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历史(人教版)复习必修二 第四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36讲 含答案.doc

上传人:流浪地球 文档编号:4248202 上传时间:2019-10-3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考历史(人教版)复习必修二 第四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36讲 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最新高考历史(人教版)复习必修二 第四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36讲 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最新高考历史(人教版)复习必修二 第四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36讲 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最新高考历史(人教版)复习必修二 第四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36讲 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最新高考历史(人教版)复习必修二 第四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36讲 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高考历史(人教版)复习必修二 第四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36讲 含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考历史(人教版)复习必修二 第四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36讲 含答案.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最新历史备考资料必修二第四单元第36讲一、选择题1(2016呼伦贝尔一模)1965年10月,苏联政府通过社会主义国营生产企业条例,决定实施“新经济体制”,扩大企业在经营和生产上的自主权,加强经济杠杆和物质刺激的作用,调动职工的劳动积极性。新经济体制的实施(D)A是二十年代新经济政策的再现B反映出苏联效仿西方实行市场经济C说明苏联摆脱了斯大林体制的束缚D丰富了对社会主义改革的认识解析新经济政策倡导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而1965年苏联仍受斯大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故A项错误;苏联改革主张扩大企业的自主权,但是并不是主张发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故B项错误;这一时期虽然对斯大林体制

2、有所突破,但根本上并未摆脱其束缚,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扩大企业在经营和生产上的自主权,加强经济杠杆和物质刺激的作用,调动职工的劳动积极性”说明二战后苏联尝试进行改革,这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社会主义的改革,故D项正确。2(2016聊城一模)1990年苏共党内的思想十分混乱,自由化思潮严重泛滥,从全盘否定斯大林发展到彻底否定十月革命和苏联70多年的历史,反对列宁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反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苏共领导层内的斗争不断加剧,党组织和国家政权陷入半瘫痪状态。这说明苏联(C)A经济体制改革未触及斯大林模式B思想僵化引发社会各种矛盾C政治改革偏离方向导致政局失控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出师不利解析据

3、1990年的时间判断是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戈尔巴乔夫经济体制已经触及斯大林模式,故A项错误;思想僵化与材料中自由化思潮的严重泛滥不符,故B项错误;1990年苏联改革中,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出现“从全盘否定斯大林发展到彻底否定十月革命和苏联70多年的历史,反对列宁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反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故C项正确;此题侧重苏联出现的问题,不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问题,故D项错误。3(2016呼和浩特一模)苏联19651982年工业年均增长表年份19661970年19711975年19761980年1982年工业总产值8.5%7.4%4.4%2.8%农业总产值3.9%2.5%1.7%4.0%根

4、据表格可以推知,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苏联(C)A国民经济发展停滞B工农业产值差缩小C经济改革出现困境 D综合国力水平下降解析苏联19651982年工业产值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故A项错误;材料是列举的工业和农业产值年均增长比例,而非工业和农业产值的变动情况,故B项错误;工农业总产值后期增长乏力,表明苏联受制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发展模式,经济改革陷入困境,故C项正确;综合国力下降缺乏详细的数据资料,故D项错误。4(2016滨州3月模拟)以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为契机,苏联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国和粮食进口国。1985年,美国里根政府向世界市场注入大量石油,导致世界油价下跌了129%

5、,苏联损失惨重。这反映了(D)A苏联经济模式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B美国和平演变政策导致苏联实力下降C石油利益争夺使苏联经济全面崩溃D国际政治格局即将进入重大调整阶段解析材料反映了苏联不能很好地调整经济结构以适应全球化,但并没有提到经济发展模式,A项错误。B项题中无法体现,C项表述绝对化,而D项正确,因为随着苏联经济结构的僵化,苏联最终走向解体。故选D项。5(2016广州1月模拟)1961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二大的工作报告中提出,苏联正在顺利地解决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品产量方面赶上美国的任务。1966年,勃列日涅夫在苏共二十三大上指出苏联正在循序渐进的解决这一任务,并同样坚信苏联将会赶超美国。这

6、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苏联(D)A否定了改革的必要性B坚持以农业改革为重点C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D基本沿袭了斯大林模式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苏联正在顺利地解决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品产量方面赶上美国的任务”“苏联正在循序渐进的解决这一任务,并同样坚信苏联将会赶超美国”中可以看出,无论是赫鲁晓夫改革还是勃列日涅夫改革,都基本沿袭了斯大林模式。A、C两项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是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故选D项。6(2017资阳模拟)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事实上,20世纪80年代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可以说与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总统的新政很相似。”俄罗斯有关组织民调显示,认为戈尔

