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让文言文散发出古文的韵味——以《杨氏之子》为例 (2).doc

上传人:yyf 文档编号:3928035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论文:让文言文散发出古文的韵味——以《杨氏之子》为例 (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小学语文论文:让文言文散发出古文的韵味——以《杨氏之子》为例 (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小学语文论文:让文言文散发出古文的韵味——以《杨氏之子》为例 (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小学语文论文:让文言文散发出古文的韵味——以《杨氏之子》为例 (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小学语文论文:让文言文散发出古文的韵味——以《杨氏之子》为例 (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论文:让文言文散发出古文的韵味——以《杨氏之子》为例 (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论文:让文言文散发出古文的韵味——以《杨氏之子》为例 (2).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让文言文散发出古文的韵味 以杨氏之子为例 施环英内容摘要 文言文教学要从思想上着手,用古代方式教文言文,用文言方式教文言文,用多读多背方式教文言文,让文言文散发出古文的韵味。本文以杨氏之子为例,把教学过程分为4个板块:小小读书家,熟读文言文;小小考古家,研读文言文;小小翻译家,自译文言文;小小背诵家,积累文言文。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 指导思想 教学板块 文言文,是传承经典文化的载体,学习文言文是学生对中华历史文化最直接的继承。小学阶段让小学生适当接触一些文言名篇,对学习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了解古人的思想道德观念,加强人文教育,提高语文能力都很有帮助。然而自从文言文走进小学语文课程以来,有的老

2、师抱怨要求小学生学习文言文是哗众取宠;许多小学生也直言不讳文言文是“拦路虎”。在众多的教研课、公开课中,我们也很难看到文言文教学的踪影。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更要主动参与小学文言文教学的研究,引导小学生接触经典的世界,接触优秀的古代文化,让他们在文言文的沃土中接受美的熏陶与滋养,发挥文言文的感染作用。 前几日,我们学校开展了语文课堂常规教研活动。我就努力在文言文教学中下功夫,争取有一些新的尝试和进步。课上完后,十分难得的是,得到了小学语文界大师汪潮教授的悉心指点。他着重强调了文言文教学的指导思想。1、 文言文教学的指导思想 1、用古代方式教文言文。古代私塾上课时学生课桌很矮,学生似与盘坐,而老

3、师古代称之为教书先生,在上课时学生做好后先生在进入教室,学生起立并深鞠一躬说:“先生好。”先生并作揖还礼,回“请坐”,将学生一开始就带到一千年前上课。上课时学生应坐姿端正,上身不可摇晃。下课后起立深鞠一躬说:“先生再见。”待先生走后,学生方可动身回家。其实现代教学礼仪与古代教学礼仪极为相似,多学习一些礼仪规范对孩子的成长是大有好处的。它能够帮助孩子在今后的成长中赢在举手投足间 。在整个课堂中,老师与学生要用:“各位弟子”的称呼,而不是同学们。2、用文言方式教文言文。文言文是“四文”,除了“文言”以外还有文章、文学、有文化。很多经典的文言文,文章本身也很丰富,有很多文言文的作品,它又是文学作品。

4、要立足于言进行教学,在言的教学过程中,去融合文的内涵,跳出狭隘的言。文言文的“言”有很多层次和方面,我梳理了有四个方面。第一个是大家关注的,就是词语的积累。这个词语积累,实词主要是一个强调厚实的积累,实在的积累;虚词要在反复读的过程中,掌握哪个虚词多少用法。第二个是了解古代汉语的语法。以后学文言文,效率会高一点。第三个是掌握文言文它本身的诵读方法、解读方法。这是言的基本内涵。第四个,常常被我们老师忽视的,就是文言的语感,应该说语感是文言文的“言”的最高层面。 3、用多读多背方式教文言文。文言文怎么教?怎样才能与初中语文教学做好有效的衔接?教师在教学中很难把握。小学文言文教学成为教师遇到的新困难

5、。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学重在诵读,学习古文最好的方法就是读与背。只要学生坚持多读多背,就能知其大意,理解文本,体会古文的韵味。“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熟读的过程就是由口入心的过程,就是逐步深入理解文本的过程。读准了,读多了,往往就会把握文言文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就会进入一个广阔深邃的精神世界,自己的思想就会逐步走向丰盈和深刻。读是和情感体验、语言积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反复地读,熟练了就能脱口而出,自然成诵。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重点就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准,读顺,读懂,读出感情。读准,即读准字音。读顺,即读出停顿、语气、重音、节奏,学会断句。读懂,即了

