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尔斯特行星组曲音乐分析.docx

上传人:极速器 文档编号:3937 上传时间:2025-07-07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5.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霍尔斯特行星组曲音乐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霍尔斯特行星组曲音乐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霍尔斯特行星组曲音乐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霍尔斯特行星组曲音乐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霍尔斯特行星组曲音乐分析第一章 古斯塔夫·霍尔斯特及二十世纪英国音乐第一节 二十世纪英国音乐的发展十六、十七世纪的英国音乐在历史上曾经显赫一时,但在十九世纪末之前的近两百年间,英国音乐一直处于默默无闻的境况。十八、十九世纪主要由意大利和德国音乐掌控着英国的音乐生活。由于十九世纪英国文学的复兴,涌现出拜伦(17881824)、雪莱(17921822)等伟大诗人,为英国音乐重新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基础。二十世纪的英国民歌运动对英国音乐的复兴起到了促进作用。在复兴英国民间音乐和传统音乐的氛围中,一批成长起来的作曲家揭开了英国音乐崭新的一幕,也成为二十世纪西方音乐史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十九

2、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中叶,英国音乐的发展可大致划分为四个时期:首先,第一时期以帕里、斯坦福和埃尔加为代表人物。这一时期的音乐创作风格受德国音乐的影响较多,还未能形成本民族独有的音乐风格,但为后来民族乐派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其中,埃尔加的管弦乐谜语变奏曲(1899)和清唱剧杰龙修斯之梦(1900),被誉为英国音乐走进复兴的标志。他的军队进行曲威仪堂堂(1901)第一首,至今为不列颠皇室出席各大重要场合的背景音乐。第二时期,以沃安·威廉斯(18721958)和古斯塔夫·霍尔斯特(18741934)为代表人物。这一时期的音乐作品体现了民族主义风格,在吸收外国音乐基础上,发现和创

3、作属于本民族的音乐文化。由于霍尔斯特对传统英国民歌的喜爱,他的创作风格受到民歌、十六世纪牧歌和传统宗教音乐的影响较多。同时,也受到当时欧洲新音乐代表作曲家的影响,如斯特拉文斯基。霍尔斯特最富盛名的大型管弦乐组曲行星(1916)中体现了他对东方文学,特别是印度星象学的偏爱。他的作品中常带有东方的神秘色彩。第三时期,代表作曲家有布里斯(18911975)、布什(19001995)、沃尔顿(19021983)、蒂皮特(19051998)、布里顿(19131976)。这一时期的作品中保留了民族风格元素,但更多的倾向于现代作曲技法。与同一时期的欧洲大陆音乐或美国音乐相比,英国音乐更趋向传统化。第二节 古

4、斯塔夫·霍尔斯特生平及创作背景一、古斯塔夫·霍尔斯特生平古斯塔夫·霍尔斯特(Gustav Theodore Holst,18741934),英国作曲家,祖籍瑞典。霍尔斯特出生于一个音乐家庭,父亲是钢琴教师,同时也成为他音乐生涯的启蒙老师。1893 年进入英国伦敦皇家音乐学院先后学习钢琴、管风琴、作曲和长号。他精通梵文,并且对东方哲学深感兴趣。古斯塔夫·霍尔斯特的作品中体现了多调性的写作手法和精湛的配器技术。古斯塔夫·霍尔斯特被视为二十世纪英国音乐复兴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之一。古斯塔夫·霍尔斯特的创作风格继承了

5、英国浪漫主义的音乐传统,同时还受到英国传统民歌、宗教音乐和欧洲新音乐作曲家的影响。他的管弦乐作品中乐队编制异常庞大,例如采用四管编制的大型管弦乐队。古斯塔夫·霍尔斯特代表作品有:大型管弦乐组曲行星(作品 32)、歌剧赛维特丽、在野猪头酒家、舞剧大笨蛋(1922)、合唱作品云雾使者、死亡颂、管弦乐圣保罗组曲。第二章 各乐章音乐分析第一节 第一乐章(火星)分析一、曲式结构第一乐章(火星),也称战争使者。全乐章为C大调,快板, 5/4拍。曲式结构特征体现为奏鸣曲式结构原则,具体曲式结构图表如下:第一乐章采用古典奏鸣曲式,结构清晰严谨。全乐章在快板速度下的具有进行曲节奏特点的八分音符节奏

6、型开始,节奏律动感强烈,声音由小及大,音乐形象逐渐展开。呈示部中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形象鲜明,其中主部主题使用主调C大调,副部主题出现在主调的同名小调上,这为展开部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展开部中的插部节奏形态相对统一,取材于背景音乐素材,采用附点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组合重复的形式。此外,调性方面有意回避主音的稳定性,先出现属音,形成大面积的属音持续,推动音乐进一步向前发展。展开段落采用号角式小二度半音的模仿,由弱奏开始,利用模进的和声手法形成调性游移。与此同时,打击乐组演奏由背景材料减缩变化而来的鼓点式节奏型,使音乐气氛一脉相承、贯穿始终。再现部体现了古典奏鸣曲式结构中调性统一的重要原则,副部主题

