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复习浅见.ppt

上传人:韩长文 文档编号:3847276 上传时间:2019-09-30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245.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复习浅见.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复习浅见.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复习浅见.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复习浅见.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复习浅见.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复习浅见.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复习浅见.ppt(3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史复习浅见,近三年高考古代史命题规律浅探 高考中国古代史复习建议,方向决定成败 高考命题方向就是 我们教学的方向 序言,一、近3年高考古代史命题规律浅探,1、命题形式:专题不大但主题意识明确 纵深拓展,如05年的“西南”专题、“文学”专题和07年的“军队”专题都不是常规意义上的大专题;但内容均锁定主题纵深拓展,从古至今,由中国古代史到中国近现代史。,一、近3年高考命题规律摸索:古代史部分,1、命题形式:专题不大但主题意识明确 纵深拓展,2、命题思想:始终贯穿新史学理念,“现代化史观”,物质文明史包括:物质生产文明史、物质交流文明史、物质生活文明史等; 精神文明史包括:科技文明史、学术思

2、想文明史、文学意识文明史和宗教文明史等; 政治文明史包括:政治观念文明史、政治制度文明史、政治组织文明史、政治行为文明史和政治技术文明史等。,“整体史观”和“文明史观”在中国古代史的命题思想中非常突出,并且二者通常紧密结合。,例一,2006年高考卷第37题,32分。,例二,还是2006的第23题“堂吉诃德和水浒传”的相同之处,4分。,例三,07年的2007年40题“金迁都”题,20分,例四,2005年的“西南题”,16分。,另外,07年的“军队”建设题则主要是考察政治组织文明史。,总之,近三年旧高考题对“新史观”的体现同样明显。中国古代史部分较多地体现了“整体史观”和“文明史观”;而近现代史部

3、分(包括世界和中国)则“整体史观”、“文明史观”和“现代化史观”均有体现。,一、近3年高考古代史命题规律浅探,1、命题形式:专题不大但主题意识明确 纵深拓展,2、命题思想:始终贯穿新史学理念,3、命题手段:文言文材料比重相当突出,4、年年惊现意想不到但合情合理的“亮点”题,如05年的“滇王之印”题,06年的唐吉诃德与水浒传比较题,07年的帝王“谥号”题。,如06年的37题“中华文明题”32分,07年的40题“金迁都”题,20分,甚至07年的近代湘军的组织形式特点也是用文言文来表述。,前进的方向是一个 但前进的方法有多种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 建议,二、中国古代史复习建议,1、走老路也要穿新鞋,积极

4、吸纳“整体史观”与“文明史观”,树立四大意识。,(1)整体意识,强调对阶段总体特征的把握(如把春秋、战国看作一个时期而不是两个时期,这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大变革时期),在此基础上,强调对历史发展演变趋势的把握;,要突出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部整体发展的历史,中国古代史的主线就是“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凡是有利于国家、民族整体发展的内容都是应该关注的重点,如国家统一和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巩固,中外交往和民族交往等问题。,(2)主题意识,政治文明: 历代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总结(特别是可资借鉴的经验);各类制度的演变(特别是监察制度、地方行政制度、选官制度、赋税制

5、度的演变)。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包括:民族政策、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对边疆的管理、维护国家统一的斗争等。 中外之间友好交往。包括:东西交往的通道(文明传递的通道)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中外友好交往的使者张骞、甘英、鉴真、郑和等,中外交往的见证一长安、广州、东京等城市以及对外政策。,物质文明: 经济思想、经济政策; 中国古代的经济结构; 古代重大工程、重要古都。,精神文明: 科技文化的发展; 主流思想的演变。,(3)区位意识,地域:如东北、西北、西南、东南、蒙古、新疆、西藏等 地点:主要指古代史上的重要城市,如西安、洛阳、开封、北京、南京、扬州、广州等等,(4)比较意识,是纵向比较,主要

