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集中居住示范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代项目建议书.doc

上传人:爱问知识人 文档编号:3862079 上传时间:2019-10-01 格式:DOC 页数:78 大小:1.0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民集中居住示范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代项目建议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农民集中居住示范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代项目建议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农民集中居住示范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代项目建议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农民集中居住示范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代项目建议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农民集中居住示范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代项目建议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民集中居住示范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代项目建议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民集中居住示范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代项目建议书.doc(7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xxxxxxxx农民集中居住示范村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代项目建议书)农民集中居住示范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目 录第一章总论3第一节 项目背景3第二节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6第三节 编制原则6第四节 编制目的7第五节 研究范围7第六节 项目建设基本原则及项目区选择的理由7第二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9第一节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9第二节 项目建设的可能性10第三章项目区概况113.1项目区总体基本情况113.2项目分布点概况14第四章项目现状评价与建设条件分析164.1项目现状评价164.2建设土地权属类别294.3建设条件分析29第五章 项目建设内容及建设目标335.1建设内容33

2、5.2建设目标34第六章 项目实施方案356.1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356.2项目设施原则356.3项目实施方案36第七章、环境影响分析417.1项目区域环境现状总结417.2环境影响预测结论417.3环境保护措施的主要内容42第八章 节能节水措施448.1节能的目的448.2节能的意义448.3节能措施448.4节水措施45第九章 劳动安全卫生和消防469.1危害因素及危害程度分析469.2劳动卫生安全措施469.3项目运营期劳动卫生安全措施469.4消防措施47第十章 项目组织管理、保障措施及实施进度4810.1组织管理4810.2 保障措施4910.3项目工建设计划50第十一章 工程招投标

3、51第十二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5112.1投资估算依据及说明5112.2投资估算5112.3项目资金筹措方案5212.4资金使用计划52第十三章 经济评价67第十四章 社会评价70第十五章 风险分析7215.1项目主要风险因素识别7215.2项目主要风险等级划分7315.3风险防范对策76第十六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7816.1研究结论7816.2 建议79第一章总论第一节 项目背景1、项目名称:*农民集中居住示范村建设项目2、项目业主单位及概况本项目业主单位:*乡村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注册资金:30000万元公司地址:*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办公楼内公司性质:有限责任公司(国有独资)公

4、司经营范围:主营:农村项目规划、建设、策划、乡村广告;乡村艺术服务、休闲娱乐服务、其他服务;农村道路建设、游乐设施建设经营;农村电网建设、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沼气建设;承接其他建设项目的开发建设;承接建设项目投资策划、咨询业务;生态文明家园建设、新农村建设、五园新村建设、特色小城镇建设及乡村旅游等。3、项目建设背景:2006年1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措施,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建设新农村二十字方针。这是中央从全局出发,总结经济社会发展经验,分析农村改革发展形势,联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5、,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作出的战略决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社会和谐离不开农村的社会和谐。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维护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消除农村不稳定因素。未来十五年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这将决定着我国未来一段时间城乡建设的基本格局。*位于*省西北部,具有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特征,由于历史、地理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生态恶化、人口众多,严重遏制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膨胀,粮食短缺,迫使陡坡开荒,林、灌、草、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区面积的60%以上,致使生态环境恶化互为因果,伴随人口的剧增而愈演愈烈,如果

6、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治理,将导致大片土地石漠化,从根本上将失去人类在此生存的基本条件。针对*严峻的现实,胡锦涛同志提出了建立*“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的构想,得到了省委的赞同,1988年6月,经*省委、省政府上报,国务院批准了建立*“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试验区建立后,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发展大计的指引下,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关怀下,在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中央、中央智力支边扶贫协调领导小组、*北京专家顾问组、深圳市及省直有关部门和各方各界的支持帮助下,全区各族人民紧紧围绕试验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面对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和希望同在的实际,充分发扬“