7、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有密切关系的2011年为42%,2013年为31%。这说明(D)A阶级立场影响对历史的评判B全球史观能客观公正评价历史C史学家专著更接近历史真实D认识角度会影响对历史的评判解析2011年到2013年期间俄罗斯社会并未出现阶级成分的变化,故A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全球史观,故B项错误;史学家专著更接近历史真实的说法错误,故C项错误;题干中“俄罗斯有关组织民调显示,认为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有密切关系的2011年为42%,2013年为31%”体现出民众的认识有所变化,故D项正确。7(2016乌鲁木齐二诊)1977年10月,苏共中央通过了关于新宪法的决议,随后举行的苏联最高苏维

8、埃会议通过了苏联新宪法。勃列日涅夫胜利地宣告:世界上第一个全民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大法通过了,苏联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事实已经由宪法固定下来。“新宪法”的通过表明苏联(D)A全面进入了共产主义社会B摆脱了思想僵化的斯大林模式C人民的利益得到全面保障D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受到束缚解析根据材料“苏联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事实已经由宪法固定下来”可知,苏联对当时社会发展的阶段存在高估,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这种高估,反映出了苏联依旧深受斯大林模式影响,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人民利益的问题,故C项错误;根据“苏联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事实已经由宪法固定下来”表明,苏联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也由国家根本大法

9、形式固定下来,严重影响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故D项正确。8(2016咸阳二模)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提高1/10到1/5,因而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但直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D)A制度变革激发技术创新B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C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D经济体制制约技术转化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斯大林体制,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联系所学,因为苏联在20世纪50年代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科技成果不许外传,所以科技转化成果较少,所以符合题意的是D项,A、B、C三项在题干中没

10、有体现。9(2017惠州调研)有学者在评论苏联某五年计划时,称它是“斯大林时代以来最成功的一个五年计划”,“尽管犹豫不决和保守主义不允许改革者的计划得以彻底地实施”,“但新办法开始在绝大部分工业企业实行,并波及运输业和其他一些国民经济部门。”实施这个五年计划的领导人是(C)A斯大林 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解析“斯大林时代以来最成功的一个五年计划”,说明斯大林时代已经成为过去,故A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在于农业,故B项错误;“新办法开始在绝大部分工业企业实行,并波及运输业和其他一些国民经济部门”,可见改革侧重于工业,运用了新经济体制,是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故C项正确;戈尔巴乔夫提

11、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对苏联进行全面改革,效果难以说是“最成功”,故D项错误。10(2017届皖南八校联考) 在19531964年期间,苏联谷物总产量年均达到1.175亿吨,比19451953年间的年均产量增长62%。在农业技术改造方面,到1960年初,耕地与谷物的播种和收获已实现全面机械化。推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B)A经济互助委员会的建立B农业的调整与改革C“马歇尔计划”的援助D推行“物质利益原则”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解读和获取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切入点是赫鲁晓夫改革。赫鲁晓夫在农业方面进行的调整与改革,改变了苏联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的状态,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有较大

12、的提高。但是,苏联农业落后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故B项符合题意。11(2016长春三模)1990年莫斯科的第一家麦当劳开业,数千人排着长队等待就餐。一位公民回忆道:“我们在烈日下等了8个小时,这对我来说不是问题,因为为了获得配给的糖和茶叶,我们经常要站上几天。”这反映了(D)A快餐业开始改变苏联人的饮食习惯B苏联政府开始大规模引进国外资本C苏联民众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D苏联经济结构失调的局面没有改变解析本题要注意时间,1990年是苏联根戈尔巴乔夫时期,据材料“我们在烈日下等了8个小时因为为了获得配给的糖和茶叶,我们经常要站上几天”可以看出当时的生活用品供应很紧张,结合戈尔巴乔夫改革,表明

