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课件:如何概括? .ppt

上传人:来看看 文档编号:3846602 上传时间:2019-09-29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480.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课件:如何概括?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三历史课件:如何概括?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三历史课件:如何概括?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三历史课件:如何概括? .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三历史课件:如何概括? .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课件:如何概括? .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课件:如何概括? .ppt(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欢迎各位同行莅临指导,下列奉化中学不同时期的四首校歌,其诞生的先后顺序是 须惜时乎不再至,愿将救国重任荷在两肩,况当此大难临头之时 创设早,乐育英才知难行易(孙中山的重要思想),吾侪须知道 明媚的科学春天,鼓舞着我们去登攀 读书与劳动相结合,又红又专是我们的方向 A B C D. ,歌曲反映时代。,高三解题指导,如何概括?,一、浙江卷爱“概括”,(2009年浙江卷)38.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位作者提出培植“新民”与“新青年”的原因。(10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期望培育的“新青年”“新”在哪里,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8分) (3)根据以上

2、材料,概括梁启超“新民”理念与陈独秀“新青年”理念之间的关系。(8分),指出(5) 简述(1) 概述(2) 概括(5) 分析(3) 评价(1),(2010年浙江卷)38.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发展的状况。(8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19271937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态势,并分析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影响。(9分) (3)19451949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处于怎样的境地?参考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民政府政策措施的角度,简述导致民族工业处于这一境地的原因。(9分),(一)获取和解读信息 (二)调动和运用知识 (三)描述

3、和阐释事物与人物 (四)论证和探讨问题,添加:2011年浙江卷,38(3)材料三中“新的变化”指什么?加着重号的文句分别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政治变革的历史趋势。(9分) 39(2)根据材料二,联系所学知识,概括学术界是怎样评价“美苏冷战”的。(8分),其他同类能力词,概述 归纳 反映 ,二、什么是概括?,概括,是一种高层次的思维能力。 就历史学科而言,概括指的是把历史事物、历史现象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结合起来,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表达出来。因此历史概括的外部表现是对语言文字的概括。而其内部实质当为对人类历史的概括性思维。 概括的过程一般要经历“分析一归纳一抽象一概括”几个

4、阶段。,三、历史概括题的类型,例1:(2008江苏单科,21) 材料三 金阊(今苏州城西南)商贾云集,宴会无时,戏馆数十处,每日演剧。 (清)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卷上 材料四 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词事实,以为资料,与文人学子引证格言、历史无异。 高劳东方杂志农村之娱乐卷十四 (3)依据材料三、四概括戏曲的主要社会功能。(2分) 休闲娱乐功能,社会教化功能。,例2:(2010浙江文综,38) 材料一 (民国初期)是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一直处于不发达状态的中国资本主义是在辛亥革命之后才得到蓬勃发展的。 (法)白吉尔: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 (19111937)

5、(1)结合材料一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发展的状况。(8分) (1)出现短暂春天,发展速度、规模空前。轻工业有显著发展,重工业有一定增长。但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与外国资本、传统经济形式相比,仍居弱势地位。,例1、例2的答案有何共性?,材料相关性:要求在提炼材料核心信息的基础上罗列材料中的要素。 归纳共性:从纷繁复杂的历史事物中提取共同的因素,从个性中归纳共性,从一系列具体的历史事物中抽象出一般性的结论。,归纳式概括,例3:(2010高考安徽文综36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乾隆皇帝颁布上谕,宣称:“各

6、处藩封到天朝进贡观光者,不特陪臣俱行三跪九叩之礼,即国王亲至,亦同此礼;今尔国王遣尔(指马戛尔尼)前来祝嘏(福),自应遵天朝法度,免失尔国王祝厘纳贡之诚。” 材料二 钦差大臣耆英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于1844年11月奏称:“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抚靖羁縻之法,亦不得不移步换形。固在格之以诚,尤须驭之以术,有加以款接方可生其欣感者,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与计较方能于事有济者。”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外交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截至2008年底,中国与171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共参加了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缔

7、结了近20000项双边条约,参加了300多个多边条约,参加了24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维和官兵11063人次。 摘编自中国外交部编中国外交(2009年版)、2009年10月世界知识画报 (3)概括材料一、二、三所反映的不同时期中国外交的基本特点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12分) (3)特点:朝贡外交;屈辱外交;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原因:中国曾长期在世界文明中居于领先地位,封建统治者养成了盲目自大心理;中国不断遭受列强侵略,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获得独立,民族自信心增强,综合国力不断上升。,例4:(2010高考安徽文综35题)(28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古