7、坚定信念、艰苦创业、求实进取、无私奉献”的试验精神,抓住机遇,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加快经济发展,控制人口增长,坚持变救济式扶贫为开发式扶贫,寓生态建设于经济开发中,以生态建设促进经济开发。通过十九年的不懈努力,特别是抓住西部大开发和扶贫攻坚两大机遇,开始走出了经济贫困、生态恶化、人口膨胀的恶性循环怪圈,逐步实现人口、生态、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果,主要表现在: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农村贫困状况有较大改善;生态建设成效明显,人民生活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通过23年不懈努力,2010年全区生产总值600.85亿元,增长14.6%以上,高于全国、全省增幅,尤其是“十一五

8、”期间,年增幅达12.46%,粮食产量从1988年的103.8万吨上升到263万吨,农民纯收入从226元上升到3354元,贫困人口减少到58.9万人,5个国家级贫困县已相继越过温饱线;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到8.88,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0.3%。根据*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据,*已经成为*省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农村建设、村容村貌不仅滞后于我国西部地区相类似的城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的总体发展。为了全面改善*城乡环境质量,通过对集中居住区建设和城乡环境的综合治理,以较小的投入打造特色鲜明、景观优美、生态良好、管理有序、文明和谐、适宜创业居住的城乡环境 。先期实施的25个农

9、民集中居住示范点是改善整个*农村居住环境的重点工程和样板工程,有利于推进整个地区新农村建设工作和整村推进战略的实施。本项目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中提出的。4、项目类别及性质:新农村建设项目5、建设规模与内容建设规模为*25 个农民集中居住示范点;农民集中居住示范点建设内容:结合*北民居风格,新选址修建新农村农民集中安置点,对原有的自然村农户进行集中安置,建设内容包括场平工程、房屋土建安装工程、配套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环卫设施建设。6、总投资及资金来源该项目建设总投资为25070万元。资金来源为:项目建设资金申请银行贷款20000万元,占总投资的80%。贷款期限为8年。自筹资本金5070万元,占总投资

10、的20%。7、建设期限项目建设期12个月,即2011年3月2012年3月。第二节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1)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2)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3)中央农村环保专项资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申报指南(试行);(4)全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2010-2015年);(5)村庄整治技术规范(GB504452008);(6)相关设计规范标准;(7)项目业主提供的有关资料;(8)项目业主单位委托我院编制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委托书。第三节 编制原则农民集中住房建设就是将科学发展观具体落实到城乡建设和管理之中,将城乡环境视为一个系统,运用系统工程理论和方法,采取多目标、多层次的综

11、合手段和措施,通过土地的综合治理和集中住房建设对城乡环境进行综合管理,以较小的投入换取城乡环境质量的全面改善,打造特色鲜明、景观优美、生态良好、管理有序、文明和谐、适宜创业居住的城乡环境。可研编制应遵循以下原则:(1) 应符合国家关于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方针、政策,符合毕节市总体规划(2) 坚持政府主导,依法行政,社会参与,属地管理,条块结合,分级负责,统筹推进,分步实施,规范管理。(3) 坚持以人为本,共享和谐,城乡统筹,综合治理。(4) 坚持人人参与,联创共建;分类指导,全面推进。第四节 编制目的(1)通过对项目进行全面的技术经济研究、论证,判断项目预期目标与项目建设理由是否相吻合,预期目标

12、是否具有合理性与可行性。(2)选择合理的经济、技术方案,为工程设计提供依据。(3) 为项目评估、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依据,完善基本建设程序,为项目决策、资金筹措提供科学、详实、可靠的依据。(4) 通过项目可行性研究,为项目申请、审批提供科学依据。第五节 研究范围本报告以*农民集中居住示范村建设项目为研究对象,根据国家编制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有关规定及要求,阐述项目建设的理由及必要性,提出*农民集中居住建设项目的类别、性质,确定项目的建设规模、建设内容;阐述项目建设的外部条件;提出环境保护措施;提出项目进度计划;进行建设项目政府资金估算,提出资金筹措方案及使用计划;对建设项目社会效益进行分析。第

