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国特色学徒制的课程思政建设探索研究.docx

上传人:peixunshi0 文档编号:392994 上传时间:2025-07-1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8.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中国特色学徒制的课程思政建设探索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基于中国特色学徒制的课程思政建设探索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基于中国特色学徒制的课程思政建设探索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基于中国特色学徒制的课程思政建设探索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基于中国特色学徒制的课程思政建设探索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基于中国特色学徒制的课程思政建设探索研究摘要:近年来,高职院校基于中国特色学徒制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诸多探索,如“三课堂”课程思政建设、“课中课”课程思政建设、“职业素养护照”评价方式改革等,这些改革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同时也存在着“双主体”课程思政顶层制度设计有待完善,“双导师”团队课程思政意识、能力有待提高,“双身份”课程思政成效考核评价有待改进等问题。本文着力通过加强“双主体”协同育人制度建设、提升“双导师”协同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改进考核评价体系等改革举措,推进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词:中国特色学徒制;课程思政建设;探索研究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

2、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加大人力资源投入,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1。中国特色学徒制是学校和企业在立足于中国职业教育现有背景下开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中国特色学徒制是学徒制在中国的具体体现,除“双主体、双导师、学生双身份”这些学徒制基本特征外,中国特色学徒制最为关键的就是要以课程思政改革建设为抓手和载体,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堪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一、基于中国特色学徒制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有益探索在2018年全国教

3、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2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必须一体部署、统筹推进。2014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文件强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3基于此,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基础理论、实操技能,更要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近几年一些高职院校围绕如何把政治认同、家国情怀、工匠精神、劳动精神、劳模精神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进行了探索

4、开展了基于中国特色学徒制的课程思政建设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果。(一)“三课堂”课程思政建设“三课堂”是指“公共基础课”“专业课”以及“企业实践课”三种不同类型课程4。“三课堂”课程思政改革是指在教学中结合课程特点,凝练出每一门课程内在隐含的思政价值元素,并以“盐溶于水”的方式巧妙地融入教育教学之中,实现价值引领与知识教育的有机统一。以亳州学院中药学院为例,该校中药学院基于“三课堂”在育人场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评方式等方面存在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在对三者策略性把握基础上,校企协同构建“三课堂”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模式。(二)“课中课”课程思政建设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探索了将“思政教育融入专

5、业实训课的课中课课程思政建设模式”5。该校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学生专业实习实训中,使思政教育与专业实习实训同频共振,形成协同效应。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实习实训教师沟通交流,提炼出“理想信念、实事求是、遵纪守法、工匠精神、团队合作、环境意识”6等6个思政微要点,结合上述6个方面内容,教师开发出贴近学生的典型案例文本及视频资源,这些思政教学要点融入实训操作中,外化为具体的行为表现,实现思政教育与实习实训教学有机统一,将思政教育的价值引领力落实落地,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其职业品格和职业精神也得到培育和提升。该教学模式打通了职业技能人才隐性素养培育和显性技能培养通道,成为高职

6、教育领域三全育人的典范。(三)“职业素养护照”课程思政建设“职业素养护照”是北京市商业学校在“三全育人”方面的积极探索和尝试。该校从企业需求及学生实际发展需要出发,以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为主线,打造“政校企家”四方协同育人模式。通过走访100多家合作企业,校企共同提炼出包括“社会公益、安全环保、人文底蕴、国际理解、技术技能、学习能力、问题解决、遵规守纪、身心健康、爱岗敬业、精益求精、诚信友善、创新创业、团队合作”等职业行为和职业精神两个维度的20个职业素养指标,借助冰山理论,做显性和隐性两个层面划分,围绕这20个职业素养进行全方位培养和全方位考核,再通过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云平台,实现学生职业素养可

7、视化、数据化,全面展示学生学习成果。职业素养护照成为企业选人用人的依据,是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动力引擎,是学校教育教学自我诊断改进提高的工具。职业素养护照是职业院校课程思政改革,尤其是在课程思政建设评价方式方面进行的有益探索,取得了良好效果。二、基于中国特色学徒制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困境经过近几年探索,基于中国特色学徒制培养模式下的课程思政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但由于学徒制具有教学主体多元化、教学对象双身份以及教学环境复杂性等特点,这又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建设带来了一些困难和挑战。(一)“双主体”课程思政顶层制度设计有待完善学校、企业深度合作、教师、师傅联合传授技能的学徒制人才

8、培养模式,有利于增进学生职业认知,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但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制度建设中面临着一系列兢手问题。如校企在学徒制人才培养管理机制中角色与职贲匹配问题;校企双方在制定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中主体地位的确立问题;学徒制中学生(学徒)的职业精神和创新精神协同发展的问题;学校企业“双师”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适合学徒制特点的教材等资源共享的问题;校企双方共同开发课程思政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校内教师与企业导师的考核标准、激励制度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建立相关的组织结构,如校企合作理事

