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高中语文:1.2《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 备课参考资料(人教版选修《练习题》).doc

上传人:流浪地球 文档编号:4250724 上传时间:2019-10-3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 高中语文:1.2《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 备课参考资料(人教版选修《练习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最新 高中语文:1.2《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 备课参考资料(人教版选修《练习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最新 高中语文:1.2《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 备课参考资料(人教版选修《练习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最新 高中语文:1.2《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 备课参考资料(人教版选修《练习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最新 高中语文:1.2《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 备课参考资料(人教版选修《练习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 高中语文:1.2《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 备课参考资料(人教版选修《练习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 高中语文:1.2《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 备课参考资料(人教版选修《练习题》).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最新精品资料最新精品资料最新精品资料语文:1.2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 备课参考资料(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一、本节学习重点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了解汉语从古到今发生了什么样的演变,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有哪些主要的区别。学习重点是古今汉语的词汇演变和语法演变。了解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不同之处,对于提高现代汉语的语言文字能力有帮助,对于学习和阅读古代文献也有用处。二、课堂活动指导2.1课本课堂活动古人云,今人说这个课堂活动通过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一段文字,对古今汉语的词汇和句式方面的差异进行对比,从中大致可以看出古今汉语演变的一些线索。一、课堂活动步骤(1)古今词语比较。这段文言文里出现的字在现代大

2、部分仍在使用,可是其中大多数词语,虽然字形相同,意义和用法却都有所不同。教师可以据此讲解古今词义演变的三种情况。(2)古今句式比较。注意讲解“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与坐谈”、“不若君之美”等古代句式在现代汉语中的变化,说明二者的差异。(3)举例讨论。请学生从学过的其他文言文片段中找出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在词汇、语法等方面的不同之处,每个学生至少找出一处。二、相关知识补充(1)古今词语。把这一段翻译成现代汉语,就会发现古今词语有很大的差别。就字形看,现代不用的字只有四个:“昳y、曰、孰、吾”,可是联系字的意义和用法来看,真正古今一致的,除人名、地名外,也

3、只有十二个字:“八、我、能、国、不、客、从、来、坐、谈、问”。大多数的字,不是意义有所不同,就是用法有些两样。大致说来,有三种情形。第一种是古代词语的意义没有改变,但是现在不能单用,只能作为复音词或者成语的一个成分。其中有的构词的能力比较强,如:“形、貌、衣、镜、何、自、日、外”;有的只在极少数词语里出现,如:“丽(美丽、壮丽)、朝(朝霞、朝气、朝发夕至)、窥(窥探、窥测)、妻(夫妻、妻子)、甚(欺人太甚)”。第二种是古代词语的意义没有改变,可是使用受到很大限制。教材中解释了“之”的用法,还可以补充其他例子。比如“其”,古代汉语中“其”的一个重要用法就是作表示领有的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的、

4、她的、它的、他们的”,如“其妻曰”。现代汉语里还有“各得其所、自得其乐、自圆其说、望其项背”等成语,此外就只限于书面语色彩较浓的语境,如“政府正努力为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解决安置问题”。而“其家的客厅很大”这样的话就让人觉得很别扭了。又如作为连词的“而、与”,只见于特定的文体;起指代作用的“者”只用于“作者、读者”等等;“美”现在不用于人,尤其不用于男人(“美男子”口语不说,也不能拆开);“有余”现在能懂,但不大用,“八尺有余”现在说“八尺多”。第三种是古代词语的某个意义(即某个义项)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了。教材中具体解释了“服”的情况。再看“窥”这个词的情况。“窥”在古代有“从小孔或缝隙里看

5、”的意思,如成语“管中窥豹”。从这个意思还引申出了“暗中查看”的意思。现在前一个意思已经消失了,而“暗中查看”的意思还保留在“窥测、窥察、窥度、窥视”等词语中。除此之外,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词语(括号中的意思已经消失了),如:“修(长)、谓(对说)、公(尊称)、及(比得上)、君(尊称)、也(助词;现代的“啊”只部分地与“也”相当)、旦(“旦日”作“明日”讲)、若(比得上)”。还有一个“尺”字,似乎应该属于古今通用的一类,可是这里说邹忌身长八尺有余,显然比现在的尺小,严格说,“尺”的意义也已经改变了(汉朝的一尺大约合现在七寸半,这里的尺大概跟汉朝的差不多)。(2)古今句式。在语法方面,古今也有不少