13、六节 项目建设基本原则及项目区选择的理由6.1项目建设的基本原则(1)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高未来竞争力,坚持人口、资源、环境、社会、人文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在调查了解村庄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历史演变、现状特点和建设条件的基础上,为指导试点示范村新农村建设及管理,切实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3)从根本上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激发他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努力按照“致富田园、生态家园、特色庄园、文化乐园、和谐家园”的要求建设好农村社区示范点。6.2项目提出理由农民集中居住就是把住在自然村的农民集中到小区居住。这是我国发达地区推进

14、新农村建设的一种创新模式,对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集约利用农村土地、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具有重大意义。农民集中居住,有利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有利于节约土地资源和提高土地利用价值,有利于促进城乡和谐发展,有利于国家有关支农政策的进一步落实,有利于低成本建设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进而缓解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推进农村农民集中居住战略, 对确保土地集约、产业集聚、人口集居,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提升城市能级有重要意义。对于农民来说, 实行集中居住可以给其带来不少好处, 实施集中居住以后农民的生活和居住环境得到了改善, 在就业、教育、公共设施及配套服务等方面与城市居民接轨,

15、 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既保证农民不失去土地及其基本生存的保障, 又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对于当地政府而言, 农民集中居住可谓好处多多。其一, 农民集中居住以后, 节省出来的宅基地和农村的闲置用地可以置换成二、三产业用地, 由村级组织牵头统一开发经营, 把土地巨大的增值收益留在集体组织内部, 增强集体经济实力, 进而又为保障农民利益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其二, 由于农村村民的散居, 造成农村公共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工程量大、成本高。实行集中居住后村集体可以进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 能够用少量资金改造农村道路、供水、供电和通讯设施, 大大节省公共基础设施的配套和维护成本。第二章项目建设的必

16、要性和可能性第一节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开展农民集中居住示范村镇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和要求,开展农民集中居住示范村镇建设符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推进农村农民集中居住战略,对确保土地集约、产业集聚、人口集居,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提升城市能级有重要意义。对于农民来说, 实行集中居住可以给其带来不少好处, 实施集中居住以后农民的生活和居住环境得到了改善, 在就业、教育、公共设施及配套服务等方面与城市居民接轨, 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既保证农民不失去土地及其基本生存的保障, 又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对于当地政府而言, 农民集中居住好处多多。其一,

17、农民集中居住以后, 节省出来的宅基地和农村的闲置用地可以置换成二、三产业用地, 由村级组织牵头统一开发经营, 把土地巨大的增值收益留在集体组织内部, 增强集体经济实力, 进而又为保障农民利益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其二, 由于农村村民的散居, 造成农村公共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工程量大、成木高。实行集中居住后村集体可以进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 能够用少量资金改造农村道路、供水、供电和通讯设施, 大大节省公共基础设施的配套和维护成本。*开展农民集中居住,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种创新模式,对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集约利用农村土地、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具有重大意义。1、农民

18、集中居住,有利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2、农民集中居住,有利于节约土地资源和提高土地利用价值。3、农民集中居住,有利于促进*城乡和谐发展。4、农民集中居住,有利于国家有关支农政策在*的进一步落实。5、农民集中居住,有利于低成本建设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进而缓解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因此,*实施农民集中居住,建设生态文明家园是十分必要的。第二节 项目建设的可能性本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等相关*针政策,并取得了国土部门对项目修建的预审意见书。项目建设主管的规划局、建设局、环保局均已对项目进行了选址定点、勘界,核发规划许可证

19、、建设工程许可证、环保审查意见书。项目建设所需的地质勘查、规划、设计工作已部分开展。另外建设所需的主要材料,采购方便,供量充足。施工的供水供电可依托周边的城市基础设施完成,原料及土石方运输通道通畅便捷。同时在施工工艺上,现有的施工技术十分成熟,所以项目建设的各方面条件已经具备,实施性大,项目建设方案可行。第三章项目区概况3.1项目区总体基本情况3.1.1自然概况(1)地质地貌*是典型的岩溶山区。位于*省西北部,地处东经1033610643,北纬26212746之间,东部和南部与本省*市、*、*、*市接壤,西部和北部与*省、*省毗邻。*正处在滇东高原向*中山原丘陵过渡的倾斜地带,境内多山,西高东

