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师培训PPT人力资源基础知识.pptx

上传人:小小飞 文档编号:3849307 上传时间:2019-09-30 格式:PPTX 页数:174 大小:400.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力资源管理师培训PPT人力资源基础知识.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174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培训PPT人力资源基础知识.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174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培训PPT人力资源基础知识.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174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培训PPT人力资源基础知识.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174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培训PPT人力资源基础知识.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1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力资源管理师培训PPT人力资源基础知识.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力资源管理师培训PPT人力资源基础知识.pptx(17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 主讲人:任芳 2012年9月 内容框架 2. 劳动法 3. 现代企业管理 4. 管理心理与组织行为 5.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1. 劳动经济学 第一章 劳动经济学 第一节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第二节 劳动力供给和需求 第三节 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工资水平与工 资 结构 第四节 就业与失业 劳动经济学基本内容 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力市场问题的经济学, 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以劳动力市场为研究对象。 劳动经济学的框架体系可以概括为:四个主线 两个层次 四个主线:供给、需求、价格和政府 两个层次:微观和宏观 第一节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 法 一、劳动资源

2、的稀缺性 (一)劳动资源稀缺性的属性: 1、相对性相对于社会和个人的无限需求和愿望 而言的。 2、绝对性需求不断的增长,当已有需求得到满 足又会产生新的需求,故它存在社会历史发展的 各个阶段,具有普遍性和绝对性。 3、支付能力、支付手段 二、效用最大化 效用最大化经济分析的基本假设 现代市场经济中,市场运作的主体是企业和个人 企业利润最大化 个人效用最大化 三、劳动力市场 居民是劳动力的供给方,企业是劳动力 的需求方,通过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决定劳动力 的价格,实现、调节资源的配置。 四、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内容 实证研究法是什么客观事实 规范研究法应该是什么价值判断 第二节 劳动力供

3、给和需求 一、劳动力与劳动力供给 (一)劳动力和劳动力参与率的概念 劳动力是指在一定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 从事或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 失业者。 (二)劳动力参与率 劳动力参与率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 ,是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的人口比例 劳参率指标准确的反应劳动参与的变动,它是分析劳动力供 给变动的工具 总人口劳参率=劳动力/总人口*100% 二、劳动力供给 (一)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 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愿意并且能够提 供的劳动时间。 工资率W( 元时) 劳动力供给 量S(人时) 符 号 1.5 2.0 2.5 3.0 3

4、.5 4.0 150 200 280 400 500 700 a b c d e f 劳动力供给表 劳动力供给图 (二)劳参率的生命周期 1、15-19岁年龄组的青年人口劳参率下降 中高等教育入学率调高 2、女性劳参率呈上升趋势,总体低于男性 3、老年人口劳参率下降 收入保障制度和企业养老保险计划的完善和推广 4、25-55岁年龄段男性成年人的劳参率保持高位水平,与经 济周期不存在敏感反应。 (三)经济周期与两种劳动参与假说 1、经济周期是指经济运行过程中繁荣与 衰退的周期性交替。 2、 附加性劳动劳动 力假说说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失业率存在正向关系 悲观性劳动力假说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失业率存在

5、反向关系 三、劳动力需求 (一)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在某一特定 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用 的劳动量。它是企业雇用意愿和支付能力 的统一。 1、劳动力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 2、假设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需求 与工资率存在如下关系: 工资率提高,劳动力需求减少; 工资率降低,劳动力需求增加。 2、劳动力供给需求曲线图 n平均工资为P1时,劳动力供需平衡 n平均工资为P2时,劳动力需求小于供给,会存在数量为Q2 Q4的失业人口。 n 平均工资为P3时,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会存在数量为Q5 Q3的短缺劳动力 供求 均衡点 供给 曲线 需求 曲线 平均工资 数量 0 Q1 P1 Q2 P

6、2 E Q3 P3 A B Q4Q5 四、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一)劳动力市场的含义 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力所有者个体与使 用劳动要素的企业之间,在劳动交换过程 中体现的、反映社会经济特征之一的经济 关系。 (二)劳动力市场的性质: 1、劳动力市场是社会生产得以进行的前提条件 ; 2、劳动力与工资的交换行为,使交换双方各自 得到所需要的使用价值; 3、劳动力市场的劳动交换,决定了劳动力的市 场价值工资; 4、通过劳动市场的交换,实现劳动要素与非劳 动生产要素的最佳结合,是一种具有最高效 率、消耗最低费用的最经济的形式; (三)劳动力市场的静态与动态均衡 1、经济学中运用的均衡,一是指某种经济现象