6、差别。例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就是古代汉语特有的句子格式,下面一句“吾与徐公孰美?”才跟现代汉语句子的格式相同。“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是古代汉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今天要说成“城北的徐公是齐国漂亮的人”。“忌不自信”也是古代的句法,现代的说法是“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不能把“自己”搁在动词前边,搁在前边就是“亲自”的意思(如“自己动手”),不是动作对象的意思(“自救、自杀、自治”等,是古代句法结构遗留在现代语里的合成词)。“与坐谈”也是古代语法,现在不能光说“和”,不说出和谁,也不能说“坐谈”,得说成“坐下来说话”。“不若君之美”的“之”字,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也是多余的。(2.1

7、节“相关知识补充”参考吕叔湘语文常谈有关内容)2.2补充课堂活动数里乾坤这个课堂活动通过各个时代数目表示法的实例,了解古今数目表示法的演变情况。(1)看下面的例句,注意其中表示数目的词语十犬又五犬。(殷墟卜辞)一曰治亲,二曰报功,三曰举贤,四曰使能,五曰存爱。(礼记大传)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大都不过三国之一。(左传隐公元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庄公十年)以两之一卒适吴,舍偏两之一焉。(左传成公七年)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孙子谋攻)其实皆什一也。(孟子滕文公上)方今大王之兵众不能十分吴楚之一。(史记淮南衡山列传)父去里所,复还。(史记留侯世家)11盖予所

8、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王安石游褒禅山记)12冬至后,一百五日为寒食。(宗懔荆楚岁时记)13展开看之,乃二百单五年事。(三国志平话上)14三五之夜,明月半墙。(归有光项脊轩志)来源:学#科#网Z#X#X#K15然民遭水旱疾疫而不幸者不过十之一二矣。(洪亮吉治平篇)(2)分析这些表示数目的词语可以分成哪几类来源:Zxxk.ComA.表基数。“十有五”就是十五,“十犬又五犬”就是十五犬,“一百五日”就是“一百零五日”,“二百单五年”就是“二百零五年”。可以发现,古汉语中整数和零数间嵌入一个“有”字或“又”字,甚至可以在整数后和零数后都加上名词的情况下在其中嵌入一个“又”字(十犬又五犬),表示整数

9、和零数的关系。在晚近一些的古汉语里,整数和零数之间还可以嵌入“单”,相当于今天的“零”。最特别的是那种两个数之间的零位不用“零”,如现代说“一百零五”,古代就说“一百五”,而如果现代说“一百五”,就等于“一百五十”了。B.表序数。“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一曰治亲,二曰报功,三曰举贤,四曰使能,五曰存爱。”由此可以发现,古汉语序数词形式上与基数词无甚差别,但充当序数的一般是序列性列举的一组基数,而且数词后往往有相同的词语。如“再、三”后省略了动词“鼓”,“一、再(古代“再”是两次的意思)、三”序列性数词列举,所以是序数。“曰”前“一、二、三、四、五”五个数字按序排列,故为序数。除此而外,

10、古汉语中也有用“第基数词”表序数的,如“此印者才毕,则第二版已具”(沈括梦溪笔谈)。C.表分数。古汉语分数表达灵活多样。a.分母分名词之分子。如“方今大王之兵众不能十分吴楚之一”。“不能十分吴楚之一”即不足吴楚的十分之一。b.分母名词之分子。如“大都不过三国之一”。“三国之一”即国都的三分之一。c.分母之分子。如“然民遭水旱疾疫而不幸者不过十之一二矣”。“十之一二”即“十分之一”至“十分之二”。“以两之一卒适吴,舍偏两之一焉。”也是这样的表达法,更特别的是其中的分母用“两”不用“二”,这在现代汉语中是绝对不可以的。d.分母分子。如“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其实皆什一也”。这种形式极容

