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弹力》课件.ppt

上传人:椰子壳 文档编号:3835324 上传时间:2019-09-28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3.2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弹力》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弹力》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弹力》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弹力》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弹力》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弹力》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弹力》课件.ppt(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弹力,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说教材,弹力是教科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是继重力后的第二大力,是学习摩擦力、静力学、动力学的预备知识。在显示微小形变时用到的光放大,是以后学习卡文迪许扭秤和库仑扭秤的前提,同时在探究“弹簧弹力和伸长”关系的活动中用到的实验法、图像法既深化了第一章所学的v-t图、s-t图,又为后面探究加速度和力、质量关系时做好了准备,因此本节内容在知识和方法上都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是高中物理的重点之一。,说学情,学生在初中已学过“弹力”,知道支持力和压力都是弹力;进入高一后,学习过了力的基本概念,掌握了一些物理研究方法,同时在生活中也接触过关于

2、弹力的生活事例,比如弓箭、跳板等,这一切都为继续学习弹力奠定了基础。但学生正处于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过渡的时期,对弹力产生的原因、大小、方向等抽象问题理解清楚还有难度,加之我校学生基础较差,自主的学习习惯有待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降低标高,分解难度,并将接触面情况的拓展安排在后面的学习中。,(三)教学重、难点,说目标,(一)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二)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图片、参与实验,把看到的现象与已有的经验结合起来,能说出什么是形变,会区别弹性形变与范性形变,领会将微小量放大研究的物理思想,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实验,知道什么是弹力,能够说出并理解弹力产生的条件 3、通过阅

3、读教材,知道压力、支持力、绳子的拉力等都是弹力,会画出不同情况下上述弹力的方向 4、让学生经历探究弹簧形变与弹力的关系,了解科学探究方法,在该过程中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体会物理规律的价值,并知道在弹性限度内,形变越大弹力越大,理解胡克定律并能进行简单应用,(四)我在教学中会充分利用教材和生活中的素材,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充分体验,积极参与实验并预设了猜想、讨论、设计方案并验证的探究过程。,弹力产生的条件及方向的判断 探究弹簧弹力和伸长的关系 判断弹力的有无、理解胡克定律,2.学案导学法,说教法、学法,1.实验探究教学法,基于“我听见因而我忘记了,我看见因而我记住了,我亲手做因而我理解了”

4、的理念,本节课在问题的解决先提出假设和猜想,然后引导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在该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采用“量化”和“非量化”的评价,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利用学案增加学生的活动和参与意识,顺利完成课堂的教与学,说教学过程,设计理念,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教材情境为基础,让学生自主猜想、自主设计、自主实验。运用学案导学模式,体现“多元教、多元学”,努力构建高效课堂。,创设情境认识形变,总结产生弹力的条件,定义弹力,探究弹力的方向规律,探究弹力的大小的规律,达标检测,课堂小结,说教学过程,说教学过程和设计意图,用物理眼光看图片,情境引入,环节1,用身边的器材感知形变,说教学过程和设计意图,认识形变,环

5、节2,微小形变,说教学过程和设计意图,微小量放大,细液柱高度变化演示,光学放大演示,说教学过程和设计意图,环节3,探究弹力的产生及方向,子环节1:探究弹力的定义和产生条件,课堂教学重点之一,本部分先借助学案上的若干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教材P51的四幅彩图,让小组展开讨论并分享结果,组组互评结果。然后借助“是不是所有形变都能产生弹力?”的问题引导学生分小组设计实验,进行验证,组内交流后由代表进行总结。在上述活动中表现积极的进行加分奖励。,说教学过程和设计意图,子环节2:探究常见弹力以及它们的方向,课堂教学的难点之一,本部分先由学生阅读教材,然后抛出四个情景,每个情景由2-3个小问层层递进,逐步搭建台

6、阶让学生理解。其中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怎样研究水平桌面的形变?”,就是想借助放大法分析支持力的产生原因,可以较好地演示形变方向,变抽象为形象,有利于学生理解“弹力方向和形变方向相反,和恢复形变方向相同”,更好地突破此难点。最后是两个练习。一个是画出斜面上物体所受到的支持力的示意图。在这个练习中将水平面换成斜面是为了知识的迁移。第二个练习是判断两幅图中相互接触的A、B小球间是否有弹力。设计的意图是为了引出学生对弹力有无判断方法的思考。,情境一,书放置于水平桌面上(书受到的支持力),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问题1.怎样研究当书放置于水平桌面上时,桌面所发生的形变? 问题2.书受到的支持力产生的原因

7、是什么?支持力和形变方向的关系? 问题3.画出图1中物体所受到的支持力的示意图,将水平桌面置换为薄板,情境三,静止的物体竖直悬挂于轻绳上,思考: 1.怎样研究有物体悬挂时,绳子的所发生的形变? 2.物体受到的拉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3.在这个情境中,绳子会受到拉力吗?若有,这个拉力的产生原因又是什么?方向如何?,将轻绳置换为橡皮筋,说教学过程和设计意图,探究弹力的大小,猜想,设计方案,实验验证猜想,总结归纳,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弹力和形变量成正比,即:胡克定律,环节4,这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创设情境,女子蹦床何雯娜夺冠 中国首获蹦床金牌,引导学生根据初中使用弹簧测力计的体验,带着“测力计读数的大

8、小到底和伸长有什么关系”进行猜想,提出设计方案,经小组讨论形成共识后进行实验验证。根据我校学生的实情,为了降低难度,提高课堂效益,在学案上设置了三个问题进行引导并提示学生阅读教材。,(1)如何确定弹簧的拉力的大小? (2)弹簧的伸长量如何来测,需要记录什么? (3)如何设计你的实验表格。,采集数据进行数据处理,最后再由我演示规范操作过程,强调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以上环节设计的意图是:由学生进行猜想、实验和得出规律,并借助信息技术绘制F-X图像,既充分将信息技术资源和物理教学进行了整合,又较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品质。,环节5,规律的应用,分为定性和定量两部

9、分。在定性环节,让学生回到引入新课时的图片进行开放式地讨论,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生活离不开物理理论,做到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学习过程。定量环节是一个计算题。可能有较多学生混淆形变量和长度,那么就将学案上的备用练习作为矫正。,说教学过程和设计意图,达标检测,环节6,说教学过程和设计意图,课堂小结,思维导图,环节7,说教学过程和设计意图,作业布置,1、p53 6 、7 2、自制弹簧秤,并组织评比、 3、观察自动伞的结构,说明伞能自动打开的原因,在下节课中进行交流,环节8,说板书设计,一、形变 1.定义 2.分类 3.弹性限度 二、弹力 1.定义 2.产生条件 3.常见的弹力及其方向 (1)支持力 (2)压力 (3)绳子的拉力 4.弹力有无的判断方法 三、胡克定律 1.内容 2.表达式:F=kx 各物理量的含义 3.使用条件,学 生 板 演 区,谢谢各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