13、经过改革苏联仍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重工业发达,农业和轻工业停滞的局面,D项符合题意;A、B两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C项同材料中描述的现象不符,C项排除。故选D项。12(2016衡阳三模)勃列日涅夫指出:农业改革要“必须坚决抛弃行政命令、包办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领导者和专家的工作的做法,根除华而不实和喧嚷的表现”。这表明当时苏联政府(B)A把农业作为改革重点B意识到现有体制的不足C政治倾向发生了转变D基本放弃旧的经济体制解析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侧重点在工业,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农业改革要必须坚决抛弃行政命令、包办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领导者和专家的工作的做法”可知意识到计划体制的弊端,故B项正确;勃列

14、日涅夫时期依然是社会主义,所以政治倾向并未发生转变,故C项错误;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依然没有打破斯大林体制,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2017宣城模拟)关注世界,关注未来,关注国家的发展。2011年是苏联解体20周年,以史为鉴,继往开来。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19181937年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发展状况表项目1918年1929年1930年1934年1937年集体农庄数(单位:千个)1.657.085.9233.3243参加集体农庄的户数(单位:百万户)0.021.06.015.718.5集体化的比重:占农户总数的百分比0.13.923.671.493.0占总播种面积的百

15、分比不详14.933.687.499.1齐世荣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材料二(赫鲁晓夫提出)在最近十年(19611970年)里,苏联在建立共产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上,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量方面将超过最强大最富裕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在第二个十年(19711980年)结束时,苏联将基本上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完全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将在下一个时期完成。齐世荣主编: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材料三勃列日涅夫改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苏联工业年均增长率为8.4%。第二阶段为70年代初到70年代末,19711975年,工业总产值年增长率为7.1%,比前五年下降1.3%,其后五年又下降2.6

16、%。第三阶段,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1982年工业总产值仅增长2.8%。历史2(必修)历史材料与解析材料四19811985年,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为5.1%、3.1%、2.2%、1.8%。因此,戈尔巴乔夫一上任就惊呼,“国内形势已经潜伏着严重的社会经济危机。”历史2(必修)历史材料与解析(1)上述表格反映出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哪些特征?指出这一运动的主要目的。(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赫鲁晓夫在重大决策问题上所犯的错误。从其经济改革措施中举一例加以说明。(3)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经济的发展趋势及其原因。(4)指出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首要目的。在经济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成果的

17、情况下,戈尔巴乔夫提出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指出苏联解体过程中在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错误做法。(5)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给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哪些启示?答案(1)特征:集体农庄发展迅速;全盘集体化。主要目的:为了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摆脱粮食供应困难;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2)赫鲁晓夫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科学认识,犯了急躁冒进的错误。他大规模垦荒,提倡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使许多地方变成了荒漠。(3)苏联经济的发展日趋迟缓,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进入停滞时期。原因: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对苏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的错误判断,阻碍了改革进程;推行霸权主义外交政策

18、,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个人作风专断。(4)改革的首要目的是为了摆脱苏联国内长期以来经济发展出现的停滞和衰退局面。苏联放弃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5)启示:认识到改革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经济建设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经济建设要搞好综合平衡,协调发展;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决反对西方的“和平演变”。14(2017重庆名校模拟)社会主义运动经历过曲折的发展历程,其中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总结

19、与反思。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但是,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却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材料二俄罗斯专家格阿阿尔巴托夫对勃列日涅夫18年执政生涯的评价:到这个时期,苏共二十大所激发的,而在随后的岁月中被保守主义的灭火队竭力加以扑灭的那股新的热情也逐渐泯灭。1964年上台的领导人甚至不想去使国内政策恢复活力。经济方面的改革也是短命的,很快被俄国历史上最盛行的无所不在的行政命令和官僚主义的管理作风和管理方法所代替。材料三戈尔巴乔夫提出

20、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1990年,戈尔巴乔夫又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戈尔巴乔夫总统提出“更新联盟”的构想,于1991年8月公布了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以“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代替了原先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每个共和国都成为主权国家。(1)据材料一指出,赫鲁晓夫的改革有何积极意义。(2)据材料二,阿尔巴托夫对勃列日涅夫的基本态度是什么?结合材料一、二,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有何相似的局限性?(3)据材料三,戈尔巴乔夫犯了哪些严重错误?答案(1)意义: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2)态度:否定态度,认为勃列日涅夫在走回头路。局限:虽然都开展了改革,但是都未能冲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回到了斯大林模式的老路上去了。(3)错误:放弃社会主义思想;放弃共产党的领导;放弃社会主义道路;放弃统一的国家、主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