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核心素养(各科)的论文汇总4篇.doc

上传人:花红百日终凋零 文档编号:4182343 上传时间:2019-10-26 格式:DOC 页数:46 大小: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核心素养(各科)的论文汇总4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关于核心素养(各科)的论文汇总4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关于核心素养(各科)的论文汇总4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关于核心素养(各科)的论文汇总4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关于核心素养(各科)的论文汇总4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核心素养(各科)的论文汇总4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核心素养(各科)的论文汇总4篇.doc(4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关于核心素养(各科)的论文汇总4篇【篇一】摘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有机融入“一核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这给中学语文教学带来启示:一是聚焦立德树人,引领素质教育;二是鼓励独立思考,培养创新意识;三是立足语文学科,突出语言运用;四是鼓励个性特长,提高综合素质。关键词:高考;语文;核心素养;关键能力;阅读;写作2018年高考已尘埃落定,高校录取到合格新生,被录取学生走向心仪高校,开启新的人生。然而,2018年的高考语文试题是如何落实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精神的,在语文核心素养的考查上有哪些具体表现,对今后的中学语文教学又有

2、着怎样的启示?这些问题不仅是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关心的话题,也是下届学生、家长甚至社会各界感兴趣的话题。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预示着未来新高考评价体系下语文学科的价值导向与考查趋势。1语文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的提出核心素养是借鉴新时代国际教育改革成果而提出来的概念,指学生通过学科学习所应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013年,教育部启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工作,其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为此,各学科课程标准研制组将育人目标加以细化和具体化,深入挖掘本学科所独有的育人价值,基于学科实际和本质特点,总结、提炼并归纳出本学科的核心素养。普通高中语

3、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4个方面。”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要注重培养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在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关键能力培养。培养认知能力,引导学生具备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信息加工、学会学习、语言表达

4、和文字写作的素养,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强调“培养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好奇心、想象力和创新思维,养成创新人格,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尝试、创新创造”。因此,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坚持守正创新,通过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和写作等形式,考查学生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方面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2高考内容改革与语文考试评价2014年9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高考考试内容改革要“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

5、问题的能力”。为此,教育部考试中心提出“一核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一核”指高考的核心立场,即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引导教学,回答高考“为什么考”的问题;“四层”指高考的考试内容,即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回答高考“考什么”的问题;“四翼”指高考的考查方式,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回答高考“怎么考”的问题。近年来,高考语文一直按照“稳中求变、稳中求新”的原则进行改革,即试卷结构总体保持稳定,局部改革蹄疾步稳。以全国卷为例,试卷结构总体稳定表现在:阅读70分、表达80分一直未变,其中现代文阅读36分(包括论述文本阅读9分、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6、古诗文阅读34分(包括文言文阅读19分,古代诗歌阅读9分,名篇名句默写6分);语言文字运用20分(包括语言基础9分,语言运用11分),写作60分。局部改革几乎每年都有新探索与新进展,比如:在价值导向上,更加符合时代社会需要,突出立德树人、助推素质教育,发挥高考的育人功能;在考查目标上,更加强调考查学生的独立思考与探究创新能力;在考试内容上,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外,增加了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试卷结构上,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阅读由选考改为必考;在学科素养上,进一步强化考查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以及表达得体、逻辑推断等关键能力。3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2018年高考语文共有8套试卷,

7、其中全国卷3套,北京、上海、天津、浙江、江苏分省试卷各1套。从总体上看,这8套试卷在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和语文关键能力方面均作了有益探索和积极尝试。3.1语言建构与运用高考语文对学生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方面的考查,主要通过创设具体的语言文字运用情景设置题目,以了解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的掌握程度,包括对语言文字积累、梳理、整合的情况,是否形成了良好语感,是否具备基本的阅读与表达能力,以期达到考查学生正确有效地运用母语进行沟通交流的能力。如,2018年全国卷“语言文字运用”试题,一改过去分别设题考查的做法,而是选用一个连贯完整的阅读材料,在具体的语言文字运用情境中,考查语病辨析、句子补写