11、易跟现代汉语基数词混淆,但结合语境还是不难区别的,因为这种分数绝大部分出现在表比较的语境中,且有的分母为“十”的还写作“什”以示区别。除了这些和现代不同的分数表示法,还有一种沿用到今天的形式,那就是“分母分之分子”,如“秦地,天下三分之一”(班固汉书地理志)。D.表约数。约数是表示和实际数目相差不远的大概数目的,上面例子里的“父去里所,复还。”里的“里所”就是一里左右。除了“所”,基数词后加“许”、“余”等也表约数。两个临近的数词连用也可以表示约数,如“十之一二”。E.表倍数。古汉语倍数表达与现代差别不大,一般是在基数后加“倍”字,如果是两倍则单用“倍”表示。如“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

12、,倍则分之”。“十、五”后省“倍”,在具体语境中容易看出。此外古汉语中还有并举两数,以其乘积表数。如“三五之夜,明月半墙”。“三五”之积为十五,“三五之夜”指阴历每月十五的夜晚。“二八少女”指十六岁的少女,“三七岁月”指二十一年,也是同样的道理。(2.2节“补充课堂活动”参考王力汉语史稿有关内容)三、课后练习指导3.1“小试身手”解析一、本题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古今汉语词形的变化:从古汉语单音节词为主到现代汉语双音节词为主。答题时要首先明确古汉语是以单音节词为主的,因此两字连用,即使在现代汉语已经成词,也不可简单地按现代汉语的意思去理解,而应该准确把握两个字各自的意思。参考答案:“其实”是

13、两个词。“其”:代词,它们的;“实”:名词,实际。“所以”是两个词。“所”:助词(一说代词);“以”:介词,用。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传播学问教授学业解除困惑(的人)。“以为”是两个词。“以”:连词,相当于“而”;“为”:动词,成为。“至于”是两个词。“至”:动词,到;“于”:介词,引出时间。“指示”是两个词。“指”:动词,指出;“示”:动词,给看。二、本题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古今词义演变的几种方式:扩大、缩小、转移。参考答案:“臭”:气味(古)臭味(今)。词义缩小。“色”:脸色(古)颜色(今)。词义缩小(就整体词义说,“色”在古代汉语里除了“脸色、表情”的意义,还有“颜色”、“女色”、

14、“种类”的意义,在现代汉语里只有“颜色”的意义了,因此看作是词义缩小)。“丈夫”:成年男子(古)女子的配偶(今)。词义转移。“睡”:坐着打瞌睡(古)睡觉(今)。词义扩大。三、本题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应掌握的几种方法。练习中依次用到的方法是:对译、移动、补足、替换、删减、保留不译等。参考答案: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有常规,不因为有尧而存在,不因为有桀而灭亡。(这一句应该一个词一个词地对译成现代汉语)。我欺骗谁了?欺骗天了吗?(“吾谁欺”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翻译成现代文要把“谁”放到动词后)。项王说:“壮士!赐给他卮酒。”就给他一斗卮酒。(“则与斗卮酒”省略了双宾语中指人的宾语

15、,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该补出来)。有朝一日您百年之后,长安君靠什么能在赵国站稳脚跟?(“山陵崩”是“死”的委婉说法,翻译成现代文就要用现代汉语词语代替今天已经不用的文言词语)。派遣军队驻守关卡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入和出现意外变故。(“出入”是偏义复词,其中的“出”是无意义的成分,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该删除)。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郡太守。(国号、帝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等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保留不译。)3.2补充练习题目一、下面几个句子里都有词类活用现象,请找出来并具体说明是哪一种活用。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齐威王欲将孙膑。(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6、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论语微子)告之以直而不改,必痛之而后畏。(柳宗元封建论)驴不胜怒,蹄之。(柳宗元三戒)二、古人的称谓体系很复杂,一般总是对自己用谦称,对别人和长辈用敬称,对平辈和晚辈可以相对随意些。请看看下面这些称谓,说明它们分别用于什么人。仆,不才,不佞;小子,竖子;孤,孤家,寡人;子,夫子,先生;公,君,足下,丈,大人。三、下面句子和成语里的加点字,读音都比较特别,请标出它们的读音。至吐门,遂强大,更号可汗,犹单于也。(欧阳修、宋祁新唐书突厥传上)来源:学科网ZXXK天姥连天向天横。(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先实公仓,收余以食亲。(商鞅商君书农战)是时,曹操遗权书曰:“

