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作品中的比喻艺术 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来看看 文档编号:3931330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3.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张爱玲作品中的比喻艺术 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张爱玲作品中的比喻艺术 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张爱玲作品中的比喻艺术 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张爱玲作品中的比喻艺术 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张爱玲作品中的比喻艺术 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张爱玲作品中的比喻艺术 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张爱玲作品中的比喻艺术 毕业论文.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目 录1.张爱玲作品中的比喻11.1比喻特色之一:以俗喻雅,雅俗共赏21.2比喻特色之二:渗入通感,感觉合一21.3比喻特色之三:色彩内蕴,极尽对比32.张爱玲作品中比喻特色的成因42.1张爱玲的身世经历及早期文学积淀42.2张爱玲独特的女性主义立场53.结语64.致谢.65.注释.66.参考文献67.英文注释7张爱玲作品中的比喻艺术 摘 要:修辞学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张爱玲的作品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中国修辞学的魅力,其作品中比喻修辞的使用尤其出色,本文着重从这一修辞手法出发,分析了张爱玲的语言特色。张爱玲的比喻堪称一奇,最后,本文从她的出身经历以及她独特的女性主义立场出发来解读张爱

2、玲的语言。关键词:以俗喻雅;渗入通感;色彩对比;出身经历;女性视角著名文学理论家乔纳森卡勒认为:比喻是认知的一种基本方式,通过把一种事物看成另一种事物从而认识了它。也就是说找到甲事物和乙事物的共同点,发现甲事物暗含在乙事物身上不为人所熟知的特征,从而对甲事物有一个不同于往常的重新的认识。构成比喻内容上有三个要素:一是思想的对象,即本意;二是另外的事物,即喻意;三是两事物的类似点,(共同处和相似处)。文辞上分为三个成份,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境)、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喻体(打比方的事物或情境)。有的辞书又将其构成增释到四个成份,即:本体、喻体、喻词和喻解,喻解就是对比喻的理解。用比喻

3、来对某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描述,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帮助人们深入的理解,并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用比喻来描写故事情节,可以使叙述生动形象,使情节具有感染力,启发读者的情感想象。就比喻修辞的驾驭能力而言,张爱玲无疑是最出色的女性主义作家。 从五四新文学诞生以来,就描写城市生活、人生情感的当代小说作家而言,很少有人像张爱玲那样能够以其完美圆熟的技术、文字的功力、深刻的人生观、犀利的观察与丰富的想像力,以炽烈迸发的才情成就于文坛。张爱玲就是以这样优美畅

4、达、厚积薄发的文字向我们展示了她的文学世界,在她的文字表达中,对意象的扑捉,精当的描写,用比喻通感来写情状物以推进情节和烘托人物心理是张爱玲作品最突出的方面。这其中,包融了她对生活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像力以及对作品写作背景、人物塑造上的经验和总体把握。这在她的中短篇作品中得到了出色的表现。此外,张爱玲还是营造气氛的高手,由于叙述手段和高超的心理描写技巧的运用,张爱玲的作品中几乎可以随时营造出不同的气氛,作品中的人物在现实背景中随时“出离”,成为特定情节中的特定人物。我认为,张爱玲作品中的比喻、意象和她对词语色彩的运用尤其彰显她语言的魅力。1张爱玲作品中的比喻我喜欢张爱玲,甚至能掉进她的作品里挣

5、不出来,就像被一位好客又很谈得来的朋友拉住了聊天一般舍不得离开,吸引我的,就是张爱玲作品里那些妙不可言的比喻,她实在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比喻的天才了。比喻是文学创作中最常见的一种语言修辞手法,也是语言运用中的最高艺术。比喻也叫譬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比喻这一语言修辞形式在张爱玲小说中俯拾即是,用于人物形象、自然景色等各个方面的描写,尤其是人物外貌、行为、心理、服饰、身材等的描写。张爱玲以其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格调独辟蹊径,想人之所未想,赋予比喻以崭新的境界,显示出精巧、新奇、高超的艺术水准。张爱玲的比喻都是不经意的,无论是剖析人物

