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当今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发展的趋势(有答案)与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带答案).docx

上传人:冇种爱·兂可取代 || 文档编号:4177650 上传时间:2019-10-25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52.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当今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发展的趋势(有答案)与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带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当今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发展的趋势(有答案)与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带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当今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发展的趋势(有答案)与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带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当今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发展的趋势(有答案)与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带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当今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发展的趋势(有答案)与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带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当今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发展的趋势(有答案)与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带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当今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发展的趋势(有答案)与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带答案).docx(3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当今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发展的趋势(有答案)与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带答案)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当今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发展的趋势(有答案)本专题考试大纲: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3)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3)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本专题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和热点区。1政治方面:从命题切入点上看,多侧重于美苏关系发

2、展的角度,特别是美苏冷战的具体措施、原因及影响等方面进行命题考查;从二战后对美苏两极格局冲击的主要因素角度命题,考查西欧、日本、中国在多极化趋势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从考查的题型看,主要是选择题,主观题较少。2经济方面:近几年考查题型都有兼顾选择题和材料题,主要集中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经济区域集团化与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之间的关系、经济全球化的原因及表现等知识进行考查。复习时要注意与政治史知识、时事热点进行结合复习。本专题分为三条主线:主线一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格局是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总趋势(1)二战后初期,美苏两极格局取代了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2)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不结盟运

3、动的兴起、欧共体、中国和日本经济的发展,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3)苏联解体后,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世界形势出现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主线二区域集团化趋势:从“欧共体”到“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扩大的东盟、非洲联盟的成立等都是当今世界区域集团化趋势的主要表现。主线三经济全球化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一方面确立起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另一方面,也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全球化,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全球性资本市场的形成、生产的国际化程度提高、跨国公司成为国际经济活动的主体、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市场经济体制等,都是当前

4、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同时也推动经济全球化向更深更广的层面发展。考点一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1原因(1)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冲突。(2)西欧普遍衰落,美苏实力增强,争夺世界霸权。2表现国家领域美国苏联政治杜鲁门主义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马歇尔计划经济互助委员会军事北约组织华约组织德国分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3影响:一方面加剧世界紧张局势,另一方面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发生。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1欧洲走向联合(1)过程:法德和解,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2)影响:促进欧洲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促进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2日本崛起:成为资本主

5、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谋求政治大国地位。3第三世界国家(1)第三世界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家政治舞台,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的面貌。(2)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世界政治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4中国崛起: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成为重要的国际政治力量。三、多极化趋势的加强1原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的推动。2表现(1)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力图独霸世界。(2)欧洲: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国际地位不断提高。(3)日本:加快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步伐。(4)俄罗斯:拥有可以与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5)中国:国际地位与影响力日益提高,

6、在国际舞台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3特点: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加强。考点二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一、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1布雷顿森林体系: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正式成立,标志着布雷顿森林体系正式建立。确立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2关贸总协定: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简称“关贸总协定”,它的建立标志着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形成。3三大支柱: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4影响(1)确立了美国在二战后世界经济领域的霸主地位,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2)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

7、促进了世界贸易。(3)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反映了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二、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1欧共体的形成及其发展(1)1952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标志着欧洲经济一体化开始。(2)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欧洲煤钢共同体于1967年合并成欧洲共同体。(3)1968年,关税同盟建成;1985年,欧共体进一步提出建立统一大市场。(4)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1999年,欧元正式问世。2北美自由贸易区:1994年,美、加、墨三国建立的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3亚太经合组织:1989年,亚太经合组织正式成立。成员间差异较大,形成了独特的“APEC方式”。三、经济全球化的

8、趋势1世界贸易组织(1)为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2)世贸组织实际上就是各国之间从事经济贸易活动的世界性统一市场。(3)目标:促进各国市场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2中国与世界贸易组织的关系:2001年11月,中国成为世贸组织正式成员。3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原因(1)根本推动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2)技术手段:交通运输技术发展和信息技术发展。(3)消除障碍:两极格局的结束。(4)体制保障:市场经济体制。(5)推动者: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1美国在冷战时期面对“友好的独裁者”政权时不得不推行“双重标准”;苏联为了实现扩张