9、会,并做好系统完整的顶层制度设计,需要校企等多部门同向同行,形成合力,协同建立课程思政改革的体制机制。(二)“双导师”团队课程思政意识能力有待提高教师是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所在。教师队伍课程思政主观意识和素质能力直接影响到“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和成效。在中国特色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师队伍相对比较复杂,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组成“双导师”团队。企业师傅一般缺乏深刻的课程思政理论素养指导。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一般动手能力和实操能力比较强,更多专注于知识技能传授;企业师傅一般都是企业里的高级技术工程师、劳动模范或能工巧匠,他们的专业性、职业性普遍比较强,但其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一般不高,对马克

10、思主义理论体系掌握得不够全面、系统、深入,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缺少准确、深刻、系统地认知和理解,这在客观上影响课程思政建设的落地落实。企业师傅普遍缺乏授课技巧。一部分专业课教师和企业师傅有较高的政治站位,能够正确认识和理解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对如何将思政教育元素春风化雨般地融入专业课及实习实训课程教学之中,或者说从专业课及企业实训教学中如何有机挖掘思政元素感到无所适从,甚至是无能为力,这些不利因素都会影响课程思政改革的推进。部分高职学校教师缺乏企业工作经验,对学生的指标浮于表面。高职学校教师大多来自应届毕业生,”从校门到校门”的就业经历使

11、他们缺少企业一线锻炼的机会,不熟悉企业运作和管理机制,对企业文化、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等知之甚少,这就必然导致日常专业理论知识教学和技术技能传授与企业实际工作内容相脱节,存在“两张皮”现象,这也使教师无法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培育。企业师傅的授课效果一般难以保障。企业师傅普遍缺乏系统的教育学、心理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又缺少与学校教师共同承担“立德树人”任务的主观自觉,从而难以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文化等价值观元素有机融入对徒弟的技术技能培养之中。(三)“双身份”课程思政成效考核评价有待改进中国特色学徒制是基于校企深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的校企交替式教学使得校企双方

12、难以公正、科学、合理有效地考评课程思政改革实施效果。第一,考核形式、评价标准单一。课程性考核一般都是“过程考试+期末考试”,一般期末成绩所占权重较大,学生日常的品性考核、团队合作等职业素养考核基本没有被纳入考核评价之中,即使纳入平时过程性考核之中,其所占权重相对比较少。第二,校企考核主体缺少沟通。受传统高职教育理念影响,在学徒制人才培养中,考评体系一般都是由高职院校教师及相关专家制定,加之学校教师和企业导师缺乏深入沟通,这将难以形成全面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考评体系。第三,校企考核重点难以协调。学校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技术技能、学习态度及出勤纪律等方面的考核;企业更为关注的是行为规范、职业操守、职

13、业精神等方面的评价。二者在评价内容上有一定的差异性。这些问题的存在使课程思政育人方案和考核要求难以落地生效,并在实践中被不同程度地弱化、虚化,也无法充分发挥“以评促建”的指挥棒作用。此外,对于教育者本身在课程思政改革评价方面也缺少相关的制度及方案要求。三、基于中国特色学徒制课程思政建设的改革举措基于中国特色学徒制人才培养特点,高职院校需要充分发挥校内课堂理论教学和企业实习实训平台、学校教师和企业导师各自的优势,持续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建设,从而提升“三全育人”工作实效性。(一)完善双主体协同机制建设机制一般是指一个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运行方式和结构关系。所谓基于中国特色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思政协

14、同育人机制就是学校和企业为完成立德树人任务而建立的具有协调、指导和激励功能的制度体系。正反两方面实践证明,一些学校在课程思政上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强化制度保障。以北京联合大学为例,一方面学校从党委到相关职能部门再到二级学院都相继制定教学管理文件,在制度顶层设计上明确开展“课程思政”改革建设的具体要求。另一方面,学校组织召开了教师培训会、集体备课会、工作推进会,搭建了课程思政建设多元化平台,深化教师沟通交流,完善部门联动机制。相反,也有一些高职院校党委提出了校企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新思路、新举措,大力推进“大思政”建设,但最终没有真正落实或落实效果不尽如人意,究其根本原因是未进行系

15、统的顶层制度设计。“不同的主体必然囿于各自工作条线的子目标和职责,难以形成育人的合力,甚至可能引发分力和壁垒。”7总之,如果没有建立系统有效的指导、协调和激励机制,课程思政改革建设就会被形式化,被层层弱化、最终甚至是不了了之,轰轰烈烈走过场。基于中国特色学徒制的课程思政建设相对比较复杂,学校和企业、教师和师傅等各个要素都要参与其中,这就需要“双主体双导师”结合现代学徒制试点中凸显的各种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加强校企顶层设计,结合统筹规划,不断提高课程思政育人效能。要结合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特点,落实统一性和差异性要求,强化分类指导。结合实际情况,各校研究制定具有自己学校及合作企业特点的课程思政建设工

