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社区专题讲座PPT.ppt

上传人:西安人 文档编号:3835837 上传时间:2019-09-28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1.2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型社区专题讲座PPT.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新型社区专题讲座PPT.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新型社区专题讲座PPT.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新型社区专题讲座PPT.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新型社区专题讲座PPT.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型社区专题讲座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型社区专题讲座PPT.ppt(3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新型社区,一、新型社区建设的背景,在建国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城市居民以单位为其社会空间的组织基础,单位是控制和调整整个社会结构的中枢系统。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传统的“单位体制”正在发生深刻的结构性分化。单位及其成员的利益日益与市场挂钩,单位的各种社会职能日益剥离出来,复归于社会,单位已不再是城市居民生活的惟一中心,社区逐渐取代单位的角色,成为居民重要的社会空间。我国城市正在出现“单位体制”向社区体制、单位化向社区化的转变。社区建设是城市的缩影和基础,是改变人文环境,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

2、进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型社区得以大量兴起。,二、新型社区的概念,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理区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目前社区的范围一般是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作了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辖区。新型社区是适应城市现代化的要求,以地域性为特征、以认同感为纽带构建成的社区组织体系,居民的素质和整个社区文明程度高,社区内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新型社区在党的领导下实行居民自治,社区内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新型社区坚持以人为本,把改善人居环境放在重要位置,社区服务实行网络化和产业化,做到经济建设、城市建设和社区建设

3、同步规划、同步实施。,三、我国社区建设的现状及障碍性因素,1、管理体制不顺。 基层社区的功能定位不准。按照我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社区居委会是基层群众实施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群众性自治组织。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居委会是政府的准下属机构,在职能上和街道是对应设置,在经济上和管理上则依附于街道,种种因素使社区难以有效地依法履行其民主自治功能。 社区内条块分离,职责不清。随着社区的发展,政府职能部门的延伸机构不断进驻社区,但缺乏一个权威性的社区事务管理机构,对社区事务实施全面监督、指导,导致社区组织去牵头开展与居民密切相关的卫生、服务、治安等工作,而职能部门仅是参与、协助,本来是社区去

4、督促、检查职能部门的工作,却变成了职能部门来检查、监督社区工作。 社区建设的配套法缺乏。由于我国社区建设的时间不长,与社区建设相配套的许多法律法规、制度还不够完善或没有建立起来,社区建设的运行缺乏良好、有序的制度环境。,2、建设资金不足 基层社区的功能定位不准。由于城市综合功能的需要,无论在“硬件”上,还是在“软件”上,社区建设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但目前社区建设资金主要靠“上面争一点、财政拨一点、单位赞助一点、社会捐赠一点、自己筹集一点”等多方投入的方法来进行社区基础设施的建设。社区建设资金的缺乏,使得“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造成社区服务跟不上、社区文化站(室)经费没保障等不良局面的出现。,3、社

5、区服务滞后。 对社区服务认识上存在误区,把社区服务完全“商业化”,甚至“产业化”,将社区服务看作发展街道福利的财源经济; 社区服务功能上作为“小政府”的社区“缺位”现象严重,很多服务功能不完备甚至尚未启动。,4、队伍素质偏低。主要表现在:相当部分的社区工作者不重视社区居委会与原居委会在工作性质、内涵方面存在的差异,仍用原有的思维模式从事社区工作;部分社区工作者对社区建设工作的意义认识不清,缺乏工作责任心和奉献精神,有的仅仅把社区工作看作是一种谋生手段;有的社区工作者文化素质相对较低,接受专业社区工作培训有一定困难。同时,社区工作者待遇偏低,这与他们所承担的繁重工作任务相比是极不对称的,不利于调

6、动社区工作者的积极性,造成社区工作者队伍的不稳定,难以吸收高素质的人才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5、社区文化欠缺。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总体滞后。部分社区没有文化站或一室多用,即使有也是设施陈旧,面积狭小,且结构布局不够合理。 文化队伍建设亟需加强。队伍不稳、人员老化、专业人员断档,有的社区根本没有文化站长,严重影响了文化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仍有不少地方社区文化形式单一,手段落后,缺乏新意,不注意培养人才,创新不够,对群众缺乏吸引力。,四、建设社会主义特色的新型社区,按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的要求,“新型社区”应是以往社区概念基础上发展的一

