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古代经济的繁荣》课件.ppt

上传人:小小飞 文档编号:3824016 上传时间:2019-09-26 格式:PPT 页数:62 大小:1.5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版高中历史《古代经济的繁荣》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古代经济的繁荣》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古代经济的繁荣》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古代经济的繁荣》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古代经济的繁荣》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民版高中历史《古代经济的繁荣》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版高中历史《古代经济的繁荣》课件.ppt(6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经济生活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它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并在社 会政治、思想文化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中国古代经 济史仍是命题者关注的焦点。从命题的 趋势来看,商品经济和城市经济的发展、 江南的开发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人口政策和土地政策 的演变将是高考的重点。,古代中国经济的繁荣,汇报内容 2008年与2007年考纲变化 古代经济框架规律的总结 2008年关注的某些问题探讨 试题举例,一、2008年考纲与2007年考纲在古代经济方面增加的考点: 1)西周的井田制,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 手工

2、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化, 隋唐时期的社会生活。 2)从增加的考点看, 1、显示了文综历史命题侧重对经济生活和物质 文明的考查,体现了中央关注经济、关注民生的问题。 2、加大了对农民问题的考察。,二、农本商末足自给中国古代经济史的复习,古代经济=经济原因+经济制度+经济结构+经济布局,农业=生产力(人口+土地+作物+工具+技术+水利+布局) +生产关系(土地制度+赋税制度+政策调整),手工业=门类(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煮盐酿酒+玉器漆器 ) +特点(门类+种类+工具+技术+分工+规模+布局+政策),商业=城市+交通+商品+商人+市场+货币+边贸+外贸+,经济布局=经济成份(

3、农、手工、商)比例变化+经济重心变化(如南移)+经济方式扩展+,分析古代经济,一般是先分析该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经济政策的调整,再从农业、手工业、商业各方面分析经济发展情况,最后从总体上把握经济布局和经济总特征。,经济发展原因=继承+政治+政策+交往+群众+科技,经济制度=总制度+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经济结构=农业+手工业+商业,历代经济发展的总体特征:,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与推广,私田取代公田,各国变法运动,生产力的进步,生产关系变化,上层建筑变革,江南经济迅速开发,南北经济趋向平衡,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主要地位,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隋朝统一以后,在短期中实现繁荣,

4、唐朝经济的特点表现为前期繁荣,后期遭破坏,整体: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手工业上: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但受到封建生产关系阻碍,农业上:从国外引进了高产农作物,商业上:商业繁荣,外贸上:由于闭关政策,对外贸易在明中期以后受到限制,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生产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 农经济 2、所有制结构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体 3、生产技术精耕细作 4、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5、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6、各地区各民族经济发展不平衡,统治者重视农业的原因: 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安定民生,从而有利于稳定和 巩固其统治地位。 农业是国家富强、实力雄厚的源泉,又是国富力 强的标志。

5、农业的发展,也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和市 场。 农业也为战争提供了物质基础。如西汉武帝用兵 匈奴,如没有西汉前期农业的发展、钱粮的充足是 不可想象的。,三、结合考纲、热点、新教材 相关问题探讨:,1、社会和谐关注民生、民本问题 2、与新教材联系,尤其注重市场、城市发展 3、考纲新增加的内容,特别是社会生活 方面学生很容易忽略。 4、中外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5、人口问题,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摘自党的十六大报告,背景材料,(一)、社会和谐关注民生、民

6、本问题,、和谐思想以人为本的思想 儒家的“民本”思想,孔子,仁:“仁者,爱人”,“已 所不欲,勿施于人” 德治:以德治民,反对 苛政和任意刑杀,孟子,政治上主张仁政 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统治者的”民本”思想,唐太宗认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君多欲则 人苦,朕所以抑惜损欲,克已自励耳!”主张“君能 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夫治国犹如栽树 ,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 何得不安乐乎?”,上述言论反映了唐太宗什么思想?根椐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统治时期,为使社会稳定、和谐地发展,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关系方面采取的重大举措。,

