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促进林下经济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实施方案完善投入机制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木本油料营造、林木良种培育、油料产业发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国土绿化示范等项目资金,积极争取省级涉农统筹资金和乡村振兴专项,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支持林业产业发展。用好林业贷款贴息、税费优惠等财税支持政策,用好林业产品抵押、质押融资、森林保险等金融服务。加快产权模式创新和金融创新,完善林业投融资服务,吸引社会资本进山入林、投资林业产业。完善林业资源资产评估制度,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2025年,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达1万亿元,基本建成以推动林业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为导向、以先进科学技术运用提高林业科技化为途
2、径、以培育壮大林业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推动适度规模集约化经营为支撑、以增加绿色生态产品有效供给为重点的现代林业产业发展体系。全省森林资源支撑能力显著增强,林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林业产业新业态大量涌现,优质林产品显著增加,林业产业质量效益显著提高,森林旅游、森林康养产业加速发展,多主体、多业态、多模式融合发展,有效保障全省生态安全、木材安全、粮油安全和能源安全。一、 促进林下经济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探索“产、游、销”的发展模式,打造集休闲观光旅游、文化旅游、民俗旅游于一体的综合休闲观光基地。二、 开展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监测风险评估加强食用林产品种植养殖等生产环节(含产地环境)的质量安全检测,支持鼓励林
3、下经济经营者申报森林生态标志、地理标志和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建立产品溯源机制。三、 推动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编制广东省森林旅游发展规划(20212035年)。依据岭南自然风貌、人文环境、乡土文化等资源禀赋,构建以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等自然公园为主体,国家公园(创建)、自然保护区、国有林场、生态公园、古树公园、野生动(植)物园等相结合的生态旅游发展体系,支持在自然保护地指定范围内开展资源友好型生态旅游活动,适当利用景观资源和自然保护地内高质量生态普惠产品。健全生态旅游建设发展管理体制,推广生态文化和自然教育理念,形成较为完善的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接待能力。开
4、发一批“森林+”新业态旅游产品和线路,推出一批国际国内一流的森林生态旅游地,创作一批生态文化创意产品,将生态旅游培育成我省林业支柱产业、重点旅游品牌,推动生态旅游产业实现规模化、跨越式发展。做好全省林业系统生态旅游游客量数据采集和信息发布。四、 推动木材行业高质量发展面对逆全球化浪潮冲击,林业产业发展面临木材原料进口受限、国内木材可利用资源不足等问题。除扩大优质木材资源进口供应渠道外,着力营造短轮伐期用材林、大径级用材林,以保障优质木材有效供给,切实维护木材安全。利用各地域自然条件优势,坚持市场导向,精准对接市场需求,科学合理发展商品材,鼓励在商品林中推进以培育优质木材为经营目的的工业原料林。
5、科学布局发展桉树、杉木、湿加松、黑木相思等速生丰产用材和毛竹材,鼓励集约化商品材基地、森林可持续经营示范基地建设。五、 推动林草碳汇高质量发展服务碳达峰与碳中和战略大局,创新发展林草碳汇,编制实施广东林业碳汇能力提升行动方案,精准提升森林质量,通过大径材培育、国家储备林建设、竹材利用、森林抚育等方式增加森林碳汇。推进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探索建立林草碳汇计量监测体系、林草碳汇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碳汇价值市场化多元化补偿途径、金融支持林草碳汇发展模式。六、 推动森林康养高质量发展科学利用森林生态环境、景观资源、食品药材和生态文化资源,加快发展以森林疗养、森林保健、森林养老、森林休闲、森林游憩、森林度
6、假、森林文化为主的森林康养产业,构建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森林康养产业体系,建设特色突出、优势互补的森林康养产业集群,形成多层次、多元化、多类型的森林康养产业格局,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森林康养领军企业、知名品牌。完善技术、标准、监测、培训、宣传推广等支撑体系,突出打造一批经营管理水平高、经济社会效益好、示范带动作用强的森林康养基地,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更丰富的森林生态产品和服务。七、 推动国家储备林高质量发展严格落实国土空间规划和耕地保护要求,科学合理、依法合规选址,开展国家储备林重点工程建设。利用政策性资金,组建项目公司,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开展国家储备林建设,负责项目的投资、建设、运
7、营和管理。不断创新适合广东实际的国家储备林建设模式。优化储备林基地布局,大力培育乡土树种,通过人工林集约栽培、现有林改培、抚育及补植补造等措施,营造和培育工业原料林、珍贵树种林和大径级用材林。按照基地化、规模化要求,重点建设火力楠、乐昌含笑、南岭栲、樟树、南方红豆杉、木莲、南酸枣、柚木、红锥、土沉香、楠木、印度檀香、黄檀、降香黄檀、格木、黑木相思等珍贵树种示范基地和大径级用材林基地。深入开展珍贵树种木材高效加工利用技术研究,延长产业链,提高珍贵树种发展附加值,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充分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碳汇功能,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更大贡献。充分发挥梅州、肇庆、南雄国家储备林项目的试点示范作用