7、种新理念、新概念,亦可谓是一种“大社区”概念。因为“新型社区”不仅包含原有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居民自治”的定性,而且体现在“党和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区居委会主办、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新的管理体制上,体现在具有“构筑基层管理平台、服务居民平台、社会工作平台”的新的功能作用上。,(一)理顺各种关系,加快社区管理体制创新 应重视革除目前社区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对现有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区管理体制。 加强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建设,努力形成责权明确、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新型社区管理模式。 正确处理好政府与社区自治组织之

8、间的关系。这就要求政府必须转变职能,结合机构改革,将适应由社区承担的公益型、社会性、群众性的职能下放到社区,遵循“权随责转、人随事走、费随事拨”的原则。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国家立法机关应根据社区建设发展的需要,尽快制定或修订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增强其可操作性。同时注重社区的制度化建设,使社区建设的社会规范系统化、条理化和正规化,增加社区成员的认同感、积极性和依赖性,达到居民思想和社区发展目标的有效整合,促进社区体制改革的纵深发展。,(二)大力发展社区经济,积极提供资金保障和物质支持 具体可进行以下三个方面的政策调整。 实行税收增量比例返还制度。即以街道为单位,以目前提供的税收和财政下拨

9、的经费为基数,将每年新增加的创税部分按比例返还。 实行“条费转块”、事权与财权相统一。将过去在绿化、环卫、治安等部门的专项收费,相应拨支街居单位,实行“费随事转”。可以结合完善“收支两条线”制度、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来研究、办理。实行各类社会募集资金的切块下拨,即将以社会募集形势形成的来自驻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支持援助公益事业的资金,根据社区的职责向街居组织切块下拨。 实行“以社区养社区”,填补一定的资金空缺。根据实际和可能,努力引导和发展四种类型的社区经济: 服务型经济,主要是发展以便民利民服务为主要形式的社区服务经济; 自救型经济,主要是组织农民在社区内实现自谋职业,进行生产自救;

10、税源经济,主要是通过对区域经济的服务与协调,从其经济发展的效益中提取一定比例。 社区公益经济,主要是社区公益事业,建立好自己的家园和各类基金等。,(三)增强社区服务功能,提升社区服务水平 一方面是转变观念,走出认识误区。应当清醒地认识到社区服务是社区建设的基础和骨干,也是社区建设的龙头,是一项民心工程。不仅能够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求,而且起到上为政府解忧,下为百姓解愁,稳定基层社会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完善社区服务功能。社区服务的基本功能在于社会生活的客观需求,从需求角度来讲,社区服务应当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完善社保功能。社区服务不仅仅是民政福利服务,更多的是在养老保险

11、、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项目上逐步建立和完善保证性社会服务体系。 2、完善便民利民的服务功能。为广大居民提供社区服务是社会服务功能的一种重要表现。要根据所在地广大群众的意见和需求,最大限度地利用社区资源,广泛开展居民参与的互帮互助的社会公益活动;建立健全社区帮困救济、敬老养老、便民利民的服务体系。 3、完善社区单位服务的功能。市场经济的建立以及社会的转轨,企事业单位后勤服务功能需要逐步转给社区,与社区共建双向服务机制,形成新的社会化服务格局。,(四)积极推进队伍建设,提高社区队伍素质 从多方面入手着力培育一支懂政策、熟民情、富于献身精神的高素质的社区工作者队伍。 重视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

12、采取向社会公开招聘、民主选举、竞争上岗等办法,选聘社区工作者。社区工作者必须从原有的居委会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用新的视角、新的观念、新的姿态投入到社区建设工作中。 重视提高社区工作者队伍专业化程度。有计划地对在岗的社区工作者进行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培训,使他们能够熟练掌握与各项社区工作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及业务知识,从而提高社区管理能力。 要关心社区工作者的工作、生活。切实提高社区工作者的收入水平,建立岗位补贴和养老、工伤、医疗保险制度,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切实稳定社区工作者队伍。,(五)全面推进“四基”建设,积极发展社区文化 发展社区文化必须全面推进“四基”建设,即基本阵地、基本队伍、基本活

13、动内容、基本活动方式。 要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巩固基层文化阵地。可采取自建、联建相结合的方法,有条件的要自建文化活动室;条件差的可依托学校或者辖区单位的图书室、演出排练厅等活动室,实行资源共享、共建、联建。 要大力建立一支稳定的文化队伍。通过推荐、评议、选举、审核、聘任等程序,配齐配强文体活动员,为居民提供文化服务。 要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进一步扩大活动领域,拓展活动空间,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 要在文化广场、社会活动场所、居住楼院,利用休闲时间、节假日举办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既要提高审美情趣和欣赏口味,又要体现时代精神、改革精神;既要在抓普及的基础上抓提高、出精品,又要提