7、所处 的状态,二是指分析方法。 2、均衡分析法是揭示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说明实 现均衡的条件以及如何调整实现均衡的方法。 局部均衡分析假定其他情况不变,分析单个 市场均衡的实现与变动,代表人A 马歇尔; 一般均衡分析考察所有市场的均衡的建立 与变动,在所有市场的供给、需求和价格的相互 关系中研究一个市场的均衡问题,代表人L 瓦尔 拉 3、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 (1)劳动力资源的最优分配; (2)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 (3)充分就业 第三节 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工资 水平与工资结构 一、均衡价格论的一般原理及工资决定 (一)均衡价格论,是说通过商品供给与商 品需求的运动决定商品价格形成

8、的理论。 (二)所谓工资就是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的 均衡价格,即劳动力的需求价格与供给价 格相一致的价格。 二、工资形式 (一)土地 地租 劳动 报酬 工资 资本 利息 企业家才能 利 润 (生产要素) (二)基本工资 1、基本工资是以货币为支付手段,按照时间或产量 计算的报酬,是工资构成的主要部分。 (1)工资率,是指单位时间的劳动价格,可分为小 时工资率、日工资率等; (2)货币工资与实际工资 货币工资是指工人单位时间的货币所得, 由货币工资率、工作时间长度和相关的额 工资制度安排决定; 实际工资是指经价格指数修正过的货币工资, 用以说明工资的实际购买能力。 (3)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 计时工

9、资与计件工资是应用最普遍的基本工 资支付方式。 计时工资是依据工人的工资标准(单位时间 的劳动价格)与工作时间长度支付工资的形式 计件工资是依据工人合格产品数量(作业量 )和计件工资率计算工资报酬的工资支付形式 计时工资是最为传统的工资形式,而计件工资 实为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三)福利 1、福利,是指工资的转化形式和劳动力价格 的重要构成部分,福利与基本工资之和构 成了劳动报酬。 2、福利的支付方式: (1)实物支付各种免费或折价的工作 餐、折价或优惠的商品和服务 (2)延期支付各类保险支付,如退休 金、失业保险等 3、福利的特征: (1)福利支付以劳动为基础,但并不与个人 劳动量直接相关;

10、 (2)法定性; (3)企业自定性和灵活性 第四节 就业与失业 一、就业总量的决定 (一)所谓就业一般是指有劳动能力和就业 要求的人,参与某种社会劳动,并通过劳 动获得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 1、劳动就业的主体是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 的人; 2、所参加的劳动是对社会有益的社会劳动; 3、所从事的劳动为有酬劳动 (二)总供给、总需求与均衡国民收入 总供给等同于一定时期的国民生产总值或国 民收入 总供给=消费+储蓄 总需求=消费品需求+投资品需求 均衡国民收入=总供给=总需求 (三)就业总量决定 一国的就业总量与一国的均衡国民收入是同时 被决定的。 二、失业及其类型 (一)失业,是指劳动供给与

11、劳动力需求在 总量或结构上的失衡所形成的,具有劳动 能力并有就业要求的劳动者处于没有就业 岗位的状态。 (二)类型: 1、摩擦性失业 2、技术性失业 3、结构性失业 4、季节性失业 三、需求不足性失业 (一)具体形式: 1、增长差距性失业 实际经济增长率长期低于可能达到的经济增长率 ,造成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而导致的失业 2、周期性失业 经济的繁荣与萧条的周期循环多产生的失业,因 经济周期的不能预测,持续时间、影响深度与广度 具有不可确定性,故它是一种最为严重、最常见而 又最难对付的失业类型 (二)缓解需求不足性失业的对策 四、失业的度量和失业的影响 (一)反映失业的指标:失业率和失业持续期:

12、失业率=失业人数/社会劳动力人数*100% 失业持续期是指失业者处于失业状态的持续时间 (二)失业的影响 1、失业造成家庭生活困难; 2、失业是劳动力资源浪费的典型形式; 3、失业直接影响劳动者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 4、导致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 (三)失业原因分析 主因: 总需求不足 对策: 依靠政府宏观调控,对国民经济运行的政策实施干预, 实现国民经济均衡发展 依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并将两者与产业政策紧密结 合,推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 五、政府行为和劳动力市场 (一)政府支出 政府支出包括各级政府支出的总和,主要分为政府购买和转 移支付两类。 政府购买是指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如购买机关

