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弥渡山歌的艺术风格与特色.docx

上传人:飞猪 文档编号:36760 上传时间:2025-07-09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7.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弥渡山歌的艺术风格与特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云南弥渡山歌的艺术风格与特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云南弥渡山歌的艺术风格与特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云南弥渡山歌的艺术风格与特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云南弥渡山歌的艺术风格与特色 摘要:在云南西部高原上的弥渡地区孕育着极富地方特色的艺术瑰宝弥渡山歌。弥渡地区民风纯朴,人们善歌善舞,当地的少数民族保留着原始古老的音乐艺术传统,同时也吸收着其他民族文化的精华,因而这里的民歌更带有少数民族传统气息,在旋律、曲式结构、语言、咬字、吐字、行腔的运用上也比广西、贵州等地的民歌更为丰富多彩。小河淌水是弥渡山歌的典型代表,在创作背景、演唱风格创新等方面颇具特色。 下载论文网关键词:弥渡山歌;民歌;小河淌水;音乐艺术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14)02-0190-03云南地区物产丰厚,少数民族众多。在云南西部高原

2、上的弥渡地区孕育着极富地方特色的艺术瑰宝弥渡山歌。该地区民歌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在旋律、曲式结构、语言、咬字、吐字、行腔的运用上也比广西、贵州等地的民歌更丰富多彩。当地少数民族保留着原始古老的音乐艺术传统,同时也吸收着其他民族文化的精华。小河淌水是弥渡山歌的典型代表,在创作背景、演唱风格等方面颇具特色。长期以来,无数音乐家和音乐工作者从弥渡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获取艺术灵感,创作出了众多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如放马山歌耍山调赶马调小河淌水弥渡山歌大河涨水沙浪沙等。相比其他地区的音乐作品,由尹宜公于1947年整理创作的小河淌水形成了创新的演唱特色,有着较自由、舒展、高昂、奔放的音乐风格特征,它

3、是这些少数民族歌曲中的典型代表,并以其优美的旋律、典型的东方元素享誉中外,甚至被中外乐坛誉为“东方小夜曲”。小河淌水的演唱多采取对唱的形式,也可独唱。在对唱时,由于演唱双方的距离较远,为了能引起对方的注意,在演唱前都要加一个较有激情的“引唱”,这也是云南弥渡山歌与其他地方歌曲相比魅力之所在。云南弥渡是滇西古城,今属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地处滇西高原,北接云岭、怒山,南倚哀牢山、无量山,临近大理石林和洱海。弥渡地区山清水秀,当地人与高山为伴、与自然为友。这里民风纯朴,人们善歌善舞,性格温柔多情,山歌形式多样。小河淌水作为弥渡山歌的一种代表作,主要讲述了青年男女互诉情谊及对美好爱情的向往,这部作品是

4、对年轻男女之间爱情完美的展示。在当地有一个古老而又感人的传说:一个善歌的阿妹住在马尾山脚下,青山绿水养育着这位美丽的姑娘,阿哥是众多马帮成员中最能歌的年轻人。某日,阿哥随着马队路过马尾山时遇到了美貌的阿妹,两人一见钟情,在山涧中对歌整日,彼此心印相通许下誓言等来日相约再见。可是,那个海誓山盟的阿哥走后就没有再回来,而痴情的阿妹在每个月圆的夜晚都会在两人相遇的山涧等待阿哥的到来。小河淌水就是在阿妹焦急忧虑、不断渴盼中唱出的心曲。这首歌感动了后来的许多年轻人,常常在求亲对歌时男女对唱,彼此告知白首莫离的心情,从而形成了弥渡山歌所特有的悠扬婉转、细腻多情的音乐曲风。弥渡山歌具有婉约含蓄的音乐特点。音

5、乐是根植在现实生活土壤中盛开的花朵,艺术作品只有在生活中汲取养分才能更绚烂的绽放。在小河淌水中,作曲家通过自如、恰到好处的运用切分音与自由延长符号,对歌曲中内在婉约、羞涩含蓄的情感表现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将地方音乐独特的风格特色尽显无遗。小河淌水中的延长音与切分音是在每句话的停顿呼吸处作了有意识的延长,是根据当地少数民族说话的语调而创作的,这些都是从生活中感悟、吸收、综合、归纳出来的。小河淌水由一个力度上从弱渐强(p-f)的衬词“哎”音的自由延长来展开音乐情绪,在“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中也有延长音和切分音的处理,每一乐句的高音“re”上方都有一个自由延长符号;在每一乐句的尾音处做切分延长;

6、想起我的啊妹”的“妹”字音符“sol”为切分节奏。整个乐句共14小节的旋律中自由延长、切分音的运用多达15处,缓慢自由的节奏不但没有破坏语气和语言上的正常运用,没有使整个作品显得凌乱无序,反而在节奏上对音乐进行了充实,更能体现出弥渡女孩的柔情似水,加强和延伸了歌曲的涵义,让人们听起来有一种“余音绕梁而三日不绝”的情意连绵不断的感觉,突显了弥渡地方音乐在情感与曲调上的绵延与巧妙补充的风格。弥渡山歌具有精简而完整的曲式结构布局。小河淌水是两段体结构,两段的曲式简单明了。第一乐句是将四个音颠倒使用,并在此基础上有意识地把时值延长并加以重复,在重复中变化。第二乐句是在第一乐句的下五度进行自由模进构成