8、全省规划建设国家储备林300万亩。八、 大力发展林业产业要统一思想认识虽然我国林业产业发展取得了良好成效,但与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和人民群众的期盼尚有较大距离。产业整体素质不高,产业结构亟待进一步优化,生产经营性基础设施薄弱,优质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还不足,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尚在探索之中,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长效机制还未建立,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尚未释放。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要深刻理解这句话的内涵,是既要生态优先,也要绿色发展。不发展的保护和不保护的发展,都是不可取的。现在有些地方出现了这样的苗头,我认为这都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片面理解。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对立的
9、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关键是要找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的转化路径,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九、 加强政策扶持引入社会资本林业产业覆盖一、二、三产业,与农业、制造、建筑、旅游、养老、食品、医药等行业交叉融合,但政策协调不够充分、衔接不够紧密。要进一步打破行业界限,推动林业产业与其他行业政策融合,尤其要推动农业支持政策全面惠及林业产业,享受相关扶持政策。将林业产业融入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将支持发展木竹建材、木竹制品、林业生物质能源、林业碳汇等绿色低碳产业纳入“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专项规划、达峰行动计划等战略规划,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将林业
10、碳汇纳入国家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各级财政对林业产业投入不足,是当前制约林业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2020年以来,中央林业贷款贴息政策支持范围调整为用于森林资源管护、国土绿化等方面,不再支持林产品加工和林业资源开发利用,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对林业产业的财政支持弱化。林业产业投资周期长,需要国家政策的进一步扶持引导。应不断完善支持林业产业发展的投入政策,明确中央林业改革发展资金可用于林业产业发展。中央财政设立林业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或建立政府性基金,对林业龙头企业、产业园区、示范基地和生产经营性基础设施建设等予以资金支持。各级地方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重点支持国家储备林、油茶等木本油料、
11、木竹建材、森林康养等产业发展。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引导更多社会资本“进山入林”。十、 发展林业产业是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林业产业已经从单纯的“木头经济”转变为覆盖一二三产业的综合性产业,具有涵盖范围广、产业链条长、产品种类多、就业容量大等优势和特点。2020年,全国林业产业总产值达7.55万亿元,林产品进出口贸易额达1600亿美元,带动3400多万人就业。发展林业产业是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发展林业产业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必然要求。林业资源分布于广大山区乡村,森林既是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农民的
12、重要生产资料。我国有12亿亩的人工林,包括3亿亩以上经济林、4.9亿亩用材林,这些都是农民稳定脱贫增收的“绿色银行”。比如油茶产业,全国油茶种植面积6800万亩,带动近200万贫困人口脱贫增收。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阶段,林业产业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规模性返贫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乡村振兴、持续稳定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抓手。其次,发展林业产业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创造高品质生活有机结合的重要渠道。林业产业能够提供与人们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10万多种产品,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对于优质绿色产品和生态服务的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把高质量发展同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发展林业产业可以增加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实现坚持生态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有机结合。另外,发展林业产业,是应对气候变化、如期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战略目标的关键举措。储碳固碳和减排增汇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所在。林业产业是规模庞大的绿色经济体,产出种类繁多的绿色低碳产品,延续和扩大了森林的储碳作用。加快发展木竹加工、林业生物质能源等绿色低碳产业,将进一步增强林业的储碳固碳和减排增汇功能,更好助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