17、近者奉辞伐罪”(司马光资治通鉴卷六十五)来源:学。科。网彗星见于东方。(陈寿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羽扇纶巾。(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万乘之国否极泰来四、古代汉语中表示被动有以下几种句子格式。请思考,其中哪些格式在现代汉语中还在使用,哪些现在已经消失了。为例句: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五蠹)为所例句:术怒攻布,为布所破。(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于例句: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班固汉书项羽传)见例句:信而见疑(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来源:学科网见于例句: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被例句:忠而被谤。(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五、判断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A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

18、追杀我立尽。(史记李将军列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苏轼石钟山记)B.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史记李将军列传)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史记陈涉世家)C.既出塞,出东道。(史记李将军列传)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贾谊过秦论)D.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史记李将军列传)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诸葛亮出师表)六、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其李将军之谓也?(史记李将军列传)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史记李将军列传)卿新有功,今西见上,宜勿自伐,应对常若不足者。(陈寿三国志魏书卷十九)使尧在上,咎繇为理,安有取人之驹者乎?(刘向说苑政理)隐处穷泽,身自耕佣。邻

19、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范晔后汉书循吏列传)3.3补充练习解析一、本题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大致说来,古汉语词类活用有以下几种:使动用法(包括动词的使动用法,其中大部分是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少量是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和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包括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等。参考答案:句中形容词“小”活用为动词,是形容词意动用法。句中名词“将”活用,是名词使动用法,“使孙膑为将”。句中及物动词“食、见”活用,均是使动用法。句中不及物动词“痛”活用,是使动用法。句中名词“蹄”活用作动词,即“(用蹄子)踢”的意思。二、本题的

20、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词汇差异中的一部分称谓词语的差异。参考答案:一般人自称。称晚辈。王侯自称。称师辈。称朋友、尊长。三、本题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古代汉语及成语里一些字的特殊读音,有的因为是古义,有的因为有活用,有的则因为是专名,所以读音比较特别,需要注意以免误读。参考答案:可(k)、汗(hn)、单(chn)(“可汗”是我国古代鲜卑、突厥、回纥等少数民族的君长的称号,“单于”是匈奴君长的称号)。姥(m)(意义:老妇)。食(s)(意义:供养,给吃)。遗(wi)(意义:送给)。见(xin)(意义:出现。上古没有“现”字,凡“出现”的意义都写作“见”)。纶(gun)(纶巾:古代

21、用青丝带做的头巾)。乘(shng)(古时一车四马叫“乘”)。否(p)(“否泰”本是周易的两个卦名,天地相交、通顺叫“泰”,天地不相交、不通顺叫“否”。后来把运气的好坏称为“否泰”)。四、本题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被动句式的差异。其中是现在普遍使用的表示被动的句式,剩下的几种句式偶尔还可以见于书面语中。如还见于“不为人知”这样的结构中;可见于“为我所用”、“为人所不耻”这样的结构中;还可以用于“见笑”这样的客套话里。而和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了。五、本题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正确选项是A。A项中的两个“以”字,从词性来看均为介词,但从语法意义上看前一个

22、是引出施事(表示领率),后一个是引出工具。B项中两个“会”字是常用的文言副词,其意义都是“正好、恰巧”。C项中“既”都表示“已经”、“之后”。D项中的“无”是连词,均表示“无论、不论”的意思。六、本题的主要目的是训练学生文言文综合能力,要求比前面的题目灵活一些,重点是要对句式、关键词语把握准确。参考答案:中“其”是语气词,表示推测的语气,可以译为“大概”;“李将军之谓”是用“之”提宾的倒装句,即“谓李将军”。理解了这两处大致就能翻译正确:“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句中“及”、“尽”两词,意思是“到时”、“竭尽”,翻译:“到死的时候,天下熟知他和不熟知他的人,都为他竭尽哀悼。