6、是指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时期的比较,如儒家学说在不同时期地位的变化,郡县制与行省制,古代的监察制度与现在的民主法制建设,古代的赋税制度改革与当今的税费改革等; 是横向比较,主要是指中外之间的比较,比如明清时期历史的复习就要用“整体史观”对中外历史进行比较。,二、中国古代史复习建议,1、走老路也要穿新鞋,积极吸纳新史学理念,树立四大意识。,2、穿新鞋也要走老路,继续坚持单元复习和专题复习,注意分化组合。,第一单元:从先秦到秦汉,考情分析:,特征把握:,复习要点:,政治文明方面: (1)经济制度:井田制和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内涵和联系;初税亩和编户制度的内涵和联系 (2)政治制度: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内涵和

7、联系及其发展演变;选官制度的演变,世袭官爵制(春秋)军功授爵制(战国)皇帝任免制(秦)皇帝征召和察举制(汉);监察制度的演变,御史大夫(秦)刺史(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涵解读(专制主义君权与相权,中央集权中央与地方)。 (3)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特别注意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这是中华文明迈向世界的纽带;张骞、班超两位友好交流的使者。,物质文明方面: (1)农业:青铜器到铁器的发展,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 (2)手工业和商业方面,相关知识点梳理即可。,精神文明方面: (1)思想:各派思想的主要观点特别是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观点以及各派思想的地位演变;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

8、2)文学、艺术、绘画、音乐、科技相关知识点梳理即可。,本单元可设计小专题如下: (1)、奴隶制的形成、发展和瓦解 (2)、封建制的形成、确立和巩固的 (3)、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4)、封建制度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5)、儒家和法家思想地位的演变 (6)、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古代思想,第二单元:从三国到隋唐,考情分析:,特征把握:,复习要点:,政治文明方面: (1)经济制度:均田制、租调制、租庸调制、两税法的内涵、发展演变及其内在关系,特别注意和土地兼并现象的联系。 (2)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的内涵和意义以及与三公九卿制、九品中正制的联系;府兵制和募兵制的区别、演变及其与均田制和租

9、庸调制的联系。 (3)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与制度创新的关系及其对现代的启示。 (4)民族关系:唐中央政府对周边少数民族的不同管理方式和事例,征战后设置政权(突厥)、册封(西突厥、回纥、粟末靺鞨)、和亲(吐蕃)。 (5)对外关系:丝绸之路的拓展,对外交往范围的扩大和影响的加深;中外友好关系的使者,玄奘、义净等;国际大都会长安。,物质文明方面: 把握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整体特征(不要仅仅局限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魏晋时江南得到开发,安史之乱以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要注意这一时期北方仍是经济中心)。 (1)农业:整体考虑经济重心南移与各种因素的关系,如政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唐朝的安史之

10、乱)、统治政策和措施(南北朝时期江南水利的兴修,隋朝的大运河)、民族融合、自然条件等。其它表现按课本梳理即可。 (2)隋朝的建设工程特别是大运河要重点关注。 (3)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城市重点关注。 (4)手工业、商业按课本梳理即可,精神文明方面: 本单元的文化部分2007高考留下了一个空白点,全国卷和各地卷均未涉及,应引起足够重视,除基本的知识梳理外,应注意: (1)把握魏晋南北朝文化“胡汉交融”的时代特征。主要表现有:通过佛教传播,胡汉文化交融,如云冈佛像与龙门佛像的不同特征;文学领域,南北朝诗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艺术领域,书法、音乐等各种风格相得益彰。 (2)全面掌握隋唐时期文化全面

11、繁荣的原因和表现。,本单元可设计小专题如下: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口流动 (2)、文字走向书法 (3)、中国古代杰出皇帝的评价 (4)、中国封建社会盛世的认识和启示 (5)、中国古代区域经济的发展 (6)、中国古代土地资源的开发与评价 (7)、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与商品化发展的关系 (8)、中国古代政权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 (9)、和亲政策的多种使用环境解读 (10)、中外间的商贸和物品流通 (11)、中国古代医书的主要分类 (1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形式的演变,第三单元:从五代到元明清,考情分析:,特征把握:,复习要点:,政治文明方面: (1)经济制度:方田均税法、募役法、一条鞭法和摊丁