20、低, 平均海拔1400米,最高点*韭菜坪2900.6米,为全省最高点,最低海拔457米,境内山高坡陡,峰峦重叠,沟壑纵横,河谷深切,土地破碎。*属高原山区,山高坡陡,地面破碎零星,水热条件时空变化大,因浸蚀作用和岩石的物理崩解作用强烈,土壤粗骨化程度高。区境内除泥盆系、白垩系和第三系外,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和第四系均有出露,其分布和发育状况均有较大差异。(2)气象全区属低纬度高海拔地区,垂直差异明显,分为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和暖温带3个气候带。其气候特点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量充沛,水热同季;东部四季分明,中部冬长夏短,西部长冬无夏,春秋相连。*各地多年平均

21、日照时数1101.81780.2小时,年平均气温10 515.0 ,一月平均气温174.3,七月平均气温17.624.9,稳定通过10的有效积温2544.64617.1;年平均降水量848.61394.4毫米,月变率大,70%左右的降水量集中在5至9月;无霜期 205297天。(3)资源矿产资源:*矿产资源丰富,现已查明的有煤矿、铁矿、铅锌矿、锑矿、锰矿、铜矿、铝土矿、磷矿、硫磺矿、大理石、硅砂、稀土、草炭、粘土、高岭土等20余种。其中煤矿和硫铁矿储量大,品位高,开发前景好。已探明1000米以浅煤矿储量286亿吨,在全区范围广为分布,煤质较好,多为中灰(15%左右)低硫(3%以下)煤,是化工生

22、产的优质原料。硫磺矿储量29856万吨,均为大中型矿床,品位属至级多为级,磷矿目前已探明保有资源量15亿吨,是*省三大磷矿集中区之一,占全省磷矿储量的54.4%,平均品位17%,其中*新华磷矿为14.64亿吨,占全区的98%,名列全国第二。水资源: *雨量较充沛,河流众多,拥有较为丰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区内河流均属长江和珠江支流,河网密度大,分布均匀,全区共有河长10公里或集水面积2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93条,主要河流有六冲河、三岔河、白布河、野济河、偏岩河、乌江干流、赤水河、洛泽河等。全区平均水资源量134亿立方米,多年平均降水量1023毫米,折合年降水总量274.79亿立方米,已建成

23、水利工程2459处,年供水量为10.46亿立方米。土地资源: 土地是历史的自然载体,是人类活动的基地,是气候、地貌、岩石、植被、水文、土壤等因素在一定时间、空间内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综合特征。*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一是人均占有量少。全区每平方公里270多人,大于全省和全国平均人口密度,耕地、林地等的人均占有量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二是农地面积大。全区农耕地占总土地面积的36.9%,林、牧地分别占总面积的33.9%和3.02%,农耕地中,坡度大于25度的525.19万亩,占35.34%。三是宜林宜牧地面积大,宜农地面积小。据全区土壤类型多样,有黄棕壤、黄壤、石灰土、紫色土、水稻土、沼泽土、潮土7个

24、土类22个亚类50个土属144个土种,其中耕地土壤110个土种,自然土34个土种。黄壤是全区主要土壤类型,比重大,分布广,风化彻底,土质深厚,宜种性强,是粮油生产的高产土壤。植物资源: *植被类型众多,但原始植被已遭破坏,大多数为次生植被,属常绿阔叶针叶混交林,地域差异不明显。从分布的趋势看,从东到西,从河谷至高山,植被类型由季雨型的常绿阔叶林向湿性常绿阔叶针叶混交林转变。全区森林面积1598.3万亩,森林覆盖率33.44%。旅游资源: *属岩溶地貌,开发历史悠久,具有众多的名胜古迹,岩溶景观和其他自然风光,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高原明珠”之称的*草海,被誉为“地下天宫”的*洞,有“天然公园”