8、和成语运用等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所选材料涉及“大洋一号”综合性远洋科学考察船、中国传统戏曲的传承创新、动物迁徙等内容。这类试题,有助于在丰富的语言材料和学生言语活动经验间建立起有机联系,通过情景化的设题,引导学生文明得体地进行表达交流,使对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考查成为学生文化获得的过程。江苏卷作文题聚焦“语言”,原题材料中“花解语,鸟自鸣,生活中处处有语言”,突出了语言的工具性与普遍性;“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音乐、雕塑、程序、基因莫不如此”,从有形与无形、有声与无声、艺术与科技等维度,阐述了语言与社会的关系;“语言丰富生活,语言演绎生命,语言传承文明”,则揭示了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意义和价值。3

9、.2思维发展与提升思维发展与提升要求学生能够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并能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阐述自己的发现。高考语文近年来重视考查学生基本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则的运用,要求学生运用探究质疑的方法审视阅读材料,判别语言运用的正误,准确、生动、符合逻辑地表达,考查学生的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等思维能力,以及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如,2018年全国卷作文题“幸存者偏差”、上海卷作文题“被需要”,材料提供了丰富的思维空间与逻辑关系,本身就极具思辨性和思维张力,能够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探究质疑、独立思考,有利于考查

10、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表达水平。再如,2018年全国卷古代诗歌阅读精卫词,第15题要求就诗的最后2句是否“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的设题鼓励学生主动思考,无论是同意还是不同意,只要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都可视为正确。这就突破了答案的唯一性,从不同角度考查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3.3审美鉴赏与创造审美鉴赏与创造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进而进行美的发现、表达与创造,是高考语文所要达到的重要考查目标。如,2018年全国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选用老舍的有声电影,让学生分析“市民面对新奇事

11、物的具体心态”和小说语言的“幽默效果”;全国卷古代诗歌阅读题让学生分析陆游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诗中2次出现的“酒”的不同作用;全国卷文学类文本阅读,让学生分析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微纪元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这些试题着重考查学生是否具备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文学作品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同时学生可以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达自己对相关作品的阅读感受和审美体验,表现和创造自己心中的美好形象,从而逐步掌握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3.4文化传承与理解新时代的文化,不仅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因此,高考语文对文化传

12、承与理解的考查应涵盖这3种文化,以帮助学生拓展文化视野,树立自觉意识,坚定文化自信。如,2018年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摘编自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让学生分析“照着讲”与“接着讲”的联系与区别,以引导学生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文学类文本阅读,选用小说赵一曼女士,让学生分析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的叙述方式,追寻赵一曼精神的当代价值,从而深化对中国革命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实用类文本阅读,选用“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相关材料,彰显了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及其最新科技成就。4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启示4.1聚焦立德树人,引领素质教育今天的中学生,是我国未来各项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全面建成小康社

13、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靠他们这一代人努力奋斗、创新创造;中国梦要靠他们寻梦追梦,梦想成真。语文课程、语文教材、语文教学和语文考试无疑要为这个“大局”服务。高考理所当然地要发挥价值导向和育人功能,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引领中小学素质教育。2018年全国卷作文题“世纪宝宝中国梦”,强调“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全国卷作文题从1981年“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深圳口号,到2005年“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浙江日报时评栏目,再到2017年“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的雄安标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我国“改革开放三步曲”;北京卷作文题是“新时代新青年

14、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和“绿水青山图”。这些题目都很好地彰显了高考语文的时代性、思想性、科学性和示范性,发挥了作文试题的积极导向功能。对学生来说,融入新时代,要树立新观念,要有大格局、新视野,同时要把握机遇,努力奋斗;对语文教师来说,既要扎实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又要坚持立德树人、育才成人、以文化人。4.2鼓励独立思考,培养创新意识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大批创新型人才。为此,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人才强国战略,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就是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不人云亦云,而是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与独立人格,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敢于大胆质疑,能够自己去发