7、第一个乐段。乐句与乐句之间一问一答,交相辉映。用一个自由延长小节的“引子”为第一乐段的展开做铺垫,而第二乐段是以经过句的形式引出来的,并且所用的音乐材料是第一乐段的重复,内容相连,环环相扣,以此构成了整个段落的统一,也构成了歌曲中最简单、最基本的曲式结构。这样一来,既加强了弥渡山歌所特有的音乐色彩的变化,又使曲式结构更加饱满,令人回味无穷、意犹未尽。山歌的历史悠久、分散广布、种类繁多,每个地方的民风与民歌特点各异。北方的风格较粗犷豪放,而南方的风格则比较细腻婉转。弥渡当地把山歌叫做“调子”。小河淌水作为云南地区传唱最多、最早的现代山歌,被当地山区人民起名为“弥渡山调子”。“弥渡山调子”具有明显

8、的起伏有序、错落有致的旋律风格。小河淌水在旋律的运用上加强了南方少数民族歌曲的特点。歌曲是用民族羽调式写成的,整体的旋律线条起伏有序、错落有致。全曲速度变化不大,节奏宽松自由,把云南弥渡山区民歌真挚、柔美的音乐特色展现的淋漓尽致。乐曲开始部分4拍子的“la”音用意味深长的“哎”作“引子”,把人们带进空旷清澈的溪流山涧,从而引入音乐的主体部分。旋律线条优美流畅、回环,整个旋律主线是以la、do、re、mi这四个基音的变化来展现的,如:上下五度模进、五声音阶级进、四音列的逆行和四度跳进的发展手法,将调式主音“羽”作为每个乐句的开头,使各个乐句在音乐基调上的联系更加紧密、张弛有节,像是那静静流淌的小

9、河在反复诉说着弥渡姑娘的心声。这4小节在节奏上只作稍微变化,在旋律中采用反复三遍演唱“哥啊,哥啊,哥啊,啊”,力度由“f”到“ff”一步步增强,与开始的“6- - -”音遥相呼应,以层层递进的旋律把小河淌水的整个情感元素推向了最高潮,动人心扉的乐音引人深思,把对情哥哥的呼唤与深情发自内心最深处,对阿哥情感的流露与抒发炽热而强烈,更有效地诠释出弥渡女孩的痴情。 在演唱弥渡山歌时,不单只注重技术层面的要求,还要加强与提高各方面的艺术修养与文化底蕴。对待每一首歌曲,不仅对曲目要有较高的演唱技巧,还要准确地把握歌曲的曲风,以及地方语言风格、咬字、行腔与情感的处理,才能真正做到歌与声、情与意的统一。弥渡

10、山歌小河淌水与其他少数民族地区民歌显著的区别是歌词较口语化,由于与当地的生活环境及文化内涵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每个地区的地方性口语也不尽相同。语言是歌曲的灵魂,形象化的语言是歌唱的基础,语言的正确表达对整个音乐的把握至关重要。创作者在写作歌词时是建立在对当地语言文字深刻理解与掌握的基础上,歌唱者也只有真正领悟和把握地方语言特点,才能把歌词通过音乐富有感情的表达出来。各地方的民歌歌词内容一般都是由感而发、借景抒情、即兴创作,从日常生活中感悟而来,反映当地文化特点、生产生活方式和情感色彩。小河淌水的曲调采用的就是能够表达女子思念恋人的山调俚曲,歌曲的演唱在声调的变化上与当地的方言有重要的联系。其中

11、你咯听见”中“咯”是云南地区少数民族留存彝族当地的语气词,在汉语里的意思就是“你真的可以听到吗?”。小河淌水歌词中“亮汪汪”“清悠悠”就像兰花花中“青线线”“蓝线线”一样,女声用当地的这种方言来演唱能自然的表达出一种爱怜、娇柔的情感像初生的太阳一样的“亮”,透出的是从里到外鲜活的“真”;像水一样的“清”,透出的情感是金子般的“纯”,少女生命中所律动的“美”。小河淌水把妙龄少女对爱情的向往融入到歌词中,娓娓细语又声声传情,把弥渡山歌地方语言风格运用得恰如其分。弥渡山歌注重咬字、吐字及行腔的正确运用。歌曲风格不同,演唱时咬字、吐字也不尽相同。在演唱进行曲式的歌曲时,吐字一般要坚定有力的吐出;在