6、心理,刻画人物性格,还是渲染气氛,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她总能恰当好处地像说话一般轻松地比喻而出,言简意赅却又形象生动。比喻的妙处,在张爱玲作品里,似乎才得以淋漓尽致地表达。张爱玲作品里的比喻独具特色,甚至是“比喻成了作者文章之魂”,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张版比喻。1.1比喻特色之一:以俗喻雅,雅俗共赏 我尤喜欢红玫瑰与白玫瑰,爱它的故事,爱它的文笔,乃至每一个细节:“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粒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我对这句话是颇有感触的,但我的感觉不是文中“男子

7、”的感觉,而是针对张爱玲的比喻,她把男人心中的爱人比成床前明月光的朦胧美和美人眉间的一颗朱砂痣,此处的比喻恰到好处而又透着文字气息的古香古色的美。人大多是这样,“东西都是别人的才好”,等不爱了,“床前明月光”也成了随手扔掉的饭粒子,黏黏地欲甩不能,那朱砂痣也便成了蚊子血了,那么让人感觉恶心,用饭粒子和蚊子血这样庸俗鄙陋的事物来喻失宠的女人形象地刻画了男人的心理。这样的比喻还充盈着一种悲剧美,悲剧是什么?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摔碎了给人看,拥有的、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珍惜要趁早哇,莫等真的让“红的”变成了那“一抹蚊子血”、让“白的”成了“衣服上的一粒饭粒子”才心疼那“红”似朱砂痣在心口还在疼,那“床

8、前明月光”早已消逝了吧。这个比喻正好道出了作者的心里话,显示出她那个时代女人对爱情的诠释。再看沉香屑第一炉香中有这么一段话:“背后大红大紫,金绿交错、热闹非凡,倒像雪茄烟盒盖上的商标画,满山的棕榈、芭蕉,都被毒日头烘焙得干黄松鬈,像雪茄烟丝。”“梁家那白房子黏黏地溶化在白雾里,只看见绿玻璃窗里晃动着灯光,绿幽幽地,一方一方,像薄荷酒里的冰块。渐渐地冰块也化了水雾浓了,窗格子里的灯光也消失了”。如果嗅不到大海的味道,让张爱玲用雪茄烟一比喻,那种感觉就特浓特浓了,繁华荣贵,真的是“大红大紫,金绿交错”,就连没去过大上海的人,哪怕是不同时代的人,也能从张爱玲的“雪茄烟”的比喻中联想出那种华丽奢靡。后

9、一个比喻往往会有这样一种感觉,一开始仿佛置身于仙境中,渐渐远兜回转,又回到了人间,张爱玲惯用世俗生活中的事物做比,也源于她对世俗生活的兴趣,她热衷于“从柴米油盐、肥皂、水与太阳中找寻实际的人生。”(必也正名乎)连环套中有这样的比喻:“在长崎,霓喜(小说主人公)是神秘的赛姆生太太,避暑的西方人全都很注意她,猜她是大人物的下堂妾,冒险小说中的不可思议的中国女人,夜礼服上满钉水钻,像个细腰肥肚的玻璃瓶,装了一瓶的萤火虫。”这个比喻既传神地刻画出一个搔首弄姿的三十出头的妇女的外部形象,又传达出这个女人苦楚、空虚、无助的内心,就像那脆弱的易受损的玻璃瓶。一个由多个男人结成的连环套里的苦命女人的命运,是不

10、是也像萤火虫的光那样短暂、黯淡?这是一个粗俗的、命运多桀的女人,就像她作品中所说的那个玻璃瓶。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写到:“烟鹂得了便秘症,每天在浴室里一坐坐上几个钟头只有那个时候是可以名正言顺地不做事,不说话,不思想;其余的时候她也不说话,不思想,但是心里总有点不安,到处走走,没着没落的,只有在白色的浴室里她是定了心,生了根。她低头看着自己雪白的肚子,白皑皑的一片,时而鼓起来些,时而瘪进去,肚脐的式样也改变,有时候是甜净无表情的希腊石像的眼睛,有时候是突出的怒目,有时候是邪教神佛的眼睛,眼里有一种险恶的微笑,然而很可爱,眼角弯弯的,撇出鱼尾纹”。就一个比喻,那个整天整天在“静悄悄”的家里呆着的百无

