地 区将现有的集中居住模式划分为:德国巴伐利亚模式、武汉东西湖区石榴红村模式、 苏南模式和成都模式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苏南模式实现了农村“三集中” ,即“工 业向园区集中” 、 “农民集中到镇

31、区居住” 、 “农田向规模经营集中” ,这既有利于农村 基础设施的集约利用,也促进了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以上模式在我国的农民集中 居住建设中得到了借鉴和应用, 山东青州将德国巴伐利亚模式引进到当地的建设并加 以实践,将行政村按不同功能分为四个区:村南边是近百家企业的工业区,村东是大 田区,村北是文化教育区,村子中心地带则是生活区。通过建立幼儿园、博物馆、图 书馆等配套设施,实现了当地农村生活质量、生活条件与城市的等值化。 杨继瑞,周晓蓉(2010)以四川省为例进行分析,由于四川是一个农业大省,又 是欠发达的西部省份,城镇化和工业化水平不高,所以农民集中居住过程中政府根据 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合理

32、规划的作用显得至关重要。其集中居住区的模式可以为:城镇 发展带动型、移民安置型、农业园区催生型、灾后重建型、乡村旅游发展型、土地整 理驱动型等 【37】 。宋福忠,赵宏彬(2011)则根据重庆市的实际情况,抓住当地特色, 对农民集中居住的模式进行了研究。他认为重庆市进行集中居住的主要模式为:城镇 发展推动模式、市场开发带动模式、农村产业构建模式、土地开发驱动模式、移民安 置迁建模式等,其中农村产业构建模式是其一大重点和亮点,为当地农民创收和新农 村建设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42】 。 (4)关于农民集中居住建设的影响因素 在我国广大农村推行集中居住建设有其合理性和可行性, 但也存在较大的困难和

33、障碍, 到底是什么原因决定了我国集中居住的进程,不少学者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 分析。 山东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潘明(2009)以上海为例,对集中居住后的农民生活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得出 农民集中居住后,收入水平变化不大但是支出却不断增加,经济压力是上楼后农民所 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 通过对集中居住前后的生活状况进行调查, 只有 23%的喜欢现 在居住的楼房。农民集中居住会带来支出水平较快的增加,但收入水平变化不大,收 支比例的变化不同步是影响农民是否置换宅基的主要因素,农民上楼后的收入水平、 支出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也是集中居住进程的主要影响因素 【23】 。 很多学者对不同省市地区的具体

34、情况进行调查研究, 并对集中居住的影响因素进 行了实证分析,如:孔荣,王亚军(2010)对徐州市 4 个县的农户进行抽样调查并据 此进行实证分析,得出集中居住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受教育程度、有无专业技长、 人均住房面积、住址离城镇距离、人均纯收入、住房补贴金额、集中居住后的居住条 件等。 通过计量分析得出, 除了年龄以外, 其他因素对集中居住意愿的影响均为正 【15】 。 叶继红(2011)关注到农民集中居住后身份认同的问题。农民集中居住后失去了 原有的宅基地,住进了跟城里人一样的楼房,同时逐渐的脱离了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劳 动方式,其生活方式渐渐的向城市生活转变,但是由于基础设施、社会保障、户口

35、等 因素,农民并没有真正的成为“市民” ,而是成为农民和市民之间的中间阶层。失地 后农民尴尬的身份使得农民对集中居住的热情和满意程度降低。 农民集中居住后的身 份如何定位和认同是影响集中居住的原因之一 【40】 。 (5)对农民集中居住的不同态度 理论界很多学者都赞同在我国开展农民集中居住, 其主要原因在于农村散居的生 活方式加大了实现城乡公共资源均等化的困难;散居不利于村容村貌的改变和第二、 三产业的发展,不利于节约宅基地,导致土地浪费严重,同时会增加教育成本,加剧 “留守儿童” 、 “空巢老人”等社会问题的严重程度。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开展集中居 住有其必然性。 李德强、李涛、王步远(201

36、0)对山东省临沂市的农民集中居住情况进行了调查 分析。临沂市每年的城镇化增长比例为 2-3%。临沂市建立了多元化的资金保障体系, 推行多样化的拆旧建新模式,共建立增减挂钩项目区 77 个,拆迁整治旧村 125 个, 改造“空心村”102 个,拆除旧房屋 2.8 万间,建新房屋 2.5 万间,集中居住进度平 稳,农村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改善 【17】 。 理论界对集中居住质疑和反对的声音也比较响亮, 有的学者从农民产权的角度反 第 1 章 绪论 8 对集中居住,其中:王英辉,许惠渊(2004)认为农民的收入增长速度明显落后于城 市的增长速度,主要是源于农民产权得不到有效地保障,农民对土地所享有的产权