13、办公用品,警察装备用 品、军需品、公共工程、政府雇员的工资薪金 政府购买是一种实质性支出,直接形成社会需求和购买力,是国民收入的一 个组成部分 调整政府购买支出可以对整个社会总支出水平起调节作用 转移支付主要包括社会保障福利支出、教育科研支出、政府公债利息、政府对农 业的补贴等 政府转移支付是是一种货币性支出,因此不能算作国民收入的组成部分转移支付 是政府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也是重要的财政政策工具 (二)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要素 1、最低劳动标准 最低劳动标准包括最低工资标准和最长劳动 时间。 最低工资标准是用人单位在正常时间内从事 劳动的劳动者必须支付的最低限度的劳动报酬 ; 最长劳动时

14、间包括国家通过立法规定的工时 制度、延长工作时间(加班加点)的条件及最 高限额、休息休假制度等。 2、最低社会保障 3、工会 以上三个制度结构,在现代市场经济国家 都是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收到法律的 保护 (三)就业与收入的宏观调控 1、财政政策 2、货币政策 3、收入政策 (1)有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 (2)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 (3)有利于缩小不合理的收入差距 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标基尼系数,依据洛伦茨曲线创制的用来判断 某种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一种尺度,亦即社会居民或劳动者人数与收 入量对应关系的计量指标。 基尼系数小于0.2时,表示收入差距非常小; 基尼系数在0.4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比较大;

15、 通常基尼系数在0.20.4之间 国际认定的基尼系数警戒线为0.4。世界银行发展报告中称,中国基尼系 数目前已扩大至0.458。今后如能在福利政策和税收政策方面加以调 节,基尼系数是有可能逐步降低的。2010年大致维持现有水平不再扩 大,保持在0.45左右,2020年略有下降达0.40左右。 宏观政策内容类型 财政政策政府税收、预算支出扩张性和紧缩性 货币政策调控利息扩张性和紧缩性 收入政策调节工资和物价调节收入和物价的关系 收入平等化 收入政策的措施 (1)调控收入与物价关系的措施 制定工资物价指导线 对工资和物价的管制以至冻结 以税收为基础的收入控制政策 (2)收入平等化措施 个人收入所得

16、税制度,采取累进税制 对遗产、赠与、高消费等征税 发展社会保障事业 对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和就业培训 发展教育事业 改善居民住房条件 本章考点 鉴定要点: 基本概念、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 求、就业与劳动力市场、工资收入分 配、政策与劳动管理 第二章 劳动法 第一节 劳动法的体系 第二节 劳动法律关系 第一节 劳动法的体系 一、劳动法的概念 定义劳动法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 切联系的其他一些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二、劳动法的特点 (一)劳动法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 (二)劳动法与民法关系密切,他是从民法总分离出 来的法律; (三)它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一

17、 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三、劳动法调整的对象劳动关系 调整范围:劳动者因参加社会劳动而与所属 的企业、事业、国家机关及社会团体等用 人单位之间所发生的那一部分劳动关系。 四、劳动法所调整劳动关系的特点 (一)劳动关系发生的原因是实现劳动的过程; (二)劳动关系是在用人单位录用了劳动者,是 劳动者与劳动过程有了联系之后才发生的; (三)劳动关系是由职业的有偿的劳动而发生的 关系,非职业的劳动、无偿的劳动、义务的劳 动所发生的关系都不由劳动法调整 五、劳动法的内容即劳动法体系 (一)现代劳动法的主要制度有: 就业促进制度 集体谈判和集体合同制度 劳动标准制度 职业技能开发制度 社会保险制度 劳动争议处

18、理制度 劳动监督检查制度 1、 就业促进制度的内容 国家的就业方针 政府有关部门在拓宽就业渠道、提供就业 服务、实施失业保护等方面的责任和措施 对妇女、残疾人、少数民族人员、退出现 役的军人等特殊群体的专门促进措施等 2、集体谈判的含义 集体谈判是指,员工代表和单位行政部门 或者雇主之间就劳动条件的改善和劳动关 系的处理问题进行的谈判制度。 3、集体合同制度的内容 集体合同的订立、变更和解除 集体合同的形式和效力 4、劳动标准制度的含义和内容 含义劳动标准一般指最低劳动标准,他是 国家为保护劳动者而制定的有关劳动条件的最 低标准 内容: 最低工资标准(西安2012年最低工资标准为 1000元)

