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论文日本民俗视域下的《日本灵异记》 .doc

上传人:西安人 文档编号:3932734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论文日本民俗视域下的《日本灵异记》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文学论文日本民俗视域下的《日本灵异记》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文学论文日本民俗视域下的《日本灵异记》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文学论文日本民俗视域下的《日本灵异记》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文学论文日本民俗视域下的《日本灵异记》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学论文日本民俗视域下的《日本灵异记》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论文日本民俗视域下的《日本灵异记》 .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日本民俗视域下的日本灵异记 日本民俗视域下的日本灵异记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日本民俗视域下的日本灵异记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日本民俗视域下的日本灵异记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一 被称为日本文学史上第一部佛教说话集的日本灵异记是一部复杂的文学文本。日本文学研究专家丸山显德关于该书就曾经有这样独到而精确的定位:“日本灵异记不能用佛教说话集一言足以述尽其性格。但还

2、是将其看作佛教说话集”。从这段评论可以看出,相比较而言,日本灵异记的“佛教说话集”性格更为显著。当然,这是从该书的宗教性质的角度来审视的。同时,这句评论也暗示此书还有其他性格。笔者认为,它成书的特殊性是这种多重性格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日本灵异记的上卷序文中这样写道:“昔,汉地造冥报记,大唐国作般若验记。何唯慎乎他国传录,弗信恐乎自土奇事。粤起自瞩之。不得忍寝。居心思之,不能默然。故聊注侧闻,号曰:日本国现报薯恶灵异记”。可见,该书是在中国文学的影响和刺激下创作而成的。故事的内容、情节以及创作手法等方面模仿、借鉴、吸收了中国的文学要素,因此日本灵异记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舶来性格。基于此,影响研究

3、成为中国学者研究日本灵异记的主要方法。这方面研究成果有,王晓平的佛典,志怪物语(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李铭敬的(日本灵异记)的现报重视的编撰与(冥报记)(新典社平成十三年)、林岚的(日本灵异记)中骷髅诵经故事的源流及特色(日本学论坛2001年)、马俊的(日本灵异记)神力型故事的比较文学研究以小子部、道场法师及其孙女传说为中心(日语学习与研究2007年第4期),以及拙稿对中国文学的接受以佛像灵异故事为中心(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然而,日本灵异记正如其全称日本国现报善恶灵异记所表述的那样,该书是为了日本人而量身制作的,因此其内容必然要符合本民族的审美习惯和欣赏口味。

4、为了减少甚至是避免由于引进外来故事而产生的“陌生化”,在该书的故事中融入日本的民族信仰和习俗是有必要的。这样,该书又具有浓厚的本土性格。在诸学者研究成果基础上,本文从日本民俗的视角切入,以该书中的地点名词“桥”、“坍”、“玉坂”为研究对象,对日本灵异记的本土性格进行再解读。 二 日本灵异记中卷26段未作毕佛像而弃木示灵异表缘原文如下: 禅师广达者,俗姓下毛野朝臣,上统国武射郡人。一云,畔蒜郡人也。圣武天皇代,广达入于吉野金峰,经行树下而求佛道。时吉野郡桃花里有椅。椅本伐梨,引置之而历岁余。同处有河。名日秋河。彼引置梨度于是河。人畜俱践,而度往还。广迭有缘出里,度彼椅往,椅下有音曰:“呜呼莫痛逾

5、耶”。禅师闻之,怪见无人。良久徘徊,不得忍过。就椅起看,未作佛了而弃木也。禅师大恐,引置净处。哀哭敬礼,发誓愿言:“有因缘故遏,我必奉造”。请有缘处。劝人集物,雕造阿弥陀佛、弥勒佛、观音菩萨等像。既讫。今居置吉野郡越部村之冈堂也。木是无心,何而出声。唯圣灵示。更不应疑也。 文中“椅”字就是指“桥”。这个故事的大致情节是,一个叫广达禅师的僧人路过一条名为“秋河”上的桥,听到桥下有喊痛的声音,发现原来桥是用雕刻佛像而没有完成的丢弃的梨树木头搭建的。长年有人和牲畜在上面来往践踏,刻佛之木不堪其痛。遂呼喊求救。后来,广达召集信众将佛像雕刻完毕,供奉起来。 该故事属于佛像灵异故事中的佛像发声类型。故事读

6、起来除了让人感到离奇怪诞之外,更耐人寻味的是。故事的地点竟然是发生在桥上。在日语中,“桥”最初被定义为“用来连接物与物的东西”。据考证。在古代日本通常在道路的终点,也就是路的“一端”架设桥梁。并且从读音来看,日语中“桥”读作“hashi”,而读音“hashi”又写作“端”。由此可见,“桥”本身就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端”,“桥”有连接事物两端的意思。作为连接“此端”与“彼端”的建筑物,“桥”在古代的人们思想之中被赋予了特定的象征意义。也就是说,“桥”被当做一种连接“此世”和“异界”的交界线。 日本民俗研究家赤田光男这样论述道:“自古以来人们就相信,村外来物加害与己村。人们认为。疾病、不幸、病害虫

7、、歉收等都是恶神恶灵作祟的结果。为了防范这些,在村边进行各种各样的驱魔的神佛祭祀和各种仪礼活动,他相信作为此世与异界分界线的村与村的交界处是极度危险的空间,是妖怪与幽灵的出没之地”。自古以来,日本人对“异界”这种特殊的地理空间产生了一种莫名的畏惧心理,即进入到了“异界”或交界线就意味着会有离奇的遭遇或带来伤害甚至是死亡。“桥”作为一种两村的边界标识也被视为一种灵异之地,是神或幽灵的存在之所。因此。在这样一种有特定民俗意义的场所,往往会有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 日本灵异记中这个故事特意标明了事件的发生地是“秋河”上的桥。桥的建筑材料是一根被用来雕刻佛像但是没有完工就丢弃了的废木料,正是这段弃木发出