9、目标也不得不维持那些并非真正认同其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亲苏政权。这一现象反映了冷战A重点是对第三世界的争夺B主要是两种社会制度的竞争C形式上意识形态之争明显D本质上仍是国家利益的争夺2当代国际关系里正在悄然兴起政治世界和经济法则之外的“第三种力量”,即所谓的“社会世界”,如宗教艺术、教育科学等领域的精英、各种跨国公司、环保运动以及各种国际非政府组织等。这一现象反映了A国际格局的多极化B国际关系的民主化C世界经济的体系化D国际局势的复杂化31930年代美国的畅销时事杂志时代周刊把所有国际新闻都刊登在“强权政治”的大标题下。这一现象A表明了民众对强权政治的极度不满B体现了新闻传媒国际化的发展趋势C反映

10、了民众主要关注国内经济问题D说明了营销策略对提升销量的作用4下面是一幅关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漫画。其主要寓意可能是A扩大经济合作范围融入全球化B提升整体实力应对外部挑战C打破地域障碍加强制度化建设D减少贸易壁垒以便优势互补52018年3月26日,中国原油期货在上海期货交易所挂牌交易,这是中国第一个国际的期货品种,而“人民币计价”是中国原油期货的亮点之一。这一举措A动摇了美元的霸主地位B加快了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C瓦解了布雷顿森林体系D促进了国际货币体系的多元化6二战后初期,英国推行“三环外交”战略,将英联邦、美国和联合起来的欧洲作为英国外交的重要三环;1960年,英国主导成立“欧洲自由贸易联盟

11、”,以对抗欧洲经济共同体。由此可知,英国试图A抵制欧洲联合进程B强化自由主义贸易C恢复光荣孤立政策D维护英国大国地位7下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元的世界流通示意图(箭头表示流动方向),从中获取的最准确信息是A布雷顿森林体系相对较为稳定B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着霸权主义C资本主义世界金融中心单一化D美国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受益者820世纪90年代以前,世界仅有联合国大会、七国集团会议等少数多边峰会。今天,各种多边峰会已纷纷涌现,如APEC峰会、G20峰会、“金砖国家”峰会等。多边峰会的大量涌现反映了A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B新兴国家努力构建经济新秩序C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面临困境D经济区域集团化突破地域限

12、制92010年4月世界银行发展委员会宣布,将我国在世行的投票权从先前的2.77%提高到4.42%,中国就此正式坐上了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世行第三把交椅(如下图)。对此图理解正确的是A美国、日本、中国成为当今世界的三极B世界银行关注发展中国家C美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被打破D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逐步形成101945年,以凯恩斯为首的英国代表团向美国寻求贷款帮助时,美国国会提出苛刻条件。而到了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主动提出复兴欧洲计划。出现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国家垄断的发展B国家实力的变化C国际形势的变化D国家政策的调整11下表所示为20世纪50-90年代中美苏日四国关系的演进,其反映了时期关系5

13、0-60年代中苏同盟对抗美日同盟6070年代中苏分裂并继续与美日抗衡7080年代中美日关系改善,同时抗苏80-90年代中美日保持相对友好,中苏关系逐步正常化A中美苏日四国决定国际政治格局的走向B意识形态的分歧主导了亚太地区的局势C国家利益的角逐影响着国际关系的变化D远东太平洋地区经济区域化向纵深发展121951年,美国众议院“反美国活动调查委员会”公布了三百多名好莱坞人士名单,其中有些人只是政治立场模糊而已,但他们却因此被迫退出影坛。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A冷战政策和麦卡锡主义的泛滥B石油危机造成美国经济的萧条C二战灾难促进和平思潮的兴起D古巴导弹危机威胁美国的安全13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欧洲民族

14、主义情绪上升。戴高乐支持发展核武器、制定泛欧洲外交政策、努力减少美国和英国的影响、促使法国退出北约。随后,意识形态的前哨国家西德也违反美国意愿,缓解了与东德的关系,实施“新东方政策”。这表明当时A法德外交政策已脱离冷战轨道B西欧离心倾向冲击了两极格局C法德两国已足以与美国相抗衡D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141971年,美国对外短期债务的增长已使黄金储备不足以抵偿债务的1/4,美元汇价暴跌。1973年初美元再度贬值10%,各国普遍实行浮动汇率制。1979年3月欧洲货币体系正式建立。20世纪70年代日本垄断银行在国际领域广泛活动。这说明A国际金融体系呈现三足鼎立的局面 B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走向