15、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新时代的青年具有远大的理想、宽广的知识面、敏锐的观察力、深厚的文化素养,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只是把已有的知识烂熟于心。2018年全国卷实用类文本阅读,聚焦我国知识产权保护话题,直面科技成果转化及专利侵权问题,意在积极倡导创新文化,提高创新意识,形成全民尊重知识、诚信守法的社会风尚;天津卷作文题的材料由“器”引出,阐述了生活中4种不同的“器”;浙江卷作文题弘扬“务实、知行合一、经世致用”与“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写好这些题目无疑需要学生具有独立思考的品质和较强的创新创造意识。4.3立足语文学科,突出语言运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

16、版)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学的是中华民族的母语,主要是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培养正确理解和熟练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是工具,运用于人们交际交流,学习发展;语文是桥梁,沟通古今中外文化,传承精神血脉;语文是载体,承载公民人文素养,提供审美体验。高考语文固然要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但它毕竟不同于思想品德课,语文课也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文学家。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立足语文学科,紧扣语文课的综合性、实践性特点,突出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以3套全国卷为例,阅读70分,表达80分,

17、考查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是语文学科的关键能力;题目注重创设真实情境,突出语文实践,实现对学生语言文字基本素养和运用能力的考查与测评。也就是说,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既是中学语文主要的教学任务,也是高考语文的首要考查目标。显然,中学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多读书、多观察、勤思考、勤练笔,使写出的文章既有逻辑性,又能深入浅出。4.4鼓励个性特长,提高综合素质高中语文要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人文修养,为终身学习和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奠定基础。高考对中学教学具有“指挥棒”作用,因此,高考语文在突出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考查方式的同时,要鼓励个性

18、特长,强化素养导向,注重考查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综合素养。2018年浙江卷第6题要求针对所给阅读材料归纳主要内容,将信息的整合、提炼与写作能力结合在一起考查;3套全国卷的第20题,运用启事或书信的形式,要求学生从中找出不符合语言规范的表达并作修改,强调了对语言文化知识的综合运用;全国卷的第21题用图文转写的形式考查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这类试题不仅需要学生具备读图能力,弄懂图中关键词的含义,还需要准确把握图中路径间的逻辑关系,从对语言表达的考查转向对语言文字综合运用的考查。显然,这些试题注重考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现其语文核心素养和综合运用能力的空间。【篇二】

19、摘要:考查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是高考生物命题的目标。高考生物要针对生命观念、科学探究、科学思维和社会责任等生物学核心素养命制试题,以体现立德树人的国家意志;在命题技术上尽量创设真实的试题情境,设置合理的问题任务,以考查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生物学专业语言体系是生物学的独有特色,要有针对性地命制试题,以考查学生的专业语言表达能力。关键词:高考;高考生物;高考评价;核心素养立德树人是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中明确指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细化。”因此,在高考命题中体现党和国家意志,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体现立德树人是必然要

20、求。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提出发展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由此,生物学科的高考命题应以考查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发展水平作为方向和目标。本文以2018年高考生物试题为素材,分析生物试题在考查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体现立德树人方面的做法和特色。1精选试题内容,考查生物学核心素养生命观念、科学探究、科学思维、社会责任是生物学核心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生命观念是生物学所独有的对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认知结论和认知方式的统一体,在生物学核心素养中处于中心位置;科学探究和科学思维互为倚重,科学探究是科学思维的实证过程,科学思维是科学探究的内在本质,它们共同形成生命观念,同时

