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与教学改革.ppt

上传人:哈尼dd 文档编号:3836717 上传时间:2019-09-28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265.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与教学改革.ppt(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新课程与教学改革,2,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三大主题: 教学观念的更新(先导;教学行为、教师角色与职责 学习方式的转变(关键、归宿) 教学制度的重建(保障;以校为本的制度化建设) 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的三个标志性 体现,3,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教学观 一、教学是课程传递和接受的过程,还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传统的课程观和教学观: 课程被窄化为学科,课程成为一种指定、指令(专制),教材成为圣经; 教学是课程传递和接受的过程; 教师与学生外在于课程。,4,新的课程观和教学观:,课程是民主的、开放的、科学的 (文本课程经验课程),课程 不仅是预设的,而且是生成的; 教学不只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课程的

2、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5,教学改革的课程论意义,在既有的课程框架内是很难在教学上有根本突破的 课程与教学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 教学改革必须与课程改革联系起来 学校和教师必须被赋予课程的权责,6,强调几个基本观点:,第一,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遵循学生认识和发展规律; 第二,尊重儿童“文化”,鼓励学生个性化理解; 第三,解放教师,鼓励教师创造性教学(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7,二、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还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它表现为: 一是以教

3、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学关系就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 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先教后学,教了再学,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了,教也走向了其反面,最终成为遏制学的“力量”。,8,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 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

4、共同发展。 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9,强调几个基本观点:,第一,民主化师生关系的建立; 第二,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与教师角色的转变(组织、帮助、鼓励、引导、促进); 第三,教师要学会倾听、沟通、尊重,学会向学生学习。,10,三、重结论抑或重过程?,从学科本身来讲,过程表征该学科的探究过程与探究方法,结论表征该学科的探究结果(概念原理的体系)。如果说,概念原理体系是学科的“肌体”,那么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就是学科的“灵魂”。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体现一门学科的整体内涵和思想。 从教学角度

5、来讲,所谓教学的结论,即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所需获得的结果;所谓教学的过程,即达到教学目的或获得所需结论而必须经历的必要程序。 陶行知的比喻:过程 “储备金” 结论 “纸币”,11,传统教学: 重结论、轻过程(重学会、轻会学),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 它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 它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那种程度。,12,新课程重结论,更重过程:, 当然强调探索过程,意味着学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这同时也意味着学生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却一无所获,但是,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

6、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它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而眼前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应该说是值得付出的代价。,13,春天的诗,五月的雨滴 像熟透了的葡萄 一颗、一颗 落进大地的怀里 到处是蜜的气息 到处是酒的气息,14,强调几个基本观点:,第一,要把过程与方法视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过程不仅具有手段性的价值,过程本身也具有目的性的价值); 第二,要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阅读、探索、思考、观察、操作、想象、质疑、创新的过程; 第三,要真正树立可持续性发展和终身学习的理念。,15,四、教学关注学科(知识)抑或 关注人(生活)? 两种不同的教育观: 学科教育的本位在学科还

7、是在教育? 以学科为本位的教育把教师学科化(工具化而非学者化); 课堂教学以学科知识为本位,造成对人性的肢解。,16,从实践层面上,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学,它突出表现为: 第一、重认知、轻情感。 第二、重教书、轻育人。,17,关注人意味着:,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具体的、独特的、活生生的人),每个人的喜怒哀乐、身心健康; 第二,关注人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兴高采烈或冷漠呆滞,其乐融融或愁眉苦脸?)学生在课堂过得快乐、幸福吗? 第三,关注人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把学生培养成为有教养的、自尊自信的人)。 教学过程中的道德表现和人格体验; 知识学习过程应成为道德提升和人格养成的过

8、程。,18,新课程与教师角色、教学行为转变,一、角色转变 1、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传授者) 2、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执行者) 3、课程的开发者(实施者) 4、学校制度的建设者(贯彻者),19,二、行为变化,校园童谣:,这首童谣不但押韵,而且高度概括了教师教学行为的各种弊端:对不专心听讲的学生扔粉笔,即体罚学生;教学手段单调、枯燥,大搞题海战术,以考试逼学生学;把学生当容器,采用满堂灌,课堂气氛过于严肃,死气沉沉;对犯错的学生,教育手段简单粗暴,喜欢向家长告状等等。,现代老师武艺高,个个都会扔飞镖。 教学更是有法宝,不是作业就是考。 班里纪律真是妙,不能说话不能笑。 学生胆敢大声叫,马上把他父母找。

9、,20,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 尊重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 尊重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 尊重有过错的学生 尊重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 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1、尊重(冷落、歧视),对学生的尊重是教育的一条铁律,教育从尊重开始 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和价值,尤其要:,21,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不体罚学生 不辱骂学生 不大声训斥学生 不冷落学生 不羞辱、嘲笑学生 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22,2、赞赏(批评、责罚),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 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 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每一个人都需要被赞赏,赞赏是教育的最好武器。,23, 换

10、个角度看学生(黑点的案例) 批评和责罚的教育意义,24,3、帮助,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 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 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掌握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的发展需要教师的帮助:,25,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意义和社会价值; 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的氛围; 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并促进评价的内化; 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倾向。,26,4、引导,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 导 的 内 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是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别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27,5、反思,6、合作,28,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