6、解文意。读出感情,即读出情趣,读出文言文的味道。四个读多了,朗朗上口,读多了,熟读成诵,读多了,成为背诵家。2、 文言文的一般教学板块 下面就以杨氏之子为例,把教学过程分为4个板块。具体如下:(一)小小读书家,熟读文言文初学文言文,很多学生感到困难,一是难读,二是难懂。有些学生不大喜欢这些“之乎者也”的文章,觉得枯燥乏味。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没有兴趣,加之,文言文难读难记。因此,学生视文言文为拦路虎,有一种望而生畏的感觉。教学文言文,教师导入新课解题释题后,即可为学生进行范读。教师在范读前,可提出以下倾听要求:注意老师范读时的停顿、重音、语气、节奏,并在书上做好记号。如果学生第一遍听得不真切,可以

7、进行第二遍范读。在学生受到熏陶感染而对文言文学习感兴趣后,接下来就是让学生当当“小小读书家”,在文言文诵读中体现到古文的韵味。1、读准。 把字音读准确,是诵读的起码要求。文言课文中有大量的生僻字、通假字、破读字、古音字(如古人名、古地名、古官职名、古器物名称)等,如不首先解决这些字词的语音问题,那就根本谈不上诵读。因此,一篇文言文,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试读一遍,或全班齐读,或个别朗读,从试读中发现他们字词读音中出现的问题,然后一一板书纠正;并由老师再范读一遍全文。杨氏之子只有简简单单的五十几个字,要特别强调“惠”、“诣”、“禽”等。2、读顺。 读顺,即读时有正确的停顿。这里所说的停顿,不是指有标点

8、提示的句间或句末停顿,而是指由于句子较长或需要强调等在句中进行的停顿。由于文言文与白话文在语言和叙述上有较大的差别,这种停顿掌握起来比较麻烦,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读甚至领读。停顿准确了,就不会产生歧义,自然也就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意了。如果学生不能够正确地停顿,教师应予以引导帮助,要让学生切实掌握停顿的方法。如文中的“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而不能读成“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3、读懂。文言文的一些语言规律,如音韵的铿锵、语调的抑扬、语言的含蓄、句式的整散等,大都是宜于“意会”而不宜于“言传”的。而意会既不能只靠眼睛看,也无法从老师的精分细析中获得太多的领悟,最终还是靠反复吟诵,在吟

9、诵中去琢磨、去感知、去体察、去心领神会。 4、读出感情。情文并茂的文言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渗透在字里行间。而情感读正是对文章作品的思想感情“原汁原味”地声韵表达,是把“写在纸上的语言变成活的语气”。我们可以通过诵读“甚聪惠”来理解文意,揣摩、体会字面之后的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只有带领学生尽情诵读,引导学生认真体味辨别,学生才会体会出作者的感情,并产生共鸣。“孔君平诣其父”,他是为何拜见父亲,展开一定的联想和想象。除了树立范读的模仿对象之外,教师要对一些难读出感情的句子做一些分析,并且反复地带领学生诵读。只要学生愿意开口,读个三五遍,感情就慢慢上来了。如文中“家禽”和现代意义的“家禽”是

10、不一样的,自然在朗读上也是不一样的。这一板块的教学目的: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自古以来就是学习文言文的主要途径。一是以“读书家”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把学生带入古代;二是在充分的诵读过程中理解文意。 (二)小小考古家,研读文言文 文言文带有古文的特点,会遇到生僻字、通假字、破读字、古音字(如古人名、古地名、古官职名、古器物名称)等。通过研究古文,要能准确地认读生僻字,分析通假字,要解决读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要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要增进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如文中的“惠”通“慧”。 对于文言文中所出现的古文特点和讲述的道理教师应进行点拨、总结,并在此基础上

11、做必要的拓展延伸。这一环节一般分两个阶段,首先进行的是文章内容上的探究。教师或是抓住关键文句,或是进行朗读感悟,或是进行对比、想象,或是进行讨论、表演,引导学生发现古代文字的特点,体会文中所含蕴的道理。其次是拓展延伸,文言文常含有经典的语句,且含有深刻的含义,有的已发展为成语,在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加以运用。 教学片断: 理解课文中的杨氏子的话妙在何处,是值得小小考古家好好剖析的。课堂实录如下: 1、理解孔君平的话 (1)师:你听懂了孔君平的话吗?为什么单单指着杨梅说,不说其它水果呢?(孔君平拿杨梅和杨家的姓开玩笑,说杨梅是杨家的孩子。)(孔君平是要诱导杨氏子。) (杨梅和杨氏子