19、 最长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制度 劳动安全卫生、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的劳动条件 等 5、职业技能开发制度 是指对要求就业的或已就业的劳动者进行 的专业技术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的教育和 训练 6、社会保险制度的功能与制度内容(考试范围 ) (1)功能是使劳动者在年老、患病、工伤、失 业和生育等情况下能获得帮助和补偿 (2)内容: 社会保险的项目种类 社会保险的享受范围、资格条件和待遇标准 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管理和运营等 7、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含义 职工和用人单位之间关于劳动关系和劳动 权利、义务的争议 8、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作用 它是为了保证劳动实体法的实现而制定的有关处理 劳动争议的调解程序、仲裁程序

20、和诉讼程序的规范 9、劳动监督检查制度 (1)劳动监督检查的主要功能是,通过专门行政机 关的监督检查活动,纠正违反劳动法的行为和现象 ,保证劳动法的贯彻执行 (2)该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劳动监督检查机构的职 权、劳动监督检查的范围、劳动监督检查的程序以 及纠偏和处罚等处理规范 六、劳动法的作用 (一)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在劳动法中、确认劳动力为劳动者所有,赋予劳动 者在劳动关系中的法律主体地位; 劳动法中的权益规定劳动者有就业、获得劳动报 酬、休息、安全健康、享受社会保险、接受职业培 训、组织工会、参与企业管理等项权利 (二)预防和解决劳动争议的手段 完善的劳动立法和执法 劳动程序法 集团谈判

21、制度和集体合同制度 (三)对劳动力市场运作的作用 确认劳动者为劳动力所有者,使劳动者在劳动 力市场上处于劳动力供方主体的法律地位; 通过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为劳动力供求双 方通过市场相互选择和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在 市场上自由流动提供了法律条件; 实行统一的劳动标准和社会保险制度,使劳动 力在使用和流动过程中得到基本保障,同时, 也使劳动力市场上的劳动力资源不中断 七、劳动法的发展史 1、1994年7月5日,中国第一部以保护劳动 者合法权益为基本宗旨的中华人民共和 国劳动法诞生,该法自1995年1月1日期 实行; 2、其宗旨是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3、核心是调整劳动关系 4、重点是确定劳动标准

22、 5、劳动法颁布后的劳动立法 从1994年10月8日至12月26日颁布了17个配 套规章,开始了劳动法重要子法的起 草工作,如劳动合同法(草案)、 集体合同法(草案)和就业促进法( 草案)等 6、劳动保障立法的新特点 围绕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需要,出台了一系列 涉及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劳动 行政法规(1998年); 社会保障法律、法规日益健全,养老保险、职 工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社会保险费征缴 等相关法规相继出台; 用以规范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执法行为的有关条 例和规定在劳动和社会保障法规建设中得到重 视。 八、我国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一)劳动既是权利又是义务的原则 根据我国宪法规定

23、,我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力和义务 1、劳动是公民权力: 对公民来说,意味着享有包括就业权和择业权在内的劳动权。 公民不分性别、民族和财产状况等,有权实现就业;有权依法 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职业和用工单位,参与这种选择的竞争; 有权利用国家和社会所提供的各种就业保障条件,以提高就业 能力和增加就业机会; 对于用人单位来说,意味着应当平等的录用符合条件的职工, 履行提供失业保险、就业服务、职业培训等方面的职责; 对国家而言,应当为公民实现劳动权提供必要的保障,如保障 公民有均等的就业机会;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来创造就业 条件。 2、劳动是公民的义务: 对公民来说,应当以劳动作为谋生手段,在积 极争取国

24、家和社会提供的就业机会的同时,努 力通过多种就业方式为自己创造就业机会,并 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履行各项义务; 对于用工单位来说,以为着有权组织和安排职 工参加劳动,并要求职工遵守劳动纪律和完成 劳动任务; 对国家来说,意味着应当提倡和组织劳动竞赛 ,奖励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 (二)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原则 1、劳动权、劳动保护权、休息权、职业培训权、物质帮助权、企 业民主管理权等 2、偏重保护劳动法在对劳动关系当事人双方都给予保护的同 时,偏重于保护在劳动关系中事实上处于相对弱者地位的劳动 者,也就是向保护劳动者倾斜。 3、优先保护在特定条件下,当对劳动者利益的保护与对用人 单位利益的保护发

25、生冲突时,劳动法应优先保护劳动者利益。 4、平等保护全体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都平等的收到劳动法的保 护 5、全面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包括财产权益和人身权益, 包括法定权益和约定权益,无论其内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 等哪个方面,无论它存在于劳动关系缔结以前、缔结以后或终 止以后,都应纳入劳动法的保护范围之内。 6、基本保护对劳动者的最低限度保护,也就是对劳动者基本 权益的保护 (三)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原则 1、双重价值取向兼顾效率和公平 2、劳动法力资源宏观配置与劳动法任务; 劳动力资源的宏观配置即社会劳动力在全 社会范围内各个用人单位之间的配置; 劳动法的任务是,促进和发展劳动力市场 ,确立和完