15、瓦解C多极化趋势显现快速增长的局面D国际货币体系逐渐走向了多元化1520世纪70年代,因发达国家经济的“滞胀”而使发展中国家的长期债务在1973-1980年闻年增24.6%。80年代初,发达国家为治理“滞胀”采取紧缩通货政策。由此可知,发展中国家A经济获得迅速发展 B外部经济环境相对宽松C债务负担不断增加 D与西方的差距逐渐缩小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是在东亚直到非洲东海岸之间一系列港口组成的海上贸易网络,从唐后期到宋朝形成高度繁荣态势,促成了贸易交流与地理知识、航海科技的传播。在古代这就是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各国和平友好往来的见证,也反映了中国在历史上的强大时期与

16、周边国家睦邻友好,注重平等的经贸往来,与欧洲的殖民主义做法完全不同。拓展海上丝绸之路复兴海洋文明(凤凰网2014午9月17日)材料二自公元1500年,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地区以来,欧洲国家就利用它们在工业技术、经济与政治制度上的优势,孜孜不倦地探求在这个全新时代寻求霸权的道路;从西班牙国王伊莎贝拉女王(到)英国女王维多利亚,都清楚地明白经济发展、海外扩张与军事征服,将成为构筑一个大国的三根必要支柱。朱步冲西方大国崛起的条件:海权,工业,殖民材料三全球化带来了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相互依存,“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将给世界带来无限生机和美好前景首先,“一带一路”具备强大

17、的经济投入,将建造更多基础设施,像公路、铁路以及船运等,从而拉动经济增长。“一带一路”将成为精彩的范例,供国际社会在推进不同地区之间合作时参考“一带一路”是全球化的新脚步。这将充分调动沿路国家未充分开发的增长潜力,也将极大缩短欧洲和中国陆路交通的时间,未来东西方贸易将更便捷,成本更低。南方周末2017年5月10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新闻中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海上丝绸之路在“唐后期到宋朝形成高度繁荣态势”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近代西方列强征服世界的手段与古代中国有何不同。并从全球化的视野出发评价西方列强征服世界的活动。(3)根据材料一、三

18、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的有利因素及意义。参考答案1【解题思路】在冷战时期,美国推行“双重标准”和苏联维持不同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亲苏政权,实质是争霸的需要,是国家利益的争夺,故D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争夺的重点是第三世界,排除A;根据“不得不维持那些并非真正认同其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亲苏政权”可知,为了实现扩张的目标,苏联并不强求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一致,排除BC。【答案】D2【解题思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第三种力量”以不同于传统的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的形态和思路参与现今的国际事务,影响着国家和非国家的各种行为体在新时期的互动轨迹,成为当今国际关系里一种日益增长的、不可忽略的、

19、有进步内涵的存在。这充分反映出国际关系的民主化趋势,故B项正确;“第三种力量”不是政治力量和经济力量,不能反映国际格局的多极化,故A项错误;世界经济的体系化开始于二战后初期,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国际局势的复杂化,故D项错误。【答案】B3【解题思路】根据题干信息“强权政治”并结合所学知识,1930年世界处于经济大危机之下,失业增加,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尖锐,民众需要强有力的政府采取措施拯救经济危机,故C项符合题意。A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故排除。D项表述与题干信息无关,故排除。【答案】C4【解题思路】根据“APEC”“trade”,漫画说明亚太经合组织要打破贸易壁垒,反对贸

20、易保护,体现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减少贸易壁垒以便优势互补,故D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亚太经合组织打破贸易壁垒,无法体现“扩大经济合作范围”,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提升整体实力应对外部挑战”,排除B;根据“trade”可知,亚太经合组织意在减少贸易壁垒,并非打破地域障碍,C错误。【答案】D5【解题思路】中国原油期货交易所实行“人民币计价”,有利于规避汇率风险,节省汇率费用,还有利于人民币的国际化,推动国际货币体系的多元化,D正确;1973年以美元为中心布雷顿森林体系动摇,AC错误;材料信息与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无关,排除B。【答案】D6【解题思路】“三还外交”的主旨是企图通过英国在与美国、英联邦和联合