8、代中国人所创造的科学技术具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独到的体系,构成统一独特的科技体系的有农、医、天、算四大学科,以及陶瓷、丝织和建筑三大技术。这四大学科和三大技术是中华民族先人在科学技术上的独特建树。 摘编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科技的突出特点。(2分) (1)实用性,继承性。,例3、例4的答案有何共性?,抽象性强。由事及理、由现象到本质。着墨不多,但画龙点睛、引人深思。 规律性:依据大量事实,把一般性特征提炼升华为普遍意义的发人深思的哲理、规律,总结出事物的本质属性。理论要求高,哲理性、规律性强。,点睛式概括,请用归纳式或点睛式概括法对教室里的人进行概括。,归纳式概括: 性别

9、:男人、女人; 身份:教师、学生; 对象:上课者、听课者; 点睛式概括: 大家都是会思想,能说话的动物。,四、旧题重温概括类试题的答题规范,例5:(2011宁波二模文综38)材料一 政党社团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仅1912年间,大小各种政党团体就曾出现300多个,如自由党、社会党、工党、统一共和党等。在民国建立后的一年左右时间中,全国的报纸由清末的约100种,迅速增加至500种,总销数达4200万份,许多报纸以议论时政得失、评说政府官员、监督政府工作为己任。从1912年底到1913年初,中华民国各省进行议员的选举,初选、复选都热闹非凡,各个政党纷纷采取公开发表演说的方式开展竞选活动,使得政治性的

10、演讲、报告会一时蔚然成风。 郑炳凯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参与变化的实证研究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民国初年民众积极参与政治的主要表现。(12分) (2)组建政党、社团;创办报刊,评说时政;进行政治演说,宣传政治主张;选举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各级议员;取得了反对袁世凯复辟的护国运动的胜利。(8分)人民政治参与意识增强,政治参与方式多样化(4分),分层提炼 内容全面 语言精练 画龙点睛,五、题组训练,例6:(2009重庆文综,37)材料二 如何对待犯了错误的人,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正确的态度应当是,对于犯错误的同志,采取“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允许他们继续革命

11、。对于犯了错误的同志,一要看,二要帮。对于革命来说,总是多一点人了,好意对待犯错误的人,可以得人心,可以团结人。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2)根据材料二,概括毛泽东对待犯错误同志的主张及其目的。(6分) (2)主张: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一要看,二要帮。 目的:凝聚人心,团结同志。,例7:(2009四川文综,39)材料二 “二呀那二郎山,哪怕你高万丈,解放军,铁打的汉,下决心坚如钢,要把那公路修到那西藏!公路通了车,运大军,守边疆。开发那福源,人民那享安康。前藏和那后藏,真是呀好地方,无穷的宝藏没开采,遍地是牛羊。森林草原那到处有,人民财富不让侵略者他来抢。要巩固国防,先建设边疆,蓬帐变高楼,荒山变

12、牧场。”(歌唱二郎山) (2)材料二是20世纪50年代起流行的歌颂康藏公路建设的歌词。根据歌词概括康藏公路发挥了哪些积极作用。(6分) (2)作用:巩固边防,进一步维护国家统一(2分);沟通西藏与内地的联系,加强民族团结(2分);开发资源,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2分)。,例8:(2011温州一模,38)材料一 至1905年5月,全国(包括香港、澳门)共有报纸约240种,上海出过119种。在上海出过的报纸中,中国人办报72种,外商报纸34种,教会报纸5种,但仍在公开发行的只有31种。 据大公报(天津)之最近报界调查表(1905年)整理 (1)概括材料一所示上海报业发展的特点。(7分) (1)上海

13、办报数量居全国首位;(2分)办报者多元(2分)国人自办占主体(1分);大部分报纸没有持续办下去。(2分),例9:(2010年北京文综,37)材料 茶叶产于我国南方。唐朝后期,有人记述说:“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往年回鹘(唐朝后期北方少数民族)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 (1)阅读材料,概括其中反映的有关茶的发展史实。(4分)结合所学,指出唐朝茶业发展的经济条件。(4分) 史实:唐朝中后期饮茶渐成风俗;茶叶成为同少数民族交易的货物。 条件:唐朝时期大运河便利了南北交通:唐朝商业贸易繁荣。,课堂小结,归纳式概括是常态 点睛式概括应追求 全面解读语句精炼 勤练多思必能丰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