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孑全面加侥声女修构调整施动城活得碳协同蝴效的愈见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 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国家碳达峰碳中和决策部署和省委、 省政府打造三地一区要求,扎实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 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 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意见精神,制定本实 施意见。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 察反馈问题整改为切入点,坚持源头治理,健全长效机制,加快 产业结构调整,深入实施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
2、碳发展的基础之上,建设绿色生态 美好。二、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 略机遇,积极参与长三角价值链分工,落实“双招双引”实施方案, 推动现代中医药及大健康、高端装备制造、绿色食品、新一代信 息技术和数字创意、文化旅游和现代服务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 产业等六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新兴产业增长引擎。落实省重大新兴产业基地新三年 发展规划,积极培育省级重大新兴产业专项和工程,推动数字技 术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加强市级统筹,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效 益,全力保障新兴产业项目用地。(市发展改革委、市药业发展 促进局、市经济和信
3、息化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数据资源局、市 文化旅游体育局、市生态环境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按职责 分工负责。以下任务均需各县区人民政府、高新区管委会、亳芜 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具体落实,不再单独列出)(二)推动传统产业低碳转型。制定实施化工、建材等行业 碳达峰实施方案。结合省级分批次发布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目录, 推动节能低碳转型升级,培育一批行业标杆企业。深入实施新型 制造工程,开展新一轮大规模技术改造专项行动,重点聚焦绿色 食品、轻纺鞋服、家居建材、机械电子、煤电化工等领域,推动 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加快运用工业互联网改造提 升传统产业,在部分行业率先建成运营一批行业级、企业级工业
4、 互联网平台。(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发展改革 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三)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深度融合三年行动计划,推动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 争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试点。大力发展工业设计、 大数据服务、供应链管理等新业态新模式,促进文化旅游、养老 育幼、研学、健康等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围绕 信息服务、现代物流、科技服务、电子商务等重点领域,推进生2产性服务业绿色发展。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环境 污染第三方治理等模式。(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市经济和 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文化旅游体育局、市民政局、市教育局
5、 市卫生健康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三、着力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四)严格煤炭消费减量替代。扎实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 督察反馈问题立行立改、从严整改,坚决整改到位。全面梳理排 查2018年6月以来全市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用煤项目煤炭 消费减量替代情况,对未落实煤炭消费减量替代的用煤项目责令 限期整改。加强重点耗煤企业节能减煤监督检查,深入推进“一 企一策”耗煤管理,坚决查处违法违规问题。严把用煤项目准入 关,对不符合条件的用煤项目坚决不予审批。(市发展改革委、 市生态环境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五功口快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加强电力基础设施建 设,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大力发展
6、可再生能源产业。加大 风能、光能开发利用力度,鼓励开展工商业、居民屋顶等分布式 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加快涡阳县光伏整县推进试点建设。鼓励火 电企业开展机组灵活性改造。按照宜电则电、宜气则气原则,因 地制宜推动生物质能多元化利用。(市发展改革委、市供电公司 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六)提升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水平。争取扩大外电入亳,加 快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推进煤炭开发绿色低碳转型,实施 煤炭绿色深加工战略,持续提升原煤入洗率。加大工业生产、建筑供暖供冷、交通运输、农业生产、居民生活等领域“以电代 煤”“以电代油”“以气代煤”“以气代油”推进力度。推进煤电机组节 能减排升级改造和电网节能降耗,进一步
7、降低发电煤耗,减少电 网传输损耗。加快推进太和至天然气管网延伸线等输气管道建设, 谋划阜阳至涡阳输油管道建设。扩大天然气替代利用规模,有序 推进天然气调峰发电。(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 住房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 城市管理局、市供电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四、持续优化交通运输结构(七)大力提升铁路运能。尽快开工建设阜阳-蒙城-淮北城 际铁路。加快推进亳蚌城际铁路前期工作。谋划建设许昌一、蒙 城一淮南城际铁路和三洋铁路。加快铁路专用线(站场)改造提 升,加快推进铁路货场搬迁前期工作,加快实施青阜线及涡阳站 改建、利辛县西潘楼客运站改造工程。加快实施涉铁项目