21、起来的欧洲这三个环节中的特殊联系,充当三者的联结点和纽带,以维护英国的传统利益和大国地位。故选D项。根据所学可知英国并不是抵制欧洲联合进程,而是要在欧洲联合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维护英国的大国地位。故A项错误。自由主义贸易盛行于19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题干中英国把美国、联合的欧洲作为外交的重要环节,并成立欧洲自由贸易联盟,说明英国并不是要恢复光荣孤立政策。故C项错误。【答案】D7【解题思路】图片显示其他国家美元投资和购买国债,均与美元挂钩,体现出美元是资本主义世界货币,显然是美国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受益者,故D正确;A中稳定材料没有体现;材料不能说明美国是货币霸权主义,故B错误;C中单

22、一化不符合图片信息,图片是相互的。【答案】D8【解题思路】材料体现出协调国际经济和其他问题的机构组织越来越多,国际峰会越来越多,种类也越来越多,体现了经济全球化下世界各国相互依赖性不断加强,A正确;发展中国家努力构建经济新秩序,国际峰成员国并非都是发展中国家,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面临困境”,排除C;联合国大会、七国集团、“金砖国家”峰会等并非经济区域集团,排除D。【答案】A9【解题思路】材料中“从先前的2.77提高到4.42%”说明了中国经济的崛起,“坐上了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世行第三把交椅”反映了中国的崛起冲击着美、日的经济主导地位,同时也说明了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迅

23、速崛起,促进多极化的世界经济格局的形成,据此可知D符合题意;A表述不合史实;世界银行关注发展中国家说法片面,排除B;美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是在20世纪70年代被打破的,与题干中时间不符,排除C。【答案】D10【解题思路】根据材料可知,1945年美国由1945年对英国请求贷款提出苛刻条件,到1947年主动提出复兴欧洲计划,结合所学,1947年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目的在于通过帮助欧洲复兴达到控制西欧和遏制苏联的目的,反映了美国根据国际形势变化,不断调整对外政策,C正确;A与材料无关,排除;1945到1947年美国都是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排除B;国家政策的调整是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进行的,排除D。【

24、答案】C11【解题思路】据材料可知,中美苏日四国关系不断变化,影响20世纪5090年代中美苏日四国关系的演进最关键因素是国家利益,故C项正确;经济因素决定国际政治格局的走向,而不是中美苏日四国决定国际政治格局的走向,故A项错误;意识形态的分歧影响了亚太地区的局势,但不是“主导”作用,故B项错误;材料不涉及经济区域化的发展问题,故D项错误。【答案】C12【解题思路】根据材料“1951年”“其中有些人只是因为政治立场模糊而已,但他们却因此被迫退出影坛”和所学知识可知,该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国际上美苏冷战的影响、国内方面则是麦卡锡主义的泛滥,恶意诽谤、肆意迫害进步人士,故选A。石油危机发生在20世纪70

25、年代,排除B。材料的现象不是和平思潮的兴起,而是强调麦卡锡主义的泛滥,恶意诽谤、肆意迫害进步人士,排除C。古巴导弹危机发生在1962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答案】A13【解题思路】20世纪60-70年代,世界格局呈现多级化趋势,法国退出北约以及“新东方政策”实施,说明西欧出现离心倾向,这一举动冲击了两极格局的态势,故B项正确;此时,西欧仍然在冷战控制范围内,故A项错误;法德力量当时难以抗衡美国,故C项错误;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是一种趋势,并没有形成,故D项错误。【答案】B14【解题思路】根据材料“美元汇价暴跌”“各国普遍实行浮动汇率制”“欧洲货币体系正式建立”“日本垄断银行在国际领域广泛活

26、动”可知,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崩溃,国际货币体系逐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D正确;材料反映国际货币体系逐渐走向了多元化,而非三足鼎立的局面,排除A;材料说明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崩溃,而不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走向瓦解,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多极化趋势“快速增长”,排除C。【答案】D15【解题思路】从“发达国家为治理滞胀采取紧缩通货政策”可以看出,发达国家为了挽救自身危机,而使得发展中国家的债务逐年增长,负担不断增加,由此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误,与材料内容相悖;B选项错误,当时经济危机是世界范围内的;D选项与实际相悖。【答案】C16【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海上丝绸之路、近代西方列强征服世界的手段与