11、聊赖的年轻太太就呈现在读者面前,她缺少别人的关爱,也不爱别人,心理空虚、毫无生机。小说留情中比喻女主人公敦凤的身体是“ 实哚哚地像个清水粽子”,形象地道出敦凤白胖而粗矮的身材状况。张爱玲总能以女性的视角形象地刻画出不同女人的身体特色。 张爱玲对世俗生活的兴趣,对世俗事物的偏爱是出于对人生的恐惧,在她看来,“这时代影子似的沉没下去,人觉得自己是被抛弃了。”所以她急于“抓住一点真实的,最基本的东西”(自己的文章),于是她才津津乐道于身边那些俗事俗物,我想,这也许是张爱玲比喻中为什么那么多的常见得不能再常见的喻体了吧。1.2比喻特色之二:渗入通感,感觉合一通感是指将听觉、视觉、味觉和触觉等各类感觉器

12、官互相沟通的现象。在比喻中使用通感,使得本体与喻体产生于不同的感官,两种官能同时发生作用,将抽象的、不易表达的思想具体化。张爱玲说话时的比喻就像说话一样随便,当你惊讶于自己为什么感觉这么清晰时,才突然醒悟:哦,她用比喻了。张爱玲语录中的比喻是六感不分的,好像没有感觉的标准,或者说只有一个,究其原因,是因为张爱玲作品中的比喻渗入了大量的通感。例如“整个世界像一个蛀空了的牙齿,麻木木的,倒也不觉得什么,只是风来的时候,隐隐的有一些酸痛”,“中午的太阳煌煌地照着,天却是金属器的冷冷的白色,像刀子一般割痛了眼睛”,“今天这一天可惜已经快完了,白过了,有一种说不出的惆怅,像乳房里奶胀一样”,“未来是个庞

13、然大物,在花布门帘背后藏不住,把那花洋布直顶起来,顶的高高的,像一股阴风”,最欣赏这句“黑暗一点点增加,一点点淹上身来,像蜜糖一样慢,渐渐坐到一种新的元素里,比空气浓厚,是十年二十年前半冻结的时间”也许你都要惊呼了“比喻可以这样吗?”但是比喻天才张爱玲这样比喻了,那种柔腻的感觉也随之而出了,怎么比喻都是那样的“妙喻连珠”。“试了一件又一件,毛织品,毛茸茸的像富于挑拨性的爵士乐;厚沉沉的丝绒,像忧郁的古典化的歌剧主题歌;柔滑的软缎,像蓝色的多瑙河,凉阴阴地匝着人,流遍了全身。才迷糊迷糊地盹了一会,音乐调子一变,又惊醒了。楼下正奏着气急吁吁的伦巴舞曲,薇龙不由想起壁橱里那条紫色电光绸的长裙子,跳起

14、伦巴舞来,一踢一踢,淅沥沙啦响”(沉香屑第一炉香)衣服究竟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恐怕一时难以回答,张爱玲用音乐来比喻衣服的质感,让我们从感受音乐的角度感受它,不仅形象生动而且新颖独特,很具感染力。张爱玲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无论在文学、绘画、音乐还是习俗、器物、服饰都具备了较高的鉴赏力,因此她善于把握其中的相通之处,例如,厚沉沉的丝绒本来就给人一种凝重的感觉,延伸出一种忧郁之情,将之比喻成“忧郁的古典化的歌剧主题歌”是再恰当不过的了,人物的心情是由衣服表露出来的,音乐又叫衣服说了话,道出了人物的心语,充分体现了作者比喻手法之高妙。沉香屑第一炉香中描写葛微龙因男友对另一漂亮的女孩多看了几眼而“ 醋