23、”句“今”要理解为“现在”,“西”是方位名词作状语,“伐”是“夸耀”,翻译:“你刚刚有了功劳,现在西去谒见主上,不应自我夸耀,要在交谈中表现出好像做得不够的样子。”句中“使”要理解为“假使”,并且要知道“安”引导一个反问句:“假使尧在上主政,咎繇当法官,怎么会有夺人马驹的呢?”句中“就”是“到”的意思,翻译:“隐居在偏远的湖泽,亲自种田做工。邻县的人们仰慕他的道德,到他那里定居的有百余家。”四、专题知识扩展4.1古今汉语概说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早在三四千年前的商代就已经有了记录汉语的甲骨文字,周秦时代已有完整的典籍,此后两千多年,汉字文献浩如烟海。这些文献表明,汉语的发展是绵延不断、

24、一脉相承的。汉语的发展大致上可以分为古代汉语、近代汉语、现代汉语三个阶段(通常也把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统称为“古代汉语”)。古代汉语指先秦两汉至隋唐这1000多年间的汉语,其前身主要是夏语。夏语也称雅言,是先秦时代黄河流域中游一带华夏族的语言。华夏族与周围夷羌苗黎诸部族不断融合,到秦汉时代建立了大一统的封建帝国,并实行统一文字的“书同文”政策。在这一融合和统一的历史潮流推动下,古代汉语正式形成。古代汉语的口语和书面语大体一致,其词汇和语法概貌可以从文献中直接观察,而语音系统则可以通过对诗文用韵、谐声系统和反切系统的分析归纳来间接把握。总的说来,古代汉语的面貌和现代汉语截然不同。例如山海经海外北经

25、夸父逐日:“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这一段话在用词和句式上与现代汉语很不相同,其读音则肯定差得更远。古代汉语发展到隋唐时代,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上开始系统性地偏离古代汉语,这种偏离不断积累,便逐渐出现了近代汉语的雏形。近代汉语指晚唐到清初近1000年间的汉语,其面貌与古代汉语有明显的不同。近代汉语的语音系统由繁趋简,韵母简化尤甚;词汇系统产生了一大批新词语,以单音词为主的格局转变成以复音词为主;语法上产生了新的代词、助词和语气词系统,以及动补式、处置式(把字句)等新的句式。但是近代汉语的书面语基本上仍沿用古代汉语的样式

26、,形成了两个不同的系统:一个是六朝以后以北方口语为基础进行加工的书面语,即通常所说的“古白话”;一个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进行加工的书面语,以及后代以这种书面语为模仿对象的作品的语言,即通常所说的“文言文”。这一时期大量的文献资料沿用古代汉语的文言文体,只能从一部分程度不同地记录口语的白话文献中,如变文、语录、笔记、小说、话本、杂剧、散曲、戏文、民歌、会话课本等,窥探近代汉语口语的面貌。例如敦煌变文大目乾连冥间救母:“目连到天宫寻父,至一门,见长者:贫道小时,名字罗卜。父母亡没已后,投佛出家,剃除须发,号曰大目乾连,神通第一。长者见说小时名字,即知是儿:别久,好在已否?罗卜目连认得慈父,起居问讯

27、已了:慈母今在何方,受于快乐?”这一段变文距今已有千年,但读来并不费力,除了个别词语与现在不同外,大部分词语和句式都和现代汉语一致。现代汉语共同语和方言格局就是在近代汉语阶段逐渐形成的。现代汉语主要指清初以来的汉语,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现代汉语形成之初的面貌,从乾隆年间的白话长篇小说儒林外史和红楼梦的语言来看,其词汇、语法基本上已和今天一样。王力先生的中国现代语法就是依据红楼梦的语料撰写的。现代汉语的新白话与近代汉语的古白话虽然比较接近,但还是有差别的。比如西游记和儒林外史第一回的开篇文字,前者仍属近代汉语,后者则是现代汉语。不过,由于文人写作时仍然以先秦两汉的口语为准,也就是所谓的“文