12、入亩制度及其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 (2)政治制度:宋、元、明、清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及其联系和比较,特别是解决君权与相权矛盾的措施,解决中央与地方矛盾措施的比较;行省制和郡县制的联系;科举制的发展;中央官制里行政、军事和司法监察机构的演变;猛安谋克制和八旗制度的比较;蕃汉分治制度的认识。 (3)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和评价。 (4)民族关系:归纳宋辽、宋夏、宋金关系的史实,并正确评价;注重归纳宋元时期封建生产方式向周边扩展的历史事实;元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具体表现;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角度归纳明清时期对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的管理措施。 (5)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一方面,对

13、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包括华侨对南洋的开发、郑和下西洋,对郑和下西洋要注意和新航路的开辟进行比较;一方面,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日益尖锐,注意对相关史实的归纳和相关人物的评价。另外要分析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表现和影响。,物质文明方面: (1)明清时期对生产关系调整的措施,经济发展的表现。 (2)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与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比较。 精神文明方面: (1)三大发明的完成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2)明清时期的文化特点及其与其它因素的联系(如经济、政治、西方影响) (3)儒家思想的变化发展 (4)中西方的科技比较 (5)中西方的思想比较 (6)“东学西渐”与“西学东渐” (7)其它表现按课本梳理即

14、可,本单元可设计小专题如下: (1)、汉制影响下少数民族的制度发展 (2)、边疆地区的管理专题 (3)、城市经济兴起与发展 (4)、官方文学与世俗文学的发展与对比 (5)、丞相制度的建立、变迁与废除 (6)、历代地方官制的变革 (7)、儒学与法学、专制与法治 (8)、中国古代北京区域变迁历程 (9)、中国古代从人税到地税的转变 (10)、中国古代文学体裁的变化 (11)、中国古代外交政策的演变,古代史单元复习结束后,可设置中国古代史复习专线如下:,(1) 制度创新对国家统一和稳定的作用 (2) 儒学的产生、发展演变 (3) 民族融合与国家统一交互推进 (4) 民本和农本及法制意识的源流 (5)

15、 生产力进步与生产关系调整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6) 区域经济变迁与重心自西向东、由北向南的转移 (7) 商业和城市不断发展所代表的历史趋势 (8) 对外开放格局的演变与中外交流 (9) 文学艺术发展与时代变迁,二、中国古代史复习建议,1、走老路也要穿新鞋,积极吸纳新史学理念,树立四大意识。,2、穿新鞋也要走老路,继续坚持单元复习和专题复习,注意分化组合。,3、高度重视对古代史重大历史现象和历史问题的文言文材料的精选和解读,“者,也”式 如“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也”式 如“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 “者“也“都不用式,用主语和谓语的前后次序表示 如“浮图(佛教)害政,桑门(僧

16、侣)蠹俗。” 用“皆、乃、为、即、则”表示判断 举例,略。 直接用“是”表示 举例,略。 “故”、“何也”、“由是”等表示因果关系的关键字词句 举例,略。,(1)、强调或教给学生在文言文里表达观点的常用句式或字词,(2)重大历史现象或历史问题尽量精选原始材料予以佐证,如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可选取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的一段:,“顾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而风俗日以衰坏,四方有志之士諰諰然,常恐天下之久不安。此其故何也?患在不知法度故也 ”,(3)要特别注意文言文材料中的一些表面和现代字、词一样但含义却不一样的字、词,如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的“内外相制”的

17、“内”和“外”含义分别是“中央”和“地方”;,再如: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中“知封建之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封建”一词和现代的含义大相径庭,为“封土建国”或“封爵建藩”之意,实指“分封制”。,4、鼓励学生多从事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七子之歌中的“澳门”篇:“ 你可知“”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你知道这首诗中的一处史实错误吗?”,再比如金庸小说神雕侠侣第6回:“他(杨过)自幼闯荡江湖,找东西吃的本事着实了得,四下张望,见西边山坡上长着一大片玉米,于是过去摘了五根棒子。玉米尚未成熟,但已可食得。”,杨过找玉米吃的说法是符合历史事实吗?,为应付一些意想不到的题08年还应把以下两大方面纳入正式复习范围:,1、历史常识(即和课本知识相关的一些历史知识)。 2、因长期受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影响而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所谓冷点和阅读部分。,小结:,结语: 水平有限,见识浅薄; 能否参考,请自斟酌。 谢谢大家!,本课件WORD文档下载地址: 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