15、意” 大发,其“心里便像汽水加了柠檬汁, 咕嘟咕嘟冒酸泡”。“醋意”本来是人的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情绪,而作者通过“汽水加柠檬汁”产生化学反应,冒酸泡时发出“咕嘟咕嘟”的声音,非常巧妙地把情绪变为具体可感的事物,具有一种奇妙的视听效果。鸿鸾禧中有两个待字闺中的小姑子二乔和四美,她们为哥嫂的婚礼精心挑选行头, 但张爱玲说,虽然各人都认为在婚礼中新娘是最重要的角色,但“对于二乔和四美,(新娘子)玉清是银幕上最后映出的雪白的完字,而她们则是精彩的下期佳片预告。”张爱玲把两种不同的女人比喻成了电影屏幕上“完”字和下期预告给人的感觉,上一个让人死了心思,下一个则给了人无限的憧憬空间,用在已婚和未婚女人的身

16、上再合适不过了。“张爱玲小说最厉害的就是这样那样聪明机智的比喻”(苏童语)。1.3比喻特色之三:色彩内蕴,极尽对比张爱玲的文字色彩是绚烂多姿的,她把中国老百姓喜爱的基本原色发挥到了极致,热烈的色彩背后却蕴涵了荒凉的底蕴。张爱玲身为“最后的贵族”,一方面清楚“时代是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属于他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再版序);张爱玲不得不要以这样一个金碧辉煌来叙说一个衰败的世界,强烈的落差中极尽人物内心的失落感,例如:“月亮那么大,就像脸对脸狭路相逢,混沌的红红黄黄一张圆脸,在这里等着她,是末日的太阳。”这里的“红红黄黄”仿佛经历了沙尘暴一般,也不再

17、那么鲜亮了,灰蒙蒙地罩着一层土,甚至牙碜地咯吱响,这里“红红黄黄”就是那“末日的太阳”,恹恹地虚弱地挂在天上,象征着贵族的没落,象征着时代的没落,人物内心的沧桑也仿佛那经历了沙尘暴的如同末日太阳的月亮。再如沉香屑第一炉香有这么一段:“草坪的一角,栽了一棵小小的杜鹃花,正在开着,花朵儿粉红里略带点黄,是鲜亮的虾子红。墙里的春天,不过是虚应个景儿,谁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墙里的春延烧到墙外去,满山轰轰烈烈开着野杜鹃,那灼灼的红色,一路摧枯拉朽烧下山坡子去了”,这里将春天开满的杜鹃花比作燎原之火,热烈而又眩目,给读者打开了一个耀眼夺目的视觉世界,自然界的刺激被加工为人文的刺激,内蕴却隽永异常,而“墙

18、里的春天,不过是个虚应个景儿”,使读者不难从其中发现隐含在文字间的那淡淡的感伤之情,其实这样的绚丽多姿的背后是一个时代的灭亡,是一种力量战胜另一种力量,最后,就连衰败也埋藏在金碧辉煌之中了。作者还善于把色彩描写和意象刻画结合起来,用浓墨重彩的色彩描写突出意象,传达特殊丰富的体验,构成小说的基调和底蕴1。意象,指融合了主观感情的客观物。中国古典诗词特别注重刻画意象、营造意境,通过意象意境传达丰富的思想感情。金锁记这部小说,就是一个刻画意象意境的典范。其中描写最成功最出色的是月亮意象,全篇九处写到月亮,有的只是简单地一笔带过,更多的则是浓墨重彩,精雕细琢,渲染苍凉悲伤的情绪,强化故事的悲剧性。小说

19、开头就以月亮意象起兴,“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三十年前的月亮。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模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 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着凄凉。”用“红黄的湿晕”、“泪珠”等色彩刻画月亮,给故事笼罩了一种伤感和凄凉的氛围;和老年人回忆中的“大、白、圆”及“欢愉”的对比,又写出了他们对悲剧故事的不自觉,更显示了悲剧的深刻。结尾写道:“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首尾照应的意象描写,暗示