16、作方案,完善工作机制,强化检查监督。(二)提升“双导师”协同育人能力遵循“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原则,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要不断加强课程思政主观思想自觉和课程思政能力建设。首先,提高思想站位,增强育人意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企业师傅只有在思想上真正认识清楚“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这一论述的深刻内涵,才能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自觉转变为积极努力的现实行动。其次,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在学思践悟中逐步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除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著,还要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系统学习和深刻领悟,要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特别是关

17、于职业教育的重要论述,尤其要加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论述。再次,加强沟通交流。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倬隶属于不同企事业单位,这就造成了他们在平时沟通与联系上的困难,不利于彼此间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为此,一方面学校教师要定期深入企业进行调研,并按照国家有关文件要求进入企业般炼,在与企业对接交流中明确岗位人才培养标准,根据岗位需求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并用心搜集体现职业伦理、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的典型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另一方面,企业师傅也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课程思政交流研讨、学习培训等活动,提高育人能力。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共享共用优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资源。(三)改进考核

18、评价体系学生(徒弟)评价是教学效果评价的基础环节和关键性环节。结合中国特色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中考核评价存在的突出问题,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采取有针对性举措,构建课程思政考核评价体系。第一,在评价理念上,要坚持以德为先,德技并修。德主要是指职业道德.,包括事业心、责任心、敬业精神等。企业在招聘员工时一般都会把录用者的职业操守、职业精神、职业态度置于第一位,更为关注员工的职业道德如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办事公道等职业品格,所以师傅在对徒弟考评时必须把职业道德等价值观要素作为首要标准。第二,在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上,加大双主体、双导师的过程性、数据性评价。

19、通过数字化、信息化等手段,建立企业、学校、教师、师傅、家长和学生等多主体评价模式,客观全面记录学生行为表现及在企业实习实训中的突出业绩,将其作为学生综合评价的重要依据。第三,在评价结果运用上,探索建立学分银行制度。推动学校和企业之间学习成果互认、互通、互换,加强学校与企业间的沟通衔接,打造校、企、社协同育人的立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EB/O1.(2020-11-03)2024-02-03https:谭(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习近平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1.

20、2021-03-31)2024-03-03https:(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EB/O1.(2014-08-27)2024-03-03http:/www.(4)平静,徐飞跃,王钢.现代学徒制视域下的高职院校“三课堂”课程思政协同式育人机制J.教育与职业,2019,939(11):88-93.(5)(6)马前锋,滕跃民,张玉华.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实训课的“课中课”同向同行模式创新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12):142-144+150.(7)李卫东,黄祐,黄金燕.高职建立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思政育人机制的探索J.高教论坛,2019(7)

21、107-110.(责任编辑王大奎)Exp1.oratiOnandResearchonCurricu1.Uin1.deo1.ogica1.andPo1.itIca1.ConstructionBasedontheApprenticeshipSystem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Abstract:Inrecentyears,highervocationaIco1.1egesinChinahaveex1.oredvariousapproachestoideo1.ogiCa1.andpo1.itIca1.educationintheircurricu1.abasedonthe

22、uniqueChineseapprenticeshipsystem.Theseinc1.udeinitiatives1.iketheThree-C1.assroomideo1.ogica1.andpo1.itica1.constrction,In-C1.ass,curricu1.umidco1.ogiCa1.andpo1.itica1.ec1.ucation,andreformsintheevaIuatiOnmethod1.iketheVocationaiConipetencyPassport.,WhiIetheseexpioratoryeffortshaveachievedcertainre

23、su1.ts,theya1.sofaceiSsuessuchastheneedforiniprovementinthetop-Ieve1.institUtiona1.designoftheDua1.-SubjectideoIogica1.andpoIitica1.cducation,enhancementoftheideo1.ogica1.ando1.iIica1.awarenessandcapabi1itiesofthe,Dua1.-Tutorteam,andrefinementintheeffectiVenessassessmentandeva1.uationoftheDua1.-Iden

24、tityideo1.ogica1.andpo1.itica1.education.ThiSpaperfocusesonadvancingtheideo1.ogica1.andpo1.itica1.educatiOnreforniinhighervocationa1.co1.IegesthroughmeasuressuchasstrengtheningtheDua!-SubjectCo1.1.aborativeeducationsystem,enhancingtheDua1.-Tutorco1.IaboratIveeducationa1.awareneSsandcapabi1.ities,andimprovingtheassessnentandevaIuationsystem,Iherebyfu1.fi11ingthefundamenta1.inissionofmora1.education.Keywords:ChineseSty1epprenticeshipSystem;Course1.deo1.ogica1.andpo1.itica1.Construction;Exp1.oringResearch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 > 管理论文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