14、高文化水平、档次;既要注意因地制宜抓经常性,又要注意影响性。,五、建设社会主义特色的新型农村社区,(一)、新型农村社区的概念 新型农村社区,是指打破原有的村庄界限,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然村或行政村,经过统一规划,按照统一要求,在一定的期限内搬迁合并,统一建设新的居民住房和服务设施,统一规划和调整产业布局,组建成新的农民生产生活共同体(也称为“中心村”),形成农村新的居住模式、服务管理模式和产业格局。,(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在探索中主要形成了三种模式: 1、“城镇开发建设带动”模式。就是站在实现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高度,把县域经济发展、小城镇开发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中心村)建设,一体规

15、划、一并推进,围绕“农村发展什么产业、在什么地方发展;农民居住什么环境、在什么地方居住”两大课题,统筹考虑耕地保护、粮食安全与农民富裕,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按照“做强主城、膨胀县城、发展集(聚区)镇、建设社区(中心新村)”的思路,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切入点、促进农村发展的增长点,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着力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合理的人口分布、合理的产业布局、合理的就业结构。,2、产城联动”模式。为给产业集聚区开发建设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有效破解“三农”难题,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打破行政区划,按照“以社区建设为突破、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人文关怀为纽

16、带、以文明建设为保证”的建设方向,通过对代管的行政村进行村庄、土地双整合集中,实现了人口向城镇社区集中,土地向农业企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大户集中。,3、中心村建设”模式。前期由农民企业家为报效本村村民个人兴建,个人出资,为本村农户建成连体式住宅和社区服务中心办公楼、党员电教室、便民超市等,形成中心村,然后围绕中心村以群众自建为主,企业和社会帮建为辅。政府为建房农户每户补助水泥,每户协调发放贴息贷款,每户给予拆迁补助等。同时加强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求打造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宜居社区。,(三)新型农村社区的特点 规模不等。少则几千人,多则上万人乃至几万人,完全由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条件、

17、资源禀赋和环境基础而定。 基础设施相当完善。新型农村社区的道路、供电、供水、通讯、购物、电脑网络、有线电视、垃圾污水处理等各项设施基本齐全,可以保证农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公共服务全面覆盖。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科技、法律、计生、就业、社保、社会治安、社会福利等政府各项服务全面覆盖,很多事情群众不出村也能办到。 居住环境优美。新型农村社区注意环境的美化、绿化、亮化,娱乐休闲设施齐全;群众的住房设计科学,既有独门独院的别墅,也有多层、高层、廉租房等不同样式、不同面积的套房,群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财力状况选择不同的住房标准。 社会管理得到加强。建立了党总支、居委会、经济协会、文化协会、老年协会

18、、村民理事会等组织,社会管理得到完善和加强。,(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优势 促进生产要素城乡一体化配置。新型农村社区既连着农业,也连着工商业;既连着农村,也连着城市;既可以为城市生产要素下乡提供渠道,也可以为农村生产要素进城架起桥梁,因此在空间上解决了城乡生产要素融合与一体化配置载体问题,促进了生产要素城乡流动,为城乡一体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推动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仅可以通过人口聚集产生的规模效应降低公共服务成本、提高公共服务效率,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新型农村社区平台建设,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的体制机制接轨,让社区居民与城市居民一样普遍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各项公共服务,3、化

19、城镇组织体系与发展结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采取的是社区、产业园区和公共服务区配套建设的模式。进入社区的居民不仅可以在产业园区实现非农就业,找到从事农业生产工作的机会,还可以通过设在社区内的政府公共服务机构,全面、便捷地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各项公共服务。这样一来,具备城镇功能的新型农村社区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村庄社区。它的出现对优化和发展城镇化体系是一个创新和进步,对未来村庄发展,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 4、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与环境。农村人口向社区集中居住,生产活动向产业园区集中,为完善社区现代基础设施建设创造了条件。天然气、集中供水、供热,污水和雨水管网分离以及生活垃

