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战略论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生态支撑.doc

上传人:西安人 文档编号:3932905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战略论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生态支撑.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文化战略论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生态支撑.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文化战略论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生态支撑.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文化战略论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生态支撑.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文化战略论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生态支撑.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化战略论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生态支撑.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战略论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生态支撑.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生态支撑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生态支撑徐建(中国药科大学,江苏南京210009) 摘要:文化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发挥着重要作用。文化生态系统中内含的各种具体文化形式,即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会给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力的支撑。主导文化确立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导向,精英文化是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动力,大众文化拓展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群众基础。 关键词:文化;文化生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G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8-7605(2010)06-0007-04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建设社

2、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向,符合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从加强党执政能力的角度,明确提出要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是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新发展。这表明党在执政过程中更加关注社会建设,更加注重社会和谐、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喀麦隆思想家丹尼尔埃通加曼格尔曾经说:“文化为体制之母”。文化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维度,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文化的导向、纽带与动力作用。文化生态系统中的三个具体文化形态,即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

3、化会给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力的支撑。但由于各自具有特点的不同,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会肩负着不同的任务,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一、主导文化:确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导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导文化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它是一种博大精深的现代文化,具备四方面的特征:一是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这是对主导文化的地域定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导文化应该构建出一种民族特色的文化,应该具有浓厚的中国性。二是博采众长、开拓创新。 这是对主导文化的品格定位。和谐社会的先进文化应该像一条容纳百川的大海,要能对各种有益文化进行吸纳与融合,形成自己的特色。三是昂扬向上、引领主流。这是对主导文化的层

4、次定位。和谐社会的主导文化应该是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四是面向大众、服务人民。这是对主导文化的功能定位。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作为一种主导文化应该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我国文化生态中的主导文化作为一种先进文化,其本质在于它代表了人类社理论探索lilun tansuo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其蕴涵的价值观念既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源泉,又是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价值尺度。一旦这种主导文化的核心观念得以确立,就会通过耳濡目染、心感身受,对社会成员产生熏陶、教化之功效,促进社会价值观念的趋同和社会共同心理的形成。这种价值观念和共同心理,反过来又会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肯定和支持的积极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

5、发展,维护社会的稳定,进一步巩固执政党的政治地位。 我国的主导文化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文化,是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推动着人类历史不断前进的文化。 构建社会主义先进的主导文化是确保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正确的基本因素,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价值导向。建设什么样的和谐社会、怎样建设和谐社会,这是执政党在确立和谐社会目标、建设和谐社会实践中首先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我国的主导文化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根本标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也是社会主义最基本的政治优势。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是有机统一的。社会主义的

6、经济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民主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宝库,社会主义主导文化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价值导向,同时和谐社会建设又为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首先,主导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客观上需要有力的思想保证。 有学者指出:“任何一种精神支柱,都包括四个方面的功能:一是指引方向的功能,二是统一思想的功能,三是凝聚力量的功能,四是鼓舞精神的功能。”(P132)主导文化能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支柱。之所以如此,根本在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毫不动摇地以马克思

7、主义为指导,坚定不移地以实现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以实现共产主义为远大理想,并坚持二者的统一,从而能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发挥指引方向、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和鼓舞精神的重要作用。无数的历史和现实都反复表明:一个社会没有共同的精神支柱及其以此为基础的思想上的稳定,是很难保持社会政治稳定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如果动摇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个精神支柱,动摇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就会导致思想混乱、社会动乱,那将是国家和民族的灾难。 其次,主导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该精神支撑包括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两方面的内涵,无论是精神动力还是智力

8、支持,相对于物质支撑来讲都是精神性的,所以统称为精神支撑。需要指出的是,先进文化的精神支撑作用,有别于前文所讲到的它的精神支柱作用,精神支柱强调的是其基础性、保证性功能,而精神支撑强调的是其动力性、使动性功能,当然它们也有相通的一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充满艰辛、充满创造的伟大事业。伟大的事业需要并将产生祟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伟大的事业。在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能够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准备强大的精神动力。 再次,主导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道德基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道德方面的规定性,其

9、基本特征中的公平正义、诚信友爱都涉及到道德领域。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融洽相处。”一个社会是否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素质。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道德建设。道德建设见之于社会,是道德教化,是通过教育和社会舆论来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赋予人们以道德自律的行为准则和精神力量。道德建设见之于个人,则是道德修养,即通过学习、实践去认知和确立自己的社会行为的原则和规范,并使之成为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要求。道德建设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

10、为,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方面和基本途径。有了良好的道德素质,人们就会自觉地遵纪守法,也就有利于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而一个社会如果道德沦丧,就必然会陷入社会失范、欺诈成风、正不压邪的混乱。 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包含很多要素,如推行民主,实行法治,力行公平;经济发达,社会安定,国家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等。是否具备了构建和谐社会的要素,是否建成了和谐社会,必须以主导文化为衡量标准。毕竟和谐社会不是一团和气,它是更高层次上人类符合社会和自然规律的、科学的、协调的发展,它要求人类不断迈上新的文明台阶,促进人类

11、社会向高度文明发展。而我国的主导文化由于始终处于时代的前列,它所拥有的前瞻性,决定了它对构建和谐社会的衡量意义。构建健康向上、协同进步的文化体系,用先进文化培育人、塑造人,丰富人们的精神内涵,提升人们的文化精神,拥有良好的精神风貌、振奋的精神状态、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建设经济发展、文明法制、公平正义、稳定和谐、谅解宽容的和谐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 二、精英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动力由人类历史可知,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重大进步,莫不伴随着深广的精英文化运动。以日心说、文艺复兴为代表的西方文化运动,彻底摧毁了中世纪封建神教的思想枷锁,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西方社会由此开始了迈向资本主义社会的历