20、出七巧的人生悲剧虽然结束了,但像她一样的悲剧还在生活中延续、上演,蕴含着作者对现实人生的强烈悲悯。月亮的形象和色彩无论怎样千变万化,总是和作者的感情、人物的心灵世界息息相通,具有丰富的象征意蕴。那“低一点,大一点,像赤金的脸盆,沉了下去”的扁扁的下弦月,正是那个外表金碧辉煌而实质上正在衰落的封建家族的象征,而“模糊的缺月,像石印的图画”,又自然地使人想到长白渺茫模糊的希望和残缺绝望的人生。当七巧和儿子长白在夜晚相对着抽烟,逼问儿子和儿媳的私生活时,是这样的月亮:“影影绰绰乌云里有个月亮,一搭黑,一搭白,像个戏剧化的狰狞的脸谱。一点一点,月亮缓缓地从云里出来了,黑云底下透出一线炯炯的光,是面具底

21、下的眼睛。”黑白分明的狰狞脸谱,正是七巧内心的狰狞和疯狂;透出“炯炯的光”仿佛“眼睛”的月亮,则是七巧以自己的权威逼视刺探长白隐私的眼睛。被折磨得即将死去的儿媳芝寿眼里的月亮更是特别:“今天晚上的月亮比哪一天都好,高高的一轮满月,万里无云,像是漆黑的天上一个白太阳。遍地的蓝影子,帐顶上也是蓝影子,她的双脚也在那死寂的蓝影子里”,“窗外还是那使人汗毛凛凛的反常的明月漆黑的天上一个灼灼的小而白的太阳。”异常明亮的月亮,使人觉得恐怖、阴森,笼罩着死寂的蓝影子,传神地写出了儿媳内心对七巧的恐惧。月亮又像太阳,具有了强烈的辐射力,使人感觉“灼灼”的刺痛,这正是儿媳受到虐待的内心感受的外化。在小说里,月亮

22、退去了普通意义上给人抚慰的情感蕴含,给人以恐怖、阴森、冷寂、残缺的感觉,融合了人物的性格、命运特征,突出了作品的悲剧蕴含。2张爱玲作品中比喻特色的成因张爱玲坚持自己的个性,这种个性表现在她的出身、她的学识、她的人生观、她的世界观等诸多方面,她站在这样一个立场上继承传统文学的写作技巧,她也以同样的态度对待她在西方文学中获得的养料。张爱玲的小说题材既不是古代的,也不是西方的,她写的基本上是她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故事。从张爱玲的小说中可以看到传统文学、五四以来的新文学、西方现代派文学等多方面的滋养。张爱玲以铺张扬厉的创作个性将这些养料加以整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从而突出表现在她作品中的比喻艺术上。

23、2.1张爱玲的身世经历及早期文学积淀张爱玲的曾祖张佩纶与李鸿章千金李菊耦联姻,显赫的家世随中国社会剧烈变革也处在不断的没落中,到了她父母一代,家道已然完全败落,但张爱玲幼年,依然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可以受良好的教育。一九二四年开始私塾教育,在读诗背经的同时,就开始小说创作。母亲受新思想影响比较现代和舒朗,而父亲则是封建遗少则显得古板沉郁,注定他们的婚姻的失败,张爱玲就是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不可避免地带着那个时代的烙印。如果说第一篇小说写一个家庭悲剧,可以看出家庭环境对她的影响,那么第二篇小说写一个女郎失恋自杀的故事,则充分显示了她的文学创造力。一九二七年,7岁的张爱玲随家回到上海,不久,母