20、圾集中收集、集中处理,可以避免生产和生活造成的面源污染问题,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环境,让社区居民享受与城市居民一样的生产和居住条件与环境,为美丽家园建设奠定基础。,5、实现农村居民身份与就业转变。对国家来说,现代化过程就是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对农村来说,就是从传统村庄向现代城市的转变;对农民来说,就是从农业生产者向工商业生产者和市民身份的转变。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农村居民进入产业聚集区就业,提高收入水平,彻底割断与农业和土地的联系创造了条件。而社区成员整体纳入城镇管理体系,不仅完成了农村居民到城镇居民身份的转变,享受与城镇居民一样的福利待遇,还可以降低居民身份和职业身份转变的成本。 6、扩大消

21、费需求和拉动经济增长。根据对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典型调查结果看,进入新型农村社区的家庭在住房及相关固定资产花费上的支出为15万至20万元,涉及建材、家具、家电、轻纺、交通运输、通讯等几十个行业的产品。据测算,未来十年我国将有四亿农村人口、一亿个家庭进入城镇,如果其中有50的家庭进入新型农村社区,至少可产生10万亿元的国内消费需求,将对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做出重要贡献。,(五)稳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稳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除了从负担不增加、就业有保障、收入有增长、公共服务有提高、耕地能流转以及节地率和群众支持率等方面制定必要的建设准入标准,防止盲目和不顾条件要求进行社区建设外,还要坚持

22、因地制宜、多种模式并举,社区、产业园区和公共服务区配套建设,市场与政府相结合,依法建设以及有序推进原则。 2、农民的内在需求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动力,要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充分发挥社会团体力量,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建设机制,坚决避免脱离城镇化发展规律的行政干扰。同时,建立公开、透明、公正和规范的多元拆迁补偿与土地收益分配机制,这是充分调动各级政府与村集体组织、企业、农民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积极性的基础。只有构建更加合理、更加规范的土地收益分配机制,才能避免出现政府、村级组织、企业与农民之间可能出现的利益纠纷。,3、为了保障耕地数量不减少甚至略有增加,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必须严格贯彻执行国

23、家有关土地使用方面的政策,强化土地用途管制,明确土地效益最大化与耕地用途管制的关系,不能让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影响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同时,在保护农户利益的基础上,健全耕地流转机制,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生产组织创新,建立现代农业生产经营制度,提升农业竞争力。 4、作为城镇结构体系的组成部分,新型农村社区的空间布局应该遵循城镇布局的发展规律。因此,需要制定更为宏观的新型农村社区空间布局发展规划,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具有较强的空间布局合理性,防止主观随意性布局和建设,避免空间布局不合理为日后发展带来的空间结构调整难度和损失。,(六)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原则 政府引导,群众自建,社会共助。政府进行规划设计、

24、政府和社会共同给予基础设施投入等方面的扶持引导中,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首创精神,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农民的事情农民办,农户能够自己做的自己做,能够联合做的联合做;政府和村两委不应包办,应该放手引导农户民主理财、自我管理,引导农民自愿地、积极地、有序地建设农村新型社区。,2、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量力而行。在基础和条件上,要区分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不搞一刀切。条件好的地方,结合现有工作基础,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建设项目,全面开展社区建设;条件不完全具备的地方,可以有选择性地开展,规划建设要突出乡土风情,彰显农村特色,体现农村历史文化和传统习俗,努力形成“一社区一特色”的农村风貌

25、。在区域分布上,城中村、城郊村、镇中村、镇郊村纳入城镇总体规划进行建设;工矿区的村庄纳入工矿区的总体规划进行建设;数量众多的、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村庄,要根据当地的生产方式来决定农民的居住生活方式,居住生活方式一定要与生产方式相适应,否则就会阻碍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具体而言,纳入城镇和工矿区总体规划的村庄,鼓励建设四层及以上的多层楼房;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村庄,宜建设三层及以下的低层新房。,3、试点先行,加强指导,形成氛围。要优先选择产业基础较好、管理机制健全、群众积极性高的村庄先行试点,因地制宜、因村施策,规范程序、细致操作,确保建成精品工程、“百年社区”。对先行试点工作中好的经验和做法要认真总结,摸

26、索经验。试点工作中要充分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突出地方特色,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对于一些带有规律性、方向性的做法,要及时予以指导、推广和完善。要宣传发动,形成氛围,不断深化群众对新型农村社区的认识,引导群众自觉主动投入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七)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需要注重的“三个结合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在繁荣农村,繁荣农村的关键在农民增收,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在发展产业。产业的发展可以给农民的社区新生活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同时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又可以为转变农村发展方式、继而促进产业的发展提供大好机遇。在加强新型农村社区规划的过程中,要统筹考虑产业规划,加强“一村一品”