21、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在生命观念、科学探究和科学思维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社会责任意识和义务。高考生物命题需要综合考虑生物学核心素养的4个方面。1.1考查重要概念,渗透生命观念生物学是由一系列重要的事实、概念(包括原理、定律、规律)所组成的认知结论和认识过程,学习生物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建构重要概念,形成一系列的生命观念。因此,高考生物试题以重要概念为载体,考查学生的生命观念就成为必然选择。生命观念主要包括:生命的物质观、结构与功能观、系统观、能量观、信息观、稳态与调节观、遗传与变异观、进化与适应观、生态观等。每个观念都有丰富的内涵,分别由一系列的重要概念作为支撑。以“分子与细胞”模

22、块中的重要概念为例。从分子水平来看,核酸和蛋白质这两类生物大分子是非常重要的概念:核酸分为DNA和RNA,DNA是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它们的结构决定其功能,结构组成的多样性决定功能表达的多样性,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是进化的产物。因此,高考生物常以核酸(DNA和RNA)、蛋白质作为考查的重要内容。例如,2018年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卷第2题考查了“DNA和蛋白质复合物”的类型及功能判断;全国卷第1题专门考查了“蛋白质的功能”;全国卷第30题以蛋白质为专题,考查了形成蛋白质的细胞器、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这些试题都渗透考查了结构与功能观,以及生命的物质观和信息

23、观。从细胞水平来看,细胞的结构及其功能,细胞中重要的生命活动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癌变,这些都是重要的概念,也是考查的重点。例如,2018年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卷第2题考查了不同种类物质的“跨膜运输”,第6题考查了“癌细胞的特点”;全国卷第2题考查了“细胞的结构和生命活动”,第4题考查了“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比较”,第5题考查了“细胞呼吸”。在考查这些重要概念的同时,也考查了学生对于结构与功能观、物质与能量观的理解。生态观是人类对生态问题总的认识或观点,是重要的生命观念,它包含了一系列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以及人对自然和环境的认识,如种群的特征和群落的演替,生态系

24、统的结构、功能及稳定性,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等。在高考生物试题中体现生态观,用生态观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既是生物学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也是当今社会现实的需要,与国家的大政方针保持高度一致。1.2重视科学探究和科学思维的考查科学探究和科学思维是建构概念、形成生命观念的重要方式,是高考生物的重点考查内容。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生物科在“考核目标与要求”的第2条就是考查“实验与探究能力”。新课标对于科学探究的要求是:能够发现现实世界中的生物学问题,针对特定的生物学现象,进行观察、提问、实验设计、方案实施以及对结果的交流与讨论的能力。

25、科学思维是指尊重事实和证据,崇尚严谨和务实的求知态度、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能力。科学思维方法包括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等方法。加强科学探究和科学思维的考查,除了可以考查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思维方法及思维的深入程度,还可以改变学生在试卷上做实验的学习方式,改变教师在黑板上讲实验、背步骤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科学实验,注重科学思维的培养。高考生物试题常常将科学探究和科学思维结合在一起考查,在科学探究中考查科学思维是常考方式,如考查基于逻辑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和预期的能力,考查探究步骤的设计和评估能力,考查对科学方法的运用能力,

26、考查对探究结果的分析和评估能力,等等。2018年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卷第29题所用的实验方法在教材中没有出现过,试题通过要求学生完善实验步骤,考查了学生对实验设计中“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这一科学方法的运用能力。假说-演绎法在孟德尔基因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摩尔根的果蝇实验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考查“假说-演绎”的科学思维方法是高考生物的重要内容,以全国卷第32题为例具体说明。此题第(1)问需要根据杂交实验的结果来推理判断“有眼/无眼性状的基因是位于 X染色体上还是常染色体上”,并判断显性性状和写出判断的依据;第(2)问要求学生设计实验来确定无眼性状的显隐性,明确写出杂交组合和预期