26、善以市场配置机制为主,以行 政配置机制为辅的劳动力资源配置体制, 维护劳动力市场的运行秩序。 3、劳动力资源微观配置的含义与要求: (1)含义在用人单位内部对劳动者的劳动岗位、时 间、和劳动量的安排,即劳动过程中的分工与协作。 (2)要求: 第一、保证各个劳动者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实现参 加劳动的权利,科学的组织劳动过程,避免劳动力的闲 置和浪费; 第二,在休息时间、劳动安全卫生、工资、福利、 职业培训等方面,不断改善劳动力供给结构和提高劳动 力供给水平 第三,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规范劳 动者完成工作任务、遵守劳动纪律、提高劳动力素质的 义务和责任 第二节 劳动法律关系 一、劳动法律

27、关系及特征 (一)含义 劳动法律关系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 ,依据劳动法律规范所形成的,实现劳动 过程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二)劳动法律关系的种类 1、劳动合同关系; 2、劳动行政法律关系; 3、劳动服务法律关系。 (三)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 1、劳动法律关系是劳动关系的现实形态; 2、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权利和义务; 3、劳动法律关系的双务关系; 4、劳动法律关系具有国家强制性 (四)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的区别 1、两者形成的前提条件不同,劳动关系的形成 以劳动交换为前提。而劳动法律关系的形成是 以劳动法律和法规的存在为前提,每一个具体 的劳动关系要上升为劳动法律关系,必须有相 应的劳动法律和法

28、规存在,否则就不可能形成 劳动法律关系; 2、两者的内容和效力不同。劳动法律关系是以 法定的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是受国家强制力 保护的;而劳动关系是以劳动为内容的事实关 系。 二、劳动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一)劳动法律关系主体是指劳动法律关系 的参加者,是劳动权利和义务的承担着,包括 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工会是集体劳动法律关系 的主体 各类用人单位包括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国 际机关、事业组织和社会团体成为劳动法律关 系主体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具备用工权利能力和 用工行为能力 (二)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及特征劳动权利 和劳动义务指向的对象,即劳动力 劳动力具有如下特征: 1、劳动力存在的人身性。劳动力存

29、在于劳动者 的肌体中,劳动力的消耗过程就是劳动者生命 的实现过程; 2、劳动力形成的长期性。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 的时间比较长,一般需要16年; 3、劳动能力一旦形成是无法储存的,过了一定 时间劳动能力优惠自然消失 (三)劳动行政法律关系的含义是指行 政法律规范调整行政关系而产生的一种权 利义务关系 (四)劳动行政法律关系主体与客体 1、劳动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劳动行政主体 和劳动行政相对人双方。劳动行政主体指,劳 动行政机关、兼有劳动行政职能的其他行政机 关。另外,经授权具有一定劳动行政职能的机 构,如职业介绍机构等,在代理一定劳动行政 职能时,也属于劳动行政主体; 2、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

30、即劳动行政主体和劳 动行政相对人的权利和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 ,主要是劳动行政相对人按照劳动行政主体的 管理要求实施的行为以及所支配的物和无形资 产。 三、企业内部劳动规则 (一)企业内部劳动规则的内容 1、概念用人单位依法制定并在本单位实施 的组织劳动过程和进行劳动管理的规则(公司 的规章制度) 2、内容: 录用、调动和辞退; 企业行政和职工的基本职责 工作时间 处分 (二)企业中实行内部劳动规则的实践 企业内部劳动规则中存在的问题: 1、“以罚代管、以罚代教”;(迟到、出错 ) 2、内部规章违背国家的法律规定。这种情况 在小企业中比较突出。(社保、合同等) (三)企业内部劳动规则的制定程序

31、和效力 1、程序: (1)职工参与内部劳动规则的制定 (2)报送审查和备案。从1998年1月1日起对 新开办用人单位实行劳动规章制度备案制 度 (3)正式公布。内部劳动规则是以全体职工 和单位行政各个部分为约束对象,应当为 全体职工所了解。 2、效力 (1)它的效力只是来自法律的赋予; (2)根绝我国宪法的规定,遵守劳动纪 律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义务 (3)根据我国劳动法的规定,用人单位 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劳动者应 当遵守劳动纪律 3、劳动规则效力的前提 (1)劳动规则的效力是以合法为前提的; (2)凡是违法的劳动规则的内容一律无效。 本章考点 鉴定要点: 劳动法的概念和作用、劳动法基本