7、存百姓的思想。政治:知人善任,虚怀纳谏;革新政治,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经济: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文化:兴科举,以儒为师,大办学校。民族关系: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世的黑暗, 集中力量批判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号召 消灭专制王权、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追 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启蒙思想,人文主义重视人的价值,崇尚人性,要 求把人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是资产 阶级反封建、反中世纪神学世界观的思想 武器。 但对人文主义的过分推崇,也导致 了个私欲的膨胀、泛滥和社会的混乱。,西方的人文主义和启蒙思想,2、和谐的实践,古代中国的封建盛世,太平天国 颁布天朝田亩

8、制度,要建立“有田 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 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和康乾盛世等。,新中国成立后在民主建设、经济建设 中的经验,独立宣言: “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他们被造物主赋予它们固有的、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有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如果遇有任何形式的政府损害这些目的,人民就有权利改变或废除它”,人权宣言 人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 平等的;自由、平等、安全 和反抗压迫都是不可动摇的 人权;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 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罗斯福新政与就业问题:,二战后,西欧国家推行的社会福利政策,20世纪新加坡

9、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减少失业 人数等,缓和了社会矛盾。,重视道德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稳定社会秩序。,3、人与自然的和谐,列举唐朝不利于生态平衡的农业 生产活动并分析原因。,放火烧山,围湖造田。 魏晋以 来,大量人口南迁,隋唐时期江 南经济得到进一步开发,因过度 开垦土地,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 影响 ;古人对生态环境认识的 局限性。,1、春秋战国时期 市场: 中原市场繁荣,可买到南方的象牙,北方的马,东方的鱼、盐,西方的皮革 城市: 齐国的临淄、赵国邯郸、楚国的郢聚集着许多人口,(二)、与新教材联系,尤其是市场、城市,2、隋唐时期 市场: a、商人足迹遍全国,胡商

10、也遍布各大都会 b、隋铸五铢钱,唐用开元通宝,成为历代货币的范式 c、城里有固定的交易场所“市“,政府设官员管理物价、税收等,市内有邸店、柜坊 d、大城市里有夜市,农村有定期举行的草市,2、隋唐时期 城市: a、长安与洛阳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全国商业大都会 b、扬州与成都是长江流域东西两个商业中心,扬州集散江南物产,国外商人云集,夜市繁华,唐后期,是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成都物产富饶,有“扬一益二”之说 (注:隋唐的商业与城市是考生掌握的重点,现补充唐朝在商业繁荣的同时也受到一些限制:店铺不能任意扩大铺面、摊位 市的买卖有时间限定,仍有“日中为市”的古风 长安城内坊、市分开),3、明清时期

11、市场 a、国内市场扩大,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投放市场 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c、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商贸城市,全国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贸城市 d、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 城市: 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商贸城市,全国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贸城市,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变化的主要特征(趋势):,市民生活:市民的生活方式和观念逐渐发生变化, 文化生活日趋丰富。(史实),性质特点:传统政治性城市逐渐向经济性城市发 展;明清时期商贸专业化加强。,数量规模:数量增多、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增加 (体现城市化),地理位置:南移、东移。,宋词繁荣、话本兴起、元曲繁荣、风俗画出现、

12、明清小说发展的共同社会原因是什么?,(三)、考纲新增加的内容,特别是社会 生活方面学生很容易忽略。,特别在风俗、服饰、饮食、娱乐 以隋唐为例,唐代男子普通服装:幞头、袍衫、靴带,服色等级严格,旧唐书卷四五舆服志: 隋炀帝大业元年“创造衣冠,自天子逮于胥吏,章服皆有等差。五品已上,通著紫袍,六品已下,兼用绯绿。胥吏以青,庶人以白,屠商以皂,士卒以黄”。 唐高祖“武德初,因隋旧制,亦名常服,唯以黄袍及衫,后渐用赤黄,遂禁士庶不得以赤黄为衣服杂饰”。,青,绿,绯,紫,服色,八、九品,六、七品,四、五品,一至三品,品阶,贞观服色,唐代服饰,隋唐的饮食,粟为主,山东地区,米为主,淮河以南广大地区,麦为主