27、结果;第(3)问考查学生进行推理和判断的逻辑思维水平。遗传题的这种考查方式,把考查重点放在遗传定律的形成过程、科学思维方法的理解和运用以及设计实验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探究能力上,改变了通常以遗传概率计算为重点的考查思路,以此促进教学重视遗传定律的形成过程以及其中的科学思维方法的讲授,推动重科学探究、重科学思维的课堂教学观念的转变。1.3体现社会责任,渗透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是作为一个社会人所必须遵守和执行的一整套行为思想和行为规则。社会责任要求学生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能够作出理性解释和判断,并具备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社会责任要求学生具有高度的家国情怀,关心国家发展,具有公民意识、民族自豪感和

28、强烈的爱国主义,等等。为落实社会责任的考查要求,2018年高考生物试题全国卷在命题立意上有不少亮点。全国卷第1题考查由我国科学家完成的科学成果,即“世界上首例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这一巨大成就,渗透了民族自豪感;第38题以我国科学家率先成功应用体细胞对非人灵长类动物进行克隆,获得了两只克隆猴“中中”和“华华”为例,结合学生所学的克隆和细胞工程的知识,考查体细胞克隆的相关原理和技术,让学生真实体会到我国科学研究的重大成就及世界领先水平,在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刻苦学习、立志为国家科技发展作出贡献的使命感。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生

29、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考试题在考查学生生态观的同时,也渗透考查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例如,2018年理科能力测试全国卷第5题考查种群密度时,考查了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与单位水体产量之间的关系;第29题考查了在一个自然生态系统中,被捕食者和捕食者之间可以通过协同进化而共同进步,也可以通过捕食者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为其他物种的生存提供条件而达到生物多样性的目的,这两问渗透了自然法则,即生态系统有自身的调控机制,以达到平衡和稳定,人为干扰不适合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法则;全国卷第32题以某农业生态系统为例,考查了

30、生活垃圾的处理需要考虑的3个方面因素,生动形象地反映了生态农业对物质循环、高效利用、环境友好的突出优势。这些试题要求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生态学原理解释或解决生产或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既考查了学生的生命观念,又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形成爱护自然、保护生态的社会责任意识。社会责任还表现为关注社会问题、关心他人,并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2018年高考生物单科卷第28题充分体现了这种理念。这道遗传题设计得十分巧妙,第(1)问依据单基因和多基因的特点,要求学生分析、比较和作出判断;第(2)问在第(1)问的基础上,考查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第(3)问基于前两问的情境,

31、要求学生分析白化病的控制和哮喘病的预防措施。用所学过的知识关注社会问题,关注公民的健康,并提出科学的解决办法,这就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能力。2设计真实的问题情境,考查生物学核心素养生物学的知识体系来源于真实的科学研究,包括对原核生物、真核生物、病毒等生物的研究,对人类自身健康的研究,与农业生产效率相关的研究;因此,在高考生物试题中创设真实的研究情境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成了生物学科鲜明的特色。真实的情境包括:科学实验、农业生产、遗传现象、人体健康等与生活、生产实践相结合的事例等,这些事例具有新颖性和趣味性,可以在真实的情境下呈现真实可靠的问题任务,学生的观念、能力和社会责任意识可以得到真实

32、的体现。2.1以科学实验为情境,考查科学探究和科学思维科学实验是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考考查的科学实验主要包括教材中的学生实验,科学家的研究过程、方法和成果,热点科学研究进展等。科学实验由科学原理、方法、过程、现象和结果组成,可以通过设置相应的情境来考查学生的科学探究和科学思维水平。在2018年高考生物4套全国卷中,以科学实验的过程、方法和结果作为命题情境的试题,仅卷就有6道题,占卷生物试题题量的50%,分别涉及药物对细菌增殖的影响、大肠杆菌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不同因素对尿量的影响、果蝇的性状遗传、微生物的筛选实验。这些试题都在不同程度上考查了学生的科学探究和科学思维水