25、之称的百里杜鹃(包括奢香博物馆),“古,野,奇,曲”的*总溪河风光(乌江第一漂),叹为观止的*九洞天及十里溶洞探险漂、大屯土司庄园风景区和众多的史前文物,古建筑群,古石刻,这些风景名胜与安顺龙宫,黄果树瀑布一道,构成了*西线旅游区。*旅游事业方兴未艾,前景辉煌。美丽的*,正以无穷的魅力,迎接国内外游客的到来。3.1.2社会经济概况(1)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任务,在加快发展中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2010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51.9亿元,比2009年增长75.9%,增幅名列全省第一。全区生产总值达到600.85亿元,比2009年增长14.6%;财政总收入127.

26、57亿元,比2009年增长39.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7.96亿元、一般预算收入62.12亿元,分别增长54.4%、42.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0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54元,分别增长9.6%和14.9%。(2)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跨越。始终坚持以交通、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不断夯实发展基础。贵毕高速公路(贵阳至*)大约三个多小时的路程。贵阳也有直接到*和*的车。此外,从*沿321国道可至*泸州,沿326国道可至*曲靖。 实施烟水配套工程43处,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314处,“三小”水利工程14处,冬修水利工程35处,除险加固工程20处,累计有效灌溉面积达到32.63万亩,

27、解决了32.88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积极推进以生态文明家园建设为载体的新农村建设,建成生态文明家园示范户6698户;城乡电网、通讯、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3)交通发展迅速,境内交通十分便利,公路四通八达。据交通部门统计,2010年底全区通车里程23989公里,同比增加2174公里。其中一级公路17.33公里,二级公路617.52公里,三级公路1456.47公里,四级公路10102.33公里,等外级11795.79公里。县乡道路正逐步改造为四级油路,国家规划建设重点工程杭瑞高速公路、厦蓉高速公路将横贯*。(4)新型工业化建设取得新突破。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能

28、源工业,基本建成煤电化一体化工业体系,初步形成煤炭、化工、装备制造、食品加工、建材等产业多元化发展格局。(5)城镇化建设实现新飞跃。围绕打造山水园林城市改造与新区开发相结合,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步伐。(6)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紧紧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这一主线,以各类农业工程项目建设为载体,不断加大科技兴农工作力度,不断夯实农业发展基础。(7)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取得明显成效。(8)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切实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3.2项目分布点概况农民集中居住示范点建设项目覆盖整个*,项目分布点如下表:序号村名1*市梨树

29、镇上小河村农民集中居住示范点2*市海子街镇邵关村农民集中居住示范点3*市撒拉溪镇撒拉溪村农民集中居住示范点4*县羊场镇穿岩村农民集中居住示范点5*县鸡场乡大坝村农民集中居住示范点6*县星宿乡漆树村农民集中居住示范点7*西县谷里镇龙井沟村农民集中居住示范点8*西县钟山乡猫山村农民集中居住示范点9*西县定新乡元田村农民集中居住示范点10*县禹谟镇金坝村农民集中居住示范点11*县城关镇太极村农民集中居住示范点12*县官田乡青山村农民集中居住示范点13*县桂果镇猫场村农民集中居住示范点14*县珠藏镇骂丫村农民集中居住示范点15*县三甲乡大嘎农民集中居住示范点16*县厍东关乡东关村农民集中居住示范点17

30、*县乐治镇碓叉坝村农民集中居住示范点18*县沙包乡宋家寨村农民集中居住示范点19*县麻咋乡嘎利村农民集中居住示范点20*县小海镇松棵村农民集中居住示范点21*县二塘镇梅花村农民集中居住示范点22*县平山乡江南村农民集中居住示范点23*县野马川镇乌木村农民集中居住示范点24*县珠市乡核桃村农民集中居住示范点25普底乡桥头村农民集中居住示范点25个农村社区村示范点有位于城镇建设区附近经济基础条件较好的村庄,也有交通不便、经济基础薄弱的山区村庄,还有依靠旅游、矿藏等自然资源致富的村庄,也有完全依赖农业生产的普普通通的村庄。根据不同发展条件的村庄进行研究,提出针对各村特点的整治规划方案,可作为今后的村