24、亲回国,她又跟着母亲学画画、钢琴和英文,张爱玲对色彩、音符和文字都极为敏感,古文学的深厚功底必然使她的观念里带有唯美的意境,她一直坚持着自己的爱好绘画,这不能不说与她的比喻中极多色彩词语有关,她的意象使用多以苍凉美结束,经历了时代没落和感情坎坷的她恐怕比谁都更深刻地体会了伤感是什么滋味。张爱玲有一篇忘不了的画,最初发表在1944年9月杂志月刊第13卷第6期,她记忆中南京山里的秋这幅画中画的“一条小路,银溪样地流去;两棵小白树,生出许多黄枝子,各各抖着,仿佛天刚亮。”画中的一条小路,她看着像条小溪“流去”不说,还像一条“银溪”。“流去”、“银溪”在这里都是何等地传神不说,又因看着是“银溪”,也就

25、又有了“仿佛天刚亮”的感觉。能如此传递出还是一幅记忆中的画的神韵,应该说与她本人就是一位准画家不无关系吧。张爱玲作品中的人物之间的感情纠葛也经常被讨论着。“火光一亮,在那凛冽的寒夜里,他的嘴上仿佛开了一朵橙红色的花。花立时谢了,又是寒冷与黑暗”(沉香屑第一炉香)、“他还把她往镜子上推,他们似乎跌到镜子里面,另一个昏昏的世界里去了,凉的凉,烫的烫,野火花直烧上身来。”(倾城之恋)从这些句子可以看出张爱玲对作品中人物的爱情的态度。陈思和先生认为张爱玲看不到世俗生活中的爱,而在张爱玲的描写中也可以看出,她笔下的爱本身就是一刹那,有时候甚至虚幻得像假象。爱情本来就是说不清的,因而她往往把人物的爱只定格

26、在那一刻,张爱玲的悲观渗透到她所有的作品中,她不相信爱情,不相信浪漫,在作品中,她的一些比喻也恰恰表明了她与众不同的思考。幼年的张爱玲看不到父母之间的爱,成年的张爱玲又曾被爱深深地伤害过,这样的经历怎能让她比喻出爱的希望?2.2张爱玲独特的女性主义立场女性主义是伴随着近两百年来西方女权运动而兴起的理论思潮,它高扬女性的价值,反对因为性别差异而使女性处于不平等、受压迫的地位,同时深刻揭示和批判了人类社会中根深蒂固的男权话语。上世纪60、70年代以来,女性主义逐渐从一种政治诉求延伸到社会文化研究、文学批评、电影批评等诸多领域,成为当代人文思潮中一个引人瞩目的方面。随着女性主义文学的发展,女性主义修

27、辞学也呈现出各种不同的研究取向,有的旨在揭示男权话语是如何影响、塑造语言形式的,主要关注男女两性地位、价值的不平等关系在语言形式上的表现;也有一些研究者致力于从性别动因出发探索女性特有的语言使用方式,他们认为女性使用语言的方式与男性有所差异,但两者具有同等的价值和合理性。在词汇方面,已有研究表明,男性和女性倾向于以不同方式使用颜色词:女性比男性更善于辨认色彩,色彩描述更加准确;在色彩配对描述实验中,女性往往使用复杂色彩词语,男子则更多采用简单色彩词汇。张爱玲的比喻中对色彩词语的大量运用正体现了女性主义的这一观点。张爱玲曾在她的自己的文章中说:“我不喜欢壮烈,我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壮烈只有力,没

28、有美,似乎缺乏人性。悲壮如大红大绿的配色,是一种强烈的对照。但它的刺激性还是大于启发性。苍凉之所以有更深更长的回味,就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这段话可以概括为她使用颜色词的基本取向。那就是以苍凉为底渲染大红大绿暗紫青黄,用色彩来传达隐晦跳跃的情绪。这也正是她作品中颜色词的运用效果和她作品风格的暗合。“她穿着的一件戛地长袍,是最鲜辣的潮湿的颜色,沾着什么就染绿了。她略略移动一步,仿佛她刚才所占有的空气上便留下个绿迹子。衣服似乎做得太小了。两边迸开一寸的裂缝,用绿缎带子十字交叉一路络了起来,露出里面深粉红的衬裙。那过分刺眼的色调是使人看久了要患色盲症的。”(红玫瑰与白玫瑰)颜色本是