33、平。2.2以农业生产为情境,考查科学探究、科学思维和社会责任光合作用可以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并储存在糖类等有机物中,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相对应,为生物进行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因此,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生命活动的两大基础代谢,是生物学中的重要概念,是每年高考生物必考的考点。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与农业生产关系非常密切,利用其中的原理可以分析和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可以考查学生的科学探究、科学思维和社会责任,以2018年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卷第30题为例说明。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信息进行比较、分析和逻辑推理的科学思维水平,同时还考查了社会责任意识。农业生产中有时也会涉

34、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人与生物的关系、人在自然中的作用、人对资源的合理利用等,因此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情境试题常用于考查学生的科学探究、科学思维,同时也渗透考查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2.3以与健康生活有关的情境,考查生命观念和社会责任了解人体的调节机制,学会健康地生活,是学习生物学的目的之一。神经、体液、免疫调节与人体的健康密切相关,既是稳态与调节生命观念的直接体现,其中也渗透着学会个人健康生活,关注他人健康,宣传不吸烟、不酗酒、远离毒品,关爱艾滋病患者的社会责任意识。与身体健康有关的试题情境,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解释生理现象、过程和结果的潜能,让学生学以致用。例如,2018年高考理科综合能力

35、测试全国卷第3题考查激素调节,4个选项都有情境,分别涉及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胰岛素和性激素,该题在考查学生对相关激素调节机制掌握程度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分析人体健康和发育的兴趣。2.4以遗传现象为情境,考查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遗传学是普通高中生物学中对逻辑思维水平要求最高的内容。遗传定律及其形成过程是科学思维的产物。传统的遗传学试题以分析基因型和表现型以及计算遗传概率为主,主要考查学生常规的分析与推理能力,近几年则充分挖掘遗传情境中的科学探究思路和方法以及演绎推理的科学思维,考查学生进行逻辑推理、设计实验方案、预期实验结果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水平。孟德尔采用豌豆进行杂交实验,发现了基因的分

36、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摩尔根利用果蝇进行杂交实验,证明了遗传定律的重要性,同时还发现了伴性遗传。孟德尔和摩尔根进行杂交实验时都采用了假说-演绎法,即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推理,提出相应的假说,为证明假说的正确性进行演绎推理,并设计实验证明假说的正确性,这其中有着严密的逻辑推理,是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极好素材。因此,借鉴豌豆和果蝇的杂交实验方法,采用其他植物或动物进行杂交实验,使学生呈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此考查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水平,这成为高考生物命题的重要方向。此外,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人对资源合理而持续高效的利用,都与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有很大的关系,符合人

37、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也是创设真实情境的常考试题。3重视专业语言的应用,考查生物学核心素养语言表达能力在生物学中体现为对概念、原理、定律的运用,即用生物学的专业语言来分析生命现象、解释形成生命现象的原因、推理生命活动的规律、领悟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思维方法,是学习生物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但是,由于考试的标准化和阅卷时间的制约,长期以来,高考生物试题在命制时有意回避问答中出现比较长的文字表述,如此这样造成了教师在教学时只关注零散的知识点,忽视了对学生进行专业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在考试中只会做选择题和填空题,对于需要分析原因、逻辑推理、阐述理由的试题望而生畏,极大地抑制了学生生物学科素养的发展,

38、影响了学生对于生物学价值的判断和独特魅力的理解。高考生物对生命现象思考深度的考查,有利于区分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有助于高校梯度选才,有利于改善目前学生语言表达与文字书写能力整体薄弱的状况。基于专业语言表达的重要性,近些年的高考生物试题明显增加了这方面内容的考查,但从学生答卷和实际得分情况来看,确实是学生的弱项,很多学生放弃这类试题的作答,就是作答了也是逻辑混乱、表述不清,可以说学生的生物学专业语言表达能力极其欠缺,亟待提高。2018年高考生物全国4套试题继续考查学生的专业语言表达能力,在23道非选择题中需要用专业语言回答“原因”“依据”或“杂交组合和预期结果”的试题有17道,占比74%。可以预