12、史转折;而蒸汽机的发明、进化论的诞生,乃至马克思主义的出现,莫不对人类社会的进程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中国的近、现代史则更是一部生动的思想解放史。以“民主、科学”为旗号的新文化运动,吹响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号角;马列主义在中华大地的传播,宣告了一个波澜壮阔的伟大时代的到来。可见,在社会变革的重要关头,精英文化无不承担起破坚冰、树大旗、惊世人、传万世的历史重责。 精英文化是知识分子、尤其是知识分子中的杰出人物创造的文化,具有专业性、规范性、高雅性等特点。精英文化是专业知识分子的专门创造,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精英文化的高水平,决定了它在民族文化中具有规范性的影响。作为民族文化的代表队,精英文化处于万众

13、瞩目的地位。对整个民族、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民众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将产生重要影响。精英文化介于主导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与主导文化比较接近,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伦理思想、科技思想、教育思想等很容易被统治阶级吸收或采纳,转化为主导文化,从而对全社会产生指导作用。至于那些直接在党政领导机关工作的知识分子,尤其是高级知识分子,他们的劳动成果常常直接渗透到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之中,直接推动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精英文化还具有高雅性。 由于精英文化的生产者素质较高,具有良好的工作条件和比较充裕的时间,其生产过程与研究过程紧密结合,与借鉴古今中外的优秀成果相结合,因而产品的质量相对较高。人们现在所能

14、看到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遗产,包括哲学、历史学、军事学、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的优秀成果,绝大多数是我国古代优秀知识分子的杰作。 精英文化的上述特点,决定了它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一是认识功能。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先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正确的思维路径和工作方法,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法学、美学、化学、物理学等各门具体学科则总结了各自领域的认识成果和认识经验,为人们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开辟了道路,扫除了障碍。 二是价值功能。伦理学、哲学人类学、社会学、人生哲学等学科揭示了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

15、的需要、人与社会的关系等多方面的特性,为人们提供正确的人生理想、人格标尺、人生态度、道德规范,激发人们的上进心、爱国心、同情心、正义感,增强全民族的凝聚力,使人类生活越来越美好。 三是技术功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各种科技发明与创造,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改进劳动工具,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促进信息交流,提高管理水平,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进步已经成为经济及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正因为精英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对整个民族的文化发展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所以,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哲学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发展,重视各项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16、,重视知识分子政策的制定和落实。邓小平反复强调:“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3当今世界,相对于经济力、政治力而言,“文化力”即智力、凝聚力、创造力也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指标。文化国力体现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发展状况和建设成果,蕴含着推动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力量和智力因素,其核心是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创造能力的充分发挥,包含人的现代化素质、科技教育水平、文化事业发展、可持续发展水平、创新能力、民主与法制等多个方面,而精英文化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17、过程中离不开精英文化理论探索lilun tansuo的作用与影响,离不开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它们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着持久的内在动力。 三、大众文化:拓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群众基础文化是通过物质载体传递文明信息的,是渗透特定民族机缘的精神生命,而大众文化在通常的意义上可以理解为传递多数人情感和欲望的世俗性文化,其呈现的进步与保守、善良与丑陋,常外相化地表现了社会秩序的和谐与否,同时对形成特定社会的时尚趣味起了决定性作用。 大众文化作为人民大众自发创造的产物,具有业余性、人民性、民族性等特点。大众文化的一部分是由广大工农兵群众以及学生、商人等创作的。他们在工作学习之余,也

18、进行一些精神生产和文化传播活动,以满足自己精神生活的需要。工厂里的企业精神,军营中的联欢晚会,校园里的板报、壁画,乡村里的龙舟比赛等等,都是社会基层组织领导文化活动积极分子进行业余精神生产的成果,是广大群众智慧的结晶。大众文化具有人民性,适应了我国人民群众的文化品位,反映的是人民大众的生活实践,人民大众在这种文化里真正看到了自己生活的文化再现,如20世纪八九十年代流行的电视剧篱笆女人狗、渴望等就直接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大众文化的民族性主要是指它以民族精神为基点,根植在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发掘和利用民族文化资源,采用民族语言和民族风格,反映现代中华民族的生存生活实践。 大众文化具有陶冶情操

19、、净化灵魂、激发斗志、活跃身心、娱乐消闲、移风易俗等功能,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也有不可小视的积极意义。每年五月初五端午节举行的划龙舟比赛,对于激发民众的爱国主义热情,发扬团结拼搏、力争上游的进取精神,都是十分有益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全国各地广泛开展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人民群众移风易俗、改造社会的伟大创造,有助于两个文明建设任务有机结合,落实到基层。要深入持久地开展文明家庭、文明单位和军民共建、警民共建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群众性文化、卫生、体育和科学普及活动,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建设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坚持开展

20、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和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增强军政、军民团结和民族团结。”人民群众的活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力量源泉。 在唯物史观看来,人类社会的发展既是一个自然历史的过程,更是人的自觉活动的结果,正是广大人民群众极富主动性、创造性的生产实践活动,才推动着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让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使各种积极因素得到充分调动,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大众文化的健康发展,无疑会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为之拓展更加广泛的群众基础。 参考文献: 沈壮海.先进文化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05-02-02. 3邓小平文选(卷2)M.人民出版社, 199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