12、是一家人)。 (板书:杨梅 杨家果) (2)师:你真聪明,一下就听明白了。可是这么巧妙的弦外之音杨氏子听出来了吗?(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杨氏子也拿孔君平的姓反驳)师:这一招在兵法上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板书:孔雀孔家禽 (3)再自由读读。想想杨氏子的言下之意是什么呢?可以借助板书来说说。(如果说杨梅是我杨家的果,那么孔雀就是您孔家的鸟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那么杨梅又怎么会是我家的果呢?)评:杨氏子不但会听,还会挺会说。 2、理解杨氏子的回答 (1)如果孔君平这样跟你开玩笑,你会如何回答?(生答)师:比比和杨氏之子的回答有什么不同呢? 课件出示:孔雀是君家禽。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3、。 (2)、比较这两句话,你发现了什么?(同桌练读)(理解:未闻,夫子) 师:一般有文化、有涵养的成年男子,可以称为夫子。比如孔子我们就称为(生齐:孔夫子)孟子(生:孟夫子)。比如我们的校长,可以称为陈夫子。称孔君平为 “夫子”显得有礼貌。 (3)分男女同学来对对看。孔指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3、理解:应声答曰 (1)师:这么巧妙的回答,杨氏子一定思考了很长时间吧?(理解:应声答曰:不假思索,几乎想都没想。)那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思维敏捷、机智,说话有礼貌,)评:你真会读书,很有学习文言文的天赋。 (2)朗读。评价。你的朗读让我仿佛看到了

14、一个机智的杨氏子。 (3)小结:杨氏子的回答是如此快速,如此巧妙,如此有礼,怪不得文章一开头就说了!齐读:(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4)如果来访的客人姓黄,你觉得他会怎样回答?(未闻黄瓜是夫子家菜。)(未闻黄帝是夫子家人。)(黄色,黄莺,黄鱼,黄岩,黄山等) 积累:你们个个都真会说话啊。像这样形容人善于言辞的成语还有哪些呢? (出口成章 能说会道 伶牙俐齿 巧舌如簧 油嘴滑舌 唇枪舌剑 三寸不烂之舌 花言巧语)这一板块的主要教学目的:一是发挥教师的帮助者的作用,教师通过研读古文和学法提示,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有门径可循,避免盲目性,提高学习效率。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

15、的阅读积极性。三是享受阅读成功的快乐,让文言文散发出古文的韵味,培养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三)小小翻译家,自译文言文杨氏之子是小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文言文。在这一板块里,教师首先要针对教材的特点,给予学生相应的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出示小组合作学习提纲指导学生自学。(1)自读课文,对照课文的注释自我阅读;(2)对文中出现的疑难字、词可以利用工具书来帮助理解;(3)试着把每句话的意思说下来;(4)不理解的字、词、句或问题可以圈出来准备质疑。小组内讨论,可以互相评议。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理解。小组内可以互相帮助。在“自读自疑”的基础上,学生就“自疑”的问题进行质疑,由教师搭建梯子,给予必要的启发引导。

16、也就是说,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文中重点的词进行理解,师生互动交流,共同完成对文中难以理解的字词的理解。在学课文之前,我将全班同学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课堂中,将文章分部分交给不同的学习小组,让每一小组的同学在合作中解决这一部分的字、词、句等问题。第1大组同学完成第1句话。第2大组同学完成第2.3句话。第3大组同学完成第4.5句话。上课的过程中,每一小组分别将自己所承担的部分向全班同学讲解。其他小组同学和老师则向这一小组质疑发问。然后,评出最优小组。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这一板块的教学目的:我们既巩固了对文言知识点的掌握,也避免了文言文教学中容易出现“夹生饭”的问题,学生和教师都在互动与合作中形成了教

17、学对话,完成了文言文基础教学的目标。此外,也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 (四)小小背诵家,积累文言文读的最高境界是熟读成诵。背诵是记忆力的体操,是一种学习能力。这一板块,可采用的方式很多,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可以插入体验性读、分角色读、表演性读、竞技性读。通过反复诵读,学生更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获得理性的审美感受。这篇课文是五年级下册的课文,可以放手让孩子自己来组织背诵。可以选一个能力相对比较强的同学,安排同学们背诵的任务。如男女生分角色读,评价中改进。在课堂上,我就是这样做的。没想到,结果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既锻炼了孩子的能力,也让课堂有了更多的灵动。课文可以边背边演,配上合适的动作,内化

18、语言,积累语言。背诵时要做到:口读其声,耳听其言,脑思其义,把口、耳、脑都动员起来。孔君平和杨氏子的语气和体态都值得大脑好好地思考。这一板块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巩固学生的文言语感和记忆。通过反复背诵,学生能初步掌握文言断句、重读的规律,把握文言的语气、语速,形成文言语感。二是享受文言学习的成就感。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背懂了文意,背出了文气,背出了个性化的理解,完成对文意的整体理解,使学习兴趣特别高涨。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文言文的世界里,有着太多的思想和文采,有着太多的先进精神和超前观念,有着太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我们广大小学教师应指导小学生好好学习文言文,使文言文中国古代文学瑰宝不致因时空的久远而褪色,散发出古文的韵味。【参考文献】1 王荣生著. 文言文教学教什么.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2 汪钰明编著. 文言学习轻松入门(修订版).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