32、原 则、劳动法律关系、企业内部劳动规则 第三章 现代企业管理 第一节 企业战略管理 第二节 企业计划与决策 第三节 市场营销 第一节 企业战略管理 一、企业战略环境分析 (一)企业战略的概念与特征: 1、企业战略,是指企业为了适应未来环境的变 化,寻求长期生存和稳定发展而制定的总体性 和长远性的谋划与方略。 2、企业战略的特征: 全局性、系统性、长远性、风险性、抗争性 企业战略实质是实现外部环境、企业实力和战 略目标三者间的动态平衡 (二)企业环境的结构与分类 1、微观环境市场环境、行业环境; 2、宏观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技术 环境、法律环境 宏观环境间接影响企业活动的环境因素 ,但是可以

33、通过微观环境变化而影响企业 的经营活动 企业经营环境的分类 简单+稳定=低不确定性 少数外部因素并且这些因素是类似的 因素保持相同或变化很慢 对要素复杂知识要求低 复杂+不稳定=高度不确定性 大量外部因素并且这些因素是不相似的 因素变化频繁并且不可预期 对要素复杂知识要求高 简单+不稳定=中高度不确定性 少数外部因素并且这些因素是相似的 因素变化频繁并且是不可预期 对要素复杂知识要求高 复杂+稳定=中低不确定性 大量外部因素,并且这些因素不相似 因素保持相同或变化缓慢。 对要素复杂知识要求低 (三)经营环境分析的方法 现代企业经营外部环境分析的方法,主要 包括对外部环境的调研和预测: 1、外部

34、环境的调研获取口头信息、获取 书面信息、专题性调研 2、外部环境的预测 (四)经营环境的微观分析 产业内部现 有企业之间 的竞争 潜在的新进入者 买 方 卖 方 替 代 品 (五)经营环境的宏观分析PEST分析 政治要素(Politics) 经济要素 (Economics) 社会要素(Society) 技术要素(Technology) 未来的市 场及行业 变化趋势 二、企业分析 (一)企业资源状况分析 1、资源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包括机器、资本 等实物资产及专利、商标、技术秘密和管理等无形资产。 2、资源分析的内容: 物质资源状况机器设备的功能、先进程度、使用和维修状况 ;

35、人力资源状况人力资源的结构、素质水平、关键性人 才、工作态度、学习能力、培训的投入和效果; 财务资源状况资金的来源、筹集资金的成本、风险和数量、 信誉等级、资产负债水平 技术资源状况技术专利、工艺技术水平、研究开发的投入和 水平; 管理资源状况组织管理水平、领导风格、企业文化; 无形资产状况企业的商誉、品牌和名度、顾客忠诚度 (二)企业能力分析 1、概念及内容 (1)能力是指企业将其资源进行组合、归集、整合形成产品和 服务,以满足顾客需要的一种技能 (2)基本活动生产加工、成品储运、市场营销、售后服务 支持活动采购管理、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企 业基础设施 2、企业能力分析的方法 (1)纵向

36、分析(自身) (2)横向分析(对比) (3)财务分析(财务报表) 3、企业能力评价的标准 (1)效率分析 成本、生产率、工艺水平、产能的利用程度 (2)效果分析 满足顾客要求程度、能否给企业带来增值、能否一贯满 足顾客需求 4、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综合分析 SWOT分析法 S-内部优势;W-内部劣势;O-外部环境机会;T-外部环境威胁 扭转战略 WO 增长战略 SO 防御战略 WT 多种经营战略 ST 劣势W 机会O 优势S 威胁T (三)企业战略选择 1、总体战略 进入战略(购并战略、内部创新战略、合资战略) 发展战略(单一产品或服务的发展战略、横向发展战略、 纵向发展战略、多样化发展战

37、略) 稳定战略 撤退战略(特许经营、分包、卖断、管理层杠杆收购、分 拆、资产互换或战略贸易) 2、一般竞争战略 (1)低成本战略,成为行业中所有竞争者中成本最低的战略 。操 作思路:简化产品、改进设计、材料节约、人工费用降低、生 产创新及自动化型 (2)差异化战略,是企业力求在本行业建立区别于其他企业的独 特品质,从而得到超过一般报酬水平的战略,差别化战略的核 心是建立顾客忠诚度 (3)重点战略,两种表现方式,一是着眼于在目标市场上取得成 本的优势(从目标市场的成本行为中获利);另一种是着眼于 在目标市场上取得明显的差别优势(以满足目标市场的特殊需 求而获利) 3、不同行业阶段的战略 发育期成