27、建设。在人口集中居住的过程中,引导农户“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走农业园区化之路。粮食生产区,发展产量高、工作效率高的机械化大农业。“鸭棚、菜棚、菌棚”生产区,发展劳动密集型、增值高的园艺小农业。同时引导富余劳动力搞农产品加工、运输、销售等等,拉长做粗农产品产业链,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让农民充分发挥其能力,让农民变成现代化的、职业化的新型农民,真正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2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村民自治相结合。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推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平台和载体。政府和村两委要让农民全过程参与新型农村社区规划的酝酿、讨论、

28、审核和实施,要引导农民自主建设、自主理财、自主管理,全方位参与新型农村社区的基础设施、经济、文化和政治建设。农民在积极参与过程中,其知情权、话语权、主人翁意识将得到增强。农民迁居新社区以后,精神面貌和社区治理结构都会发生变化,有利于推进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和社会稳定。这些都将为新型农村社区建成后的健康可持续运转打下重要基础。 3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城镇建设相结合。在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过程中,要采取各种鼓励措施吸引不再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户到县城区、到镇区落户居住,促进农民到城镇居民的转化。同时,通过引导吸引城镇的闲散资金投资到农业和农村新社区建设,促进城镇资源和要素向农村转移。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

29、城镇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并驾齐驱、互促互动的两只轮子,实施双轮驱动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六、国内部分先行地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经验做法,新乡市长垣县: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该县按照“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先规划后建设”的规划原则,打破城乡壁垒,突破区域界限,从中心城区、产业集聚区、重点镇、新型农村社区、自然村五个层面,搞好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及专业规划。结合城乡一体化整体规划,编制了三大配套规划,即: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产业集聚区规划和新型农村社区规划。根据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将全县599个行政村规划为119个新型农村社区,每个社区平均整合3个行政村,每个

30、社区大体1500户,6000人左右,人均建设用地6080平方米,每户不超过267平方米。在规划过程中,让群众广泛参与,反复征求群众意见,规划成型后在其显要位置公示,接受群众监督。规划一经确认,严格按规划搞建设,严格落实“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张网”制度,建立和完善了规划审批程序。为了理顺城乡规划管理体制,在乡镇设立了村镇规划管理所,各行政村设村庄规划管理员,形成了“县规划局村镇规划所村庄规划员”的规划管理体系,强化了规划的有效管理和监督检查。,2、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长垣县根据规划编制方案,按照“规划适度超前,建设稳步推进”的原则,把全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分四步走:2009年

31、启动全县38个社区,五年基本整合建成;2015年,力争所有社区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全部到位;2017年前,新型农村社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基本到位;2020年,全面完成119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任务。先行启动的38个新型农村社区大都建在了县城规划区、重点镇、干线公路两侧、产业集聚区周边等重点区域。遵循宜合则合、宜搬则搬、宜改则改、宜建则建的原则,分期分批推进。初步形成了“城中村改造型、旧村完善型、村庄合并型、产业带动型、企业参与型、回乡反哺型”等六种社区建设模式和“农民自建、集体代建、招商引建、社会援建”等四种建设途径。,3、完善机制,投入驱动。长垣县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投

32、入驱动、机制推进。在资金筹措上,采取“县级投入奖补资金,乡镇投入引导资金,鼓励民企捐助资金,协调金融部门提供贷款资金”等多种形式,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步伐。同时,对在新型农村社区建房的农民,免费提供住宅户型图样、每户补助10吨水泥、对贷款农户补贴3万元3年的贷款利息等优惠扶持政策。 4、创新思维,政策激励。该县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上,用足用活国家的各种优惠政策,特别是土地政策。通过合点并村,土地复垦,把土地的“三项整治”指标与城乡建设用地指标增减使用相结合,即解决了社区用地缺乏和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又为城镇发展提供了用地指标,实现了多赢发展。把旧宅拆除和复垦整理作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中之重,凡是到社区建房的农户都要与村民委员会签订交回老宅基地使用权协议,保证建新拆旧同步进行。,5、资源整合,联包帮建。为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高涉农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该县加强涉农资金项目整合力度,实施涉农项目资金优先向社区安排、捆绑使用,用于解决新型农村住宅社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汇报完毕 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