28、必秦汉”,文言一直占据着汉语书面语的统治地位。历朝历代文学、历史、哲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文献资料,以及政府文书等无不使用文言。直到民国初年还是两种书面语并存,文言文的地位仍高于白话文。现代白话文完全取代文言文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特别是“国语运动”和“白话文运动”以后的事。因此也有人将现代汉语的开端定在五四运动时期,从而与中国现代史相一致。“现代汉语”作为日常用语,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现今汉族人使用的语言”。但作为科学术语至少有广义和狭义两种不同的含义。狭义的现代汉语仅指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普通话,广义的现代汉语则包括普通话和方言。人们通常从狭义上理解“现代汉语”,把它和普通话画等号。但实际上

29、普通话和方言都是现代汉语的变体,现代汉语的共性寓于包括普通话和方言在内的各个变体之中,同时又有各自的特点。(4.1节部分内容参考李小凡为现代汉语(新编)(商务版)撰写的初稿有关内容)4.2汉语的发展演变汉语跟其他语言一样,语音、词汇、语法等也处在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中。汉语语音的发展演变。当人们用现代语音读古人的诗时,常常觉得它们的韵并不十分和谐。例如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按照诗律,诗中的“斜、家、花”三个字应该是押韵的,但用今天的普通话去读,“斜”与后两个字并不押韵,这并不是因为古人用错了韵,而是因为古今汉语的语音已发生了变化。

30、人们还会发现不同年龄的人在语音上存在着差异,比如在北京话里,“七”和“八”单念时声调都是阴平调55,但在去声字之前,如“七岁、八月”等,老年人大都要把“七”和“八”读作阳平调35,而年青人却大都仍读作阴平调。又如在上海话里,老年人对“烟”与“衣”、“简”与“既”两类字的读音分得很清楚,前者中的元音是开口度较大的I,后者中的元音是开口度较小的i,而年青人已经不分,一律发成i。这种老年人和青年人之间的语音差异正反映出语音的历史演变趋势。总体上说,语音从古到今的发展趋势是简化(例如浊音清化、辅音韵尾消失等),加之古代汉语中原本单音节词占优势,结果就造成同音词(字)大量增加,语言形式之间的有效区别遭到

31、破坏,使社会交际受到影响。于是汉语便用调整词的长度的办法来恢复语言形式之间的有效区别,逐渐以双音节构词模式取代了过去的单音节构词模式。可见语音的演变还会牵动词汇的演变。汉语词汇的发展演变。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生活日益活跃,人们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科学文化水平迅速提高,这就使得汉语的词汇在一个不长的时期内极大地丰富起来,出现了“劳模、德育、投资、信息、激光、半导体、电脑、短信”等一大批新词语。在新词大量产生的同时,一些旧词也已经退出社会的交际活动。比如“探花、榜眼、朝廷、黄包车”等词,现在一般只有在讲述历史时才可能被使用。古今词义的演变表现得更为明显,古今词义基本相同的词,在全部词汇系统中只

32、占少数,大部分词语都发生了各种各样的变化。比如“脸”原来指两颊的上部,北宋词人晏殊的词中有“轻红淡白匀双脸”的句子,其中的“脸”就是这个意思,后来“脸”的指称范围扩大了,用来指整个面部。“臭”本指气味,香味、臭味以及别的什么气味都可以说是“臭”,因此易经中才有“其臭如兰”的说法,后来“臭”的指称范围缩小了,仅用来指不好闻的气味。“闻”本来指耳朵听见,成语“耳闻目睹”中的“闻”就是这个意思,后来“闻”的指称对象转移了,专门用来指用鼻子嗅。词语的替换变化也是如此。如古代关于人的肢体、器官的名称与其他动物的有关名称是不同的,像“口、肤、肌”只用于人,“嘴”最早用于鸟,后来用于兽,“皮、肉”只用于兽,