29、视觉中的对象,这里突破了对色彩的常规感受,调用了高度复合的感觉,形成味觉、触觉、视觉、通感,用“潮湿”和“染”使颜色的液态状加以强化,加上鲜辣的绿色长袍与深粉红的衬裙,形成强烈的富于刺激性的色差,处处显示出一种挑逗的意味。所以,她一碰上佟振保就“沾着”了。“一件磁青薄绸旗袍,给他那双绿眼睛一看,她觉得她的手臂像热腾腾的牛奶似的,从青色的壶里倒了出来,管也管不住,整个的自己全泼出来了。”(沉香屑第一炉香)“牛奶”的白和“青色的壶”相衬托,更显出薇龙的手臂的白嫩、柔软。它从心理角度比喻出葛薇龙在乔琪的眼中是鲜美可口的“食物”,另一方面,它呈现了薇龙的内心潜意识地默认心态,而且“管也管不住,整个的自

30、己全泼出来了”,一任自己的欲望流泻。表现了薇龙的竭力自持却又虚荣不能自拨,同时也把乔琪的色迷心窍,蠢蠢欲动的形象隐现了出来,写活了两个人的心理。3结语张爱玲的语言有一种睿智的美感,而比喻的运用让这种美感更加淋漓尽致地发挥了出来,透着一股清晰的贵族味。张爱玲用她传奇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一部部值得回味的作品,就像她的美一样,永远值得喜爱她的人去细细品味。致谢:本文的写作是在我的指导老师吕雪菊老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她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从课题的选择到论文的最终完成,老师都始终给予我细心地指导和不懈地支持。她严格要求、细心教诲、耐心指导,使

31、我的论文思路清晰,方向明确。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不断地发现新问题,不断地更新完善文章,受益匪浅。她的教诲将使我终身受益。在论文成文之际,我诚挚地感激我的老师,对于她所给予的批评和指导表示感谢!同时,我也要谢谢教导我的所有的中文系老师,对老师表达我最诚挚的谢意!注释:1闫秀平.论张爱玲小说的颜色运用呼兰师专学报J.2004第二期. 参考文献:1张爱玲小说M.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2 年第一版.2 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第三卷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年版.3 范智红.在“古老的记忆”与现代体验之间沦陷时期的张爱玲及其小说艺术文学评论M.1993. 6.4 张洪.无奈与悲哀张爱玲的小说基调当代文

32、学评论M.1994年第3 期.5 万燕.海上花开又花落读解张爱玲M.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 年8 月.6 吴进.论张爱玲小说中的色彩语言扬州大学学报J.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 年第3 期.7 闫秀平.论张爱玲小说的颜色运用呼兰师专学报J.2004 年第2期.6 梅雪瑞 朱明.浅析张爱玲独特的色彩意识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 2006年第4期. 7 刘思谦.娜拉言说中国现代女作家心路纪程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8 苏向红.新兴颜色词语的特点及其成因修辞学习J,2008年第4期.9 张素格.引用修辞准则探微修辞学习J.2008年第3期.10 汪建峰.当代西方比较修辞学界的中国修辞观

33、修辞学习J.2009年第1期.11朱玲 谭学纯.修辞研究:走出技巧论M.安徽大学出版社,1995The analogy works of Zhang Ailings art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onology) Instructor:LV Xve-jvAbstract: Rhetoric has a long and tortuous process of development, most of Zhang Ailings work embodies the c

34、harm of Chinese rhetoric, the analogy works well in particular the use of rhetoric, the paper highlights the way from the rhetoric, the analysis of Zhang Ailings language characteristics . Zhang Ailings analogy can be a surprising conclusion, this article from the origin of her unique experience as well as her feminist position to interpret the language of Zhang Ailing.Key words: To describe in simple and elegant; infiltration Synaesthesia; color contrast; from experience; female perspective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