13、,西北地区,粟、麦为主,稻米较少,关中河南地区,各种点心,糕,粟米粥、稻米粥、麦粥、面粥等,粥,粟米饭、稻米饭、麦饭等,饭,胡饼、蒸饼、馒头、汤饼(面条)等,饼,三彩住宅,唐浴佛节,佛光普照遍长安,吃斋诵经建寺庵。居士男女多布施; 为求来生结善缘。,唐走马射箭,吐番马球号波罗,传入大唐靡中国。民间亦好击鞠乐,无奈 马少骑驴多。,孟贲古冶两相搏,强者角抵在必得。今番对阵显身手, 他日三军勇报国。,唐相扑,政治背景: 资金: 资源: 技术: 劳动力 市场:,地租货币化,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手工业发展(技术、规模、分工、分布);科技进步,人口的增长,自由雇佣队伍日益扩大,熟练手工工人出现,农产品

14、商品化,城市商品经济发达、市场繁荣,(四)、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条件:,明清实行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改革,经济作物(如棉花)的普遍种植,为其提供原材料,西方,中国,政治环境,经济政策,对外政策,思想条件,宽松,受专制统治压制、得不到政府扶植(上层建筑反作用),重商主义政策,鼓励工商业发展对外贸易 ,重农抑商政策,限制资本主义发展(故缺乏资金、劳动力),新航路开辟后积极对外殖民扩张,闭关政策:禁止限制海外贸易(故市场狭窄,丧失外贸主动权。),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为资本主义发展解除精神枷锁,文化专制、禁锢思想(思想的反作用),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根源:腐朽的封建制度阻碍着资本主

15、义萌芽的成长,(1)农民遭受残酷的封建剥削,无购买力,(2)地主和商人赚钱买房,严重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3)封建国家政策限制:关卡,商品重税,限制手工业规模,(4)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禁止或限制海外贸易。,中外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快慢原因对比:,(五)、人口问题,1、我国古代人口数量的增长 秦朝时全国人口约200万。 西汉末年达到5059万,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5。 从秦代到清康熙元年,除两宋和明代中期我国人口曾达到1亿左右外,一般在6000万徘徊。 从清康熙元年到鸦片战争爆发前的178年终,我国人口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人口总数连闯四关:1684年达到1亿;1762年突破2亿;1790

16、年越过3亿;1834年超过4亿,2、我国古代人口流向 由人口稀少的荒漠草原向黄河流域迁移。如东汉以后的五族内迁;元朝时女真和蒙古人的南下。 北方人民南迁。如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南迁;五代十国时期中原人民流落江南。 内地人口向边疆迁移。如秦朝迁50万中原人去越族地区;元统一后许多汉族人到边疆去。 华人外流。如唐朝时有人到南洋;郑和下西洋后去南洋的人更多。 外族内流。如唐朝时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道我国一些地区居住;元朝时形成回族。,3、我国古代人口迁移的原因 少数民族生产方式的落后和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吸引少数民族内迁。 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安定导致大量北人南迁。 统治阶级出于政治、

17、经济、军事目的组织军民迁移。 统治阶级专制统治、土地兼并等,使农民流离失所,导致人口被迫迁移。 4、我国古代人口迁移的意义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有利于国家统一,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有利于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各民族经济的进步发展。 有利于江南的开发,推动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开发南洋,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贡献。 人口分布日渐合理,人口资源得到开发和利用。,5、我国古代人口政策及其教训 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是生产力的构成因素。人类社会迄今已存在三代生产力:手工生产力、机器生产力和信息生产力。我国整个古代都处于第一代生产力,以简陋的手工工具为整个生产力基础,人的体力成为主要动

18、力,劳动者为体力型。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或劳动人手的增加,对于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就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为此,我国古代国家往往采取鼓励人口增殖的政策,众多的人口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人既是生产者,又是征税和服兵役的对象,因此人力资源倍受重视。国家鼓励人口增殖的政策,具体表现在:对生育子女者,免征赋税;对晚婚子女,课以重税;对世代同居的大户征收重税。 我国古代,一般把人口和劳动力的增长当作发展社会经济的先决条件。不仅如此,还把人口和劳动力的增长当作社会繁荣昌盛和国力强大的象征。 国家促进、鼓励人口和劳动力增长的政策,在一定时期内直接促进了经济的兴盛。但人口的过多增长,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将产生