8、了痛苦的呼叫之声。对于广达法师来讲,遭遇弃木发声之事实属怪异。日本灵异记作为佛教文学文本,其故事意在宣扬佛的圣性与神秘,劝人尊佛、信佛,以达到教化之目的。然而。故事的地点被特意设在一座桥上是有作者的精心考虑的。因为。佛教作为外来之物如要让本国人接受必然要尽量避免“陌生化”,在故事的某些细节之处穿插一些本民族固有的习俗或观念。会使读者感觉到似乎在读本土故事一样。减少异文化摩擦。因此。作者将原本属于佛教的灵异事件的发生地点设定在“桥”这样一个有特定日本民间信仰之所。 在该书的下卷29段村童戏刻木佛像愚夫斫破以现得恶死报缘中出现了地名“玉坂”。故事的原文如下: 纪伊国海部郡仁嗜之浜中村,有一愚痴夫。

9、姓名未详也。自性愚痴。不知因果。海部与安谛通而往还山。有山道。号曰玉坂也。从浜中正南而逾。到乎秦里。当里小子,入山拾薪。其山道侧戏游。木刻以为佛像。累石为塔,以戏刻佛而居石寺。时时戏游。白壁天皇之世,彼愚夫,呋戏刻佛,以斧杀破弃之。而去之不远,举身躄地。从口鼻流血,两目拔,如梦忽死。谅知,护法非无。何不恭敬。如法花经说。“若童子戏木及笔。或以指爪甲,而画作佛像。皆成佛道。复举一手,小低头,以此供养佛像,成无上道”。是以慎信矣。 这段故事讲的是一个不信佛法的人将孩童的木刻佛像毁坏,最终得到“恶死”的报应。值得注意的是,文中画线部分有关于名为“玉坂”的一条山路的介绍。文中“玉坂”这样一个地方存在的

10、真实性,还没有得到学者考古学上的确认。笔者认为,应该是作者虚设的一个故事地点。 按照字典意思,“坂”从地理的角度指的是一边高一边低的斜路。也通常被比喻成为事物发展进程中的大坡、大关等。在文本故事中,“玉坂”这个地方是一个郡通往另一个郡的倾斜的山路,也就是两个郡的接点。它也相当于日语中的“境”,“境”通常被理解成为“此世”与“异界”的交界线,跨越了这条临界线就进入了“异界”。 不仅日本灵异记,日本最古老的典籍古事记中也有关于“坂”的记载。该书中关于伊邪那岐命黄泉国之行的记述。大意是。伊邪那美命死后去了黄泉国,其夫伊邪那岐命万分思念。去黄泉国看望妻子。当看到自己妻子丑陋的面貌之后。吓得夺路而逃。伊

11、邪那美命感到自己受到了奇耻大辱,命黄泉丑女去追赶。但没有成功。后来。 伊邪那美命又派八雷神,率领一千五百名黄泉军追赶上来。伊邪那岐命拔出所佩的十拳剑,一边向后面挥动,一边逃跑。一直追到黄泉的边界比良坂。这时,伊邪那岐命从坂下的桃树上摘下三个桃子,等黄泉军追到时。向他们打 日本民俗视域下的日本灵异记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日本民俗视域下的日本灵异记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日本民俗视域下的日本灵异记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

12、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去。黄泉军最后逃了回去。 最后,伊邪那美命亲自追来。伊邪那岐命用千引石堵住黄泉的比良坂。他们隔着千引石面对面地站着,发出了夫妻决绝的誓言。 从这段引文可以看得出,伊邪那岐命打败追兵的关键要素有两个。其一是桃子在民俗学上有避邪驱恶功能。其二是伊邪那岐命到了黄泉国的边界“比良坂”。黄泉国是人死后的世界,日语写作“他界”。按照日本古典文学大辞典的解释,“黄泉”应当属于广义的“异界”范畴。八雷神之所以败逃,除了受到具有避邪功能的桃子的攻击之外,还因为不敢超越自己的活动界域,而踏进相对自身的“异界”。此外,夫妻二人正是在“黄泉的比良坂”发下恶毒的决

13、绝誓言,这清晰地表明“比良坂”作为阴阳、生死两界的界线功能。同时。伊邪那岐命的惊心动魄、危机重重的黄泉国之旅已经暗示了“异界”的不可涉入性。由此看来,“坂”的界线功能在日本灵异记成立一百年前就已经存在于日本人的观念之中了。 总之。正如赤田光男所述:“过“蚌”坂都具有类似村村交接线的功能。”所以“玉坂”和“桥”、“堺”这样的表现地点的名词,在民间信仰中都有表达连接“此世”与“异界”之义,在这类场所发生离奇事件或受到伤亡,都属情理之中。日本灵异记中不信因果的愚痴之人尽管是因为毁坏佛像而死亡,但是这一行为毕竟发生在一个有特定意义的场所。因而,其死亡与一般的毁佛而死是有一定区别的。换言之。从日本民俗语

14、境来解读,是因为他的所作所为是在“玉坂”这样。“此世”与“异界”的临界点进行的。严格意义上,他已经涉嫌踏入了“异界”,所以受到伤害乃至死亡是必然的。 通过细读可以发现,日本灵异记作为一种宣扬佛法文本,在醒目的宗教外衣下,却常常隐现出它的“非佛教意义”的本土性格。 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

15、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

16、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

17、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