8、推进 杜仲路、涡河北路、合欢路下穿京九铁路工程建设,加快古泉路、 光明路下穿京九铁路工程前期工作。统筹全市铁路专用线资源, 谋划推进一批重点港口码头、物流园区、工矿企业铁路专用线连 接工程,逐步完善铁路货运末端网络,提高铁路货运网络覆盖范 围。(市发展改革委、市交通运输局、城建集团等按职责分工负 责)(八)优化提升水运效率。出台政策支持水运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涡河大寺闸至入淮口段整治工程、港利辛港区一期等工程进 度。推进港口整合提升,加快建设涡河涡阳船闸工程等建设,谋划推进涡河航道整治二期工程、涡河大寺闸复线船闸工程等重点 水运基础设施项目,逐步构建水运网络互联互通格局。(市交通 运输局、市
9、发展改革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九)推动多式联运提速。加快推进涡阳多式联运物流园、 蒙城港区双涧作业区港口物流园、港多式联运物流园建设。鼓励 发展绿色仓储,推进运输装备设施升级,加快推进城市公交、邮 政、环卫、出租、公务等领域新增、更新用车使用新能源或清洁 能源汽车。加快建设专用充换电站和快速充电桩。支持利用城市 现有铁路货场、物流货场转型升级为城市配送中心。(市交通运 输局、市发展改革委、城建集团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五、积极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十)强化绿色低碳技术研发。推进信息技术、生物技术、 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与绿色低碳技术交叉融合发 展,开展绿色低碳技术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攻关。
10、聚焦绿色低碳技 术发展重点领域,实施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积极争取省级科技计 划项目,支持企业高校院所承担绿色低碳技术科技项目,开展绿 色低碳技术发展关键技术攻坚和成果示范应用。(市科技局等按 职责分工负责)(十一)推进成果转化示范应用。依托中国()科技创新成 果交易会等,积极推动绿色技术成果共享共用。积极探索与高校 院所在低碳、环保领域展开合作。优化绿色技术创新环境。加大 对符合条件的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企业和项目支持力度,落实好节 能节水环保等税收优惠政策和绿色发展价格机制。完善绿色金融体系,扩大绿色信贷规模,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产业企业上市融 资,推行绿色保险。(市科技局、市税务局、市发展改革委、
11、人 行市中心支行、市地方金融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六、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十二)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制定市“十四 五”节能减排实施方案,完善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管理。严格实 施用能预算管理,科学分解年度各县(区)能耗强度控制目标, 推动能耗双控精细化管理。健全完善落实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 评估和审查制度。加强重点领域和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推进 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等 按职责分工负责)(十三)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落实好国家和省、 市“两高”项目管理政策和部署要求,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 展。全面梳理排查在建项目,坚决查处不符合标准和要求
12、的“两 高”项目,推动在建项目能效水平应提尽提。深入挖掘存量项目 节能减排潜力,加快存量“两高”项目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实 施动态监测,强化常态化监督。(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 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十四)深入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行动。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编制实施市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按照“一园一策”原则, 制定园区循环化改造方案推动符合条件的省级以上开发区2025 年底前全部实施循环化改造。加快推进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基地、 煤电循环产业园等建设,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进一步提升秸秆综合利用水平,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 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3、七、扎实推进污染排放深度治理(十五)加快重点行业提标改造。鼓励电力行业实施超净排 放改造,其他行业参照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指南B级以上绩效 开展提标改造。推动建材、板材加工、建筑陶瓷、砖瓦窑厂等企 业提标改造。(市生态环境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等按职责分工 负责)(十六)深入推进工业污染治理。实施工业挥发性有机物 (VOCs )专项整治行动。持续整治散乱污企业,实现动态 清零。(市生态环境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十七)提升环保基础能力水平。推进智慧环保建设,全面 提升污染治理水平和污染物排放管理水平。开展环境空气VOCs 监测 统筹推进大气颗粒物组分监测网、大气光化学监测网建设。
14、 压实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监督长和环境监督员责任,充分利用卫星 遥感、高空探头、无人机航拍等方式,开展大气污染违法行为监 控预警,及时制止违法行为。(市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八、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十八)强化统筹推进。各地各部门要树牢“一盘棋”思想、 聚焦“十四五”关键期,立即行动,协同配合,以更大的决心、更 大的力度、更有效的举措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重点工作 进展和重要情况及时向市政府报告。(十九)健全机制保障。加强专业团队建设,利用大数据精准分析各行业各领域减污降碳空间。各地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 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明 确碳达峰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建立完善政策保障、指标管 理、统计监测、风险管控等机制。(二十)切实担当作为。力口强“两高”项目审批建设情况监管 评价,将煤炭消费减量替代落实情况纳入市对县能耗“双控”目标 责任评价考核,加大督促落实力度,确保取得明显成效。坚决查 处、通报曝光违法违规典型案例,严查失职之责。