19、消极后果。如滥垦滥伐、盲目开荒、于水争地等给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破坏,反过来又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6、当前民工流动的成因、特点和利弊 成因:a.农村剩余劳动力多,经济收入低;b.农村生态环境压力大;c.农村劳动艰辛,文化落后;d.农村体制改革;e.城市的吸引力。 特点:a.流动据经济定向,主要是从山区流向平原,从农村流向城市,从贫困地区流向发达地区。b.季节性流动以成年民工为主,“外籍工人”以年轻人居多。c.流动不稳定。d.文化素质偏低。 利弊:民工的流动有效调整了我国各地区劳动力的余缺,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许多外来民工为城市发展和繁荣起了积极作用;民工的劳务收入、文化技术水平的提高,对改善农村

20、经济,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因此“利”是主要的。但民工盲目无序流动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最突出的的城镇民工的违法犯罪率有所上升;违反计划生育, 城市人口激增,住房紧张,交通拥挤,增加城市就业压力,损害环境等。,材料一 秦简公七年(公元前408年),初租禾。 史记六国、年表 材料二 秦孝公任商鞅。鞅以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 材料三 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令黔首自实田(自报土地实数)。 史记秦本纪 回答: 结合上述材料,以秦为例,概述我国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过程。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私

21、田的不断扩大,各诸侯国先后用国家赋税制度和法律条文,将土地私有制度法定下来。秦国的“租禾”是根据田地产量征收赋税,实质上是开始承认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商鞅变法“废井田,制阡陌”,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定私有制度。 经过战国时期的变法,新的封建制度在各诸侯国确立。秦统一后,令农民自报土地实数,按亩纳税,是在全国范围统一实行封建土地制度。,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有关土地分配各有哪些内容? 内容: 商鞅变法规定废井田,开阡陌、按军功受爵,实质上是推行土地私有制; 孝文帝改革规定政府把所掌握的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受田者要交租、服役,实质上是推行土地国有制。 分析相关的历史背景,我们可以得到什

22、么启示? 背景: 战国时期由于铁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显著发展,以家庭为单位进行个体生产完全可能,废除井田制,按新的方式组织生产,可以调动生产积极性,增加国家收入,同时,按军功授爵可削弱奴隶主贵族的经济实力; 北魏时由于北方长期战乱,很多人流离失所,存在大量的荒地,同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也逐渐学会了农耕生活,政府按一定方式分配给农民耕种,可以使社会安定,发展生产稳定统治 启示:生产关系的变化一定要从当时的生产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当今中国农村人口膨大,农民生活条件急需提高,如何处理好“三农”问题是中国社会走向和谐健康发展的重要课题,回顾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结合农业发展

23、的现状,对此你有哪些看法和建议? 中国是世界上农业的发祥地之一。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分别在中国的北方和南方形成并不断走向成熟,在自耕农出现以后,“男耕女织”式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农村的主要生产方式,这对中国今天的农业发展依然有深远影响,而从中国古代农业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我们意识到提高生产技术和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因此今天我们要努力建设效益社会、和谐社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历代经济持续发展的原因:,奴隶制生产方式的促进,三代经济发展的积累,秦汉经济发展的积累,魏晋经济发展的积累,宋元经济发展积累,局部统一,各国变法,南方局部统一相对安定,国家统一,强盛,国家统一,统治者的重

24、视,各国统治者的重视,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轻徭薄赋、劝课农桑,调整生产关系,鼓励生产,继承,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北民南迁,民族交往密切,中外交往频繁,奴隶的辛勤劳动,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交通发达,海陆丝绸之路畅通,民族融合,政治,政策,交往,群众,技术,高产农作物的引进和技术的进步,民族交往密切,中外交往频繁,农业1:生产力发展规律,私田,大量开垦,农耕规模缩小、边疆开发(河西、辽东),江南(围湖造田、向山要田),五谷,品种增多,产量提高,水稻产量提高、茶叶,木石工具,铁器,水椎水磨(谷