37、客 观上是残缺的。 农民对农村土地所拥有的权利随着政府建设的不断进行在逐渐的边缘 化, 国家在征用土地时应该保障农民对土地所享有的产权 【34】 。 宋均梅、 陈利根 (2006) 认为在农民集中居住的过程中,用原有的宅基地置换集中居住区的“小产权房” ,农 民获得的补偿较少。原有住房面积不够置换新的小区房,农民则需支付 1200 元/平米 左右的价格来购买, 部分农民在失去原有独立院子的同时还要花上几万元才能得到新 的住房,不少农民失地后经济利益受到严重损害 【26】 。 有的学者从经济能力角度分析了农民集中居住的弊端, 如: 张金明, 陈利根 (2009) 和张宇杰(2009) 等分别对江

38、苏省江都市和江阴市的集中居住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 析。通过实证分析,张金明,陈利根认为集中居住的开展要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的 非农收入较高的地区进行。 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农村开展集中居住有利于社会资源的节 约,但我国目前的农村实力相对薄弱,并不具备集中居住的条件,在经济实力并不发 达的地方集中居住会带来很多问题 【45】 。张宇杰认为在农民非农收入水平不高的地区 实行集中居住会剥夺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农民集中居住后生活、生产方式需向城市 转变,这不仅带来生活上的不便,同时也大大的增加了农民的生活负担,而现有的社 会保障体制并不能解除农民以后的经济压力,所以只关注政府工程,强行推进集中居 住会使得

39、原本不富裕的农民生活更加紧张,在我国不宜大面积的开展集中居住 【47】 。 (6)农民集中居住过程中需处理好的关系 在农民集中居住过程中由于角色差异,不同的参与者对这一现象有不同的见解。 张颖举(2011)分析了集中居住过程中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如:公共利益与地 方政府利益之间的冲突,地方政府自身利益与被置换农户的利益冲突。各个参与者都 会从自身的角度出发追求利益最大化,从而会给集中居住带来较多的困难和障碍, 政 府应该建设完善的协调机制,妥善的处理好这些冲突是集中居住进行的前提 【46】 。 (7)关于集中居住过程中农民福利的变化 贾燕等(2009) ,马贤磊、孙晓中(2012)通过选取

40、不同的指标,在森的“可行 能力分析”框架的指导下对农民集中居住建设前后,农民的福利状况进行实证分析, 利用模糊评价法对集中居住农民的福利进行测评, 得出了集中居住后农民的生活环境 虽有改善。但经济水平比较低的地区,农民集中居住建设后福利改善程度远低于经济 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 地方政府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实施集中居住建设有利于农民福 山东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利水平的提高 【13】 。余谦、高萍(2011)通过收入分配、医疗保障、教育文化、农业 生产等四个子系统构建了中国农村福利指数函数, 通过对湖南、 湖北农民的抽样调查, 采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得出了四个子系统的权重并测算出农民的福利水平,

41、 为农民福 利水平的计算提供了良好的方法和途径。 他们通过分析得出农村社会福利指数是围绕 着农业总产值上下波动的,提高农业收入是提高农村社会福利水平的主要途径 【39】 。 国外学者对农民集中居住的分析主要集中在供给需求和建设模式等方面, 通过加 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来改善农村的居住环境, 欧盟模式和巴伐利亚模式对我国的 农民集中居住建设提供了建设经验,但我国的农民集中居住具有特殊性和政策性, 对 我国各地区农民集中居住建设的分析要以当地的实际情况为基础。 对于中国特色的农 民集中居住,国外的建设经验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在实践中有局限性。 国内学者对我国农民集中居住的研究角度较广, 他们分别

42、从我国集中居住的可行 性、集中居住模式、影响因素、需要处理的关系等角度来进行分析。部分学者还从理 论分析的角度研究了我国农民集中居住的可行性及需要处理的关系, 但由于数据获得 的局限性和实际建设过程的复杂性,理论研究没有与实际情况分析进行很好的结合。 部分学者以具体省市或者村镇为例进行实证分析, 但以山东省具体情况为例的研究尚 少,且绝大部分的实证分析仅限于计量方面的回归分析,得出的结论比较单一,缺乏 理论基础。 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经济学分析的角度入手,对山东省农民集中居住的 具体情况进行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分析。在经济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 分析相结合、实地调研等方法,将经济

43、理论与山东省的实践相结合,深入的剖析了山 东省开展农民集中居住的动力、主体、影响因素及其存在问题的原因,在经济理论的 指导下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1.3 研究方法、内容与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通过图书馆、资料室、网络等多种途径,搜集了大量与研究主题相关的国内外文 献资料,通过对已有文献和专著的阅读,评述了社会产品分类、供给-需求、资源配 置等经济理论,并将以上理论与山东省农民集中居住的实际建设相结合。在经济理论 第 1 章 绪论 10 的指导下,以山东省为例,分析了农民集中居住的主要动力、供求主体及其行为的影 响因素,为相应政策建议的提出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44、(2)实地调研法 本文通过对山东省德州、东营、青岛、潍坊等地 26 个乡镇的农民集中居住情况 进行实地调研走访,对农民集中居住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具体、详细的入户访问。 共发放了 400 份问卷, 获得了真实、 有效的数据, 在对问卷整理的基础上, 运用 Eviews 软件对农民集中居住的意愿和相关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 得出了 各因素对农民参与意愿的影响力。 1.3.2 内容与框架 全文共由五部分组成,结构安排及各章的主要观点如下: 第一章,绪论。本章首先论述了农民集中居住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然后对国内外 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对论文的结构框架、主要创新点和不足逐一作出说明。