39、见,这类试题在高考生物中还会加强,以更有针对性地考查学生的生物学专业语言表达能力。综上所述,高考要充分体现“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体现积极正确的育人导向,具体到生物学科,就是要紧紧围绕生物学核心素养命题,尽量在真实的情境中考查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发展水平,为落实党的教育方针、选拔国家所需要的人才作出贡献。【篇三】【摘 要】基于时代特征和学生的认知特点,进一步拓展育人渠道,丰富育人形式,切实提升班级德育成效,是班主任工作中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文阐述针对班级中存在的手机使用不当问题,班主任以班级公约为抓手,在利益相关方的多元民主协商中,订立手机使用班级公约。一方面有助于培养

40、学生的民主意识和自主管理能力,促进学生公民意识的形成;另一方面有利于转变班主任的管理路径,尝试从“剥权”走向“赋权”,从班级管理走向班级治理。【关键词】班级公约 班主任 思想道德教育如何基于时代特征和学生认知特点,进一步拓展育人渠道,丰富育人形式,切实提升班级德育成效,是班主任工作中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为此,我尝试以班级公约为切入点,积极引导学生通过民主协商,共同建立班级公约制度。通过挖掘班级公约的育人潜力,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自主管理能力,转变班主任的管理路径,尝试从“剥权”走向“赋权”。一、民主协商中诞生的班级公约随着手机在学生生活中的日益普及和渗透,它们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使

41、用不当问题,这引起了学校教师以及学生家长的普遍关注。我多年来一直担任理科班班主任,这些学生生性活泼直爽、思维敏捷严谨、志趣远大明确,拥有较好的学习能力与习惯,他们有着较强的自主意识和民主意识,需要教师构建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班级建设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真正建立起学生对班集体的认同和归属感,从而提升班级德育工作成效。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手机使用班级公约(以下简称手机公约)在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学生、家长的多元协商中诞生了。手机公约的制订遵循民主协商原则,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步骤。一是现状调研阶段,基于班级中存在的学生手机使用不当问题,班主任委托班委会,就手机使用现状和手机使用规范建议两项内容,

42、对全班学生开展了民意调查。二是形成倡议阶段,在调研的基础上,班委会形成了手机使用倡议书,并在主题班会上以PPT的形式,对倡议书的内容进行了生动形象的宣讲。三是民主协商阶段,面向班级任课教师、学生和家长,广泛听取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和建议,在多轮协商的基础上对公约的具体内容进行调整。四是达成共识阶段,经过充分的沟通与协商,就手机公约内容达成共识,并经班集体表决通过后正式实施,取得校内师生和校外家长的广泛认同。手机公约关注了当下中学生过度使用智能手机这一热点现象,以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思维特征的方式,对学生不当使用手机的问题做出了积极的回应和尝试,体现了当下社会对于民主平等、契约精神的追求。就其形成过程

43、而言,既是契约得以缔结的过程,更是学生参与班级民主建设,提升自我治理能力的过程;就其实施效果而言,有助于解决手机使用不当的问题,形成更为积极的班级学习氛围,同时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契约意识和民主参与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公民意识与素养。二、班级公约是学生道德教育相关规范性文件的有效延伸教育部出台中小学生守则(2015修订版),体现了新时期国家对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的基本要求,是学生日常生活的基本道德行为准则。上海市中小学生守则也同样承担着这一重任。我校的学生守则则是依据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国家和上海市相关文件的细化和落实。上述规范性文件为班级公约的制订和实施提供了基本依据。究其功能而言,班

44、级公约是对学校学生守则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它根植于班级管理和建设的具体实践,试图找到新时期中学生“立德树人”教育新的生长点,创新育人形式,服务于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我班所制订的手机公约,是在该班级升入高二年级之后,在本校学生守则的基础上,对学生手机使用条款的规定作了进一步的细化和强化,以明文的形式发布。手机公约大大加强了对班级成员的规范约束力。比如,本校学生守则规定“学生不得在教学场所使用手机”但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在教学场所或宿舍聚众谈论网络游戏,在教学场所使用手机通话、微信、玩游戏等现象屡有发生。这些行为中,有的是打“擦边球”,有的已是违规,对班风学风建设产生不利影响。为此,由班委会提出倡议