31、庄整治规划建设提供经验和借鉴。第四章项目现状评价与建设条件分析4.1项目现状评价1、*市梨树镇上小河村农民集中居住示范点现状梨树镇上小河村位于*市梨树镇东北面,处于海子街、小坝、梨树三镇交界处,该村空气清新、水质优良、山青水秀、民风淳朴、生态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达64%。全村辖7个村民组,284户,1194人。其中白族人口占全村人口总数的80.4%,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村寨。村行政区域总面积4.6平方公里,有耕地1279亩, 2010年人均纯收入达2860元。2006年3月,上小河村被列为扶贫和新农村建设的联系点和*市第一个合作共建试点村。6年来,各级各部门对上小河村的新农村建设给予了大力

32、支持,直接投入和间接投入资金达570万元,解决了该村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中的诸多实际困难,积极引导上小河村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老百姓逐渐走上脱贫致富的路子。 2010年,投入资金50万元,整合危改资金7.4万元,共投资57.4万元打造白族民居村寨42户,白族民居改造工程实施建成充分展示出了上小河村“白墙黛瓦、飞檐翘角”的民俗风情文化特色。2011年,上小河村列入“同心工程”及“五园新村”建设示范村,整村改造白族民居100户,同时修建白族寨门、风雨亭、风雨桥、文化墙、表演场、停车场等为点的 “一心、多点”发展格局,着力打造具有白族风情的民族文化,将上小河村打造成为民族风情旅游和休闲观光旅游点,

33、带动乡村旅游业发展,富民兴村。上小河村在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关心和支持下,逐步建设成为一个集生态建设、乡村旅游、休闲观光等为一体的经济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小康村。“上凉亭,听鸟鸣;游田园,闻稻香;绕绿堤,戏小桥流水;采果实,进森林氧吧;钓肥鱼,住农家”的景象令人期待。2、*市海子街镇邵关村农民集中居住示范点现状邵关村位于海子街镇东面,距海子街镇政府约2公里,距*市城区约15公里,*龙场柏油路线从村口经过。邵关村辖11个村民组672户2910人,村内民族均为汉族,全村耕地面积2860亩,其中田580亩,地1780亩,荒地林地500亩。2011年*西北工业园区建设及碧海大道修建共征地840亩。该

34、村农产品以水稻和玉米为主,经济作物有蔬菜,蚕桑,水果等。2010年人均纯收入2200元。大部分村民除务农外,主要从事建筑,运输等行业,该村紧邻“工业园区”及海子街中学。邵关村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冬暖夏凉,雨热同季,年均降水量1200mm,日照量31%,无霜期265天左右,平均气温15.8,平均海拔1500m。土地以黄壤为主,土质肥沃。邵关村现有公共设施综合办公楼1栋,2层,建筑面 积204m2,集计卫、文化、党员活动室为一体。*龙场柏油路途经村寨门口,主要通组道路宽3-4米,其中一至四组、翟家湾组、林家园组未硬化,道路无照明设施,无排水系统。全村11个组全部通电,但变压器功率小,用电高峰供电

35、不稳。全村通讯信号良好,户均有一部以上电话,收看电视无统一闭路线。邵关村现有村民主要居住建筑为砖混平房及砖瓦、木瓦房。屋顶有平顶和坡房顶,院坝、串户路未硬化。总体村庄村民住房布局不规范,人畜混杂,人居环境较差。3、*市撒拉溪镇撒拉溪村农民集中居住示范点现状撒拉村位于撒拉溪镇政府所在地,距市中心33公里,东面是沙乐村,西面是兴隆村,南面是水营、西方村,北面接近龙凤村。全村下辖7个村民组,村总面积4.2平方公里。撒拉村东高西低,地形呈起伏状,以山地为主,水资源困乏,撒拉村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温凉湿润、雨热同期,雨量充沛,但降雨分布不均,年差较大。年平均气温21.2-22.5,年降雨量989.7毫