25、物加工),曲辕犁,施用肥料,牛耕,技术进步,牛耕推广到西北、施肥传到南方,桔槔、工程,水利兴修较多,翻车(灌溉)曹魏和北魏,筒车、大运河、专职官员、工程,棉花江南推向江北,引进玉米甘薯,粮食产量增加,蚕桑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形成专业区域,贫瘠土地得到利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7页,14页,58页,79页,130页,贾思勰齐民要术,徐光启农政全书,农业2:生产关系发展规律,农业生产关系规律,所有制变革(土地制度),赋税制度,政策调整,奴隶社会国有,封建社会国有,封建地主所有,战国,自耕农所有制,井田制,王田制,屯田制,均田制,在封建社会占主导,国家税源,西汉,魏晋,唐初,北宋,明朝

26、,清初,更名田,商鞅变法,休养生息,劝课农桑,轻徭薄赋,王安石变法,轻徭薄赋,更名田,西周丝织刺绣,青铜时代,商周遗址,安阳妇好墓,河姆渡商周,长沙楚墓麻布,铸铁柔化技术、金银错技术、雕铸艺术(莲鹤方壶),夹纻技术,池盐海盐井盐,春秋酿酒曲,齐国官营考工记,曹魏、吴国、蜀汉,北魏、百炼钢、灌钢法,南青、北白,质量好、产量大、成中心,分布广、品种多 外来风格,切削 抛光 焊接,唐三彩 秘色瓷 白瓷,推进器,手工业门类=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煮盐+酿酒+ 玉器+漆器+专著,酿酒煮盐,夏商西周,明清,造纸印刷,新式纱绸机、资本主义萌芽,双色套印技术,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工具革新,生产技术提高,

27、分工更加细密,规模扩大产量提高,明清手工业特点:,隋唐手工业特点:,(1) 部门齐全,产地分布广.,(2) 生产规模大,产量多.,(3) 分工细,品种多.还出现许多新产品.,(4)技艺高,具有外来风格.,手工业特点=门类+种类+工具+技术+分工+规模+布局+政策,生产关系,商业=城市+交通+商品+商人+市场+货币+边贸+外贸+ 布局,时期,商周,春秋战国,隋唐,明清,商品,商朝都城,各地土特产交流,固定贸易场所市(邸店柜坊);夜市;草市,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投放市场,市场,区域间长途贸易,中原市场形成,长安、洛阳 扬州、成都,国内市场扩大,城市,商以贝为货币,许多都城(临淄、邯郸、郢)成为繁华

28、商业都市,隋朝:五铢钱 唐朝:开元通宝,北京、南京 江浙地区:市镇,货币,外贸,郑和下西洋,闭关政策,外贸比例小,允许外商自由贸易,白银成为流通货币,边贸,交通,夏:陆车,水船,泥橇 ;旅舍、邮驿传递,内:大运河、驰道外:海陆交通发达,边境互市,边境互市,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评价,封建社会初期,商品经济发展促进封建地主阶级的形成和封建统治的加强; 封建社会中期,商品经济发展,有利封建政权的巩固,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封建制度起了瓦解作用。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经济上瓦解着封建制度,政治上动摇着封建统治秩序,思想上冲击着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1)、古代农业生

29、产工具、技术的发展与创新: 1、商周时期使用的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工具,仅有少量青铜工具。 2、春秋时期:铁农具开始出现。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铁器时代到来,标志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显著提高。 推广过程:西周出现铁 春秋战国农具 秦朝岭南 西汉长江流域、西域 东晋南朝江南 唐末契丹 五代女真 3、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牛耕并逐渐推广,这是农用动力的革命。影响巨大。 4、西汉:农具改进,出现犁壁。发明播种工具耧车(非考点) 5、三国时期:灌溉工具翻车 6、唐代:创制了曲辕犁和筒车 7、 农业生产力发展趋势:工具原料变化 工具制造技术提高 农用动力的改变 生产技术提高 与科学技术结合、发展,2