12、演唱欢快、跳跃式的歌曲时,吐字一定要轻巧、迅速;抒情性较强的小河淌水第一句呼唤性的“哎”自由延长,在发声前像闻到早晨清新的空气时一样缓缓吸气把气沉至丹田和后腰,同时用打哈欠的感觉把喉部放下、笑肌提起,把韵母“a”咬的轻巧、柔和,富有张力,随着舒缓的气息,感觉把“a”咬送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后再归韵到“ai”上,力度由“p”到“f”(渐强)唱出来,把那种恬静、空旷、呼唤的情感表现到位。“唱曲之妙,全在顿挫,宛然如见,方是曲之尽境。”“如喜悦之处,一顿挫而和乐出;伤感之处,一顿挫而悲愤出。”这些都表现了抑扬顿挫在行腔运用上的重要作用。歌唱者在演唱时把各种强弱音合理巧妙地运用到位,才可使行腔有序、分明。

13、小河淌水这首歌曲的曲调柔美,高中音区之间相互依存、呼应,逻辑清晰,在行腔的运用方面,演唱时要做到柔和、细腻、连贯等几个方面,把曲调的悠扬抒情和情感的委婉充分地表达出来。乐句中如“月亮出来亮汪汪,亮汪汪,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哥像月亮天上走,天上走”,语言的运用自然清雅,演唱时要把“月亮出来亮汪汪”和“哥像月亮天上走”中的每个字用稍弱的行腔慢慢吐出,在反复唱的“亮汪汪”和“天上走”时用较强的力度发出“亮”和“天”,这样演唱的层次感就非常鲜明、突出,情感也十分贴切到位。只有把握好行腔的运用,歌声才动听,才能把音乐形象表现的栩栩如生,才能感染听众,刻画出完美弥渡山歌的艺术意境。“唱曲之法,不但声之

14、宜讲,而得曲之情为尤重。”音乐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情感艺术,良好的音乐审美能力是演唱者展现声乐作品艺术魅力的基础,不同的歌曲有不同的情感内容,有的能够真情演绎,有的却无情而歌。歌唱者不但要准确的理解与诠释歌曲内容,还要把自己植入作品意境与角色里,通过真实自然的歌词展开丰富的想象力,亲身体会作品的意境,做到形、神、韵、情、味到位,对于突出原创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的初衷是至关重要的。小夜曲是一种抒情风格的、中世纪欧洲行吟诗人在恋人窗前所唱的爱情歌曲。其中爱情与诗是两个关键词,歌词一般都是用诗篇谱写成的,表达了男女青年深情倾诉的一种真挚浓烈之情。被称为“东方小夜曲”的小河淌水向人们展开了一副充满诗意、

15、浪漫的画面,在演唱时,要赋予角色、歌词内容、情绪、环境极大的想象空间:在河边等待阿哥的多情阿妹在银色月光的映衬下,伴随着动听的涓涓河水声,阿妹有感而发,由心而发,在音域宽广、音区高的整个曲目里音量由柔弱进而强烈,再由强烈慢慢渐弱,节奏舒展、自由,把对阿哥深情的呼唤揉入优美的旋律中,伴着月光、随着河流由远而近,又由近及远,也把女子思念恋人的感情伴着月光、随着涓涓的河水逐渐流向远方,飘向阿哥和人们的心灵深处,真切地把弥渡山歌含蓄、细腻的情感抒发的感人肺腑。舞台演唱时,在演唱小河淌水第二句“望见月亮想起”时头可稍向左上方仰起,眼睛稍向前方高远处深情凝望,仿佛哥哥就在前方不远处等待着阿妹;在唱“我的哥

16、时头稍向右下方微侧,下巴平收,眼睛稍向右侧平视、面带羞涩,把少女阿妹含羞待放的心理展现的恰到好处。此正如李渔所说的“唱曲宜有曲情。曲情者,曲中之情节也。解明情节,知其意之所在,则唱出口时,俨然此种神情,问者是问,答者是答,悲者黯然魂销而不致反有喜色,欢者怡然自得而不见稍有悴容;且其声音齿颊间,各种具有分别,此所谓曲情是也”。弥渡山歌小河淌水已流传了半个多世纪,它在声乐、器乐、舞蹈等多种表现方式上都取得了良好的艺术成就。特别是在2007年9月莫斯科轻歌剧院成功演绎了芭蕾舞剧小河淌水,把我国云南弥渡民歌元素与西方优美的芭蕾舞台艺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引起了世界的轰动。小河淌水不仅是我国现代音乐艺术上的一朵奇葩,更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部经典之作,我们不仅能从它的曲调、歌词中感受到云南当地的风土人情,人们对生活、爱情的向往与执着,更能体现出中国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与博大精深。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若要让世人接受,就必须有丰富的历史底蕴和厚重的思想深度。因此,我们不能只局限于有了像小河淌水这样的少数民族遗产文化,我们各民族优秀的艺术家们还应用音乐架起时代的桥梁,在我国幅员辽阔、音乐文化气息浓厚的土地上保护、传承、挖掘出更多更优秀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让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音乐的沃土上继续发扬光大,绽放更璀璨的光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艺术/历史 > 民俗传统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