45、,在班主任的积极推进下,经过利益相关方的谈判协商,最终制订手机公约并且实施。手机公约对班级手机使用不当现象做出了积极而又迅捷的回应,成为学校学生守则的有力补充。三、班级公约的性质是学生自主管理的关系契约关系契约通常是指在交易活动中所签署或议定的合约,并随交易时间的延续和交易过程的展开不断修正。关系契约常出现在“熟人社会”中,通过熟人之间的合作来调整协议,从而保证公共利益的最大化。班级作为典型的“熟人社会”组织,为契约的制订与实施创造了合适的环境。班级存续时间长,且是“规范强制性”组织,班级内部人际交往的时空稳定、强度大、频度高。因此,成员之间能够实现彼此间的有效监督,也更愿意尝试用自己的力量来

46、控制班集体的生活方式和探索问题解决策略。一般来看,班级公约可以是成文的,也可以是不成文的,但都遵循契约自由的法律精神。当然,班级公约的订立也不是完全没有限制,应遵循法律优先、规章优先和公德优先等原则。班级公约的制订及其发挥效用,源自班级公约所秉持的人人平等、自由意志、义务责任、诚实信用、对话协作、法律约束等契约理念。从实践来看,手机公约植根于契约理念,紧扣班级生活,成为引导学生参与班级公共生活的良好媒介,为公民意识教育提供了肥沃土壤。在手机公约的制订和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契约精神得到了不断强化,有助于形成自我约束、相互尊重、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这些正是现代社会所需的公民基本品德。四、班级公约的制

47、订过程促进了学生公民意识的形成形成合意即达成协议是制订班级公约并使其得到有效实施的关键。合意要求班级成员能够开诚布公地参与讨论,而非旁观者。每位成员都必须关注他人的利益,而不仅仅是盯着自己的权益;在与人和睦相处、共同生活的同时,还要合情合理地为自己争取正当利益。此过程有效促进了学生公民意识的形成。关于手机公约的制订,全班经历了三个回合的谈判协商过程。在手机公约的第一轮讨论中,支持与反对的学生群体泾渭分明,甚至有学生表示这种公约缺乏“常识”“逆历史潮流而动”。为此,我和班干部对学生们做了充分的解释说明,表示愿意倾听各方意见,不急于实施。在随后的第二轮讨论中,学生们都敞开心扉,表达各自意愿。经过整

48、合,我发现,学生间的矛盾冲突主要有三点。第一,手机使用本身没有好坏之分,产生不同效果的关键原因在于不同的使用者,不能认为手机使用就不好。第二,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需要协调,如果因为少数人过度使用手机而让全班学生都不能用智能手机,那有可能出现因噎废食的情况。第三,手机公约不能与国家法律、学校规章制度形成实质性冲突。为此,在第三轮讨论中,班委会在手机公约内容的制订中,尽可能关照大多数学生的利益,对相应条款进行了修改。比如,允许学生使用支持网页浏览、拍照、微信、支付宝等功能的简易手机;删去了在宿舍不得使用手机等不合理条款。经过三轮讨论后统计最终投票结果,全班41人有38名学生投了赞成票。这次投票为手机公约的实施铺平了道路,从效果来看,该公约在班级成员中有广泛的约束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高中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恰当发挥班集体自治功能,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方法交给学生,让教育回归生活。参考文献:1盛乐.关系性契约、契约成本和人力资本产权的界定J. 经济科学,2003(4).2黄道主,刘长海.论作为关系契约的班级公约及其实现J.中国教育学刊,2015(1).【篇四】聚焦核心素养的语文课程强调学习内容的整合与融通,学习过程的自主探究与建构,关注学习结果的多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