7、再现时回归到主调。但并不是原样重复,霍尔斯特巧妙的采用了变化再现,将主部主题再现后,连接材料使用了插部主题动机。经过 19 小节的尾声,第一乐章强有力的结束在C调上。不难看出,霍尔斯特的作品中带有二十世纪的音乐风格,体现了对音乐独特的见解和创新思维,而并不再是一味的按照古典曲式结构原则来创作。第二节 第二乐章(金星)分析一、曲式结构第二乐章金星柔板,4/4 拍,?E 大调。其曲式结构特征体现了复三部曲式结构原则。曲式结构图表如下:金星 Venus,也称爱神维纳斯。它象征着浪漫、优雅、安逸。长笛和法国号的延音技法,钟琴和钢片琴的加入,勾勒出一幅流水潺潺的桃源画卷,宛若仙境。这一乐章与之前乐章战争

8、场景形成鲜明对比,呈现出一种静谧和谐的意境。全乐章共三个部分,整体结构布局,出乎意料。其中,第一部分为单主题的再现单三部曲式。第一主题首先由圆号演奏,出现在?E调上,采用复对位的写作手法。第一乐句陈述两次以后,继而由下方三度形成模仿对位,比例相衡。第二主题由弦乐组低音声部演奏,其他背景声部作等时值律动进行。延长音成为这一主题的突出特点,气息悠长,一气呵成。第一主题在第 21 小节处再现,背景声部节奏律动改变,这一段落也发挥了扩充转连接的作用。第三章 作品整体综合特征. 51第一节 作品整体创作特征 . 51第二节 霍尔斯特行星组曲的历史价值 . 53第三章 作品整体综合特征第一节 作品整体创作

9、特征古斯塔夫·霍尔斯特善于运用前人所未曾尝试过的新颖的技术手段,高超的配器技法和精准的音乐表达能力,表现自己内心所要表达的情感和音乐意境。但他从不刻意追求怪诞和生硬的音响效果,其主题旋律素材大多取材于民歌。霍尔斯特自觉的将英国本土音乐语言融合到音乐创作中,使这一时期的作品中带有强烈的民族主义倾向。同时,这部二十世纪的音乐作品中也巧妙的将传统作曲技法与现代创作思维有机结合。(一)古斯塔夫·霍尔斯特巧妙的使用了持续音来帮助衬托主题形象,达到某种特定的音响效果。持续音是指其他声部做各自和声进行的同时,在低声部作延续或重复的音。它是音乐以连续不间断的形态进行发展的一种原则,

10、持续音在音乐中体现了一种不对称的均衡美。持续音属于一种很重要的和声技法,它的使用给乐曲的表现带来独特的效果及魅力,它对音乐的调性、结构、织体、音响色彩及表现内容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作曲家巧妙的使用了主音持续和属音持续,形成低声部背景音乐材料,体现了对于传统和声手法的成功借鉴。首先,主音持续的运用起到了稳固主调调性的重要作用,明确主调调性色彩。持续音的使用成为了完成音乐形象塑造所不可替代的重要因素。这种长时间的同音持续形成了持续音片段,构成一种基础色,发挥了衬托音乐背景的作用。为了帮助突出音乐主题形象,营造音响背景,这种持续不仅仅是同音持续,而且也表现在节奏音型的持续上。这一特点成为了该乐章

11、和声背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作为和声背景的一个层次(见第一乐章谱例14)。其次,属音持续的长线条使用,造成了音乐片段的不稳定性,在听觉效果上期待一种归属感,从而推动了音乐向前发展。霍尔斯特在行星组曲一开始就使用了 39 小节的属音持续,在组曲的第一乐章几乎从头至尾,这说明属音持续的重要性。属音长时间的持续表现了不稳定性,给听者一种期待感,造成音乐片段的不稳定性。这种长时间同一音高和同一节奏型的连续重复进行,表达了战争所带来的忐忑和恐惧之感。同时,也展示出极端的心理失衡状态(见第一乐章谱例15)。结 语行星组曲为二十世纪上半叶,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英国作曲家霍尔斯特的代表作之一,在世界音乐历史上占

12、有重要的地位。这部作品深受全世界人们的喜爱,并多次在重大场合演奏。这部组曲由以七大行星命名的七个乐章构成,音乐风格各不相同。古斯塔夫·霍尔斯特善于运用前人所未曾尝试过的新颖的技术手段,高超的配器技法和精准的音乐表达能力,表现自己内心所要表达的情感和音乐意境。但他从不刻意追求怪诞和生硬的音响效果,其主题旋律素材大多取材于民歌。古斯塔夫·霍尔斯特自觉的将英国本土音乐语言融合到音乐创作中,使这一时期的作品中带有强烈的民族主义倾向。同时,这部二十世纪的音乐作品中也巧妙的将传统作曲技法与现代创作思维有机结合。该大型管弦乐作品表现了浩瀚宇宙的神秘莫测,给听者带来无限遐想的空间,让人们感受到宇宙的时空境界。从深层意义上来说,这部作品令人在超脱世俗的境界中,对生命、时间和空间产生了更高层面上的思考。本文研究内容以行星组曲中所体现的曲式结构特征、调性布局、和声手法、材料构成及发展等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诚然,本文中所涉及的研究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尚且存在不足,在今后的学习和研究中,我将致力于提升自己的理论高度和研究水平。参考文献(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 > 毕业论文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