38、长期 成熟期 衰退期 总体战略 进入战略购并、内部创业、合资 发展战略单一产品或服务、横向、纵向、多样化 稳定战略 撤退战略特许经营、分包、卖断、管理层与杠杆收 购、拆产为股/分拆、资产互换战略贸易 一般竞争战略 低成本战略 差异化战略 重点战略 不同行业阶段 战略 新兴行业战略 成熟行业战略明确一种竞争战略、合理组合产品、合理定 价、工艺创新、扩大用户、购买廉价资源、 合适买主、工艺流程选择、国际竞争 衰退行业战略领导地位、合理定位、收获、迅速退出 三、企业经营战略的实施与控制 (一)企业经营战略的实施 1、建立相应的组织; 2、合理配置资源,制定预算和规划; 3、调动群众积极性,实现战略计

39、划; 4、建立行政支持系统,实现有效的战略控制 (二)企业经营战略的控制 战略控制一般有三方面活动组成:一是 制定战略评价标准;二是进行实际成效与 标准的对比分析;三是针对偏差采取纠偏 行动。 1、企业战略控制的特点: (1)战略控制系统是开放系统; (2)战略控制的标准是企业的总体目标。 2、战略控制的基本要素 (1)战略评价标准 (2)实际成效 (3)绩效评价 3、战略控制的方法 (1)事前控制 (2)事中控制 (3)事后控制 第二节 企业计划与决策 一、科学决策的要求与方法 (一)要求 1、合理的决策标准 2、有效地信息系统 3、系统的决策观念 4、科学的决策程序 5、决策方法科学化 (

40、二)方法 决策的分类决策的方法 确定型 量本利分析(图解法、公式法)、边际收益分析、经营 安全状况分析、销售利润决策和生产方法的盈利性对比 分析 线性规划法 微分法 风险型 收益矩阵 决策树 敏感性分析 不确定型 悲观决策标准华德 乐观系数决策标准赫威斯 中庸决策标准 最小后悔决策标准萨凡奇 同等概率标准 二、企业经营计划 (一)企业计划职能的作用 1、使决策目标具体化 2、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 3、为控制提供标准 (二)制订企业计划的原则 1、可行性与创造性相结合的原则 2、短期计划与长期计划相结合的原则 3、稳定性与适应性相结合的原则 (三)编制经营计划的方法 1、滚动计划法 2、PD

41、CA循环法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 、处理(action) 3、综合平衡法 (四)企业经营计划的目标管理 1、目标管理的概念和特点 目标管理是指围绕企业一定时期的总目标,企业各部门 管理人员和全体职工各自制定自己的分目标,经过调整、 平衡,使它们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目标系统。 特点: (1)它是一种系统化的管理模式 (2)要求有明确完整的目标体系 (3)更富有参与性 (4)强调自我控制 (5)重视员工的培训和能力开发 2、企业目标管理的实施 (1)经营目标体系的建立 (2)经营目标的实施 (3)经营目标的控制 第三节 市场营销 一、市场分析 (一)市场营销的概念 市场营

42、销是关于构思、货物和服务的设 计、定价、促销和分销的规划与实施过程 ,目的是创造能实现个人和组织目标的交 换 (二)市场的概念及分类 1、市场包括三个主要因素:具有某种需要的人、为满足这 种需要的购买能力和购买欲望,故市场=人口+购买力+购 买欲望 2、市场的分类: (1)交换对象:商品、服务、技术、金融、劳动力、信息 (2)买方类型:消费者、组织 (3)活动范围和区域:世界、全国性、地方 (三)消费者市场分析 1、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因素 文化因素 社会因素 个人因素 心理因素 年龄、职业、经济状况、生活方式、 个性及自我观念 动机、知觉、学习、偏好和态度 2、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 参与购买

43、的角色 倡议者、影响者、决策者 购买者、使用者 习惯性 化解不协调 寻求多样化 复杂 购买行为类型 购买决策过程: 引起需求 收集信息 评价方案 决定购买 买后行为 (四)组织市场分析 1、组织市场的构成: (1)产业市场 (2)转卖者市场 (3)政府市场 2、产业市场的购买行为 (1)产业市场的特点: 购买者多为企业 集中在少数地区 需求具有派生性 需求缺乏弹性 产业市场较大的波动 专业人员购买 互惠 直接购买 通过租赁方式取得 (2)产业市场购买行为 参与购买的角色 使用者、影响者、决策者 采购者、信息控制者 购买行为类型直接购买、修正购买、新购 影响购买行为因素 环境、组织、人际、个人