36、米,其气候特点是:冬冷夏热、年温差大、日温差小,雨热同季。全村有耕地1582亩,其中大于25度956亩;荒地728亩;可利用荒地728亩;人均耕地0.35亩,人均耕地少,且陡坡耕地的比例大,土地出产率较高。农作物以玉米、马铃薯、小麦、大豆等为主,主要经济作物为大蒜,反季节蔬菜。全村总户数1271户,总人口4659人,总劳动力2460人。其中镇村从业人数1254人,外出打工人数895人。全村主要以小城镇建设为依托,大力发展建材业、运输业、饮食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2010年,撒拉村粮食总产量711.9吨,人均占有粮156公斤。农村经济总收入107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4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

37、196元及以下212人.粮食播种面积915亩。4、*县羊场镇穿岩村农民集中居住示范点现状*县羊场镇穿岩村位于*县城南郊,距县城11公里,距镇政府所在地3公里,海拔高度1472米1658米,全年日照天数在240天左右。居住有汉、苗、彝、白、仡佬、蒙古等六个民族。全村共有27个村民组、1428户、5173人,土地总面积17.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000亩,人均耕地1.74亩,在耕地面积中,25度以上陡坡耕地570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63.3。2010年,人均收入3612元,人均粮食370公斤。*建立以来,全村共实施退耕还林4432.3亩,涉及农户434户,1736人。实施150亩的坡改梯工程,水土

38、流失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明显好转,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目前27个村民组已实现组组通电、通广播电视,24个组通自来水,25个组通村级公路,全村建有沼气池42口,小水窖410口,民用电话、手机等通信设备使用覆盖率已超过60%,穿岩村目前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较为完善,邮电、通信、通讯使用基本普及。 5、*县鸡场乡大坝村农民集中居住示范点现状大坝村位于鸡场乡西南面,距离乡政府所在地6.7公里,县城33.7公里,总面积9.41平方公里,辖4个村民组。大坝村现有人口430户,1494人,人口密度158人每平方公里,居住着苗、彝、水、仡佬等少数民族1090人,占总人口的73%,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地区,属于一

39、类贫困村。现已修通公路12.85公里(其中油化6.7公里),连户路7428米,修建小水窖300个,沼气池100口。2010年,全村人均收入3621元,人均粮食370公斤。全村总人口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有119人,占总人口的7.97%;初中文化程度560人,占总人口的37.5%;小学文化程度1080人,占总人口的54.1%;文盲8人,占总人口的0.54%。境内岩溶地貌较为发育,层土母质为可容性碳酸盐类,土壤以粘黄壤居多,属于中山切割喀斯特地貌类型。由于特定的地质构造,溶洞发育,隔水差,涵养水源的能力十分脆弱,地表水非常缺乏,无河流及大的山泉,季节性雨水流失过快,干旱是这一地方农业生产的自然灾害

40、之一。全村境内海拔在11501250米,年均气温在16,年均降雨量1205.6毫米,年均日照时数1330小时,无霜期260天,适宜玉米、烤烟、小麦、辣椒、蔬菜等多种农作物种植。全村三面环水(洪家渡水库支嘎阿鲁湖),是以后旅游观光的好地方。6、*县星宿乡漆树村农民集中居住示范点现状漆树村位于星宿乡西北面,距乡政府4公里,西与龙山村接壤,北与合山村接壤,东与油杉河接壤,辖7个村民组,全村总户数387户,总人口1396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50%。全村总面积2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678亩,荒山草坡2.5万亩。其地处油杉河流域,降水丰富,适宜天麻、核桃、漆树的生长。海拔在800-2200米之间。乡内储

41、藏有丰富的石灰石、高岭土等矿产资源,有优质天麻、核桃、漆树、小豆等农副产品。通村路已基本完善,电网工程改造基本完成。201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3180 元,人均粮食400公斤。7、*西县谷里镇龙井沟村农民集中居住示范点现状龙井沟村位于谷里镇西部,距镇政府驻地8公里,有国土面积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23亩,其中田222亩,辖6个村民小组317户1200人,党员19名。交通便捷,有贵毕高等级公路和*素路(运煤大道)穿境而过,各组实现“水、电、路”三通,是2011年 “五园新村”精品示范村建设点之一。近年来,龙井沟村经济发展稳步增长,主要种植金瓜、大葱、二金条辣椒等特色经济作物,带动全村生态、畜