27、古代中国的不同,以及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的有利因素及意义,主要考查学生根据材料信息联系所学内容解决问题的能力。(1)海上丝绸之路在“唐后期到宋朝形成高度繁荣态势”的主要原因,应当联系所学中国古代特别是唐宋时期的社会状况,从古代农耕经济的繁荣、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政府重视海外贸易、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对外开放的政策等方面来回答。(2)近代西方列强征服世界的手段与古代中国的不同,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也反映了中国在历史上的强大时期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注重平等的经贸往来,与欧洲的殖民主义做法完全不同”“从西班牙国王伊莎贝拉女王(到)英国女王维多利亚,都清楚地明白经济发展、海外扩张与军事征服,将成为构筑一

28、个大国的三根必要支柱”等信息可以分析归纳得出古代中国睦邻友好,平等贸易;而近代西方武力征服,殖民掠夺。从全球化的视野出发评价西方列强征服世界的活动,应当联系所学,从使世界各地逐渐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等方面来回答。(3)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的有利因素,应当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从中国有与古“丝绸之路”沿途国家友好交往的历史传统、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加强和相对稳定的国际形势等方面来回答。其意义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从而拉动经济增长”“将成为精彩的范例,供国际社会在推进不同地区之间合作时参考”“未来东西方贸易将更便捷,成本更低”等信息来回答。【答案】(1)古

29、代农耕经济的繁荣;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政府重视海外贸易;经济重心的南移;对外开放的政策。(2)不同:古代中国:睦邻友好,平等贸易;近代西方:武力征服,殖民掠夺。评价:使世界各地逐渐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3)有利因素:中国有与古“丝绸之路”沿途国家友好交往的历史传统;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加强;相对稳定的国际形势。意义:推动全球经济的发展;为国际合作提供范例;促进世界贸易;促进全球化深入开展。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带答案)本专题考试大纲: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2“斯大林模式”3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4

30、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5罗斯福新政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综合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和热点内容。1从考查的内容来看,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及赫鲁晓夫改革、罗斯福新政的背景、政策及特点,特别是产生的影响。2从考查的题型来看,以选择题为主,试题的切入角度比较新颖,材料型主观题也都有涉及。3从命题角度看,传统的命题方式与“新材料、新情景”方式并存,试题的切入角度将会更加新颖。本专题多从关注民生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进行考查,特别是考查政府如何发挥发展经济的职能,促进经济的发展,改善民生;对资本主义的经济运行机制进行调整,并与苏联经济模式进行比较,为今

31、天的经济发展提供借鉴。本专题分为三条主线:主线一 1917年十月革命后至1991年苏联解体,苏联一直在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曲折反复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列宁时期(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二是斯大林时期(“斯大林模式”的确立及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三是二战之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历程及结果)。(1)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国内战争胜利后,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20世纪30年代,苏联确立了“斯大林模式”,对苏联和世界历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2)二战后,“斯大林模式”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赫鲁晓夫和勃列

32、日涅夫先后进行了改革,但成效都不大。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主线二 19世纪中期以来,资本主义各国一直推行传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后,罗斯福新政开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新模式。主线三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到20世纪70年代各国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混合经济”开始出现;与此同时,资本主义经济领域出现一些新变化:各国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普遍发展;普遍实行“福利国家”制度;经济结构中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出现“新经济”。考点一苏联社会主义建

33、设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国内战争爆发,苏联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2内容:农业余粮收集制;工业工业国有化;商品流通取消一切商品贸易,由国家集中分配;社会劳动强制劳动。3特点:适应战时需要;具备某些共产主义的特征;否定商品货币和市场规律。4评价(1)积极在战时特殊情况下,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上的胜利。(2)消极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引起人民不满,引发了政治、经济危机。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的经济政治危机。2内容:农业粮食税;工业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商品流

34、通允许自由贸易。3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逐步、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4意义(1)表明苏联探索出了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之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2)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三、斯大林模式1背景:1924年初,斯大林成为苏联的主要领导人。苏联仍是一个落后农业国,并受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2基础: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3内容:产业结构方面优先发展重工业,所有制结构方面实行单一公有制,管理体制上实行计划经济体制。4评价(1)使苏联实现了工业化;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2)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