44、(3)产业购买者购买过程 提出需要 确定需要 说明需要 物色供应商 征求建议 确定供应商 选择订货程序 检查合同履行情况 二、市场营销管理过程 分析市场机会 执行和控制市场营销 设计市场营销组合 选择目标市场 发现市场机会、评价市场机会 市场细分: 消费者市场:地理、人口、心理、行为 产业市场:最终用户、用户规模 目标市场选择:无差异、差异、集中市场营销 市场定位 产品、价格、地点、促销 执行: 制定详细行动计划、建立组织结构 设计决策和报酬制度、开发和合理调配人力 建立适当企业文化和管理风格 控制: 年度计划、盈利能力、效率、战略控制 三、市场营销策略 (一)产品策略 产品包含核心产品、有形

45、产品、附加产品 1、产品组合策略产品组合有一定的宽度、 长度、深度和关联性,调整和优化产品是可选 择如下策略: (1)扩大产品组合 (2)所见产品组合 (3)产品线延伸(向上、向下、双向) 2、品牌与商标策略 品牌是指用来识别商品或劳务的名称、记 号、图案、颜色及其组合,包括品牌名称 和品牌标志两部分 企业经常采用的品牌与商标策略包括: (1)品牌化策略 (2)品牌使用者策略 (3)品牌统分策略 3、包装策略 包装是指对某种产品的容器或包装物进行设计和制造。 主要起到保护商品,便于运输、携带和保存,向消费者传 递信息、介绍商品、美化商品,促进销售的作用。 (1)相似包装策略 (2)差别包装策略

46、 (3)组合包装策略 (4)复用包装策略 (5)附赠品包装策略 4、产品生命周期 生命周期阶段营销策略 初创期快速掠夺、缓慢掠夺、快速渗透、缓慢渗透 成长期改进和完善产品、开拓新市场、树立产品形 象、增强销售渠道、适时降价 成熟期产品改良(品质、特色、式样、附加产品)、 市场改良 市场营销组合改良 衰退期维持、集中、收缩、放弃 5、服务策略 (1)服务内容包括:售前服务、售后服务 (2)服务方式包括:固定服务、流动服务 (二)定价策略 定价法分类 成本导向定价法 成本加成定价、盈亏平衡定价法、目标收益定价 法、边际成本定价法 需求导向定价法 理解价值定价法、需求差别定价法、逆向定价法 竞争导向

47、定价法 随行就市定价、密封定价 定价策略 新产品定价策略 撇油、渗透、满意 折扣折让定价策略 数量、功能、现金、季节、推广折让和补贴 心理定价策略 整数、尾数、声望、招徕、分级 (三)分销策略 1、销售渠道的特性取决于以下参数: (1)渠道层次数目 (2)渠道长度 (3)渠道宽度 (4)渠道多重性 2、营销销售渠道选择的因素 (1)产品因素:价格、体积、重量、款式、物理化学性质、技术复杂程 度、标准化程度、是否新产品 (2)市场因素:市场区域范畴的大小、顾客集中度、顾客购买量和频率 (3)企业因素:企业实力、销售能力、服务能力、控制能力 3、分销渠道的选择 (1)是否使用中间商 (2)中间商的

48、数目: 独家分销、广泛性分销、选择性分销 (3)中间商的选择: 目标市场、地理位置、产品经营范围、促销措施、提 供服务、运输和储存条件、财务状况、管理能力 4、促销策略 (1)广告:商业广告、公共关系广告 公共关系广告,是指以树立组织良好的形象,提高组 织的声誉,融洽组织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关系,增进公众 对组织的依赖和支持为目的,从而促进组织机构实现其 整体目标的一种方式。 (2)人员推销: (3)营业推广: (4)宣传 第四章 管理心理与组织行为 第一节 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分析 第二节 工作团队的心理与行为 第三节 领导行为及其理论 第四节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心理测量技术 第一节 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分析 一、个体差异 人有差异是心理学的第一定律。所谓个体差异,是指个 体在成长过程中,因受遗传和环境的交互影响,使不同个 体之间在身心特征上显示出的彼此各不相同的现象。 (一)员工的能力与人格 1、能力差异: 所能为者:成就(实际能力) 可能为者:性向(潜在能力) 2、人格差异: 一般能力(智力) 特殊能力 智力水平 智力结构 3、大五人格特质与工作绩效 责任心 绩效 个人能力 工作满意度 (二)员工的态度 1、态度的分析 态度直接显示出个体的中心价值和自我意向,它会影响到行为,但 不一定决定行为。 2、工作满意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