42、牧、种养殖等产业快速发展。目前,全村拥有小型百货交易市场1个,逢赶集时,人流量可达1400余人;大牲畜交易市场1个,每周交易金额可达10余万元;通组公路13.6公里,其中9.4公里未硬化;日供水量200立方米的人畜饮用供水点1个。自2009年实施危村危房改造以来,全村共计实施农村危房改造42户,其中:2009年实施19户,2010年实施20户,2011年实施3户,目前已全面完工。2011年将龙井沟村作为“五园新村”精品示范村进行打造,因为是后补的建设点,所以起步较晚,但是通过镇村两级的共同努力,做了大量的工作,目前工作进度已迎头赶上,实施的200户生态文明家园“*西北民居”建设已全部启动,完工

43、150户,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正在进行规划建设。 8、*西县钟山乡猫山村农民集中居住示范点现状猫山村位于钟山乡南面,距乡政府8公里,距县城33公里,距铁石乡16公里、距大关镇25公里。有3个自然村庄,共16个村民小组,全村总户数754户,总人口2942人。全村总面积8.6平方公里。有田670亩,土1867亩,人均耕地0.86亩,典型的人多地少地区。猫山村一直都是以传统农业和外出务工为主要收入的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均收入水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基础设施条件薄弱。猫山村是以传统农耕为主要经济支柱,产业结构单一,农业主要是种植水稻、小麦、木薯、马铃薯、玉米等粮食作物和油茶、梨树等经济作物,人均年收入约160

44、0元。全村布衣族人口占总人口70%,其建筑大多具有布依族建筑特色,多以木结构为主,但由于修建年代久远,整体普遍陈旧,部分破损较为严重,全村危房数量达42栋。废旧坑(水)塘、牲畜用房布置混乱,整体布局现状散、乱、差,利用率低。猫山村的串组路已经联通了各个村民组,但是基本未硬化。其通村路也只有一小段进行了硬化,其它均为土路;全村均进行过农网改造,电源来自钟山乡;全村已经安装饮用水系统,由于村内水井、水塘众多,村民依然习惯饮用井水;村内雨水、污水自由排放,无雨污排放沟渠,无污水收集处理设施,无垃圾集中收集设施,严重影响村庄环境风貌。目前有小学1所,卫生室1所。自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实施以来,猫山村共实施

45、危房改造208户,其中2009年实施完成41户,按*西北民居模式建设的占30%,2010年实施完成81户,按*西北民居模式建设的占30%,2011年猫山村实施的危改户数为81户,均要求100%按“*西北民居”样式建造,目前已全面动工,完工4户。2011年实施生态家园建设507户,已动工392户,备料97户,竣工18户。9、*西县定新乡元田村农民集中居住示范点现状元田村位于定新乡中部,距定新乡政府驻地约2.5公里,全村总面积4.5平方公里,辖6个村民组,总户数342户,1241人,居住有汉、彝、苗、布依等民族,少数民族103户383人,占总人口的30.8%,耕地面积797亩,其中田67亩,土730亩,林地面积859亩,荒山荒坡面积5002亩,无矿产资源,全村通电、通水,2010年建成通村公路,属定新乡中等富裕村。元田村主要以传统的农业生产为主,农业主要是种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粮食作物种植有玉米、水稻、小麦、洋芋等,常年种植面积1000亩左右;经济作物主要有烤烟、油菜,常年种植面积500亩左右;其次是畜牧业生产,年存栏大牲畜125头,生猪131头,家禽820只。2010年全村农业产值134万元,畜牧业产值18万元,粮食产量311吨,人均粮食250公斤,人均纯收入3450元。该村建有村综合办公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农林牧渔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