33、“毛”兼用于人、兽,而“羽”只指鸟毛,区分很严。后来随着语言词汇的发展,“嘴、皮、肉、毛”替换了“口、肤、肌、羽”,被替换下来的词只能作为语素保存在复合词里。汉语语法的发展演变。语法的演变虽然非常缓慢,但通过对比仍不难发现古今汉语在语序、句式、词类等方面的差异。语序方面,现代汉语表示行为的数量,一般是把数量词放在动词的后面作数量补语;而古代汉语是把数词放在动词的前面作状语。例如:“又与之遇,七遇皆北。”(左传),“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拒之。”(墨子),“七遇”是“交战七次”,“九设”是“设置了九回”,“九拒”是“抵挡了九回”。句式方面,在先秦的汉语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或代词宾语出现在否

34、定句中时,一般都置于动词之前,如:“吾谁欺?欺天乎?”(论语),“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但到了现代汉语里,这些宾语都要放到动词之后。句式上还有一个显著变化是“把”字句的出现。这种句式开始出现在唐代,除用“把”外还用“将”,如:“如将月窟写(泻),似把天河扑。”(皮日休诗)。在现代汉语中“把”已经虚化成纯粹的介词。词类上的变化主要是词类活用,包括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使动用法如:“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石钟山记),“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荀子)。意动用法如:“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成以其小,劣之。”(促织),这些词类活用现象

35、在现代汉语中已基本上消失了。此外量词的普遍化也是词类的一个重要变化。在上古汉语里,数词多与名词直接组合:或在名词之前,如“五犬、十羊”;或在名词之后,如“弓一、矢百”。中古以来,表示事物单位的词才逐渐丰富,作为数词与名词的中介而存在,并且与名词有特定的搭配关系。于是普遍出现“五条狗、三粒糖、几封信”这样的用法。同时表示动作量的词,如“番、遍、次、下、回、顿”等,在现代汉语里用得也越来越多。名量词、动量词和时量词构成了现代汉语中完整的量词系统。五、参考文献链接吕叔湘(古今言殊,语文常谈,三联书店,1980年。有删节)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永远在那儿运动、变化、发展,语言也是这样。语言的变化,短时间内不

36、容易觉察,日子长了就显出来了。比如宋朝的朱熹,他曾经给论语做过注解,可是假如当孔子正在跟颜回、子路他们谈话的时候,朱熹闯了进去,管保他们在讲什么,他是一句也听不懂的。不光是古代的话后世的人听不懂,同一语言在不同的地方经历着不同的变化,久而久之也会这个地方的人听不懂那个地方的话,形成许许多多方言。这种语言变异的现象,人人都有经验,汉朝的哲学家王充把它总结成两句话,叫做“古今言殊,四方谈异”。古代人说的话是无法听见的了,幸而留传下来一些古代的文字。文字虽然不是语言的如实记录,但是它必得拿语言做基础,其中有些是离语言不太远的,通过这些我们可以对古代语言获得一定的认识。语法方面,有些古代特有的语序,像

37、“吾谁欺?”,“不我知”,“夜以继日”,现代不用了。有些现代常用的格式,像“把书看完”这种“把”字式,“看得仔细”这种“得”字式,是古代没有的。可是总起来看,如果把虚词除外,古今语法的变化不如语汇的变化那么大。语音,因为汉字不是标音为主,光看文字看不出古今的变化。现代的人可以用现代字音来读古代的书,这就掩盖了语音变化的真相。其实古今的差别是很大的,从几件事情上可以看出来。第一,旧诗都是压韵的,可是有许多诗现在念起来不压韵了。例如白居易的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rng)。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shng)。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chng)。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qng)。”这还是唐朝的

38、诗,比这更早一千多年的诗经里的用韵跟现代的差别就更大了。又其次,汉字的造字法里用得最多的是形声法,常常是甲字从乙字得声,可是有许多这样的字按现代的读音来看是不可理解的。例如“江”从“工”得声,“潘”从“番”得声,“泣”从“立”得声,“提”从“是”得声,“通”从“甬”(yng)得声,“路”从“各”得声,“庞”从“龙”得声,“移”从“多”得声,“谅”从“京”得声,“悔”从“每”得声,等等。从上面这些事例看来,汉字的读音,无论是声母、韵母、声调,都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了。张中行(文言的历史,文言常识,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这样的战国两汉的文言,有大致统一的相当明朗的词汇句法系统,它不同于口语,被