35、积极性;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四、苏联的经济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扩大农业、工业的生产自主权,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2勃列日涅夫改革: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突出发展重工业(军事工业)。3戈尔巴乔夫改革: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后期改革重点开始转向政治领域。考点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原因(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表现为生产相对过剩。(2)具体原因:贫富差距扩大导致市场萎缩,股市狂涨造成经济虚假繁荣,分期付款打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2特点: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特别长、破坏性特别大。3影响:国际上,各国纷纷转嫁危机,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

36、陷入混乱,国际关系日趋恶化;国内局势上,人们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产生怀疑,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开始泛滥,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说明自由放任政策已无法适应时代发展。4道路的选择:美国总统罗斯福宣布实行新政,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维护了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德国、日本则建立了法西斯专政,走上对外侵略扩张之路。二、罗斯福新政1.背景(1)经济大危机加深。(2)胡佛政府实行“自由放任”政策,挽救危机失败。(3)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2内容(1)整顿银行与金融业:恢复银行正常的信贷活动。(2)复兴工业: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力图消除生产过剩,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3)调整农业政策:减

37、少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提高农产品的价格。(4)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增加了就业,缓和了社会矛盾。3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4影响(1)直接影响: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的破坏,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2)间接影响: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巩固了民主政治的统治。(3)深远影响:促使资本主义国家调整经济政策,推行凯恩斯主义,开创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三、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调整1生产力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使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形成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模式”。

38、2生产关系调整:国家干预经济,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出现“混合经济”;建立“福利国家”制度。3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拓宽了经济活动领域。1一份由美国商人联名签署于1935年的反对新政的宣言中写道:“新政葬送了我们先辈所创造的繁荣,让无功者不劳而获,由此毁掉了我们对于未来创造的进取心。”宣言主要反对新政A增发钞票以解决货币短缺B保护劳工的各项权利C举办了各项公共建设工程D建立了社会保障体系2有人这样评价罗斯福的“以工代赈”:联邦政府的大笔资金,经过工人的口袋、通过不同渠道和消费,又回到了资本家手中,成为以政府投资刺激私人消费和个人投资的“引动水”。此材料旨在说

39、明“以工代赈”A用于解决就业问题B可以保护民众自尊C利于解决产销矛盾D受资本家大力支持31931年10月,美国总统胡佛召集纽约30个主要银行家和保险公司总经理举行秘密会议,要求银行建立65亿美元的紧急信贷备用金,要求保险公司在债权人真有困难时不取消抵押品赎回权。据此可知,胡佛A意识到金融领域的破坏最重B强调国家干预以迅速克服危机C采取措施以防止经济危机的扩散D主张调整银行业打击投机活动41933年伦敦经济会议期间,美国国务卿赫尔和李维诺夫就涉及两国经济关系的问题交换了意见,之后,美国政府向美出口商提供400万美元的贷款,作为向苏联倾销棉花所需要的资金。这种做法A使美国摆脱了大萧条B使苏联完成了

40、工业化C有利于改善美苏关系D为美苏结盟奠定基础51930年代的苏联大学生在谈到学习外语的感受时会说:“几年以前,德国和美国还有我们学习的地方,但现在我们无需向外国人学习什么了。那么,说外国话有什么用处呢?”这一现象的背景是A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B苏联与西方国家关系急剧恶化C经济危机暴露资本主义的缺陷D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显著成效61935年,美国最高法院因为全国工业复兴法授予联邦政府管理州内贸易等权为违宪而宣布该法无效;1937年,最高法院认为联邦政府有权监管任何涉及州际贸易的劳资关系,否定了琼斯劳克林钢铁公司对全国劳工关系法侵犯各州权力的控诉。这一变化反映出A分权制衡机制削弱新政的效果B

41、新政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C经济形势影响司法解释的变化D政府的权力扩张影响司法公正7罗斯福新政期间,美国政府通过形形色色的艺术家、音乐家、作家和演员提供创作和演出的机会,使文化界出现了一股“书写美国”“描绘美国”的民族主义思潮。这说明“新政”A注重恢复民族自信心B具有文化复兴的特征C带有狭隘民族观倾向D促进了文化经济发展81937年3月21日,美国钢铁公司子公司的董事长被迫签订协定,承认钢铁工人组织的工会。不久,所有美国钢铁公司的子公司都签订了类似合同,他们都同意增加工资10%,每月减少工时为40小时,加班时工资加一半。这种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当时美国A钢铁公司已形成了全行业的垄断B经济危机