45、第二章,农民集中居住建设的相关理论。本章从社会产品分类、资源配置理论和 供求理论等角度入手,依次分析了农民集中居住产物的准公共物品性质,资源配置的 手段以及宏微观经济学对供求主体的不同分析。 第三章,山东省农民集中居住的动力分析。本章从政策动力和资源合理配置的动 力两个角度分析了山东省开展农民集中居住建设的政策依据和实践意义, 说明了土地 资源、人力资源和基础设施资源合理配置对农民集中居住的影响。 第四章,山东省农民集中居住的概况及实证分析。本章对山东省集中居住的现状 进行了概括分析,分析了农民集中居住建设过程中供求双方的影响因素。通过实地调 研数据的分析进行实证回归,得出农民意愿是集中居住建

46、设最关键的因素。 第五章,山东省农民集中居住存在的问题、原因及政策建议。本章分析了山东省 农民集中居住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从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个方面说明了存在问 题的原因。从合理规划农村社区布局、保障农民权益、提高农民收入、完善农村社会 保障体系、建立专项资金等角度提出了合理推动山东省农民集中居住的政策建议。 1.4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1)创新之处 首先,由于我国农民集中居住刚刚起步,理论界的分析偏向于具体地市的实证分 山东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析,对其综合、系统的理论分析尚少。本文从经济学分析的视角入手,以资源配置理 论和供求理论为指导,为山东省农民集中居住的实证分析赋予了一定

47、的经济理论基 础。 其次,本文的分析是建立在对山东省 26 个乡镇的农民集中居住实地调研的基础 上,通过调研得到了真实、宝贵的数据并据此进行了实证分析,为山东省实际情况进 行系统分析创造了条件, 对以后的山东省农民集中居住建设的开展提出了切实可行的 政策建议。 (2)不足之处 本文的实证分析是建立在对山东省多个地市实地调研的基础上, 其实证结果在反 映山东省情况的同时,对其他地区甚至全国的农民集中居住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但 由于样本数量和调研区域的局限性,以及山东省农民集中居住实践的特殊性,在将本 文的研究结论运用于其他地区时,需以当地的实际情况为基础。 第 2 章 相关经济理论 12 第第

48、 2 章章 相关相关经济理论经济理论 2.1 社会产品分类 不同的社会产品具有其特征和属性, 按是否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的特点可将社会 产品划分为私人物品、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三类。所谓竞争性是指如果某人已经使 用了某商品则其他人就不能再同时使用该商品, 即一个人对某种商品的使用减少了其 他人对该种商品的使用; 所谓排他性就是指只有对商品支付一定价格的人才能使用这 种商品。 私人物品是指同时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社会产品, 市场机制只有在私人物品交 易中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在市场经济的运行中,由于各国政府和法律对私有制的认 可和保护,私人物品是最为常见的商品形式。 公共物品是指既不具有竞争性也不具

49、有排他性的商品,如国防、海上的灯塔等。 在公共物品的消费中, 由于其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点任何一个消费者在他人主动 提供了公共物品后可以免费的享有等量的公共物品, 所以作为经济人的消费者为了实 现成本最小和效用最大,他们会选择作“免费乘车者” 。由于搭便车现象的普遍存在, 公共物品的供给远远低于其最优的供给量, 市场机制在面对公共物品时难以充分发挥 其作用,出现了市场失灵。为了满足公众对公共物品的需求,政府需发挥其市场调节 的功能,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建设需政府向社会提供。 由于纯粹公共物品并不具有普遍存在性, 社会产品中的很多产品处于公共物品和 私人物品这两种形态之间,同时具有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部分特征。它们或者仅仅 具有非竞争性而不具有排他性,或者只具有非排他性而不具有非竞争性,或者只具有 局部的非竞争性和局部的非排他性,这样的物品称为“准公共物品”或者“半公共物 品” 。 农村集约的建设用地、农村基础设施、具有政策性的农村新型社区以及农村整体 环境的改善等既是农民集中居住建设的产物, 同时也是衡量农民集中居住进程和规模 的重要指标。 在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环境的改善等产物的使用过程中具有明显的非排 他性,对农村居住建设成果及产物的消费存在“拥挤点” ,当消费达到一定的数量时 就会出现消费拥挤的现象,必须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