39、后来历代文人视为榜样,我们称之为定了形的文言。这个词汇句法系统势力很大,口语已经向前走了很远,它却几乎是站在原地指挥一切文人的笔。自然,新时代的新事物对它,尤其是词汇部分,会有影响;但它的态度是,只要原有的家当勉强能够应付,就尽力排斥新的。例如称丈夫的父母早已是公婆,用文言表示还要写舅姑;地名通用南京,用文言表示还要写金陵。句法也是这样,没听说过,要写未之前闻;就听老婆的,要写惟妇言是用。两汉以后,文言历史的主流就是这样顺着老路亦步亦趋。这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大声喊叫跟着走的,如唐宋八大家和明朝前后七子等古文家,都是“文必秦汉”。一类是默默跟着走的,这几乎包括古文家以外一切能写的人,上至梁武帝

40、、唐太宗,下至蒲松龄、沈复,早到曹植、嵇康,晚到王国维、章太炎,以及写白话出名的,如吴敬梓、曹雪芹等,只要用文言,也是文必秦汉。这种死抱着旧系统不放的写法(就是用文言写)使文言成为一种超时空的表情达意工具。就口语说,假定古代也有录音设备,我们还能听到孔子训斥宰予的话,卓文君卖酒时的话,杜甫应酬羌村父老的话,朱熹讲学的话,等等,我们一定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可是文言就大不同,而是清代汉学家所写,格局同于孟、荀、史、汉;南蛮舌的康有为写万言书,足不出京的光绪皇帝却看得懂。有人说这是文言的优越性。是也罢,不是也罢,反正文言就是这样的怪事物,文字本来是有声语言的附庸,文言却造了反,建立了自己的独立王国。王

41、力(怎样学习古代汉语,王力文集(第十九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我们常有这种想法,感到古人的词汇很贫乏,不够用,不像我们现在那样的丰富。应该说现代汉语的词汇比过去丰富,但不能说古代汉语的词汇很贫乏。我们应该注意古人的许多概念分得很细,可是由于我们不了解,把它混同起来了而感到贫乏,其实在某些地方,比我们现代分得还细。例如,古人说青、赤、黄、白、黑五色,是正色。此外,还有别的颜色,如青黄加起来成为绿色,白色加青色成为碧色,赤色加白色成为红色,黑色加赤色成为紫色。从颜色来看,分得很清,不简单。再以红色来讲,红有粉红、大红,古人却只有红色,是不是因为没有粉红而觉得贫乏了呢?其实不然,古代大红叫

42、赤或叫朱,粉红才叫红。论语中孔子说“红紫不可为亵服。”因为红紫不是正色,赤才是正色。“红旗”是用现代汉语说的;日本赤旗报的“赤旗”两字,倒用的是我们古代汉语。但是,从词义讲,我们要注意时代性。红在古时作粉红讲,但到唐朝时却当大红讲。如白居易的词中说:“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里的“红”就是大红,和现代的意义是一样的了。再讲蓝色,古人叫青。青草的“青”,青天的“青”,就是蓝色的意思。所以我们不能说古人没有蓝色的概念,不过它是以“青”字来表示罢了。古时的“蓝”,不当蓝色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个成语中的“蓝”是染料,用它来染丝麻织物时,它的颜色是蓝的。它的意思是说:青色从染料中出来,而它的颜色却胜过染料本身。如解作青色出于蓝色,且胜过蓝色,这就乱了。刚才讲过白居易词中的“春来江水绿如蓝”,其中的“蓝”,也不是青色,是说水色绿得好像染料一样,并不是说绿色比蓝色更绿,否则不像话了。由此可见,古人的概念还是分得很细,由于我们不注意,了解得不够,所以觉得古人的词很多,可是用起来意思却是一样而显得贫乏了。其实我们真正深入地去进行研究时,就会发现古人的概念是分得很细的,有些比我们现在还细。最新精品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