30、)农业生产方式:集体简单协作个体家庭农耕(小农经济) 2、小农经济(封建社会中长期占主导地位) 1)定义: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的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需要和缴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方式。 2)形成的条件: 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3)特点: 自给自足性:没有天灾、战乱、苛政情况下 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封闭性:相互之间缺乏交往与合作 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 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4)评价 积极:生活安定, 农民有较高

31、的生产积极性,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基本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消极: 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很难扩大再生产,也会逐渐阻碍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很难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造成环境恶化 对自耕农经济的理解: 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才能为小农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没有天灾,如水旱虫灾等,统治者也要重视水利的兴修 统治者的剥削要适度,轻徭薄赋,给人民以休养生息的空间,(二)、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1)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土地公有制:原始社会 井田制: 形成与发展:商周时期 实质: 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实质上是贵族土地所有制。 主要内容(特点): 一切土

32、地名义上属于国王所有。(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分为公田(贵族占有,农夫耕作,收获全部归贵族) 和私田(分授劳动者,只有土地的使用权,没有所有权)。,2)、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 (1)封建社会土地制度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 1)形成原因:(即井田制瓦解的原因) 生产力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出现了许多私田,私田 主人不向国君交纳贡赋;根本原因 战争频繁,井田上耕作的劳动力不断减少,井田制趋于瓦解 改革促进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直接原因 2)形成过程:春秋战国的变法运动 3)主要形式 封建大地主土地所有制支配地位,形成于春秋战国;东汉唐朝采用田庄式的经

33、营模式;宋初“不抑兼并”、“田制不立”。灭于新中国成立时期。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补充 封建土地国有制均田制(形成北魏、完善隋唐、瓦解唐中后期)、屯田制(曹魏军屯、民屯),(4)特点: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体 、自耕农土地私有制也占一定比例 、封建政府和皇帝还直接掌握一部分土地 (5)演变规律 地主土地私有制不断扩大,自耕农土地私有制和国家所有土地逐渐减少 认识: (1)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制度的变革和调整;而土地制度的调整又促进生产力(社会经济)的发展 (2)说明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4)土地兼并 1)土地兼并的原因 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根源 封建经济的发展主要原

34、因 土地兼并是封建经济发展的结果,是地主土地私有制和地主阶级力量增长的表现。 2)土地兼并的后果: 减少政府的财政收入(封建国家和地主的矛盾) 恶化农民的生存条件(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土地兼并使农民更加贫困,无力购买手工业品;对地主而言,由于地租很重,他们更乐于投资地产,因而影响了手工业扩大再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成长。,3)封建政府对土地兼并的限制及作用: 土地兼并与封建政府有直接的利害冲突,两者的 矛盾在于争夺财源,因而历代王朝都采取过抑制 兼并的措施。如王莽的王田制、隋唐的均田制、 王安石的方田均税法等。这些措施虽能暂时起到 一定作用,但由于不能触动封建

35、土地私有制,因 而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农民阶级通过起义的 方式,进行均田免粮,来解决土地兼并问题,但 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也不能成功。,注意:土地兼并激化两种矛盾 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 封建国家与地主阶级的矛盾,古代经济重心南移过程图:,政治南移,重心南移过程,政治南移,政治南移,古代赋税制度演变规律总结:,由以人丁为主向以田亩为主过渡,人丁税所占比重越来越小,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变,由不定时逐渐转为基本定时,由必须服役到可以纳钱物代役,由多元到一元由繁到简,对商品开始征收重税,唐代两税法及以后各朝税制,明代一条鞭法赋役征银,唐代两税法一年按夏秋两季收税,唐代“庸”制纳绢或布代役,明代一条鞭法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明清两朝最为典型,清“摊丁入亩”,彻底废除人头税,北宋王安石募役法纳银代役,清代摊丁入亩地丁银,唐代两税法取消租庸调和其他一切杂税杂役,北宋王安石募役法纳银代役,唐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