42、引发了政治危机C政府和劳工对资本家的强大压力D市场经济体制的严重弊端9下表反映了西方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如表解读正确的是时间GNP年增长失业率物价指数年增长率19681972年4.3%3.2%4.8%19731975年2.4%5.3%9.4%A西方经济出现“滞胀”现象B西方经济疲软源于美苏冷战破坏C导致社会福利开支不断增加D此后各国普遍加强对经济的干预10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期,苏联不断充实企业技术、生产、财务计划的内容,增加计划指标,并相应减少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苏联上述举措A适应了工业化建设的需要B壮大了国营经济的力量C推动了公有制经济的建立D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11

43、撒切尔夫人就任英国首相后,将20家大型国企私有化,包括捷豹汽车、英国电讯、英国石油及工厂和港口等。这些公司在上市时,把股价故意定得偏低,并面向所有的人销售。这一举措A加强了国家干预力度B扩大了市场机制的作用C恢复了自由放任政策D提高了国民的工资收入12经济大危机(19291933年)的一个重要影响是使地方性的经济民族主义得到发展。经济民族主义的中心思想就是经济活动要为国家的整体利益服务,在总崩溃的大潮流中,各国都采取了诸如更严格的进口限额和双边贸易协定等形式的自卫措施,以维护国家经济利益。美国在当时采取的政策中,具有经济民族主义色彩的是A计划指导,政府干预B美元贬值,刺激出口C整顿金融,恢复信

44、用D社会立法,保障改革131929年开始的经济危机使各国之间货币战、贸易战和关税战愈演愈烈,几年间先后有40个国家实行外汇管制,56个国家实行货币贬值,76个国家提高关税。这体现出A重商主义盛行使世界市场发展B凯恩斯倡导国家大力干预经济C自由主义盛行,经济缺乏国际规则D经济危机导致各国出现了政治危机14对于英国福利制度的奠基性文献贝弗里奇报告社会保险和相关服务,社会主义右派认为它“已经走到了通往莫斯科的半路上”,社会主义左派则认为它“将人们的注意力从社会革命的实质问题上引开”。上述评价说明福利制度A是社会主义革命的新形式 B有利于工人阶级参与政权C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冲突 D实现了社会的公平和公

45、正151929年,苏联同西方专家签订的技术援助协定已达70多个项目,到1931年增加到124个,总值为4150美元。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建立的一大批现代化骨干企业,许多是利用西方先进设备技术,甚至是在外国专家的直接帮助下建立的。这表明A苏联的工业技术依赖于西方大国B英美以邻为壑将危机转嫁至苏联C经济危机淡化了意识形态的冲突D苏联开始逐步主导国际经济关系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朝的京师与各州县,均设有店宅务,负责对政府公屋的出租与管理。京师的左右厢店宅务,设“勾当店宅务”一员,“勾押官”各三四员,“掠房钱亲事官”各四五十名负责招租、收租,另有“修造指挥”各五百人,店宅务的账目管理非常周

46、密、严格。店宅务每日需要登记的账簿多达二十八种,包括旧管入库簿、赁簿、欠钱薄、新旧界倒塌屋簿等。由于店宅务公屋具有廉租房性质,政府对租赁店宅务公屋之人有严格的资格审查程序,“应监官、典押公文人员、作匠之类,在京管辖两务官吏,不得承赁官宅、舍屋、地段,违者杖一百以上,”在京城拥有房产的市民,也不得承租汴京店宅务的公屋。摘编自吴钩宋朝的廉租房制度堪称完备材料二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制定并实施了住房保障制度,其中各国廉租房建设的资金主要是政府的财政支持。在住房保障方面,美国的一大特色是通过立法保障来实施各项措施,住房法规定政府必须为低收入者提供较低租金住房,其租金一般不到私有住房租金的一半。而英国则是政府通过设立专门机构,对资金运营、住房建设进行管理,保障低收入居民能租到房屋,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试题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